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征服者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征服者读后感10篇

2018-04-18 21: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征服者读后感10篇

  《征服者》是一本由[英] 罗杰·克劳利(Roger Crowley)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9.00,页数:4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征服者》读后感(一):海洋时代的征服者

  在我第四次飞去里斯本的飞机上,我一口气读完了罗杰·克劳利的这本《征服者:葡萄帝国的崛起》。如同蒙古人贫穷的蒙古高原崛起征服整个欧亚大陆一样,伊比利亚半岛这个贫穷的小国葡萄牙在15——16世纪时候缔造了一个传奇的海阳帝国。

  如同这本书的开篇引用的葡语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诗句:“有界限的海,或许属于希腊或罗马;没有界限的海,属于葡萄牙。”

  我之前并没有读过罗杰·克劳利之前著名历史畅销书著作“地中海三部曲”(《1453》、《海洋帝国》、《财富之城》),反而是在读了这本《征服者:葡萄牙帝国的崛起》让我想买来那三本书看看。原因是他的书不仅史料扎实丰富文笔流畅,对于大海战,历史人物性格的探寻,对于史诗细节等都写得引人入胜,我们仿佛沿着15、16世纪葡萄牙人的航海路线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探险,重新感受刚刚发现的非洲大陆深处与西方文明和印度等东方文明的第一次接触

  书中的序言从中国大明王朝的郑和下西洋开始,但是这样的航海却没能开启新时代的大门作者这样评价道:“明朝震撼人心的下西洋船队就像登月行动一样先进代价也同样高昂。每一次航行要消耗全球赋税收入的一半,而且留下的影响极小,就像月球上尘土中的脚印一样。”最终历史的风向标被葡萄牙的冒险家把握住了。

  长久以来,我们对于大航海时代停留下一个符号性的认识上,一个是迪亚士偶然的绕过了好望角,一个是达·伽马找到了印度。除此以外的历史似乎给人的印象非常笼统和模糊,而罗杰·克劳利的书对这个过程详细介绍,更为精彩的是另外两个我以前不熟悉的人物,一个是被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任命为副王的阿尔梅达,另一个是首任印度总督阿尔布开克,这个两个人雄才大略实践真正奠基了葡萄牙一个世纪的海上霸业,也是因为这两个符号性的人物相继离开,后继者再无此雄才,葡萄牙的霸业逐渐衰落。

  葡萄牙人是擅长学习的,不停地探险,总结,从潮汐到季风,沿着前人探索过的路线,不停的延伸突破极限,对于这个欧洲贫穷的国家来说,为每一次远航凑足经费,最终凭借冒险获得高额的回报东西方两种文明在海洋时代一开始的接触也是充满了误解的,就像葡萄牙人一开始以为印度人的印度教是信仰偏差基督教,他们寻找着香料与黄金,也在找寻着能一起夹击穆斯林的东方传说的”约翰长老“。

  书中描写非常可观,葡萄牙人既是新文明的传递着,也是对传统东方社会破坏者,虽然人数不占优势,但是他们的杀戮、劫掠,凭借先进的武器和航海技术,在印度洋肆无忌惮。通过建设一个个沿岸堡垒,分化利用当地不同的土著,强大的海洋和炮火优势,葡萄牙逐渐在印度站稳脚跟,书中介绍了他们向马六甲海峡的进攻,以及为了伟大宗教理想,寻求进攻穆斯林帝国马穆鲁克王朝的腹地,在海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海洋战争与争夺的背后也伴随着不同文命体的间谍战、商战,穆斯林垄断的东西方贸易被葡萄牙人打破,靠着和穆斯林贸易发家的威尼斯商人衰落,各国间谍跑到里斯本,想尽办法搞航海图,葡萄牙的暴富也让欧洲各大国眼红,曼努埃尔一世国王成为葡萄牙历代国王中最为幸运的,俨然基督教世界崭新的领袖,带来基督徒完成对穆斯林的战争。我惊诧的是印度洋上那些大大小小的战斗,居然在如此遥远,充满危险的的海洋航线上保存下来了如此多详实的资料,在罗杰的笔下精彩的描述出来,让我们感同身受历史深处细节的魅力,还有征服过程中的冰与火之歌。

  因为亲身走过葡萄牙许多历史名胜,书中有大量的插图和文字提到的地方,和我实际的旅行可以对照,读起来更有感受,如今里斯本残破的圣·乔治城堡在书的画中还是很完好,而书中结尾提到的贝伦塔地区有名的蛋挞店,一百多年来依旧飘香,吸引着每一次到这里的游客来购买,历史和现实许多对照让人在阅读的时候更有趣味。

  《征服者》读后感(二):海权殖民帝国的崛起#未经编辑笔记

  序章:欧洲的船头

  1405-1433 郑和七下西洋 1385年 若昂一世建立阿维斯王朝 1415年 攻陷摩洛哥重要港口休达 从此崛起 托勒密相信印度洋是封闭的 而葡萄牙人开始不断在西非探索 寻找绕过非洲抵达印度的航线

  第一部 侦察:通往印度之路,1483~1499年

  1 印度计划

  在葡萄牙人的观念存在横跨非洲的水道或陆路 且基督教世界的传说中 有一个祭祀王约翰 被伊斯兰土地隔绝 葡萄牙人的探索中的宗教层面是想沿着西非 在非洲的另一端找到约翰王的领土

  1483年 热那亚人哥伦布来到葡萄牙 将地球尺寸少估算了25%的哥伦布相信自己可以一路向西找到印度 具有更加精确地理知识的若昂二世拒绝

  2 竞赛

  1488年 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发现了好望角 从此推翻了托勒密的重要论断 证明非洲是有尽头的

  与此同时在印度洋探险的科维良发现几内亚的船只可以到达马达加斯加岛和索法拉海岸 经由此地前往印度卡利卡特海岸 因为海路是贯通的

  1493年 哥伦布返回伊比利亚 宣称发现了东印度(古巴 巴哈马 海地 多米尼加)

  葡萄牙人向教皇表明 西班牙的发现侵犯了曾经协议的领土划分 两国在小镇托尔德西利亚斯签订条约 《托尔德西利亚斯条约》以一条经线为准 西班牙获得西边的领土 葡萄牙获得东边的领土 但葡萄牙不甘被排除在印度之外 便又将此线向西推进了1000多英里 将当时尚未被发现的巴西海岸纳入了葡萄牙的势力范围

  3 瓦斯科·达伽马

  与西非的贸易让里斯本生机勃勃 奴隶 香料 鹦鹉 珠宝源源不断 当时里斯本约15%的人口都是几内亚黑人

  1497年 达伽马起航前往印度 船队先向西南行进 然后依靠大西洋的海风前往好望角

  4 “让魔鬼把你抓走!”

  在印度洋 马来半岛上的马六甲是来自中国与香料群岛的商品的集散地 规模比威尼斯更大 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卡特是胡椒市场 霍尔木兹是通往波斯湾与巴格达的门户 亚丁是红海的的入海口与通往开罗的门户

  5 扎莫林

  达伽马抵达卡利卡特 在不友好气氛中返程

  第二部 竞争:垄断与圣战,1500~1510年

  6 卡布拉尔

  1500年 卡布拉尔的船队前往卡利卡特 莫扎林不屑于葡萄牙人的礼物 错过了卡布拉尔的贸易站 杀害了卡布拉尔的部下 显然扎莫林已经被麦加的穆斯林牢牢掌控

  卡布拉尔返航之后 葡萄牙人改变策略 决定用武力争夺印度贸易

  7 “米里”号的命运

  1502年 达伽马再次起航 准备实施炮舰外交

  他的任务是向扎莫林索赔 驱逐穆斯林商人 扩展与马拉巴尔海岸敌视扎莫林的国王们的贸易协定 扩大在科钦(卡利卡特方部)和坎纳诺尔(卡利卡特北方)的贸易站

  葡萄牙人目标禁止麦加的穆斯林进出红海 因为他们为了控制了取道开罗与亚历山大港的香料商路 故而是阻挠葡萄牙人进入印度洋最大的力量

  在印度洋 达伽马遭遇了一艘满载货物与富商的大船“米里”号 在印度穆斯林表示要缴纳赎金被拒绝后 双方开始激战 最终达伽马焚毁了“米里”号 活活烧死了船上的人

  8 狂怒与复仇

  达伽马俘虏了一条载满穆斯林的船 要求扎莫林赔偿前一年杀死的葡萄牙人 并驱逐穆斯林 扎莫林拒绝 达伽马开始不断将穆斯林俘虏吊死示众

  印度人发起一轮偷袭 由于葡萄牙人增员及时而失败

  9 立足点

  葡萄牙人在马拉巴尔海岸成为坐寇 向过往船只收取买路钱 并要求所有商船尽在葡萄牙控制的港口进行贸易 并缴纳高额关税 由此 葡萄牙人在印度洋引入了领海的概念

  1504年扎莫林趁多数葡萄牙船只返航之机 七次大举进攻科钦 但被葡萄牙人击退 卡利卡特从此一蹶不振 马拉巴尔海岸的港口渐渐屈服于战无不胜的葡萄牙人 向穆斯林商人关闭了大门

  对香料贸易近乎垄断 给葡萄牙带来了巨额财富

  10 印度王国

  曼努埃尔一世决定委任弗朗西斯科·德·阿尔梅达为副王 前往印度洋建立帝国并继续探索锡兰 中国 马六甲

  阿尔梅达的任务是首先控制斯瓦希里海岸的索法拉港(黄金贸易的关键)与基尔瓦港 建立要塞 控制黄金来源 然后径直穿过印度洋 在安贾迪普岛 坎纳诺尔 奎隆 科钦建立四座要塞 然后北上红海入口建立要塞 扼杀马穆鲁克苏丹的香料贸易 在前往朱尔 坎贝 霍尔木兹 让这些伊斯兰城邦向葡萄牙缴纳年供

  阿尔梅达首先攻陷并洗劫了基尔瓦岛 扶植了新的忠于葡萄牙的苏丹 转而进攻蒙巴萨岛 迫使当地苏丹称臣纳贡

  11 巴比伦的大淫妇

  葡萄牙人认为自己兴盛上帝的旨意 故而其在印度洋的扩张有圣战的意味 葡萄牙人在印度洋不断侵害穆斯林的利益 同时马穆鲁克的税金来源也被侵害 所以苏丹决定组建舰队南征

  12 “恐怖的人”

  曼努埃尔一世任用阿尔布开克 因为缺乏战略眼光 阿尔布开克占领霍尔木兹 在红海巡逻的计划失败

  13 朱尔的三日

  在朱尔(孟买南方)穆斯林舰队与葡萄牙人遭遇 血战三日后 葡萄牙人败走 失去二百余人 穆斯林惨胜 损失六七百人 阿尔梅达的儿子在此役中丧生

  14 “法兰克人的狂怒”

  愤怒的阿尔梅达北上找穆斯林舰队复仇 行过达布尔(朱尔南方)时 这座穆斯林港口被怀疑与苏丹的舰队串通 阿尔梅达下令屠城泄愤

  达布尔屠杀与“米里”号屠杀一并深深留在印度人的记忆

  15 第乌

  阿尔梅达在第乌(孟买北部的半岛上)击溃了马穆鲁克与印度穆斯林的联合舰队

  阿尔梅达卸任印度副王 在返回葡萄牙的途中与土著发生冲突而死亡

  第三部 征服:海上雄狮,1510~1520年

  16 扎莫林的大门

  阿尔布开克试图攻陷卡利卡特 一场恶战之后 葡萄牙人惨败 但卡利卡特人死伤更为惨重 而且城市 宫殿 商船都被焚毁

  17 “葡萄牙人咬住的,永远不会松口”

  果阿岛位于两条大河之间 是印度西海岸战略位置最重要的贸易站 其北面是穆斯林的比贾布尔王国 南方是印度教的毗奢耶那伽罗王工们 双方为争夺果阿屡屡征战 对于两国边境战争来说 马匹必不可少 然而热带气候中 马匹容易死亡且不易繁殖 所以能从中东进口马匹的果阿的战略地位尤为重要

  1510年 阿尔布开克攻占了果阿城 开始筑城 但很快又被比贾布尔王国驱逐

  18 雨季的囚徒

  葡萄牙人在雨季被困在曼杜比河上

  19 恐怖的手段

  葡萄牙人反攻 重新占领了果阿城

  20 太阳眼睛

  1511年 阿尔布开克攻占马六甲 马六甲在马来半岛西岸 因为其控制着前往印度的海路 所以称为联结印度洋/西方与南海/太平洋的贸易中心

  葡萄牙人麦哲伦参与了攻占马六甲的军事活动 回国后 麦哲伦与葡萄牙国王闹翻 前去帮助西班牙国王探险 完成了环球航行

  21蜡的子弹

  稳住果阿岛

  22 “全世界的财富,尽在您的掌握”

  阿尔布开克攻打亚丁 封锁红海的企图失败 发现马穆鲁克王朝的舰队几乎形同虚设

  23 最后的航行

  1515年 阿尔布开克出兵占领了霍尔木兹 诱杀了掌握实权的维齐尔 并修筑堡垒

  年底 阿尔布开克去世

  尾声:“他们从不在一处停留”

  1517年 马穆鲁克王朝灭亡 强大的奥斯曼帝国令葡萄牙人无法封锁红海 里斯本与开罗平分了香料贸易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 海洋是西班牙 荷兰 与英国人

  1578年 摩洛哥三王战役 葡军惨败 从此迅速衰落 1581年被西班牙吞并

  《征服者》读后感(三):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批世界帝国

  经过多日的等待,由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出版,陆大鹏老师翻译的英国历史学家罗杰•克劳利的作品《征服者:葡萄牙帝国的崛起》终于到手,封面设计还是一如既往华丽大气,里面的插图也是相当精美清楚,果然买甲骨文图书是一种享受,比中信出版社那种圈地买版权翻译却是临时工水平的书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征服者》读后感(四):海上十字军的起落

  作者这种流水账式的写作方法对于了解一段未知的历史来说,还是很有用的。多年前观看央视的纪录片大国崛起,第一集就讲葡萄牙帝国的崛起。虽然看完之后只对雄才大略的恩里克王子深刻印象,但也记住了葡萄牙建立起第一个世界性的殖民帝国,吹响了欧洲统治世界的号角。

  直布罗陀被欧洲人认为是世界的尽头,葡萄牙的地理位置比直布罗陀还要偏西,而且在地中海没有出海口,无法参与繁忙的地中海贸易,这个蕞尔小国一向被欧洲大国蔑视。正是这种孤立感,促使葡萄牙不断的探索海洋。15世纪,穆斯林和威尼斯帝国对香料贸易的垄断也驱使欧洲人探索新的东方贸易通路。葡萄牙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发现了绕过非洲达到印度洋的航运线路,这个发现过程历经了将近100年时间。印度洋周边小国林立,已经形成了穆斯林把控的海洋贸易体系,建立了固有的一套贸易规则。而葡萄牙并不甘于融入这套贸易体系,而是凭借自身的武力,完全打破旧有体系,创造自己垄断的海洋贸易。葡萄牙继承了欧洲海军的军事体系,这套体系在地中海内与奥斯曼帝国长期鏖战,历经千锤百炼,发明出先进的战船、火炮、铠甲,技术大幅领先于印度洋各国海军,因此为葡萄牙在印度洋的野蛮扩张提供了武力支持,葡萄牙得以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控制了印度洋上几乎所有的贸易。直到奥斯曼帝国在印度洋上部署武力,才达到了新的力量平衡。这个时候葡萄牙在印度洋的地位已经无可撼动,因此得以共享印度洋贸易。

  商业利益是葡萄牙探索海洋的动力,而他们的行为准则却又被中世纪思维驱使。基督徒的圣战思维让葡萄牙人不仅是商人,也是海上十字军。消灭穆斯林,夺回耶路撒冷是葡萄牙人更宏伟的目标。圣战的信仰让他们心安理得地屠戮印度洋周边的穆斯林商人、民众。任何一种新秩序的诞生都是建立在旧秩序人群的苦难之上的。葡萄牙的海上扩张拉开了欧洲殖民统治的序幕,宣告了第三世界苦难历程的开始。

  葡萄牙仅仅在军事实力上领先于印度洋各国,在生产能力上并无优势,在综合实力上不占有压倒性的地位。因此葡萄牙的统治范围也仅仅局限于印度洋周边的几个港口,无法深入内陆。200年后,当英国人的工业生产水平大大领先于世界的时候,竟可以通过一个港口蚕食整个印度次大陆,利用蒸汽机和织布机,建立起真正的世界性的殖民帝国。这个时候的葡萄牙,也因为工业实力的落后,退出了海洋大国的进程。

  《征服者》读后感(五):熊丰:访谈︱罗杰·克劳利:儿时经历让我钟情于地中海的历史

  近日,“地中海三部曲”(《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海洋帝国:地中海大决战》、《财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权》)的作者,英国历史学家罗杰·克劳利(Roger Crowley)来华,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进行了不同主题的演讲,其新著《征服者:葡萄牙帝国的崛起》的中文译本也于11月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克劳利先生经停上海的间隙,澎湃新闻记者(www.thepaper.cn)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就其儿时经历、写作主题、海洋霸权史乃至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等诸多问题进行了交流。本文为该访谈的第一篇。

  澎湃新闻: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值得研究和讲述的地区很多,作为一个英国人,为何您如此钟情于写作地中海的历史?您迄今为止的著作都是围绕地中海的历史展开的,为什么您不去写英吉利海峡的历史,甚至是大西洋、印度洋或者太平洋的历史呢?

  克劳利:之所以如此钟情于地中海的历史,我想有两个原因。首先,跟我的儿时经历有关。我父亲是一名海军,很长的时间里他都在地中海一带执行任务,他看过和平时期地中海无与伦比的风光,也经历过二战时期与意大利和德国海军在地中海的殊死搏斗,看过硝烟弥漫的地中海。当我九岁的时候,我们一家搬到了马耳他岛,那时马耳他岛还是英国的海军基地,每逢假日我们家还会去地中海上其他的地方旅行,儿时的记忆是终身难忘的。作为一个英国人,地中海温暖的气候让我尤其喜欢。除此以外,我妈妈对历史很感兴趣,马耳他岛上有很多史前的遗迹,神殿啊什么的,我妈妈很爱带我去这些地方。

  另一个原因应该是文化上的,对于我们欧洲人来说,地中海可以说是我们文明的摇篮,不论是拉丁还是希腊的影响。北欧人尤其喜欢去来地中海旅行,因为地中海的气候真的很温暖舒适,稍微有点钱的北欧人都愿意在假期里来地中海,去看看那些古罗马和古希腊的遗迹。在我上大学前,我曾经有一整个暑假都在意大利和希腊闲逛,就是想看看那些罗马和希腊时代的遗存。等我大学毕业以后,我又在伊斯坦布尔呆了一年,在那里教英语,那一年的经历让我深深地爱上了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跟很多纯学院派的学者不一样,旅行是我生活甚至是写作的一部分。但实际上,一直到“9·11”发生以后,我才真正地决定书写地中海的历史,历史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基督徒和穆斯林在前现代社会是不是反倒能和平共处?地中海上角力的各方,他们的斗争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我想读者们也会对这样的题材产生兴趣的。

  “威尼斯是古代社会的一朵‘奇葩’”

  澎湃新闻:您在《财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权》一书中表示,威尼斯是古代社会中一座非常现代的城市,它的公民基本都是自由民,没有封建贵族和农奴,威尼斯也没有国王,市民通过选举的方式选出执政官来管理城市。在追溯现代西方民主制度源头的时候,一派学者认为是来自于古希腊城邦,还有一些认为是来自中世纪的自治城镇,主要是《大宪章》之后的英国。对此您是怎么认为的?威尼斯的民主实践,对于后来西方民主制度的确立,有什么影响和联系吗?

  克劳利:威尼斯在古代社会中确实是一朵“奇葩”。欧洲的封建制度是建立在采邑制这种土地制度的安排之上的。但是威尼斯没有什么连片的土地啊,自然也就没有土地贵族和农奴,居住在这座城市里的居民要想生存,就得依靠贸易。贸易的逻辑是,买卖双方的地位必须是相对平等的,而且需要各个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合作,这就使得威尼斯的公民们有了比较平等的政治地位,进而有了通过民主的方式选举执政官的可能。在封建制度比较成熟的地区,贸易是不大容易发展起来的,你想,农奴怎么可能跟国王进行贸易呢。

  但是,我并不认为西方现代民主制度是发源于威尼斯的。我说了,威尼斯是古代社会的一朵“奇葩”,它的经验不具有普遍意义。一直到了19世纪以后,民主制度慢慢地在欧洲和美国得到实践以后,人们回过头来看民主的发展史,才会发现说,原来威尼斯人在好多个世纪以前就这么弄了。威尼斯是很多北欧人旅行的首选目的地之一,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的风光,像圣马可大教堂这样的建筑;另一方面,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是来威尼斯朝圣的!在好多个世纪以前,封建制度和等级秩序还那么坚固的时候,居然有这样一个城市,鼓励贸易、实行民主、城市里大多是自由民,没有封建贵族的压迫。这些制度安排让我们这些现代的欧洲人对几百年前的威尼斯人充满了敬意。

  澎湃新闻:您刚刚提到了英国人从威尼斯人那里追溯民主的源头,除了民主以外,其实英国和威尼斯还有很多相似之处。陆路国家在对外扩张中都热衷于发展陆军、占领土地,掳掠人口。但是像威尼斯和英国这样的“海洋帝国”,他们对土地和人口的兴趣并不大,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似乎是占领港口、维持航道畅通、发展贸易,也更重视发展海军而非陆军,这是为什么?您认为,在后来英国人的全球扩张中,有向几个世纪前的威尼斯人取经吗?

  克劳利:和之前一个问题一样,根据我的研究,英国人后来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中,并没有直接学习几个世纪前威尼斯人在地中海扩张的经验。英国人最初完全是跟着感觉走的,但最后却和威尼斯人殊途同归了。原因其实不难理解,英国和威尼斯都是孤悬海外的岛国,他们没有办法通过发展陆军来进行扩张,而且和他们要征服的对象相比,他们的领土和人口都太少了。威尼斯最多的时候,也就只有20万人。拥有强大陆军的中央集权的陆上帝国,比如法国和西班牙,在占领一个地方以后,会尽可能地扩大占领区的范围,然后派本国的官员去这些殖民地进行管理,传播他们的意识形态、宗教和价值观,试图“教化”当地的那些“蛮族”。然而,像英国和威尼斯这样的“海洋帝国”,他们并不想教化当地的原住民,对数倍于自身国土的土地也没有兴趣,他们想要的就是占领港口,然后进行贸易,从殖民地获取贵金属、香料和各种原材料,当然这种贸易的本质是对殖民地严酷的剥削。我觉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从最开始的威尼斯,到后来的葡萄牙、荷兰、英国,他们对于被征服地区庞大的疆域和人口,甚至是恐惧的,和西班牙和法国这些殖民帝国不同,这些海洋帝国,我认为他们其实是“轻帝国”(light empire)。他们的逻辑是:我只是想从贸易中获利赚钱,我真的不想管理这么庞大的殖民地。威尼斯,是后来所有这些海洋帝国的1.0版本,但需要注意的是,后来的2.0、3.0版本,并不是在1.0版本的启发下诞生的。

  上帝和黄金(Gold and God)催生了大航海时代

  澎湃新闻:奥斯曼土耳其和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曾经在地中海上对抗了好几个世纪,但最后,崛起的却是像荷兰和英国这样的国家,贸易和海战的中心最终也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您在书中把这个过程称之为“大西洋转移”(The Atlantic Shifts)。我们中国人有一个成语形容这种情形叫作“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您认为,世界贸易和战争的中心,为什么会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呢?

  克劳利: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得先回答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印度人或者是穆斯林开启了大航海时代以及随之而来的地理大发现。我个人的看法是,自从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以后,欧洲人就得了一种病——“幽闭恐惧症”。从罗马帝国开始,西方人就迷上了来自东方的香料和丝绸,但想获取这些,必须得通过丝绸之路上的中间商,也就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到了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这条商贸路线被彻底封锁了,想要跟东方做生意,必须给奥斯曼土耳其交纳重税。一直到15世纪末,哥伦布到达美洲和达伽马绕过好望角的那个年代,欧洲人对东方的了解和认识,还停留在两百多年前《马可波罗游记》里描述的那个中国——一个富庶的国度,遍地是丝绸和黄金。在“幽闭恐惧症”和对丝绸及香料的渴望下,欧洲人想,我能不能够通过向西行驶来到达东方呢。

  除了现实利益的考量之外,当然还有宗教的原因。十字军的数次东征基本都以失败告终,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基督教世界被伊斯兰世界逼到了一个小角落,基督徒们想,既然在正面战场我打不过你,那有没有可能,我通过向西行驶的方式,到达东方,最后出现在穆斯林的背后,以腹背夹击的方式击败穆斯林,收复圣地呢?正是基于“上帝和黄金”(God and Gold)的考量,欧洲人把他们的眼光和足迹逐渐移开了地中海,大西洋开始走向了世界历史的中心舞台。

  关于“大西洋转移”,其实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在此之前,大西洋是世界的边缘,是人类绝少涉足的海域。从十五世纪开初开始,在这片海域上,葡萄牙和西班牙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二十世纪美国和苏联对登月的竞赛,简直就是这场竞赛的现代版,如果说美苏的登月竞争是太空竞赛(Space Race)的话,那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竞争,就可以被称作是香料竞赛(Spice Race)。如果你看一下15世纪中叶欧洲知识分子关心的问题,你会发现,他们讨论最多的是这些问题,比如非洲有没有尽头,一直往非洲的南边走,会走到哪里,能不能通过向西行航行的方式到达中国?最终,在15世纪的这场香料竞赛中,葡萄牙人走在了最前面。他们花了八十年的时间,率先搞清楚了西非海岸大西洋洋流和风浪的规律,最终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成功地驶到非洲的最南端又成功地回到欧洲。正是有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航海竞赛,后来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人的远洋航行才成为可能。我们现在看这些地理大发现,可能不觉得有什么,当时在当时,欧洲人是极度振奋的,他们觉得自己终于不再是世界的孤岛了,终于成功地和世界的其他地方建立了联系。当时,葡萄牙人掌握了大西洋航行最先进和最全面的知识,西班牙人、威尼斯人都想获取这些信息,比如西非海岸的地图,大西洋的洋流情况等等,葡萄牙政府把这些信息看作是最高机密,一旦有葡萄牙人泄露这些信息,一律处死。除此以外,葡萄牙政府还在全欧洲派出了不少间谍,负责刺杀那些把航海情报泄露给外国、或者是为外国效力的海员。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是,我们都知道,哥伦布是意大利人,但最终他的远洋航行,是西班牙王室资助的。其实在这之前,他先去寻求了葡萄牙王室的资助,向葡萄牙国王游说向西行驶抵达东方的计划。葡萄牙王室有着当时最丰富的航海知识,宫廷里也有很多一流的航海家,经过计算,他们认为哥伦布的计划十分粗糙,实际上大大低估了航行所需的费用和时间。比如当时哥伦布说我需要10个月到达中国,但是根据葡萄牙人掌握的航海知识,他们觉得哥伦布最少需要一年还不止。在这样的理性计算下,葡萄牙人拒绝了哥伦布。哥伦布不得已转向西班牙寻求资助,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无知,西班牙王室被哥伦布说服了,这才有了新大陆的发现,很多时候,历史就是这么充满了意外和吊诡。

  “我对布罗代尔充满了敬意”

  澎湃新闻:说回地中海,其实地中海一直是西方史学研究的重点区域,比如我们都知道的“年鉴学派”,例如布罗代尔的名著《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地中海考古》、《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等等。和您一样,年鉴学派的学者们也很强调对地理环境、气候、环境资源以及长时段历史的分析。我好奇的是,布罗代尔等人的著作,对您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克劳利:布罗代尔强调的是长时段的历史,他想知道的是,为什么在地中海从古到今,会有这么多的战争,这背后有没有什么结构性的原因。布罗代尔分析说,地中海其实是个弹丸之地,陆地被分割不相连,很难产生统一的政权,于是不同的地区会信仰不同的宗教,产生不同的文明。但这些岛屿和陆地,隔得又不够远,互相之间很容易就产生战争。举例来说,即便在古代,如果基督徒的西班牙人想入侵穆斯林的突尼斯,从西西里岛出发的话,只需要不到一天的时间,他们就能到达突尼斯。又比如,他提问说,为什么地中海的南部,也就是北非地区,历史上盛产海盗?他的回答是,从一个表面的、浅层的动因来看,尤其是在西班牙光复失地运动之后,穆斯林被赶出了伊比利亚半岛,回到了北非。这群人出于复仇的渴望,变成了海盗。但是,从深层次来说,如果我们考查地中海南北两岸的地理环境,你会发现地中海南部比北部贫瘠很多。北非可供耕种的土地不多,再往南走就是撒哈拉沙漠。人总是渴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所以地中海南岸的人一直渴望进入北岸,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地中海南岸盛产海盗。

  地中海的历史上,还有一个谜团,被布罗代尔很好地解答了。这个谜题是,为什么在地中海的历史上,一直到工业革命前,人们都只使用桨船而非帆船?浆船靠人力驱动,一艘上那么多人,船长要养活这些水手,是很不经济也是很没有效率的。相比之下,帆船就经济得多。布罗代尔对此的回答是:地中海的风向非常复杂,帆船很难依靠风力驱动来到达指定的目的地,所以尽管很不经济,但是地中海地区依旧只能使用浆船。布罗代尔还进一步指出,地中海的自然环境不仅决定了它不会是一片和平之海,甚至决定了战争发生的季节和频率。地中海上,因为风浪太大,四月以前都很难出海,而在秋天以后,也很难进行海战。实际上,一年里能够打仗的季节,也就只有每年的4月到10月左右的半年时间。除此以外,因为地中海上的船大多是桨船,靠人力驱动,所以航行必须贴近岛屿和陆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船上人员的补给,这也意味着地中海的海战其实都是在岛屿和陆地周边发生的。

  可以说,布罗代尔的研究极大地启发了我的写作,尤其让我佩服的是,《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这本巨著的初稿,是布罗代尔在纳粹集中营里,完全凭借记忆写出来的,这太了不起了。我们知道布罗代尔把历史分成长、中、短三个时段,长时段是地理环境、气候决定的历史,中时段是社会、经济史,短时段的历史,也是他觉得最不重要的,就是我写的那些历史,战争、国家兴衰这些。在布罗代尔那里,某场战役的胜负是无关紧要的,他认为这完全不改变历史的走向,他也不认为任何个体对长时段的历史会有什么影响。

  按照布罗代尔的观点,因为航行条件、风向、水流的限制,不管是地中海的南部或是北部,都不可能完全地占据整个地中海,最后的历史就像现在这样,穆斯林在一边,基督徒在另一边。至于上千年中的任何战役,其实对现在的结果,都不会有任何影响,我想在这些问题上,我还是跟他有不同看法的。

  澎湃新闻:接着上一个问题,布罗代尔认为没有任何一股政治势力能够完全地占据地中海,但历史上罗马帝国确实曾经将地中海变成了它的“内陆湖”,您怎么解释罗马帝国的这一成就?

  克劳利:罗马帝国控制整个地中海,首先我觉得是罗马对地中海的南岸有需求,因为在当时,尼罗河三角洲、西西里都是重要的粮仓,而罗马有好几百万人,对粮食的需求是巨大的。一直到近代,地中海都是海盗猖獗的地方,这就需要罗马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来保卫粮食供应。就连凯撒也被海盗俘虏过,在付了好大一笔赎金之后才获释。当然,凯撒是凯撒,没过多久他就带了一队人马杀了回来,把这帮海盗全都钉上了十字架。罗马本来是一个陆上强权,但罗马人在海上也学习得很快,很快就学会了制造自己的船舰。另外一点跟罗马帝国的意识形态有关,罗马帝国是很神奇的存在,在它的对外扩张中,它总能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最后被征服的地区都以获得罗马公民权为荣。在很长的时间里,罗马都是一个在宗教和文化上非常包容的帝国,它的心态是很开放的,地中海上那些信仰不同宗教、拥有不同传统习俗的部落和民族,都能在帝国内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而不用担心遭到迫害,这点或许和古代的中国很像。

  《征服者》读后感(六):彭晓玲:罗杰·克劳利谈葡萄牙帝国衰败: 他们的思维模式停在中世纪

  几年前,英国历史学家罗杰·克劳利(Roger Crowley)写完后来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的“地中海史诗三部曲”,收到一封来自读者的电子邮件,这位也住在格罗斯特郡的葡萄牙人希望他再写写葡萄牙。

  就像《唐顿庄园》等经典英剧以跌宕起伏著称,克劳利的“地中海史诗三部曲”(《1453》、《海洋帝国》和《财富之城》)始于公元1000年,地中海霸主威尼斯在泥沼中崛起。推至1453年,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末代皇帝被吊死在城门,中世纪彻底结束。此后,雄心勃勃的奥斯曼帝国继续西进,在地中海的另一头,基督教已经做好准备与之决战。在克劳利看来,600年间基督教世界和穆斯林世界围绕地中海,展开的是一场全球的统治权争夺。

  在此过程中,作为第一个全球性帝国的葡萄牙帝国,自然是绕不开的话题。1999年澳门回归中国,标志着葡萄牙帝国彻底瓦解,昔日帝国荣辉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已然有些被忘却和遮蔽。

  这封普通的电子邮件点燃了克劳利的创作念头,他本人也对葡萄牙历史很感兴趣,于是就有了新书《征服者:葡萄牙帝国的崛起》(下称《征服者》)问世。克劳利客观详细地呈现了那些戴着十字架石柱出海的葡萄牙水手,所到之处的杀戮与野蛮,也对他们的成就不吝赞许,称他们是全球化和科学发现时代的先驱。

  “我们的见面也是全球化的结果。”12月12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65岁的克劳利开起玩笑,脸上满是时光机器凿刻的皱纹。这是他的首次中国之行。尽管笔下的东西方殖民冲突发生在500多年前,但中东难民危机、土耳其政变等国际重大新闻事件不断发生,昭示着基督教与穆斯林之间的宗教矛盾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

  克劳利的父亲是一名海军军官,曾驻防于地中海多地。童年的许多岁月在马耳他度过。剑桥大学毕业后,他在伊斯坦布尔教英语,并徒步纵览土耳其西部。东西方成长经历让克劳利全无西方学者常见的“欧洲中心论”,“西方国家现在对伊斯兰普遍没有正面评价。我曾经在伊斯兰世界生活过,评价还是比较正面的。”他自信地说。

  不过他也指出,土耳其曾经是穆斯林现代化的榜样,现在也遇到很多问题,“目前穆斯林的矛盾和困难还会持续很长时间。”他认为伊斯兰和基督教一样也需要一场革命。伊斯兰很多的执拗风俗习俗让穆斯林在现代社会遭遇尴尬,对现代民主自由社会的耐心也是一种挑战。

  黄金和祭司王约翰的传说

  葡萄牙帝国的崛起可以追溯到1415年。这一年,北非重要港口休达被葡萄牙人攻占,一下震惊欧洲。这种充满黄金、香料和奴隶的穆斯林城市,让贫穷、处于欧洲政治与经济中心的外围的小国葡萄牙大开眼界,也激起对外扩张的野心。

  葡萄牙人非洲计划的背后,是一个古老的基督教梦想。绕过横亘在东西方之间的伊斯兰世界,因为它阻挡了从欧洲通往耶路撒冷和东方财富的道路。在当时一些地图上,非洲还有一位身穿红袍、头戴主教冠的君王,他就是传说中的基督教祭司王约翰,超级富裕强大,宫殿的内壁和屋顶都铺着金砖。欧洲人相信,他可与西方基督教联手打败异教徒。

  “地图,旅行者的故事,关于深入非洲的心脏的大河的混乱图像,黄金的传说,战无不胜的基督教统治者……这些漩涡般的半真半假的故事,异想天开和错误的地理知识渗入了葡萄牙人的世界观。激发他们沿着非洲海岸不断南下,寻找黄金或者那条能带他们找到祭司王约翰的河流。”克劳利在《征服者》中总结。

  休达之战后,大片国境线与大西洋相连的葡萄牙人,开始运用先进的航海知识沿着非洲海岸南下,决定尝试通过海路抵达印度。这是瓷器、丝绸等东方奢侈品运往西方的起航地。

  葡萄牙人越走越远,他们绕过好望角于1498年抵达印度,1500年抵达巴西,1514年来到中国,1543年登陆日本……从欧洲本土到非洲西海岸再到印度果阿,从南美的巴西到东亚的马六甲和澳门,帝国遍布地球四分之三地区,超过历史上任何其他民族。正如葡萄牙诗人卡蒙伊斯所描述,“如果世界更大,他们也会发现它。”

  “葡萄牙殖民的开始是全球化的开始,也是西方占据主导五百年的开端。”克劳利告诉第一财经。与此前的罗马帝国、蒙古帝国等不同,葡萄牙帝国的崛起意味着一种新型的、形式灵活的帝国出现,以机动的海权为基础,并创造出欧洲的殖民扩张模式。荷兰人和英国人紧跟其后成立东印度公司,“日不落帝国”正是受葡萄牙帝国启发建立。

  焦躁偏见的闯入者

  1498年5月初夏,一场印度洋上季风带来的闪电和暴风雨过后,西高止山脉出现在达伽马面前。这是葡萄牙人第一次看到印度。此前受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托勒密的影响,中世纪时人们相信印度洋是封闭的,从欧洲无法走海路进入印度洋。当时的地图中,世界是被海洋环绕的圆盘状。地球的末端是被无法逾越的黑暗之水的障碍分割。

  克劳利高度评价达伽马的印度之行,“让大西洋成为将两个半球连接起来的通衢大道。这是全球汇聚的漫长过程中一个标志性时刻。”

  达伽马身上带着一封写给“印度的基督徒国王”的信,满怀戒心来到印度海岸。“现在看来,葡萄牙人早期一个最根深蒂固,也很可笑的误解是,印度教徒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只是他们显得比较离经叛道。”克劳利说,他们在北非打了几十年圣战,一贯的策略是抓捕人质、武器随时待命,在基督徒和穆斯林中二选一,没有想到还有印度教的存在。

  葡萄牙人这种简单化的、焦躁的心态,与复杂的印度洋世界格格不入。在这里,千百年来印度教徒、穆斯林、犹太人甚至印度基督教徒都融入了一个多种族的贸易圈。“无知和孤立的是欧洲,而不是他们跌跌撞撞闯入的这片大海。”

  1502年,官至东印度海军司令的达伽马开始第二次印度远航时,任务之一是扼杀印度与红海之间的穆斯林贸易。9月底10月初,他拦截了一艘从红海回来的“米里”号,上面载着240多名男子和一些妇女儿童,很多人刚参加完在麦加的朝觐。双方殊死对峙10天后,达伽马下令将船上的穆斯林活活烧死。

  “米里”号事件被印度历史学家视为从海上受到西方侵犯的标志。克劳利也说,这是两个自给自足、互相无法理解的世界之间在印度洋的第一次暴力碰撞。“达伽马可能相信要以恐怖手段震慑穆斯林。他的这种信念过于极端。但是,这样想法的人不是只有他一个。”克劳利解释,葡萄牙人来自一个充满激烈竞争、根深蒂固仇恨的环境,他们来到印度洋的时候,对伊斯兰世界的观念就非常狭隘。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有强烈的传教使命,这是产生冲突的深层次原因。”克劳利告诉第一财经,当然它们都起源于同一个地区,彼此历史很长、冲突的历史也很长。包括耶路撒冷被占、十字军东征等。奥斯曼帝国和西方开始对抗时,原本文化多元的地中海,后来也分成两个,一半是伊斯兰的海一半是基督教的海。

  狂热与黑暗

  1520年秋天的一个夜晚,一小支葡萄牙探险队被带到埃塞俄比亚高原的一座装饰华丽的营帐内。帐幕缓缓拉开,王位上坐着一个圆脸大眼睛,手拿着银十字架的青年国王。埃塞俄比亚达维特二世就是葡萄牙人一直寻找的祭司王约翰。上百年来,他的传说为葡萄牙人的航海提供了强大动力,现在他们终于找到他并与之会面。

  不过,葡萄牙人很快发现,达维特二世并非中世纪地图上描绘的那么战无不胜。相反,他的王国还被穆斯林包围。1540年战死时,400名葡萄牙远征者拼死抵抗,才挽救了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亚。

  正如祭司王约翰的真实面目被逐渐揭开,葡萄牙地理大发现的第一个世纪里,通过对地理、气候、自然史和文化的观察,中世纪关于世界的许多其他神话以及古代的权威智慧被相继揭穿和破除。“正是这种观察拉开了现代早期的大幕。”克劳利点评。

  1521年,以举国之力狂热投入未知海域探究的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去世。随后,《征服者》中克劳利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印度总督阿尔布开克也在被解职后去世,葡萄牙圣战的梦想再也未能继续,帝国开始走向衰落。“葡萄牙人的衰落也是必然的。人口很少,从长期来看想要控制整个印度洋是不可能的。”克劳利说,他们的思维模式也停留在中世纪,和西班牙人一样,葡萄牙人没有经商才能。从殖民地掠夺来的巨额快钱很快就流到德意志、意大利等地。

  克劳利还把郑和下西洋与葡萄牙的海外冒险对比。郑和的船队像美国人的登月行动一样先进,但留下的影响“就像月球尘土中的脚印一样”;而葡萄牙的全球化对历史贡献很大,玉米运到非洲,导致人口爆炸式增长。面包和火器带到日本,星盘和四季豆引入中国。

  同时,也有无比黑暗的一面,对土著的血腥杀戮,把非洲奴隶运往美洲。当今西方世界最有名的思想家斯蒂芬·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中就说,非洲的奴隶贸易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篇章。

  克劳利解释说,葡萄牙只有100万人,派出的殖民者很多都是罪犯。航海本身也是去遥远未知的世界,只有最绝望、没有出路的人才愿意去。很多殖民者去东方都不是效忠国王,是为了自己发财。这群人必然会制造出很多暴力和麻烦。

  他自己对葡萄牙人远航和征服过程中“很多愚蠢的行为”难以理解。他笑着说,或许就像有部英国小说中所说,“过去是异邦,那里的人做事的方法和我们不同”。

  采访最后,从北京乘坐高铁到上海的克劳利还主动告诉第一财经,也许过段时间再回顾西方崛起这五百年,不过也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辉煌,“东方有这么悠远的历史和文化,这么多人口。现在东方又开始压倒西方。”

  ————人物链接————

  罗杰·克劳利

  出生于英格兰的历史学家,毕业于剑桥大学英文专业,后在伊斯坦布尔教授英语。他在多年时间里广泛游历了地中海世界,对其历史文化以及航海史和亲历者历史有着广泛兴趣。他著有“地中海史诗三部曲”(《1453》《海洋帝国》《财富之城》)及《征服者:葡萄牙帝国的崛起》等。

  《征服者》读后感(七):总结:8位航海家,两位国王

  与之前的航海大国——中国对比

  中国:

  1405年开始,太监郑和七次带庞大的船队“下西洋”,宣扬国威与和平,耗资巨大,人数众多,但影响极小

  葡萄牙:

  1385年,若昂一世国王夺取政权,建立 阿维斯王朝 ,捍卫葡萄牙独立,1415年8月,葡萄牙船队攻下摩洛哥港口 休达,葡萄牙人在富裕的休达第一次见识到了非洲和东方的财富

  由于葡萄牙被排除在地中海贸易与交流之外,他们只能面对神秘的汪洋,在后来的航行和征服过程中,他们学到,军事扩张与暴力可以使人数极少的入侵者产生很大威慑力

  在葡萄牙人远航之前,大西洋和印度洋一直是一片神秘莫测的海域,人们对航海不仅充满恐惧,也不愿意去航海

  葡萄牙,位于欧洲边缘的小国,因为无法在以威尼斯为首的地中海贸易圈中拥有立足之地,也由于伊斯兰世界的不断入侵,

  葡萄牙人只得勇敢的、执着的,探索神秘的海洋

  1.“航海家恩里克”王子

  • 1415年8月,葡萄牙攻打摩洛哥,年轻的恩里克王子看到了非洲和东方巨大的财富

  • 休达战役随后多年内,他资助和鼓励葡萄牙人探索非洲和大西洋,希望绕过非洲

  推动并启发了葡萄牙人的航海事业

  2.迪奥格·康

  • 1481年,若昂二世登基,随后希望贵族 康 找到通往东印度的路、找到非洲的传说中的“祭祀王约翰”

  • 康 于1483年开始沿非洲海岸一点一点南下,不断探索、设立石柱

  • 1484年4月返回里斯本,发现非洲海岸向东延展

  • 1486年1月,幻想破灭,发现那不过是一个大海岬,被若昂二世大肆羞辱

  虽然失败,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

  • 带领一支小型船队于1487年7月底启航,跟随 康 的路线,沿非洲海岸南下

  • 由于长期没有进展,他们于12月驶离海岸,向西进入大海

  • 由于误打误撞的成功,他们被季风吹到了非洲东岸,于1488年2月3日到达牧牛人湾

  • 返航时 首次发现好望角,首次绕过非洲

  • 随后一直担任葡萄牙航海顾问,最后于1500年5月24日随卡布拉尔航行时死于海难

  迪亚士航行证明了“非洲是一块大陆”,推翻了托勒密的地理学说,同时,也揭开了季风之谜,积累了经验

  4.间谍:佩罗·达·科维良 和 阿方索·德·派瓦

  • 被若昂二世任命从陆路寻找通往印度的路和“祭祀王约翰”

  • 两人假扮阿拉伯商人去亚历山大港进入伊斯兰世界,随后从开罗乘船南下,在红海入口的 亚丁城,两人分道扬镳,科维良去印度,派瓦去埃塞俄比亚

  • 1488年到1491年之间,科维良乘船往返于印度沿岸,侦查航线和贸易信息,回到开罗后,把信息汇报给国王

  • 得知派瓦死后,科维良来到埃塞俄比亚,见到了“祭祀王约翰”——埃塞俄比亚的基督教皇帝,后来在那里去世

  掌握了印度洋的很多信息,为葡萄牙人航向印度的冲刺做准备

  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修订瓜分世界的法案(东西分)

  5.瓦斯科·达·伽马

  脾气暴躁易怒、个性执拗、仇恨伊斯兰世界、但吃苦耐劳

  • 若昂二世死后,曼努埃尔一世即位,设定以十字军东征精神为基础、以打破马穆鲁克王朝和威尼斯共和国垄断为目的的印度航行

  • 1497年7月8日,达伽马带着小船队和大量补给启航前往印度,仿照迪亚士的航线航行,但没能绕过好望角,这给航行增大了难度,船员们受坏血病困扰严重

  • 1498年到达穆斯林的莫桑比克港,被发现是基督徒后,与当地人冲突,逃跑

  • 1498年4月14日到达马林迪,受到热烈欢迎,与当地苏丹结盟

  • 1498年5月11日,跨过印度洋,抵达印度西海岸,随后来到印度教的卡利卡特城,于5月28日参见 扎莫林(海王)

  • 由于文化差异和宗教原因,与扎莫林发生大量冲突,但最终通过谈判,葡萄牙人建立了小贸易站

  • 1498年8月在此发生冲突,达伽马离开时已于扎莫林结怨,随后与卡利卡特的舰队交火

  • 1499年7月返回葡萄牙,收到嘉奖

  这次航行使欧洲不再孤立,也开辟了通往印度的航线

  • 1502年,卡布拉尔在卡利卡特蒙受损失后,达伽马再次被任命,对卡利卡特开战

  • 在非洲沿岸向各国施压,迫使他们都臣服

  • 1502年9月29日,在印度洋遇到穆斯林船只“米里”号,达伽马不顾反对,在随后几天里击沉并屠杀了上面的所有穆斯林,遭到反抗

  • 到达卡利卡特后,达伽马屠杀沿海的卡利卡特人,用傲慢而咄咄逼人的语气与第二代扎莫林谈判,炮击卡利卡特,希望使扎莫林臣服

  • 遭到卡利卡特人团结的突袭,愤怒的离开

  达伽马二次航行开辟了航线,为葡萄牙的印度贸易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行为极端而残暴,激化了双方的矛盾,给印度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

  6.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

  • 1500年3月9日,带领多达大舰队和大量其他人员以及著名航海家(包括迪亚士),贵族 卡布拉尔 奉命前往印度真正的建立贸易

  • 仿照迪亚士的线路,他们也在航行时绕圈,结果由于全绕的太大,他们意外的于1500年4月21日首次发现 巴西

  • 5月24日遭遇海难,大量损失

  • 船队被打乱后,迪亚士的弟弟意外发现 马达加斯加

  • 到达卡利卡特后,与扎莫林谈判,最终在葡萄牙人的武力下,扎莫林矛盾的同意建葡萄牙贸易站

  • 由于葡萄牙人不断猎杀 四周的穆斯林 ,而卡利卡特又是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结合的城市,结果葡萄牙贸易站遭到穆斯林暴民袭击,伤亡很多,大量损失

  • 与卡利卡特的敌对城市 科钦 建立贸易关系,满载香料回国

  卡布拉尔航行初步与印度的城市结盟,也探索了不少新地区,不过代价过于大,被朝廷非议

  7.“副王”弗朗西斯科·德·阿尔梅达

  清正廉洁、不可腐蚀、虔诚、性格温和、对财富无动于衷

  • 1505年2月27日,高级贵族 阿尔梅达 被封为“副王”,兼船队总司令,他的任务是在印度洋沿岸城市修建要塞、在红海口修建要塞遏制马穆鲁克苏丹的贸易、解决卡利卡特问题、令四周城市称臣纳贡、开拓新疆域

  • 1505年3月25日,带领大量优秀船长和水手,包括 阿尔梅达 的儿子——洛伦索,以及21艘船只,出发

  • 6月24日,突袭 基瓦尔,洗劫,赶走了苏丹,建立了葡萄牙在印度洋的第一座石头要塞

  • 违抗命令,火烧蒙巴萨群岛,士兵们违抗阿尔梅达的命令洗劫了基瓦尔,基瓦尔投降

  • 由于葡萄牙人威胁了威尼斯人的生意,他们秘密派人请求 马穆鲁克苏丹 派军队攻击葡萄牙船队,苏丹同意,派 侯赛因·穆斯里夫 率强大的舰队向阿尔梅达缓慢前进

  • 1505年底,阿尔梅达建立更多要塞,并把科钦的要塞改为石头的

  • 1505~1506年,阿尔梅达忙碌的建设他的印度帝国,卓有成效

  • 曼努埃尔一世不识人才,决定派 阿尔布开克 取代阿尔梅达

  • 副王依旧兢兢业业的工作,他的儿子 洛伦索 也到达了锡兰,但阿尔梅达的前景却越来越暗淡

  • 由于修建要塞触犯了邻国的尊严,坎纳诺尔的葡萄牙人经常被袭击,于是副王号召大家拿起武器,同仇敌忾的打击反葡萄牙联盟

  • 由于副王因为乐于建造要塞而放弃了堵住红海口,他们没有发现渐渐逼近的 埃及马穆鲁克舰队。结果因为雨季而被困在 朱尔 的仅有8艘船的洛伦索 遭到了 侯赛因的45艘军舰组成的舰队加上 第乌的阿亚兹 的船队的突然袭击。

  • 由于放松警惕,葡萄牙人不听洛伦索之言,结果看到埃及舰队后发生恐慌。不过,由于葡萄牙人的反应还算迅速,侯赛因的第一次进攻没成功

  • 由于 洛伦索等人 在战术上太死板,仍然讲究中世纪时的类似自杀式攻击的荣誉进攻方式,失去了利用大炮优势一举击溃埃及舰队的机会,他们虽然对埃及舰队造成了大量损失,但自身难保

  • 最终,在激战三天后,洛伦索的旗舰沉默了,他本人,连同八十个葡萄牙人,战死了

  • 阿尔梅达失去了王的宠信,也失去了儿子,悲愤交加的他还得知自己即将被 阿尔布开克取代,于是,1508年底,他带领舰队,开始了复仇——猎杀埃及舰队

  • 他沿途命令每个城市立即投降,对可能参与朱尔战役的城市进行大屠杀

  • 1509年2月3日,副王在 第乌 发表了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讲,随后,即便穆斯林众多,他仍将埃及舰队打得全军覆没,屠杀了俘虏

  • 1510年3月,在返回葡萄牙途中,阿尔梅达去世了

  初步建立了葡萄牙的印度帝国

  8.“恐怖的人”阿方索·德·阿尔布开克

  对王室忠心耿耿,正直清廉、自信满怀、富有军事经验

  • 达伽马离开卡利卡特后,愤怒的扎莫林烧毁了 科钦城,于是1503年9月,到达印度后,及其自信的 阿尔布开克 在科钦修建了一座木制要塞。结果,1504年2月5日 阿尔布开克 走后,扎莫林再次攻击科钦,没想到葡萄牙守军竟抵御数月,最终扎莫林撤退

  • 1506年2月27日,阿尔布开克 被秘密任命为印度总督,启航和 库尼亚一同袭掠非洲东岸,结果关系恶化,最终他们两人在 索科特拉岛分道扬镳,阿尔布开克只有6搜破烂不堪的船

  • 尽管装备和补给严重不足,他依然带着他的破烂船队在阿拉伯沿岸打着闪电战,令阿曼沿海地区迅速屈服,被称为“恐怖的人”

  • 攻击战略要冲——霍尔木兹,胜利,取得建造要塞的权利,但由于对舰长们太苛刻,四个舰长叛逃了

  • 阿尔布开克 去找阿尔梅达抱怨那些舰长

  • 1508年12月,阿尔布开克 到达科钦,要求接过总督职位,但阿尔梅达拒绝。阿尔梅达死后,阿尔布开克 才上任

  • 总督阿尔布开克 被要求辅助 葡萄牙的最高军务官——科迪尼奥。由于当时 扎莫林正好得病了,科迪尼奥和 阿尔布开克进攻 卡利卡特

  • 1510年1月2日,葡萄牙人进攻 卡利卡特,没几天,卡利卡特人就开始溃败,于是科迪尼奥盲目自大的武器都不拿带领士兵冲进城去洗劫 扎莫林的宫殿,结果,由于士兵们太专注于洗劫,连卫兵都离岗了

  • 他们遭到当地人的反扑,损失惨重,最高军务官死亡

  • 阿尔布开克 一怒之下烧毁了扎莫林的宫殿

  • 1510年1月~6月,阿尔布开克 攻下印度贸易城市 果阿,并努力实行一些前卫的改革,不受认可,随后被当地国王赶走,在6~8月雨季时被困于河中,带舰队忍饥挨饿,但始终没有投降,反而成功逃脱

  • 8~12月,他卷土重来只用了4小时就击溃了 果阿 驻军,他再次实行改革

  • 1511年7月,到达马六甲,谈判,攻击,由于阿尔布开克的军事改革,他们胜利了,获取大量财富,建造要塞,希望把这里建成一座繁荣的城市

  • 回程途中,阿尔布开克的旗舰因为年久失修,带着大量财富沉末了

  • 阿尔布开克 进行军事改革,倡导放弃中世纪的冲锋战术,倡导采用瑞士雇佣兵的机械化战术,卓有成效

  • 获得曼努埃尔一世支持后,他再次攻下被国王夺回的果阿,这一次几乎是永久的

  • 同时,阿尔布开克 用简单的惊吓方法是周围一些国家臣服,

  • 也终于设计毒死了 扎莫林

  • 阿尔布开克终于见到了“祭祀王约翰”的信使,埃塞俄比亚的小皇帝希望与葡萄牙结盟

  • 1513年初,阿尔布开克绝定进攻红海口的 亚丁,决定一劳永逸的击溃 大势已去的马穆鲁克王朝(埃及舰队被阿尔梅达击溃后,某骑士团拦截了向马穆鲁克王朝运木材的舰队,马穆鲁克王朝再无舰队,也被封锁了)

  • 然而,由于天气原因,也是由于进攻太急躁,失败了

  • 阿尔布开克只得继续向红海前进,这令 马穆鲁克王朝 一片大乱,最终瘫痪

  • 阿尔布开克 向国王陈述了自己攻下埃及、联合“祭祀王约翰”夺回耶路撒冷等宏图大志,但是,因为天气原因,舰队动弹不得,最终,阿尔布开克 被国王怪罪了

  • 返回 果阿 后,由于人民太不适应 阿尔布开克的改革,人们开始发生叛乱,甚至刺杀 阿尔布开克,但 阿尔布开克都活了下来

  • 在筹备新一次对亚丁的远征时,阿尔布开克 染病了,他已为葡萄牙的帝国霸业征战多年,但毕竟也是老了

  • 1515年12月6日,最后一次看到果阿后,阿尔布开克 死了

  葡萄牙帝国的没落

  阿尔布开克死后,葡萄牙再也没有能够向他们的前辈一样努力建立起一个帝国的人了,于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在随后几十年里一个个被周边的国家蚕食,最终,当葡萄牙在摩洛哥的“三王战役”中打败后,它被西班牙所吞并

  我认为,葡萄牙的没落不仅与他们的残暴有关,也是由于统治者的有眼无珠和多疑,损失了一个个帝国建设者,当然,这也和征服者们的局限性有关

  《征服者》读后感(八):殖民制度的脉络

  自地中海三部曲开始,关注甲骨文系列丛书,关注陆大鹏,热爱罗杰.克劳利。这几年陆续购入并阅读了不少long ago

  and far away的书。其中《迦太基必须灭亡》、《财富之城-威尼斯》、《征服者》这几本书,一个核心的问题都是殖民统治,或者说代理统治的问题。

  自小从历史书中学来,我们是半殖民地国家,水深火热。殖民统治是什么?资源掠夺,主权受辱。

  殖民制度到底是什么?对殖民实施的一方,以及被殖民的国家/地区,它的合理性在哪里?它是怎样演变的,又如何消亡的?

  殖民问题,始终与贸易,国与国之间的贸易紧密联系起来。实施殖民的一方,迦太基、威尼斯、葡萄牙、英国、荷兰等等,贸易都可以说是其立国之本。(我天朝泱泱大国,士农工商,商人为四民之末。对比之下,商业氛围差距是有历史原因的)其殖民的根本目的即是为了促成贸易:增加原材料采购基地、增加远洋运输的中转站、拓展市场,不一而足,目的总归是为了更多的利润。

  东印度公司,可以说是集殖民制度进化之大成者,以一个股份制企业的模式,管理者大英帝国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在19世纪它缺放弃主业,为莫卧儿帝国的包税,成为一个拥有庞大军队的甲骨文也出了一本日本学者浅田实的书,讲述东印度公司的历史,惜乎篇幅过短,类似一个大纲。希望甲骨文能出一本关于东印度公司更详尽的书,能讲一个更加生动的故事

  《征服者》读后感(九):宗教理想、财富渴求、航海技能和冒险精神,造就了葡萄牙帝国崛起的神话

  这是一部惊心动魄的故事,作者把葡萄牙帝国崛起的历史过程写的像小说一样精彩。在讲述葡萄牙探索者的海洋历险过程时,一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前途未卜、九死一生的命运,以少胜多的奇迹,攻城略地的辉煌,可谓扣人心弦。罗杰•克劳利的作品,从地中海三部曲到本书,其最大特点是故事性非常强。通过本书的讲述,作者把葡萄牙创建航海帝国的早期历史全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葡萄牙地处欧洲的最西端,位于欧洲的边缘,三面处于西班牙的包围,一面濒临大西洋。在15世纪初,人口不过百万,国土不过9万平方公里,是一个贫穷的蕞尔小国。当时,欧洲的基督教世界面临伊斯兰势力的全面包围和挤压,香料、丝绸和黄金等贸易通道处于伊斯兰的控制之下。

  基督教圣战的狂热,获取香料、黄金和珠宝等东方财富的渴望,建立海洋强国的执着,激励着从国王、贵族到平民的葡萄牙人,同时受威尼斯等国发展亚洲贸易的启发,葡萄牙决心另辟蹊径,以其特有的冒险精神、坚定地信念和异乎常人的勇气,第一个放眼海外,把目光转向当时尚不了解的大西洋,锲而不舍地冲向茫茫的大海,凭借着高超的航海技能和当时掌握的有限地理知识,沿着西非海岸线一步一个脚印往前探索,希望直接开辟一条通向印度的海上之路,拓展与印度等东南亚国家的香料等海外贸易。在这个过程中,探索者时刻面临着各种意想不到的巨大威胁,如大西洋的狂风巨浪,烈日酷暑的煎熬,腐烂变质的食品,淡水、维生素的严重匮乏,严重考验着葡萄牙人的意志、毅力和耐力。

  从1415年攻陷北非的重镇休达开始,经过迪亚士、达伽马、阿尔梅达和阿尔布开克等大西洋和印度洋航海先驱的接力探险和征服行为,葡萄牙一步一个脚印地控制了西非海岸,绕过好望角,征服了东非海岸,接着直达印度,控制了印度西海岸。最后又攻克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除了红海的亚丁湾,几乎完全封堵了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伊斯兰势力的东南亚贸易通道。触角最远时是长途奔袭马六甲(中国澳门不在此书的讲述范围),二十几条船,一两千的兵力,最终以少胜多,攻占了拥有十二万人口的马六甲。几乎控制了环非洲海岸、印度西海岸的印度洋沿岸地区,形成了对东南亚香料贸易的垄断地位,以及对伊斯兰势力的反围堵,实现了恩里克、若昂二世和曼努埃尔一世几代葡萄牙国王的海外霸权意志,成为第一个海洋强国。

  发现前往印度的航道,是航海史上的伟大突破。可以说是欧洲最不起眼的葡萄牙首先开启了地理大发现的新时代,接着西班牙也参与竞争,经过教皇的裁判和双方进一步的谈判,两个伊比利亚半岛国家划分了全球的势力范围。经过瓦斯科·达伽马等人的努力,找到了直达印度的远海路线,经过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契尔不舍的争取,发现了美洲大陆。从此开始,世界中心逐渐从地中海及两河流域转移至西欧。后来,荷兰也不甘落后,不断蚕食葡萄牙的据点,扩大海外殖民地。最终,英国后来居上,鼎盛时成为跨越欧亚美非澳的日不落国。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按说,明朝早期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绝对是世界领先的。1405年,郑和首次率领庞大的舰队下西洋时,西方还只是在地中海等近海活动。当郑和穿越印度洋,到达印度和南非时,葡萄牙刚开始沿着西非海岸向南探索。但与欧洲人不同,甚至与蒙古人和突厥人等东亚人也不同,中国人泱泱大国的心态,缺乏全球视野眼光,对海洋及其意义认识不足。

  陆大鹏的翻译非常好,每一本译著都是精品。语句流畅,文字干净。希望《罗曼诺夫皇朝》和《空王冠:玫瑰战争与都铎王朝的崛起》等书能够尽快出版。

  《征服者》读后感(十):走在欧洲的船头——葡萄牙的豪情与野心

  葡萄牙在欧洲是一个小国,面积不过9万多平方千米,在今天和15世纪前都是欧洲的二流国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边缘小国却开启了地理大发现和海外殖民的序章。可以毫不保留地说,历史上的葡萄牙曾豪情万丈地 走在欧洲的船头,引领了世界历史的大方向。

  或许这种边缘化未必是一种坏事,它给了葡萄牙人磨砺自己的军事力量,开拓疆土,发现未知世界的原始冲动。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葡萄牙人一种宗教上的虔诚与参与圣战的狂热。伊比利亚半岛从公元7世纪开始就已经被入侵的阿拉伯穆斯林盘踞,尖锐的宗教文化冲突在半岛上持续了足足8个世纪。而葡萄牙人正是在这场被称为“收复失地运动”中立国和崛起的。

  11世纪中叶,它处于科英布拉以北的莱昂王国(卡斯蒂利亚-莱昂联合王国)的支配下。换句话说早期的葡萄牙不过是邻国卡斯蒂利亚的一个支配的小邦而已。但此时内部独立的意愿已经越来越明显。

  1094年,阿方索六世的女婿勃艮第的亨利被封为葡萄牙伯爵,而其子阿方索·恩里克斯则欲策动独立,摆脱与莱昂王国的臣属关系。

  1139年,阿方索·恩里克斯战胜了穆拉比特王朝军,乘机策动独立,自封为葡萄牙君主阿方索一世。而当初强烈反对葡萄牙独立的莱昂王国在罗马教廷的调停下,亦只好在1143年承认葡萄牙的独立。

  1147年,阿方索一世攻陷穆拉比特王朝统治下的里斯本,形成了版图逐渐扩大的葡萄牙王国。正是以里斯本为首都,葡萄牙王国开始走上了反攻收复失地的宏大运动,而摆脱卡斯蒂利亚的统治则为葡萄牙人的自主发展奠定了基础,故事正是从这里开始。

  建国之后的葡萄牙在一个多世纪后就完成了收复所有失地的任务,早于西班牙243年。1249年,葡萄牙国王阿方索三世收复南部的阿尔加威,完成了葡萄牙的收复失地运动,同时奠定今日葡萄牙的疆域。

  (一)休达休达

  1415年的葡萄牙人意气风发,他们凭借一支船队正在驶过直布罗陀海峡,攻打摩洛哥的穆斯林港口休达。当时的休达是整个地中海世界最固若金汤、最具有战略意义的要塞。很多人都认为即便有十余万大军围攻休达,也绝不会打开休达的城门。但葡萄牙人做到了,休达正是在本年年度陷落的。

  攻打休达是葡萄牙人海外扩张的先导,更是一场融合了中世纪骑士精神和十字军圣战热情的军事行动。葡萄牙人在完成了收复失地的运动后,贵族们精力过剩,躁动不安,渴望建立新的不朽的功勋。于是北非变成了这样一个最好的试验场。

  也正是通过休达,葡萄牙人获得了更多的关于非洲和东方的知识与信息,这些刺激了后来葡萄牙人的冒险事业。我们知道在休达持续三天的洗劫和屠杀让这座繁华的商贸港口城市几乎沦为废墟。休达是一个崭新世界的门槛,葡萄牙人在这里看到了丰富的胡椒、丁香、肉桂、宝石、美丽的建筑穹顶和蓄水池,这一切刺激了勇武的葡萄牙人的征服欲和发现新世界和东方的欲望。

  在当时的地中海世界,阿拉伯人的地理知识最为丰富,但他们也只是到达直布罗陀海峡以西不远处。他们把这片大海称为“黑暗碧海”,似乎海洋里充满了海神鬼怪来震慑水手和商船。但那个时期的地理知识还很匮乏,人们不知道非洲的南方是怎样的,也不清楚有美洲的存在,对于通往东方印度、中国、日本的航线也懵懂无知。因此阿拉伯人得以凭借地理上的中枢位置控制了香料贸易,并获取了巨额利润。

  但征服休达的葡萄牙人绝不满足于休达城市内的这些财富,他们的胃口很大。他们想要到东方去寻找黄金,他们想要与祭司王约翰联手对付可恶的异教徒,恢复圣地耶路撒冷。这些信念支撑着葡萄牙人的海外探险事业,因而休达正是这一切探索的起点,也是这个欧洲小国走向海洋世界的首航。

  (二)非洲沿岸的探索

  葡萄牙王室大概是最早展开探险活动的欧洲王室,他们中尤以恩里克王子最为著名,他享有航海家恩里克的美名,并且大力赞助当时葡萄牙航海家沿着非洲海岸南下的活动。当然这些活动主要的目的便是为了寻找黄金、香料与奴隶。年复一年的出海远航使得葡萄牙人的地理知识不断增长,对于非洲沿岸的信息也更加清晰。他们摸清了当时的毛里塔尼亚的荒芜沙漠,来到了几内亚地区葱茏繁茂的森林地带,见证了奔腾激流的塞内尔与冈比亚(非洲赤道地区)。

  在热爱航海与冒险事业的恩里克王子的领导下,葡萄牙人一边探索、贸易,一边从事劫掠,也一边绘制地图、研究当地民俗语言。他们耐心细致的把发现的每一个港湾、海角都标注在航海图上。下面是这位王子的一系列的成果:

1427年,向西南探险的舰队发现了亚速尔群岛。1432年,亨利王子派出16条船、数百人、一名牧师,带着几十头牲畜殖民亚速尔群岛。亚速尔群岛的发现和殖民对以后葡萄牙探险和殖民事业有重要影响,因为它离葡萄牙的距离几乎相当于葡萄牙跨越大西洋到美洲距离的1/3。1434年,在经过十几次的尝试后,亨利王子的远征队终于在船长吉尔·埃亚内斯率领下越过了历来被葡萄牙和卡斯蒂利亚人惧怕的博哈尔角。1441年,在处理完因进攻丹吉尔惨败以及由此引发的政治斗争后,亨利回到萨格里什,重新开始了非洲沿岸探险。这一年探险队创造了向南航行的新纪录:布朗角(今毛里塔尼亚的努瓦迪布角)1448年,亨利王子派人在布朗角的阿尔金岛建立永久性的堡垒,作为葡萄牙探险的贸易中转站

  毫无疑问贵族们的热情支持对葡萄牙的海外冒险事业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恩里克王子虽然一生最远也就是渡海抵达休达,并没有参与非洲探险事业,但他始终是在里斯本的城堡里运筹帷幄,负责指挥着水手们继续发现。这位王子对于世界历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没有他,地理大发现或许会晚一个多世纪。

  不过葡萄牙在非洲的这一些列探索的目的始终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找到通往东方印度的海上航线。恩里克王子这一代人虽然没有达成远航印度的目标,但他们所积累的知识于信息已经足够为后来者提供一个强大的基石

  (三)印度洋的雄狮

  每每对比15世纪东西方航海事业的发展情况时,都有一种恍惚感。这种恍惚感来自于一种错觉与民族自豪感,一方面为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舰队规模而感到自豪;另一方面又为大明王朝主动放弃海外探索的事业而感到惋惜。毫无疑问15世纪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几个帝国都在积极地向海洋拓展势力范围,而明王朝却错失良机。

  此时的葡萄牙人在非洲探险的基础上继续前进,他们要找到通往印度的道路。海洋上惊涛骇浪,风向莫测,最糟糕的是水手们面临着坏血病的严重威胁,营养不足使得这种疾病的致死率极高。当葡萄牙水手与风浪搏击的时候,他们已经感到几丝绝望,但却并未放弃。自然的恶劣条件是一种挑战,对未知世界的敌意和不信任则是另一种更大的潜在威胁。其突出表现就是葡萄牙人在东非和南非所犯下的绑架、欺骗、炮轰城镇的恶行。他们似乎天生敏感,生性多疑,对于非洲土著人充满了戒备心理,对于异教徒更是充满了歇斯底里、不可言喻的仇视、愤怒和憎恶。更可怕的是他们拥有绝对的强权来镇压当地人,无论在非洲东海岸还是在印度西海岸。

  这样的例子很多,在达伽马出航寻找通往印度的航路时即是一例。在好望角西北的海湾里他们和当地土著发生了冲突,达伽马负了轻伤,很难说达伽马以后的一系列报复行为和乖戾的举动与这种误会、冲突无关。自此以后葡萄牙人的登陆显得小心翼翼,并全副武装,他们变得好像都龟缩在壳子里来保护自己一样。同样的事情在牧牛人湾海滩上再度上演,葡萄牙人用回旋炮开炮来吓走土著居民,甚至轰击那里的海豹与企鹅以泄愤。这一年是1497年,是他们出航后5个月的事情。

  随后在莫桑比克、蒙巴萨、马林迪,葡萄牙人一点一点地积累着和当地非洲土著以及穆斯林商人打交道的经验。然而印度的大门已经敞开,无论在情报信息还是航行能力上,在马林迪葡萄牙人找到了负责带路的领航员,他们终于将在1498年的5月份叩开印度的大门。耐人寻味的是葡萄牙人的到来始终是一种激化误会的形式,而他们的怀疑交织着野心给印度的卡里卡特扎莫林能带来了极大的不安感,这一切都深刻地影响了后来葡萄牙人在印度的策略。他们与科钦紧密结盟,开始在印度站下脚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征服者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