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从点子到产品》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从点子到产品》读后感10篇

2018-04-16 20:1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从点子到产品》读后感10篇

  《从点子产品》是一本由刘飞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点子到产品》读后感(一):快速理解产品经理的一本入门书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给我开了个好头,即使身为HR,也开始把每一个工作当成一个产品,解决用户公司需求或痛点。尤其今年公司发起了每个部门都提供“我的服务计划理论联系实际,少走弯路,今年的必读书单里,多了一些关于产品经理的书。

  读完此书,价值如下

  1、再次强化“好的产品是为用户提供价值”而非只是完成工作。

  2、整体地掌握了产品经理的全工作流和不同阶段方法论。甚至自己都能盲写出一份产品经理岗位职责素质模型分析,这对未来面试产品经理也是非有益的。

  3、依此为指导,可以大胆地在部门内实施产品全年规划和实施。

  就我个人而言,《人人》虽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为卖点,但还是更像互联网行业产品经理的每日案头工具书,他们实际面对的每一个具体工作,都可以从中查询到作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工作技巧分享,但正是由于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工作细节案例过多,对我们这类非互联网行业和非全职产品经理的人来说,看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疏离感和快快跳着看的浮躁看法。而本书全篇反应出的抓大放小的“简洁”感,对我而言,看起来不仅更轻松更专注,也更容易从全局观、整体脉络上去感受书名标题所说的“产品经理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其中有一个小细节特别启发思考,本书作者每一章节后都有成长建议和要点反思,分别都只有少少的一两条,两三行字。反观我自己总结经验和建议时总是一写或一说都是一大篇,生怕拉下一条,心倒是好心,有人爱看吗?看了又能记住啥?更能实际操作啥?这就是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没有“用户思维”吧。

  我读此书的顺序是:先看推荐序和自序、再看后记、再看目录、再看每个章节里的要点反思和成长建议,再看每一章的细节~~~为啥呢?调动自己的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看法~~

  本书是两位同事比较过她们看过的4本产品经理书后共同推荐给我看的。借此机会感谢HR部门产品总监赵总监和客服部门产品总监霞总监辛苦读书、荐书和为带头打造两部门优秀产品做出的一切努力

  最后,以其中两句话来勉励自己。“把自己当产品去迭代”、“这个世界需要你的,你给我好好发挥啊!”

  《从点子到产品》读后感(二):我的产品生涯和我的第一本书

  故事得从五年前的某个午后说起。

  彪哥告诉我,他准备孤注一掷全投产品岗,再也不写代码了。我那时没搞明白产品岗到底是做什么的,他说是产品经理的时候,我的反应跟绝大多数应届生一样:「刚毕业就能当经理了?」

  一年后,彪哥已经在小米负责主题商店了,他告诉我,产品经理可能是大趋势小伙子要抓抓紧啊。于是我下定决心做产品,买了产品经理的老三件《Don't make me think》、《用户体验要素》和《启示录》,又买了那个年代的爆款双壁《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和《结网》,恶狠狠地啃起来。读得异常开心,毕竟产品经理的书花花绿绿的都是画。算法和编程书里都是大段大段的公式,无趣得很。

  然后,也跟大部分同学一样,毕业后就面临始料未及挫折困难意识到产品经理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做,也根本不是像书里说的,发明一些窍门、制造一些趣味,用户就成群结队屁颠屁颠地来了。在一个平台上,做一个模块,如果确保其完整性、可用性,如何确保设计的落地和有效,大概更加重要。此时,也逐步有了大致的价值观,心里有了模糊概念,知道产品设计和团队协作是怎么回事了。

  在锤子科技高压工作了一年后,彪哥找到我,说想搭伙创业。一方面是对认识七年学长信任,另一方面是希望能挑战自己,于是毅然离职。创始团队基本都是 1~3 年工作经验,所以实际上我们也都算是大学生创业者了。

  创业当中遇到的难题骤然增多,而且比过去规模不可同日而语。我们要面临一个空白巨大市场,要搭建一个全新的产品,要花从来没见过的那么多钱,要为公司越来越多的员工负责。也就是在创业期间,我开始习惯于总结和复盘,把过去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都具象成文字记录在案。当然,贴到知乎上本是无意为之,没想到引起了很多产品经理的共鸣。我最早在知乎上也是写段子而已。

  转眼已经快四年,创业的那些时光恍如隔世。不过经过这几年对产品持续的思考,让我有了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和方法论。众所周知,产品经理从来没有所谓完整的、标准的或公认的知识体系,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我的这一套未必能与其他产品经理的工作无缝契合,但拿出一些片段来,以我在知乎和在行的体会,应当能对不少的产品经理有所启发。

  于是在电子工业出版社官杨老师的推动下,我把这些价值观和方法论都塞进了我关于产品经理的第一本书《从点子到产品》里。

  这本书我分成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的是产品价值和用户痛点。这是对产品经理来说最重要的环节。怎样才算产品核心价值、怎样才算用户的痛点,决定了产品最本质意义。如果缺失了价值、没有击中痛点,做产品就只能是凑热闹

  第二部分,讲的是需求分析和功能设计。在挖掘到了上述产品价值和用户痛点后,就要准确地找到需求,并且有针对性地做功能上的设计,这里会涉及很多实际的操作方法,例如如何做用研、如何考虑用户体验。

  第三部分,讲的是产品管理,指的与产品相关的各种管理技能。文档和需求是产品经理工作内容载体,它们都需要良好的管理,而在工作流中,对协作和流程的管理、对团队和自己的管理,也都是需要注意的部分。

  第四部分,讲的是技巧和方法。我发现很多产品经理熟知产品实操的技能,却不懂得许多处理事情的技巧和方法。这些我习惯于把它们统称为软实力。这一部分我就集中描述了产品经理需要具备哪些软实力,以及应该如何提高它们。

  说心里话,写完这本颇有个人风格和个人想法的书以后,内心诚惶诚恐,以忐忑不安心情给很多产品领域的老师们过目,没想到得到了不少认可。他们大多跟我的想法一样:这本书未必能成为每个人的工作指南书,但却能给很多新人展现产品经理工作的全貌,同时也给很多老人以不同层面的启发。

  非常感谢这些老师为我做的推荐,尤其是前百度副总裁俞军老师,据说这是他第一次读一本产品经理的书,荣幸至极。

  ————————分割线————————

  以下是诸位老师们的推荐,提供给你关于这本书的不同视角,供参考

  1.

  我没见过刘飞,但是看过他写的一些产品文章,时有启发。感谢刘飞发来的本书样章,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关于产品的书,人生成就解锁。

  在我学习做产品经理的年代,没有任何书或人可以学习,每一点经验都要靠自己领悟。所以,首先,不看书也能做好产品经理,不用太在意看过什么书或多少书;然后,时代不同了,现在已经有了很多优秀产品经理,他们输出了一些有价值的产品方法,也出现了几本产品书籍,初学者只要看完一两本,就能对做产品有个全貌理解,产品经理初学之路就会快上很多,刘飞的《从点子到产品》正是这样的一本书。

  滴滴产品负责人,前百度产品副总裁、首席产品架构师、产品委员会主席 @俞军

  2.

  在社会分工逐步去组织化之后,传统社会基础发生改变依靠大组织、大体制的人会慢慢没有竞争力,因此我们都应更关注自身的进化。进化过程中,产品设计就是不错的思维方式,我们都可以把自己视为产品。比如,如何分析这个社会对我们的需求?如何判断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如何验证我们真的创造了价值?刘飞的这本书就提供给了大家一些思路,值得参考。

  罗辑思维创始人 @罗振宇

  3.

  一直以来,刘飞都以他诚恳和毫无保留的分享在圈内闻名,在我眼中,这本书也是一样,刘飞把他做产品多年、从大公司到创业经历过的所有总结和思考都加以提炼总结后变成了这本《从点子到产品》,书中从需求分析到文档管理,从用户研究版本管理等具体产品工作中的实操问题都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方法和建议,这是尤其难得的。

  互联网圈内讲“产品”的书,其实不少,但大多侧重谈感想思考和案例,其实真正能够既有完整方法体系,又能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兼顾落地执行,适合新人阅读的书并不多。在我看来,刘飞兄的这本书做到了这一点。

  三节课联合创始人 ,《运营之光》作者 @黄有璨

  4.

  看过刘飞在知乎上很多精彩回答,也追过“刘言飞语”这个公众号,当得知他要写书的时候,就非常期待,因为以我的经验,这些内容成书以后一定会更加精彩。这两天看到书稿,发现脉络和我的新书类似,都在说一个产品的从无到有,不由得一身冷汗……细看下来,实则各有侧重,好比吃火锅点了同一个底锅,但菜品各异,推荐大家一并买来,按话题关联阅读 :)

  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 @苏杰

  5.

  未来的产品体验,会愈加侧重于实用性、功能性,弱化表现层面的感官、体验,但是恰恰是无形中的产品体验是最难设计的,你要让用户感觉不到你的存在,但是却仍然感觉你的产品好用,这更加考验你的设计功底,这就像德国“隐性冠军”给我们的启示,只有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才能基业长青;这又像“奥卡姆剃刀定律”,如非必要,勿增实体,大隐隐于形。

  过去的5~10年,是产品经理野蛮生长的时代,没人教没人带,未来5~10年,产品会越来越标准化、模块化,如果你不能站在巨人肩膀上,快速学习,然后再突破创新,很有可能你就会一直挣扎底层,而《从点子到产品》是一个好肩膀。

  洋葱淘CEO,TopDesign创始人 @elya

  6.

  每年校招产品经理面试的时候总会遇到一类求职者,他们基于一个用户痛点出发,规划了宏大的产品,写了详实的产品策划书,画了精美的原型图。他们在细节功能和交互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对从需求痛点到产品模型的过程拍脑袋想当然

  一些产品经理不时会突发灵感想出绝佳创意,并动用资源将创意变成产品功能,但这些功能上线后不光达不到最初的“爆款”预期,甚至都昙花一现无人问津

  从创意火花到完整产品的演进,是一条充满陷阱漫长过程,需要不断的分析讨论验证。刘飞的《从点子到产品》正是为这个演进过程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论。本书值得每位想入行或新入行的产品经理阅读,以建立正确的产品思考和分析模式

  前锤子科技产品总监 @刘炯

  7.

  这是一本紧凑而又不失可读性的书,换句话说,有干货,但不会干巴巴的。作为入行不久的产品经理,对其里面大部分概念都不陌生,但生动例子系统的阐释让我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作者思考和总结的方法也很有价值,如果能有意识地学习他把知识,经验,领悟串联起来的能力,应该会对新人的成长有个很大的助力。唯一的缺点可能是会吓跑一些自以为懂产品,会创业的人。读完前两章就会发现,由于行业还未成熟,可能现在产品经理门槛不高,但进了门以后,水也不浅呀。

  AOL纽约总部产品经理 @郦橙 锦妖

  8.

  我对刘飞这样蜕变成功、生长有道的产品经理非常感兴趣,拿到书稿一看,果然知识点丰富,有案例、有见解感叹如果刚入行时看到不知能节省工作中多少试错的成本

  产品经理是崭新的职业,没有完美对应的学科,相关知识不断更新迭代,落在纸头的那一刻可能就已经有了新的发展。但成书和讨论,对个人和业界都是很好的。想起那几年和刘飞老师一起摸爬滚打,在产品设计上,掉到各种坑里又奋力爬出来继续互相挖坑的美好岁月,推荐大家看看这本书。

  锤子科技产品总监 @朱萧木

  9.

  刘飞老师是我结识的很有特点的产品经理,一方面有极度理性的对商业产品和产品逻辑的分析方法,另一方面又有天生天然的情怀和价值观。这很难得,如果产品人能够从本书中获得思考和感染,建立自己的认识,无疑是极好的。

  拼多多产品经理,前微信产品经理 @邹剑波Kant

  10.

  相比以往,互联网时代其实最不缺乏的就是信息。产品经理——一个至今依然风靡业内的岗位,虽然在大学中不存在一个专门为其设立的对口专业,但其所需的很多知识同样可以从网上获取。然而,由于该职业出现的时间并不算长,而且仍在快速发展中,所以鲜有人对相关的知识进行过系统地整理。与刘飞老师是在知乎上认识,其写的很多回答都发人深思,在阅读中我也获益良多。很庆幸他能够抽出时间,将以往的经验与思考成体系地编撰成书。相信不管是憧憬着未来要成为一名产品经理的大学生,还是已在职场浸淫多年的产品经理同行,从此书中都能得到有益的收获。

  聚美优品高级产品经理,原礼物说产品总监 @郑坚义

  11.

  很早之前我就和刘飞一起探讨过关于全栈 PM 的概念,可惜我们那时都还稍显稚嫩,他不懂运营和市场,我也不懂产品和技术,我们觉得这个梦想太遥远了。一年后我们却都殊途同归,各自出了一本本职工作上带领新人入行的基础科普书籍。而产生一本书的全过程,恰恰就是一个全栈 PM 的 MVP,在这过程中我们都饱经折磨,成长迅速,更全面和系统地梳理了知识体系,并且带着用户思维,尽可能讲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且都是新手在学习过程中最急需解决的痛点和难点问题,而正由于刘飞丰富的一线工作经历,连最挑剔的老罗和最考验人的创业都体验过了,所以也只有他能够给予大家最前沿最接地气的思考和方法,这也正好是我对于"为什么是他来写"这一问题的答案。作为一个正在努力学做产品的市场人,面对这样一个自带运营和推广基因的 PM,只能保持敬畏,步步紧盯,看下一步是谁先实现全栈 PM 的梦想啦。

  优酷土豆市场经理、《全栈市场人》作者 @Lydia

  《从点子到产品》读后感(三):可以作为出发点的一本书

  这本书是目前看到的一手经验的书,作者90%在说自己的经验,这很好,以后还会翻的。

  这本书是我看到的第一本在考虑成本的书,做事的成本,而不是无边无际的需求。

  关于嘟嘟美甲的例子,上门美甲是一件效率很低的事情。首先,美甲意味着不用做家务活,也就是年龄层低一些的女学生或者富裕家庭的女子,日常家务由父母或保姆解决。女学生基本不会约人上门,上门一定会比自己到店里贵,学生时间多,性价比很重要。那么最可能的就是富裕人家的女子,愿意付出比自己到店里做更高的价格在家里做。自己到店里一定更便宜,师傅上门路上要花费时间还有路费,美甲店不会每个小区都有。预约还要等候,比起自己出门的时候随做随走要麻烦了不少。美甲跟修家电不同,像空调、冰箱这样的大件家电只能师傅到家里修,运到店里很麻烦,能预约上门是提高了效率的事情。

  这本书的确是入门最好的书,就是中国现在的工作情况,很多点会点到,作者工作经验不多,是正好可以给新人指一条贴近和贴心的路的时候,工作时间久了很多东西会觉得是常识而固化,不会觉察到并写出来了,以这本书为出发点挺好的。

  《从点子到产品》读后感(四):前半四星,后半两星

  总结来看,不论什么岗位,两个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认知能力和执行能力。 总的来说,在产品从0到1的过程中,最先要确定的就是关乎需求的逻辑是否在产品上、商业上行得通。 要点反思 • 点子落地之前,务必先“纸上谈兵”一回。 • 说服身边最理性的人和最吹毛求疵的人认可你的想法。 • 证明你们的团队可靠,跟证明方案本身的可靠同样重要。  书中的用户体验要素模型示意图 但如果你有100个脑残粉,你能解决他们最实际的问题,他们会对你产生信任,不仅愿意养活你和你的团队,甚至还可以成为你的免费推销员,让你的口碑快速传播开来,这里面不会有水分——毕竟你真正解决了他们的问题。 发现产品的核心价值,就是发现如何解决用户问题的过程。好的产品能够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故意黏住用户。 • 问题解决得够彻底,下次用户会主动来找你。 而微信最早的版本,其实也只有核心的通讯录和文字聊天功能。 硅谷的一些创业公司流行着一个概念,叫做PMF(Product/Market Fit),也就是产品和市场的匹配点。 务必确保在产品里只有一个功能,不管第二个功能看起来有多炫酷。在MVP中,只实现最重要的那个功能,其他的功能之后再说。 另外,在技术实现时,如能使用第三方插件和工具减轻压力就尽量去用。 对于定向访谈来说,可以用访谈的形式跟用户确认以下几件事: • “你喜欢我们的产品吗?” • “你在用这个产品之前,在用什么产品?” • “这个产品给你带来帮助了吗?或者解决了你的问题吗?” • “如果继续用它,你觉得会用多久?” • “你觉得要变成什么样,你就更不会离开它了?” • “如果现在你用不到它了,你会有不适吗?”• “如果我们收费/做广告/提供付费服务,你会接受吗?” • “你愿意在这个产品上花多少钱?” 而我们讨论场景时讨论的本质是什么呢?我们讨论的会是很形象的一些描述。这里面包含了人物、时间、地点、环境及情节。我们要用场景来发现我们的用户是谁、他们会在什么情况下解决原有的问题、他们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等等。 虚荣心是最容易利用的一种人性:当你在逐利或者贪色的时候,你心里是清楚的。但追求虚荣的时候,往往都是不自知的。 • 不断假想自己是用户,以及真正到用户场景下体验都是发掘需求本质的好方法。 最好的调研,就是自己成为用户。 任何你觉得可能会“不太舒服”的地方,在市场上很可能会让成千上万的用户“很不舒服”。 • 任何你觉得已经够完善的方案,仍然会有优化空间。 人类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的:“等待”和“希望”!——大仲马 要学会把自己的知识点和资料结构化整理。 • 要把自己也当成产品去迭代成长。 著名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在《意志力》里提到,每个人的意志力其实都很薄弱,或者说很有限。那些能够坚持下来的人,未必是意志力很强大的,只是他们善于利用意志力、善于自控。 要想让自己能够坚持,兴趣就是最好的方式。在我们看来,那些物理学家埋头于枯燥乏味的算式一研究就是很多年,似乎是靠无限的意志力在支撑。但从他们角度不是这样,他们已经把这件事当成了乐趣,当成了日常的工作,并不会去特别考虑这件事“有多苦”,而是会想解出答案的话会“有多开心”。 万事开头难,当你觉得“我要坚持做这件事情三年”是不可接受的时候,其实你可能只需要坚持三个月,剩下的时间都不用再耗费自己的意志力去坚持了——因为你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第一,接触用户。跟那些真正的用户聊聊天,听他们的抱怨。放心,没有任何一个产品是全好评的,他们总有些会不爽的地方。感觉到自己产品的不足,可能会有些动力。 第二,成为用户。自己感受产品的细节,体会功能的不足。现在我在做配送业务,每次亲自去送外卖都会觉得自己过去做的产品到处都是“坑”。 第三,找榜样。看有哪些可以成为榜样的产品或者牛人。看跟他们之间的差距,知道自己仍被远远甩在后面,要再接再厉。 第四,分享经验。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在交流中获得更多鼓励和热情。好的经验得到肯定会是动力;不够好的经验被人批评也是一种鞭策。 • 工作中的受挫和茫然,通常都是新的成长的开始。 • 跟优秀的人共事,也是吸收正能量的方法。

  《从点子到产品》读后感(五):如何从0到1做产品

  

如何从0到0.1做产品

先理论:纸上谈兵、先胜而后求战。

  1、明确产品的价值是解决了用户什么痛点。

  2、思考用户、需求、市场是否真实存在。

  3、理论上用户是否接受这种方案、用户的使用场景是否可行,确保产品真正解决问题。

  4、解决方式是否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体验。

  5、思考可行的盈利模式

  在行动:最小可行性产品

  1、只为解决核心痛点的最小闭环产品。(图片、PPT、产品原型)

  2、验证MVP是否能解决真实用户的痛点。

  3、获得反馈,不断优化迭代产品原型。

  4、产品符合理论预期,转为正式产品

  《从点子到产品》读后感(六):读书笔记

  一、产品价值与用户痛点

  第1章、点子与方案

  在产品从0到1的过程中,需要定义产品的框架,也就是产品模型和商业模式。

  1、产品模型探讨的是需求实现的逻辑,需要把所有想到的关系捋清楚,用流程图或者结构图在纸上运行一遍,看是否可以跑的通,然后用3个维度9个问题的检验矩阵看是否合理。

  2、商业模式就是怎样赚钱和怎样花钱。评判赚钱可以看离钱有多近:做工具的想做内容,做内容的想做社交,做社交的想做电商。赚钱的方法有很多:广告是最主流的商业模式,还有售卖、增值服务、佣金/抽成、企业服务、时效性权利、差异化服务、更容易获取、粉丝经济。花钱要考虑用户获取成本CPA和用户活跃成本。一定要基于产品的核心价值赚钱。

  第2章、找到产品核心价值

  1、产品核心价值就是用户体验要素中战略层里包含的目标,也就是离开了它,产品就不能真正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黑魔法”是饮鸩止渴的做法。airbnb创始人说过“比起有100万个普通粉,宁愿要100个脑残粉”。

  2、超预期体验>用户转移的心理成本+用户转移实际成本。

  第3章、MVP与痛点

  1、MVP是《精益创业》中提到的概念,它的目的是验证两件事:满足了用户需求、产品能够创造商业价值,也就是第一章中的产品模型和商业模式。做出了MVP之后,就要使用MVP来发现用户痛点。硅谷有个概念叫PMF,也就是产品和市场的匹配点,PMF理论认为,产品的增长曲线会在找到契合的这个点之后,快速增长。

  2、设计MVP要达到可用与最小成本的平衡,在创投圈有句话很流行:好的产品是一句话能讲清楚的。

  3、通过分析用户数据和商业数据找痛点。用户数据有:使用频次、活跃用户、用户留存(较好的要在10%-20%,看长效的统计)。商业数据有:付费转化率、LTV/CAC>3(用户终生价值/用户获取成本>3),外卖产品要看订单量、商铺入驻的数量和质量等等,内容社区产品要看内容产生的数量。

  4、通过用户反馈找到痛点:官方渠道、应用商店评论区、贴吧、知乎、豆瓣、微博。张小龙要求在了解用户方面做到“1000,100,10”(每周看1000篇帖子或微博,看100篇博客,做10个CE)

  二、需求分析和功能设计

  第4章、深挖需求

  1、区分want(希望在产品中看到的功能)和needs(确定的具体问题,留待产品解决的问题)。

  2、基于场景深挖需求。场景包含任务、时间、地点、环境和情节。在考虑和分析需求是,代入实际场景,判断哪些是”伪需求“和”弱需求“。

  3、从人性本质挖掘需求。包含逐利心理、两性吸引力、懒惰、虚荣心(如《征途》对人性的把控在游戏界是顶尖的)、共情需要、社交货币(产品传递出的价值观)、安全感。

  4、马斯克说:我们运用第一原理思维,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第5章、用户研究

  1、用户研究不能提供直接的解决方案,绝大多数只是提供情报。获取的方法有两类:用户的行为和状态、用户表达的观点和思想。情报的特征有两类:定性的结论、定量的结论。常见的用户研究方法都可以依据定性/定量和行为/观点的二维矩阵划分。

  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用户访谈、可用性测试。

  3、数据分析:启动次数(每日/每周/每月)、启动时间及持续时长、事件完成情况(定义事件漏斗)、使用出错情况、用户活跃情况(活跃用户数量、用户留存率、用户的付费意愿,facebook提出过著名的40-20-10法则:如果想让应用的日活跃用户量超过100万人,那么日留存率应该大于40%,周留存率应该大于20%,月留存率应该大于10%)、用户属性(使用的设备、使用产品的网络环境、使用产品的地区、下载应用的渠道来源等)、实地考察。

  4、用户研究的结论:定性的结论输出的一般是有价值的观点,定量的结论输出的则是对数据的分析结果。

  第6章、用户体验

  尼尔森十大可用性原则。

  三、产品管理

  第7章、文档管理

  1、在提交给开发前要先搞清楚功能的框架、结构和逻辑,以及信息流、数据结构等。

  2、产品需要懂的技术:自己产品后台用什么语言写的、API、产品包含的所有数据是怎样流通的。任何产品工作中接触到技术都应该算作产品经理有可能需要了解和学习的技术:包括算法、技术逻辑、数据结构、架构、整体框架等,而代码实现是次要的。

  3、好文档的检验方法:能够减少甚至免除在开发过程中技术人员跟产品经理沟通的文档就是好的文档。几个条件:没有逻辑硬伤、没有疏漏、逻辑清晰、可读性强。

  4、文档逻辑,需要有三种逻辑关系是特别清晰的:功能框架的逻辑(拆分、组合)、业务流程的逻辑(面向事件-事件的流程步骤-常规流程图-泳道图、面向对象-对象的生命周期代表一次完整的功能使用-如订单-状态转化条件和流程-状态转化图)、功能描述的逻辑(完整-用表格描述复杂内容、考虑到所有影响点、条件判断清晰、含义明确、)

  第8章、需求管理

  1、要管理起整个产品,将产品拆分成功能,功能都从需求中来,是需求的表现形式。严格来说,需求到了开发阶段就算是功能了。如电商平台的产品需求可以拆分成导购、商品、营销、交易支付、售后、个人中心等。

  2、获取需求阶段,判断需求的方法:判断需求本身的重要性、考虑需求来源、了解需求背景(记录需求确保格式为问题+方案)

  3、讨论和设计阶段:a、需求的优先级:紧急重要四象限法则、KANO模型(惊喜型、期待型、必要型);b、方案的草稿;c、指定负责人;d、划定时间节点。

  4、待开发阶段:a、方案本身的可行性;b、有没有更好的方案;c、涉及的产品和技术环节有哪些;d、方案的成本如何。

  5、开发阶段,出现问题的原因:产品方案不完整、需求方的主观改动、无法预测的客观原因。

  6、复盘阶段:清楚出现问题的所有逻辑和流程,哪些环节可以做些什么,防止再次出现。

  只看到第八章,体会到框架性思维的重要性,如果不把一些散点串连到整个知识系统中,就很难发挥出它们的最大价值,在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的过程中,需要完善和改良那些既定的方法论,使之更能适应时代、更加精炼简洁、更好为己所用。

  《从点子到产品》读后感(七):一本入门的书

  对于产品这个职位,在国内发展到今天其实也不过几年,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它一直是个万精油的角色,还给人人傻钱多活少的错觉。但是呢?要做好这个角色真的太难了。 难的地方不在于它的技能要求,而在于它其实本无定式。说句实在的,就是老板出钱,你来负责全部的事情,你就是ceo(除了不烧你自己的钱之外)。 那这样一个角色,一本200多页的书肯定是说不完的。从硬技能,需求分析、功能设计、文档管理、需求管理、工程管理;到软技能,比如,处理问题、如何思考、怎么做到有效沟通、成长之道。单拉任何一个出来,都可以写几本书。所以刘飞老师写的角度——教方法论,我觉得是合适的。它面向的群体,是给刚入行的朋友,或者想对这个职业有所了解的人,在脑海里对这个角色建立一个理性的认识,而后能够指导自己的行动,学习并成长。当然,这本书也适合从业多年,但一直没有反思总结工作经验的童鞋看。 李笑来老师在他的专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说,看一个人是否聪明,要看他脑袋里有多少清晰的概念,其次是看他能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多少正确的联系。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这样一本给你提纲挈领地讲产品方法论和技巧的书。看完后,放在一边,时不时拿出来翻翻,也是合适的。 所有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检验这本书的唯一方法就是实践,祝愿阅读这本书的朋友有所收获。 PS: - 如果你动手能力比较强,愿意折腾,搭车推荐另外一本实践性相对强一些的书,Kevin老师的《Product 让产品从0到1》。你可以完整的体验从产品设计,到产品落地的一整个过程,你会发现其实做一个软件产品并没有那么难。 - Kevin老师这本书比较适合独立开发者,或者小团队,方法论和工作流程上面并没有那么讲究。但做产品的思路大家都是一样的,找到用户的痛点,打造合适的产品去满足它。

  《从点子到产品》读后感(八):读书笔记v1.00

  ¥¥¥产品价值与用户痛点

  1、从点子到方案

  产品模型:纸上演练

  需求可行性:1、市场存在 2、需求存在 3、用户存在 4、提供可能 (是不是真的能做)

  5、发生的场景 6、接受的意愿 7、效率 8、成本 9、体验

  商业盈利性:

  ·渠道:1、广告 2、售卖 3、增值 4、抽成/佣金 5、企业服务 6、比别人早得到的权利(时效 性权利) 5、差异化服务 6、更容易获取 7、打赏/赞助(粉丝经济)

  用户获取成本(CPA) 用户活跃成本

  商业模式新生代:客户细分、价值主张、渠道通路 、客户关系、收入来源、核心资源、关键业务、重要合作、成本结构

  环境拓展可能性:需求轻重 延展性(时间、空间)

  市场情况:市场竞争性、相关技术、相关政策

  用户可能:现状、结构特征、未来变化可能、针对不同背景用户的拓展性

  产品逻辑:方案单一/多样、方案可做事情、未来可能拓展

  需求是否够以及挖掘

  垂直领域跨域的可拓展性

  商业模式

  团队可行性:为什么是我们

  2、产品核心价值

  寻找原因:1、逻辑统一性 2、寻找最优解 3、高效与目标用户产生关联(方便用户识别)

  定义:解决问题,黏性需围绕核心价值来做

  目标:超预期的真正解决问题(方法确实完成目标、方法真正可行、问题确实解决,价值>转移心理成本+实际成本)

  3、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来自精益创业)与痛点

  MVP设计参考:1、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2、用户访谈 3、去掉可人工处理功能 4、确保只有一个功能

  案例:广告、假MVP、线下实现、众筹

  实现:1、选择平台 2、选择实现技术方案 3、关于外包

  发现痛点:Airbnb 用户需要对房屋情况进行事先判断

  分析数据:1、用户数据(使用频次、日/月/周活跃用户、用户留存) 2、商业数据 3、用户反馈

  MVP与 产品模型不冲突

  ¥¥¥需求分析与功能设计(需求分析、用户研究、用户体验)

  1、深挖需求(want/needs,注意是诉求还是方案)

  1、场景(具体真实需求场景) 2、人性本质(真正要的什么,之于人本身,类似产品的核心价值):逐利心理、两性吸引/色欲、懒惰、虚荣心(征途、美图?)、共情需要、社交货币(来自疯传、比如谈资或者体验具化物)、安全感

  2、用户研究

  维度:行为/观点 定性/定量

  1、问卷调查(确保达到目的、设计合理性、样本把控)

  2、用户访谈(确认目的、过程、样本把控)

  3、可用性测试(内测?)

  4、数据分析:起动次数、启动时间/持续时长、事件完成情况、使用出错情况、用户活跃情况、用户属性、实地考察

  3、用户体验

  (蜂窝模型:有用性、可用性、满意度、可找到、可获得、可靠性、价值)

  (有用性、可学习、可记忆、有效、高效、合乎期望)

  (有效性、效率、易学习、容错、吸引力)

  (表现层、框架层、结构层、范围层、战略层)

  尼尔森十大可用性原则:1、可见(在干嘛、什么情况)、2、场景贴切、3、可控、4、一致性、5、防错、防呆(指导)6、协助用户记忆 7、简约易读 8、容错(帮助和提示)、9、灵活高效的、10、恢复现场

  文案:准确性(无歧义、不要文艺)、能省则省、找到试用者(及时反馈)

  ¥¥¥产品管理

  1、文档管理

  2、需求管理

  3、工作流中管理

  ¥¥¥技巧和方法

  1、处理问题

  2、沟通

  3、成长

  4、兴趣和热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