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上》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北上》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5 03:34: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上》读后感精选10篇

  《北上》是一本由刘统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5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上》读后感(一):亦悼亦感怀

  在复杂的GD政治话语中,中央给张国焘扣了好几顶帽子:诸如军阀作派、愚民、个人主义等等。但是,在我个人的总结里,我只看到张国焘必败的唯一致命伤——那就是“机会主义”。

  他大概坚信:所有的主义都是假的,只有实力的互相转换(诸如军事实力、党内的亲信数量等),才能够站上权力巅峰。一切,不过是为了权力。

  长征路上,当他拥有军力远大于中央的红四方面军时,他决定赌一把,违抗那“错误”的中央,挥师南下。如果违抗的结果是成功的,那张国焘他就会是GD的第一把手。他可以蜗居在西康、四川一界,做地方一霸;还可以遥控指挥全国的共产党,以西南局独尊,那也是风光无限。

  但是,这和共产主义信仰有没有关系?没有。不过是挂个羊头卖个狗肉罢了。

  而他的对手是毛泽东,是另一条理想主义的理论指导派。

  毛经常让自己站在各种矛盾中,然后去战胜矛盾;他自己也创造出了一套符合中国革命的“主义”,并且从不盲从任何让自己无法确信的其他“主义”。革命理论不是空想,是结合实际情况,高度精炼的总结。

  毛泽东在后期回忆录中说到,当年与张国焘路线的斗争,大概是一生最艰难的时刻。他深知,当时的军队实力无法与张国焘抗衡,在几次的中央会议中,他也只好任由张国焘自主行动。他选择北上,是一次抉择:不通过再一次的会议寻求共同点,由中央发号施令带着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一同行动。这样,分裂之势已成,谨慎对待,去走好北上的路。

  即使有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但军事实力上的悬殊差距,让毛深知,一切的斗争要果决,要旗帜鲜明,这样才能战胜那些分裂的“机会主义”。为了自己的主义能够伸张与实现,毛要坚决与“机会主义”的赌博作斗争。

  毛当然不是一个简单的玩“肃反”的人,他不是苏联派回来的王明。对于张国焘的“机会主义”,毛坚信,要消灭的不是这个人,而是这个人坚持的“机会主义”导致的分裂。思想统一,方能团结一致,共同为革命理想目标而前进。

  毛是一个懂政治手腕的人,但是在党内批评这条路上,他执着地站在“辩证唯物主义论”上,拿起了理论武器去批判错误的思想(有现代流行话,叫:知世故而不世故)。在批判张国焘路线的大会上,毛不仅让张国焘失去了话语权,还让他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力量。张国焘一边检讨自己多年的行事作风,一边在怀疑,这个革命,未来很可能与自己毫无关系了。

  因为他坚持的是“机会主义”,客观的党内地位以不足以支撑他的信仰。当听说李特在迪化被当作“托派”枪杀之时,他也不愿意再做什么澄清了。恐怖的阴影笼罩他的上空,“什么共产主义,一纸空谈”。

  他败了,从而怀疑了自己的革命初衷,从而彻底与奋斗了近二十载的革命事业决裂。

  既然是机会主义,一切向“肉身”的我出发,不过是贪图那名利那权力罢了。换成国民党,那又如何?

  其实,最让人感到悲剧的,是他的部队。

  红四方面的所有人,也因为这个错误的最高领导,也带上了沉重的枷锁。别人说他们是“托派”、是“军阀”、是“机会主义”、是“右倾投降主义”。即使毛后来在会议上说他们是好同志,党内需要一视同仁,但深刻的偏见却以铸成。一顶顶帽子扣上了,却花了好几十年才摘下。政治运动扩大化,这样的戏码又在后来的好几年中反复上演。

  后人看到的那些当年的文件,一字一笔都写着“我们觉悟不高,走了张国焘的反动路线”。这样的自我欺骗,能换回救赎么?

  徐向前总指挥在他的回忆录中,对于陈昌浩同志也是无限唏嘘。陈昌浩为了和张国焘划清界限,一个劲将西路进军失败的责任都说成是因为执行“张国焘路线”。

  但是这有否为他换回正名呢?答案是,并没有。

  从西路败北那刻,不仅仅是陈昌浩的命运,连徐向前元帅本人,都仿佛中了“张国焘路线”的诅咒。

  徐向前元帅,在抗日战争之后,也未曾再指挥过百万雄师,建国后领了一个虚职,颐养天年。陈昌浩政委,长年陷入对于当年与张国焘为伍的忏悔中,再也未曾染指军队实权。在文革中,“张国焘路线”被红卫兵当作批判武器,一次又一次如回声般萦绕。这一次他没有再去做什么抗争,而是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们该批判的,到底是什么?

  我觉得,该批判的,终究是错误的思想,而不是拿他去波及曾经的拥趸。我们该相信,人终究是可以教化的,不是去制造那些恐惧,而是用真理的方式让他们感悟。野心家的理论确实是充满矛盾的,甚至说不上是理论。他能创造的理论,也不过是“家长制”的服从,而不是通过辩论而得出的真理。但是,对于曾经因为错误思想而做错事的同志们,怎能一杆子打翻呢?

  但那时,偏见已然铸成。那终究是历史的悲剧啊!

  如果有幸,我希望能去到河西走廊,去祭奠一下战死的西路军烈士。他们本没有错,是坚定的信仰带他们走到这里。那信仰,也是他们内心的原始情感所强烈支撑的。这些年,我时常痛恨自己没有目标,也不愿去创造些什么,但又终日郁郁寡欢,不求进取。我希望,何时也能和他们一样,即使他们说我“是反动的“张国焘路线”的执行者”,但我问心无愧,我是一心只为革命(事业)的。

  那祁连山下的英魂,请受后生一拜。

  《北上》读后感(二):一座永远挖掘不尽的精神矿藏

  一座永远挖掘不尽的精神矿藏

  ——读刘统《北上》有感

  长征,是一座永远挖掘不尽的精神矿藏,值得我们永远学习。讲述长征的书籍堆积如山,在读过的为数不多的有关长征的书籍之中,我最喜欢的是刘统的《北上》。这部书是一本厚重之作,不仅是文字多、页码多,更是因为内容的丰富和史料的详实。读毕之后,感慨万千,感觉获益良多,感受最深的有三点。

  一是生动传神地刻画了革命先辈的光辉群像。书中明确提到名字的多达几百人,从党中央的领袖到普通的红军战士,从红军队伍中的铮铮铁骨到国民党军队的反动头目,从渴望和平的一般百姓到争取抗战的民主人士,人物众多,但却重点突出。我们从中看到了毛主席的英明果决。长征途中红军几度面临生死抉择,毛主席铁骨担当,以他对历史的深厚洞察力、对革命大势的驾驭力、对红军队伍的领导力,挽狂澜于既倒,一次次带领红军从死亡线上挣脱回来,彰显了卓越的领导才华和领袖气韵。我们从中看到了朱德总司令的非凡气度。毛主席曾评价朱老总“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这是经历共同革命道路之后的深情坦言,这是对伟大战友的真诚肯定,也是对革命伙伴的深刻了解。成大事者必有大心胸,革命危难关头,朱老总抛却个人生死安危,顾全大局,三过草地,避免了红军队伍的分裂,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革命领袖的伟大胸襟。以毛主席和朱老总为代表,展现了当时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高昂斗志和高尚情操。

  二是真实准确地再现了革命道路的艰难选择。大自然的艰险也许并不可怕,同志们之间的分裂让人殊为痛心。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走过了高山沟壑、激流险滩、冰寒雪山、茫茫草地,却走不出人心的黑暗。1960年10月,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向毛泽东提出一个问题“你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毛泽东回答,“那是在1935年的长征途中,在草地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当时党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一生经历大风大浪的毛泽东将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视为一生最黑暗的时刻,可见其时的严峻形势。张国焘拥兵自重,无视党的工作原则和组织纪律,与党中央讨价还价,权力欲望急剧膨胀,刚愎自用,坚持南下,造成了红四方面军的惨烈牺牲。面对道路分裂,毛主席坚定地选择北上,保留了红一方面军的有生力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保留了希望。一南一北,两条道路,一正一反,生死存亡。张国焘,从十万工农红军的领袖变成了被中国革命抛弃的叛徒,值得后人反思。这是一段伤感的历史,是一段饱含鲜血和泪水的历史。

  三是饱含深情地讴歌了长征之路的伟大征程。《北上》是一本认真严谨的著作,作者怀着敬畏的心情撰写,这是作者个人的一段长征路,他写下的每一个字就如走在长征路上的每一步,小心翼翼,字斟句酌。为了确保尽可能地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作者花费了大量精力,查阅了10种文献、日记、档案,8种文集,7种报纸、刊物,17种回忆录,20种传纪、年谱,16种专著,3部工具书和9类综合资料,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可见一斑。也正因为作者对自己严苛的要求,读者才有幸读到这么丰厚的著作,才能穿透历史的烟云抵达长征的漫漫征途。读者阅读的过程仿佛是追随先辈们的脚步,一步步沿着长征的道路走过来,走过每一个地方,看到每一个人物,仿佛他们就在眼前。眼光扫过纸上的文字,我们看到了争论时的唇枪舌剑,看到了战斗时的硝烟弥漫,也看到了胜利时的动人场面。每一个危急时刻,每一次痛苦抉择,每一步艰难转折,都在作者笔下得到呈现。这是一段伟大的征程,读之让人心潮澎湃,作者尽可能保持客观冷静的笔调,同时个人的深厚情感也流露笔端,暗含了对长征之路的礼赞之情。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漫长而艰辛、曲折而困难,在极端困难的情形下,仍然能够战胜超越人类极限的诸多挑战,取得革命的最终成功,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仰是绝对做不到的。走过长征之路以及牺牲在长征之路上的革命前辈们值得我们深深地景仰。历史已然过去了80多年,当年的硝烟早已飘散无影,先辈们身上的诸多高贵品质至今仍熠熠生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他们表现出来的团结一致的精神、艰难奋斗的精神、永不服输的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仍然是我们今天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的重要精神财富。

  2017年4月25日

  《北上》读后感(三):中国最大的创业团队,曾经的危难经历

  好书,有史德的好书。

  1.这样的史书,能出版,就是时代的进步;

  2.创业维艰,1935年,一、四方面军,毛与张国焘对于北上的分歧,是一个生死坎,当时8:1的军队实力对比,稍有不慎,历史都会重写,毛无法说服张北上,只能在凌晨二点,带领一方面军连夜静悄悄北跑;

  4.西安事变和陕北解围之后,中央对西路军(四方面军主力)渡黄河北上的军事安排,比如发挥革命战斗精神、面对强敌不能撤退逃跑、没有后援没有补给、面对有绝对优势的马家军坚决死拼,远在陕北的中央这些决定是不负责任的,最终结果就是四方面军几乎全军覆没,张国焘也彻底失去了军事上的叫板底气;

  5.林彪的哥哥林育祥(代表共产国际),对于批评张国焘,给一方面军撑腰,以及四方面军南下受阻后,劝说张国焘北上起了决定作用;

  6.西安事变和四方面军覆没后,毛发动的对张国焘的批判和算账也是很彻底的;

  7.历史不可能重来,把牌握在手里是比较可取的,张国焘在手腕、对事情下决心上,更毛差距了很多,毛能在不同的局势下,尽可能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去达成他的目标。作为这些能站在历史巅峰创造历史的人来说,不存在道德上的诉说,实力是王道,最终获胜的人有书写历史的权利。。。

  《北上》读后感(四):所谓艰苦卓绝,不过如此吧

  这本书,详细地叙写了红军长征过程中,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分裂、再次会师,又在蒋介石的围剿下,西路军(红四方面军的一部分)渡过黄河,另谋出路,与军阀血战,惨败于祁连山。最后以批判张国焘、张国焘叛党出走结束。党中央与张国焘的斗争,就此终结。个人的荣辱功过,自有评说,只是,牺牲在长征途中的红军战士,他们的挽歌有谁来谱写呢?

  作者在扉页中写道:“献给参加长征的红军先辈们。”我想,这本书,不仅是献给领导者,更是献给更多无名的红军战士们。每一个个体的牺牲都是有意义的,无论他们当时作战的动机是什么,他们都用鲜活的生命,书写了历史。

  红一方面军,由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红四方面军,由张国焘领导。两支军队在四川懋功会师,会师的喜悦很快被接踵而至的问题所取代。主要的问题是两个:第一,谁做领导者?第二,红军下一步的出路在哪里?

  但是,为了团结红四方面军,党中央与张国焘展开了微妙又激烈的斗争。此书详细地解密了斗争的过程。斗争的结果,是党中央带领一方面军单独“北上”,去陕北建立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在张国焘的带领下“南下”。在南下过程中,遇挫失利,张国焘另立中央,试图取而代之,但终究未能如愿。南下失利的红四方面军再次“北上”,在陕北与一方面军会师后,立即遭到蒋介石组织的各路军阀围剿。从红四方面军中分出的西路军,在陈昌浩、徐向前的领带下,渡过黄河,另寻出路。原红一方面军、部分四方面军留在陕北,因“西安事变”而得以保存。而西路军则遭到马家军的围堵,在血战中惨败。

  全书令人震撼的,是红军战士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为生存而做出的种种努力。西路军最后的失利,尤为惨烈。在得不到任何补充的情况下,与敌人打消耗战,弹尽粮绝,用砍刀和手榴弹和敌人硬拼,伤员被敌人屠杀。西路军的结局,像是为之前与中央斗争而还债。令人痛惜。

  《北上》读后感(五):《三国演义》式的中共党史

  《北上》,一部把中共党史写得和《三国演义》一样的著作。

  西路军的惨烈战斗,着实让人扼腕叹息。马家军不管是想保住青海的地盘,还是向蒋介石“尽忠”,其在战场上的表现都与贵州、四川的军阀不同,历次的疯狂进攻都表明他们不是要赶走西征军,而是要彻底消灭之。这与西征军的西进及其在河西建立根据地的意图密切相关。

  西路军的惨败,固然有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但是中央的指令则多少表现出一些舍车保帅的意思(P418中央严厉的电报多少能说明些问题);而在意识到西路军处境极其危险之后,派出援军其实为时已晚。长征途中,四方面军南下的错误抉择,在西征军干部及战士的心中则始终是个结,陈昌浩的表现最能说明问题。“把西路军的行动方向与过去的政治错误联在一起,谁还能弹?!”但是客观的讲,西征军开辟西北根据地、打通“远方”的计划,确实为中央缓解了压力,也为中央不利情况下的撤退提供了一种希望。打通远方多少让我觉得有点像汉武帝企图经西南夷通西域的味道。

  长征途中,张国焘带领四方面军南下,使全军遭受巨大损失;西征军进军途中,陈昌浩的错误判断,都说明:领导核心的决策,经常是决定下属生死的关键;前线指挥人员刻意迎合高层,不顾实际情况,则可能导致更加恶劣的结果。对此,我感同身受~!

  《北上》读后感(六):北上!道路与信仰的抉择

  好书!陈年之作。 长征之伟大之处,不在于它是从胜利走向胜利,而是历经磨难,九死一生,才从失败灭亡的边缘逆袭而出。 什么是历史的选择?!这就是历史的选择!

  长征中有退缩的,有叛逃的,有没熬过去的,也有莫名加入的,但最后走下来的才是强者。 走下来,没有崩溃,没有分裂,人数虽少,但信仰更坚定了,这样的党,这样的坚强集体才有了后来席卷天下,解放全中国的底气和基础。

  为什么要北上?!北上能看到美好的出路么?!书中依据史料,给出了令人疑惑的回答。陕北红军是后来才联系上的,西安事变是必然中的一个极偶然事件,背靠苏联时刻在党中央的候选项之中。

  为什么还要北上?说北上是正确道路,真的仅仅是南下吃了败仗后的事实来证明的么?!

  北上与南下的重要路线差异在于,北上是抗日,南下是准备割据当军阀。打出抗日的旗号,才能求生存,才能有发展。不抗日,不会有西安事变。不抗日,就会遇到刘湘,马家军这种当地军阀的拼死抵抗。一个伟大的政党在任何时候,哪怕局势如何危急,不可轻堕其志,不可变了信仰。这点上,国民党差了十万八千条街去。看如今,为了小岛上几张选票,连一中都不敢坚持,居然还有脸到南京谒陵。

  这本书的高明就在于将长征中真实一面部分展现出来了。徐向前陈昌浩听到中央开拔时的描述。张浩回国时各方的拉拢。西路军走走停停,严格执行中央命令的无奈。读者可自寻其妙。

  《北上》读后感(七):胜败似有定数

  张国焘的异心在懋功会师时见到一方面军时就应该有了,看到自己红四方面军兵强马壮,而红一方面军衣衫褴褛,难免在心中认为自己的指挥方针是正确的,认为红四方面军是才是未来红军发展的主力。但是从路线选择上又看出了张国焘本身投机主义者的短板,意图南下,无非是希望可以靠近边疆,偏居一隅,不愿消耗自己的实力去走向正面战场,难堪全面抗日之大旗,在格局上先输一步。

  在策略上纵然南下,但张国焘被初期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自立第二中央,在平原战场与刘湘部队展开正面交锋,国民党已经将难下的红四方面军当做共军的主力部队,亲自前往四川督战,而且刘湘自察老巢不保,也是死战共军。自视过高的张国焘部队损失惨重才不得不重新北上,此时实力也大不如前。临战指挥再输一步。

  北上二次会师后,张国焘面对检讨,仍是避重就轻,并且无心革命,更关注自己的党内低位以及人身安全,并且在面临挫折面前展现出其懦弱的一面,主动要求离开延安,不问政事。在得知西路军(原红四方面军)在新疆地区的部下被批斗致死之后,则未保自身性命叛变共党转投蒋介石麾下,从性格上也输一步。

  纵观张国焘在懋功会师之后的言行,三步尽输,实乃最终失败乃有定数。

  《北上》读后感(八):最黑暗的日子

  张国焘的分裂叛党和西路军的失败,一向是党史军史中的敏感话题。这部书较为详尽地描写了那段毛泽东所谓“最黑暗的日子”,确实惊心动魄,我党我军,也曾差点坠入内战的深渊。

  无论古今中外,永远都是靠实力说话,谁实力强谁就说了算。当时党中央对张国焘一忍再忍,还不是因为张身后有红四方面军近八万人的力量?不过,个人的私欲敌不过历史的大势。北上和南下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北上是抗日,南下是继续割据当军阀。抗日就能发展壮大,就能放眼全球,就能得到各方的支援,就能有西安事变。南下只会继续和各路军阀在一隅争斗下去……

  张国焘此人,能力是有的。但总体看来,性格狂妄自大,革命意志也不甚坚定。仗着自己人多枪多,妄图只手遮天,说到底,还是个旧军阀式的人物。

  向参加长征的红军先辈和西路军烈士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北上》读后感(九):成王败寇

  此书上市时,刘统老师在三联书店作了两天讲座。我去听了第一天,讲的是此书前面的内容,刘老师亲自考察了当年长征的地点,提出湘江战役后减员严重出了牺牲之外,应该有大量战士离开了部队。第二天应该正好说到纷争内容时,因为有事没有去听,想着直接读书来接续吧。读完感觉刘统老师书中的文字还是比较谨慎的,本人讲座更放开一些。

  懋功会师是一四方面军最早的见面。在最初阶段,四方面军全心期待和一方面军会合。信仰和组织纪律使他们对党中央绝对遵从,前期看不出任何张要另立中央的苗头。会师前的准备和见面当时的情景,如今读来还是令人非常激动。中央红军对逃兵处理严厉,因为当时部队非战斗减员相当严重,必须在部队中尽力避免。

  两河口双方领导见面,一片喜悦之中可以感受到气氛的微妙。四方面军实力的强大难免让张暗藏不服,要他将部队完全听命于一方面军必然不甘心。一方面军也会对四方面军心存忌惮。毛、张两人性格决定了会师后必然会有各种想法。政治局委员中只有张艺人使四方面军代表,难以获得支持。

  毛泽东和张国焘代表了井冈山和大别山两大山头。张国焘使北大学生,毛只是图书管理员。毛在北大就认识张,而张对那时的毛完全没有印象。在中共一大上,张才对毛有了印象。但张一直是中共领导层,完全没有将毛放在眼里,也想象不到历史后来的进程。可以想象,他对于要听命于毛一定心里不服。而毛对于自己一直不被尊重心里介意,一手创建的中央苏区又被在上海革命失败后到来的中央博古李德等占去。张国焘在四方面军中权威的确立和大规模的肃反不可分,只是中央红军也同样有类似的运动。井冈山、延安时期都有过肃反和整风,也波及了不少人。徐向前的妻子在张国焘肃反时期被杀害。

  沙窝会议确定了北上方针,红军分为左右路军,一四方面军互相有人员交叉。张国焘、陈昌浩进入政治局,掌握红军领导权。中央需要四方面军的部队力量,作出让步。红军分为左右路军后,张国焘、朱德、刘伯承在左路军,也是红军司令部;中央及陈昌浩、徐向前在右路军。右路军全力北上,要求左路军靠拢一同北上,但张执意西进阿坝。毛尔盖会议只谈了行军路线。红军为躲国民党追击,只能在胡宗南认为是死路而不设防的松潘草地过去。在过草地期间,打赢了包座之战。

  看左右路军关于北上南下的电报网来,中央方面言辞恳切,多作让步,摆事实讲道理,态度诚恳姿态之低令人感慨。但张电报也只是态度坚决观点不同,并同时表达忠心。各种汹涌都是暗潮,却是四方面兵力优势大,中央不敢轻易撕裂关系。

  俄界会议给了张国焘决定,朱、刘在左路军处境艰难。李先念、徐向前等苦闷,无法向四方面军基层干部和战士解释中央的出走。

  张国焘寻机捕杀了和李克农、钱壮飞齐名的杰出地下工作者胡底,令人痛惜。阿坝会议将党内矛盾向四方面军全军战士公开。朱刘处境更加艰难。五军团也有人站到了张一边。九军团未参会。朱刘关键时刻始终坚决拥护中央北上决议,且不离开四方面军,因为没有办法安全带离五九方面军,且四方面军作为红军部队不应舍弃。朱总威望太高,张不敢妄动。卓木碉会议,张国焘另立中央,炮制名单,拉拢各方面人,朱德明确不同意见。刘伯承烧掉了和共产国际通信的密码,挽救了中央。

  四方面军南下失败,向进入川西平原遇阻。川军合理反击,不给红军进入四川腹地的机会。

  林育英到达陕北,意味党中央得到共产国际支持。因四方面军大批红军力量,中央多电报往来,劝张北上,不敢对张太严厉,但在中央问题上未妥协过。张国焘坚持自立中央,希望得到林育英支持,因无法在没有共产国际认可下生存,南下战争失利,张态度变软。朱刘在四方面军做大量工作,一直未同意另立中央,且因朱威望太高,张无法撼动朱地位,在战争中未得到更多四方面军将领佩服。徐向前等对朱总佩服之至。

  中央害怕四方面军和二六军团会合后力量太大,无法控制张,要求四方面军继续南下。朱总未听,休息等到与二方面军会合。刘伯承的文章批判了余天云,导致余自杀,令人唏嘘。张对南下的讲话内容反印证了部队中的怀疑情绪。

  六军团是被当作先遣队要求出发的,同时的还有红七军团。方志敏带领七军团向东北方向走,知必死无疑,壮烈牺牲。二六军团会合,中央希望六军团继续作先遣队吸引敌兵力,不同意二六军团一起行动。两部队领导联名发电坚持集中。二六军团会合也没有出现夺权分歧,当然人数也没有那么多。二六军团接总司令部电报,要求与之会合。二方面军不知一四方面军分裂内情,按指示行动。朱德要联合二方面军反对张第二中央。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

  张国焘本意不想让二方面军来,怕难以指挥,是朱总要用二方面军力量反对张。贺龙被张在南昌起义时九反对过,称军阀,不买张的帐。关向应为中央委员。任弼时在苏联是张老同志,了解他。张的重点是拉拢年轻的萧克、王震。王震向刘表忠心,井冈山出来的队伍不会背弃中央。朱刘做大量工作争取了二方面军支持。林育英工作和中央妥协的姿态给张台阶下,张取消第二中央,但不承认党中央,意在平等接受国际代表团指挥。四方面军开始北上。朱任作风扎实、细致、务实。徐帅磊落。陈是机会主义者。

  岷州会议决定四方面军北上与中央会合。张又反悔,拟西进。陈昌浩与张公开争执,要求北上。张复去徐处,获徐支持。陈来又同意张西进。朱总大怒。张不想见中央,且陕北条件也不好,想西进另建地盘,接通苏联,壮大自己。一四方面军在会宁第二次会师,中央对张表面安抚,未夺职务。彭找杨尚昆夫人李伯钊要卓木碉会议记录。

  四方面军再次西进是执行中央宁夏战役计划。张朱到保安与中央会合。毛地位已巩固。朱总激动落泪,一年多在四方面军中保红军不分裂不容易。四方面军西进部队改为西路军,陈徐为首。中央要求西路军在西建根据地不动,实际是牵制国民党军以未陕北红军战略转移策应,然徐陈不知。苏联所援实际未苏共党员盛世才,新疆没有办法去。

  西安事变前,毛泽东作了最坏打算,陕北站不住就再来一次长征,或到鄂豫皖,或到宁夏,甚至作了到苏联的打算。西安事变彻底打乱了蒋介石的如意算盘,国内形势发生根本转折。事后东北军少壮派刺杀了王以哲。杨虎城被迫出国。东北军、西北军被拆散调防。

  西路军在西边孤军奋战。陈昌浩、张国焘心中都害怕被追究政治错误。中央对西路军的要求一方面因为情况不了解,另一方面迫于形势。西路军溃败牺牲,本来力量强大的四方面军主力如此被击败,不得不解散打游击,令人心痛。陈徐离开部队回陕北。徐向前独自回到陕北。陈昌浩遇老乡,在老乡家养病后回了鄂豫皖,之后又回延安。李先念带西路军420人到新疆,盛世才欢迎。陈云、滕代远从苏联到新疆见李先念。四方面军到西路军死亡过半。

  张下场并不好,在国民党内不受重视,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老时生活凄惨。陈昌浩、张琴秋在文革中自杀。

  作者说,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是蒙着面纱的少女。如何揭开面纱,看到历史的真实面容,真的很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