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死·朝圣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生死·朝圣读后感10篇

2018-04-20 20:2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死·朝圣读后感10篇

  《生死·朝圣》是一本由[澳] 徐家树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死·朝圣》读后感(一):古塔间,见那迎风飘扬的经幡

  提及朝圣,最常浮现在眼前的就是那一跪一匍匐一叩首,这本徐家树的《生死·朝圣》,带着我,跟着文字,抚摸着图片,依次领略了一番朝圣路上的盛景。

  这本摄影记录作者朝圣路上的一切。

  原本计划的摄影征程,因为作者做身体检查发现恶性肿瘤细胞而戛然停止,经过10天与死神搏斗的经历,让他觉得这是一次新生命的重生,他越发的坚信,一定要实现那一计划,于是2年后的一天,他踏上了那片他日思夜想土地

  人的信仰是很强大的,尤其在西藏这个地区。经幡、玛尼石、经轮、酥油茶、青稞酒......这些别具西藏特色物品,也被赋予神仙气息

  我没有去过西藏,所以对那个地方生活传说,尤其喜爱

  作者在序言中说了一个故事

  传说当年,佛祖坐在菩提树下,手持经卷闭目思索,一阵大风刮来,吹走了佛祖手中的经书。经书被风力撕成千万片,又被风带到四节各地,带到正在遭受苦难芸芸众生的手中,凡是得到佛祖经书碎片的人,都得到了幸福。为了感谢佛祖的恩赐信徒就用彩布制成小旗,印上经文和佛祖的画像,把他挂在风吹得着的地方,以求消灾祈福,祈求平安。

  这个故事,可以算是经幡的来历

  经幡的五色代表了五佛及五大元素黄色代表宝生佛及地大,绿色代表不空成就佛及水大,红色代表阿弥陀佛及火大,蓝色代表不动佛及风大,白色代表毗卢遮那佛及空大。经幡是僧俗信众的精神世界神灵交通的媒介。

  作者这本书有三个境界

  见山是山

  见山不是山

  见山仍是山

  作者这本书凝聚了他8年的心血,从计划拍摄,到拍摄完成,再到形成文字,整本书历时8年。这是作者人生第七个十年间生命意义认识

  作为后辈,我们现在仍在懵懂的度过着自己的第2或第3个十年。

  也许你应该翻开这本书,看看,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你走了多少路,见了多少人,而在于,你自己回望的时候,你会有感于你的那些有意义的经历。

  《生死·朝圣》读后感(二):静静地遇到水落石出灵魂

  徐家树先生的书,从《那时西藏》、《水云木石》到《生死朝圣-跨越八年寻找经幡的灵魂》,每一本都让我更靠近徐先生的内心收获一种阅读之外的内心安宁。这世间存在一种经由书中图片和文字传递惜缘的精神力量,2017年5-6月,从春天夏天,我读完了《生死朝圣-跨越八年寻找经幡的灵魂》,写下一篇心得,记下我所触碰到的一个水落石出的心魄。-莲花素手

  《生死·朝圣》读后感(三):芸芸众生

  其实kindle的水墨屏不是很适合看这种摄影游记类的书籍,然而那一张张高清的黑白照片去除了色彩艳丽,反而呈现出一种肃穆与朴实来,或许更加贴合《生死·朝圣》这一书名。作者历经肿瘤之事,几番入藏,心境沉闷压抑豁然开朗,大彻大悟,终于了解纵然权贵滔天,抑或贫困潦倒,其个人的生命均有其意义所在,虽是沧海一粟,却终究组成由古至今源源不断的生命长河

  这些道理普通人大抵听说过,但怕是没有经历过一番体验,纵然了解也不过是文字含义上的一知半解,而只有真心体验过才知晓个中滋味吧。便如许多人对于宗教巨大力量的不解,对于其信徒口中上帝之存在的疑惑,对于一辈子处于一座无名寺庙的喇嘛的奇异,以为其是可怜的,愚昧无知的,却难以得知其心之充实,生命之纯粹。便是那句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了吧。

  我又由此想到,不管是几番入藏的作者,追名逐利的俗人,抑是寺庙之中的住持,或者此时麻利在手机上袒露思绪的你我,何不是处于各自对于生命意义的向往之道上呢?不过是方式不同,境界不一,终究芸芸众生中是追寻人生完满的一员罢了。

  《生死·朝圣》读后感(四):当佛走下神坛

  经幡这个名字或许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是一说到在藏地出现的用细线穿起来的无色旗帜,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因为我们经常可以在各种关于西藏的电影电视或者是图片上看到过。

  五彩经幡在藏语中称为“隆达”,又名“祭马”、“禄马”、“经幡”、“祈愿幡”等。不过,人们习惯称它为“风马旗”,因为“隆”在藏语中是风的意思,“达”是马的意思。风马旗之所以被称作经幡,主要是由于其上印有经文,这在信奉藏传佛教的人们看来,随风而舞的经幡飘动一下,就是诵经一次,在不停地向神传达人愿望,祈求神的庇佑(挺有西藏特色的)。而在经幡的正中央,都绘有一匹矫健宝马,马背上驮着燃着火焰佛法僧三宝。四角环刻着可以排除消极影响的四尊保护神,它们是象征深刻圆满的金翅鸟,象征穿透力的龙,象征警戒状态老虎和象征胜利狮子(这点好像和中土有点区别,如果是在中原,四角应该用的是四圣兽吧,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悬挂五采经幡只是藏族同胞祈福方式中的一种,和转神山、拜神湖、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使用转经筒等等别无二致,都是藏地人民所遗留下来的习俗。如果从文化角度看,和我们过年时放鞭炮、挂灯笼行为并没有什么两样。然而文化内容的差异性和藏族人民生生不息的传承造就了别具魅力的藏区文化。曾几何时乃至现在,我依然对藏地十分向往,也渴望一睹神湖的风采体会转神山的心态。《生死•朝圣》的作者徐家树在这本书里呈现的同样是这个倾向

  他历时八年反复进出藏地,不断地拍摄那些在烈烈风中抖动的经幡,目的就是要洞悉那潜藏在经幡中的关于生死的奥秘。相比于一般的游记,作者数次的藏地经历明显带有不同的味道。大概是源于作者2006年那次在病床上与死神擦肩而过吧。从此他变得更敬畏生与死,字里行间更多了一份超脱,镜头下的经幡也似乎变得更有灵性。这就像是作者对三个章节的命名一般吧——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仍是山。

  作者在序言中的一段文字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在这几年里,中国有了翻天覆地变化,藏地也不例外大小寺庙扩建和新建了起来,喇嘛拿着手提喇叭门票导游,引着成群的游客在寺庙的经堂里走动。小县城繁华起来,饭店宾馆酒吧网吧一家接着一家,从草原来的牧民骑着摩托车,扬起尘土、在街上飞快的驶过。在为藏地繁华高兴同时,我也感到以前的虔诚气息淡薄了,即使是那些一年一度的大型宗教活动,也更像是老老少少穿了新衣的节假日。”很明显,在作者看来,臧地的佛教气息正在愈发稀薄,正如同那高原氧气一样。内地经济发展浪潮已经开始打湿喇嘛们的僧衣,他们心中的佛,恐已走下了神坛。

  在很多年前,内地的和尚就已经开始远离青灯古佛,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世俗,藏传佛教却还保留着神圣的宗教气氛。然而看来经济才是很多人心中最坚笃的信念,现在就连喇嘛们也体会到了旅游带来的好处了。不过这样一来,西藏就像是自我揭下了最神秘面纱,这究竟是与时俱进还是自我毁灭恐怕只能让时间来评判了。

  《生死·朝圣》读后感(五):静静呈现自然的美

  今天终于看完了徐家树先生的《生死•朝圣》,合上书,我呆坐了半响,为了书中图文带给我的震撼和难以言说的美。

  先生的文字朴实无华,只是静静的叙述拍摄过程里的点点滴滴行程、住宿、吃饭、天气和拍摄当时的现实情景

  而我每每看到先生对于色彩的精准描述都忍不住从内心发出赞叹:先生的内心如明镜般,只是静静的在呈现大自然的美。

  这让我想起庄子的“天有大美而不言”。

  而徐先生的作品里没有作者的影子,只是像镜子一样呈现美。

  读先生的文字心灵安静的,虽然在字里行间都是平凡人普通,也有辛苦劳累,却丝毫感觉不到先生的抵抗和抱怨

  感觉先生已入无我之境。

  西藏于我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我对她有无限的向往,却只止于叶公好龙似的喜欢

  我也我不清我对西藏的感觉来自何方,每每听到藏族的音乐欣赏到他们的舞蹈,看到藏地的风景图片,我都从心底升起莫名的感动,好像我的内心有某种情愫被唤醒,不由自主的流出眼泪

  看先生的文字和作品更是如此,很多次我凝视一幅摄影作品,满满溢出的泪水思念,仿佛那里是我日夜想念故乡

  我在想每个精彩的瞬间都需要捕捉,甚至在眨眼之间就消失不见,仿佛从没有存在过,如人世无常

  而先生用他的心,他的眼睛,他的镜头,将无数的瞬间,无常都变成某一时刻永恒,展示给俗世如我之人 ,给荒芜心灵以美的滋养。

  有多久沉沦在世间,满眼满心都是萧索和哀伤

  有多久没有看到树的绿花的红?

  又有多久感受不到人间的温暖和爱的流动

  而先生的作品就将我曾经遗忘的一切展现在面前:我一直在,美一直在!

  每天沉浸于世俗,忘了生活里需要美,甚至会觉得美里的自己好远,尽管身在省会城市美术馆、博物馆 各类艺术馆也都是免费的,我却从来没有把这些都放到我的生活里。

  我只把自己当做了复印机,给我的生活原型是什么样子,我就复印出什么样子。

  我忘了我有个中央处理器,我有能力将我看到的感受到的,也处理编辑成美的代表,无论是语言还是笑容

  感谢先生的作品,给予我的心灵美的滋养,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望。

  我愿邀请美进入到我的生活,我愿我的心洗尽蒙尘,能感知更深层次的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