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仅记住所有快乐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仅记住所有快乐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24 21:4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仅记住所有快乐读后感精选10篇

  《仅记住所有快乐》是一本由林特特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仅记住所有快乐》读后感(一):娓娓道来中的力度深邃

  在家休养的日子里读到林特特这本《仅记住所有快乐》,没有心灵鸡汤,没有鼓动激励,只有41个平淡小故事,串联起一个个爱、被爱、失爱的经历。很多处读来似乎都能感觉到这是作者本人的自传,尤其那句:什么事能有我重要。只这一句,就让我热泪盈眶身体不适时候,才体味到父母重要性,尤其是大山一样父亲,只要他在,心就是安宁的。

  书分为五个部分坚持放弃会议过客琐碎。坚持里的《结婚证》那因为时政错过爱情,尽 管后来各自成家,但是他们一辈子都在内心坚守了爱情。放弃也有放弃的理由,虽然各自理由不同,但每一段都是内心挣扎很久,都是在艰难中做出的选择。而回忆里,《小花伞》中父亲的精神追求;《给我一盘鸡毛菜》中,我的儿时生活怀念向往,都集中在了这一盘菜中;匆匆过客,谁能与我与共长久,《陪你半程》中因为好强和误会分开的夫妻,明明彼此情根深重,却奈何时异情易,只得将彼此留在往事中。直到琐碎中,那些对职场待人接物潜规则,那些对梦想执着追求,那些对远方的渴望都透过平淡朴素语言为娓娓道来,丝毫没有任何态度鲜明的谴责和爱恨,只是讲述这样一个个故事,让读者自己品味

  恰是这样毫无强迫性情感和煽动性语言的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我。虽然已经度过了初入职场的风霜凌厉期,不再迷恋成功学、不再被心灵鸡汤所打动,却被特特用独特视觉、看似平淡却力道十足的文字穿透了我的心。一次次红了眼眶,一次次陷入沉思,陷入对自己现状思考

  感谢这样一个干净,清透的特特,感谢这一个个看似平淡却内在波涛汹涌的故事。前世今生,也不外乎如此。

  《仅记住所有快乐》读后感(二):这个流行华丽时代简洁是一种奢侈

  跟林美人聊天,我夸她长得漂亮

  她说,你来写篇书评吧?

  我本想推说时间紧张,只写篇短评,可生怕这“短”字一出口,就为林美人的漂亮打了折扣。

  “时间赠人阅历世事尽可原谅。”我喜欢这句写在封面上的话。林美人元气扎实笔触温婉,揣着深厚文学底子,却不刻意打磨字句间的文艺气质素雅呈姿,璞中生意。落笔极为简洁,刷刷刷,短句飞扬,如小刀刻画古玉。她自引亦舒私淑,也极好师承了亦舒行文的简练与通透

  夜店里认识姑娘,得带出来游个百米,才能料定是否为真美人。

  写文章类似,修辞太多,盛装华服,乱花渐欲容易迷惑读者的眼睛,搞不清是真文采,还是假才情。剥落了形容词,去繁就简,才能看出天然的身段。因此就有了卡弗、海明威、亦舒这个极简的流派。当然,简洁是极见功力的一件事,其要义便在于通透,直奔主题。简得不好文章瘦骨嶙峋、病怏怏仿佛随时要咽气。简得得当一身比基尼,蜂腰翘臀夺人耳目。

  林美人的文字,不仅简得漂亮,通透之余,还藏着岁月情深的底子。

  她见真知,而未露刻薄,无论自己、亲友陌生人的故事,白描之中, 眷顾着一种难能的温情。她写自己拼搏成长、夹缝里奋笔疾书的十年,绝少唏嘘,篇篇是体谅与宽慰。作家林清玄说,所谓人生的成功,便是今天比昨天更慈悲、更智慧、更懂爱与宽容。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在林美人执着的文字里,读到了一种温柔的英雄主义和通透的圆融。

  再说素材

  林美人的笔下,多是世俗人生、庸常小事。她信手拈来,却在结尾处好不经意升华,既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又瞬间拔高了文章的境界。《怕是无处奔波》一文中,通篇记述经年赶车回老家过年的奔波,却在文章结尾处写到,外婆过世后,母亲仍执意回老家过年,母亲的一句“以前过年真是奔波,现在才知道最可怕的没处奔波”,引人深思感喟。《给我一盘鸡毛菜》、《靠得住的浪漫》几篇皆有这样的妙笔。

  陈村说,作家的人生应该和他笔下的文字交相辉映。咱们再往具象里说,一个作者的文字姿态,应该和她生活气质相吻合。林美人告诉我,生活可以简单,文字不能将就,为了她最爱的“书写”事业,她可以将生活尽量极简,但在喜欢的事上,就是要做第一名。在书中,林美人写过一个女作者,白天上班,晚上带孩子,因为热爱小说,便在单位附近的酒店里长包了一个钟点房。每天中午午休加两个半小时写作。我想这也是她生活的真实写照吧。于是邀请她做客我的电台节目时,我分享了一个自己在高铁上拼命写小说的桥段,隔着电波,我听到她的声音有一丝颤抖。

  加油,林美人,你一定不是一个人战斗

  在这个流行华丽的时代,为了心中一小撮长燃不竭的火苗,简洁的生活着,才是一种奢侈的人生。

  《仅记住所有快乐》读后感(三):你是过客,还是归人

  作者在书的开头提到,她靠三千常用字谋生,提到她最好的十年。

  嗯,靠三千常用字谋生也一直是我十年以来的dream,但现在我靠十个Ps常用工具谋生。而三千常用字,只能偶尔给我改善伙食。 而我最好的十年,也过去了一半,人生两大问题解决了一个,有工作,没爱人

  序言里写,一篇篇故事都是在流浪书桌上完成的。又写道,哪怕是一张流浪的书桌,只要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我的世界就没有变。

  我曾经深以为,要我做好一件事,首先要给我一个完美环境。所以从租住的条件简陋房子离开,搬到条件较好、空间较大的地方后,我以为我写作和画画水平数量突飞猛进。但事实恰好相反。

  公司搬家,上下班路程变远,尤其下班时间还晚,能挤出来写文的时间就更不多了。时间久了,认命了,上下班路上不能写文,但可以看看书。

  后来我发现,很多人都是在焦虑做事,一旦安逸下来,你想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瘫在床上装死。

  最后我总结一句话,心若安定,何处不能为家?

  如书中说,随着年龄增长,你会遇到越来越多从未经历的事,你越来越难拥有一张安静的书桌。我从今年开始有了感受,也忽然发觉进入社会这几年来,我并没有锻炼理想中的模样。对于这个认知,我感受到莫大的压力

  在北京几年,最深的感受是,这里经不起你任何一点懈怠千军万马随时准备超过你,所以你必须时时刻刻保持满血状态。但作者说,“好强”的虫子会让我们成长,但不加控制,会噬掉我们的快乐,你再完美,也依旧焦虑,因为它永无止境,你则永无宁日

  然后发现,其实慢下来一点儿,也并无不可。这个世界永远有人比你优秀,我们却只愿意跟身边的人攀比而已。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在内心里,而不在朋友圈,不在任何社交网站

  “逃离北上广”是喊了多年的一个口号,我虽然不算资深北漂,也算目睹了许多身边的人从别处来,从这里走。甚至我自己也有过逃离的想法,但回到二三线小城市就能生活的轻松吗?接踵而来的问题恐怕只多不少。闺蜜A曾经亲身实践,从北京到石家庄,换了三四次工作,然后再从石家庄回到北京,折腾了几个月。

  我是个极易伤感的人,这几年迎来送往许多回,慢慢也习惯了。然后终于懂得,自己的路只能自己走,能陪你一程的人,好好珍惜,下个路口分开,我们再见。但其实谁都明白,也许这次分开,就再也不见了。

  沿途风景再美,也执着于远方。虽然明知道,我心中爱而不得的“远方”,或许只是旁人心不屑一顾的“苟且”。

  说了这么多,总忍不住谈谈爱情。

  书中有一个故事,大老板锒铛入狱,小姨子不离不弃。跑官司,探视,负责他的经济开销。她爱他,崇拜他。崇拜他商场上杀伐决断,崇拜他自信满满说一切有我。但后来位置对调,他总说,我只剩你一个人了。爱而不得,所以画地为牢。直到十年后她跟他了断,终得解脱。读之不禁让人唏嘘,如果她知道最后的结尾是这样潦草,还会不会虚耗十年?这十年对她来说,是一段长路,路的尽头是对他的迷恋,是他许她白首的一个幻影。其实她爱上的,只是爱情。

  而爱情里最大的错处或许就在于,你把我当成过客,我却错把你看成归人。

  书中很多故事既发生在作者身边,也发生在你我身边,未来还会无数次上演。有关于成长的痛苦,有关于爱情的酸甜,关于现实无奈,关于父母亲情。作者笔触清淡,文字内敛,令人动容。

  《仅记住所有快乐》读后感(四):大巧若拙

  这位作者挺有意思,开头第二句话就明明白白地写:“靠三千常用字谋生”,诚实可爱。文风简练,用词准确,节奏明快,收的也好,点到截止,明显看出受亦舒的影响不小。

  林特特是个勇敢真诚的姑娘,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分寸,会拒绝,最难得的是,不会用自己的价值观审判别人,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我和她虽有相似处,终究不是同类人,我尊重她,佩服她。希望能像她一样勇敢、坚定,在通向理想的道路上,纵翻山越岭,仍甘之如饴

  几十个小故事不鸡汤,不狗血,有的真切感同身受,有的现实似当头棒喝。不急不慢,娓娓道来,像自家长姐以一个过来人的态度,分享生活精彩,传授处世态度。可亲可敬

  比较偏爱她写自己生活的文章,更真实透彻,一句话,一个词,直达心里,不得不服。有一点建议,能否减少不必要的“我”字使用,再简洁顺畅。至于写别人的部分,有点雾里看花,终究隔了一层,停在表面,也许可以再深入些。

  我这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自己的文笔也在摸索中,就跑来指手画脚……因为很少能看到这样清流一般简练的文风,忍不住当珍稀动物给予厚望。希望未来能看到林特特更棒的作品

  《仅记住所有快乐》读后感(五):仅,记住所有快乐

  读林特特的《仅记住所有快乐》,如同与一位姐姐聊天,她在我耳边娓娓道来,她说她的成长、她的爸爸、她的写作、她的岳西路,还有一路走来的成长导师,以及一个个爱情故事。文风平铺直叙,不是时下流行的鸡汤,没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爱情故事,只是细火慢炖,慢慢诉说。

  她的文字清新自然,读来情真意切,于我,她笔下的一个个城市并不是普通的地名,而是活生生的地图,她出生在合肥,在江边小城安庆读大学姥姥在寿县,还有写到的岳西、芜湖……作为一个安徽人,这些地名都是我所熟悉的,合肥的银河公园、包公祠、三孝口、四牌楼更是我常去的场所,所以看她的文字和故事,倍感亲切。我一字不漏快速读完,如此酣畅淋漓的读畅销书,还是第一次,这足以见林特特文字的魅力

  我很喜欢她笔下的“片刻逃离”,写的是她满心欢喜的在公司附近找了个一居室,来满足一颗文艺的心。她想用这个这个房子来午休,来写作,来逃离琐碎的日常生活和烦躁单调的工作,从找房子、搬家、装扮房间一点一滴的来满足她所有的幻想,但渐渐发现自己为了这个小房子,不仅没午休,没写作,还越来越疲惫。虽然早晚还是回家,却也越来越思念老公、孩子。这个“离家出走的好去处”够文艺,但也够孤独

  文艺青年不都有这样一个梦,没有世事烦恼,没有鸡毛蒜皮,只是一间房子,一本书,一碗银耳莲子汤,度过一个个下午。但是这样的白日梦真的靠谱吗?特特在文中给了我们答案:最后她结束了租房合约,用轻快脚步回家,哄孩子睡觉。“第二天,我处理完杂务,如常去咖啡馆坐了会儿,时间到了就离开。这是最无负担的、最干净的所在,是我能接受的对琐碎生活的片刻逃离。”

  在“最好的十年”中,她说:“焦虑就是皮鞭,我就是陀螺,忙得晕头转向实际问题的解决却毫无进展。”这句话何尝不是说给当下的我们,在每天的都忙的团团转的日子里,我们究竟忙出了什么?焦虑总在心底蔓延,但特特也说:“你该走什么路,遇见什么人,过什么样的生活,冥冥中自有天注定,所有此一时都由彼一时造就。别怕,一切焦虑,所有问题,都会在未来十年解决。”

  我也很喜欢特特笔下的爱情故事,有静水流深、不动声色的爱,如《结婚证》《姑辈爱情》,也有最不般配的爱,如《最不般配的夫妻》《红颜》《从此天涯不相问》,还有少女时代的暗恋,如《第三次表白》《暗恋者始终被设限》,还有一生的错过,一辈子的纠缠,如《陪你半程》,她的爱情故事不是童话不是王子公主,而是发生在身边一个个鲜活案例,不是虚无缥缈,而像是能触摸到的一个个普通人

  她也谈到写作,她说:“最结实、安静的书桌,是你随时可以阅读、思考、创作,哪怕嘈杂繁忙障碍不断,也一直在按自己的节奏和方向日夜兼程。”谈到焦虑,她说“一切焦虑,所有问题,都会过去”。

  这41个普通人的故事,告诉我们:时间赠人阅历,世事尽可原谅。愿你我也能如林特特那样:仅,记住所有快乐。

  《仅记住所有快乐》读后感(六):世味煮成茶

  断断续续,我用了两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老实说,这不是我所读过同类型书中最好的。可也就是这样清淡的笔调,我细细品味了两天。“有些故事平淡隐忍,是在告诉你这是生活”我们在纷扰的环境下,心境变得市侩复杂暂且不提,就连选书也越发刁钻,我们都希望故事愈是激烈动荡才愈有看点。可生活从来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相互调剂。这本书就在说这个。

  和某些刚开始阅读这本书的读者一样,最开始吸引我的是作者的那句:“时间赠人阅历,世事尽可原谅”符合文艺青年的审美----内涵又不失美感。我常在想:我们要认识多少人,发生怎样的故事,欢笑、哭泣多少次才串完自己的一生,才学会成长。我在书里找到了答案:“不如,仅记住所有快乐”全书由五个章节构成,每个章节单独几个小故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小人物的困惑期待。我们都是这样的小人物。听着别人的故事期许能把自己生活过好的小人物。

  我心疼那个《记一次远行》中发誓再苦也要在异乡中熬下来的倔强姑娘;心酸那句“当爸爸不再顶天立地时,你再也没有资格撒娇”;感叹《结婚证》里那场阴差阳错的跨世爱情;遗憾《陪你半程》中未完的旧情……

  在书中邂逅别人的人生,也就更加珍惜自己的经历,或喜或悲那也是自己的,至少对着别人时有故事可以去分享。有人曾说:年轻时和时间或许是敌人,但此去经年,终会和它做朋友。一切焦虑,所有问题,都将被时间冲淡。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本书,我特意留意了下林特特的其他作品。《爱人与仇人都会老去》也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也好,都可以感受到笔者细腻淡然的语言魅力,实在的一如生活。

  指尖韶光溜,往事心中留。留下的成了谈资,成了阅历,成了别人耳中无可复制的故事。纵然有些遗憾也未必不好。适度的遗憾是人生所必要的沧桑。

  世味煮成茶,和着昨日心酸一同饮下。不如,仅记住所有快乐。

  《仅记住所有快乐》读后感(七):一个人的生命史诗 ——《仅记住所有快乐》

  仅记住所有快乐

  把苦味品出甜来,是喝茶的境界,也是生活的境界,不被琐细打倒,也不被现实打倒。所以,仅记住所有快乐,不是忽略了痛,麻木了痛,也是不阿Q式自我安慰的甜。是一种成熟的人生态度,超越了琐细平庸,也超越了专业理想被现实生存挤压的痛,超越了奔波苦闷。这快乐,以人生诸苦作壤,在其中开出的花朵,坚韧而璀璨。如作者所写的,“你所看到的不会是一个人的全部,哪怕是花朵,也可能是他/她在伤口处的缝补。”这本书的写作,正是缝补在生命伤口上的花朵。谁愿意看到伤口上缝得像蜈蚣一样的长疤呢?那个离婚被迫和女儿离开的母亲,折叠了泪水、孤独和不舍,展开的是快乐、亲密和女儿眼中“好样儿”的妈妈。

  专业是冷门的,哪怕出自最好的学校。就业的压力,生存空间的挤压,被迫成长的阵痛,它是痛苦的,为我们每一个同龄人熟悉,“那日走了好远的路,灰头土脸直起腰,防护网震在眼前如现实中高不可攀的一切随时会倒下压碎我的感觉,让我决定,即便不好,也要接受,这是我在这个城市生活的底。”最后峰回路转,“我”平时喜好写作的偏门,使得“我”在这个城市找到了一个更合适的位置。

  多声部的叙事方式。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逃不掉这三种人称:你、我、她。本书的作者记住的“快乐”是零散的章节,标题和内容也各不相干,是生活的碎片。大约,每个故事里的你、我,或者她(他),都在同一个时空背景下,虽然身份不同,喜乐各异,不妨看成一个人的多重身份体验。

  本书叙述的是多人的事情,也是一个人的事情。有时候“她”也是“我”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有时候,是以观察他者的生活出现,有时候将“我”置换成一个人名,一个闺蜜,参与他者的生活。总的来说,无论叙述的角色如何变化,其实质都是一个人的生命故事,一个人的精神游历。作者所写的,无论“我”还是“她”,某个具体的名字、职业,都是这个年龄,在这个时代的境遇。就像《做媒》里面说的,“她借林维给完成自己对另一种生活的测验。”卡西尔说,“人不是实体,是一切关系的总和。”“我”的实存在他者眼中获得了证明,以“你”和“她”的身份出现,外在于“我”,获得了我的完整呈现。读这本书,一不小心,读者就“路过了一个人的全世界。”

  《记一次远行》里面说的,“我坐在驾校的台阶上,等着教练叫,心里却记挂着在平行空间,每天穿着白衬衫、一字裙,一个月只能出来两天,连防护网都怕,却发誓再苦也要在异乡熬下来的姑娘,她,现在好吗?”

  生命之网

  保罗.奥斯特《冬日笔记》里面,以一种隐隐的线性结构,以“我”的非线性记忆,回顾了个人的成长,生命史,大的事件,比如祖母、外祖母的死亡,遇到挚爱的妻子,一次车祸;小的事件,一次球场上受伤的经历,第一次性经历。那些大大小小的事情,就像一个个的结,绵延于作者长达六十年的生命之网中。

  《仅记住所有快乐》也是如此,对于一位年轻的女性来说,求学、求职的经历是大事,买房、换房的经历是大事;小时候替妈妈买青菜,懒得跑腿去菜市场,跑到楼边的菜场里扯了一小把青菜,在原处用一块石头压上五块钱,是小事。与保罗相似的是,他们都有努力获得自己的小空间的经历,保罗一再详细地叙述他生命中住过的房子、房间,租的或者买的,

  “书桌”与直然的生存

  苏州有一间“半书房”,我第一次进去的时候很诧异,有书架,书架上并不有很多书,不像书脊挤着书脊——常见的书架存书的样子,有一种急需人索读的紧迫状态。这里的书并不很多。书架之间是更多的桌椅和沙发,更像是供人阅读和休憩的。

  人们注意到实体书店生存被挤压而渐渐衰落,悄然兴起的是这样一类书房,都市里的人们拥一间书房太奢侈,哪怕自己的家里有这么一个空间,但心没有这个空间。家里成年人都有其他的身份,母亲或者父亲,儿子或者女儿,丈夫或者妻子……没有“我”,对着书桌,是“我”在与我独处,从书里回应的“我”的反馈。

  因此,书桌是一种理想的生存状况,一个乌托邦的象征,一种宁静雅致的状态,拥有一个形式上安稳的书桌,在现代社会,是一个奢侈的愿望。

  书中“我”和“她”,还有许多“她”们的实践告诉我们,“等你到我这个年纪,就会明白,最结实、安静的书桌,是你随时可以阅读、思考、创作,哪怕嘈杂、繁忙、障碍不断,也一直在按自己的节奏和方向,日夜兼程。”

  爱与哀愁

  我与同学,我与父母,我与表亲,我与男友,我与理想,我与很多过客。尘世的爱,有永恒,也有变化的,它们都温暖人心。

  家的味道,一盘鸡毛菜,父亲买的有仕女图案的月历,被毁掉的小花伞,记忆里惆怅的“宿松饭店”,毛巾与缘分,奔波再苦也苦不过无处奔波,姑父平凡人的爱情。

  鸡汤很好喝

  “我所知道最浪漫的事,没有伤害任何人、辜负任何人,用等待、执着、坚持换来了圆满。”

  “用对时间,再忙,你也能陪伴家人。”

  “都市人向往乡村,向往的是反差,是逃离;这种向往包括随时能走,回到生活的正轨,过他习惯的,做他擅长的。”

  “你不是无能,只不是全能,如果不能样样都做好,那就在喜欢的事上做第一名。”

  过去,是过去的将来,是过去的现在

  “最大的不般配,是彼此世界完全不同;而最大的灾难,是不同的人逼着你和他相同。”

  《我不是嫌贫爱富的姑娘》“道不同不相为谋,即便大家都是好人。”

  “你很少能路过一个人的全世界”

  《仅记住所有快乐》读后感(八):仅做一个快乐的书写者

  “我靠三千常用字谋生”鼓励我——一个眼下为写作而困扰的人,写下这文字。

  近期,《仅记住所有快乐》一书,被圈进阅读计划,这个暖心的书名,给正在与毕业论文鏖战的我一丝安慰。普通人的琐碎生活里,有太多不快,仅记住所有快乐,多么不易。

  我翻阅这本叫做《仅记住所有的快乐》的书,从序言一直顺着读下来,竟被一个个简洁的小故事吸引到无法释卷。作为一个接受学院派文学审美教育的人,在与论文僵持多日仍一筹莫展时,捧读此书,可以暂时放下对理论和对研究对象的苦苦纠缠,放松心情,投入其中,品读每一个小故事。清凉寂静的夏夜,只有蛐蛐在编织歌声,露水在草尖舞蹈,文字也在给心灵松绑。

  决定为《仅记住所有的快乐》写下一些文字,林特特简洁直白的故事戳中了我,像一只手指,无处不在,轻轻搔着。能把琐碎却波折的生活写成书,是一件“很努力才会毫不费力”的事啊。

  三千常用字,这三千弱水,我却取不出一瓢来饮。我回想着阅读过的内容,认真思考着应该从哪个角度介入评说。去超市的路上,我在组织;洗衣服的时候,我心里拥挤着故事;漫聊的时候,我在思考……我几乎无法安心做别的事情,但却迟迟无法下定决心坐在书桌前动笔写。我觉得书桌上堆的书太多,就把书桌清理了一下,才放上电脑;一会儿又觉得书桌有灰,就拿抹布细细地擦拭了一遍;做完这些,我倒水,吃水果,刷微信,却始终无法回到键盘上来,虽然电脑已经打开良久。

  我知道我在逃避写作,对写作一直心怀恐惧。更确切的说,是一个叫“深刻”的小虫在噬咬我的心。该怎样介入这本书呢?采用什么样的视角才能直击书中要点呢?作者想要借这些故事传达什么深意呢?这本书是由一个一个的人生小故事串联起来的,作者是故事的讲述者,就像一个讲故事的人,这和本雅明所言“讲故事的人”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在《仅记住所有快乐》的序言中,讲述了争分夺秒写作的故事,反映了现代人怎样的时间观念呢?为什么是仅记住所有的快乐?作者所言的“快乐”是什么?为什么不快乐就不应该被记住呢?……思维陷入了无限发问的泥淖中,我希望穷其根本,找到一个高屋建瓴的理论,支撑零散笼统的阅读感受。没有连贯畅通的逻辑组织,始终无法下笔。我舒服畅快地享受阅读的乐趣,每个故事都隽永耐读。下笔时,却如临大敌。

  突然一瞬间,序言中的一句话浮现在脑海里:“我靠三千常用字谋生。”

  这是何等随性自然而又笃定自信的态度!回想作者的文风,简洁凝练,疏朗清新,不紧不慢,娓娓道来,给人舒服的阅读体验。反观自己,凝神苦思,迟疑焦虑,在这种状态下写出的文字,写作者尚无快乐可言,读者又岂能在阅读中收获快乐。

  那位长辈说得好——

  “可成人的世界,不可能有这样的书桌;各种角色要扮演,各种事情要忙碌,没有人再为你的精神享受和追求创造真空、买单;你只能做到,想干什么一直干,顺应万变挤时间。”

  放弃了追求一张完美的书桌。我口言我心,我手写我心:“也许写下真实的感受也是有意义的吧!”我鼓励自己:抛开思想的负担,只做一个快乐的书写者。

  诚如作者所言:“成人的世界哪有绝对安静的书桌啊,最结实,最安静的,在心里。”

  《仅记住所有快乐》读后感(九):谁的青春不曾兵荒马乱?而我们要记住的是快乐!

  好久没有正经读一本“闲”书了,我的生活被繁杂小事,被所谓的事业、爱好装得满满的,还有家庭、孩子,这一切让我把每天的24小时过成了36小时,甚至更多。

  我需要减压!

  于是天舒为了推荐了一本书——《仅 记住所有的快乐》。这本书的作者是林特特,我并没有听说过,但是我信任天舒,因为我喜欢她——一个努力、上进、成熟、知性的女孩子!最最重要的是,她年轻,现在还只是一名在校学生,像极了学生时代的我,那个我想象中的自己。

  我不止一次说过,关于读书,我是一个视觉主义者,我必须要求这本书能够在第一眼满足我的视觉享受。纸不好,不行;字体不好,不行;排版不好,不行;目录不好,也不行。我这样的读书人,是不是太挑剔?其实不是,对于现在的出版界来说,鱼龙混杂,真的是什么人都能出书,什么书都能出版的,如果你的眼睛不挑剔,恐怕很难选到好书。

  这本书的封面,我看第一眼就不是很喜欢,挂着窗帘的房间,无花的植物,暗淡的色调,并不是我想要的。好在,那个题目中间的那个空格,我喜欢。像是给回忆留了一个缝隙,从那个缝隙看进去,阳光灿烂,还是兵荒马乱?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只能打开书才能找到答案。

  《仅记住所有快乐》读后感(十):现在不是未来,却也是未来

  看作者写的文章,就好像在看自己的生活。她写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遇到的感动和磨难,写这个世界上我们真正过着的生活。里面的一幕幕都似曾相识,好像那就是曾经的我、是现在的我。

  我想我大抵和作者有着极为相似的三观。书里这样写:“我相信,你该走什么路,遇见什么人,过什么样的生活,冥冥中自有天注定,所有此一时都由彼一时造就。别怕,一切焦虑,所有问题,都会在未来十年过去。”其实我算半个宿命论者,相信冥冥中天注定,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抢也抢不来。作者也曾经历过我正经历的,浑噩无知生猛,最终却也找到一条通往快乐的路。

  十年前的作者最发愁两件事:找不到工作,嫁不出去。而现在的我也最发愁这两件事。

  和作者一样,现在,我远离家乡,在一个陌生的城市。

  没钱,单身,谋生谋爱,全靠自食其力,很多时候,却又不得法。

  林特特最终因机缘巧合解决了这两件事,不失为幸运儿。但世事无常,生活里的男男女女们,并不都如此幸运。大多数人,普通如我,在找工作上,要历尽千帆磨难,谈合作时,也并不都如此一拍即合。更多的是刁难的客户,冷漠的陌生人,找到心仪的工作,和合得来的人一起合作,寻得对的人,携手过一生很多时候都只能成为梦想。和工作相比,感情之事更难以一帆风顺,圈子就那么大,能力就那么强,脾气却渐长,眼光也渐高,碰到一个看的顺眼,又对你有意的,何其难也。

  因为没钱,我和作者一样做过无数种兼职,小学生家教、夏令营辅导员、发传单、监考老师、创业公司宣传写手、学院老师的助理、报社老师的助理……有时候还会在同一时间身兼数职,全然忘记了还有生活这回事,那时候不容易开心,各种不安全感,唯有实打实的钱才可以让我稍微安心点。

  同样的,处于探索中的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行业,于是就通过各种疯狂实习去尝试,企图可以碰见自己心动的职业。从报社到杂志社、从事业单位到互联网、从创业公司到私企,反正能尝试的我都尝试了,也就有了我现在各种八竿子打不着的种类繁多的实习。每次去面试,面试官都是一脸不信任:你这些实习看不出相关性啊,你是不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是啊,我一直都在努力去找自己喜欢的行业,想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就那么静静过一生,可我找了那么久,还是没有找到。

  找工作,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真的没有那么顺利,姑且不说自己还不清楚到底喜欢哪一行,就算知道了又如何,我们还要考虑薪资待遇、考虑户口、考虑城市甚至是考虑名声,所有这些综合起来,又让人心仪的工作,少之又少,非挤破头不能进也。没背景能力一般的我自然是没多少胜算,焦虑也就在所难免。

  除却找工作,寻找爱人,也是一件让人颇费心神的事情。

  我绝对相信天底下有和我完全契合的男性,但是我也很清楚我绝少有机会真的碰见他。生活的悲剧就在于此。身边的未嫁的大龄女青年们不可谓不优秀,性格不可谓不好,但是圈子太少,能够契合的人迟迟无法出现。于是出现了焦虑,开始怀疑自己的魅力,开始恐慌自己的以后,是否就要如此单身。如果本身又不是真的单身主义者,那这恐慌、怀疑、焦虑来的就更加凶猛。即使平日里看起来岁月静好,这些情绪,也总会在某个时刻波涛汹涌。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这个阶段,彷徨无助、自尊心极强,却又卑微到尘埃;梦想远大,却不知路在何处。那时候我们会因为发愁未来而失眠,尽管这忧虑并无丝毫用处。

  但是很少人真正能写出那种简单又复杂的情绪,即使写了,也多带着过来人的优越感,加点装饰,去掩饰那时的狼狈。大家很少去写成名前不光彩的一面,只因人们习惯了包装自己,也因观众习惯了看光彩鲜亮的成功,至于那曾经的满目疮痍的人生,最好还是被掩藏的好。

  作者写出来了这些,简单而纯粹,真实而动人。她让我们相信,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年轻时,大家忧虑的事情都一样,不需要过于焦虑,十年之后,什么问题都不是问题。我们会过上世人都在过着的生活,这生活有酸有辣,会苦会甜。她让我们相信,生活中遇到的这些问题,会随年纪渐长,变得面容模糊,与之相洽的,是我们日渐宽容的胸怀,和对生活热爱的心。

  现在不是未来,却也是未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