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读后感精选10篇
《Origin》是一本由[美] Dan Brown著作,Doubleday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19.46,页数:4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Origin》读后感(一):《Origin》——Dan Brown的第一部科幻小说(无剧透)
看Dan Brown的小说就像是体验一场旅行,他今年10月3号发布的新作《Origin》带我们去了西班牙。Amazon美国的读者评分4颗星,打分读者超过了900人;豆瓣目前的评分是8.6分,但打分的人只有19个,其中还有一个是我,我给了4星也就是8分。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对此书感到略失望,因为他们已经太熟悉Dan Brown的套路—— 哈佛大学历史符号学(这个学科是杜撰的)教授Robert Langdon莫名卷入一个阴谋,带着一个美女同事/朋友被神秘力量追杀,一边在各大名胜古迹和大师艺术中逃命一边寻找线索,每到一处这位教授就会给大家讲解该景点的种种秘辛,最后凭着Langdon教授的智勇双全解开谜题并化解危机。主要事件从开始到结束通常不超过48小时,各种倒叙、插叙和多人视角的写作方式将这48小时洋洋洒洒写成一部中长篇小说。
熟悉Dan Brown的人会对这种套路形成审美疲劳是自然的,比如他的上一部小说《Inferno》我读到一半就读不下去了。因为我对佛罗伦萨那些中世纪的小街、教堂、绘画、雕塑都没有什么感觉,去佛罗伦萨看的那些艺术作品主要是为了集齐教科书上的要点(就像中学的时候想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但丁的《神曲》我也没有看过。丧失了旅行和文化的双重感应,Robert Langdon教授的故事单纯作为推理侦探故事来说质量通常不算上乘,常常故事进行到60%到80%处读者就基本能猜到大致的结局。如果一个读者除了看故事以外还能够享受Langdon教授逃命路线上各个景点的历史文化意义以及作者讲故事的方式,那么就有可能获得一种美好的阅读体验。我给的4星就是基于本次阅读中我得到的这种美好的阅读体验。
除此之外,这部《Origin》也可以算是一部科幻作品。我相信在某种意义上,作者应该是先有了这个科幻的想法,为了表达这个想法,他添枝加叶走访各个景点和相关学科的专家写成了这部小说。好的科幻作品,不仅要有对当代科技发展的合理想象,也要有围绕着这些科技的哲学和价值观,在这个意义上,《Origin》是一部及格的作品。但是单纯作为一部科幻作品来看,他对科技的想象和这些科技可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和复杂的变化的想象实在是单薄得很。无奈这个领域已经有《三体》这座丰碑,已经把读者的标尺抬到了一个难再企及的高度。如果只是把它当成一部科幻小说的话,我给1星。
虽然个人语言和叙事风格很难彻底转变,但有的人可以做到多部作品都是典范,每一座是一个高峰,相连成一片巍峨山脉;有的人写很多部都是一个套路,但是很有可读性和娱乐性,就可以拍系列电影。Dan Brown也算是开辟了这样一个畅销小说的独特范式。如果你去巴黎,你可以报一个Da Vinci Code Tour,专门带你走一遍《达芬奇密码》中Langdon教授的逃命路线;如果你去佛罗伦萨,你也会发现Inferno Tour,带你走一遍Langdon教授在《地狱》中的逃命路线;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巴塞罗那一定会出现Origin Tour,这样我就可以报这个Tour,把我上次没有去但是Langdon教授这次去了的地方补上。
我喜欢西班牙。我喜欢西班牙的艺术,我喜欢西班牙的美食,我喜欢西班牙的高颜值居民和热情如火的民族性格。巴塞罗那的圣家堂是唯一一座我去过还想再去的教堂,她表达的哲学似乎与其他欧洲的基督教堂不同,她仿佛活着,在呼吸和释放能量,而其他的基督教堂与我没有任何真正的感应,我觉得它们属于教科书,属于历史。
这一点,作者似乎和我有着同样的体会。在本书的结语中,Robert Langdon回到了圣家堂,在绚丽的光影中静思:
“ He thought about all the religions in the world, about their shared origins, about the earliest gods of the sun, the sea, and wind.
ature was once the core.
For all of us.
…… Langdon found himself surrounded by people of all faiths, color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everyone staring heavenward with a shared sense of wonder…all admiring the simplest of miracles.
unlight in stone.”
我爱高迪,他让所有人感动,伟大的艺术就是有这种穿越一切隔阂的力量吧。
下面是本书中提到的一些令人神往的景点,Langdon教授已经帮我们做好了非常深入和独特的解读。我惊讶于西班牙的现代性,这个国家虽然经济建设落后,但是精神文明先进啊——这个民族必然有着很强的“文化自信”,一个产生了现当代艺术世界级大师的国度,就不用强调自信了。精神文明的发展需要自由。
Guggenheim Museum in Bilbao
- The Fog Sculpture by Fujiko Nakaya;
- The Swimming Pool by Yves Klein;
- Head On by Cai Guo Qiang;
arcelona
- Sagrada Familia
- Casa Mila
- Joan Miro Foundation Center of Contemporary Arts
Madrid
Museo Nacional Centro de Arte Reina Sofía
La Verbena by Maruja MalloEl Guernica by Pablo Picasso另外还有两个补充作品:
MOMA, NY
- Leap into the Void by Yve Klein;
oston Museum of Fine Arts
- Where do we come from ? Where are we ? Where are we going ? by Paul Gauguin
阅读本书使我有一种想梳理自己零散的艺术知识的冲动。以前看到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我都没有事后花时间去了解作者、研究作品和创作背景并追踪参观作者的其他作品,长此以往这些日常的感受就逐渐淡忘了,那些看过的展览喜欢过的作品就有一种白看了的感觉。Dan Brown真是一个好的榜样。
我也喜欢Dan Brown一直以来塑造的女性形象—— 当然这些女性形象也都差不太多。Angles and Demons当中,她是一位意大利科学家;在Da Vinci Code当中,她是一位法国政府密码解码专家;在Digital Fortress当中,她是一位数学家;在Inferno当中,她是一位医生;在Origin当中,她是一座博物馆的馆长。她们共同的特点是聪明,独立,美丽而各有魅力,在各自的领域中有优异的成就,与Langdon教授共同经历生死并发展了美好的友谊。
鲜明区别于中国畅销影视文学作品中的两类典型女性形象,一大类是所谓的“大女主”,代表形象甄嬛、芈月、周莹(全是孙俪),特点是有一定的杀伐决断和人格魅力,从男一到男五都会爱上她而且常常有人为她而死;一类是所谓的“玛丽苏”,特点是初期傻甜白,身份低微受尽碾压通常伴随虐恋过程,后来发现原来她是流落人间的女神,忽然变身成具有超能力的大女主,曾虐她的男一反而被虐,代表形象花千骨、白浅(赵丽颖、杨幂)。这类作品情节的一条重要主线是女主爱情故事的发展。我们中国的大小荧幕上很少看到以学识、智力、能力为主要特点并与男性角色平等对话并而且不以爱情为主要线索的作品。这时美国文学影视作品的高智女性形象就形成了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流。
为了不剧透,我在此暂不评论本书对宗教和自然科学的哲学关系的思考。作为一本小说,本书能做的也只是提出问题,难以做多层次的深入的分析和讨论;而且关于这个问题,西方的历史传统与中国不同,中国人的感受必然与西方人会有区别。根据《经济学人》今年3月的文章,中国目前已有1.85亿佛教追随者和8千万基督徒。人类需要精神上的信仰,有些人需要宗教,无论科学怎么发展,这都是一个事实。本书表达了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是世界上由于宗教信仰不同、文化习俗不同而引发的冲突和战争仍不会止息;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带来的福利,也不是全世界所有居民都能够平等地享有,在任何一个科技革命的黄金年代,世界上总有些角落的人们还过着一种古老而贫穷的生活,这是历史也是今天的现实。
一个好的科幻作品要知道什么是黑暗森林,要能坦白面对人类几千年的血腥历史,因为奥巴马和中国的科幻读者都知道,圣母心是导致人类毁灭的根源,而了解黑暗森林威慑的勇者可以守护人类和平;这很可能也是为什么拥有核威慑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过世界大战,而不是因为人类在自由平等博爱方面进了步。
《Origin》读后感(二):畅销小说大杂烩
从前没读过丹布朗,但他小说改编的几部电影都看过。前些日子在国外机场,看到显眼位置高高堆着他的新书《起源》,在亚马逊上也已位居畅销榜第二名,有点感兴趣,找来五天看完了。小说很抓人,情节紧凑,画面感强,简直直接可以拿来拍电影。
新书里,亿万富豪、科技天才赫什发现了解答人类两大终极问题(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钥匙,在公开发现之前,他找到了西班牙大主教、匈牙利犹太教大拉比和阿联酋伊斯兰教的大阿訇,提前透露了自己的发现。在他正式在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向世界公布发现的现场,他被一位西班牙海军退役上将暗杀了,而赫什的身边,正是他此次发布会的伙伴,古根海姆美术馆馆长维达尔。美女维达尔的另一个身份,则是西班牙王储的未婚妻,未来的西班牙王后。这次,赫什的大学老师,不务正业(教授不是应该批改论文吗?)的哈佛大学宗教和符号学教授兰登,将和维达尔一起,在赫什生前建造的人工智能温斯顿的协助下,探寻赫什的发现,找出他真正的死因。
小说的文笔真不算太好,细想之下情节也有不合理之处,但拥有畅销小说所需的配料:扣人心弦到最后一章才真相大白的情节,画面感,对西班牙风景名胜维基百科般的描述,高科技(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进化论、热力学第二定律),神秘宗教(西班牙天主教、帕尔马教派),美术和建筑(对古根海姆主要展品不厌其烦的介绍、包括圣家堂在内的高迪在巴塞罗那的几大杰作、布达佩斯的几处主要景点),文学(威廉布莱克)。这么个大杂烩,谁都能品出点自己想要的味道。反正我看完之后,很想去西班牙看看。但我觉得有新意的地方,是赫什对生命起源的发现,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成为生命出现的第一推动力。为了不给未来的电影剧透,具体我也不说了,且看将来的电影版里,怎么把书里二三十页的生物物理课变成不太枯燥又能看懂的影像吧。
《Origin》读后感(三):Origin中的真实艺术品及地点等
1.更新的速度是我看的速度~ 2.如有错误或补充,欢迎在评论中指出~ 3.对所有作品、地点等的简介基本全部来自书中,我并没有做什么额外的研究。
Chapter 1
西班牙毕尔包古根海姆博物馆 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Puppy by Jeff Koons
兰登教授看到的花草覆盖的小狗
Maman
名叫Maman的大蜘蛛,肚子下面还有很多金属蛋,兰登教授好像也有那么一点接受不能,哈!
【第六章补充说明】这件艺术品还是一件大胆的“并置(juxtaposition)”作品:在大自然中,黑寡妇蜘蛛是一种致命的凶猛动物,然而这只蜘蛛即将产卵,既是捕食者又是即将母亲。同时,外形上,细细的腿支撑着有力的身体,也是力量与脆弱的对比。
Fog Sculpture by Fujiko Nakaya
这张图里其实也能看到日本艺术家Fujiko Nakaya的Fog Sculpture,兰登教授的感受是会让整个博物馆像是悬浮在水面上,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神秘。由于每一天的风向温度等自然条件都不一样,所以这座由雾形成的雕塑每次形成形态也都会不一样。
【第六章补充说明】FOG 还是对设计博物馆的建筑师Frank O. Gehry 的致敬。
Chapter 3
Installation for Bilbao by Jenny Holzer
兰登教授拿到语音导览器(audio guide,当然是很高级的audio guide)之后,看的第一件展品。上面流动的文字表现的是艾滋病人以及因为艾滋病而失去亲人的人们的苦痛。
Chapter 5
位于布达佩斯的欧洲最大的犹太教堂
内部可容纳三千人,男信徒的位置在楼下,女信徒则在楼上。
花园里埋葬了众多二战期间不幸丧命的犹太人的遗骨,有一座名为“生命之树(Tree of Life)”的纪念雕塑,每一片叶子上都刻着一位受害者的名字。
Elisabeth Bridge 伊丽莎白桥
连接布达与佩斯的桥梁。
Chapter 6
The Swimming Pool by Yves Klein
西班牙毕尔包古根海姆博物馆中最大的一幅画,Swiming Pool 其实是个昵称。这种蓝色是艺术家 Yves Klein 发明的,被称为 International Klein Blue,这种蓝色蕴含的深度体现了艺术家心目中乌托邦世界的去物质化和无垠(这里我只是粗略地翻译一下)。
Lead into the Void
这是Yves Klein另外一幅非常著名的作品,收藏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在还没有电脑图片处理软件的年代,他用剃刀切割胶片,完成了这样的画面。
这里出现了一句可能能够帮助大家理解现代艺术的语句,也摘抄下来。
In modern art, however, masterpieces are often more about the idea than the execution.现代艺术杰作更注重想法而非执行。
The Matter of Time by Richard Serra
毕尔包古根海姆博物馆最重的展品,看起来很薄的金属片立在地上,但其实很稳固。
这张图可以看到全景。
Chapter 10
Head On by Cai Guoqiang
中国艺术家蔡国强的作品!之前看《天梯:蔡国强的艺术》的时候看到过!内心有些激动!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 (2016)8.72016 / 中国大陆 美国 / 纪录片 / 凯文·麦克唐纳 / 蔡国强 蔡文悠上百只飞奔的狼,前面的撞上透明的玻璃板死去,后面的却依然前赴后继。表现的是从众心理(herd mentality),缺乏打破陈规的勇气。
Almudena Cathedral
西班牙教廷所在地,与西班牙皇宫同在一个广场。在古清真寺的遗址上重建增建,名字来自阿拉伯语中“城堡,堡垒(Citadel)”一词。
Chapter 14
Guardia Real
出现在发布会现场的西班牙皇家护卫,兰登教授和疑似反派应该是都认出了这个标志。
Rosary
天主教诵经用的念珠串。在书中反复出现了很多次,也起了特别的作用。
Chapter 17
The Grishneshwar Temple Drop
印度将婴儿从高处抛下,落入下方准备好的毯子的宗教仪式,据说可以让婴儿得到神的保佑。
Chapter 20
Ancient Baghdad 古巴格达
如今人们说到巴格达,想到的会是战火纷飞的破落城市,但历史上,它曾是人类科学技术以及智慧的中心。城邦建设也有特色,有三道同心的圆形墙壁。
Chapter 22
Palacio Real 马德里皇宫
马德里皇宫是欧洲最大的皇家宫殿,建筑风格是古典与巴洛克风格的结合,内有3418个房间。
Spanish Coat of Arms 西班牙国徽
纹章两侧为大力神之柱(Pillars of Hercules),文字PLUS ULTRA意为“进无止境(further beyond)”。
Chapter 31
The Szechenyi Chain Bridge
布达佩斯的八座桥之一,非常美丽,恋人们喜欢在上面挂同心锁(padlock)。
锁上刻着两人姓名的缩写,然后把钥匙丢进水里,象征永不分离之类的啦。
Chapter 44
El Guernica
长达二十五英尺的毕加索作品,表现的是西班牙内战期间,对小镇Basque恐怖的轰炸。(这一章说的是女主角和王子相遇相知的故事,我就不剧透啦。)
La Verbena by Maruja Mallo
女主角喜欢的女性超现实主义画家Maruja Mallo,Mallo在三十年代大获成功,打破了一直以来限制女艺术家发展的玻璃天花板。
La Verbena是一副充满复杂象征的政治讽刺画。
Chapter 49
这一章开始要开始被高迪轰炸啦!
Parc Guell by Antoni Gaudi
高迪是Edmond最喜欢的艺术家,手机壳上就是高迪的作品。Parc Guell是高迪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Sagrada Familia
高迪著名作品之一,巴塞罗那著名的天主教主教教堂,破土动工之后已经140多年了还没有完成。
这里插一句,每一次想到有一个国家愿意花这么多钱这么长时间建这么一个东西,我都感到不可思议。
【第六十五章补充】完成之后这会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建造教堂的资金完全来自私人捐助,参观的门票收入也是一部分。
agrade Spiral
教堂内的楼梯,据说登上了《国家地理》最致命楼梯的榜单,貌似排名第三吧。(国家地理还有这种榜单……)
前两名是柬埔寨Angkor Wat Temple的阶梯。
和厄瓜多尔Devil's Cauldron瀑布的阶梯。
Barcelona Panots
高迪为巴塞罗那人行道设计的六边形地砖。
女主角说出了一段概括高迪艺术风格的话,也摘抄如下:
His architecture feels as if it were created by nature herself. Gaudi's grottoes seem carved by the wind and rain, his supporting pillars seem to have grown out of the earth, and his tile work resembles primitive sea life.大意为:他的建筑脱胎于自然。高迪的岩穴像是风雨雕刻的,支柱好像生发自大地,他设计的砖面类似原始海洋生物。
所以牢牢记住高迪的设计与自然紧密的联系就对啦。
【五十二章补充】高迪本人的一句引言,很有代表性。
Nothing is invented, for its written in nature first. Originality consists of returing to the origin.大意是:世间本无发明,万物源自自然。重回本源乃原创之本。
Casa Mila
高迪设计的最为著名的建筑之一,外表像一座被挖空的山。
【第六十章补充】Casa Mila顶楼有一些貌似是士兵的奇怪雕塑,据说是《星球大战》中stormtroper 的原型。
Chapter 52
Dou Venons Nous/Que Sommes Nous/Ou Allons Nous (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 by Paul Gauguin
Edmond 家中的一幅画,与其纠结的问题相当契合。作品描绘的是一群在大溪地丛林中的大溪地人。左侧是刚刚出生的孩子,中间的一群人在进行日常生活的各项活动,最右侧有一位在单独沉思的老年女性,和她身边似乎很著名的“奇怪白鸟”,象征的好像是“言语的虚无(the futility of words)”
A Catenary Model
高迪设计建筑时,研究重力对建筑的影响的时候,使用的一种模型。
chapter 55
列举了几本Edmond 书架上有关现代艺术的书,我查了一下,貌似还都是真的。
What Are You Looking At?
What Are You Looking At?9.2Will Gompertz / 2012 / VikingWhy Your Five Year Old Could Not Have Done That
Why Your Five Year Old Could Not Ha评价人数不足Hodge, Susie / 2012 / Thames & HudsonHow to Survice Modern Art
How To Survive Modern Art评价人数不足Susie Hodge / 2009 / Tate PublishingChatper 70
Carmelite Cross
高迪墓上的标志,一群加尔默罗会的修女照顾过晚年的高迪,在他的墓上雕刻出加尔默罗会的十字架标志,有在高迪去世后继续照看他的寓意。
Chapter 102
Gran Hotel Princesa Sofia
兰登和Edmond曾经吃过饭的酒店。
《Origin》读后感(四):丹布朗请退130块给我
在购书中心new page看到丹布朗出新书,一看价钱180吓死了。但是作为丹布朗路人粉,还是拉着妈妈刷信用卡才狠心买下来,读完后真觉得不值啊!!!最多值50块!!!丹布朗,请退130给我!!!
槽点1:立意太大扯着步子拉到蛋了
本书的终极悬念是揭晓一个叫做Edmond Kirsch的电脑geek对于“where do we come from, where are we going”两个问题的回答。在兰登教授和一个美女Amber历险完后揭晓的的Edmond的回答真是让人昏昏欲睡,一大堆物理生物的名词让我觉得在看超长的托福阅读,给我带来了极差的阅读体验(谁特么想再体验一次托福考试啊)。
除了揭秘部分行文不易阅读的原因外,最终揭秘的回答并没有给人惊喜的感觉。丹布朗啊丹布朗,谁要看你来写关于科学、物理、电脑技术的argument啊,你的论证既不可信又不完整。所以Edmond这样一个科学怪咖,未来预言家的形象根本立不起来。看完揭秘后我只是觉得Edmond是一个普通的有奇怪想法的电脑学家而已,他的科学研究根本不可让人信服。 槽点2:情节:没悬念啊没悬念 猜出最后大boss是Edmond和Winston的请举手
《Origin》读后感(五):科学宗教携手同行?
前在电台听到丹布朗新书origin的介绍,赶紧在图书馆把电子版和纸质书都借了,没想到这本书火到连等了几个月也没有音信,等到我已经快把这事忘掉,电子版到了!别问为什么十几刀的书不自己买一本,毕竟书非借不能读,买的书一本没看完过,全都躺书架上当装饰品了。
书评已经很多,也不想做任何剧透,想写一些已有的书评没写到的地方,也谈谈这本书给我的启迪以及震撼。
书的第一页有一句话,读的时候不觉得重要,读完以后才意识到这一句必不可少。真是不能忽略每一个细节啊。
Fact,
All art, architecture, location, science and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in this novel are real.
本书中所有艺术、建筑、地点、科学以及宗教组织均真实存在。
在一本虚构作品中能让历史,艺术,建筑,科技,宗教完美交融,让人学习到如此多的东西,除了大师本人,可能也没其他人能够做到。
书中第一个场景应该是西班牙Bilbao的古根海姆现代艺术博物馆。这里有非常多的关于现代艺术的讲解,包括一些艺术品。我对现代艺术一无所知,以前在伦敦也附庸风雅的去过很多现代艺术馆,看到一些作品感觉一般是:看不懂。这是啥?我看懂了吗???几次尝试以后就作罢。书里面提到一个巨型蜘蛛Maman的雕塑,想必很多人听到看到过。记得当年这个雕塑在伦敦的tate modern展出了很久,室内和室外我都去看过,都是毫无感觉。但是在这本书中看到了这个作品的最佳诠释:
这件艺术品还是一件大胆的"并置(juxtaposition)"作品:在大自然中,黑寡妇蜘蛛是一种致命的凶猛动物,然而这只蜘蛛即将产卵,既是捕食者又即将是母亲。同时,外形上,细细的腿支撑着有力的身体,也是力量与脆弱的对比。
后来作者还有一句点睛的话比较现代艺术和古典艺术:
In modern art, however, masterpieces are often more about the idea than the execution. 大意是古典艺术重在看画家的技法和实际操作,现代艺术则是对观点的表达。
这种说法应该为欣赏现代艺术开了一扇窗,至少于我是这样。
一路很紧张的读到文章快结束,这个伟大的"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关于生命起源生命终结的伟大命题快要揭晓答案的时候,作者推出了一位MIT年轻有为的教授Jeremy England 的最新假说试图解决达尔文进化论无法解答的关于t=0 也就是生命起源的问题。这里非常精彩,后来我查了这个教授的理论,也做了辅助阅读,包括在知乎上看中文介绍。如果说这本书带给我启迪,这可能是最大的启迪,因为它提供了一种看世界的新方式,一种新的可能。此处省去所有烧脑文字,自然界万物,是否同样遵循一种新的物理定律?有没有想过雪花的完美六角形,水波的形状,龙卷风,沙丘。。?这么说来,万物皆生灵,又绕回宗教了。不过这些问题倒是很适合小朋友,毕竟他们才有狂野的想象力。
最后想说一下书的封面以及我自己对封面的解读。最醒目的可能是一个螺旋形楼梯,这个楼梯是在巴塞罗那的天主教大教堂里,在这里发生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打斗。这种螺旋形阶梯在南欧的建筑里面算是比较常见的。2014年我参观Miami的Vizcaya museum 豪宅里面有一处一样的旋转楼梯,当时也拍了照片,今天仔细一比较发现比封面用的还要好,因为楼梯的底部还有一个大奖章,站在楼梯顶部向下看,像是一只深邃的眼睛直摄人心。螺旋形楼梯是海螺形状,自然造物,但同时和几何分形学的黄金海螺相似。这是偶然还是必然?
宗教和科学向来对立,似乎一个人要么是无神论者要么就应该信奉某种宗教。就像书中主教说的:自从哥白尼开始,科学就从来未曾停止对宗教的攻击,那这次的"惊天大秘密"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自古以来每当有划时代的科学发现将人类向前推一大步,宗教总是被扔到车轮下。而而每当科学遇到不能解决的难题,宗教也总是对科学无情碾压。作者最后提出了一种设想,假设我们接受所有目前科学能解释和证明的观点,让宗教来填补科学的空白,让科学和宗教完美结合,携手同行,当然这只是美好愿景。
封面的背景深蓝色,象征生命起源于水,有一些各种形状的暗花纹,代表Jeremy England 提出的新理论解释万物,揭示生命产生和存在的本质原因。
Vizcaya museum 的螺旋形楼梯。摄于2014年5月。分形学黄金海螺抛开紧凑的故事情节,这本书还可以堪称一部"西班牙旅游宣传册",已经开始计划旅行了!这也许是本书的魔力。
《Origin》读后感(六):What Will Be The Next Station, Mr. Dan Brown?
来,来,来,跟着导游Dan Brown的脚步,我们又要出发了!
这次我们旅游的目的国:西班牙;顺便还可以逛逛匈牙利;我们重点要逛的城市:毕尔巴鄂、马德里、巴塞罗那
西班牙版图重点参观的景点有:
这里 -
西班牙毕尔巴鄂 古根海姆博物馆这里 -
西班牙马德里皇宫还有这里:哇哦!
没错,就是它!让人发怵的、建造了一个世纪并且还在继续施工、现计划在2026年竣工的高迪的“圣家族教堂”!
巴塞罗那圣家族教堂教堂西立面教堂东立面教堂外立面局部(一)教堂外立面局部(二)教堂内庭(一)教堂内庭(二)教堂“耶稣像”教堂“耶稣像”这里 -
马德里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内部如此精美绝伦的景点,就冲着它,这部书《Origin》也值得一读!
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追读Dan Brown小说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的每一部书都是一本“旅游指南”,尤其对建筑物诸如教堂、博物馆,以及艺术品诸如雕塑、画像的宗教背景、符号意义等有他独具一格的阐释和解读。《达芬奇密码》中的法国和罗浮宫,《天使与恶魔》中的意大利、梵蒂冈与罗马大教堂,《遗失的密码》中的美国与国会大厦,《origin》中的西班牙和圣家族教堂.....虽说读的是悬疑小说,但每部书又不啻于一本精彩的艺术普及读物,也是一部极好的深度旅游指南。
说完景点和旅游,然后,我们回归小说本身。
作为悬疑小说的资深读者,秉承绝不剧透的良好传统,对本书不做关于情节上和内容上的点评。但本书两个最夺睛的核心问题必须列出来:
Where do we come from?
Where are we going to?
看到这两个宇宙级问题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Dan又把问题搞大了!这是Dan后几部书的通病,悬疑的问题极其宏大高深,综合哲学、宗教、高科技等等各种内涵,或深不可测或高不可攀,均可以列为宇宙级问题。但,最后的答案让人觉得有点不相匹配或隔靴搔痒、未能达意之感。因此,在读书的全部过程中,都在担心本书会不会也落入此套路。
不得不佩服Dan Brown的是他广泛的知识面,以及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他前后七部作品前后跨度也有十多年了。如果说《达芬奇密码》、《天使与恶魔》他是在吃“老本”(即他熟知的符号学、象征学等领域)的话,那么,从《Inferno》开始他就试图与时俱进,而到了《Origin》中,更是与最前沿的科技发展,诸如量子计算机、智能科技,AI等顶端技术相结合。因此,读Dan Brown的小说,不仅仅有旅游观光之感,更有科普最新前端技术、了解学科发展近况的收获。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在《天使与恶魔》中将宗教与物理反物质、欧洲粒子对撞中心实验等结合起来所营造的几乎令人窒息的悬疑效果。在本书中,同样,前沿科技的发展将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Dan Brown给了我们出乎意料但又意料之中的答案。
从此意义上而言,本书对“宇宙级”问题所给出的答案,正是我们,驰骋在信息高速发展、科技高速发展时代的人类,需要非常慎重而且深入去思考和判断的问题。更何况,本书的逻辑推理基本上是合理的。喜欢悬疑和现代物理、关注前沿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读者,或许会更有共鸣。
宗教和科学,Religion & Science, 社会发展永恒的话题,也是Dan Brown小说恒久的话题,以《天使与恶魔》、《Origin》尤为突出,直接提出:“宗教” Or “科学”的选择问题。总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也是一个不容易把握的话题,Dan在这方面的把控非常精彩,无论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都深有共鸣之感。人类在前沿科技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向未知,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是更需要“上帝”了?还是抛弃旧有的上帝,自命为“上帝”呢?科技发展的越快,或许,人类的心灵需要更多的慰藉。
对Dan另有一点佩服之处就是他小说中所提及的艺术品、建筑物、历史遗址、科学技术和宗教组织都是事实存在的。因此,看到欧洲最前沿的超级计算机中心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一个天主教堂内,下巴都快掉下来了;在宗教方面,另有一Palmarian Church基督教派与梵蒂冈教皇对抗并且不承认其教皇地位而自立教皇,也让人颇感意外。因此,Dan的小说从这种意义上讲,早已超越了小说虚构的范畴,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客观环境下推进虚构的故事情节,阅读起来绝对有身临其境之美妙体验。
从文学语言角度出发,Dan Brown作品的语言,流畅而且文采极佳。对于想试试读原版的朋友而言,他的书是极好的入门读物。词汇量不是太大,但的确也不小,特别是涉及宗教、建筑、前端科学的一些专业词汇。Dan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小说读到后半部分,绝对让人欲罢不能,且真正地读到 “后背汗毛竖起来”的程度,一种细思恐极的感觉牢牢地抓住你,让人不敢读下去但又不忍不读下去。文字描述能营造出这样的氛围,超赞!
作为Dan Brown的忠实读者,一直以来,欠他一个读后。说实话,对他,佩服有加。这个大脑儿门的老外,讲了十多年的故事了,但他的故事,还是很愿意继续读下去!
Dan Brown 小说系列大全
《达芬奇密码》《天使与恶魔》《数字城堡》《骗局》《遗失的密码》《炼狱》《起源》what will be the next?到目前为止,Dan Brown 一共出版了七部小说。窃以为,其早期作品水准要高于近期,尤其以《天使与恶魔》最为突出,其立意、冲突、情节、悬疑程度均令人叹为观止。《达芬奇密码》《数字城堡》与《骗局》也非常不错,每个故事都埋伏重重,匪夷所思;此次《Origin》已超出预期,感觉较《Inferno》有进步。
那Dan Brown的下一部小说会到哪里呢?大胆地预测一下:中国!兵马俑、长城、紫禁城......符合其所有悬疑要素,会讲故事的Dan不讲一个关于China的悬疑故事,岂不太遗憾?
让我们拭目以待!
《Origin》肯定会是好莱坞大片最爱的剧本。只是,拜托了,请不要再让Tom Hanks出演Langdon 教授了!整个读书过程中,满眼满脑的都是他,做了最大的努力想脑补一个更帅更年轻更机敏些的教授,都做不到啊!
《Origin》读后感(七):科学为父,宗教为母
四年,Dan Brown又发布了新作。
十七年,这是Robert Langdon的第五次旅行。
读一本小说,悬疑惊悚类,你期望得到的是什么呢?一个贯穿始终的谜团,一次抽丝剥茧的推理,一刻命悬一线的挣脱,一段自然发生的依恋……《Origin》都给你了。
但这些并不makes DB DB,他要思考的是一个“大问题”,他的风格标签就在prologue之前———“Fact:All art,architecture,locations,science and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in this novel are real.” 没错,这可不是Fargo闹着玩的“this is a TRUE story”。这也绝不是坐在咖啡店里单凭思想风暴就能完成的小说。带我去旅行吧,Dan!不过先要问一下: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Dan的父亲是一位数学教师,编写过许多练习册;母亲是一位教堂的管风琴演奏师,学习宗教音乐。小时候的Dan在Episcopalian教堂的氛围里长大,是个虔诚的小教徒,但他偏爱天文宇宙知识,在八九岁的时候他问牧师为什么有的书上说大爆炸是宇宙起源而你说是上帝创造了一切?真相是什么?可牧师只是敷衍说,好孩子可不问这样的问题。
Dan从小醉心于解密和符号,别人家的圣诞礼物都挂在圣诞树上,而他和姐弟则要按照“藏宝图”上的一系列谜题在家里甚至到镇上去摸索。爸爸~,礼物在哪里呀?宝贝~,你自己去找吧!
熊孩子长大后上了大学,打壁球,玩音乐,学写作。85年交换到了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大学,其间选了一门艺术史的课程。我猜,钟情于西班牙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吧。
毕业后Dan打算从事音乐工作,发行了了一些CD但始终默默无闻。尽管结识了后来的妻子,但事业上却觅不得方向。93年在塔希提岛度假的时候,Dan读了一本叫《末日阴谋》的书,掩卷慨叹,这尼玛老子也能写啊。
96年他辞去了用来糊口的教师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中来:数字城堡,天使与魔鬼,骗局。前三把火未烧起来,没有一本销量超过万册。但是Dan没有放弃,03年发布第四本,取名,
达芬奇密码
截止09年该书已经卖出八千一百万册,跻身史上最畅销书籍的行列。(我是在08年大学图书馆借阅的这个,还在末页留了个谜题,后来果然有个人破译我的电话发了个短信过来.......多可惜啊,是个男的)
于是Robert Langdon的解密之旅开始了,法国,意大利,美国,土耳其......一个带着swatch米奇腕表的符号学教授带你穿梭在古建和艺术品中,给你讲解最神秘的故事……
以上是从哪来,下面说到哪去。
经典艺术作品应该还有很多,但是读者也需要换口味。由此,Dan这次将目光放在了modern art上。据艺术我堂哥说,像油画这样的艺术形式,西洋人早已把各种花样都玩尽了,当代的艺术家喜欢玩的是新的形式,比如到超市买个马桶摆在美术馆里展出,如果你看不懂,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聊艺术。正如书中指出,现代艺术,玩的是主意,不是手艺。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就是一座当代艺术品的殿堂,Robert说他并不热衷于此,但活到老学到老,而且艺术品某种意义上不也是一种符号么,来吧,进去瞧瞧。
Dan其实一直都在思考着一些大问题。如果说全球有三种东西正在经历飞速的发展,除了中国房价和世界人口之外,就要说科技的突飞猛进了。Dan已经在Inferno中聊了第二个,这次就说说第三个吧。KK预言下次工业革命的动力将来自AI,我们已经见识了alpha狗虐柯洁。有意思的是他在看到李世石的狼狈之后仍然自信满满,只是在自己亲自品尝了失败的痛苦之后才幡然醒悟。可是一切已经太晚......我想问全人类中有多少比柯洁聪明呢?人类的命运会比他更好么?尤瓦尔觉得智人会进化成人神,可在通往人神的过程中又有多少坑呢?科技本无善恶,谁来监督呢?
Dan答案是信仰
下面是Dan受访时说过的,怕翻译的不准,直接上原文。
“The irony is that I've really come full circle. The more science I studied, the more I saw that physics becomes metaphysics and numbers become imaginary numbers. The farther you go into science, the mushier the ground gets. You start to say, 'Oh, there is an order and a spiritual aspect to science.”
书中还大胆的讨论了一些别的问题,为了不剧透,大家自己去探索吧。个人也是很喜欢熵和能量的那段,还有就是希望有一天能亲眼看看sagrada familia
另外据说Dan曾提过要做12部Robert Langdon系列的小说,那么算来还会有七部。希望能请Robert来一次中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