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深阅读》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深阅读》读后感10篇

2018-04-24 21: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深阅读》读后感10篇

  《深阅读》是一本由[日]斋藤孝著作,后浪出版公司·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阅读》读后感(一):信息爆炸还是信息匮乏

  我们经常问自己,读书的意义是什么?斋藤孝将其概括为三点:获得信息、愉快独处、丰富精神。他认为后两点更为重要,用读书填满独处的时间,和伟人产生共鸣,减轻内心孤独感。

  读过《娱乐至死》的人都知道,人类已经走过了由舆论领袖和印刷机统治时代走向了“娱乐化”时代。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人类面临着如排山倒海般涌来的信息,我们下意识选择了最易接受的的信息,往往也忽略了真正有意义的信息。与其说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如说我们处在一个“有用信息匮乏”的时代。斋藤孝在他的《深阅读》中 将我们平日面对的麻烦比作“河流表层的浊流”,而只有向下深潜,才能找到清流。

  而获得深潜力方法就是“深阅读”。

  斋藤孝在《深阅读》一书中提出,阅读要养成五个习惯总结起来即:提问、输入、整理、习惯、输出。而这五个习惯也正对应着“深阅读”中的不同阶段,也有着相对应的阅读方法。

  阶段一:培养兴趣——学会提问

  斋藤孝在书中常以他的教学方法为例,他讲到在大学里,他会给学生列书单,要求学生“必读”哪些书目。学生在“要求”下“被迫”接受了很多不敢读或是平时根本没兴趣的书,学生们在半强迫的状态下消除了“我不行”的偏见,从中获得了意向不到的体验。这就不得不提读书兴趣的培养了。

  《深阅读》中提到一种“由点到面”的兴趣培养方法。当你涉足一个全新的领域时,不妨从这个领域的“优质入门书籍开始,从浅到深逐渐阅读。你会发现,这些优质书籍会成为掌握新知识、新信息的起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对书中提到的人、事产生兴趣,从而开始有了自主阅读的动机

  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难,斋藤孝在读书的过程中会把问题用括号括起来,运用这样的方法,就如同跟随作者写书的思路一起思考问题,更容易理解书的内容是如何展开的。

  这正是由“点”到“面”的过程,斋藤孝将其概括为“自问自思”。也就是说不一定要能“自问自答”,只要思考并主动寻求解答的出路,你对读书的兴趣就已经被点燃了。须知阅读应以问题为基础,而非“我需要读书”的焦虑感催动。

  那么,什么样的书籍可以被称作“优质书籍”呢?

  在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有这样一张图,概括了选书的大致流程

  《深阅读》读后感(二):如何找到一本好书,打造你的个人书单

  文/林小白

  在我周遭人中,我被大家认为“爱阅读”的人,所以常常有人会让我给他推荐一些书,更有甚者会让我索性列个书单给他。但我一直认为,书单是个很主观个性化的列表。因为每个人喜欢看的书的类型不同,书单往往不能一概而论

  实际上,只要你有想要培养阅读这个习惯,然后跟着以下这几个步骤,你会发现,你的个人书单也形成了。

  1)先走进书店再说。日本明治大学的文学教授斋藤孝写的《深阅读》里告诉我们,书店是引起读书兴趣的空间。这句话实属不假。书店往往有着温暖柔和灯光简单舒适布局、还有一群爱读书的人。你走进书店,随意翻翻,都有可能找到你觉得感兴趣的书、想买的书。要知道有的书如果你没跟它们遇见,你完全不知道它们的存在的。逛书店当然不仅仅是为了买书,仅仅是置身于那种安静又有力量环境里,你都会不自主地翻开一本书。

  2)从你喜欢的电影入手。这是一个大IP时代,很多搬上大荧幕的故事都来自于书籍,或后来因名声大噪而有了书。因此,你完全可以从你喜欢的电影入手,如成就小李子拿到小金人的《荒野猎人》,你就可以去买上一本看看。要知道电影受时长及表达方式限制,有些内容从书里看到的会更精彩。《深阅读》里建议先读原著再看电影为佳,因为事先观看影像,会剥夺在大脑里把文字变成影像的乐趣。而读书最大的妙趣,正在于能把原本只是排砌而成的文字,在脑海里逐渐变成影像和声音

  3)从门槛较低的书开始。一本情况下,会问他人要书单的人是还没养成系统地读书习惯的人。在还没牢固建立读书习惯的时候,可以从一些门槛较低的书开始看。一些被大拿频频推荐的书,兴许是年代较为远久的名著,这类书籍因为用词及翻译的问题,往往让人觉得晦涩难懂。如果你一开始就阅读这些书,往往不能很好地坚持下来。因为,刚开始书籍的选择就完全按照兴趣来吧,想看什么就去看吧。

  4)顺藤摸瓜找到“下一本书”。当你看完一本书的时候,很容易就能找到下一本书了。比如你觉得这个作者的文风很棒,你自然会去找他的其它书籍进行阅读;比如你觉得作者在这本书里提到的一个观点有趣,针对真个观点你又可以找到相应的书籍;再比如有的书后面会有出版社做的相关性书籍的推荐,如果你觉得这本书提到的主旨内容你很喜欢,完全可以去找这种相关性的书籍来读。通过顺藤摸瓜,我们就像蜘蛛织网一样,形成了一个结实而又庞大的书单网、知识网。

  5)通过行家推荐来找寻。现在网络上有不少书评人,可以多看看这些人推荐了哪些书,从中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开始看。甚至有很多比较爱阅读的名人推荐的书,我们也可以拿来做参考。一个人的知识底蕴深厚的时候,他们推荐的书很少会令人失望

  6)参考图书榜单。亚马逊、当当网都是国内比较知名的书籍销售平台,这些平台都会出相应的图书榜单,有畅销榜、新书排行榜等等。虽然按照我的观察,在畅销榜上的以一些流行书较多,但这个榜单也不失为一个可参考的依据。当然仅仅看榜单的话可能太单一了,我们可以结合网站上相应书籍的读者评价。斋藤孝教授说,“光看写下的评价,就能大概知道对方读过多少书,知识是否渊博,从而判断其评价是否可供参考。”而且,当评价的人较多的时候,就具有比较高的可信度。如果大家对一本书的打分普遍很低,那这本书一定比较糟糕

  7)可以尝试阅读天才一生。如果看到这里,你还没找到你大概的书单的话,那我想,兴许你可以尝试看看阅读传记。《深阅读》里对读传记很是推崇,书中认为,阅读传记不是为了获得知识,也没有拓宽想象力的乐趣,但能让我们感受成功者和天才们所拥有额“闪光点”,我们可借此激发积极性,或者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而且,那些天才往往性格乖戾,如果我们和他们“面对面交流”,肯定收获的还不如书中的多。

  就这么简单的7个方式,你就能找到一本值得读的书,从而打造自己的专属书单。赶快来试试吧。

  《深阅读》读后感(三):不妨一看

  这本书讲解范围并没有没有超越《如何阅读一本书》,从读书的目的来说,“深化思想升华精神”和《如何阅读一本书》也是一致的。但由于是这几年的作品,所以在和时事的融合上比《如何阅读一本书》要更贴近现在的读者,更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在谈到图书的意义时,作者讲到“年轻人肤浅”,很是认同。作者说“不读书,精神自然就很脆弱。一旦别人把话说得重了,他们就会紧闭心扉,或者避不见人。”从自己的孩子身上的现象感觉确实如此。现在的孩子,大概都是自我中心一代,也许读书是能够让他们打开心门、让外界阳光照射进来并且走出自我、接纳他人、融入世界的方法。作者在承认读书”过时“这一现实状态下, 从思想和实践上劝导读者要跨越障碍,寻找”宝贵的清流“。

  这本书不长,通俗易懂,读起来不吃力,有不少中肯的意见,推荐青少年看看,对家长来说也是一种鼓励

  这本书的海报也对书中要点进行了总结,可以作为自己读书笔记的一部分。《深阅读》海报

  《深阅读》读后感(四):回归《深阅读》

  网络时代带来的改变之一,恐怕是信息的获得越来越依赖快餐碎片化的微博微信社交网络,书读的越来越少,可以完整去阅读一本书的时间和心境也越来越稀薄。那么,在这个十倍速的时代,传统意义上深阅读到底还有必要吗? 如果有,是什么原因我们还要提倡它呢?《深阅读》给出的答案是:只有深阅读可以带给我们强健的精神力量,去应对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而只有拥有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让我们在越来越复杂激烈竞争环境下拥有持久的快速决断力和执行力。如果只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表面漂流“,我们无法建立“浑浊的精神底层流淌的清流”,“内心深处郁郁葱葱森林”。

  作者认为:“我们也许正生活在一个‘信息匮乏’而非‘信息过剩’的世界。我们接受大量的信息都可以归结为娱乐,而非直达心灵深处的知识。长此以往,我们的精神变得浅薄脆弱”,在生活中工作中变得弱不禁风。每阅读一本好书,就是从智者角度经历一次多视角的思维,跟随着书里的情节进行障碍的跨越,而这种思维的过程就是一次精神的锻炼,判断力的锐化。读书是和贤人交换能量同时去除我们精神上的负面能量。

  作者在本书中介绍了几个比较好的读书方法。“自问自思”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不停向自己提问进而启发层次的思考。作者提倡“光用眼睛看字不叫读书”,边看边读是让内容呈现画面感,培养情感的一种方式,所以不应该把这只看作是孩子教育的方式,初中高中乃至成人都应该尝试。作者一晚上可以读一本多书,他的设定读书时间,跳读,只读小说里的对话部分等读书方法都值得学习。

  读一本书就像是在向一位老师学习,如果不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没有读它的意义。对书里的核心内容,应该进行思考,提炼,并能找到现实的关联指导意义。这样才能够真正帮助自己积累经验值,实现阅读的价值。对于这个过程,本书中除讲到了“向别人转述”,“举办读书会”,“映射交流”等方法,还提到了新颖的“转换阅读“,并用Y=f(x) 来表述。“x”是书的内容,”f”代表的是视角,这个视角可以是作者的,也可以是你的,甚至可以是别人的,同样的内容”x“用不同的视角”f”来阅读得到的阅读经验和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这个方法不仅可以让读书变得更有趣味,还可以帮助自己形成面对不同对象是的自己的不同视角‘f’,这在网络时代尤其重要。

  “安逸的读书不叫读书,读书是让人思考的“。这个说法对了一些,我们也有纯粹为了娱乐纯粹为了消磨时间的阅读。但这个时代娱乐的东西已经太多太多,回归深阅读吧,去培养深度思考的习惯,去重拾我们的精神力量。

  《深阅读》读后感(五):是时候,少刷点朋友圈,多做点深阅读了

  财源滚滚而文事寂寥,精神枯窘而处处嬉闹。

  余秋雨在《天人对话》一文中如是形容当下浮躁肤浅的社会

  数年过去了,此种状况有过之而无不及

  智能手机几乎绑架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我们读书的时间少了,而刷朋友圈的时间多了。吃饭

  之前拍个照、旅游景区拍个照、路上堵车拍个照,好玩的,不好玩的都拍个照,然后发朋友圈,等着别人点赞,同时也在朋友圈给认识、不认识的人点赞。

  可,这些,除了带给我们一时的愉悦外,还能带给我们什么?什么都不能,既无法丰富我们的知识,亦无法丰富我们的精神。

  放任不理吗?放任自己的思想、心境变得越来越肤浅吗?当然不应该,应该的是多一点深阅读。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正是这样很及时的一本书,作者指出了信息爆炸读书的意义所在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深阅读?作者建议我们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尤其是遇到难度较大的古典名著,不妨先把原著放一放,先从原著的现、当代解读版或者简明易懂的白话翻译版本开始入手。

  当然,处了古典以外,还有很多优质的书值得我们去读,至于如何平判断一本书是否是好书,作者也给出了两个简单的评价标准,一是易读,二是有内涵

  可是,世间的书那么多,怎么去伪存真,快速找到好书,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心得

  选好了书,如何坚持阅读,如何培养持续读书的习惯,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五种办法

  (1)边读边问,带着问题去阅读

  (2)除了默读,有些书还应该朗读,尤其诗歌

  (3)应该尽量多读纸质书,而且要养成藏书的习惯

  (4)定时阅读,每天给自己留出阅读的时间

  (5)通过各种手段“输出”内容,使书成为自身血肉

  另外,作者还专门利用一个章节,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利用阅读技巧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让自己读的更深更广。比如“转换阅读”、“师事阅读”、“吐槽阅读”、“安定剂阅读”、“兴奋剂阅读”、“标签阅读”、“据点阅读”、“快速阅读”等。于我而言,有几个技巧很新颖而且实用。

  能写出这么一本书的人,作者自然也是一个爱读书之人。作者斋藤校是日本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除了本书之外,还曾有著作《学会学习》、《提问力》、《规划力》等。

  《深阅读》读后感(六):不好意思,你可能真不会读书。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曾不止一次的被问到类似这样问题,读书究竟还有用吗?读书所带来的薪资够得上消费吗?书能给你个男朋友吗,也不出去多见见人……以前上学的时候乘火车总会被问到类似前者的问题,工作之后单身的我总会被我妈质疑后者。

  以前面对这些质疑声音的时候总喜欢拿龙应台的话来解释,但总觉得少那么一点韵味,直到读了斋藤孝先生的《深阅读》才越发鉴定读书的魅力如此迷人,用处无处不在。

  作斋藤孝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并在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修完博士课程,现为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可能因为作者既是学者也是教授,所以读完《深阅读》再回答前面问题的时候会有种说到心坎里的感觉。

  如果说龙应台的话是身为母亲对儿子最真挚的关怀,那么斋藤孝的《深阅读》则是身为一个拥有教育学博士学位的文学老师对学生,无论是现在的学习还是未来的规划,无论是学生自身的幸福感还是深处外在坏境下所承受的压力下最诚挚的忠告。作者在书中不仅讨论了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意义,更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读书带给自身世界的拓展和变化,以及不同类型的书如何有效阅读做到及时输入输出的方法。

1.为什么读书是必不可少的

  (1)所有关于阅读类的书,都会先告诉你读书的目的首先是迫于学习和工作的及的需求所获取时性实用性的工具书。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于工作属性认知的改变,更是让大多数的企业吝啬于花费人力物力去培养一批忠诚度不高,难于管教,随时都会走的员工,它们恨不得刚出毕业的你直接可以抗刀扛枪奔赴战场和竞争对手来个你死我活;即使在学校对于课题的研究,老师的优选学生对象一定也是那些认真钻研爱读书又有一套自己方法的学生。所以无论当下你是在校的学生还是参加工作的职场人士,阅读对于自身能力的提升都是必不可少的。

  (2)互联网的发达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途径去获取需要的信息,但也让我们生活塞满了纷繁复杂的花边新闻,如此互联网的便捷并没有对我们对自身思维方式的形成,价值观的确立带来好处,甚至思想不健全者容易迷失其中,人云亦云丧失自我。

  (3)读书是最能直接接触灵魂,直达精神世界的途径之一。想一个安静的下午,亦或者晚上,读一本好书,仿佛徜徉于另一个世界,你不过还在这里,读着一本喜爱的书,而思绪早已跟随作者穿越另一个地方、另一个时空,像现实的参与者,也像冷静的旁观者,看到的景象也仿佛电影放映般再脑海里一幕幕呈现转换,你还是你,但却领略了更多的山川美景大千世界。你依然是一个人,但内心的满足,精神世界的丰富,早已让你不惧孤独,享受独处,享受一个人的好时光。

2. 如何培养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

  (1)好奇心是保持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息的热情。说到好奇心驱使下产生的兴趣,作者推荐了两个容易产生兴趣点的“地方”,一个是书店,一个是报纸。

  书店和网购的区别在于,在书店你可以亲自翻阅书里的内容,或者再多走几步,就会发现新的领域,发现以前自己的讨厌的东西可能也很有趣,而不是通过网购凭主观的书评来决定自己的喜恶。

  说到报纸,作者分享自己在大学的授课经历,让学生把感兴趣的报道贴在纸上,并写上自己的评论,在课堂上发表,如此以作业的形式展现,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也让更多的学生即使对此领域不感兴趣也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网络的发达,让传统的纸媒每况愈下,但好在现在很多app都有推送关键字报道的功能,还是可以通过此方式扩大自己的眼界,提高阅读的宽度和广度。

  (2)看电影前先看原作。这样当一本你读过的书被搬上荧幕,当你看到演员、配音的时候会在心理有这样的猜想或者乐趣,他来演这个角色刚刚好,或者这个角色由谁来演会更好的,演员怎样演可以表现主人公悲痛的心情,情景怎样转换才显得有逻辑可循……你虽然不是导演,但在读书和观影的过程中实现了导演梦。

  (3)读一本书,首先从读一本好书开始。市场上书目玲琅满目眼花缭乱,但并不是任何书都有深度,鉴别一本书值不值得深入阅读的方法,即当你阅读一本的书的时候并不是简单的将所学输出,而是至少要有一处是引用本书的内容,以此为目的在读一本书的时候会抱着探索的态度深入阅读。当你读完一本好书的时候,可以顺藤摸瓜读下一本书,这本书可以是文中作者提出的,也可以是作者笔下的其他书籍,或者在亚马逊等图书网站上搜索,常能看到大数据计算下的相关数据,例如购买此商品的客户也同样购买了……例如后浪出版社年末总结的2017摄影图书目录、经管图书目录、艺术图书目录等,这些书相互关联,不仅解决了你难寻下一本书的麻烦,通过系统的阅读也形成了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

  (4)向你的偶像学习。当自己遇到困难或者麻烦的事时,把自己的身份叠加在偶像的身上,想象当这件事情发生在偶像身上时,他会怎么做,会有怎样的想法。

3. 如保持阅读的5个习惯

  (1)培养自问自答,自我反思的习惯。明白自己的问题,你才能根据问题对症下药,得到满意的答案。读书也是这样样,当你明白作者的意图,为什么这样写的时候,就能较快的进入角色,边读边提问边思考。作者斋藤孝,既为大学老师,也是学者,深谙其中道理,所以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也多处用自问自答自我反思的方式,从生活细节之处见思考,见阅读。

  (2)除了眼睛看书耳朵也可以听书。在5个月的时候,胎儿就有了听力,这时候父母开始给胎儿讲故事、唱歌、朗诵诗词,以促进胎儿健康正常的发育。由此可见不只眼睛可以看书,耳朵也可以听书,且耳朵听到的声音更容易在大脑里形成影像,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去听书中的内容。

  (3)书架的整理和摆放。书架的功能如同人的记忆宫殿,目光扫过书架,就想起回忆当初阅读时的自己有什么想法,这个想法又涉及到什么辅助内容,抽丝剥茧加深阅读印象。

  (4)学会输出才能将阅读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能否把书的内容向别人讲清楚是你读过这本书的衡量标准。同样的作者斋藤孝也分享了一些方法。一是和身边同样喜欢读书的伙伴们事先都制定一本书去读,然后在约定的时间举办读书会,彼此之间交流感想和意见。

4. 提高阅读效率的tips

  (1)建立自己的书单。将读过的书,写出自己的书评或者读后感,发表在自己的博客或者豆瓣书评里,当你的读者越多,读者给你的反馈也越多,下次再读书的时候也会更加深入的阅读。更有和读者互动之间彼此推荐书目、分享书单,形成一种新的读书形态。

  每本书、每个书单都可以设置相应的标签,每个标签下的其他书都可以通读一遍。不仅可以建立系统的框架体系,因为是同一标签下的书目关联性较大,复式的记忆也会加深阅读和理解。也称作标签阅读。

  (2)将内容融入自身。作者提出一种转换阅读的方法,并称世界上所有的现象都可以用转换阅读的方式来解释,即Y=F(x).x可以同一主题不同作者的书,或者是同一作者不同主题的书,这样在阅读的过程中渐渐的形成自己F值,体会读书的乐趣。比如文中举了一个“日本资本主义之父”涩泽荣一将《论语》中的哲学运用在自身经营上,并作为自身资本投资的方针。

  (3)切换不同的阅读模式。

  安定剂阅读有点像考前看笔记,把已经知道的知识点再确认一遍,追求考试前内心的安定,大有种原来是这样,不会太难自己都会正常发挥的感觉。

  兴奋剂阅读则类似于情绪体验,在读书的过程中追求不可思议的变化。

  据点阅读当你在阅读某些书时,觉得内容很难理解,不妨先以此书为据点,寻找相关的书籍阅读,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后再重新开始读这本书会更易理解。

  快速阅读和跳读在清楚文章结构的前提下,把握文章出场人物的关系,只对对话部分进行阅读,因此哪怕略过了文章的情景描写,只要跟上主要情节,原本需要一周读完的书两三天就完成了。

  吐槽为前提的情绪阅读像相声的捧哏和逗哏一样,在爱着对方、理解对方的同时,敏锐的追问,向脑中注入异物般的违和感让情绪时刻处于不稳定状态。

  “师事”阅读当你很喜欢一位作者的时候,其持续的著作你都会去关注和阅读,而这个时候读书的目的已不是单单的获取知识,而是敬重作者的人格和思想,所以不妨好几位这样的“师父”。

  读完斋藤孝先生《深阅读》会有这样一种顿悟:读过这本书的现在的人生,与没读过这本书以前的人生,确实是不一样呢。

  

  《深阅读》读后感(七):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应该如何阅读?

  人喜欢阅读,原因有许多很多种。或因为这是喜欢的作者,或因为这本书道出了他们的心声,或因为文笔和逻辑。通过阅读这件事情,获得了良好的体验,让自己觉得快乐,所以才会喜欢阅读。

  但与此同时,很多人读书觉得没有收获导致不爱读书,是因为他们的阅读方式还停留在“原始人”的阶段,拿到一本书,从头到尾阅读,或者死记硬背,这样就背离了阅读的初衷。以及,这个时代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很多人只愿意在微信公众号看看短篇,或者看看微博新闻,早已经丧失了深度阅读的能力。

  这本由斋藤孝写的《深阅读》,告诉大家用读书掌握“深潜力”,汲取人类精神的宝贵清流。他不仅讲述了阅读的意义和好处,还总结出了一些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在这里也分享给各位。

  一、 保持持续读书的习惯

  1、自问自思

  信息时代,大家阅读一篇文章、一段文章,往往看了就忘。要不就是读几篇简讯,知道最新发生的事情而已。这样的阅读显然是没有效果的。所以作者提倡“边问边读”。 “现实经验只有经过一定岁月才能积累起来,但通过书本获得经验,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而且,积累读书经验的速度越快,就越容易迈出下一个台阶”。

  不仅仅是读书,在阅读公众号文字、大V的微博评论的时候,我们也可带着这样的心态去读。有了疑问,对一件事情有着不同方向的思考,也是锻炼批判性思维的过程。而在阅读的同时,也是积累经验的过程。

  2、朗读的好处

  作者在这里诠释了朗读的好处——出声朗读可以作为一种训练,让语言沁入身体。当然,这种方法对于成年人的效果还有待考证,但对于早期学语言的幼童,是可以从书考证有一定效果的。所以,如果是父母教育孩子阅读,给他们多念念童话或者给他们听有声书,都是很好的阅读辅助方式。

  3、纸质书的好处

  从作者的角度来说,他更喜欢把纸质书,把书架堆满,有读书的动力和魄力。当然我对这一观点持中立态度,毕竟电子书不论携带还是做笔记都方便很多嘛。

  4、设定读书时间,坚持每天阅读

  阅读也是一种习惯,就如其他事情一样。有的人每天打游戏,有的人每天看电视剧,当然阅读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习惯。成为这样的习惯之前,可以先给自己设定个小目标——每天读半小时或一小时书,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段。当然,其实零碎的时间也都可以用来阅读——等公交、等人、排队的时候。挤一挤,总是有时间的。零碎时间可以看一下方便阅读的书籍,看看大纲、概念就能读的书,整片的时间可以分给那些晦涩的、需要仔细思考的篇章。

  5、学会“输出”,让内容成为自己的知识

  能否把书籍的内容给别人说清楚,算是是否从书中汲取到知识的衡量标准之一。不论是精读还是泛读,如果能把这本书的大意、关键点、有用的地方和没有见过的观念讲解给大家,或是像我这样用博客的形式上写出来,都是输出的渠道。而在输出的同时,自己也加深了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二、 十倍增强读书力的技法

  1、通过转换阅读,将内容融入自身

  “转换阅读”,通俗一点说就是“换位思考”。在阅读的时候,设身处地想一想作者的处境、阶层、状态,很多本来不能理解的问题,大概也就能理解了。而作者也说,“在阅读其作品的过程中,就会明白世界上还有这样的想法,也就是跟一些伟人共享想视角。”随着阅读深入,有时候就算脱离了阅读的情景,也能明白该以怎么样的视角去看待。

  2、寻找自己的视角

  作者在说这个观点的时候,还是在强调输出——也就是说把书本的内容变成自己的。不论是专业、学术方面的书籍,还是评论、文艺类书籍,都可以酌情在阅读的时候添加自己的想法和感兴趣的地方,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的“阅读象限”。

  3、“师事阅读”

  这是作者自创的词汇,大意就是有时候可以不一定为了知识和信息去阅读,而是因为尊敬作者的思想和人格去阅读他的书籍。从而从对方的书籍里获得自己想要的能力。

  4、“吐槽阅读”

  吐槽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吐槽阅读也就是要坚持对事物的批判性。“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是那么一回事”“这个地方作者以偏概全了”等等,一边思考书中的问题一遍“吐槽”,“在这种感情用事的状态下阅读,大脑除了记住书中的内容,还会记住当时的情绪,有助于巩固记忆。因此,吸收的效率也会更高”。

  5、瞬间偶遇也不能错过的“一生一遇阅读”

  跟人与人的缘分一样,人和书,大概也有这样的缘分。如果有那些让你一见倾心的书,就买下来、认真阅读、做好笔记,保留住这难得的缘分吧。

  6、“安定剂阅读”

  这种阅读方法是为了自己的精神更稳当。有时候,在面对不确定的事情的时候,或许可以采取这种方法。简单来说,安定剂阅读就是把已经知道的事情重新确认一遍的阅读。这样的阅读,让自己觉得“果然如此”,对一些事情也就坦然面对了。

  7、做一定的标签阅读

  不同的出版社会有不同的出版系列,也有不一样的标签。简而言之,就是某个专业或者细分,可以找出一系列的书籍来查看。在寻找的果然中,可以对这一细分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和学习。

  8、通过据点阅读汇集知识

  据点意阅读,就是以某本书为契机,拓宽书籍的广度。就像我们小时候学的某一篇课文,比如学习鲁迅的某篇文章,老师们通常不仅仅单讲这一篇,而是会串联作家其他的文章和同时代相关的作品进行展开。这样也有助于我们收集相关知识,构建自己的阅读体系。久而久之,自己的脑海里也就有了一座校图书馆。

  9、用只读对话的方法阅读长篇小说

  作者的观点是,阅读那些精彩却描写丰富的长篇小说的时候,有一个特殊的小技巧,就是只读小说里面的对话部分。因为有一些描述其实是为了渲染,如果直入主题——对话和情节,那也可以完全忽略那些旁边。

  当然这一点我并不赞同,但如果有需要的朋友觉得这一点有效果就可以借鉴一下。

  10、 跳读的好处

  作者也鼓励某些书籍的跳读。毕竟不是每一本书的每一个细节都有用处。善于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也是获取阅读能力的关键。

  《深阅读》读后感(八):阅读预备式:成为一个具有读书体质的人

  南宋诗人朱熹曾经在《观书有感》一诗中感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借此表达自己切身的读书体会。

  水之所以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的不断注入。一个人若要想保持思想澄明清朗,不断达到新的境界,必须要思维开阔,不断的输入新知识,广泛阅读吸收,就好像源头活水一样,让自己的才思汩汩流出。

  斋藤孝在《深阅读》这本书中也阐述了类似的理念。在信息如洪流的今天,独特的思维方式显的尤为重要。如果利用一个函数方式来表达的话,就是y=f(x),其中y就是创意、思维结果,x就是信息量和素材,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素材加工公式那就是f。想要自己创意不断,需要拥有独立有深度的思维方式,同时还要输入海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就像源头活水,保持思维的清澈澄明。

  保持阅读就是自己保持输入很好的一种方式。作者在书中不仅从根本上阐述了“读书”的意义和力量,并且给出了如何选好书、读好书的阅读技巧,对于暂时还不是读书体质的读者来说,可谓是开出了一个非常对症又容易见效的的处方签。

  斋藤孝,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并在该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修完博士课程,现为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专业为教育学、身体论、交流论。除了本书之外,他还出版了《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5天学会独立思考法则》《如何有效提问》《学会学习:从认知自我到高效学习》。从他出版图书,也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位“方法论学者”。

  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从知晓阅读的意义、开始阅读、持续阅读这三个方面,给三类阅读新手提供了指导:

  1、给不爱看书的人:知晓阅读的意义,成为一个聪明人

  有的人可能会说,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我可以搜索到任何我想要学习的信息、知识、方法,借由互联网,我一样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甚至这个信息还要更多、更广。为什么一定要阅读呢?

《深阅读》书中也提到了这一点:“如果书读的不够,只能依赖互联网的话,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完全无法深入其中。”

  诚然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但是却很少有像阅读这样,能让你在一个安全的空间里,进行自我审视,因为书只是非生命的客观存在,可以将自己投影在书的世界里,进行对照反省,而不用担心来自外界的评判和影响。

  阅读尤其是阅读那些行业专家、古典巨著,你可以突破时间、空间,来聆听来自他们的教导。正如笛卡尔所说:“阅读好书,就像跟过去最优秀的人物对话一样。” 在吸收知识的同时,对比自己的思考结果,发现和他们思维契合的地方时,能够巩固自己的记忆、鼓舞自己的信心,发现有分歧的地方,可以进行对照反思,或者发现自己的思维盲区、或者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

斋藤孝指出“读书不仅能让我们从作者身上得到能量,它还像吸水纸一样,能吸走我们精神上的负能量。”

  阅读就像一面镜子,成为自己安全的自我反省空间。同时也是一位导师,能够让自己有机会与伟人共享视角。而且这也是一种手段,帮助自己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思维方式,打造自己独特的f。

  当一个人被形容聪明的时候,意味着什么呢?其实这个时候我们通常说这个人思维敏捷,能够看到问题的本质,也就是说他的思考既有速度又有深度。而阅读就是一种让自己思维纵向发展的手段。并且在阅读输入的过程中,见识多了,反复的建立自己的神经通路,自然反应速度也会变快。

  阅读会让我们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变成一个又决断力和判断力的人。

  2、给想看书却无从下手的人:开始阅读,一步一步培养阅读体质

  读书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你觉得应该读书却不知道读什么书的时候,作者也给出了建议:

  去书店逛一逛。书店是一个非常适于引起兴趣的空间。在自己不熟悉的书中间,随便看一看,翻一翻,没准就会对一个未知的领域萌生兴趣。

  用报纸唤起兴趣和关注。因为报纸的特性,所以可能只是从头许略浏览一遍,就能大概了解世界的变化,这就好像你竖起了一根天线,寻找同频率的信息,然后顺着那个信息找到自己的想要深入了解的书籍。

  选择低门槛的书籍。先选择一些比较薄、比较通俗但是又不乏文学素养的作品进行阅读。这样也是为了避免看完书籍介绍之后,迫不及待买来大部头,结果因为艰深晦涩而导致挫败,最后半途而废。如何寻找低门槛书籍,也可以利用读书平台的书评进行参考。

  影视剧原著。当我们阅读的时候,文字会在脑海中转换成影像和声音,通过影视剧产生的兴趣,迁移到读书上来,并且因为技术的限制,影视剧中的内容完成度肯定不及我们头脑中的完成度,这样更容易感受到文字之美,细节之美。

  顺藤摸瓜抓到下一本书。当你开始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其实你的脚下就已经生出了一张阅读地图。顺着书中的内容会有很多相应的连接点,作者提到的经典书籍,书中使用的参考文献,因为书中描述产生的新的兴趣,这个时候只要跟着这个阅读地图,你就会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阅读世界。

  3、给看完了书却没有收获的人:持续阅读,建立自己的专属函数f

叔本华说“光是不停的读书,过后却不深入的思考的话,绝大部分的知识就会流失,不会在精神中扎根。”

  所以不只是要阅读,更重要的是在持续阅读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更好的吸收知识和能量。

  世界上的伟人、贤人、作家都有各自的思考轴心,这也是我们前面提到的f,利用“融入经验的阅读”模式,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将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经验联结起来。不只是接收知识,而是对知识进行与自身的对照。

  并且利用向别人输出的机会,对这个阅读习惯进行巩固。在向别人讲述某本书的内容时,不止讲述书的梗概,还要加入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这个过程是对自己的记忆进行回溯的过程,也是对头脑中知识体系进行整理的机会。

  在输出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和障碍,但是这种也是发现自己盲点并且扩大阅读面的契机。这个时候可以对于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或者同一个主题的不同作品进行对照阅读,在这个过程中,你更容易发现这一主题的脉络。这个脉络也会随着你阅读的深入,在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

  随着输入-输出的交替、深化,你一定会发现自己的专属函数f。

  临近年末,相信很多人已经开始写新年计划,相信有很多人都写下了“阅读计划”,为了不让这个计划成为一个空头支票,建议阅读新手都看看这本书。它会帮助你理清思路,确定阅读路线。

  接下来,就好像这本书的名字《深阅读》一样,潜入书籍的海洋的深处,去寻找那些更加精彩的风景吧。

  《深阅读》读后感(九):《深阅读》不仅是深阅读,还是一份书单

  我们身处一个纠结的时代,它既是信息爆炸时代,也是信息匮乏时代。

  我们无聊时是在做什么呢?

  发微博,刷朋友圈,看娱乐八卦。

  看似我们坐在家里就已经了解了全世界,然而这种交流却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我们是在浪费时间。其实,我们是处在一个信息匮乏的时代,我们有多少人每天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用心去看了一本书?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说我找不到目标,我没有方向,那是因为我们的精神是荒芜的,我们没有找到那个启动我们去奋斗的格言警句。我们没有去看书,我们看书时没有把书化为自身的血肉。

  深阅读

  在日本作家斋藤孝的《深阅读》里,通过阐述“读书”的意义来告诉我们唯有读书才能掌握我们“深潜能力”,才能找到地底珍贵的宝藏。那么读书有什么意义呢?

  选择什么样的书很重要。同样是读书,所读的书不同,意义也完全不同。读书的意义可大体分为三种。

  第一,是以获得信息为目的的读书。在我们上学考研或是现在的学习某一项技能时,我们读书就是不得不读书,因为我们要获取书里的知识去参加考试。

  第二,是为了愉快且有意义地度过独处的时间,因而促使大脑充分发挥想象力的读书。

  第三,是为了锻炼自己、丰富精神而读书。

  我觉得作者总结的这三种是极为准确而全面的,这三种读书的任何一种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第二种和第三种,很多时候我们读书时这第二种和第三种是同时进行的。

  很多人都整天叫喊着,我好孤独,我好寂寞!那么不妨找一本有趣的书来看看,书是使心灵恢复平静的一剂良药。只要能用读书填满独处的时间,就能减轻内心的孤独感。

  请忽略我丑陋的字

  在没有工作的时间里,我特别喜欢一个人呆在房间里看书。躺着或坐着,哪种姿势舒服就用那种姿态来看书第一遍囫囵吞枣,第二遍理清思路,第三遍再来理解作者的思想。

  这样下来,还哪里来的时间在朋友圈里感慨自己的孤单呢?

  在简书我们经常看到有人推荐书单,我经常都会点开来看看,然后在他们的书单里寻找我喜欢看的书。而且我看书有一个习惯,如果那本书有拍成电影或电视,那我我一定在看完书后再去看看电影或电视。

  《深阅读》里有这样一句话“读书的伟大妙趣,正在于能把原本只是排砌成行的文字,在脑海里逐渐变为影像和声音。”如果你不能理解这句话,那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想。

  很多电视剧或电影开拍前都会发一个主演名单,然后我们就会把我们看书时在自己脑里形成的角色形象往导演给出的主演身上套,之后我们的脑里就会有这样一句话出来“诶,还真是挺符合人物形象的”“我去,不会真是TA来演吧,能演出那个效果吗”等。

  很多电视剧或是电影出来时,都会有人大呼,“还我XXX”“演的离原著几十光年的距离吧”。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王安忆的《长恨歌》,因此,在看完原著后,我又看了郑秀文版的电影,还有黄奕与张可颐主演的电视剧。在看完郑秀文的电影后有一个镜头特别打动我,是李主任把王琦瑶一个人留在爱丽丝公寓,她穿着睡袍蹲在走廊里大哭。突然就有一种感觉“哦,郑秀文就是王琦瑶啊”。郑秀文把我在看书时脑里浮出的王琦瑶“性感”的一面演绎的淋漓尽致。

  通过原著,电影,电视剧三个版本的对比,这样使得我在读书中的这个过程是特别有趣的,它就把书里的东西变成了我脑海里的东西,本是别人的东西现在成了我的东西,这是极为有成就感的。

  《深阅读》全书才140多页,内容简单易懂,甚至于作者把重点的话都用加黑字体表现出来。然而在我看来《深阅读》的精彩不仅只是一本教人们如何读书的书,更是一本介绍各国作家,以及优秀作品的书单。

  为了方便自己日后可以看到优秀的作品,也方便大家去找这些作品,我在下面给大家罗列出来:

  《启动的活法》——村上和雄、《论语》——孔子、《意义的呼唤》——维克多·E弗兰克贝、《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本书作者提了很多次)、《富翁自传》——福泽谕吉、《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千禧年》——斯蒂格·拉森、《禁闭岛》——丹尼斯·勒翰、《历史是什么》——爱德华·H·卡尔、《游戏的人》——约翰·赫伊津哈、《情绪的世界》岛崎敏树、《人类的极限》、《人类的诗与真实——其心理学考察》——霜山德尔《夜与雾》——霜山德尔翻译、《约翰·克里斯朵夫》——罗曼·罗兰

  以上这16本书是出现在《深阅读》的第一章“推动我们的无形力量”中,这里包括四个内容“亦师亦友的读书”、“读书时追求心灵富足”的最佳手段“、”以培养坚强为目的的读书“、”不惧孤独的人前路宽广”。所以这一章的书单多是一些精神上的读物,是讲述人生的读物。(我没有看过这些书,之所以有这样的结论是因为看了书中对这些书的一些见解。)

  《跟巨匠学习绘画鉴赏》——视觉设计研究所、《跟巨匠学习配色基础》——内田广由纪、《睡觉也能学的结构主义》——内田树、《反哲学入门》——木田元《尼采入门》、《柏拉图入门》竹田青嗣、《原来这就是现代思想》小阪修平、《Small Talk》Oxfrod University Press 刊行、《E=mc²——世界最著名的方程式传记》大卫·波丹尼斯、《利用报纸长学力》斋藤孝《三四郎》、《从此以后》、《门》夏目漱石《金色梦乡》、《重力小丑》伊坂幸太郎小说、《斋藤孝的天才传》斋藤孝、《爱迪生——发明了20世纪的人》尼尔·鲍德温、《梵·高书信集》《私塾·坂本龙马》、《献给母亲的叙事诗》武田铁矢《龙马风云录》司马辽太郎、《44号孩子》《秘密演讲》汤姆·罗伯·史密斯、《福利斯特探案集》R·D·温菲尔德、《最后的孩子》约翰·哈特、《少女无声》波士顿·德兰、《盗城》大卫·贝尼奥夫、《枪炮、病菌和钢铁》贾雷德·戴蒙德、《柴田元幸与九位作家》柴田元幸、《古希腊渊博图鉴》芝崎美雪、《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思·韦伯、《国家的品格》藤原正彦、《别让我走》石黑一雄

  在第二章节”相遇决定人生“里作者一共提到了34本书,这些书就比较的广泛,有哲学类,有艺术类,有小说类,有文学类,也有名人传类。看了作者的读后感之后我现在特别想看夏目漱石的那三部小说。

  《君主论》马基雅维利、《风姿花传》世阿弥、《成为小说家!》中条省平、《神话的力量》约瑟夫·坎贝尔,比尔·莫耶斯、《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迈克尔·桑德尔、《新黑格尔》长谷川宏、《野村的实践<论语>》野村克也、《鼻子》果戈里、《源氏物语》、《谨译源氏物语》、《宇宙大爆炸》西蒙·辛格、《你们该如何活下去》吉野源三郎、《必能找到“座右铭”——寺子屋的451个人生训条》斋藤孝、《金言童子教》《卡索拉和她的书》多萝西·巴特勒、《当大人为绘本落泪时》柳田邦男、《那位配音员朗读的那部名作》斋藤孝、《印度夜曲》安东尼奥·塔布其、《论语和算盘》涩泽荣一、《咖啡转,世界史也转》酒井隆一郎、《马铃薯的世界史》伊藤章治、《无处不在的历史科学······或者为什么世界比我们想象的更简单》马克·布坎南、《冰川清话》胜海舟、《论语故事》下村湖人、《弟子》中岛敦、《圣经故事》赛珍珠、《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关于读书》叔本华

  书中余后的三个章节分别讲的是”阅读经典的魅力“、”坚持读书的五个习惯“、十倍增强读书力的技法”,这三章里的书单就多是经典,一共27本。我比较感兴趣的事《金言童子教》,说的是江户时代的道德教育教材。

  这一本书,却给我们提供了77本书的书单,而且每一本书都有作者自己简短的读后感。所以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我们去看的书,相对于厕所读物,这算的上是一本非常好的精神粮食。

  《深阅读》读后感(十):《深阅读》:深潜思想获得清流的秘密

  不知从何时起,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手机打发时间。坐车时看手机,聚会时看手机,走路时看手机。手机也的确便利了我们的生活,汇聚了各种各样的信息,让人看得很过瘾。 但有一个问题,很多人用手机看了几个小时的新闻后,放下手机,头脑一片混沌,不知道自己刚才看了什么。 原因在于,爆炸式和碎片化的信息,只是信息的聚集,满足人们求知的欲望,有些人被信息刷了屏,并没有对信息进行筛选,阅读过程中也没有思考,所以对阅读过的内容并没有深刻的认识。 要想改变这种现象,可以尝试换一种阅读方式,让人能把书读进去的方式。 《深阅读》这本书就是探讨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读书。书中不仅阐述了读书的意义,而且还提供了许多创新性读书方法。 这本书的作者斋藤孝是教育学博士,也是日本明治大学的教授。著作有《学会学习》《提问力》《规划力》等。《深阅读》算是比较轻薄的一本书,却有很多干货,内容很实在。书中斋藤孝通过现象分析原因再提出解决措施,娓娓道来,让人透过纸张也能感受到读书的力量。 书中首先阐述了读书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看似乏味老套,其实却难以回答。 我们从小学读书直到大学,忙着各种考试,直到高考完成。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有多少人沉下心来思考过读书的意义呢。也许很多人会说,读书时为了考试,考一个理想的大学。 作者认为,读书可以确立价值观,可以深化思想,升华精神,让精神和思想达到深度,可以帮助我们磨炼决断力和判断力。 纵观优秀的人,都有读书的习惯。比尔盖茨爱读书,并且每年都有推荐书单的习惯。比尔盖茨说他每年大约读50本书,而且只读纸质书。俞敏洪爱读书也是出了名的,他在演讲中频出金句,激励了很多人。海尔集团CEO张瑞敏不抽烟不喝酒,喜欢读书,有个外号叫“书呆子”。 优秀的人因为读书增添了勇气和智慧,注定不同于常人。 读书之前,选书也至关重要。如今图书市场火热,各式各样的书都有,自然会良莠不齐。时间宝贵,精力有限,选择质量上乘的书就是节约时间和精力,关键是能获得书中宝贵的思想财富。 斋藤孝提出,可以采取标签阅读的方式。也就是参考图书榜单,或者参考网络上对书的评价。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畅销书,其实并无价值,经不起时间的洗礼。因此要知道,畅销书不等于好书。而权威性的榜单或者专业人士对图书的参考,可以作为选书时的参考。 这本书最精华的部分是读书技巧。作者希望读者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这样不仅能扩展知识,汲取书中精华,还能为读书增添不少乐趣。 第一个技巧是转换阅读。跟主题阅读是同一个意思。根据一个知识点,寻找不同作者对同一点的不同描写,就能看到不同的角度,点就能变成面。由点及面,方便信息的整合,也能以不同的视角发现新的天地。 第二个技巧是据点阅读。这个方法就比如先建好一个大本营,然后收集与之相关联的信息和知识,这也可以拓宽读书的宽度。打个比方,想读《论语》,可能一开始读起来会很生涩,不知所讲,那就先读《弟子》,这本书是描述孔子和弟子交往的短篇小说,读完后对《论语》的背景有些了解,再去读就会容易理解了。 第三个技巧是快速阅读。速读并不仅仅是指看书速度快,更多的是学会捕捉信息重点,集中注意力,提升理解力,阅读速度自然快。需要注意的是,速读要优先保证内容的理解,不错失重要内容。 第四个技巧是跳读。有些经典书厚达三四百页,精读比较困难,很多人就会放弃,因此与好书错过。例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倘若每字每句精读,很难读完。而安娜与丈夫、安娜与情人交往的场景,都很有趣,能快速读完,本书也就读完了大部分。所以说,在合适的情况下,跳读也不失为一个优选。 关于读书,作者斋藤孝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把人类的思想比作流淌在地下深处的清水,澄澈无垢。而我们平日接收到的各种繁杂琐事等信息,则是河流表层的浊水,混沌不堪。但只要我们勇于向下深潜,穿越浊水,就能迎来清流。关键在于,我们首先要知道清流的存在,并且愿意向深处奋进。而读书,就是向深处奋进的推动力。 《深阅读》告诉我们,只有我们获得了向深处奋进的能力,才能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不慌张,不匆忙,寻找宝贵的真谛,感受炽热的真理。 古人有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冰心也说,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书中闪耀的光芒,终将变成你的铠甲,只要你愿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