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死水微澜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死水微澜读后感10篇

2018-04-22 20: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死水微澜读后感10篇

  《死水微澜》是一本由李劼人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5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水微澜》读后感(一):暗潮涌动

  蔡大嫂虽然生的好看,人也伶俐,可是一开始她对自己并没有十分有信心,空有淫意,和对得势的妄想。那时女人只能凭借出嫁来改变阶层,奈何未能如愿嫁得达官贵人。一开始也是安分生活。后经刘三金提点方有后续种种。刘三金提点的当不止是她的美,她的念想,还有各种勾魂大法吧。之后蔡大嫂更是在爱情滋润里膨胀了信心美人美,心常念,情浓情,难别离。如若没有举报的插曲,情可长久?对于所有暧昧示好,她都微微笑,暖心接受男人个个春心暗涌,怎么可能发生战争。虽然故事背景在八国联军入侵,大历史背景下,一切却显得无关紧要

  再说刘三金,妓女身份让她经历见识很多,早已将自己赎身,也有自己打算,对旧情人也是有情有义,对陆更是可以看出她并不是来者不拒,只求嫁的一人安稳。也许她有能力自立,便对情要求更多吧!

  这群市井小民不是死水,大事情事件下却像死水,缩小范围才见个顾个的暗潮涌动。

  《死水微澜》读后感(二):没什么想说的旧成都

  半个月不到的样子把《死水微澜》看完了,说真的,这本书看着当真是停不下来,也当真是看得飞快。之前说,希望看完以后能更喜欢成都,现在带着一种半喜半恨的情绪在写这篇书评。

  我先说点和故事情节无关的东西吧。

  拿四川话写书看得我真的很亲切,但我这样一个从小讲崴四川话长大的人,实在是很多都看不懂啊,就只能像做英语阅读一样,凭借上下文去理解

  书里提到了很多成都的地名,讲了过年时的东大街,放烟火也好,赶街也好,满满都是带着成都历史特色。还有热闹的青羊宫,文殊院,昭觉寺。在我知道,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天回镇,就是现在军区总医院那边之后,看着那个站名我都觉得像镀了一层传奇色彩。还有总府路,是顾天成丢掉招弟的那条街,也一下子觉得,这里不再是我想象中那个繁华的市中心了,而是一条有故事的老街。

  成都虽不像北上广那样排外,但也能很明显感觉到成都人的拜金以及自我优越感。就比如去店里试个衣服,倘若不买,那服务员一定是给你摆足了脸色直到你走还要在背后弯酸你几句的。这一点从书里的那个年代就能感受到,穷人在成都是过不下去的,是没有尊严的,就如邓幺姑的妈妈所说的那样。你得求爹爹告奶奶磕多少响头人家才会看你一眼。这样一种阶级地域的歧视,直到现在还没有消除。

  邓幺姑就是如此羡慕成都东西南北四道城门里的有钱人家的生活。

  我很喜欢邓幺姑,作者写里面所有人都没有故意给谁光环。你说他真的是死水微澜吗,不是,我的心跟随着书中的情节,虽不至于大起大落,但也波澜起伏。

  这就是一个辛丑条约前后,从内陆城市社会交替的角度。我原本以为,书只是在写那个时候成都人民的生活,我没有往当时的社会背景去想。在书里画风一转说,成都人似乎都觉得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城与自己没关系,仍像一潭死水一样生活,只是死水被风拂过起了微微的波澜。然后开始讲,这样的生活下,郝公馆的老爷是怎么自以为很有见地地说着那些就该顺着洋人的话。

  说到底都是很讽刺的,不管是自以为是的官绅人家,还是机缘巧合成了半个洋人的土粮户,还是为了自保寻找靠山事前事后大变脸的各种亲戚,还是最后为钱为权都要嫁给顾天成的女主角

  有些人就是这样,我管谁当天皇老子,我只要我好,所以,他顾天成去奉洋教仅仅只是为了报复罗歪嘴等人。的确是报复了,还把人罗歪嘴的女人娶到手了。

  说实在的,我很喜欢罗歪嘴这样带些流氓气息带点民族气节的草莽英雄自然,我就很讨厌势力记仇小肚鸡肠的顾天成,可能没人会喜欢顾天成陆茂林之流吧。

  从一开始,作者就没有要把邓幺姑塑造成一个为爱可以放弃一切的人,从一开始,她就是一个只愿意为好的生活放弃一切的人。我一直都是一个很喜欢敢爱敢恨那种角色的人,书中间部分,我还是很喜欢女主角的,到最后,我似乎是了然于心,她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已,仅也只是觉得心里都是讽刺,我也没替罗歪嘴不值什么的,最后都没交代罗歪嘴到底怎么了,不过也知道他是没有回来的,多半儿也就死了吧。他留他心爱的女人这样一个人受了这些苦,是真的还是看得到他心里的懦弱

  女主角说,人生一辈子,这样狂荡欢喜下子,死了也值得。

  但狂荡欢喜是有代价的,女主角的代价无所谓大小,无所谓严重。她最后的那句,放着一个大粮户,有钱有势的人,为什么不嫁,以及那句,只要我顾三奶奶有钱,一肥遮百丑。其实,她的代价,只不过是吃了顿打,最后还是仍然过着衣食富足的生活。这也是一个思想来源吧,那种嫌贫爱富观念作风,一直以来都有,我才没有什么真情实感,我认得的只有钱和势的势力,我是多么讨厌啊,却又多么无法改变,且又多么莫名其妙就融入进去了啊。

  书里很多语言都很讽刺,细细回想起来更是如此。还有就是,我现在脑海里仍然能浮现出作者所描写的那些赶街赶庙看烟火,仍然有这样一个画面,蔡大嫂倚着罗歪嘴,站在人群之中看烟火,身边是罗歪嘴的党粹,烟火把蔡大嫂的眼睛印得忽闪忽闪。

  真正好的作家,在你看了书之后,给你心里留下的,会是像电影放过一样的情节和画面,这才是所谓的写活了吧。

  我不想那么大地谈什么清的灭亡,什么国家的末路,人民的无知。我知道的就是像书里写的那样,大多数人其实对这一切都没什么概念的,但他们的生活也确确实实受了很大影响

  其实我觉得,故事情节比红高粱顺畅多了,不会突突然然冒出来一个之前从没有交代过的人物只是为了给男女主角一个光环。我们都是小人物,就不要说什么大话了,再牛逼的救世主也会犯错,更何况,我们这样的小人物是无法抗击社会浪潮的。处处都出英雄,那我们真成美利坚了。

  以上,是读后感,见识短浅,知识鄙陋,不足以称之为书评。

  《死水微澜》读后感(三):风平浪不静,波澜而不惊

  这本书写于1935年,而所讲述的故事大概四十年之前,也就是1895-1900年左右,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末,马关条约签订不久,又经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的外忧内患的政治背景下改革与守旧派的僵持和拉锯的局面。而作者李劼人这个植根民间的乡土小说作家,被郭沫若先生认为是“中国的左拉”,独树一帜,在近代文学史上颇有极高造诣。代表作有《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等。这本书《死水微澜》是最具影响力的一本书,他向我们描述了大的政治背景下,发生在四川农村的小人物的故事。

  在传统封建的农村,再怎么与命运抗争,大多也是徒劳。邓幺姑,这个女人就是在这种环境的不被现实束缚的“不正经”。在韩家二奶奶描述成都如世外桃源美好,对成都充满幻想的她,怎么也想不到,命运偏偏不垂爱她,有所姿色又“无所不能”的巧女,没有嫁入“豪门”,而是做了一个天回镇上兴顺店铺老板娘,如若知足常乐也罢,追求时尚自由,亦或是追求所谓的爱情的她,并不安分,并没被丈夫老实巴交可靠而拴住,却被常年奔波在外又有江湖痞气的表哥迷惑,二人眉来眼去互相勾搭,一来二去最后肆无忌惮,不顾丈夫和旁人甚至孩子在场公然调情。在当时被认为不守妇道,而她却乐此不疲,至少,她觉得人就这一辈子,狂欢一下子,死了也值得。而她多情并非薄情,至少,在最为落魄的时候,顾天成依然能为她心动,为了救出那个老实巴交的孩子他爹,她再次下嫁给了顾三爷,结局仓促,但是,也还算圆满

  作者在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细致入微惟妙惟肖,给我们刻画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妖娆多姿的蔡大嫂;喜欢吃喝嫖赌抽的罗歪嘴的放荡不羁;忠厚老实的蔡兴顺;心胸狭窄好色之徒陆茂林;以及那些当时沉迷于鸦片的太太老爷们,那是当时人们自甘堕落而又内心空虚表现,反映出当时封建愚昧的社会现状

  作者把农村的那种景色之美也刻画的非常简单直接,以及四川的一些节日风俗习惯也多有涉猎另外而书中四川方言的保留,更是作者语言特色也能同样看出其对家乡热爱

  对洋教,存在的两大对立,信奉的教徒绝对服从,那是信仰,是思想的寄托归宿,而大多数的绝对抵制,甚至对洋人的西医也半信半疑,持怀疑态度,乃至最后甚至疯狂打砸教堂,甚至极端行为打杀洋人。其实,我们如果一直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也许,我们当时的中国不会那般不堪被人欺凌。

  政治,也许对当时京城会造成极大的影响,而对于“山高皇帝远”的偏远的四川农村,即便影响,也最多是泛起些许涟漪;而个人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是无力改变和扭转政治局面,这就是我所谓的风平浪不静,波澜而不惊。

  《死水微澜》读后感(四):没题目

  先从小说的语言谈起,这是第一部在我心中用重庆话读完的小说,因此对我而言这部小说的兴味是很足的。有人说李先生这部小说是一部描写成都的风物画卷,我同意但也不同意。这部小说的确将那个时代成都的人的生活风貌展现的生动形象,但我心里总是相信小说家是有野心的。 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我就隐隐有种感觉——作者的意愿更多是为了跟踪时代,进行一次全景式的镜头捕捉。这个想法在小说的中后段,即顾天成的女儿招弟被卖进郝公馆的这段经历的时候,在我心中确实下来。因为这段经历在全本小说中并没有跟主线情节取得一种必然联系,即使郝公馆一行人在青羊宫与蔡大嫂一行人相遇这一段也并没有,只是作者在实现他的另一个意图。招弟被卖进郝公馆在我看来是作者想借此完成一次视角上的转移,由此来窥探郝公馆这一个阶层的人的生活(死水微澜是三部曲的第一部,我不清楚在其它两部中这段情节是否起了作用)。窃以为这部小说的结构是“糖葫芦”式的,蔡大嫂与蔡傻子、罗歪嘴、顾天成三人的感情纠葛这一主线起的为了小说的行进的串联作用。而这串联起的图景正是这个时代各个阶层的样貌——农民地主、官僚、妓女、袍客刀哥、商人、洋教徒等等,一幅广阔的时代画卷。正如题目所示,这画卷展现的正是一潭死水一样的生活。我们可以从小说中得知,小说的背景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前后,按照高中史书的描写此时的西方列强在军事经济文化上大规模入侵,给中国造成了极大的震动。但在小说中,此时的成都,远离被入侵的沿海地区,在四川盆地里仍然被封建的思想固持住。人们的生活安稳而麻木(这里的安稳和麻木在小说的多个地方都有体现,尤其是人们对待入侵那种隔岸观火的态度)。我想到了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诗人曼德尔施塔姆对俄罗斯20世纪末的描写——我清楚地记得俄罗斯那沉闷的时代,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记得它缓慢的爬行,它病态安宁,它沉重的土气那是一湾静静的死水:一个世纪最后的避难所。” 在这一潭死水中,也荡起了微微的涟漪。这涟漪正是邓蔡罗顾四人的感情纠葛。我刚刚提到说这条主线在小说整体意义上起的是串联作用,但从单独的意义上来说,一潭死水中的涟漪正如一张白纸上的一抹墨色,正是作者最用心着力之处。邓幺姑(也就是蔡大嫂)这个角色真的设计的很绝,作者是很用心的。我们可以看到在小说的序章,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就对她之后的生活有所暗示。在故事开始,作者给她的身份是“邓幺姑”——一个待字闺中的农村姑娘,这个时候的她对出嫁进入成都上流生活充满了期待,这种期待似乎每个姑娘都有。但这个期待实现的机会确实太渺茫了,几经波折,她终于嫁给了天回镇上一个开店的,也就是蔡傻子。这个时候,她的身份就变成了“蔡大嫂”,作者设计这个身份的意思除了传统观念,也有暗示这个身份意味着嫁人了就得安分守己,那些姑娘时候的期待就不该有了。但有意思的事才刚刚开始,蔡大嫂还未出嫁的时候就跟平常的姑娘不一样,她对追求上层生活不单单是偶尔的憧憬,而是抱着一种强烈决心愿望的,并为此耍了一些手段。所以注定即使出嫁了也不会安分。果然她后来不顾旁人议论和罗歪嘴在一起了,甚至一女侍二夫。后来罗歪嘴和顾天成矛盾爆发,顾胜罗败,她又委身于顾天成。从传统的道德观念看来,蔡自然是一个不守妇道、放纵妇人形象,正如刘三金所嘲笑的,比她这样的妓女还不如。但这样一个当受非议的女人,在青羊宫为遭受骚扰的郝公馆一行人解围,又在官兵抓人的时候死死的维护自己并不待见的傻子丈夫,也可称忠义良善了。其实这两面并不构成矛盾。 蔡的两面都指向了她身上一种生命力,一种开朗的为自己谋取幸福的、敢作敢为女性形象。作者似乎要通过她展现社会转型前一种涌动的“不安”。但在我看来,这种“自由”的力量还是太弱小了。这种涟漪并不具有广泛的煽动性,因此无法在死水中激起巨大的浪花,一个女性的行为不足以惊动整个社会。如同死水底部泛起了一个泡沫,之后又归于平静。我以为作者提供了一种暗示,邓幺姑正是因为章二奶奶的描述才生成了一种对成都上流生活的憧憬,如果这种“传播”能达到更多人的内心呢?在结尾,邓大娘说:“世道变了,世道变了啊。”

  《死水微澜》读后感(五):非我也,岁也?

  《死水微澜》是川籍作者李劼人创作的以清末成都天回镇为背景的小说,在我眼中它应该算作世情历史题材。有人说,这本书像是四川清油碟,牛油底的火锅,若没吃过定会抱憾终身。其实概括下来,这就是一个出轨的故事。不知道为什么文学作品总是中意描写出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面纱》这些精彩的小说都有由出轨让故事有了精彩的转折。难道只有处于道德对立面的爱情才值得歌颂?当然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主人公蔡大嫂是一个一心想嫁到成都省城的乡坝姑娘。她面容姣好,生性伶俐,渴望广阔天地。可偏偏天意弄人,她嫁到成都周边的天回小镇做了杂货铺的老板娘。书中用这样的词描写她的丈夫蔡兴顺——“憨不憨痴不痴”“一问三不知”。虽然蔡大嫂在小镇的男性群体中有着超高人气,但她最终选择和蔡兴顺的表哥罗歪嘴两情相悦。他俩爱得很高调,光明正大的出轨,蔡兴顺也欣然接受。

  说实话,作为读者看到女主人公成功出轨还挺开心。我并不认同她的做法,只是罗歪嘴这个人物太有魅力,站cp肯定让蔡兴顺out。罗歪嘴的身份是袍哥,应该就是个行走江湖的混混。按理说这种吃喝嫖赌的性格很难圈粉,可他偏偏有自己一套酷酷的处世原则。虽行坑蒙拐骗之事,却是个义薄云天之人。身边女人来去如走马灯,可他偏偏从不用情,坚信“家”就是“枷”。大概是他太了解自己,也不愿在感情中伤害别人。所以直到和蔡大嫂的感情线开始之前,他的人设都有点冷情。

  1910年的天回镇乃至整个成都省都寂静得像一潭死水,不管是洋教泛滥还是义和团兴起都没能在其本质上掀起一点波澜,偏偏这几个小人物的爱欲与哀矜让它微微泛起了涟漪。蔡大嫂蔡兴顺罗歪嘴三个人的电影并没有得到美好的大结局。种种原因,罗歪嘴流离出逃、蔡兴顺锒铛入狱、被打得半死的蔡大嫂改嫁给了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顾三爷。

  对于蔡大嫂最后的选择,蔡老爹连叹两声——“世道变了。世道变了。”真的只怪世道吗?动荡不安的乱世让蔡大嫂只能嫁给拥有大片田产的又自私又无赖的三贡爷吗?我一直反感那句孟子提过的那句“非我也,岁也。”好像在动荡年代做什么缺德事抱憾事都可以归罪于世道。其实世道从未改变,人性也从未改变。很多人讲这结局有点反人性,不要骗自己了,这就是大家本来的样子。

  总的来说,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有两点。一是非常成功的人物刻画;二是质朴温情的民俗描写。蔡大嫂和罗歪嘴冲破道德桎梏的爱情轰轰烈烈,蔡兴顺头戴沉重绿帽的懦弱无助,顾三爷死老婆丢女儿的可怜可恨,省城里太太小姐们醉心牌局的麻木不仁……每个人都是小人物,可每个人让人忘不了。蜀地风情与四川方言的绝配让字里行间的民俗多了温情。成都的百年历史跃然纸上,文殊院,青羊宫,纱帽街,总府路都有迹可循。一一对照,阅读的时候仿佛自己也能瞬间穿越,有趣。

  如果硬要来个价值判断。可能每个人都是善与恶,美与丑的结合体,做人无非是把握好一个度。而那个度,很难把握。

  《死水微澜》读后感(六):民国川中世情书

  这本书是第一部,其实不长,“死水微澜”的状态是持续不了多久的,要么重归死水,要么变成惊涛骇浪。虽然不长,不过这是本滋味浓厚的书,交织着清末的文士气,洋人气,川中的痞子气,江湖义气,婊子荡妇,戏院酒楼,食色浓艳中磕着瓜子吃着茶,明代的世情小说也不过如此!

  看这书你想到的不应该是什么包法利夫人呀,应该是《金瓶梅》才对;现代小说虽说是脱离不了西方文学的影响,但形式来于此,血肉丰腴的不也是这浓厚的西南小城风味吗;不也是这流动在文人骨子里的古典文化的影子吗?

  闻一多写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现在我们看到这死水却不是绝望的,绝望的地方没有这种浓艳和江湖义气,这书一半让我想到沈从文,没有鲁迅的死气沉沉,没有郁达夫的压抑痛苦,读着它是种痛快淋漓的感觉。社会关系很复杂,但不像矛盾那样哲学味太重。现代文学史上可以让人享受着读的作品,其实并不是太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死水微澜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