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这就是高更》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这就是高更》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15 20: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这就是高更》读后感精选10篇

  《这就是高更》是一本由[英] 乔治·罗达姆 著 / 施洛瓦·哈拉西莫维奇 插图著作,后浪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就是高更》读后感(一):艺术鉴赏入门的不二选择

  绘画作为艺术殿堂影响广泛、备受人们青睐的一门艺术,细腻激扬的笔触,浓淡相宜的色彩,一直对我们都有着神秘强烈吸引力亲戚家的小朋友,4岁半,就开始了他绘画的启蒙,参加了绘画班。回家在墙上即兴作画,给我们讲解这些是各种老虎狮子,然而我却很佩服老师教学风格,因为小朋友画的所有动物都是一个长方形,然后在左上角画个圆形为脑袋,右上角画条线为尾巴就欧了。简单几何形状,却充满想象力,而且可以教育朋友们做任何事不要方啊,要稳住!

  《这就是高更》读后感(二):转山男孩儿高更

  在我高中毕业时候,国内掀起了一股转山热潮,这种热潮很有可能早在《转山》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就已经触动了广大喜爱冒险的青年人们的心房,但更重要的是一本名为《不去会死》的书的出现主人公自述了自己如何放弃普通生活,骑着自行车环游世界九万五千公里的故事。   我知道这本书的时候,人已经坐在大理的一家咖啡馆里了。很难有人无视网络铺天盖地的西藏新疆美景图以及长相俊美的卓玛和扎西,我也不例外。我怀抱对着世外桃源幻想来到云南,在古城无孔不入的丽江小倩的歌声里穿梭。后来,我结识了一个因为转山而花光盘缠最后不得不蜗居在大理,准备赚够下一份旅游资金再度起航的广东仔,广东仔举着这本《不去会死》对我说:你知道吗,我认识这个作者。   天真无邪的我相信了他的话,并且也相信了那些从不同小说里看来的,经过艺术加工最后成为了他自己的传奇故事的桥段。以至于这么多年以后,我每看一本杰克凯鲁亚克的书就想骂街。   后来我发现,原来急匆匆地想脱离普通生活,寻找世外桃源过上冒险日子的竟然不止我们中国年轻人。高更——一个因为晚年跑去塔希提作画,产出大量后印象精品伟大画家,放到21世纪的中国,你也说不定能看到他翘着大拇指在国道上打车。   那段众所周知的塔希提小岛的故事,其实并不是高更冒险的起点,而是他一生中不断游走的旅程终点。不过,和我国不甘平凡生活的城市青年不同的是,高更他自己本身就不是巴黎人——甚至他也从不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法国人。他的祖祖辈辈都在秘鲁生活,因此他从小就认为自己的血管里流淌着野蛮的印加人和南太平洋岛国人民的血。   于是,等到高更长到17岁的时候,他就按耐不住内心的骚动,离开法国,离开自己的母亲,出海航行世界各地了。他这一走,就是6年,和很多青藏线上脸被晒得和碳一样黑的青年们一样,当初他们推着自行车出门的时候,妈妈们也以为他们只是去同学家串门,结果这一串就串到了西藏。   高更没心没肺地在外面玩了几年以后回来,发现母亲都过世了。随后的几年里,他选择在法国老老实做人,并且成为了一名体面股票经纪人——试问哪个姑娘不爱一个高大威猛、有才多金的人,而且他还是一个有故事的男同学?高更就靠着那七年海面上漂泊的传奇故事泡到了他的妻子梅泰。结果没等他们结婚几年,高更的心思便又蠢蠢欲动了——他突然想当个画家!但婚姻家庭和自身家族压力逼迫他不得不继续干着证券工作,并且还和梅泰生了五个孩子。尽管在婚后的几年中,夫妻关系日益僵化,但这可以算得上是梅泰婚姻生活最幸福的几年。因为在他们的家庭生活踏入第十个年头的时候,这个家才真正迎来了一场巨变:高更辞了工作,老婆孩子也不要了,直接抱着画架颜料奔赴布列塔尼专心当个画家去了。

  《这就是高更》读后感(三):三幅画认识高更

  在《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为艺术抛妻弃子,虽有些渣,却不免又令人心敬畏。都说毛姆塑造思特里克兰德这个角色是以高更为原型的,当年凡高割了一只耳朵差点流血身亡也是为了这个家伙

高更

  高更于1848年出生于巴黎,父亲是一名激进的记者,母亲的姥爷曾在西班牙统治下的秘鲁当过总督,所以他一直觉得自己是欧洲与非欧洲的混血儿。他小时候举家去秘鲁投靠富有亲人很喜欢热带的绚丽自由。亲人去世后他们全家又回到巴黎。异国经历让他与巴黎的孩子格格不入,他也怀念热带的生活,孤独的自己就一个人木头。他的老师评价他说“这个孩子不是天才就是白痴。“17岁时,高更决定出海,在海军待了6年,回到巴黎后做了股票经纪人。25岁时,和一个家庭背景不错女子结婚,很快就有了4个孩子。生活富足安稳,业余时间画画,这一切听起来很棒,可35时他决定辞职做全职画家,那时候他的第5个孩子将要出生。高更虽不至于像思特里克兰德直接玩失踪,和抛妻弃子也差不多,艺术之路走得也不顺畅。之后,他辗转到梦寐以求的南太平洋塔西提岛寻找创作灵感,在那座神奇美丽的小岛上,高更创作了一幅幅极具原始性和象征性的艺术作品。后来,与凡·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代表画家。

  《这就是高更》这本书是“这就是……”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用插图的方式为我们展现高更传奇的一生。文字不多,几个小时就读完了,过程比较轻松,适合各个年纪的读者。作者乔治·罗达姆(GeorgeRoddam)在英国和美国的大学教授艺术史,他的研究集中在英国现代主义艺术领域;插画作者施洛瓦·哈拉西莫维奇(SlawaHarasymowicz)曾获2009年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插画奖。与一般的文字传记不同,它更像是一个小型的高更博物馆,带领可能是外行的我们一同赏画。也许没有什么比这些画更能展现一个真实又拧巴的高更。

  01 文明与原始

  高更是在欧洲文明下成长与生活的,他周围的一切与文明紧密相连,但他似乎从小心中就有一种野性,认为原始的生活更符合人类需求欲望。他阅读卢梭的著作,和卢梭一样,他认为西方文明下个人财产与夫妻制度实际上是在离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倒是觉得在没有开化的世界里,人们以一种高贵的野蛮人的方式生活。他那样向往南太平洋塔西提岛的生活也正源于此,也因此,他的作品中充斥这对原始世界的赞美和对西方文明的不满

《万福玛利亚》

  这幅画叫《万福玛利亚》,这是高更在塔西提期间所作。你看,在高更看来,这里的女性更富有活力,与法国女人被紧身衣束缚苍白单薄身体形成鲜明对比。画中的母亲与儿子令人联想到圣母与耶稣,仔细观察,两个女子身后似乎还隐藏着一个天使,以此来暗示塔西提岛(在当时这里算比较原始的地方)人的纯洁。也许,他还在暗示,这的人已经被基督传教教士改变了。整幅画显示出他对原始的赞美和对西方文明的排斥,这无疑是他内心的写照,也是他后期生活与创作的出发点

  文明带来了秩序便利,也侵蚀了原始的自在包容

  02孤独与世俗

  当我们谈论理想,似乎总难免与一定的结果相系。比如说,一个人说他很想做演员,这其中往往不仅仅包含喜欢演戏这件事,还隐含对结果成功的渴求。很少有人会说,我就喜欢演出这件事,我就愿意一直做群众演员。类似的,理想不仅仅是纯粹探索,每一个理想背后似乎总少不了与一定的名利相关或是对认可期待,不过是名利大小与被认可与否的区别

  《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只是画画,画了也不愿意给人看,画好就烧掉,这样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少之又少。高更虽然是思特里克兰德的原型,也同样是世俗的理想主义者。他在世时艺术之路并不顺畅,他所开拓的象征主义在当时看来过于前卫。他自己索性也就特立独行,也瞧不上那些看不上他的人,一个人执着地走自己的艺术之路。塔西提是他的心灵家园,可在这两年之后,他又担心巴黎的艺术界将他遗忘,重返巴黎希望建起声望,但并未如意。这让他觉得自己注定与欧洲无缘,几经辗转又回到塔西提,决定永远在这边安顿下来。

  重返塔西提的高更与一名14岁的少女帕胡拉在一起,生了孩子。第一个孩子出生时他画了一副“降生”。

降生

  这幅画中,母亲就像是圣母玛利亚,新生儿就像基督,这样的话,他自己便自诩上帝画面不仅描述孩子降生的欢乐,也试图在告诉观众:身为艺术家的自己像上帝一样充满创造力,画也是对自己另一种形式证明

  可见,再孤独的人,都无法免俗。这也令人想起如今以各种方式标榜个性的人。所谓个性的标榜,遗世而独立的孤独,都无法真正摆脱被认可的渴望。孤独有时候又是另一种形式的世俗。

  03渣男与伟大

  以今天的视角一个男人为了自己的理想不顾妻儿的生活可以称得上自私,常常换性伴侣也算得上轻浮,似乎最终患上梅毒也是他私生活的写照,综合种种,很多人都说他是合格的渣男。而他无疑在艺术史上又是伟大的,这似乎又需要以他是渣男为前提

  高更开创了象征主义,反对时代理性主义者。他认为纯碎的主观感受优于现实描绘,简而言之,就是用某种非自然主义的色彩、线条和构图来表示画家的感情思想,但这又不是那种让人怎么都看不懂的抽象主义。你可以看得出他画了A,但是给你感受又不完全是A。又或者说,他通过改造实在东西表达自己的感受。

  他还将原始主义融入画中,前面两幅画我们都可以看出塔西提的热带景象与原始元素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将到哪里去?

  高更最有名的一幅画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将到哪里去?》这幅画有4米长,是高更患梅毒后几次自杀未果后画的,其中有新生、有暮年,有自然也有轮回(神像),有原始主义也有现代文明……高更认为,自然世界与灵魂世界对画家都非常关键,艺术家必须跳脱出现实世界的细枝末节,探索更深刻、更复杂存在真相。这幅画也确立了高更在艺术界的位置。但很遗憾,那是他已经病入膏肓,没能回到故乡感受成功。

  为了维护内心的原始主义,在病痛时,高更还参与政治,在报纸上配图写文嘲讽殖民统治对西方传统文化破坏。他自己还创建了《微笑报》,内容也都是对当地政府教会领袖攻击。他在自己的房前放着两尊雕像——主教和与之暧昧的女仆,把艺术的讽刺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政府认为他犯有诽谤罪,不过没等到开庭,他就心脏病去世了。

  高更希望自己不放墓碑,而是他自己的石雕“野蛮人“。野蛮人既是塔西提神话中的死亡之神,也是高更心中的野性,这即是死亡的宣言,也是他内心的呼喊。

  文明与原始,孤独与世俗,渣男与伟大……高更在去世前希望被人遗忘,死后却名声鹊起,一切一切,真是人生何处不矛盾

  庸俗与伟大,生于矛盾,终于矛盾。

  (林双,朝九晚五,看书看剧,浪迹天涯

  《这就是高更》读后感(四):“渣男”的疯狂与伟大

  这世界上有一些人,是没办法用世俗的观点定义的,很多答案只能教给时间来评判。 1 第一次知道“高更”这个名字是因为梵高。关注我的人都是知道我是梵高脑残粉,特地跑到荷兰的梵高美术馆和穆勒艺术馆去看真迹,买了无数关于他和他作品的文章,为他写的文章一篇接一篇。因为他的个性更因为他的作品的美。 梵高的美,是一种世人看得见的美,多少人为他的画赞叹,为之敬仰甚至为之追赶潮流。看梵高的生平事迹时,看到了割耳事件时他身边的那个人,和他一起住在法国阿尔勒小村庄的另一位画家。高更。 只是那时候,梵高的光芒耀眼了,我们完全不会注意到他身边的人。 直到看过毛姆以高更为原型创作的《月亮与六便士》,才对这个神经病一样的后现代主义画家感了兴趣,才让更多的世人关注到这样一位非同寻常,近乎疯狂的画家。 没错,对于高更,我想很多人讨论的最多的,是他这个人本身,有时更胜过他的作品。 特别喜欢后浪出的《这就是……》系列的那一套书。每本都像是艺术品,拿来就很有读下去的欲望,最重要是,特别适合我们这些对艺术大家非常感兴趣,但又对真正的艺术本身是门外汉的人。 没有晦涩的表达,没有看不懂的故事背景,不是毫无备注图画赏析,更像是一种浅尝辄止的梳理,一份对艺术家的敬意,一次对艺术的启蒙。 最关键是做的真的很漂亮,拿起来很有手感,印制的精美让人有种敬畏感。看过,感兴趣了,那再去各自寻找最喜欢的最深入的东西,这种感觉很好。 如果有时间,我想把这一些列都读一遍,那些我喜欢的伟大的艺术家都在此列,莫奈,塞尚,达芬奇,高迪等等,都想写出来分享给你们,也出个这系列的分享书评。 2 今天要说的主人公是高更。 看完《这就是高更》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从他的经历到作品。似乎也是一种和小说《月亮与六便士》的对号入座,颇有恍然大悟的意味。 总觉得官方对高更的注解有点敷衍,让人看不出他有什么特别: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及版画家。他与凡·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代表画家。他遵从内心的艺术信念,放弃安逸的生活,远离巴黎,前往南太平洋的塔西提岛寻找创作灵感。在那座神奇美丽的小岛上,高更创作了一幅幅极具原始性和象征性的艺术作品,展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和艺术体验。” 而真实的那个他可能比《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斯特里克兰更奇葩更精彩。 高更1848年出生于巴黎。却在1岁时举家离开法国来到秘鲁。在秘鲁首都利马生活。 这里是融汇了高度文明和野蛮,奢华和脏乱为一体的城市。这里有最洋溢的热带风情,葱茏的植被,芬香浓郁的鲜花,波光粼粼的蓝色海洋,环绕城市的黢黑山峦。 这的一切都是那样的迷人,对于幼小的高更来说,有着致命的深刻吸引。 我想,也许从那时开始,就注定他未来的人生,一直在寻求那个梦想中的童年里的热带岛屿。也许从那时起,就注定他会在人间天堂塔希提,度过他最特立独行又值得纪念的一生。 17岁时高更决定出海。那时候他被卢梭的思想 ,觉得在未开化的世界里,人们以一种高贵的野蛮人的方式生活着,自由分享食物和性爱。 而身在文明社会的他,梦想竟然是,有朝一日可以成为这样的野蛮人。 带着年幼时对热带生活的执念,高更先去了巴拿马。他对那里抱有理想化的幻想,以为那里和他记忆中的秘鲁的利马一样。到了才发现根本不是,那里到处充斥着他不喜欢的人——欧洲殖民者。 没多久他就回到了法国。这时候遇到了生命中很重要的人,就是梵高。 他发现梵高和他有一样的东西,那就是愿意为自己的艺术而忍受痛苦。他们都有想要描绘的艺术,不只是事物的外表,更是支配自身的激情和观念。 自然地,后来接受了梵高的邀请和他一起去到了普罗旺斯的阿尔勒,不仅仅因为志同道合,更因为那里的气候和阳光,与高更从小眷恋热爱的热带岛屿感觉很像。 于是就有了后来在阿尔勒那里的很多世界名画,比如《正在画向日葵的梵高》《高更的椅子》,两个人的黄房子等等。当然还有关于两人争吵,梵高发疯割耳的故事。 1891年高更终于踏上了去塔希提的航程,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人间天堂大溪地。 对他来说,那里是人间乐土,是此生挚爱的地方,更是给他最好的创作灵感和艺术滋养的地方。那是他的伊甸园。 他想尽可能的走进当地的文化,想隐藏起自己那个来自欧洲的文明属性,他一直没有忘记他的目标——成为一个野蛮人。 于是他去到了塔希提西岸的马泰亚村,在这个未开化的纯净之地体验原始生活。也是在这里他留下了最珍贵的艺术宝藏。 如果非要说什么成就了高更,我想应该是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深入骨髓的一种原始感,和后来对这种强烈感觉孜孜不倦的追求。 3 如果只看这些,很多人可能觉得,这就是一个疯子般的野蛮人对原始文明,对年少之梦的坚持。但中间的很多过程在道德上依然被人很多人诟病。 很多人说高更是浪子,这点不假。就如同《月亮与六便士》里的主人公,在大多数人心中,这样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诉求几乎是渣男的标配。 本来在巴黎证券交易所有着体面的工作,也娶到了丹麦工业大亨的女儿梅泰,有了五个孩子,按理说应该从此过上人生赢家的幸福生活,走向安稳祥和富余的康庄大道。 结果,这个浪子完全不这么觉得。 他想要他所谓的自由和梦想,甚至可以为此抛弃一切。工作不重要,本来就是为了挣钱吃饭的营生。家庭也不重要,也许他根本不需要家庭。 我不知道高更和梅泰之间的结合是否有爱情的存在,只知道,刚一结婚,高更就开始厌倦这样的乏味生活,想要去寻找新的,想要逃离。 高更喜欢画画,还以裸替女性作为创作蓝图,这妻子怎么可能受得了,完全不支持他的艺术事业。禁止丈夫请模特。 后来高更居然画了自己家的女仆,还成了后来名画《裸体研究》,妻子直接把女仆也赶走。 但是,这并没有什么卵用。一个浪子的心,是关不住的。 高更是浪子,到哪里都会为女人驻足。 无论是在阿尔勒还是塔希提,他都能和女人打成一片。也许他早就忘了他法律意义上的那个被他丢在法国的妻子了。 他在塔希提先认识了第一个爱人提提,但是嫌人家不符合心中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形象,便很快抛弃了。 后来又认识了十来岁的少女泰阿曼娜。这个爱沉默的女孩似乎更适合他的艺术创作。因为高更能在她身上找到神秘感和原始感,甚至连女孩儿诡异的7个脚趾头都变成了原始的异国的魅力表现。 在塔希提生活两年后,高更的钱用完了,也担心法国艺术界把他忘了,于是又回到了巴黎。就这样说走就走的离开了一直陪伴他的泰阿曼娜。 结果他回来以后也并没有卖出去几幅画,以前的老朋友也都各奔东西。他找不到任何心灵安慰和亲近感。在欧洲,他似乎一事无成。于是他又回到了塔希提。 但这是泰阿曼娜已经嫁人了,于是他又找了一个羞涩的14岁少女。还生了两个孩子。 高更这辈子可以说从来没缺过女人,也从没负过责任。从这个角度看,也许他真的不招人喜欢。 不过,这个“渣男”也因此受到了惩罚,他在法国的妓女身上感染了梅毒。疾病不断摧毁他的身体让他痛苦不已。这和《月亮与六便士》里的主人公也极为相似。 他几次想自杀,但都失败了。幸运的是,因为疾病的折磨让他更体验到了极致人生。于是有了那副他最经典的代表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将到哪里去?》。 高更自己说“临死之前,我把所有能量都注入这幅画中,这是一种在如此糟糕的环境中的痛苦激情,我眼前的景象如此清晰,仿佛所有的匆匆逝去的事物和生活都一一再现。” 是啊,人往往在最痛苦的时刻最能领悟生命的真谛,在离生命尽头最近的时刻最能变得透彻。

  《这就是高更》读后感(五):不会画画的冒险家不是合格的浪子

  在世界名画拍卖榜上,艺术品拍卖的最昂贵纪录依然是法国画家欧仁·保罗·高更1892年油画《你何时结婚》,《你何时结婚》又译作“塔希提年轻的姑娘”,这幅画在2015年2月,由卡塔尔王室,3亿美元纳入囊中。卡塔尔王室有一位十分著名的王妃,莫扎,现在已经是太后。莫扎是一位奇女子,从一个渔村女子,现在是一国之母,在都依靠石油发展经济的中东国家,她却通过对时尚与艺术品的投资,让卡塔尔这个位于波斯湾的弹丸之地,打造成世界艺术之旅的胜地。其中卡塔尔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是建筑大师贝律铭的封山之作。如果有机会,你一定要去看看,说不定哪一天还能一睹我们高更的天价之作,塔希提年轻的姑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