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长安十二时辰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长安十二时辰的读后感10篇

2018-04-15 21: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长安十二时辰的读后感10篇

  《长安十二时辰》是一本由马伯庸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60元,页数:6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一):绚烂烟花可惜燃烧过后一地狼藉

  既然是书评,就先从书的质量谈起,封面和纸质尚可,字体对我来说尚可,行间距属于较大的那种,其中不太满意的地方是下半卷“丑初”后面几个章节印刷偏淡,较为模糊,但不影响阅读

  刚看完上半卷时,就迫不及待来做上半卷的评论了。近期正好想寻摸着看看有什么以古代历史背景的架空小说,在豆瓣上搜索,就搜到了亲王的这本“长安”了,没想到还是新鲜出炉的,在某乎上看到对这本书的评价也较好,于是入手拜读。

  上半卷节奏明快,伏笔埋的也好,越往后读越有恍然大悟之感,环环相扣(其它溢美之词就不再赘述了),但是我也发现了些小问题,正的一方的局势似乎越来越不可逆转阻碍太多,困难太大,邪的一方愈发顺利,似乎已成定局,不知亲王能在下卷发挥怎样的神来之笔,扭转局面

  下半卷几近看完,看到萧规被张小敬制服,就迫不及待上来更新书评,在此也想和萧规一样质问张小敬,同时也是问马亲王:“你这样做是为什么啊?”萧规就是再叛乱,再是坏人,他对一起征战沙场兄弟就是无异心,哪怕是先前有怀疑,有猜忌,但是一旦信任,就是一直信任,哪怕是张校尉把萧规一起推下城楼落水的时候,萧规想着的还是护着张小敬,让自己成为他的垫背,看到此处我真的觉得替萧规感到不值,同时也感到张小敬后半段为什么要去救驾的目的行感到迷茫,难道九年长安帅对圣驾还起了忠心了?还请大家不吝指正。

  ////////////////////////////////////////////这是分割线,请忽略(20170317)///////////////////////////////////

  看完了整本书,略感遗憾,为啥最后的boss之战直接由李泌口述呢?一点没有再达到一个高潮,“反叛”与李泌、张小敬完全可以再对峙(嘴炮)一场,哪怕是为了有些读者评价的“愚孝”,完全可以再悲壮一点,这样口述出来就略显平淡,有这虎头蛇尾之感,个人愚见:完全可以让贺东和李、张正面对峙一下,然后爆炸自戕,独留李、张无限慨叹,可悲可叹。这样安排是不是比李泌自己推论更加合适一点?还有一点没明白的是,张小敬是怎么发觉药圃门口埋着猛火雷的?还有一点是徐滨被谁所杀,留下的线索又是什么意思?我想如果贺东和李、张对峙的时候,这些都可以有交代,但现在都成了“悬案”。当然这纯属个人想法,这是我看到结尾后的一点遗憾。

  如同开头说了,看完整本书,我发现我找对书了,它满足了我阅读的需求,对我来说是一本不错的小说。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二):长安十二时辰 古代反恐惊险大剧

  长安十二时辰,书名就已经点名了发生时间地点。看似繁华多彩、一幅盛世景象的唐长安城下面,正酝酿着一个惊天的阴谋,长安城陷入到了一场前所未有危机之中。而唯一可能阻止这场危机的,只有一个死囚 ,只有十二个时辰……

  月圆之下,紫禁之巅。 一剑飞来,天外飞仙。

  无论你想象力多么薄弱,看到这两句时,也是及具有画面感的吧。想象月圆之下的太和殿,皎洁月光将太和殿上的砖瓦照得生辉。适才一队禁军从下面巡逻开去,一个身影伺机跃上太和殿顶部,眺望远处……,这画面使人越(yi)想(yin)越兴奋。亲王的这本小说给我的感觉也是如此,读来甚爽。亲王在后记里说:“唐代长安城对我来说,是一个梦幻之地。这是一个秩序井然气势恢宏伟大城市三教九流五湖四海的诸色人物云集其中,风流文采与赫赫威武纵横交错生活繁华多彩,风气开放多元。在那里,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是在是一个创作者所能想到的最合适的舞台

  想象一个刺客的身影,在月圆下的大雁塔上跃下,追捕他的火红灯笼从朱雀大街延伸到曲江池,惊起乐游原上无数宿鸟……这是一个充满了画面感的片段神秘与堂皇同时纠葛,如果能写出来,这该是一件多么有趣故事。”。我看本书的时候,也是越看越紧张、越看越兴奋。仿佛是在看欧美炫酷屌炸天的特效大片。大唐西市、兴庆宫、大雁塔、朱雀大街、芙蓉园……对于从小在古城西安长大的我来说,看着着平日里去过的景点重现在大唐长安,真是炒鸡鸡冻。而上一次给我这种感觉的是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三):赤子之心

  亲王的小说永远将历史与悬疑结合恰到好处,在阴谋论外衣下,是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阴谋论只有鬼才才能写出来。当然,感情戏突兀与剧情烂尾也是不得不承受代价

  对于做人做事方法论的启发

  一件事应不应该做和是对是错(价值观)不必然联系,但价值观仍然是值得铭记的,一个人行事虽可从权,最终目的仍应该是为了兑现价值观。大丈夫行事,但求无愧于心,为天下苍生

  利高者疑。谁能够从中得利最多,就最值得被怀疑(不能就此定罪)。

  与外部世界打交道时,要对症下药。对逐利的聪明人,只有永恒利益;对于愚人,可欺之以方;对于痴人,躲远点,或者利用之;对圣人,追随之。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四):再现长安华美长卷

  我这个人有个毛病,看书之前会很挑剔,并尝试阅读一些章节,觉得对头以后,才开始阅读,而一旦开始,便总有种“要看完”的执念在。

  因为今年三月开始减重、整理,加上工作本身的负担,使得我在开始阅读这本书之后,断断续续地竟拖了一个月才看到30%(kindle app显示)。于是刚过去的周末,我就暗暗发誓要把这本小说完结,因为漫长的阅读周期使得我已经开始忘却了前头的剧情,当然,也因为小说本身的情节十分紧凑,实在不适合我当前过慢的阅读节奏。

  令我意外的是,号称70万字的小说,剩余的70%,我居然真的在周日的空隙中看完了(尽管看完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四十五分了)。

  总体来说,两个字,精彩,一口气看完并不是很大的负担。但也和已经阅读过的其他人有同样的感觉,就是大约小说过半以后,总是隐隐有点“泄气”的感觉,到最终营救皇帝的那里,更是感觉没有人设支撑。虽然没有来回翻阅细究,但是粗粗读过去,也是能感觉到一些细节上的粗糙的,一些暗线在后头没有被提及,甚至可能有着前后不呼应的内容——但没有关系,一开始我就没有把这部小说当做侦探小说来看,基本就是定位为“看一遍”的快小说。在这样的心理预期下,我尽情欣赏着作者笔下的繁华长安,似乎穿越回大唐盛世,游走于长安街头。以下一段描写长安入夜的文字可见一斑

  “长安城像是一匹被丢进染缸素绫,喧腾的染料漫过纵横交错的接到,像是漫过一层层经纬丝线。只见整个布面被慢慢濡湿、浸透,彩色的晕轮逐渐扩散,很快每一根丝线都沾染上那股欢腾气息。整匹素绫变了颜色,透出冲天的喜庆。”

  据说,这部小说本就是作者将刺客信条放置于古城长安下的答案衍生而来,因此虽有着古朴背景,其情节推动倒是十分现代化,紧凑、多头。在阅读的时候,最奇妙莫过于强烈的画面感,我几乎都能在脑海中直接勾勒出这部小说翻拍的电影或电视的每一个镜头了,而且步步紧逼,没有多余喘息余地——这也是为什么我最终选择一口气读完的原因,真的没办法一点一点来阅读,阅读速度和小说情节推进极其不配套。

  阅读小说我是没有记录细节的习惯的,加上着实没记性脑袋,很多时候只能留下个大致印象,因此没有办法像有的读者那样列出一二三四来,但要说到不足,有几点还是可以感受到的。

  主角单薄。虽然我对于张小敬还算认可,但是不得不说,作者在这个主角身上的塑造是比较单薄的,无论是他的过去还是当下,描述都过于简单,用一句其他读者开玩笑的话,“张小敬的眼窝都要被掸烂了吧?”或许是从小没有体会过手足情,我其实对于张小敬为闻无忌一家所做的事情表示不解——愤怒是有的,报复也是要有的,可是作为后面全程开挂的主角,在闻无忌这件事情的处理上,何至于把自己弄进大狱?而作者赋予张小敬的“为全长安百姓”的目的,在推倒灯楼后,似乎也该到了结束的时候,为什么非要出卖曾经生死与共战友,我是无论如何都想不通的,毕竟张小敬的设定是不为朝廷,只为黎民。

  女主的无感。我到现在都不知道檀棋和闻染哪个才算是女主,总觉得貌似闻染是女主?虽然檀棋的存在感比较强。先说闻染好了。原先,我一直以为,张小敬会和闻染有一段情事,看到了快结束我才意识到,敢情张小敬只是把她当战友女儿呵护而已,压根就没打算发展情感线。或许是作者本身不擅于描写人物和人物之间的情感联系,以至于我会觉得张小敬和闻染除了被过往强硬联系起来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闻染的设定更是指向不明,看到最后我也没搞清闻染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聪慧美丽柔情?果敢?都有一些,却都不突出,存在感接近于零。再说说檀棋,聪明伶俐不说,美貌也是一等一的,但或许是受限于家养婢的设定,无法担任起重要的推动作用,更多的就是小说点缀而已。但在后面几章里,我还是蛮喜欢这个小丫头的。

  凌乱的剪切。之前我说到,这部小说十分有画面感,看小说的过程和观影的过程极为相似。在前半部小说里,画面镜头的转换还恰到好处,到了下半部分,则经常有被强制切换的感觉,频繁琐碎。一段内容正在阅读,突然之间作者就切了个场景,然后在若干个场景之后,再切回来,且并没有什么跳跃式剧情,就是顺着之前的内容继续往下说。这种感觉,类似于作者分别写好了三四条线,然后随机打碎,按时间顺序重组,对于我这样的记性不佳的人来说,阅读体验不佳,因为时不时会陷入“我去这怎么又换了”“mmp这个剧情之前讲到了哪里来着”的困惑之中。

  结局仓促。无论是灯楼被推倒之后被人诟病的皇帝营救活动,还是最后大boss的出现,都会令我怀疑之前看到的是不是一个“假结尾”。作者的粉丝为作者找了诸多缘由,来说明张小敬最后营救皇帝的必要性,但要知道,很多时候,小说的结局并不以作者本人的意愿为转移,当人物被赋予了性格之后,自然会推动着剧情往前走,如若强行修改以符合史实,就会如同这部小说给人的感觉一样,结局和前头脱节。至于大boss的人物和其理由,可能我是生在长在现代,恕我真的表示接受无能。为了避免剧透,这里就不提及具体人物了。我只想说,如果最后爆出boss是太子,至少在逻辑上还通顺一点。

  虽然有以上不足,但瑕不掩瑜,只要不把这部小说当成正儿八经的历史小说来看,纯粹欣赏长安盛世繁华,还是很推荐的。后半部情节虽显杂乱,结局也不那么顺其自然,但因为整体剧情紧凑,阅读过程十分酣畅。在一众毫无逻辑和文笔可言的小说中,不得不说这已算是良心之作,虽然不值得二刷,但一刷的“视觉震撼已很对得起所花的时间。

  最后,推荐一次性读完。

  阅读开始日期:20170604(?)

  阅读完成日期:20170624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五):隐藏在史书之外的人们

  《长安十二时辰》,讲的是史书上没有记载明确的一些人的故事,可能是架空,也可能是还原。

  自打董狐笔成为讴歌和赞扬的故事之后,史书上所载的一些人和事都可以是存疑的,包括董狐笔这件事本身。

  没错,我是一个阴谋论者,热衷于阅读任何基于一份文献、一个小疑点引发的大开脑洞的故事,特别是这个故事跟我原本知道的一些历史人物相关。只要能足够还原当时的历史环境,逻辑上趋于完整,自圆其说即可。

  这种“宽容心态加上窥探历史人物一般心理的作用下,亲王的书像是一颗颗诱人苹果:非得一下子吃完,又担心吃到虫子(挖坑不填)。

  终于,忍受不住诱惑花了两天的乘车间隙时间,看完了这本《长安十二时辰》。

  一、对历史架空小说的浅见

  正如题目所说,亲王在后记中也交待了构思。

  神奇的天宝三年:隆基纳太真为贵妃、贺知章溘然长逝、王忠嗣对突厥大动兵戈、安禄山崛起

  史册中散落的人们:李泌和靖安司、景僧伊斯、写安禄山事迹的姚汝能、马嵬坡率先对杨国忠发难的张小敬

  当把这些串联起来,以合理(自圆其说那种)的想象还原出作者心中的人物和故事,本身就是一种十分畅快的阅读体验。

  当然,最关键的是,亲王对当年那个处在上元灯节的长安的还原。写历史架空类的小说,如果脱离了设定中的历史环境,那不过是一人放谰语。既不必要非得靠上历史这一题材,也不要企图读者会接受你凭空捏造的历史。

  感谢亲王基于长安坊市写出的长安故事。

  二、《长安十二时辰》的情节和叙事

  恕我用这么一个装X的小标题

  书中一开始就营造了紧张的气氛,并构想了处在暗处的敌人,给主角和主要其他角色的人设也基本完整,一些小的细节、埋的梗更是突然让人一笑。

  以十二时辰为题,把天宝三年上元灯节这天的一个集暗杀、阴谋、悬疑、格斗、推理、爱情、基情(编不下去了)于一身的故事娓娓道来。虽然多线的叙事结构和说书一般在高潮部分“按下不表,再说XX”的写法跳跃性太强,不过置身其中在紧张和缓和的节奏中沉迷,偶尔遇到一个梗、碰上一个包袱会心一笑,实在是很难不一口气读完。(心疼自己乘车中不断回忆的阅读体验)

  具体的情节设置上,从提出问题引出矛盾,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不断否定,各个场景转移和各地点发生的故事很吸引人。

  我是承认自己到最后还觉得是太子李亨居于幕后的。

  三、吐槽

  亲王真的很擅长写基情戏。作为直男,看李泌向李亨剖白自己不去求道而是羁于红尘真的觉得【卧槽这俩绝对有事儿】。重申,我是直男。

  反观主角和徐宾、萧规甚至是曹破岩,CP感比主角和闻染、檀棋都来得强一些。

  亲王的男女戏,我真的觉得看着不如男男戏。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六):解闷可以的

  隐约记得不知什么时候,在罗辑思维里听到一嘴这本书,后来为了凑单买回来就扔在办公室了,直到过年,想想假期短暂,要陪家人、会亲友,很难集中注意力,就读点不费脑的吧。

  68万字说的是唐玄宗时期长安城一天内发生的反恐行动,作者在后记也承认灵感来源于美剧《24hours》和游戏《刺客信条》,80年的作者马伯庸讲故事很接地气,各种流行桥段都往里面填,过过瘾可以的。但一个劫后余生的戍边退伍老兵,一个为战友复仇杀人劫持皇子的死囚,却能在最危机关头大义灭亲,杀掉另一个生死战友,阻止了他绑架皇帝,说实话,这个人设我不认。人之所以为人,我想只因为有独立的思想和性格,太完美,近乎鬼。

  遥想当年高考前夕,学校已经不再上课,让学生自习,我偷跑出来,捧着本借来的盗版金庸全集,躺在姥姥家不远处天主教堂旁小公园的绿色木条长椅上看,从粉色朝阳初升,一直到正午胳膊腿被炙烤的难受才起身回家吃饭,却骗姥姥说复习去了,还有花香,有柳叶,有顽童的跷跷板,有缭绕的钟声,这些记忆映衬的自己对古装大侠最初的认知,是温暖和博爱的。

  那时没有宣传渠道,好的作品要经历时间的磨砺和口碑相传,才能被筛选到读者面前。那时信息量小,人们能接触到的作品也有限,不似如今眼花缭乱,但那时阅读的快乐,却比现在还要多。

  最近尤其不爱读当代文章了,除了选择困难,还常常被伤到。要读好书,总结下来,一是过去20年以上被普遍认可的经典。二是你身边熟悉的善读者的推荐。时光荏苒,愿心灵永远与好书为伴。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七):中国式完美英雄

  看了两天总算看完了,马亲王塑造了一个中国式英雄主义的人物张小敬,他不为朝廷不为自己,只为千万百姓的平安。

  也许他本是一个“守序善良”的人,但西域杀敌的经历,不良帅的社会磨砺,以及见怪不怪的阴暗阴谋让他变成了一个“守序中立”的人。

  他爱着这人世间所有的烟火气,喜欢小老板姓做的吃食,叫卖吆喝的声音,喜欢长安城里并不富足但十分安详和平的一切。

  同时,他也深知官员的贪婪邪恶,各种霸占强抢每一天都在长安上演。老战友被胁迫致死,老战友的女儿闻染也被关押,他终于忍不住,杀死了上司,却也身陷囹圄。

  然而,命运就是这么可笑,他显然不能死的这么轻松。接下来的十二个时辰里,他付出了想象不到的艰辛。追捕突厥人失败,神秘组织蚍蜉突袭,他被各种人追杀,灯楼火灾即将爆炸,昔日战友化身死敌,天子被胁迫出走,一切的一切在晨曦升起之前都将湮没在这一夜的混乱里,只有他身上的伤口在诉说着这一路走来是多么艰难。

  他不断绝望,又不断挣扎,去发现希望,以至于到最后力气全无,也要拼死去捍卫仅存的一点点成果。他迷茫过,但他不曾后悔,也不曾离开。

  长安是一头吞噬人的巨兽,他看透了一切阴暗,却也誓死为它奔走过。最终,长安得救了,无人记得这一夜牺牲掉的许许多多的普通人,无论是好人坏人。

  结尾有些不给力啊,这么大的计划是一个无名小卒策划的?很讽刺啊。理由也有些牵强。

  文中反转很多,走到绝路又发现出路的情况出现了很多次,让人忍不住为主角张小敬以及李泌捏一把汗,姑娘们也显得有勇有谋,不是白莲花圣母什么的,描写的很有血有肉。

  情节比较紧凑刺激,正如亲王所说,这是一篇放在古代的现代都市小说,免不了有些美式英雄主义,对腐败的官僚体制略略讽刺,对君主愚忠提出写探讨。写的不深,但看这种书,也不需要深究了,看的挺爽,张小敬也是个算得上完美的敢爱敢恨的英雄。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八):时间就是生命

  久闻马伯庸大名,还是第一次读他的作品。《长安十二时辰》题目简单明了,时间地点交代的清清楚楚,就看作者如何“螺蛳壳里做道场”。当然,大唐盛世的长安绝非简陋之地,紧迫的是那区区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是普通人一晃而过的一天一夜,是小说仅有的时间主线。与其说好奇这位“文字鬼才”的文笔,不如说更加期待欣赏他的故事技巧和叙述方式。

  故事发生在唐天宝三年,元月十四日,上元节灯会即将举行的前夕。突厥的狼卫潜入长安城,秘密策划着毁灭整座城市的阴谋。临危受命的死囚张小敬凭借着丰富的职业经验和超人的勇气胆识,紧紧追踪着敌人的踪迹,不顾一切想要阻止突厥的计划。

  当然,作为马前卒的张小敬背后少不了朝廷各部与精锐官员的支持,也离不开城中各色人等的参与。靖安司司丞李泌、贺监贺知章、记忆力惊人的徐宾、忠心耿耿的姚汝能、当朝重臣的女儿王韫秀、出身香料铺的女子闻染……短短十二个时辰里,各色人物粉末登场,全都被席卷进这未知的计划之中。

  《长安十二时辰》是典型的马伯庸式“历史可能性”小说。作者运用推理的方式,对大量真实史料的予以解构和猜想,继而重组为兼具想像力与真实感的小说。这样的作品既不乏历史的厚重感,又具有推理悬疑的惊险刺激,同时兼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读者可以跟随故事情节的发展穿梭于唐代天宝年间的长安城,旧时的建筑风景、风俗人情、官吏制度、礼仪法制、社会现实等等,都如画卷般徐徐展开,令人宛如身临其境。

  除去故事“反恐”的主题不说,《长安十二时辰》的看点首先就是一个“紧”字。时间只有二十四小时,每一分每一秒的流逝都预示着长安城更加危险一分。小说以时辰为章节名,“巳正”(10点)为时间起点,每半个时辰一章,剧情紧凑,情节推进迅速。为了提醒时间的紧迫,文中不时会出现对计时器的描写:“一台斜指天空的铜雀小日晷”、“殿角的水钟”、“一弹指”、“三十息一回报”等等。各种正面侧面描写都在烘托着气氛的紧张,情况的危急。

  其次,是看人物之间的制衡关系与斗智斗勇。作者特意设置出一个在天子脚下的万年县担任九年不良帅的人物张小敬,他的官职是“捕贼县尉的副手”,官位虽不高但因为“分管捕盗治安诸事”,对长安城十分熟悉。从死囚身份到“假节望楼”可以调动全城兵力,张小敬面对着上方的破案压力、同事的时刻监视、突厥狼卫的狡诈阴险,以及昔日兄弟女儿的生死未卜……

  可以说,这个被押宝的人物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点,假如他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揪出幕后主使,那么整个长安城将会在十几个小时后坠为人间地狱。于是,上有李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支持信任,下有长安三教九流提供线索,中有同事的全力配合,哪怕面对阴险狡诈、穷凶极恶的突厥狼卫,张小敬也能镇定从容、勇往直前。

  再次,看的是紧而有序、紧中有驰。十二个时辰里会发生什么,能有几多变化,或许是最能引起读者好奇的内容。小说按时辰推进,每半个时辰就有新的情况出现,虽然从文字上看内容着实不少,但阅读感觉上却毫不拖沓,反而步步紧逼、扣人心弦。

  而在无比紧张的情节中,也不乏描绘风景、回忆往昔、抒发内心情绪的段落。比如第六章中,张小敬在面对姚汝能对他的质疑时,并不正面辩驳,反而宕开一笔,去说谷雨前后登大雁塔以及整个长安城中他所感受到的“活着”。至此,一个为了全长安,乃至整个大唐江山而拼劲全力的铁汉柔情、孤胆英雄的内心世界跃然纸上。

  路遥知马力(马伯庸本名马力),下笔见功夫。虽然是第一次读马伯庸的小说,但已经被其架构的宏韬大略、人物塑造的鲜明生动、情节的紧凑有序深深折服。《长安十二时辰》的选题说到底纵然不算新鲜,但有了历史文化的底蕴,创作上的精益求精,以及作者精道的笔力,这部唐朝版“时间就是生命”显然已经具备了令人手不释卷的阅读魅力。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九):结尾应该让张小敬背负冤屈不知所终

  确实如《24》一般悬念迭出,角色、情节多有致敬痕迹,如反恐组织(CTU-靖安司)建立的背景,角色设计(JB-张小敬、Chole-徐宾,Tony-萧规等)的设置,关键情节设计(反恐大本营被毁,指挥官被擒,主角被迫杀害同僚,元首被挟持等)。

  多了对唐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式描写,多了党争的戏码,多了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以及作者的恶趣味。

  少了些《24》的紧凑与留白,《24》的特点是各条故事线同步进行,故事线A在n节点分开发展成BC,再各自发展成B1和C1,在给观众描述B如何发展成B1的时候,不会回头把C到C1讲一遍,而是直接从C1继续讲,观众只能从C1呈现的结果脑补过程,因此情节极其紧凑。

  反观本作,也许是照顾读者,太多倒退补叙,倒显得拖沓了。

  结尾流于馊鸡汤,没有了《24》式的峰回路转、嘎然而止。更好的处理方式,也许是张小敬背负所有冤屈不知所终,这样更显悲壮,人物形象也更加立体了。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十):在长安城,如果你不变成和它一样的怪物,就会被它吞噬。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有时(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52497645/

  在长安城,如果你不变成和它一样的怪物,就会被它吞噬。(看这句的时候,探案故事的紧迫感一下子就出来了。张小敬就是这样的怪物!其实,这个社会缩影成了一座长安城,每个人都像随潮流摇摆的水草,风起云涌间轻易就被吞噬)

  马老师的书啊,我个人感觉,写什么就像什么!

  把12个时辰24个小时写成上下两本书,我还是第一次读这种细节密度十分惊人的,对作者、读者的时间感和空间感都有很高要求,尤其是上册,读着读着感觉脑子里有画面。

  正好这本书和《唐朝穿越指南》连着读,作者对真实历史也刻意讲究了,就是伊斯“跑窟”横空出世的时候,我还是吓了一跳,马老师明着调戏我啊,不会跑酷真这样来的吧?!真着真着,突然就跳出来了。

  作为小读者,唯一觉得不足,就是作者对幕后主使身份的安排,有点《古董局中局》最后揭发“大朝奉”时的失落感,感觉不够大牌,直捣黄龙?直捣黄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