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经济学思维》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经济学思维》的读后感10篇

2018-04-19 21: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经济学思维》的读后感10篇

  《经济学思维》是一本由李子旸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学思维》读后感(一):学做理性的人《经济学思维》

  学做理性的人《经济学思维》

  人是理性和感性结合产物,理性代表人类未来发展方向,感性代表着过去,人类是从动物界一点一点走到今天也还带着动物界的深刻印记

  《经济学思维》这本书就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去换一个角度思考,用理性去战胜感性。本书的作者李子旸先生,是罗胖在逻辑思维中经常念叨的名字,第一次看他的书,感觉的确不错

  以前就很喜欢经济学,看过不少经济学方面的书,关于排队啊,关于货币交换啊,关于倒票其实是有利市场啊,提高最低工资其实对打工者并不是好事啊等等。看多了也都是这些内容,就觉得经济学想要再翻出新花样,也挺不容易的,可是看了这本书,却没想到,竟然有那么多的原创,挺颠覆,挺毁三观的。

  比如让我很震撼地方有很多,比如“越污染健康”。里面说的是我们一般都认为农业时代环境友好的,到了工业社会开始污染,然后竟然后工业时代,环境开始治理结果又变好了。可是李子旸先生说,如果是这样的话,人口寿命应该有一个向下的走向,然后再继续上升,可是无论哪个国家的人口寿命曲线基本上都是向上的,除了收到战争和大型灾难影响。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我们只看到对环境的污染,却很少考虑传统农业生活中,家中的污染,尤其是厨房,因为燃烧木材,所以pm2.5严重超标,远远超过今天北京的雾霾。而且厨房的消毒,食物的清洗,存储,因为没有塑料和各种用具,所以我们过去农村家庭环境其实是污染非常严重的。所以这种污染和工业时代的整体环境污染相比,要严重很多,所以进入工业时代以后人的寿命是增加了。

  关于齐国贸易战的故事讲得也不错,写得有声有色的,很有文采。还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也都和我们平时的观点完全不同。而且的确很有道理。不过最让人感觉颠覆的,是关于中国的大型国企,作者认为中国政府和国企的关系保障了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挺烧脑的,不过说得的确也有道理。理性的故事就是这样吧,总是和感性的思维不太一样。所以才需要我们去不断的学习,学着做一个理性的人。

  《经济学思维》读后感(二):“贸易战”这种战争,拿破仑也打不赢

  一

  以前看过一部网络小说,男主角穿越成了隋炀帝,小说里面的一个情节,就是开掘大运河,隋炀帝的政权能够垮台,修筑大运河出了不少力,就是所谓的劳民伤财了。不过当主人公变成了穿越帝的时候情况就不同了,他挟持着未来千年的智慧自然高明解决办法。他先对突厥用兵,绑架了大量战俘,数万人吧,这就是他的苦力了,可以使劲地压榨,全死光了也不心疼。劳民伤财的事儿自然就不干了。

  这是一个愚蠢至极的主意,其实就是奴隶制度局部应用想想吧,如果奴隶好使,奴隶社会又怎么会被封建社会取代?先不说发动战争得消耗多少资源人命。奴隶制度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反而容易激起反抗

  具体到大运河这个事儿上来,那些突厥奴隶肯定会干些消极怠工破坏工具之类的事情,更可怕的是把众多的突厥人集中起来,再发给他们工具,这不是纵容他们造反吗?在冷兵器时代,你得动用多少军队才能压制住他们?这又得多少人力物力?这个办法真是又危险昂贵,隋炀帝真要这么整,死得更快。

  这其实就是个很浅显的道理,理解它就像是捅破一层窗户纸,但就是这层不透光的窗户纸,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到真实风景

  二

  我最早接触经济学,是从一些普及读物开始的,通俗,接地气,没有高深的数学模型,而我看的第一本书,是学者李子旸写的《市场的力量》。对我来说,李子旸就是经济学方面的“科普作家”,有点方舟子的意思。而且李子旸所影响到的,还有一些更有影响力的人,他是罗永浩饭局上的常客,也是罗振宇背后的男人。在他的新作《经济学思维》的腰封上,赫然写着“两个罗胖联袂推荐”。

  《经济学思维》读后感(三):用经济学思维“毁掉”人的陈旧三观 ——读《经济学思维》

  文/岸晓风

  作为一个长期“蛰伏”于网络的人,我有一个很突出感想就是,现在是一个各种意见见解甚嚣尘上,互相不能说服而喜欢谩骂的,亟需寻求共识的时代。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想起了一个国内知名大学校长的话,那就是我们不仅要批评,更要建设。在这样的视角下,我们来读李子旸的这本《经济学思维》,就会感觉这真是一本解释这个时代、寻求大家意见的最大公约数的好书

  为什么叫经济学思维,显然,在作者的心中,是有一种相对性的思维的,通俗的说,经济学思维还应该有一个潜意识对手。读过书我们就会发现,作者说的是传统的文艺性的思维。他认为,经济学的分析和思维方式,会促使人一直在地面上紧贴现实。相反,传统文艺性思维却经常让人浮在半空中,忽略或者轻视现实。作者继而认为,在中国社会发所发生气质根本变化中,关键部分就是越来越多的人用经济思维取代了空泛的文艺思维。这是中国社会能够取得长足发展的秘籍之一。

  在中国军事史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一句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当我们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也不妨完全的相信作者,并且作者也有这样的信心,因此他打出的口号是:经济学强拆三观。

  这在“改革开放的真正进步”这篇雄文里就有很好的体现。作者提到,一部分人对于中国的时局和未来比较悲观。这并不奇怪,在中国古代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名言,另外,在今天所处的这个时代,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世界格局深度调整,还有人们受到诱惑的增多,部分人思想道德的滑坡,使得这个社会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和难题,很多问题可以说是毫无头绪。那么再这样的情况下,作者仍然感到的是乐观,因为作者认为,持续多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已经取得了某种不可逆转的进步。所谓不可逆转是指,无论政治层面发生什么,中国都不可能走回头路,退回到曾经可悲境地

  那么,大家可能有猜测了,作者是不是要用经济学的思维分析,是财富增长了,中产阶级增多了。显然,如果作者得出的是这样的结论,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也太“经济学思维”了,作者得出的结论要更深远一点,那就是这个其中的巨大动力其实是知识的进步。这个社会真正的变化,是知识总量的大幅增加和知识普及程度的大幅增长。

  当然,我说的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在书中带给我们思想上的震撼的地方比比皆是,作者用经济学的思维,看穿了看透了很多我们无法理解、无法解释、无法应对的问题。作者不仅想明白了,还提出了明白的建议,这又是更加难能可贵的了。

  《经济学思维》读后感(四):环境越污染,人们越健康?

  “我年轻时以为金钱是世界上最重要东西,等到老了才知道,真的是这样。”——王尔德

  本书作者李子旸,他曾从事过公务员、外贸公司职员出版社编辑等多种职业,现为铅笔经济研究成员,也是前几年《逻辑思维》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在众多音频节目中,《逻辑思维》曾是我的最爱,抛开争议不谈,作为一个火爆的音频节目,直面中医,转基因食品等社会争议话题,还能够从书中提炼出犀利的观点,已实属不易。 本书名为《经济学思维》,但其实感觉更像是一本披着经济学外衣的杂谈录,内容很杂,收录了涵盖生活方方面面的文章(其中一篇叫《读书的“三要”和“三不要”》竟然通篇是讲读书的态度....),本书的其他内容,如讨论贸易战和行政垄断等也很精彩,但篇幅有限,这里只简单总结两个很有意思的作者观点: 1.环境污染不仅不影响健康,反而有利于健康。 2.支持厂家付给明星的巨额广告费,也承认企业高管高达几亿元的高额离职金的合理性。 是不是觉得这本书的言论危言耸听?但对已被作者成功洗脑的我来说,这些观点就一句话:没毛病! 越污染,越健康? 在2014年5月的《自然》杂志上,有一篇名叫《致命炊烟》的文章。这篇文章指出,在印度,还在有三分之二的家庭使用“固体生物质燃料木柴”(木柴、动物粪便、农业废物、木炭等)生火做饭,而其生成的厨房烟雾会导致心血管病、肺癌等多种疾病,每年导致430万印度人死亡,比疟疾、结核病和艾滋病的致死总数还要多。在印度政府和发达国家好心人的努力下,大量的清洁厨灶被发往民间。但效果不好,大量的厨灶被闲置。 可能有人会问,清洁厨灶已经发到家里了,这些印度人为什么天天还吸着比北京雾霾还给劲的烟雾做饭呢?难道他们都不关心自己的健康吗? 当然不是。放弃清洁厨灶的原因有很多:尺寸太小、温度不够高等。还有一点,清洁厨灶需要添加燃料,而当地的人们只有随处捡来的木柴、粪便和稻草。 归结这些原因,其实就一个字:穷。只有提升国家整体的工业水平,才能让人们使用上燃气灶电磁炉等不损害健康的厨具。 但使用这些设备不仅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电力燃气输送网,还要建立起生产电力和燃气的发电站和化工厂,而这些工厂就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引发的环境问题正是让我们当今国人饱受困扰的问题之一。

  这是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的全国各省人均预期寿命排名表,不难看出,人均寿命是和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的。因为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外面田野里的空气,而是被人们吸入肺里的空气。工业污染让整体大环境变差,可是工业的发展改善了我们每一个人身边的小环境,让我们不再受烟熏火燎,风吹雨打,能够喝到干净的饮用水,吃到新鲜的食物,享受医疗等各方面服务。 “污染当然不好,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已经对污染做出了足够甚至超额的补偿。污染实际上是一种成本。” 不就是几亿美金吗? 众所周知,一个参演广告的明星会获得不菲报酬,有些广告甚至是明星大杂烩,短短几十秒广告里集结的明星阵容有如复仇者联盟一般豪华,让观众瞠目结舌,其中花费的广告费更是令人无法想象。企业大手一挥,挥霍了几百万几千万,最后还不是消费者买单? 但其实,好的广告减少而不是增加了消费支出假设一个企业向市场出售一种商品,年销售量10万个,每个售价10元,总收入就是100万元。请来一个明星拍广告花了200万,于是年销量增加到100万,总收入增加到了1000万元,比之前多了900万。而这时的售价还是10元,消费者并没有为广告付出多余的钱。相反,企业还可能因为总收入的增加而主动降价。 就像买房子汽车时,团购价比售价低好多一样,我们也可以把对其他商品的购买理解成和看不见的人进行的一次团购,而拍广告的明星就是这次团购的发起人。如果发起人招揽了足够多的顾客,我们就可以拿到很低的价格。 看来几千万广告费给的真不亏! 同样让我们感到瞠目结舌还有国外大公司高管的高额离职金。很多高管在任期间,公司业绩下滑,给股东带来了巨额损失,但股东们愿意给他们支付巨额的离职金。为什么呢? 在一个决策开始的时期,公司可能会表现得很糟,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逐渐好转,但也有可能就此一蹶不振。这时候高管是坚持自己判断还是停止决策就很关键。 但高管总是倾向于自己原有的想法,因为如果失败,损失是公司的,如果成功,自己则名利双收。而这样这样做后果是公司会面对过大的风险。 这时企业的唯一办法就是换人。对那些巨型公司来说,重要的是让那个人尽快离开,排除来自他个人的干扰,让公司的决策保持理性和客观事实上,许多新来的CEO什么都没做,股票价格还是会上涨。市值的增加不仅能弥补原高官的巨额离职金,还绰绰有余。 看来贫穷真的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几亿元对一家财大气粗的巨头企业来说可能真的是小打小闹的毛毛雨,而对我们绝大部分人来说,那几亿元是相当于女娲补天那年天河水的排水量。

  这本书的其他篇幅也很精彩。乍看之下,这本书书名很是吓人,但其实并没有太高深的关于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有些文章也感觉过于个人观点学为导向,但总的来说,本书还是为读者提供了很多新奇的观点,是一本很有趣的书。

  《经济学思维》读后感(五):做有用的事,不要尖叫

  这几天我一直在读《经济学思维》,每天都把它放到手提包里,上下班都会翻翻。前前后后花了一个多星期。这本书写的干净利索,有脑洞,很抓人,又不闹腾,是本遏制傲娇心态的好书。

  当然,书中的很多观点是容易起争议的。作者似乎在为“存在即合理,合理即存在”做辩护。几乎我们日常看不惯的种种事,在他眼中都是合理的,并能给出合理的解释。我们习惯认定的常识,他也从中找出不同的理由来。他说价格上调整是好事,这意味着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这不是一个普通老百姓能理解的,所以说“百姓喜迎油价上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经济学思维》可以根治很多人身上的病,比如情绪化怨气重,矫情小清新,比如象牙塔少女心,愤青不满社会。人如何才能不再对一些低层次问题耿耿于怀?才能更通达地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生活?面对并接受变数,是我们变得更成熟、更理性的一部分。从变数中受益是企业家的素养,而制造变数是革命家政治人物的权限。现实中,经济学思维往往表现为既不是改良也不是革命,而是不属于任何一方的第三条路。在经济学看来,这不是一个二分法的、非黑即白的世界,错误的对立面未必就是正确。真理未必在你圈出来的范畴中,出路永远在你想象不到的地方。

  “小孩子看对错,大人看得失”。活到这岁数,我越来越体会到,在“革命”和“改良”之外,如果你不能更理性、更成熟,不能看到内心的第三条路,你就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或别人的情绪激化。你是个容易被自己感动的人,与你是个容易被别人感动的人是一样的尴尬。

  你是个容易被感动的人吗?你是个经常热泪盈眶的人吗?可能不是,但你仍然容易被莫名的愤怒和焦虑激怒。这意味着什么?你无力把握现实,把握自己的生活,把握自己的情绪。也许我们该重新换个思维方式去看待生活,不是判断生活的对错,而是走上前去,和你的生活做一个交易。每个成年人都应该认识到:你与你的生活之间不是一场母子相认的感情剧,所以你没有抱怨、对抗的资本。这是个市场,你需要的是掂量自己的口袋,掂量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样做。很多时候,你头脑一热,就加入了别人的阵营,但你细想一下,也许它们没那么夸张,无非是很平淡的一点琐事。如果你很容易被感动,那么你就缺乏了经济学思维这一重要工具。

  好吧,如果你想哭,那就先想一想再哭,不要着急加入哭泣的阵营。至少对一个成年人来讲,应该如此。前段时间,看电视剧《好家伙》时,我记得上面有这样一句话,“猪在被杀的时候,除了尖叫,所有的部分都是有用的。所以,不要尖叫。”有时候,我们能从芦焱身上看到一个被愤怒控制的自己,但是愤怒是没用的。做有用的事,不要尖叫。这是我们当下所能做的最好的事。

  《经济学思维》读后感(六):中国版魔鬼经济学

  其实绝大多数人对经济学是有重大误解的。一般我们认为经济学是一门教人赚钱的学问。而事实是,经济学真的跟赚钱没什么关系,甚至于跟钱都没有太大的关系。它是一种解释这个世界的方法论,和哲学差不多。本书之所以起名为《经济学思维》,大约是作者想运用经济学知识为我们分析身边的现象、政策……当你拥有经济学思维,你的选择决策就会更明智一些。

  当然,本书700多页(微信电子书),其实分析解释的对象很多,而我作为一个看本书前经济学0知识的人,吸收也十分有限。仅记录这有限的吸收了的内容吧:

  一、学会几个新词

  1、默会知识。我的理解,就是不会进行书面记录、传授的知识,也就是我们成语“言传身教”的“身教”部分。举例来说,作者认为改革开放最大的好处在于,市场经济的默会知识进入了中国:办一个企业,应该需要哪些监管、走什么流程;管理一家企业,应该有哪些方面;最起码,作为一个合格的雇员,你应该要守时、守序,有业绩。最后一点在今天的我们听起来特别奇葩,“这是要说的吗”,对默会知识就是那些“不用说当然应当知道并且遵守的知识”,而你无法想象的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主义工人,真的没有这样的知识和意识。不信,你看看年代小说你就知道了,我最近看的《小姨多鹤》里就有。

  2、贴身环境。环保在今天是一个很时髦而且正确的词汇,假如你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基本上等于是“爱地球”的优等公民。可是,在我之前读的《创新力社会》里,作者对环保主义者大加鞭笞,认为他们是科技进步、人类文明的阻碍力量,并且,最终,他们也阻碍了环境变得更环保。其论证过程不作赘述。而本书与之呼应的概念就是“贴身环境”,也就是作为一个人,你每天生活用的水、吃的东西、呼进去的空气这些围绕在你身边,一没有你就会死的小循环。

  而实际上,环保主义者宣扬的是大环境,而毫不在意人类生存的贴身环境,其结果是,大环境不知道会不会变好,而小环境却变差,导致人类的寿命缩短。

  比如,作者举例在非洲一些地方,人们生活的状态看起来很“环保”,他们捡牛马粪来生火,没有工业加工和污染吧?但这些牛马粪在燃烧的过程中产生的PM2.5达到致癌的浓度。这些“环保”的非洲人的“贴身环境”糟得一塌糊涂。所以,假如我们真的回到过去,那种没有工业没有科技状态下的农耕甚至于狩猎式的生活方式,人类一定会死得很早。我们,明明都是工业和科技的受益者,却因为没有基本的经济学思维和思辨能力,被环保主义者蒙蔽,端起饭碗骂娘。

  进而,你下次在质疑食品安全,企图购买“野生”、”纯天然“、”零添加“食品时,需要打个问号,这些没有经过现代工业严格监测、按工业标准流程生产的东西,真的如它宣称的那样安全健康吗?

  二、掌握的几个技能

  1、读书的三要三不要

  三要: 一要读整本书 书的结构和知识论证过程,反映了作者的思考方式。只看结论和观点,是不可能掌握思考方法的。不掌握思考方法只知道观点的结果,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刻舟求剑”。理论的使用条件稍有变化,就无所适从。只会把那几条观点反复背诵,是培养信徒的方法,不是传授学问的方法。 二要带着问题去读书 知识性书籍都有要回答的问题。事先知道某书的问题情境,知道它在该学科知识谱系中的位置,这样读书,不但乐趣无穷,而且,每读一本书,就会有明显的知识收获。在你的头脑中,知识不再是一堆无意义的堆积物,而是一个批判——反思——再批判的线索清晰的知识树。 三要与人讨论 看懂听懂,和讲出来让别人懂,这中间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哪。很多时候,所谓看懂听懂,只是在你脑子里形成一个模糊的并不连续的“理解链”。这个链条的每一个环节是否坚实可靠是很成问题的。当你必须用语言对别人讲出来时,其中薄弱的、缺失的环节就会暴露出来。 三不要: 一不要有哀怨心态 有人读了不少书以后,就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别人应该尊敬他,他应该被重用,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收入。如果这一切没有实现,那一定是社会哪里出了问题。其实,读了很多书之所以还处在“被埋没”的状态,是因为他没有给别人提供有价值的商品或服务。得到别的赞许和别人掏钱买你的服务,这之间的差距,想多大就有多大。 一个人被哀怨情绪控制,就失去了读书的平常心和客观理解力。读书对于他不再是接受信息的方式,而是排解郁闷打发时间的手段。他的关注点,已经从书中的内容转变为别人看待他的目光。读书的姿态而不是书中的信息,对他更加重要。更麻烦的是,因为哀怨,他失去了反思自己的视角。一切都是别人的错。 二不要玩物丧志 围绕着读书,文人们鼓捣出一大堆附属品,把玩品鉴不已。况且,书本身就有无数可把玩之处:精装平装、软硬封面、开本大小、版式设计、纸张质地……这种癖好,无可非议,甚至颇为雅致,没什么坏处,但如果以读书获取信息为目的,这种过分的“玩物”很可能是“丧志”。抗拒电子书也属这一类。虽然电子书的阅读体验在某些方面不及纸书,但在便携性、易储性、查找便利性、共享性、内容可检索性、手持轻便性等方面,纸书体验远不如电子书。更重要的是,电子书占优势的方面,共同点是有利于信息流通、储存和分享,符合信息时代的大方向。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而不是为了把玩那一束纸。 三不要只读书不知现实 知识以各种方式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地方,书籍只是其中一种方式而已。由于书籍固有的特点——用书面语表达、前后连贯一致、观念系统而完整、有明确的概念体系等等,于是,那些不稳定的、转瞬即逝的、碎片化的、难以明确表达的、尚未用语言文字系统总结的大量知识就无法出现在书籍中。如果一个人只读书,很少参与现实社会,他就无缘获取后一种数量更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只具备书本知识,缺乏现实知识,不但办理实际事务时比较低能,还必然形成对世界的扭曲认识。换个说法,就是缺乏现实感。缺乏现实感的人,如果从事完全抽象的领域,比如数学、计算机、棋类等,还问题不大。但大多数领域都不是如此高度抽象,这也是为什么会有15岁的天才黑客,却不会有15岁的法官或人事经理。 因为大量知识不以语言文字 的形式表达和记录,所以,这种知识你无法通过读书来获取,你只能投身现实,用各种面对面长期接触的方式来习得。书本知识的作用在于为你打下基础,少走弯路,确立正确的学习方法,更高效地在现实中学习,但书本知识决不能代替现实知识。

  2、定价的几种方法

  与价格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成本,假如你的价格还覆盖不了成本,那么这就不是一个赚钱的生意。这是三岁小儿都明白的道理。而成本其实有两种:沉没成本和边际成本,听起来很专业的样子,实际上就是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何谓沉没(固定)成本,就是不管你生产多少的产品,只要一生产,就固定需要支出的成本,比如设置机器的成本;而边际(可变)成本,就是随着你的生产的增加而浮动的成本,比如你印一本书,刻版费用为沉没成本,而加印所产生的纸张、油墨、装订费用就是边际成本。

  而定价,重点需要考虑的是边际成本,这也是为什么创业的时候大家都希望投资边际成本为零的项目。

  一是利润最大化定价法。这需要对价格与销量间的关系有精准的了解。比如一个产品成本是500元,卖1000元的时候销量是5万件,卖1200元的时候销量是4万件,卖1500元的时候销量是3.5万件,卖1800元的时候销量是3万件,卖2000元的时候销量是2万件。那么定价应该是多少才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呢?可以画个图表,卖1000元利润是2500万,卖1200元利润是2800万,卖1500元利润是3500万,卖1800元利润是3900万,卖2000元利润是3000万。用利润最大化定价,就应该卖1800元。

  二是分割市场法。这是由需求下降曲线形成的一种”一网打尽“的定价法。所谓需求下降就是说当价格每抬高一次购买需求就会下降。与第一种利润最大化结合起来就是,假设我定价1800元,我就会失去1500元的这个消费群体,但实际上,卖1500我也有的赚,那如何将产品分别以1500元和1800元卖给潜在的消费群体呢?这就需要分割市场,进行”看人下菜碟“的定价法。生活中KFC和M家的优惠券政策就是分割市场定价法的典型表现。为什么会有优惠券这个东西,因为有愿意花时间去折扣价购买产品的,有不愿意花时间愿意花钱买时间的以全价购买产品的消费者,而商家两单生意都想做,就向愿意花时间找优惠的人提供了优惠券这种东西,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其实我们古老的,不规范的讨价还价也是一种市场分割法。你在海宁皮革城出价企图试探老板的底价的时候,老板也在实行市场分割,做多多的生意。

  三是低价甚至免费占领市场法。有些产品当竞争多的时候没什么利润,但当你成为市场独大只此一家,或者已经形成了规模效应而更换其它产品成本又很高时,就非常适合用这种策略。比如银联,刚开始的时候在各个消费点刷卡免手续费,到国外也布这种刷卡网点,让你习惯带银联卡到国内外消费,这时它形成了规模效应,而因为你不可能同时开很多国外卡将钱放在不同的户头里,你会懒得为了一点点手续费再新办MASTER卡,这个时候,转换成本就形成了。然后,银联占领了国人到海外消费的支付市场,它就可以开始收费了。所以,如果不是有支付宝、微信横空出世,银联真的是可以要我们方就方,要我们扁就扁,而两家电子支付也正在国内外迅速布点,有竞争肯定是好事。

  而免费派送占领市场法比较适合那些边际成本低,甚至为零的行业,比如互联网,因为低价免费一开始肯定是烧钱补贴消费者的,如果边际成本高,你占的市场份额越大贴的钱就越多,很可能,还没等占领市场自己就倒在黎明前了。

  三、弄明白了一件事

  为什么要坚持自由贸易

  先来看看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天真的设想吧:

  春秋时期,齐国国王命令大臣们必须穿丝制衣服,但国内只准种粮食而不准种桑树。齐国丝需求量大,价格上涨,邻近的鲁、梁等小国纷纷停止种粮改种桑树。几年后,齐王又命只准穿布衣,且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小国。结果,鲁、梁等小国因饥荒而大乱,不战而亡,齐国渔翁得利,坐享其成,使疆土得以扩张。

  这战略战术,看上去是不是特别合理?可操作性是不是特别强?而且齐王这还不是阴谋诡计,而是历史票友们特别推崇的阳谋,颇有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然而这不是史实。都不需要去查阅《史记》,因为齐王真要敢这么干,不用等秦国出手,齐国自己就得崩溃。而齐王的计谋要想得逞,那齐国上下,以及其他国家的君臣,都得是任人摆布的木偶才成。

  如果齐王真发布了命令,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首先,齐国的臣民们得变成木偶,不折不扣地贯彻齐王的“国家战略”。甭管土地合不合适,一律种粮食。而鲁国梁国这边呢?也像木偶一样,看到养蚕有利可图,把农田都废了改种桑树。这第一步战略算是完成了。

  这样持续几年,不仅在齐国和鲁国梁国培养出很多粮农和桑农,还会在几个国家培养出专做粮食和丝绸贸易的商人。接下来,齐王开始执行第二步战略:禁止穿丝,只能穿布,同时,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小国。按计划来说,小国土地都种桑树了,自己没有粮食,于是就面临饥荒。

  但事情真的会这样发展吗?李子旸分析说:命令一旦执行,齐国所有关于进口、生产、销售丝织品的人立刻全都失业。粮食停止出口,都转向国内市场。齐国国内粮价大跌,农民收入暴减。所有从事出口粮食生意的商人也全都失业,生计无着。农业商业萎缩,税收大幅减少。

  再看鲁国和梁国,真的会像齐王设想的那样大乱吗?除非当时只有这三个国家,否则这两个国家完全可以向别的国家进口粮食,把丝绸出口给别的国家。你齐王管的了齐国,你管管秦国、楚国试试?假设只有这三个国家,一旦粮食封锁,走私就会盛行,就算齐王派军队镇压走私,到时候军队都得参与走私,诱惑太大了。

  同时,齐国国内农民失去收入,商人没了工作,而且那时候的商人,谁背后没有个贵族集团撑腰,所以结果就是,齐王的计划把齐国上上下下全给得罪了。等待他的,就是造反:“吾既不得活,汝先死可也”。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这才是故事的真正结果。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结论是,贸易战必然会危害双方。

  而中外历史上,也真的存在过这样的“齐王”——

  拿破仑的名号,肯定是要比最著名的齐宣王还要大,然而这位伟大的军事统帅,却犯了和“齐王”一样的错误。甚至可以说,毁掉拿破仑帝国的,不是那场莫斯科远征,而是他的“大陆封锁政策”。拿破仑始终把英国看做是他“制霸欧洲”的主要敌人,为了切断英国与其殖民地的联系,拿破仑甚至不惜远征埃及。而著名的“大陆封锁政策”也是为英国量身定制的。

  英国作为一个岛国,本身资源匮乏,很多物资都需要进口,而英国则靠工业制成品予以交换。在拿破仑看来,只要把英国和大陆的往来切断,英国就变成了一座孤岛,缺衣少粮,时间一久不攻自破。

  可问题是你封锁不住啊。就像前面我们说的,贸易战必然危害双方,英国固然需要大陆的农产品,大陆这边也需要英国的工业品啊。你这一封锁,两家遭殃。一开始,很多国家都阳奉阴违,继续跟英国暗通款曲,怎奈拿破仑太能打,几轮镇压下来,各国纷纷屈从。然而政府屈从了,民间却不屈从,于是走私贸易四起。试想这漫长的海岸线,拿破仑也鞭长莫及。结果就是,大陆封锁令给他自己带来的乱子,比给英国带来的多得多。

  而给大陆封锁令致命一击的,是俄国。那个时候的俄国,还是个落后的农业国,不与英国做生意对它打击很大。俄国必须“通过海上贸易,把自己的原材料产品输往当时的主要市场英国,才能获得金钱。”所以他们到了1811年就公然违背拿破仑的封锁令了。口子一开,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就算是破产了。要想继续封锁英国,就得让俄国就范,这就是拿破仑远征莫斯科的原因。和一百多年以后的希特勒一样,拿破仑的大军败给了俄罗斯的寒冬。

  套用那句描述历史的老话,当拿破仑制定“大陆封锁政策”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他的败亡。李子旸说,那些打算发动贸易战的政客,最好掂量掂量自己有几斤几两,是否承担得起这种可能巨大无比的代价。

  《经济学思维》读后感(七):凡事都有成本,这个世界是由做事的人改变的,理性人

  李老师认为很多问题的解决依靠技术进步和投资,依靠生产力发展。他主张自由市场制度,认为经济才是真正改变世界的力量。市场能够对治人的缺点,让人理性。他主张努力工作、脚踏实地干活,融入真实具体的生活,在干中学。很多知识,也只有在那个情景里才能学会和学得快,比如默会知识。而在具体的做事过程中,人们之间的自由交流也完成了。凡事都有成本。从经济角度衡量的,得出的都是理性的选择。

  李老师也是一盏明灯,坚定我踏实苦干融入真实生活的决心,对祖国加深了解增进信任,感恩~就是习惯了英文的行文,觉得中文的写作逻辑不严密且文风拖沓。

  以下是摘抄:

  改革开放的真正进步

  改革开放带来的真正进步是知识的进步。这个社会的真正变化,是知识总量的大幅增加和知识普及程度的大幅提高。知识是活动的副产品。大量的知识,都是无法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和传递的。人们习得这种知识的唯一办法就是参与相应的活动。在企业工作,是为了挣钱养家,但在活动中,人们同时也会获得知识这种副产品。人们头脑中知识的转换,不声不响地展开了,且日益深入。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是:传统社会积累的丰富农业知识,在工业化没用了,必须更新,需要通过某种办法把数亿中国人头脑中的知识换一套。近代以来的种种危机,都是这种知识转换没有顺利完成的表现。

  现代工业化的市场知识,唯有做为经营这个活动的副产品,才能逐渐进入人们的头脑。

  人人都想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战争、革命、运动,却无一例外地在走弯路。真正的繁荣都是静悄悄的。大闹大哄的,只会是灾难。

  知识的习得和积累是漫长的 ,但一旦完成,也是坚不可摧 如磐石的。(路一旦选定,便不会回头)

  互利共赢、彼此合作的商业才能培养出人们善于妥协的市场气质。

  栽花插柳

  在资本和政治的较量中,资本胜出了 。(打嘴炮是没用的,money talks.)

  痛苦的抗议

  不是一味寻求别人的帮助,而是自己联合起来寻求解救之道。这种做法比全部指望都放在上访、请愿、恳请别人施恩要好得多。这样的人民,才能可能成为自治的、积极的人民。公共生活的品德和技巧是一种实践智慧,书本上学不到。唯一的办法就是长期直接参与公共生活。

  如果你想有一个未来,那一定是和其他人一起的未来。

  理性还是非理性

  损失厌恶,人们对亏损的反应比对盈余的反应大得多。

  人们都任由系统1去支配自己,也就是任由偏好、情感、好恶去决定自己的选择,而不会轻易动用系统2,理性的部分,批判的、质疑的、全面深入思考的。因为动用系统2很辛苦,好逸恶劳的确是普遍的人性。但如果犯了错误就要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人们就会愿意动用系统2,改变自己的想法,接受别人的批评,哪怕批评是恶意的。

  只有市场才能提供有效的约束,确保我们克制自身弱点,开动身体和头脑,寻求解决之道。

  科学共同体

  冒出来的不见得都优秀,但优秀者一定不会被埋没。

  及时行乐和慵懒生活,尽管打着各种高尚的旗号,但背后那种求包养的寄生虫味道是根本掩盖不住的。努力工作、克勤克俭、投资未来是宝贵的优点,而不是什么已经过时的缺点,更不是低人权的表现。相反,那是真正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充满乐趣的人生。

  教育投资:有用还是有益?

  人们在教育上投资更多,很可能并不是他们致富的原因,而是他们富裕的结果。人们越富裕就越愿意在教育上花钱(以前说的 书都读不起)。美国移民史给我们的一个重大启示是:在提升经济地位的奋斗中,个人层面最重要的因素是勤劳肯干的精神、善于经营的灵活头脑和各种随时习得的实用知识。而这些,即使没有正规学校教育,也完全可以具备。

  多受教育,具备更高的文化修养和知识,对个人来说不失为一件好事。不过,这种教育往往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时间,其实是一种奢侈品。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理性选择,而不是抱着掌握炼金术的目的长期投身其中。一个正常社会,大部分人本来就应该把主要精力用于获取能够带来财富的实用性知识上。获取方法包括但绝不限于学校教育。实际上,获取实用性知识的主要途径恰恰不是学校,而是实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也就是所谓“干中学”。

  正规教育所能提供的知识,只是人类整体知识的一小部分。人们应该认识到,获取知识的途径是极为多样化的。

  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超市是什么样子,4S店是干什么的,到饭馆吃饭如何点菜,这些单一个拿出来都不难,但数量繁多、头绪复杂。默会知识的用处是让生活可以继续下去,而不是变成不堪重负发持续选择,不利之处是在生活和可见知识之间发生了脱节。

  人与人之间生活方式、观念的传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途径不是有意识的正规学习,而是人员的日常往来和共处,这就是开放社会的不可替代性。距离或许可以产生美,但距离也阻断了默会知识的传播。尽量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默会知识才能顺利传播。(所以,有成功者可模仿的环境很重要)

  正因为默会知识,想要孩子成为i什么样的人,父母要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

  读书的三要三不要

  读书要带着问题。这样知识不再是一堆无意义的堆积物,而是一个批判—反批判—再批判的线索清晰的知识树。

  把读过的书讲给别人,是个好方法。

  不要只读书不知现实。一个人如果只读书,缺乏现实知识,必然会形成对世界的扭曲认识。

  他们成功的原因不是读书,而是善于学习,善于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学习。读书时他们的一种学习方式,现实一定也是,而且很可能是更重要的那种。

  读书的态度应该是入世的、主动的、积极面对现实的,目的是获取知识。适合通过读书获取的,就读书;适合通过现实获取的,就走进现实。那种避难求易、为了逃避现实而躲入书中的读书方式,实际上是一种自欺欺人,不但会形成错误的三观,还会妨碍读书本身,以畸形的方式得到畸形的知识。

  越污染,越健康。污染实际上是一种成本。世界上又有什么事情没有成本呢?人们追求的,是收益大于成本,而不是一厢情愿地要求完全没有成本。

  难民是福还是祸?

  美国被称为 种族大熔炉,也就是说,经过烈火锻造,各个种族就像各种金属,在熔炉中被打造成性能格外优异的新合金。没人能改变生活就是永恒的奋斗这个基本事实。如果社会以奋斗、冒险、开拓为文明,崇尚强者,追求胜利,那么即使是逃难,敢于来到此地的,也必是决心奋斗终生、探索拼搏的勇士。就算原来不是,也会在这里被大熔炉锻造成坚硬的合金。烈火熊熊的大熔炉,正是来自于强烈的奋斗意识和无穷的开拓精神。丧失了这些,就只能是大拼盘。

  声称锦囊妙计安天下的人,远远没有脚踏实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实干家值得信任。

  被告主动认罪换取较轻处罚,不是在宽容犯罪,而是实际上 节省了司法开支。(凡事都有成本)

  定价的学问

  分割市场,价格歧视(说的就是梯度定价) ,增加利润。更高级的定价术是志在谋求长期收入最大化,所以商家有时候会倒贴。商业是一种非常世俗、非常依靠经验的学问。所谓商业天赋,就是能对消费者需求做出超出常人水平的准确判断的能力。对于商业来说,经验非常重要,而很多重要经验只能来自于时间。很多人都可以做到不辞辛劳埋头肯干手脚不停,但只有少数人会边干边琢磨,边干边分析,大脑从不懈怠。这就是合格者和优秀者的差距所在。

  广告费由谁承担?秘密在于规模效应。从另一个角度,可以把广告看作团购发起人。

  高额离职金的合理性

  重要的是让那人尽快离开,排除来自他个人利益的干扰,让公司的决策保持理性和客观。

  你工作别人才会有工作

  持续增长的需求,源于持续不断的工作和创造财富。要看的是整体就业数量。

  信息不对称---被夸大的危害

  李老师找品牌维修点的技工,花了半天50块,一起去二手车 市场挑车。(真是机智)

  价格竞争无输家

  不是东西贵买不起。对资源有限、欲望无穷的局面,人们各自调整自己的欲望排序,将最迫切的、最易满足的欲望优先满足。这才是存在于你头脑中的真实决策过程。

  《经济学思维》读后感(八):入门读物,偶有趣味

  不像很多短评是的那么弱智,也不能算是太左,但整体算是很基础的,适合对经济学和市场经济不了解的人群入门,第一部分主要讲市场经济,第三部分则是经济学基础概念,都无甚新意。

  然而第二部分有几篇还是不错的,比如讲钢铁和盐业专营的两篇。4万亿的天量放水使得银行向各行各业过度发放信贷,钢铁贸易商也不例外,结果大量资金投放到和钢铁无关的投资中,等到重复抵押的螺纹钢价格跳水,银行风险敞口暴露,收缩信贷,钢铁贸易商纷纷破产,贱卖资产。

  盐作为政府方便控制来源,并且用量稳定的生活必需品,可以作为人头税的有效替代工具,在古代,成为政府财税的核心大头,所以自古以来官府一直坚持盐铁专营,拿到专营资格的盐商必然也有官员作为靠山,在代政府收税的过程中自己也赚到不少。现代其他税种能够方便地征收,盐税重要性大幅下降,但是垄断的利益集团收益却依然不少。

  但总体来说,经济学学生,还是少读这种外行写的书比较好。

  《经济学思维》读后感(九):每个人都应该懂点经济学思维

  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面前,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同时我们还要对这些人和事做出正确的判断,而摆在我们面前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正确率,这就需要我们更好的理解经济学,并熟练应用经济学思维。 先来看个故事:美国女子丹妮为了庆祝自己顺利拿到驾照,周末约了几个朋友出去happy,回来的路上不幸发生了,丹妮为了躲避对面疾驶而来的一辆车一时紧张,撞坏了路边一户人家的花园和草坪,更糟糕的是新买回来没多久的这辆车几乎报废。丹妮当时吓坏了,她坐在路边无助的哭了起来。 问题来了,如果你是丹妮的老公,你会怎么做?想必多数人一上来就会对丹妮一番责骂,一肚子怒火抛向她:说你你不听让你嘚瑟,这下好了吧,一天天能干点啥,没事就会找事,上次闯的祸刚处理完就又来了……也许这还是轻点的,重的可能会是拳脚相加,更有甚者有可能闹到离婚。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现实中真真实实存在的。 我们再来看看丹妮老公的做法,杰夫接到电话从家里赶来后,看到乱七八糟的战场,也是一肚子怒火,但是杰夫的做法却出乎人们的意料,短暂的一分钟沉默思考后,杰夫走到丹妮面前,把丹妮扶了起来,并为她擦了擦脸上的泪水,然后紧紧的把丹妮抱在怀里对她说,宝贝别哭了,没什么的,只要你没事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不服,别急,下面我们就用经济学思维来分析一下多数人和杰夫的行为。在这个案例中,丹妮撞坏了别人家的草坪和花园以及车辆几乎报废,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也就是说沉默成本固定。为了使这件事造成的影响和伤害降到最低,我们只能竭尽全力使边际成本无限接近零。 多数人的做法正好相反,严重违反经济学规律,不但没减少边际成本反而增加了,甚至还增加了隐性成本。愤怒、责骂只会增加你的肾上腺素和体能消耗,暴力还会使对方忍受痛苦,重者还要去医院,这些都是成本的增加。也许这时你的老板正好路过这里,看到你的行为举止后,公司很多重要的事情不再安排给你做,并把你调到一个普通的岗位。渐渐地,你的事业越来越差,你的脾气越来越糟糕,生活每况日下。 而杰夫的做法则是采取损失规避,把边际成本降为零,既然事实无法改变,那就让结果变的美一些好一点,一句安慰一个拥抱就能使妻子很快走出痛苦害怕的心理阴影,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夫妻更加相爱,家庭更加和睦,丈夫事业蒸蒸日上,孩子成绩越来越好,生活一天比一天美好。 这就是经济学思维带来的完全不同的结果。经济学思维强调是对成本的控制和收益的最大化。经济学思维是严肃的,深刻的,理性的,它有一套自己的分析方法,能够使你一直站在地面上紧贴现实,做出合理的决策。而传统的文艺性思维则是感性的,盲目的,极度情绪化的,非理性的,它让你经常忽略或者轻视现实,一直飘在空中,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这本书中,作者并没有针对每一个枯燥乏味的经济学概念和原理滔滔不绝讲上一通,而是把这些概念和原理熟练的应用在生动而复杂的现实中,通过自己独到的分析和幽默的语言把事物的丰富内涵清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令读者时而毁三观,时而哈哈大笑,时而拍案叫绝,书读完知识也轻松学到手,从中可见作者功力非同一般。 由于这本书是作者近几年对中国社会边观察、边思考、边写作的结果,所以整本书中逻辑性系统性并不是很强,对于专业人士只能算作正餐后的茶点。但是对于我们这些门外汉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认识经济学,并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用经济学思维思考分析问题的理性人。 下次,当你再遇到令你愤愤不平的事情时,试着用经济学思维思考分析一下,也许你会豁然开朗。 本文为“书入法”app 发起的“鲜读团”活动的书评作品。

  《经济学思维》读后感(十):自由市场经济佑我中华

  由于出差忘记带纸质书,在机场的书店随手买到这本李子旸的《经济学思维》,没想到阅读时一气呵成,收货颇大。李子旸是罗辑思维的核心撰稿人,这本书也可算上是对罗辑思维这个栏目,特别是《为什么看好中国经济》这个系列灵魂更加系统深刻地诠释。其中有些日常现象背后阐释的经济学原理,并不是特别新鲜,但对中国经济的特性和优越性的见解,独特而精辟。毕竟,一个高速发展30年,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全世界人民包括欧美都在学习的典范,很难简单地用一两个好词和坏词来概括,而这种“制度自信”的经济学解释需要李子旸这样的人来书写。

  改革开放的成就是知识引入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真正进步是知识的进步。这个社会的真正变化,使知识总量的大幅增加和知识普及程度的大幅增加。持续多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已经取得了某种不可逆转的进步,无论政治层面发生什么,中国都不可能走回头路,退回到曾经的可悲境地。

  关于上世纪90年代姓资还是姓社的知识讨论,现在看根本就是闹剧,没有任何意义。邓小平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知道,当时的中国,需要的不是低水平的争论,而是虚心向外学习。

  朱锡庆有一个原创观点:知识是活动的副产品。大量的知识,都是无法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和传递的。人们习得这种知识的唯一办法就是参与相应的活动。所以,旧中国的根本问题,是传统的积累的丰富的农业知识,在工业化时代没用了,而不是所谓的政治问题、革命问题、教育问题等。

  中国繁荣是自由探索的“意外”结果

  市场经济制度的合理性建立在“人类行为的意外结果”之上,起作用的是客观规律而不是主观愿望,社会的改变往往并不是由那些想要改变社会的人推动的——无论他们是革命牌,还是改良派。

  被压制的文人即使抗议斗争,也不会获得像微博那样给上亿人提供自由交流空间的能力;大声疾呼政府减税的经济学家,也不会让民众通过淘宝获得事实上的豁免。经营者通过市场,才可以帮助人们高效地分配资源,从而拓展个人自由;珠长三角没有关心时势的政客,只有贪财的老板和急于摆脱贫困、愿意努力工作的劳工。

  计划经济根本是不成立的假说

  1. 价格信号不存在,人们就不知道什么样的生产才是合理的,什么才是符合消费者需要的。

  2. 只有市场体系才能有效利用存在于不同人的头脑里的分散知识。

  3. 除了很短的时间以外,计划经济根本就没有存在过,现实中存在的只能是分散的、非中央的、多中心的、自我条件的管理方式和秩序。

  第2、3两点更加振聋发聩。

  企业家应具备与政府合作性改变的能力

  1. 要遵守政府法规,即使那个法规是不合理的,是干预市场影响企业经营的。

  2. 遵守明显不合理的政府法规,目的在于保持和政府官员的信任和沟通。

  3. 保持和官员的良好关系,维持彼此的信任和沟通,目的在于展开对话。

  市场经济有一个先天优势——符合经济规律的方案,一定是双赢或者多赢的。在妥协中求进步、深入关注问题本身而不是纠缠于意气之争的思想观念,不把对方妖魔化,也不把问题简单化,而是在合作的背景下寻求改变,称之为“合作性改变”。

  反改革者促进了改革的进行

  89之后,反改革者在经济决策中占了主导地位,其主要观点是停滞甚至扼杀改革,具体手段就是毫不留情地执行紧缩政策。他们根本不在乎这个政策的经济后果,你无法用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抑制来督促他们放手。最有意思的地方恰恰就在这里,那时候的中国经济,其实很需要这样严格的紧缩政策。主观目的是为了反改革,但客观结果却很有利于改革,为中国经济日后的发展打下了相当理想的基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反改革者在这两年主导了中国政治,但对外开放并没有终止。

  1992年1月17日,邓小平坐上了开往南方的专列。这次南巡以近乎事变的方式从政治上给了反改革者雷霆一击,彻底扭转了整个局面。中国重新走上了经济发展之路。

  反对自由化深化改革的三种阻力

  1. 来自于执政者内部,主要来自极左势力。他们曾经是改革最大的阻力,但现在不足以成为现实的政治力量。但中国正在大力推行政府主导的福利政策也很可能会成为市场化、自由化改革的障碍。福利政策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政客本身,而生产能力会被压抑。

  2. “以社会良心和弱势群体的利益代言人自居”的知识分子,正在大量产出。他们有意无意中所做的,是通过激发人性中的阴暗面——损人利己、占便宜、不劳而获、以多欺少,甚至赤裸裸地劫掠他人——来谋求自身的利益。

  3. 国家干预市场的既得利益集团已经出现,他们天生离全力很近,甚至彼此交融。市场化自由化的改革,多半会触动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很有动力说服权力帮助他们维持特权地位。

  垄断是垄断者的掘墓人

  中国的既得利益者固然可以通过幕后操作来维持特权,但这种行为是不光彩和不得人心的。即使是特权者,也要千方百计地加以掩饰和修饰,而不敢公然拿出来示众,更不可能理直气壮地当中争取和捍卫。这种局面的好处是,如果能通过合适的利益梳理和妥协,既得利益者会愿意放弃不光彩的特权,换取合法的、光明正大的可持续利益。而这种可持续的合法利益,只存在于自由交易的市场中。实现这种利益妥协,并不容易,需要很高的政治智慧和丰富的实际经验,但在垄断特权没有取得道义制高点的情况下,毕竟还是有可能解决的。

  新技术的发展,让破除利益集团有了更多的办法。技术进步常常让特权者盘踞的地盘变得无足轻重。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很可能帮助我们以较平稳的方式解决特权问题。以中国长期存在的盐业为例,其垄断的最大的受害者其实恰恰是垄断集团自身。政府的垄断保护,可以帮助他们独占行业,但却无法让人们吃下更多的盐,无法让行业规模持续扩大。

  当今世界擎自由贸易大旗者中国也

  美国通过TPP倡导的贸易“黄金标准”,实际是是用非常强的非关税壁垒阻碍自由贸易,里面关于劳工等的标准,实际上正式拖累欧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因素。19世纪英国发展处英式自由贸易,所谓即使对方妨碍自由贸易,比如设立高关税,自己也应该坚持实行自由贸易。后来美式自由贸易则认为自由贸易是对他人的让步,如果不能换来对方同样的让步,就无异于吃亏。有意思的是,自我封闭的中国,现在却成了自由贸易强有力的支持者,尽管出发点不同,但中国的对外贸易反而更接近英式古典自由贸易。

  历史上的大国很多,但伟大国家很少。区别在于,伟大的国家不仅能开疆拓土,创造财富,还能凭借自身实力给世界带来巨大的观念进步。现在谈论中国成为伟大国家,会被人耻笑为妄想。但几十年前说中国会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经济体,不也同样无人相信吗?

  行政垄断的底层逻辑

  首先需要把行业按照政府干预行业的难易度进行划分,这种可以被称为行业的“政府性”。如果对政府性高的行业进行私有化,社会实际得到的,是服从市场纪律、愿意参与自由竞争的真正意义上的私人企业,还是官商勾结、利用政府权力掠夺社会的政商利益集团?往往是后者,比如当今的俄罗斯。

  反观中国,虽然有不少行政垄断的巨型央企,虽然这些企业规模巨大收入丰厚,但不带偏见的人应该承认,迄今为止,中国政府保持了中兴地位,没有被任何利益集团所控制。在制定政策时,中国政府根据的是社会整体长远的利益,而不是利益集团的好恶。虽然会犯错,但政府毕竟没有沦为利益集团对工具。在这方面,中国政府做到了很多发展中国家没有做到的事情。这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秘籍之一。中国政府的中性地位是如何保住的呢?

  1. 保持基础行业的国有状态。相比乱七八糟、很有可能绑架政府的政商利益集团,政府中性、规则明确、逐步改进的行政垄断,显然是最优的选择,至少是可以接受的。

  2. 中央政府拥有雄厚财力。简单说:老子有的是钱,你那点小钱儿,我根本看不上。想收买我,你也配!

  为了避免更恶劣的政商利益集团把持政府的局面,中性政府管理下的行政垄断可以接受,但肯定不是值得追求的。我们必须意识到,当代中国的很多问题,不是黑白分明的简单问题,而是复杂的技术问题。靠表态、站队、三招两式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投射到个人

  最简单的道理值得一再重复。努力工作、克勤克俭、投资未来是宝贵的优点,而不是什么已经过时的缺点,更不是低人权的表现,相反,那是真正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充满乐趣的人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