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龙蛇北洋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龙蛇北洋的读后感10篇

2018-04-19 20: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龙蛇北洋的读后感10篇

  《龙蛇北洋》是一本由泰晤士报著作,88出版的80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7-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龙蛇北洋》读后感(一):龙蛇草莽竞风流

  说起北洋时期可能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都是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混乱的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同时劳苦大众还要承受着殖民者的剥削压迫,而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实现共和,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使中华民族能够站起来而努力。但是,在外国媒体眼中的北洋时期又是怎样一种状态呢?当时的那段历史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也无法穿越时空去看一下当时的世间百态,芸芸众生,我们对那个时代了解也大都是通过老一辈口口相传下来的野史,或者通过史料改编的影视作品,我们不知道的是当时的泰晤士报记者已经把自己记录的当时最真实的中国新闻传递到国外刊载,而在一个世纪之后的我们也终于找到机会,在无数的历史材料记录中翻阅出当时那一段的真相。 从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三日清帝溥仪宣布退位那一刻起,不仅宣告了清朝两百六十七年统治终结,同时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制度的终结,更代表的是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对于满人来说,从自己祖先手中接过的疆土一点点的被人吞并,与两百多年前祖先的丰功伟绩开疆拓土比起来更是让人唏嘘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终于,这座大好的江山要守不住了。他们不仅觉得自己无言面对自己的祖先,更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感到担心,一直以来都被汉人供养的旗人老爷就要没有生活保障了,明天以后的世界都将与过去的生活地位告别。 对于汉人来说,他们终于把以前口中的鞑子赶下台,汉人的中国也在久违了二百多年后,再次见面。但是他们忘了时间力量,反清复明的斗争已经离他们足够遥远,他们习惯了脑后的辫子,当要把它减去的时候,他们是那样不舍,好像已经没人记得当初就是为了反抗剃头续辫时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他们同样无所适从,推翻了压迫在他们身上大山的同时,也把他们心理上的庇护所一并推倒了,所以才有那么多的遗老遗少觉得自己头顶上的天塌了。 对于侵略者的洋人来说,这片土地上的统治者更换以后,他们以前所取得的利益还是否能够维系?虽然他们知道自己才是压垮封建统治的主要因素,而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民对他们的态度又是如此敌视。吃到嘴里的肉肯定没那么容易吐出来,甚至,还可以乘机打劫,获得更多。但是这都要等到明天以后才会知道,明天的不确定同样使他们困惑。 当所有人对改制以后的困惑缠绕到一起的时候,袁世凯成为了能够平衡三者关系合适人选。李鸿章说过,自己就是大清朝的一个糊裱匠,此时的袁世凯担任的同样是糊裱匠的角色,只是跟李鸿章相比,他的独立性更强,而这份独立性更滋生了他的野心。所以就有了民国总统到洪宪皇帝的历史倒退车,也有了他的后世骂名。 作为新上任的最高领袖,我想袁世凯最初也想要大展拳脚,力挽狂澜,但是面对的问题是在太多了。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财政问题,没有钱,什么政策都无法推行,没有钱,国外的侵略者们也不会答应,他就如坐在火山口之上的帝王,内忧外患之下,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愤怒火焰吞噬殆尽。首先发难的,就是军人,因为担心改制后财政问题而被遣散,所以他们开始抢夺商户,这也是民国兵乱的开端。之后国外诸如日本此类野心家开始蛊惑袁世凯称帝,并借款给他作为经费。 虽然说袁世凯真正走进我们视野只有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一九年短短五年的时间,但是他对中国历史留下的是笔墨却是十分重要的。在他的一生中有同日本签署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的污点,也有拒绝“麦克马洪线”而保全了西藏领土完整的壮举。其实更重要的是为中国争取到了无形的和平,在他以后,再也没有人能够压制住军阀们的野心,侵略者们也纷纷选择军阀作为自己的利益代言人,并且为了争夺利益而进行了数次军阀混战,更加加重了这个孱弱国家痛苦。 直到袁世凯之后,不论是有着北洋三杰龙虎豹之称的王世贞、段祺瑞、冯国璋三人,还是张作霖、冯玉祥、阎锡山、吴佩孚、孙传芳这些地方军阀,亦或是孙文先生这样空有声望没有军权的革命先驱,都没有人能够有一呼百应能力。所以不管是他们之中任何一个人登上大总统之位都没办法服众,其他人也不可能把大总统的宝座拱手让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阴谋利益,也都有着自己的地盘野心。为了守住本国在中国利益的侵略者们急于寻找代表他们的代言人,四分五裂军阀混战割据的中国给了他们最好的机会,军阀与侵略者合作掠夺民脂民膏权利和利益争夺达到了白日化的程度。和平、民主、共和这些我们期盼已久的词汇在野心家们的驱赶下,离这个国家越来越远了。 中国如何自立?唯有自强不息,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坚持方向,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把自己的命运同样交给了对方。一九一二至一九一九年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北洋军阀把持的中华民国最终以失败告终,他们给这片多灾多难的大地带来了短暂的希望,也带给了更多的失望,在经历了这一切蹂躏之后的国家,将迎来怎样的命运?民主共和的愿望何时才能实现?和平安静的生活什么时候才属于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们?这一切的问题,在当时都没有答案

  《龙蛇北洋》读后感(二):『霓醉华浓』《龙蛇北洋》

  中国人对于自己国家的近距离观察认识,很多时候远不及西方人隔岸观火式的远眺。《泰晤士报》在150余年前的观察,不仅当时的中国政界知识知之甚少(或曰普遍并不看重),即使在今日,这些极富洞见、堪称珍贵的第一手史料,仍被视若失去了时效的“新闻作品”而在理当认真审视的群体熟视无睹。《清王朝被推翻》、《中国所面临的新难处》、《满人宣布逊位》、《中国的第一位总统》、《孙文与总统》,历史的现场借助一字一句得以还原,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许多历史的本相和谜团,需要历史学家上穷碧落黄泉”,搜求一切可以掌握的资料经过严密的考证与分析,才能准确地再现出来。新闻不同于历史,但若干年后,新闻报道本身会成为历史研究的资料和线索。这正是本书的独到之处。《泰晤士报》对民国初期政局的报道,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不同视角了解真实的民国初期的窗户。所谓“以史为鉴”,其实也挺难的。历史都是由胜利者所书写的,各种削、隐、曲、讳,有时使人难见真相。读史一定要参详斟酌,推敲勘验才能得其真要。

  该书稿系《泰晤士报》刊发的西方记者(主要是该报记者)在1911—1919年间撰写的有关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民生情况的新闻报道、评论,较多地涉及到这一时期中国的政局以及列强(特别是日本)与中国的关系,从一个侧面真实地记录了那段云波诡谲的岁月。尽管西方记者是从他的政治立场见解以及服务机构来进行的报道(比如,称南方反袁的革命军为“叛军”,等等)的,但无可争议的是——从另一个角度为当今的读者提供了一部了解百年前那段岁月的难得史料,从而让关注那一段历史的读者、研究者增加一个全面了解历史的独有而新鲜的窗口,

  北洋军阀集团是清末民初由天津小站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个武装集团,这个集团曾经影响中国政局多年,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巨大。从1888年李鸿章建立北洋水师,到1895年袁世凯天津小站建立北洋陆军,再到1928年张学良易帜,北洋系统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整整四十年间的中国历史,无处不有北洋的痕迹

  本书选译《泰晤士报》1912-1919年对“中华民国”建国初期最为重要的历史人物大事件的报道,全景式地重现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画卷

  1912-1915年,以袁世凯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涵盖了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当上民国大总统、制造宋教仁案、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拒绝承认“麦克马洪线”而维护了西藏主权,最后因复辟帝制称帝而在众叛亲离中死去等重大历史事件。我们已经习惯认为袁世凯出卖了光绪与维新派,在山东疯狂镇压义和团运动。可究竟大家有没有冷静思考过,袁世凯所谓的告密是在慈禧圈禁光绪之后;之所以镇压义和团是为了不给对山东虎视眈眈的德国以侵略的借口事实上一百年前的欧美外交官们对这两点非常的清楚,清楚到足可以使我们汗颜的程度。

  有着海外经历,并与日本有着多年对手经历的袁世凯一直是改革的先锋,这一点,从他彻底西方化的小站练兵便可见一斑采访过袁世凯的美国记者说,袁世凯是清朝趋向改革和进步的高层官员中的第一人,他的一系列改革对中国的影响远超维新派。可以说袁世凯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还在李鸿章之上。而在政治上,袁世凯是虚君共和的头号拥护者。对于此时的袁世凯,我以为与其追究其道德,不如认真关注他在制度建设上的取向和作为,那才是影响深远东西。读了很多资料以后,和相关民国历史的书籍以后,我也觉得某些事件上袁世凯就是个冤大头。其实有些事情在当时感觉是不可接受的和错误的,发展到今天才发现原来认为错误的事情是更好的选择,但历史不能选择,只是要顺应当时的潮流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去北京与袁世凯见面,袁世凯想给孙中山封官,中山先生当然高风亮节,希望当个铁道部长,袁很感动问今后怎样打算,孙要修10万英里铁路,袁大为吃惊,当日夜里在日记里记下孙氏不过空有革命热情,无治国经验。孙中山第一次近距离与袁世凯交手,他对袁氏的概括,与陈其美所说“诚老官僚中之极有魄力者”有相同的命意。后来,孙中山也屡次表示,袁世凯为“民国现在很难得这么一个人”,“维持现状,我不如袁,规划将来,袁不如我。为中国目前计,此十年内,仍宜以袁氏为总统,我尽力于社会事业”。

  1916-1919年,以北洋三杰中的“北洋之虎”段祺瑞为中心,以北洋军阀为主体,涉及北洋军阀的派系分裂和纷争、段祺瑞三造共和的政治行动、北洋军阀对南方用兵及南北议和、段祺瑞政府和日本签订的“西原借款”等系列秘密借款协议、与日本代表在北京秘密签订《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直皖战争全程报道等丰富内容。在民国时代的“北洋三杰”中,最有名的应该就是“北洋之虎”段祺瑞了,这个传奇人物曾是皖系军阀的首领,并四任总理,四任陆军总长,一任参谋总长,一任国家元首。他又被称为“六不总理”即(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又是中国现代化军队的第一任陆军总长和炮兵司令。也是中国的近代史上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1912年1月底,段祺瑞联名握有重兵的46名将领,致电清廷内阁、军咨府、陆军部,一致要求“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清廷如不速断,则江海尽失,势成坐亡”。2月5日,段祺瑞再率第一军全体将领致电清廷。2月12日,知道大势已去的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此为一造共和。1915年袁世凯意图称帝自为,段祺瑞坚决反对并被迫卸去职务,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推举黎元洪任大总统,平息了南方革命军的反对声音,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此为二造共和。民国六年(1917年)7月1日,辫帅张勋在北京拥立溥仪复辟,段祺瑞随后在马场誓师讨张,12日即攻入北京,赶走张勋恢复共和。后,冯国璋任总统,段祺瑞任总理。此之为三造共和。除此之外,受命徐树铮带兵收复外蒙古也是其为人称道的政绩之一。

  旅美华人方激,穷数年之功,精心选译了数十篇由《泰晤士报》1912-1919年对“中华民国”建国初期最为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大事件的报道,全景式地重现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画卷。辑成《龙蛇北洋》一书。这些新闻稿包括报道、评述、专访等,内容涵盖上述与1912至1919年的七年间中国所经历过的重大事件以及在其中左右、推动着事件演进的各派系相关人物,更能从许多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细节里窥探到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有关的方方面面宏观地概括了有关清末“新政”的诸多细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慈禧、光绪以及其他皇族成员延续统治进行的努力,可以看到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帝国权臣是如何费尽心力地苦撑危局,可以看到列强在中国的角逐,还可以看到国内守旧、改良、革命等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

  不可否认的是,《泰晤士报》作为一家英国的报纸,其报道、评述的视角,不可避免地会以英国的利益为切入点。其对当时中国政局的报道亦有些碎片化,难以概括时代全貌。但是这些碎片化的史料连接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幅历史拼图,哪怕不完全,但可以把我们带回历史的现场,让我们更真切地了解到———那时的中国发生了什么,那时的中国各阶层的人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更让我们看到,当时灰色中国确实存在着一线曙光和希望。

  读史,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家,一个是人。 国家,看的是王朝为什么兴起,为什么灭亡,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人,看那些人是怎么混的,这是一门艺术。通读史书是增加见闻,提升内涵。精读史书是获取智慧,学习谋略。读史使人明智。看清历史的本质,你就能看清世界的本质。

  《龙蛇北洋》读后感(三):1912-1916年袁世凯最后的政治岁月

  本书龙蛇北洋是方激老师所著,这也是他继帝国的回忆之后,再次续写袁世凯的人生轨迹。1912-1916年袁世凯最后的政治岁月。 并借由歪果仁的视角看懂民国初期中国社会-泰晤士报 当时最权威的纸媒体所有关于袁世凯的报道。还有个很有意思的事,也不知为何当时的各大主流媒体报道观点出奇的一致。 统一报道有关当局北洋政府一举一动,相必他们认为袁世凯是这个北洋政府当权者,也是可以相等的。这就促使有关民初十年动乱,记录1912-1919年期间有关袁世凯以及北洋政府大事件就集中报道连篇累牍。同时有关这个权势滔天人物的考究资料却少之又少,是所谓的媒体界限当权人.......这也符合袁世凯这个已从权利边缘化人员,摇身一变成为权利核心,即政治军队地位分量进一步的凸显。 为何还要说有关袁世凯, 其一 袁世凯当时就职民国大总统,权利身份可谓是滔天不已。殊不知在他极权一身时,社会主要矛盾(百姓要和平稳定的生活,而不是要动乱 战争食不果腹的日子)也到了燎火之原的地步。也为之后袁某全面败局埋下隐患。 其二 当时的外国主流媒体,也是歪果仁他们自己的主观意识,民初即北洋,北洋即袁某这一观点。有关北洋政府的新闻大事件就是,老袁家里的事,哈哈hhh......这也是泰晤士报道北洋政府多余袁某的缘由。 其三也是想剖析一下民国初期对中国共和制,现代化建设重要性。要知道当时的民主共和制度,如果能很好的贯彻下来。对于各个政治组织,派系之间都是互惠互利的,毕竟中国这个蛋糕在向好的一面发展,于他们而言利益变大也分的多了才对。并且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是乃是一片荒芜。 假如第一步能完善各个地方税收体制,而各方通过协商贯彻下来。国之根本必将大大的稳固,税收良好的运行,也会刺激民企大力发展。国家可用税收研究武器制造,军力的提升对各个方面都是体现最明显的。可是,已经没有可是了,民初的十年毕竟给人的印象,北洋时代总是会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联系在一起。但好在,也使的民主自由之风也使得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众多的学术大师。突然觉得这一时期和春秋战国有些相像,虽然混乱不堪,却又富有生机。通过泰晤士报当时的报道来了解这一时期,北洋洋政府也好,袁世凯也罢了,终究还是烟消云散。

  《龙蛇北洋》读后感(四):不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民国

  初次接触民国历史时还是初中的教科书上,片言片语,没有太多内容,从1911-1919年那么多年的重大事件重大革命与改革中,我只了解到民国建立,孙文当选临时大总统,清帝溥仪退位,再到为保有现有的革命成果让与袁世凯当选大总统,再到颠覆社会与人民复辟帝制,称帝,不到100天就死,张勋辫子军复辟,再到五四运动。其中年代中各种事件缘由与发生无从知晓。一直到《龙蛇北洋》出现,让我真正了解到真实的民国历史。这个历史仿佛就发生在身边,如此的客观真实,能摸得到,感受得到。但不可否认的是《泰晤士报》作为一家英国的报纸,其报道、评述的视角,不可避免地会以本国的利益为切入点。其对当时中国政局的报道亦有些碎片化,难以概括时代全貌。但是这些碎片化的史料联接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幅历史拼图,哪怕不完全,但可以把我们带回历史的现场,让我们更真切地了解到,那时的中国发生了什么,那时的中国各阶层的人们在想什么、做什么。看到了在那个年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中国的前途命运,艰难探索前进,为了华夏民族的尊严,进行一场又一场的斗争。

  了解了白狼,白朗。了解到西宫慈安太后。了解了孙文孙中山的大义凛然,为了革命的来之不易的果实,果断放弃自己的高位,为了民族,为了中国的未来,跋山涉水,不怕恶势力与前方的艰难险阻,读了他的祭黄帝陵文,深有感触!对他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有一则趣事。曾经德国宰相脾斯麦接见过中日两国的代表团,后来有人问他对中日的看法,他指出,中国和日本的竞争,中国必败。他说“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过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只是问坚船利炮的价格。”

  梁启超认为,李鸿章是时势所造的英雄,而不是造时势的英雄。他还说,日本的伊藤博文是造时势的英雄。他还说,像伊藤这样的人,在日本成百上千;“中国之才如李某者,其同辈中不得一人”。人是改革的最大动力,也是改革的最大阻力。

  十九世纪末的洋务运动因“西学为用,中学为体”,而徒有其表。因为封建派的残忍镇压导致的戊戌政变,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没了。如果洋务运动最后成功了,或许比日本更加强大。那就是比明治维新更加闻名于世界。可惜历史没如果,这就是历史的魅力。读史使人明智。而日本很简单,这个民族敢于学习敢于承认自身不足。它从来都不是领导世界历史文明潮流的强国,所以它能够轻装上阵,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日本搞了“自由民权”运动,其核心是“纳税人的参政权”。东洋的俾斯麦-大久保利通说:“国家强大源于民众的富足”。而“公车上书”归根到底又有何意义呢?

  历史的车轮向前走,只有回顾历史,才能创造更好的未来。

  感谢斯文赠书小站,对我的肯定,由衷的感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