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为什么而工作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你为什么而工作的读后感10篇

2018-04-21 21: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你为什么而工作的读后感10篇

  《你为什么而工作》是一本由[美]巴里•施瓦茨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1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为什么而工作》读后感(一):为解决终极问题而工作

  本书是 TED 系列书籍,就是将一个 TED 深挖拓展成为一本小书。

  本书概要如下

  1)工作动力应不仅来自金钱,更应来自自身,要符合天性去工作,工作的天性不是发现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要从工作中寻求挑战意义成就满足感。

  2)带着使命感去工作。工作分三种,第一种是养家糊口的工作,只在乎报酬,你很难在其中获得自主性,并且随时可能换工作;第二种是为追去更高成就的职业,你关注的是自己提升与进步,认为能力越高,获得的报酬就越高;第三种是带着使命工作,这种工作观满意度与成就感最高,你觉得你的工作无人替代,世界上只有你更胜任此时此地的工作。你将工作当成生命重要的一部分,愿意将自己奉献给工作,用工作彰显生存意义,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3)赋予工作额外的价值。用激励措施替代诚信工作会让污染人的天性,你做好工作不应该是因为公司规章制度,而是出于你想做好工作的内在动机,好的工作是应该让人做正确事情,然后才是正确地去做。

  4)营造适合创造性工作的环境更重要。如果一个工作环境认为员工的能力不会提升,只能机械提供任务适当用报酬激励即可,请毫不犹豫离开这个工作环境。好的工作环境应让你不断自我实现,让工作更适合你——工作有价值,或你更适合这份工作——你更有价值。一份好工作给你带来的幸福感应远超物质激励带来的幸福感,所以,应该去营造/参与一个让人在工作时能获得幸福感与成就感的工作环境

  5)为解决终极问题而工作。当为自己设计工作时,你应该思考:你工作的目的是什么?你的产品服务真能解决人类的问题吗?这样,你的工作才算是适合你的工作。

  《你为什么而工作》读后感(二):个人评分:70.罗里吧嗦,虚头虚脑一大堆,证明社会影响你对工作的看法,也没有指出人究竟为什么而工作的本质内容

  书评: 作者提到“要让员工明白期待拥有一份好工作并不只是幻想,而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所谓的好工作定义是什么呢? 有些员工会自主赋予工作一份意义,然而出于效率管理需求,往往会被打压。 所以第二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要让员工找到薪酬意外的工作的意义。 罗里吧嗦,虚头虚脑一大堆,证明社会将影响你对工作的看法,也没有指出人究竟为什么而工作的本质内容。 相对来说,工作必然带有一些束缚,然而人都不希望被束缚,那么人和工作就必然会有矛盾,当工作带来的幸福感大于束缚时,你可能会觉得快乐注意,也只是可能。所以个人认为完全热爱工作的人,理论上来说应该是不存在的。

  本书结构: 分五章,从不同角度讨论工作

  这本书讲了什么: 142个国家 23万名员工的调查,13%的员工积极工作,63%的人对工作并不投入,24%的员工消极怠工 第一章 工作动力的来源 亚当·史密斯——国富论——人们愿意工作的唯一原因是报酬。 要让员工明白,期待拥有一份好工作并不只是幻想,而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第二章 带着使命感工作 为了让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满意,我们有必要给自己从事的工作赋予意义。 出于效率和管理的需求,经理们会打压像卢克和卡洛塔这种不循规蹈矩,不按“本分”工作的人。(卢克,医院护工) 找一份能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工作,就能找到工作的意义和目标。 裁员、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和监视、催促员工加快进度等举措只会不断降低工作效率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让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第三章 赋予工作额外的价值 工作的单调无聊是无法用薪酬来弥补的。员工们已经安于并顺从这种生活现状了,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毫无意义,只是一项苦差事而已。 用了不小的篇幅介绍美国教育体系僵硬,让学生丧失了内在创造性和学习兴趣,最大的悲剧结果是或者枯竭优秀教师教学热情、教学能量和教学成就感,或者将优秀教师驱逐出教育行业。 阐述医生律师追逐金钱”的外在激励动机侵损自我的内在鼓励。 第四章 创造需求还是迎合需求 关于理论和现实。 通过对法学院学生的调查,发现人们认为自己与众不同,不俗气,然而人们却很容易认为其他人工作完全是出于金钱的考虑。 影响意识形态的原因: 1、别人对自身行为的看法。 2、自我实现预言(暗示)。 人会被社会的意识形态影响,改变其对工作的关系。 第五章 不忘初心 设计出好的工作环境就能让员工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成就感。 读这本书的动机: 对这个话题感兴趣

  作者: 巴里·施瓦茨 这本书的阅读方式: 2-3小时通读 对我的影响: 评分: 70 相关书籍:

  《你为什么而工作》读后感(三):《你为什么而工作》| 解读

  

关于作者

巴里·施瓦茨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沃斯莫尔学院的心理学教授,被认为是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之后西方最具影响力心理学家之一。目前已经出版了10本著作,发表专业论文上百篇。他之前的作品选择的矛盾》被《商业周刊》《福布斯》杂志评为年度十大顶级商业图书。

关于本书

  《你为什么而工作:价值型员工进阶指南》是一本颠覆我们认知常识的书。作者巴里·施瓦茨发现,我们现行的关于管理与薪酬的理论,从其根源,也就是亚当·斯密提出的人性理论上,就存在误差,所以我们一直被误导,导致工作变成痛苦,而不是快乐。

核心内容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既快乐又刺激安逸生活,每天早晨睡眼惺忪地从舒适的床上挣扎而起?多么愚蠢的问题啊。我们工作当然是因为我们要养家糊口。确实如此,但仅此而已吗?当然不是!巴里•施瓦茨发现两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完全被亚当•斯密等经济大师观点误导了,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体的人,我们一直被灌输着关于工作的一些错误观点。

  《你为什么而工作》读后感(四):找个大舞台释放你自己

  工作是什么?度娘百科告诉我们:工作的概念劳动生产,主要是指劳动。一个人的工作是他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工作是社会工作中每个劳动者体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角色定位。所谓工作就是劳动者通过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将生产资料转换为生活资料以满足人们生存和继续社会发展事业过程。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社会分工不同。 这是非常正统的解释答案,如果写在政治考题上,完全可以得满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人问“工作是什么”,你将作何回答?可能你会脱口而出,或者为了活下去;或者为了打发时间;或者追求更高的目标。

  《你为什么而工作》读后感(五):耕耘,而非锄地

  在职场焦躁期遇到了这本书。

  焦躁期的具体表现为:易怒,烦躁,厌恶自己的工作,鄙视自己的同事,想要改变却不知道从何下手,每隔一个小时在猎聘上刷新简历……

  焦躁的另一面伴随的是不安和纠结,如果真的是忍无可忍的工作,一走了之倒也罢了;偏偏点燃内心无名火的,仿佛只是太阳底下的非新鲜事:内容无意义,流程繁杂冗余,技能增长慢……

  想离开,却发现无处可逃——所有人都会问你,你也不停地问自己的问题:职场有别处么?

  遇到了《你为什么而工作》。

  作者论述的逻辑简洁有力:我们工作动力的来源并不仅仅是金钱,我们在工作中收获的成就感、对自我的认同与价值感其实更为重要;但是,根据亚当·斯密的人性理论,人性是靠金钱与利益驱动的,因此流水线做业被设计出来,计件激励机制被设计出来,严密监督体系被设计出来,在这一整套的系统之下,我们“变成”了只为经济利益工作的人;于是,工作中原本所具有的判断力、灵活性、挑战性和成就感统统都丧失了,我们终于成为了格子间里的行尸走肉。因此,结论是——我们应该在鼓励工作的意义和成就感的环境中去发现自己、成就自己。

  作者在本书论证的核心——“人性很大程度上是出自人类自己的设计”——上有很多非常精彩的论述和例证,例如日托中心有一些老是接孩子迟到的家长,但当罚款措施(迟到1个小时处罚25美元)实施之后,迟到的家长反而更多了,因为经济性的处罚方式将人们心中原本“是对还是错”的问题转化成了“值还是不值”;又比如当你原本就愿意帮别人忙的时候,额外给你一笔酬谢金反而会削弱你帮忙的动机,因为你会在心里进行经济衡量,你付出的时间和劳力是否“物有所值”。因此,作者在书里奔走呼号,要建立设计一种能够体现工作价值的环境,让这种新的制度和环境能够培育出看中工作价值的人性——“只有当我们的服务提供者们认定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是正确的时候,他们才会‘不计代价’地努力付出”。

  因此,也有很多评论认为,这是一本写给公司管理层看的书,如果公司的制度把员工当成贼,员工也就天天思考着怎么占公司便宜;如果公司鼓励员工发挥自己的努力与天赋,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甚至是使命,员工一定有强大的工作动力与责任感。 鉴于,我还依旧在给别人打工阶段,过两天再去思考如何设计制度的事儿吧,嗯,先从自己的角度聊聊这本书点亮我的地方

  作者的论述里有一个前提,人是追逐价值感和使命感的,因此我们才一定要给自己从事的工作赋予意义——这是作者眼中对于人性的理解。这让我想起还在学校很喜欢的一本书,哈里森的《花园》,花园:谈人之为人,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意象和图景,是人之为人的意义,在于耕耘。每个人都有一方自己的花园,我们来到世间的目的,便是在这方土地上耕耘细作,期待它有一天叶繁花茂。在耕耘的过程里,我们要培土施肥,养成了我们的勤劳坚韧特质;我们要担忧暴风骤雨的来临,养成了我们远瞻忧患品性;我们是在耕耘的过程中完成我们人之为人的使命,也是在建造一个更美丽的花园的过程里,不断趋近于我们自己的完善完整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大概能够更好地理解,流水线的计件工厂让作者深恶痛绝的原因——当我们被剥离了自己的土地,我们并不只是换了一种生计的来源,而是被彻底剥夺掉创造与积累土壤。我们失去了自己耕耘的土地,仅凭每个小时锄头挥舞多少次得到报酬,看似我们的经济收益并未减少(甚至因为旱涝保收还有增加),然而,我们真正失去的,是秋日收获的成就感,是花园盛放时的美感,是对于自己生命的认同感。

  热爱土地的温度,但无法爱上冰冷的工厂。

  我,找到自己的花园了么?……

  《你为什么而工作》读后感(六):读书笔记

  巴里·施瓦茨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沃斯莫尔学院的心理学教授,被认为是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之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目前已经出版了10本著作,发表专业论文上百篇。他之前的作品《选择的矛盾》被《商业周刊》《福布斯》杂志评为年度十大顶级商业图书。

  关于本书

  《你为什么而工作:价值型员工进阶指南》是一本颠覆我们认知常识的书。作者巴里·施瓦茨发现,我们现行的关于管理与薪酬的理论,从其根源,也就是亚当·斯密提出的人性理论上,就存在误差,所以我们一直被误导,导致工作变成痛苦,而不是快乐。

  核心内容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既快乐又刺激的安逸生活,每天早晨睡眼惺忪地从舒适的床上挣扎而起?多么愚蠢的问题啊。我们工作当然是因为我们要养家糊口。确实如此,但仅此而已吗?当然不是!巴里•施瓦茨发现两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完全被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大师的观点误导了,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体的人,我们一直被灌输着关于工作的一些错误观点。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

  一、工作动力的来源 如果从工作中寻求挑战、意义、成就和满足感是人类的天性,我们便需要打破长达三个世纪之久的层层禁锢,这坚不可摧的禁锢中包裹的是对人类天性和人类动机的深层误解同时,我们也要帮助积极营造出饱含挑战性、意义、成就感和满足感的工作场所

  二、带着使命感工作 可能只有少数人才能有一份让其满意的工作,也可能从事一份不那么令人满意的工作是我们获取物质财富时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或许这两个原因兼而有之。但这两个原因看似可信,其实都是错误的。

  三、赋予工作额外的价值 在我长大成人道路上,我做了一些“好”工作,也做了一些“坏”工作。其实好工作与坏工作就工作职责本身没有太大的区别,更多地是我们赋予了工作何种额外的意义。同事都把工作视为工作,我却不这么看。老板要将一份好工作转化为坏工作,并不难,关键在于假设工人不愿待在这里就可以了。教学大纲。好工作是和流水线生产是背道而驰的。

  四、创造需求还是迎合需求 市场应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还是创造消费者的需求?在新闻和娱乐界, 媒体应该迎合大众的口味还是应该引领大众的口味?现代社会中,我们已经习惯了关于这些问题的两难讨论。在迎合与创造之争中,我们或许有自己的看法。类似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很普遍,而找到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将对未来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不忘初心 如果经常认真地思考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以及我们要求他人所从事的工作,那么工作的世界、人类面临的世界都将变得不一样,人类天性也将变得不一样。我们将帮助那些为我们工作的人拥有更富足的人生,每个人都将由此受益。

  金句:

  1.如果我们秉持人们工作只是为了钱这种错误的观点去组建工厂结构,我们创造出的工作场所便会把这种错误观点变成是正确的。“你再也无法得到优秀的员工”这句话是不正确的,因为只有你给人们提供的是浪费生命的无聊单调的工作时,“你才会再也无法得到优秀的员工”。

  2.我们不必担心关于宇宙的理论会改变宇宙本身。星球也并不在乎我们对它们是怎么想的。……但是我们却着实担心我们关于人类天性的理论会改变人类的天性。

  3.关于人性的研究理论会实实在在地影响人们的行为。这便意味着,只要人们愿意相信它是真的,即便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论,它也可能变成真的。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好的数据和理论并没有驱赶走错误的理论,相反,错误的理论会不断地改变社会行为,直到错误的数据变成好的数据,错误的理论被证明真实无误。

  4.如果我们设计的工作环境能够体现出我们的价值,那么我们就能培育出看重工作价值、而不仅仅是物质回报的人性来。如果我们设计的工作环境能让员工找到意义,那么我们就能培育出注重工作意义人性来。

  5.主宰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的技术是一个大大的谎言……由于它自我实现的特性,我们不能指望这个谎言会“自然死亡”。为了扼杀它,我们必须培育其他替代观点。

  《你为什么而工作》读后感(七):工作的意义

  亚当·斯密是18世纪最为卓越的经济学家,他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可谓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在他闻名于世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中,全面论述了劳动生产力改善的原因及其生产物在各阶级人们间之自然的分配顺序。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这一观点。他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于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到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而劳动分工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原因有三点,“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方才可用。”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不仅对后世经济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样对后世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美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在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的基础之上,又构建了一套适用于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的科学管理方法。在他的理论体系中,着重强调科学化与标准化。他提倡培训工人学习标准的操作方法,确定操作规程和动作规范,确定劳动时间定额。他为企业定制的计件工资制扭转了工人消极工作的现象。简而言之,分工劳动的理论毋庸置疑地成为推动社会迅速发展的“引擎”。

  但是,亚当·斯密认为,人类具有自私自利的天性,他们工作无非是“有利可图”。所以,劳动分工理论与他所谓的人类天性不无关系。至于人们在工作中表现出的消极行为,是否源于人类天性中自私自利的特征,目前尚无确凿定论。

  从发源于18世纪中叶的英国工业革命起,直到已被信息网络化主导的21世纪的今天,就全世界来讲,社会综合发展情况远非过去可比。而且,科技创新的速度日新月异,物质世界的迅猛发展已然将人类本身远远抛在身后,尤其是人类的心灵与精神世界。

  在我读书与思考的过程中,发现不论任何时代,对人生与世界的探求这件事,人类永远抱有孜孜不倦的热情与毅力。尽管伟人先贤已经告诉我们,人类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幸福,可我们求索的步伐依旧不止。

  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对工作本身意义的探索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迫切。我们究竟是为什么而工作?亚当·斯密关于人类在工作中表现出的自私自利的天性是否正确?不仅有工作与这些问题困扰着今天的人类,生活与社会翻天巨变所带来的空前压力也在考验着我们。

  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所著的《你为什么而工作》一书中,作者痛切地斥责了亚当斯密关于人类天性是自私的观点。他同时带着悲愤的心情对那些继承了亚当斯密错误观点的学者专家提出了批判。施瓦茨承认,尽管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与泰勒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确实为社会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同时严重误导了后来的人,尤其是那些作为每个时代思想旗手的领域领头者。因为,他们的错误观点又会误导当时的普通大众及后来者。

  人们因为工作能够带来自己需要的“利益”而工作,这种观点看似强大,实则站不住脚。欣慰的是,今天已经有一些人清醒认识到工作的本质意义。施瓦茨认为,人们之所以全心全力投入到工作中,最基本的一个原因就是工作能给他们带来满足感。同时,工作所能创造的价值与本身的意义还要丰富地多。譬如,人们通过工作提升技能;收获精神与思想上的成长;因为工作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以及为他人带去的便利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极大的充盈感与满足感;通过工作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人生价值等等。倘若静心思索,工作所呈现的“美与重要性”可以说构筑了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也可能是最亮丽的部分。因为它往往与我们的梦想相连接。

  《你为什么而工作》谈及工作的类型时表明,工作的价值与工作的种类是没有关系的。因为,有些人也许会对人们趋之若鹜的热门职业——比如金融分析师、律师、IT工作者、银行工作人员——毫无兴趣。施瓦茨说,不同的职业都有其与众不同的魅力。如果能够摆脱世俗的眼光,对工作怀有一份神圣的使命感,积极探索工作中的深层秘密,即使是一名理发师或者街道清扫工,也能感受到工作的快乐,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工作价值。

  人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会接受工作的各种洗礼,也即施瓦茨所说的“工作重塑”。工作除了为我们带来实在的物质利益外,它还能重塑我们的个性,构建我们对世界的新的认识。作者强调了一点——学会赋予工作额外的价值,我觉得这是引领我们普通大众走向新生命的一盏明灯。

  有幸阅读施瓦茨这部“形容单薄”的作品,使我感受到了一股如春日清风般的热情与博爱。始读此书时,我在纸上先列了几个问题,如下:

  1.工作的意义?

  2.该从事怎样的工作?

  3.怎样对待自己的工作?

  首先,工作的意义狭义地讲,也即工作为我们带来了什么,若再转换一下,也可以延伸出我们为什么而工作的问题。在这本书中,着墨虽轻,但作者淳淳的语言为我们给出了答案,即我们不该只为生活物质而工作,也不该为工作而工作。而应该心怀崇高的使命感,为感受生命的满足、追寻幸福的生活、实现自我成长与人生的价值而工作。

  其次,一个人应该选择怎样的工作。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一般来讲,人们选择自己喜欢与擅长的领域,是最为理智的做法。

  最后,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在《你为什么而工作》中,作者讲在今天这个时代,消极怠工的员工数量远多于积极工作的人。若是按照以上两点分析,大概是因为很多人正在从事着自己不喜欢与不擅长的工作的缘故。但这只是其中一部分,我想,还有更多复杂的影响因素,一言难以蔽之。回归正题,尽管生活中的不顺常常出其不意地侵袭我们,也不能因此丧失信心。对于工作,我们应该尝试从多个不同的视角观察,发掘它们更多的美与价值。

  我想,当一颗迷惘而宁静的心,偶遇一本启迪智慧的好书,无异于迎来生命中的另一盏明灯。而这,只在一个午后。

  《你为什么而工作》读后感(八):我们为什么要工作

  我们现行的关于管理与薪酬的理论,从其根源,也就是亚当·斯密提出的人性理论上,就存在误差,所以我们一直被误导,导致工作变成痛苦,而不是快乐。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既快乐又刺激的安逸生活,每天早晨睡眼惺忪地从舒适的床上挣扎而起?多么愚蠢的问题啊。我们工作当然是因为我们要养家糊口。确实如此,但仅此而已吗?当然不是!巴里•施瓦茨发现两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完全被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大师的观点误导了,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体的人,我们一直被灌输着关于工作的一些错误观点。

  一、工作动力的来源

  如果从工作中寻求挑战、意义、成就和满足感是人类的天性,我们便需要打破长达三个世纪之久的层层禁锢,这坚不可摧的禁锢中包裹的是对人类天性和人类动机的深层误解。同时,我们也要帮助积极营造出饱含挑战性、意义、成就感和满足感的工作场所。

  二、带着使命感工作

  可能只有少数人才能有一份让其满意的工作,也可能从事一份不那么令人满意的工作是我们获取物质财富时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或许这两个原因兼而有之。但这两个原因看似可信,其实都是错误的。

  三、赋予工作额外的价值

  在我长大成人的道路上,我做了一些“好”工作,也做了一些“坏”工作。其实好工作与坏工作就工作职责本身没有太大的区别,更多地是我们赋予了工作何种额外的意义。同事都把工作视为工作,我却不这么看。老板要将一份好工作转化为坏工作,并不难,关键在于假设工人不愿待在这里就可以了。教学大纲。好工作是和流水线生产是背道而驰的。

  四、创造需求还是迎合需求

  市场应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还是创造消费者的需求?在新闻和娱乐界, 媒体应该迎合大众的口味还是应该引领大众的口味?现代社会中,我们已经习惯了关于这些问题的两难讨论。在迎合与创造之争中,我们或许有自己的看法。类似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很普遍,而找到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将对未来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不忘初心

  如果经常认真地思考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以及我们要求他人所从事的工作,那么工作的世界、人类面临的世界都将变得不一样,人类天性也将变得不一样。我们将帮助那些为我们工作的人拥有更富足的人生,每个人都将由此受益。

  《你为什么而工作》读后感(九):你为什么而工作?

  1

  昨天收到朋友寄来的书《你为什么而工作——价值型员工进阶指南》。在此,表示感谢。

  这本书是一本比较薄的小书,由《商业周刊》、《福布斯》“年度十大顶级商业图书”的作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沃斯莫尔学院的心理学教授巴里.施瓦茨所著。

  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推荐说道,

  “年轻人对比较机械琐碎、需要耐心专注的工作往往承受力不高,所以经常容易跳槽。作为年轻的一代,应当去注重培养自己对待工作的专注力和持久力,毕竟很多行业是需要通过专注、坚持才能达到一定成就。推荐这本书给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静下心来认真读一读。”

  张教授的这句话也正是说出了现在很多人的现状。

  2

  书中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为什么全世界“消极怠工”员工的数量是热爱工作的“敬业”员工的两倍?

  为什么你身边绝大多数人,很少体会到工作的满足感?

  为什么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工作是单调无聊、毫无意义、浪费生命的?

  为什么公司里那些为了鼓舞员工士气、激励员工努力的机制反而降低甚至打消了员工的积极性?等等

  3

  本书给我们做了相关解释。

  作者告诉我们,如果问那些工作狂们为什么工作那么努力,很少提到金钱。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工作能给他们提供挑战,并且获得工作的意义和满足感。另外,他们身上会有一种使命感,工作对他们来说并不只是工作,而且还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手段。

  而反观许多人,这是他们在工作中根本就不能获得的,或者是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的。

  4

  作者告诉我们,其实我们活在一个谎言的世界当中,在社会的发展当中,慢慢形成了一种意识形态,我们慢慢相信了这个谎言。由于它自我实现的特性,这个谎言并不会“自然死亡”。

  那么这个谎言究竟是什么呢?

  那就是如果你想让他人替你做事,无论是员工、学生、政府官员、还是你自己的孩子,你都得让他们“有所得”,因为人们做事情是因为“有利可图”。

  5

  根据作者的讲述,这确实是一个谎言。但是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历史时期发展的产物。尽管,这个观念依然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甚至就是一种意识形态,但我始终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样的观念,会逐渐被人类另外的思维观念所代替。不过,永远不会被消灭。只要有这样的社会土壤存在,这样的观念又会卷土重来。

  因此,在我看来,这样的观念并不能说是谎言,而是存在于一个特定的情境之内。

  6

  尽管如此,但是我并不能否认作者在书中所提出的一些观点。

  (1)我们工作的动力来源不能只是钱,而是工作所带给我们的挑战、人生的意义以及成就感和满足感。

  (2)我们应该将自己的工作视为一种使命,当我们将工作视为一种使命时,我们的满意度和成就感是最高的。

  (3)赋予工作额外的价值。这一点与第一点有类似之处。就是当工作给予我们除了钱,还有其它的一些价值感。等等

  7

  下面谈谈自己的感触。

  看到这个书名。我不禁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而工作?老实说:“我难以回答。”说来惭愧,刚刚工作三个月,我从来没有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

  人类的生活大都是这样的。读书、毕业、上班……在我的逻辑里,似乎这一切都只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我也没有想过,我到底为了什么而工作。

  但是,现在的我必须要思考这个问题。重要的不是要给出一个答案,而是在思考问题中,去给自己一个无限的可能性。

  正如《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书中提到的。一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种。有可行性的答案、延伸答案、以及可能性的答案。

  找到前两个答案相对容易,但是要找到一个可能性的答案是很难的,因为一个可能性的答案存在于已知和已做的领域之外。我们必须不断向前,冲破自己的舒适区,才可能找到。

  8

  现在回到“我为什而工作”的问题上来。

  一方面,我肯定是因为钱而工作,因为人是要工作靠赚钱生活的,不论我们的工作是什么。其实,我们都是为了钱,因为不工作我们会饿死。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看。人首先是要满足最底层的生理上的需求的,即衣食住行等,再考虑更高层次的需求,最终达到一种自我实现的状态。

  另一方面,现在的我们选择工作时,薪酬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但是否是最终要的因素,这个很难说。如果,当薪酬相当时,薪酬就不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当其它因素相似时,薪酬就会成为最重要的因素。

  所以,至于薪酬是否是唯一的因素或者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9

  我想,这本书给我们带来的最重要的是让我们去思考“我们为什么而工作”的问题。毫无疑问,这个问题会给人们敲响一次巨大的警钟。因为这个问题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当我们问自己这个问题时,我们才会不断地去反思我们的工作的动因以及工作的状态。

  很多人只是不满意自己的工作,但是从来没有去思考为什么,这会让人越来越消极。

  因此,静下心来,认真去思考一下“自己为什么而工作”,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你为什么而工作》读后感(十):我们为何而工作?

  1.

  我记得前年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在上海工作的人困惑的问大家,自己的工资不低,女友对自己也很好,职业发展的前景也很不错,生活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可就是打不劲好好工作,觉得对什么都没兴趣,为什么,自己到底怎么了?

  后来从他的追加中得知他认为自己的工作没什么意思,他并不喜欢,所以即使工资不低发展前景不错,也提不起劲来好好工作。对他而言,高薪水已经不能吸引他卖力去工作了。

  对于我们大部分人而言,工作首先是养活我们自己,所以工资水平很重要。可是,我们大部分也都纷纷抱怨工作中的种种不愉快,有时候觉得要不是为了生存而工作,否则上班一点意思也没有,根本不想工作。完全难以理解为什么有些工作狂能够持续不断的坚持挑战工作。

  那么,到底是为什么,有的人认为工作除了为了工资而努力,否则真不想上班。有的人却认为工作就是个磨人的小妖精,愿意不断和它打交道?

  为什么明明是同一份工作,有的人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感,有的人却觉得痛不欲生分分钟都没法忍受?

  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把一份工作当作是终极人生使命,有的人却觉得工作仅仅是工作,除此之外毫无意义,甚至讨厌去工作呢?

  2.

  看完这本《你为什么而工作——价值型员工进阶指南》,我发现也许我们很多人对工作的看法也许需要改变了,我们对待工作的看法深受一些我们自己也许并不知道的理论家们的影响,即使最初我们并不认同。

  比如从工业革命后,人们被亚当斯密的思想影响,加上企业家们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创造了生产线这样的工作环境,牢牢束缚住工作者们,让大家工作枯燥毫无自由,还自我欺骗的认为工作仅仅是为了钱,其他全不重要。于是,工作越来越乏味无聊,一想到要面对这样的工作内容大家就越来越提不劲来。

  书中指出,现代工作中让人厌恶工作的原因有:程式化的工作流程,过分的监视,以及过度依赖物质激励。

  工作内容越来越细分化,每个人只能在自己的一方小舞台重复不断演着同样的戏码,每一天都和前一天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工作中层层领导的监督管理,让人不安的监视,有点风吹雨动就吓得要命。都以为工资高就能让自己变得更加愿意工作,结果发现自己还是不想去工作。

  3.

  那么,说到底,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而工作呢?为什么有人喜欢在工作中不断去挑战,不断去寻找自己的成就感,而有的人却完全找不到呢?

  或者说,是什么原因让人们看待工作的态度不同呢?

  作者认为,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每个人自身的特质。就是说人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也许并不是由工作本身决定,而是由这个人是谁决定的,我们是谁决定了我们在工作中的态度。当我们认清自己,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工作,我们才可能拥有真正喜欢的工作。

  当然,我们从事的工作种类本身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工作中有足够的自主性,独特的价值意义,会让我们更加积极的对待工作。

  所以,我们该如何去好好工作呢?

  认清自己很重要,选择适合自己且喜欢的工作,重塑工作的价值意义,找到工作中的乐趣。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职场书,倒有点哲学意味,对于人性的思考,对于社会心理学的思考,以及社会发展的思考倒是更多一点。对我而言,我了解到的新知识有,工业革命后理论家们的思想无论对与错都深深的影响了我们,人性也是一直在进化中的,意识形态是怎样无形的影响我们这个世界。

  虽然这是一本在讲为何而工作的书,但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却不仅仅限于此,全书不厚,不过一百来页,却有很多让我眼界开阔的地方,是一本蛮值得读一读的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