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老虎写作》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老虎写作》读后感10篇

2018-04-17 20:4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老虎写作》读后感10篇

  《老虎写作》是一本由[美] 任碧莲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虎写作》读后感(一):叙事的根

  ——读《老虎写作:艺术文化依赖型自我》

  任碧莲,我没看过她的作品,我却在认真地、仔细地、耐心地咀嚼她的话——《老虎写作》,由三个讲稿编撰而成的小册子。在这组讲稿里,她有意识比较作为一名美籍华人所特有的东西方叙事视角

  任碧莲出生在美国,他的父亲则在中国长大,《出版者周刊》在评价这本书时说:“任碧莲的作品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问题,那就是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是怎样作用于我们对自身的描述理解不同的。”的确如此,在这本书中任碧莲时刻意识着区别和比较。当她描述父亲所生活环境深宅大院,一间间门时,就有意识的追寻这种差别。“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在具体描述任何人之前,我的父亲首先通过描述建筑架构或者居住环境来诠释所在的世界的权力结构。”中国人群体意识根植于叙述方式里,这些或许是无意的,和西方更看重个性心理发展不同,东方人的写作都是抱团的,字里行间有个群落,熙攘其中又自成逻辑。“当人们谈论起中国传统合群性,以及他们对个人信任系统而非更广泛、更抽象社会,信任机制的依赖时,我就常常想起当年困扰着宜兴的那些土匪。”显然任碧莲把这些归结为环境的影响。“事实上,无论中国人多么严阵以待,这一根本性的极度不安全感,还是浮现在了其文学叙事中,我想这并不令人感到惊讶。”结论的得出是归纳式的,并不合现代逻辑。我想任碧莲依然自觉不自觉的,离不开中式思维。1979年,任碧莲回到了故乡,不晓得她会不会讲中文,但是她知晓下榻的酒店就是他父亲的老宅时,叙述中那种“黍离之思”是显而易见的。在叙事方式的比较之外,隐含一点家族变迁的慨叹。

  任碧莲从父亲的自传性文字着手,来比较叙事的异同。她觉得父亲“内心深处十分渴望道家的方式使自己变成远居深山中的和尚”,这看起来有点眼熟。历来汪曾祺被读者和评论家评述为近道,他自己则说自己骨子里还是个儒者。这样比较,不嫌牵强,任父亲的经历也与穆旦、巫宁坤相近,同西南联大那拨留学生一样,抗战中在中国读完大学,赴美深造,定居异国。他在国内时一样经历了跑警报、躲山洞的战时生活。任父在自己的自传里满怀深情的描述这些,任碧莲则在讲稿里满怀深情的大加引用。“在西方读者的观念中,一本自传的恰当关注点通常应该是作者本人,在这一点上,我的父亲显然着重强调了自己的出身及背景。”人是生活在环境中的,这一点对环境的着重描述,显然是中国气派的。就像画幅留白的着墨,气韵跨山越水荡涤人心。任碧莲给出结论:“在一个背景中给定一个形象,亚洲人往往关注背景,而西方人则更关注形象。”

  在第三讲中,任碧莲终于讲了一点自己。乔治•奥威尔的文章《我为什么写作》中,提出了“四大写作动机”:“第一个当属纯粹的利己主义者——’被谈论死后被记住……‘。第二个是审美热情——‘在对于后世深远影响以及在稳定故事节奏上进行‘投资’。第三个是历史冲动——‘看到事物本来面目、找出事实真相,并将其储存起来供后人使用愿望’。最后一个是政治目的——‘朝着某个方向推动世界的欲望’,他在每个人身上都发现了这一点。”任碧莲说自己必须在列表中多添加一个动机,即对西方叙事的着迷。她之所以着迷依然是源于东方的根,骨子里有,所以钦羡着迷没有的。

  任碧莲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讲的大一点血脉相连,一个努力西化的人,有些东西潜移默化的藕断丝连。也正因如此,她才有资格对东西方的叙事方式进行比较。但是她在作品中如何贯通或各自成色几何,却不曾说。书的封底引用着互推名人的话“平易近人”,作为普通读者,我觉得并不如此,内容是有点艰涩的,对于我“平易”的仅仅是无一字不识而已!

  2017年2月25日 夜

  《老虎写作》读后感(二):与父亲和解

  《老虎写作》是美籍华裔作家任碧莲在“马西讲座”上的讲稿,内容涉及艺术、文化、社会学等多个方面,用作者本人的话来说,讲稿的基础是,她想写知识分子的自传,想通过自己的故事,讲述广义的和狭义的文化,以及自我的不同结构。

  在讲稿中,任碧莲从父亲的回忆录讲起。她的父亲任朝白生于1919年,于上世纪40年代移居美国。当85岁的他开始写自己的回忆录时,内容让任碧莲惊呆了。

  任碧莲1955年生于美国,在美国长大、受教育,ABC,香蕉人。她理解中的个人回忆录,是要把个人摆在首位的,而任朝白的回忆录从竟然家族史讲起,写4000年前,任氏家族如何诞生,在之后的几千年如何迁徙,如何繁衍。

  受西方教育长大的任碧莲极不理解这种行为,想不通把自己的回忆录追溯到4000多年前到底有什么意义。用她的话说,“像是把家族追溯到了亚当夏娃时期”。

  由此开始,任碧莲认真分析了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她发现了东西方文化深度的差异,也发现了类似她这样在两中文化碰撞中长大的人,自我结构的复杂,她具有“西方,尤其是美国占主导地位独立自主的、个人主义的自我,以及东方包括中国在内的占主导地位的相互依存的、集体主义的自我”。

  她之所以会成长为这样的人,一方面是因为她的父亲,他的东方式文化观念是集体式的,在从属关系责任和自我奉献中发现生命的意义。而她受西方文化教育长大,又受到了强调独立自主的,在真理内部发现意义、权利和自我表达的文化影响。

  本书就东西方观念的冲突,以及个体成长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任碧莲特殊身份赋予了她得天独厚条件。虽然她在美国长大,受美式教育,但家庭也对她影响至深,她一直觉得,她的文化背景与每天应对的文学、文化大相径庭,而文化背景对她的影响深入骨髓

  她经过了长期的对抗,慢慢弄明白这种冲突是两种文化冲突在她身上的表象。她的这种困惑,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非常具有典型意义。很多人生于某地,长于某地,成年后生活在某地,退休可能又换一个地方,势必要受到很多不同文化的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认清自我,找出与世界、与自己和谐相处的方式,尤为重要

  任碧莲在书中以父亲的回忆录入手,又引入了大量的社会学方面的调研结果,说明东方相互依存文化,与西方强调个人独特性和重要性的文化特点,继而提出如何将这两种文化差异协调起来。用作者的话说,“我的心态与其说是讨伐,不如说关乎协商”。

  协商,是和解的一种方式。

  从书中看,在美国出生长大的任碧莲并不能很好理解父亲,理解东方,理解中国人那样注重历史,连写自己的回忆录都要回溯到黄帝时代的意义。但这不妨碍她认清自己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中生活的状态,也不妨碍她认清自己,与自己和解,将两种文化协调在一起,更好的生活。

  与父亲和解是一种象征,其实更多的是与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家族历史铭刻在骨子里的某种东西和解。像任碧莲一样,她一直觉得自己作品中有某种紧张感,来自于她那东方式的原生家庭,他们自从属关系、责任、自我奉献中发现人生意义。她将这种东西融汇于独立自主、个人主义的自我,寻找人生更圆满的意义。

  《老虎写作》读后感(三):老虎一跃而出,站在光芒之中

  曾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引出了我们长久疑问,老虎帕克是否真正存在过?这样一头凶猛的兽究竟是同船难友,还是少年心中的暗黑所在?亦真亦幻中,老虎帕克头也不回地走向森林。老虎来去自在,人心一场扰动。任碧莲也是这样,凭空就来搅了一局。

  《老虎写作》是任碧莲应邀在哈佛大学主讲 “马西讲座”的讲稿结集。一共三讲。不到二百页的一本小书,极度烧脑。直到一百六十九页,我仍百般懵懂不知所措。老虎在哪里?老虎在哪里?老虎在哪里?

  作为美国华裔作家,她认为自己的骨子里还是与现实的文学、文化有一些不同的,尽管说不清道不明。不过,机缘来了。她的父亲,20世纪40年代从上海前往美国定居的老教授,写了一本回忆录。这部在她看来“既完全熟悉又全然莫名其妙的个人史”对她的意义,应该是打开了一条河流通道,这条河流就像我很久以前读过的聂华苓的小说《千山外水长流》,一部海外华人的怀乡史,我认为以河流的意象来描述任碧莲此时的心境是妥帖的。大河蜿蜒,日夜流淌,恍似在梦中,实则在体内。这是属于华人的印刻。无论自知与否,始终都在。

  一谈到东西方,必从文化讲起,这似乎也是惯例。所以,当任碧莲以父亲的个人史为蓝本,切进来独立自主的自我与相互依存的自我这一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调时,我并不以为然,如她所言:“前者在真理内部发现意义,权利和自我表达至关重要;后者从从属关系、责任和自我奉献中发现意义”,也就是说,西方注重的是自我主张,强调独特性;东方更注重人际关系,强调共性。在85岁的老父亲的回忆录中,对于个体的描述近乎概括,整个讲述从家谱、家族、居所、环境展开,无论什么人的出场,首先是将之置于代际背景中,作为人外貌、个性、品味鲜活发生几乎通通隐去,用尽笔墨书写的是家族、宅邸,这在西方凸显个人重要性和独特性的叙事习惯中,简直难以想象。而在东方的文字作品中,如此笔法却是惯常。一个人的想法感受远远不如日常仪式来得重要。就自传而言,与强调作者本人的西方视角相比,东方文化显然更注重的是出身和背景。

  是的。读到此间。我又在想,那又怎样?这个事实不是显而易见的吗?只不过作者是用父亲的自传作为样本剖析,并且加入了更多领域研究来佐证这一观点。但是,并没有意外之处啊!

  接下来的第二讲中,任碧莲自言戴上了科学帽子,东西方对于自我关注度的差异,用尼斯比特的话来说,就像“西方人是其自传体小说的主角,亚洲人只是充当其生存类电影里的演员”,走到这里,内容好像变得有些有趣。因为王琦的研究表明,之所以造成这个局面,并不是亚洲人的记忆有误或被“淹没”,而是因为它们被过滤了。从一开始,我们的文化就成为一个滤网,帮助人们选择什么被感知,什么被编码。也就是说,我们的关注、我们的记忆以及关注的方式、记忆的内容是被我们的文化所塑造的!这里,嗯,有点惊人!中国母亲往往习惯于以“低精细度”的谈话方式与孩子交流,也就是说,指令、简短正确答案,最能够代表这种感觉的是一个词:”别动!”

  但是,相互依存也恰恰是中国人存在的方式,传世画作《溪山行旅图》就是这种精神的形象传递,一名小小的旅行者在巍峨群山中的泰然自若,在宏伟版图中的悠然自洽。连接万物,和谐共振。一种场域,一种气象。因此,中国人往往能在这样的依存中获得满足舒适喜悦

  任碧莲就在这样的相互矛盾中前行和平衡,为这边的表达点赞,也为那边的表达点赞,不断向前的探索最终成就了她作为一名小说家的身份,拥有中国血统,成了美国作家。对立统一握手言和

  “一个国家需要两个轮子,一个是达摩之轮,一个是法律之轮。”

  “我们既需要环,也需要线。”

  大结局到来的那一刻,高潮在顶点意外出现,一直沉浸在辨析、纠葛、缠绕当中,被写了一部个人史的父亲和他研究这部个人史的女儿折磨了很久的我,为这个老头惊人之举瞬间捧腹大笑,在迷宫中憋了很久的我,像任碧莲一样,把那顶帽子摘下来远远地远远地甩开了。

  一只老虎,优美利落地,出来了!

  《老虎写作》读后感(四):思维的东与西

  作为美籍华裔作家,任碧莲在文学创作方面无疑是佼佼者,她的诸多著作都广受欢迎,《老虎写作》这本书,以任碧莲主讲马西讲座为背景,讲述了任碧莲本人对写作的独到见解,虽然主讲写作,单不仅局限于写作,而是从更深层次多元文化之间的联系。对于更好、更深入的理解多元文化,这本书是一部尚佳之作。

  本书主要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讲述其父亲的一些故事,第二部分主要讲述文化背景对个人的影响,第三部分主要讲多元文化带来的影响。

  本书开篇以其父亲自传为主线,讲述了相互依存的自我对人生的影响。在任碧莲的很多著作中,都可以看到她华裔身份和家族历史的影子。任碧莲祖籍浙江宜兴,祖父是富甲一方的大商人,通过讲述父亲自传的一系列片段,阐释了其父辈时期中国典型的文化核心以及思维行为的内涵,这给美国土生土长的任碧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父亲自传中体现出来的中国人在对自我、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上与美国人有着千差万别,一叶知秋,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美国人从小生活在一个独立自我的环境中,他们讲求个体的独特性,以至于在文学创作中美国人往往会讲述与自身相关、篇幅极长的故事,而中国人更强调社会群体,社会关系对于个中国人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中国人习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定位自己,很多时候都是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文学创作中中国人叙事温和低调,如涓涓细流,关注典型与和谐。

  仔细想想,在生活中的很多细节中,中美、东方与西方着实存在很大差异。比如说,在中国电影中比较少见美国大片中的个人英雄,中国电影一般在塑造英雄式人物时,会强调人物的成长环境、他人的影响,强调群策群力,而美国电影中,英雄人物往往会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而成为拯救世界的盖世英雄。

  阅读本书,仿佛身临任璧莲讲座其中,作者的叙述在强调理论性的同时,兼顾幽默。此外,本书在

  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讲述多元文化带来的影响,对于我们去理解认知美国人的思维方式、美国文化会有很大帮助。相对来讲,本书的理论性还是很比较浓烈,不属于快餐类文学著作,很适合反复品读。

  《老虎写作》读后感(五):从文化中认识自己

  书名虽为《老虎写作》,但全书并没提及老虎,也并不是只在讲写作,而是更多的提及自我认识,艺术创作和中西文化造成的差异,所以书名有点钓口味的感觉,但真心吸引了我。不得不说我真是被写作俩字吸引,觉得找到了一本指导写作的工具书,但读完全书,领悟到作者的表达是全书都在围绕写作,但却只字不明提写作,更吸引我耐心下来细细读来这本小薄书。

  刚开始写文章时,买过也看过不少写作技巧和方法…之类的所谓快速入门的书,抱着快速写出好文章的心,后来明白那些书大同小异,写作和看过多少书没什么关系,到和领悟理解书中内容多少有关系。好像我们都有这种急切的心情,学一项技能两天就要看到结果,坚持一件事情两小时就想放弃。我们往往被“速成,快速入门”之类的词吸引,觉得那种才是正真的方法,但是本书却没有那种速成的功利感,反而慢下来,一气举了几个围绕写作的例子。

  第一个,父亲的自述里,更多记载他人,他物,和环境之类,并很少提及自己,这让作者很疑惑,也开启了作者的注意中西差异的写作之路。第二个,在一个研究中发现,让中西不同国家的孩子写日记,东方孩子更乐于从他人身上记录,更愿意记录环境和发生的事,而西方孩子则属于太过于自我,反而不知道怎么写日记了。还有父亲家中男人先于女人观念的根深蒂固。书中多次提及《浮生六记》,父亲与沈复的比较等等。面对差异,引起了作者的反思,同时引起了作者关注中西的差异问题。

  面对作者的关于写作的文笔方面,我没有过多的评价,因为看这本书我也是抱着求知的心态,虚心记下有用的点,再自我反思,看本书的过程也是给我自我理解写作的过程,或在作者父亲的自述中思考,或在作者的带领下找寻特点。看书本就是一种与自我对话的过程,我们在对话中发现差异,发现灵感,发现更多不同。看过很多人谈读书,无非是说提升内涵,修养身心之类的话。而我认为读书是浮躁生活之外的净土,我们慢慢放弃了纸质书,开始了一切都可以用手机替代的生活,却没有发现我们丢掉的是最原始舒适的生活方式,我们在繁忙中忽视自己,忘记本心。而我想说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写作是素材的累计,文笔的精炼,更是我们慢慢累计写作的方法。

  虽然这是一本严肃的关乎文化的书,作者的幽默却贯穿全文,作者精准的描写,整体又平常普通。太适合拿来反复阅读。

  《老虎写作》读后感(六):以猫狗之争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猫和狗在一起经常打架。关于打架的原因,有专家解读说,主要是因为表达方式的不同:狗表示友好的方式是用前爪去踩或者摸对方,而对猫来说,这是进攻的表示;而猫表示友好的方式是发出轻微的呼呼声,而这恰恰和狗发怒的声音很像。这就是典型的认知差异。这种差异造就了猫与狗的之间的不良关系,也造就了不同的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

  联系近年来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中西医优劣对比,与此类似。在这方面,我认为老中医任应秋先生对双方关于“病”的解读非常精辟:“西医所称的病,大多数是取决于病原体,或者就某种特殊病变的病灶而命名,或者就生理上的某种特殊变化而命名。总之,西医的病名,必取决于物理诊断和实验诊断,是比较具体的;中医的病,或与病因的性质而命名,或与突出的症状而命名,或从病机的所在而命名,虽然比较抽象,但它却往往能从整体观出发,局限性比较少。”中医讲究“治未病,不治已病”,强调人体的自然和谐,认为一切的不和谐都是病态,要辨证施治,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征反应,同样的体征反应也可能是不同的疾病导致,这与西医根据传染源、器官部位分类疾病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两种不同的逻辑体系,自有猫对狗讲的难以沟通。由此可见,东西方观念的差别相去甚远,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更是大相径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