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Y的悲剧》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Y的悲剧》读后感10篇

2018-04-17 20:4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Y的悲剧》读后感10篇

  《Y的悲剧》是一本由[美] 埃勒里·奎因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3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Y的悲剧》读后感(一):侦探也是人

  1932年是埃勒里·奎因灵感爆发的一年,一共完成了四部作品,没有哪一部不出色,均被称为古典推理小说经典。尽管跟《X的悲剧》和《希腊棺材之谜》相比,《Y的悲剧》存在些许不足,但奎因在《Y的悲剧》里运用的诡计,没有哪部作品可以与其媲美,因此称它是“最优秀的解谜推理系列作品”怎么也不为过。

  故事围绕疯狂的哈特家族展开,女主人哈特老太太是“神经性梅毒”携带者,并将其遗传给了儿女,导致女儿路易莎又聋又哑又瞎,儿子性情冷淡暴躁,男主人约克·哈特患有皮肤病,而她自己也有心脏衰竭。或许是基因遗传的问题,让这个家族极为不正常,也有可能子女得知自己被遗传了恶心的梅毒,才自暴自弃残忍放纵,反正不管原因如何,身处于这样的成长环境作为家族第三代成员的小杰奇,性格也格外暴戾。

  而自从在海里发现约克·哈特的尸体后,一切就变得不寻常起来,家族发生了一系列不幸事件。起先是路易莎在家中遭人两次投毒,却侥幸逃过一劫,在此之后,哈特老太太被发现死在路易莎的身旁。若按杀人动机而言,几乎每个人都有嫌疑,因为哈特老太太的专制和狂躁,所有亲人都与她有难以化解的仇恨;若根据找到的线索而言,几个月前就投海自尽的约克成为最大的嫌疑对象案件陷入了僵局,谁才是凶手警察只得再次请出哲瑞·雷恩,没想到真相是如此的难以置信

  根据路易莎的口供“我举起手摸到了一张光滑细腻的脸”,再结合地上的鞋尖印以及实验室挪动过的三角凳,雷恩很快就锁定了凶手,可他不明白凶手的动机,以及使用的谋杀诡计与可疑凶器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他不愿轻易指出凶手的原因。直到真相慢慢浮出水面,我们才跟着雷恩理解了背后的联系,果然是一出不折不扣的悲剧。以至于最后的结局让不少读者接受不了,雷恩作为一个局外人,居然化身判官,了结了凶手的性命,事后凭借出色的演技,当作什么也没发生,突然觉得雷恩也有冷血的一面。但仔细想想,如果雷恩没有下此毒手,残忍的谋杀恐怕仍将继续。本是按照剧本杀人,却彻底沦为杀人如麻的恶魔失败一次还不甘心的再来一次,面对凶手的所作所为,极度失望的雷恩只能遵从内心想法无可奈何而又必须去做。

  总体说来,虽然《Y的悲剧》在整个故事框架和比不了《X的悲剧》,但它的节奏更为紧凑,对人性的拷问也更值得读者深思,一向自信满满的雷恩也会显露出挣扎彷徨由此可见,神一般的侦探终究还是人!

  《Y的悲剧》读后感(二):读后感

  看到这个书名,第一印象男性的遗传病,不要问我为什么,因为我是学生物的,嘿嘿。花了一天的时间,就读完了,请注意,我并没有走马观花,因为它真的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就是让我爱不释手

  一开始,哈特家的男主人尸首被人从海里捞了回来,一切的证据都显示他是自杀……由于他的死亡,巡警开始进入哈特家族,而这一家性格各异的人渐渐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女主人埃米莉 哈特专断独行;路易莎 坎皮恩,一个可怜女孩,在18岁时变成了一个又聋又瞎又哑的女孩;大女儿芭芭拉 哈特则是一个相对还蛮正常的人,以女诗人身份出现在我们的眼里;长子康拉德 哈特则是整日酗酒,不务正业; 次女吉尔 哈特则是乐于将男人玩弄与股掌之间……这一家人,除了埃米莉对于她大女儿的悉心照顾以外,没有任何的家庭温暖可言。不管一个家庭拥有多少财富,如果没有温暖,没有相互之间关怀,那财富不过是一堆垃圾。我觉得很惋惜,如果埃米莉能够用自己的财富支持丈夫对于科研追求,能够变得柔软一些,对孩子能够关爱一些,也许哈特家族就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只是,世界没有那么多的如果,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

  不得不说,很佩服作者逻辑能力,似乎所设计的每一个陷阱,我都义无反顾的走进去了……只想说,最后的结局真的是意想不到出人意料……

  《Y的悲剧》读后感(三):人性的悲剧

  由于个人爱好习惯,我很少在阅读推理小说时努力思考谜题,而是尽可能接受作者为我带来的解谜冲击,然而在阅读本书时,伪动机和猜凶手的部分对于我来说太简单了,在这里我才注意到奎因的谜题设置的特点

  与大多数推理小说作者不同,奎因设置的谜题通常是可以从一个细节推断出凶手身份,之后便是漫长的验证身份和巩固推断的过程。与层层铺设不断埋藏线索的作品相比,这种模式在解谜时的带来的一击即中的快感要远远超过从文章各处寻找线索的漫长的推断的震撼度。然而,这也必将带来一个劣势,如果读者从一开始就发现了细节并推断出凶手,那么后面漫长的论证过程就显得不够有趣,解谜部分的乐趣也大打折扣。至少在《X悲》和《Y悲》的谜题设置不分高下情况下,从我不同的阅读感受可以看出这一点。

  谜题设置如下:在哈特家族的男主人约克·哈特投海自杀之后,又出现了一共三起仿佛针对女主人和前夫的聋哑盲女儿路易莎·坎皮恩的谋杀。第一起是凶手在路易莎下午固定时间地点喝的蛋奶酒里下毒,蛋奶酒被哈特家长子康拉德的孩子杰奇喝下中毒,抢救成功。第二起是在路易莎常吃而女主人埃米莉不吃的微腐烂的梨中下毒,后梨未被吃,而同房间的埃米莉被曼陀林琴打击后引起惊吓致死。之后两次下毒的毒药来源——男主人约克的化学实验室被纵火烧毁。第三起是杰奇拿起路易莎面前的牛奶饮用,中毒死亡。

  从人物来看,奎因在这本书中给他笔下中心——哈特家族创造执拗,残忍的病态血液,而这也成为Y的悲剧之起始。当然,这也是这部作品的谜题解答中我认为比较牵强的一点动机设置,使作品带上了些许奇幻色彩,连带着后面分析显示凶手年龄特征的部分都不够自然

  在推理的部分,个人觉得凶手身高的切入点是很有道理的,不过我最喜欢前面分析埃米莉死亡的案件中通过房间内的脚印痕迹判断凶手人数与进屋顺序的部分,显示出奎因非常清晰逻辑思维

  这本书的结尾令人心复杂。雷恩借自己的手惩治了凶手,因为内心的纠结与震动而老态尽显。当他给凶手留下改过的机会时,凶手亲自把最后可能保留的纯真撕碎,成为一个无可救药的,自我毁灭的怪物。为了阻止凶犯和社会间的互相复仇,雷恩选择自己成为神,用凶手的死亡来结束这个已经发生而且之后还可能经受社会报复的悲剧,却将这沉重的真相一人背负,哪怕被他人不解。

  作为这个系列中的侦探身份雷恩,他在《Y的悲剧》中显示出的身为“人”的特性更加深入。雷恩既是事件中的神,又在自己的人生中脱去了神性,这种挣扎与彷徨真是令人动容!对人性的讨论大概是这部作品对于我来说最有意义的部分吧。

  《Y的悲剧》读后感(四):不会再看

  想问一个问题,你们相信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自从听闻现在一些缺乏管教的小学生行为以来,我是相信人性本恶的。家教教养都是我们当今不断强调的词,与管教这个词更是应该像双生儿一般。每一个孩子都是具有好奇这一能力,优秀一定是潜移默化的,学好难学坏易。

  书中主体哈特一家,一开始作者就不断强调哈特是疯狂的一家,而后甚至提出因为男女主人拥有神经病梅毒……我只能说我相信人性本恶,为何哈特一家那么疯狂,跟家族教育环境当然是分不开的。

  坦言,就故事节奏我更喜欢Y。可我应该不会再看埃勒里的书了,两本书中竟然没有一个我喜欢的人物,不能说埃勒里太不会塑造人物,只能说李太会踩我的雷点。

  雷恩依旧观察力过人我行我素,巡官萨姆的暴脾气由来的又再次贯穿全文……(一直都不懂为什么巡官和检察官在这两本书里面就像废物

  自从凶手第一次出现在作者的文字里,我就不由自主地试想。猜中这两个字对于侦探小说来说简直就是没有了离合器……所有忐忑的阅读体验停滞在第二章节,很不妙。

  《Y的悲剧》读后感(五):这一次,我又输了

  当我看完第一部《X的悲剧》的时候,我迫不及待的又打开了《Y的悲剧》,在第一部里面我与雷恩共同探索案件的时候,开篇不久,雷恩所推理出的结论就已经超越了我,只能说望尘莫及,看完之后,感觉已经掌握了雷恩的“套路。”自信满满的觉得下一次探案,我一定可以超越他,找出文中的凶手是谁。然而,这一次我又输了。

  著名悬疑大师曾说过史蒂芬·金曾说过,“我不认为哪部作品的诡计可以和《Y的悲剧》媲美。”就连日本推理之神岛田庄司都说过,“埃勒里·奎因的《Y的悲剧》,我认为是改变推理历史的作品。”《Y的悲剧》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的褒奖,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相比《X的悲剧》,我觉得它的推理细节更胜一筹

  这本书是古典推理类小说的代表作,古典推理小说没有无比血腥的作案场景,不靠博人眼球的噱头来吸引读者,它是以逻辑至上的推理解谜为主,与注重写实的社会流派相对,不注重写实,而以惊险离奇情节耐人寻味的诡计,通过逻辑推理展开情节。故事是从哈特家族的最高长辈约克·哈特的死亡开始的,约克浸泡在水上的尸体被路过的水手发现并报警后,媒体报道将哈特家族推向了风口浪尖处。哈特家族神秘,暴躁,每个人仿佛都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虽然都是一家人,生活方式迥然不同,然而他们在外人看来他们不仅富裕,而且癫狂。

  故事的奠基就已经将哈特家族钉上了恶人标签,与外界接触少之又少的家族,再加上每个人的脾气都无比的暴躁,家中还有一位如帝王统治整个家庭的女主人埃米莉·哈特,屋内的一切凶杀案件仿佛都情有可原。一旦给故事情节打下了如此的伏笔,破案的过程就变得异常的复杂,每个人都有嫌疑,每个人都可能会死亡,逼仄的房间里仿佛时时刻刻都会发现出人意料的事件。从开篇盲聋哑女路易莎·坎皮恩喝的牛奶被投了毒,又不小心被埃米莉的长子的孩子喝入,中毒送去医院救治后,剧情便缓缓的进入了高潮。埃米莉夜晚的死亡,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埃米莉与前夫的孩子盲哑聋女路易莎·坎皮恩同住一个屋子,埃米莉被陷害前,路易莎触摸到了凶手的脸颊,一个人如果其他器官失去功能的话,另一个器官一定能够迸发不寻常的能力,路易莎给出的细节,给了警官和雷恩思考的余地,《Y的悲剧》中的雷恩,与《X的悲剧》中的雷恩,似乎截然不同,在X中他时常在探案过程中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这使得雷恩笼罩了一层神秘又充满艺术氛围的光照,而在Y中,他连自己最擅长的易装术都没有使用,而且这一次雷恩看起来没有X中表现的那么睿智了。

  看书时,我也一直在思考谁才是凶手,雷恩没有如X中带给我迫切的压力感,我感觉他似乎老了,对于凶手是谁,我早已胸有成竹,自信满满的觉得雷恩早已被我甩在了身后,当我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我又输了,雷恩依旧那么的犀利,任何微小的细节都不会放过,他在Y中的表现更加的沉稳了,只因我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对凶手的判断偏离正常的轨道

  这部作品我觉得不单纯是一部推理小说,它还反映了当下社会的弊端,家长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权力,往往会忽视孩子的教育,孩子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根基,家长任由孩子胡乱的成长,那么孩子还能成为国家或者社会的根基吗?他们或许正在静悄悄的成为这个国家和社会的毒瘤,孩子没有区别好坏的能力,只有家长正确领导良好的成长环境,才能带领他们走向人生正轨

  《Y的悲剧》读后感(六):疯狂家族的悲剧

  一个骇人的剧本落入了正有动机的行动派者手里并加以执行,虽然过程完成的别扭荒谬,可却达到了目的制造了意想不到的谜团。 《Y的悲剧》,悲剧系列的第二部,奎恩把我们引入了一个疯狂的黑特家族的故事当中,似乎是梅毒让这个家族变得异常活跃与狂躁,在世人面前黑特老太就是八卦新闻主角,经商、婚变与暴躁易怒的性情让她臭名昭著,她的子女也很幸运地继承了她的臭脾气,极度残忍与放荡的作派。看似只有外人才会正常一些,以及边缘化的黑特家族成员(约克·黑特、又聋又哑的前夫的女儿路易莎、儿媳玛莎)才足够冷静和正常,不过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家庭,正常人如何生活或者说是生存下来——“当他生命中唯一的兴趣被盗窃、被扼杀,精神上活得像一名贱民”。在我的认知上,我理解为奎恩是有意而为之创造出一个变态家庭谋杀案来,这在奎恩的小说中是个特例,因为多多少少在传统古典推理之外奎恩又抹了一层小惊悚或者是小诱惑(是对读者奇幻色彩地挑逗),这是在推理之外剧情故事的乐趣提升,有希胖的黑白镜头画面感,我表示很接受。在最后哲瑞·雷恩的推理解谜之下,一切的真相也都离不开黑特家族的疯狂。

  这部小说的巨大成功在于我们都忽略了看似不可能的真相,奎恩的小说魅力在于你和侦探拥有相同多的线索,这里极少有无用线索迷惑读者,并提出挑战读者。但基于这本小说有些犯罪做法却又是莫名其妙毫无意义的,“犯罪行为只有模式,没有逻辑。”我们很难揪出谁是凶手。当推理沿着此类模式的构成走势进行,就会与逻辑相悖,你会认为这完全没理由啊!不断推翻你长期已久的理性经验。当你再认真的考虑犯罪与动机时,你也会因为事实确凿如此而欣然接受,这也应了“存在即合理”的普遍认知。但雷恩推理的抽丝剥茧,过程的跌宕反转也着实让人大呼过瘾如梦方醒。 说了很多,到底是怎样的犯罪手法呢?其实在开始我已经交代了,只不过意外的执行者是黑特的孙子杰奇,杰奇虽小,却有同样邪恶的能力,黑特老太总是对调皮的杰奇毒打鞭笞,这个家族充满了仇恨,这一点又契合每一个人的特质,一切都在平静中酝酿着可怕的事情,直到约克·黑特的剧本被杰奇发现,他用自己近乎稚嫩的行为却又坚定仇恨地杀害了自己的奶奶,当真相直指这个十三岁的孩子时,瑞恩给了他最后一次机会,可却也要了这个魔鬼孩子的命,这个孩子是不是应该负起杀人的责任,他最后用死(意外自杀)为这个故事画下圆满句号但却被世人诟病成未能解决的悬案。瑞恩没有公开谜底,最终还是没有让杰奇承担杀人的罪责,这个罪责留给了黑特整个家族。

  在本书的高潮部分也是最终的推理阶段,瑞哲·雷恩再一次的彰显了他的睿智,推理过程缜密严谨,纹丝合缝,结合杀人者是孩子这一特殊情况,把所有的不可能都以换位角度来一一解答,这也是奎恩小说被无数推理爱好者推崇的原因,即便是《Y的悲剧》设定这样一种情境的小说,他的落脚点还是归根于古典经典推理。所以只要你能找出文中隐含的证明罪犯的证据,就能相当准确地找出罪犯。当然你不是雷恩,所以你喜欢看奎恩的小说,他也不会让你洞悉太多人性问题,即便书名是“悲剧”,可是读到最后,发现我们仍然沉浸在犯罪的手法上和推理过程,而不是应该可能有的情感怜悯。读奎恩,享受的就是这种美妙的乐趣。

  《Y的悲剧》读后感(七):家族遗传病与幽深的人性

  推理小说史上神一般的人物,很多人想必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不过,可别这一笔名误导了,其实作者有两个人,表哥曼弗雷德·班宁顿·李、表弟弗雷德里克·丹奈。在漫长的合作生涯中,兄弟二人为读者贡献了一部又一部经典之作:《希腊棺材之谜》、《X 的悲剧》、《Y 的悲剧》、《Z 的悲剧》、《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凶镇》等。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塑造了退休演员、业余侦探哲瑞·雷恩的“悲剧”系列作品。

  《Y的悲剧》正式出版于1932年,同年出版的还有奎因广受称赞的推理小说《X的悲剧》。不过,与《X的悲剧》不同,《Y的悲剧》中,一件谋杀案中,只有一个证人在场,可惜她,先天便有残缺,又聋又哑又瞎,只有触觉、嗅觉特别灵敏,而《X的悲剧》中,有时谋杀案中的在场者往往人数众多,各执一词难以区分。如何根据这名在场证人的“口供”,推断出幕后凶手到底是谁呢?

  小说从几个月前约克·哈特被人发现自杀死亡写起,引出哈特这一美国上流社会的大家庭。哈特一家,看似星光璀璨,实际上,家族的内部,掩藏着厌恶、仇恨、敌视、对立和冲突。财富、权力、情欲,种种不和谐因素笼罩着家中的每一个人,即便是埃米莉·哈特与第一任丈夫所生的残疾女儿,又聋又哑又瞎的路易莎·坎皮恩,也无法全身而退。这个家族内部,早已遍布裂痕,它的彻底垮塌,可能只是时间的事。不过,哈特家族“族长”,专断的商人埃米莉·哈特的意外死亡,加速了整个家庭的分化过程。在家族遗传病外,还有幽深的人性,在死死拉扯着哈特一家的生命

  《Y的悲剧》中,读者再一次见证了雷恩不同寻常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推理才华。最早从路易莎·坎皮恩对嫌疑人进行描述的口供中,雷恩就判断出了凶手是谁,只是觉得太过不可思议,暂时放弃了对嫌疑人的追索。而伴随着一次意外火灾的发生(在实验室),雷恩看出了这桩貌似理性至极的案子中某些幼稚、不成熟之处,并据此发现了凶手进入实验室的具体方法,还通过推理找到了凶手犯案的“指南”。原来这一切,都已被预设进行,只是细节留待补充。

  与死者利益、情感、冲突联系的人,往往在推理小说中最具有杀人动机。埃米莉·哈特太太的死亡,被伪造成无意杀害,却是凶手有意为之。然而,与富豪埃米莉·哈特的财产相关的,或者厌恶其为人处世的,很可能都是这起案子的真凶,因过度愤怒而杀人的例子,并不少见。哈特太太对路易莎·坎皮恩的偏爱和照顾,是否可能是导致其被杀的原因呢?另外,埃米莉在丈夫死后修改了遗嘱,是否遗嘱的内容为相关利益人知晓,他/她不满其内容进而犯案?

  在小说“幕后”篇,这一切的猜疑都在雷恩强大而完美的推理之下无所遁形。合理的被肯定,不合理的全被清除殆尽。凶手是一个生活在“鼻子底下的人”(一语双关),他/她经常出现,但总是作为边缘角色;他/她因为自己身体上和智力上的局限,在犯案过程中露出许多马脚,也给雷恩的断案,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尽管按照犯罪“指南”行事,但是凶手最后,却选择了背离犯罪“指南”,一意孤行,以至于戕害了自己的生命(似乎为雷恩有意终结)。

  本来是家族冷血、暴戾的牺牲者,却不料最终也蜕变成一个杀人者。天真烂漫之外,活泼好奇之余,究竟是什么,断送了本具有许多可能的生命?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如果他/她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彼此恩爱,同辈和睦,尽管生活不一定富足,但也许,悲剧如斯,便能避免了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