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柏林孤谍》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柏林孤谍》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15 11:00: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柏林孤谍》经典读后感10篇

  《柏林孤谍》是一本由[美] 约瑟夫·卡农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44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柏林孤谍》读后感(一):无处可逃

  人要知道为什么而死,就要知道做什么能活。

  最近屏幕被谍战片刷爆了,而乘着这股东风,永正图书出品,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约瑟夫卡农的《柏林孤谍》,也为我们开启谍战小说之风。

  毕业于哈佛的约瑟夫卡农,在出版行渡过25个春夏秋冬之后,辞职成为全职作家。 五十一岁时出版第一部畅销小说《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获得推理界颇具权威的爱伦坡奖。其代表作有《德国好人》《伊斯坦布尔逃亡》《不在场证明》《星尘》 《挥霍的间谍》等。作者的作品多以二战后的历史时期为背景,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历史知识功底很深厚。

  受麦卡锡政治迫害,犹太作家亚力克斯被迫离开美国,与孩子分离。在中情局胁迫下,他与中情局定下协下,在柏林搜情报为任务,换取对方让他重返美国。亚力克斯表面镇静,不接受也没有别的办法,当然,回到柏林后事情并沒按照预定轨道发展,中情局接线人的绑架案,意外的打乱原计划,却让亚力克斯真正置身绝境----东德特工被杀,而自己又被迫成为德共线人。这多国多重间谍身份,转战数人之间。谁是真正朋友,谁是敌人,难以分辩。谁的信仰是对,谁的信仰是错,无人答复。亚力克斯孤身一人,想要在无处可逃的境界全身而退,亚力克斯该怎么做。

  如此紧张节奏中的谍战生活,整个世界都是灰色的,唯一的色彩便是亚力克斯遇到艾琳,那个他爱过的女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行为习惯会伴随一生,习惯常常一旦养成,就难已更改。亚力克斯职业是作家,平日写的就是人,也更善于揣摩人心,更善于伪装。特殊时期间谍无处不在,与艾琳在一起,是天意,是刻意。是遵循内心的想法,还是看清楚现实,一切皆无小事,事事须小心。

  故事的进展都是悄无声息,多处采用人物不断回忆过去情景与现实真实状况来作对比,朋友,忠诚,家人,团聚,通过人物的回忆,从而显出其对这一切的无能为力,只能顺应事件发展而进行,无人可信,每个人都戴着多层面具,也彰显作者内心深处对朋友的渴望,渴望安宁。

  亚力克斯与作者其拥有相同的职业,不知不觉中就被作者赋予亚力克斯鲜活的生命力,让人有种亚力克斯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在作者笔下他的思考,语言,内心活动等都十分具有鲜活性。

  《易经》上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在成为间谍之路上,唯有放宽眼界、定高目标,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这便是结果。

  本书由柳筠,杨立汝翻译。

  《柏林孤谍》读后感(二):孤独的使命 真实的谎言

  “这是一个发了疯的世界,没有人可以信任。每个人都带着面具,信仰、爱情,甚至人性都成了讽刺。”这是柏林孤谍腰封上的一句话。

  作为一部谍战小说,《柏林孤谍》写实地描绘了战后德国的众生相。作者沉着冷静地记述了一个业余双料间谍在执行任务中遇到的最悲痛的感受。战争造成的断壁残垣、哀鸿遍野、惨绝人寰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苏联驻军又把德国民众带入了另一场更为深重的灾难之中。

  1949年,封锁仍未结束,而德国也还未正式分裂成为两个国家。旅居美国的犹太作家亚历克斯成为政治迫害的对象,被驱逐出境。为了重返美国与家人团聚,他不得不与中情局合作,回到柏林搜集情报。本以为这是一项简单的任务,没想到在刚接触任务的第一时间就差点殒命。经过千辛万苦,他试图从黑暗、恐怖、死亡中冲开一条出路。谁知他不但没有摆脱中情局的施压,还被已故旧友的弟弟马库斯要挟成了德共的线人。而双方给他的任务,竟然出乎意料的相似:监视自己以前的恋人,现在的苏联官员情妇艾琳。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不断与故人重逢,却反而越来越身陷孤独绝境。亚历克斯并不是一个勇敢的、接受过特殊训练的职业间谍,但在如此复杂的情形下,似乎在背后会有野兽在窥视着他,趁他不注意便会窜出来扼住他的喉咙。为了与可爱的儿子团聚,他不得不拿出孤注一掷的勇气,反戈一击。

  战后,许多被迫背井离乡的流亡者穿过满地硝烟,回到他们多年深情思念和心驰神往的故土。不过,迎接他们的却是备受煎熬的苦难同胞和满目疮痍的荒凉。悲观、失望、震惊、迷惘的情绪使人们精神颓丧。然而,不同的道德观、不同的信念、不同的心态和不同的性格使人们做出了各自不同的选择,也得到了不同的结果。

  《柏林孤谍》强调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清晰明了,故事引人入胜,虽然没有赤裸地渲染战争残酷的画面,但从侧面刻画出人们因战争而遭受的苦难,使读者产生联想,令人不寒而栗。书中没有一个人是干净的,每个人都背负着巨大的秘密,无论是谁,想要生存下去,就不得不利用任何可以利用的人和事,“情义”和“信任”成了最奢侈的东西。

  作者在小说中避免用浓墨重彩描写客观、外部的事件,而着意写人物的主体,特别是在大大小小的生活事件影响下形成人们的心态和追求。在写艾琳对亚历克斯敞开心扉剖白苦难经历时,穿插着亚历克斯对以往的回忆,把消逝了的往事和现实紧紧融合在一起。他以深沉的反省和严肃的思索,反映当时德国普通百姓的思想状况和他们实现转变的艰难,意在使人们认识到:适应、顺从、容忍、麻木不仁甚至投机钻营等等给民族造的伤害。小说透过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刻画,暴露了人们心灵的病症,从而把广大读者自然而然地带进了反思与探求之中。

  无论如何,战争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伤痛。《柏林孤谍》让人们能够了解战争的真实情况,让人们感同身受战争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它将成为过去和未来之间的纽带,提醒人们珍惜和平,以及我们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柏林孤谍》读后感(三):孤谍

  故事发生在柏林空运事件之后。亚历克斯,一个拥有半个犹太血统、避难于美国的德国作家,在二战胜利之后重回德国。在外人眼中,这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作家,满怀建设祖国的信念重回祖国。然后,只有亚历克斯自己猜知道,自己重回德国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原因。美国当局以政治原因起诉亚历克斯,迫使他只能回到德国成为美国中情局间谍。

  重回德国的亚历克斯是迷茫无助的,除了接受驻扎在德国当地美国中情局情报处的任务指派,亚历克斯的回德生活没有任何让他激动的地方。夜晚游荡在破败的柏林街头,不断从记忆的片段里找出柏林曾经的样子,随之记忆而来的还有年少时的那些人。身为德国贵族的姨夫弗里兹、传统刻板的表姐妹艾尔斯贝特、年少不懂事一直碰触政治的表兄弟埃里希,以及弗里兹的另一个女儿,和亚历克斯情窦初开偷尝禁果的迷人艾琳……昔日生活过的德国,已在的战争的炮火下,繁华不在满目疮痍。战争击碎了所有人的人生,亚历克斯的、艾琳的、艾尔斯贝特的、埃里希的……美好的年华、美好的岁月、美好的回忆,在破败不堪的柏林街头反复回忆不过都是徒劳,给亚历克斯带来的都是绝望和无奈。

  亚历克斯的第一次任务对接就出现了意外,有人伏击了亚历克斯,对接的对象为保护亚历克斯而死,一直拿着笔杆的手扣动扣板射杀了伏击者。整个场面都是慌乱的,亚历克斯的慌乱给他日后的间谍生活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时时刻刻都觉得自己被目击者发现,神经每时每刻都在紧张中。亚历克斯就是这这种自己怀疑和被他人怀疑的过程中,又被东德当局强制性成了德对美方间谍。一个作家就这样成了德美双面间谍。

  就在事情超出想象的发展过程中,亚历克斯重新遇到了少年时的爱侣艾琳。如今的艾琳已经不在是以前的艾琳了,哪怕亚历克斯的心中对艾琳充满了爱意和自我欺骗,哪怕亚历克斯忘记少年时艾琳对自己的抛弃。那个拥有高贵血统和与生俱来的傲气的艾琳,已经在战争中被摧残中变成亚历克斯不认识的样子了。哪怕一时的旧爱萌发,也改变不了如今的艾琳。

  亚历克斯算是一个合格的特工吗?在我眼中并不是。特工间谍给我的形象一直都是,冷静果敢身手了得,能应付各种突发事件,能周旋于各种政治角色之间,并且独来独往了无牵挂。亚历克斯完全一个异于以往的特工形象。他有牵挂:身在美国的儿子是他的希望;他有感情:少年时的情人艾琳,是念念不忘时刻存在的诱惑;他有感恩:弗里兹当年从纳粹手中救下自己,如今他会想弗里兹就自己一样,去救越狱的埃里希。于是,亚历克斯成功拯救了埃里希,也识图给艾琳一个新全新的生活。亚历克斯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然后才是一个特工一个双面间谍。所以亚历克斯的言行举止和专业特工不同、又丰富于专业特工。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人,在战后政治下被迫活着的人物就跃然纸上了。这种类型的人物,往往更具有吸引力。

  故事的结局是什么样子?我想我不能说。说出来了,这本刺激的谍战小说就会失去它的感觉了。总之,结局还是需要读者自己去看,看过之后一定会恍然大悟的。

  《柏林孤谍》读后感(四):一个人的战斗——《柏林孤谍》有感

  提起谍报活动,首先我想到的就是007这个角色,可以说邦德这个形象已经深入到了全球很多观众的心间。我之前也很羡慕邦德,在他的那些行动中看到的完全都是惊险刺激的动作场景,各种先进的武器等等,但是看到另一部国产的谍战电视剧《潜伏》的时候,我又发现谍报活动又不是那么的刺激,危险倒是常常碰到。可以这么说,像007那样的谍报活动只能说是基本都是半公开化的暴力行动,而后者的谍报活动感觉才更为的接近谍报人员的真实情形(但具体情况怎么样,这我就不得而知了)。

  本书由于题材是小说体系,所以本书的情节安排以及写作手法也就决定了本书的成败。在本书中难免有回忆的场景,但是作者在这里面将时空的转换痕迹可谓是做的基本上看不到。例如书中在谈到亚历克斯回到故友老宅参观时,首先回忆了之前的一些场景,前一刻还是在描写之前的宴会场景,下一刻画面却猛地一转:“亚历克斯在地上熄灭香烟”,这又将我们拉回到了主人公现在所处的时空,为了让读者更快的意识到时空的转换,作者还在这里安排了一名戴工帽的老男人来提醒我们。本书全文中在穿插回忆片段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这样的首发,可以说如果我们不细细品读的话,可能还会觉得本书的逻辑比较混乱,这是我们读者应该注意的。

  我在看完本书最大的感想就是本书的主人公亚历克斯与我们在荧屏上所熟知的‘007’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007’身边有一大帮帮助他的人,而亚历克斯一出场,其身边唯一能够帮助他的都已经提前离开故事舞台,可以说主人亚历克斯的处境真正印证了书名中的那个‘孤’字,在整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亚历克斯一个人与所有人的周旋斗争,在这个过程中还不忘帮助别人,这是我最佩服的地方。

  而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作者在最后也给亚历克斯安排了一个比较好的结局,由于不能剧透的原因,可以说亚历克斯最后能够平安离开东德已经是最幸运的结局了。

  《柏林孤谍》读后感(五):对不起,我必须说假话

  谍战题材精彩的部分就是每一次“化险为夷“的细节处理,影视多表现在演员的神态变化,台词在其次。而用文字描绘,没有直接的画面感,采取对话形式是最佳选择。《柏林孤谍》,可以说是一本30万字几乎全对话的小说。

  主人公亚力克斯第一次与上级交头就发生了枪击事件,把读者的情绪带入危险、无奈的情境中。接下来就是细水长流的接近关键人物,一点一点套取可用信息。小说情节再一次掀起高潮却已是尾声,亚力克斯即将揭示身份前的突发状况,真相竟也有些出乎意料。

  为什么会选中亚力克斯?一来是他的作家身份,二来就是年轻时的情史。战乱时期文学犹如精神的殿堂,尤其是亚力克斯这样一位有着犹太血统的作家,一战时出逃集中营的经历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如信仰般的慰藉。这样的形象有利于他与各色人物交流,获取信任与青睐。爱情,是小说中的第二线索,亚力克斯的初恋女友艾琳是苏联的一方中心人物的情妇。两人的交集只能称之为各取所需吧,艾琳的多情是为了保命,表面上钟情于她的亚力克斯不也是带着目的地有意接近吗?他替艾琳窝藏逃犯弟弟,杀人,利用情报组织帮姐弟俩安排离开柏林的飞机......连我都差点信以为真的爱情,想要夸耀爱情才是最伟大的情系,原来又是一次误会。

  战争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家破人亡,人心的不安让大家变得虚伪和冷漠,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感。亚力克斯的才华变成一种不幸,德国、美国、苏联纷纷拉拢他做间谍,唯一的选择就是:对不起,我必须说假话!选择做双面间谍,他想要守护的家只有一个,并不是从小生长的东柏林,也不是受苏联管控的西柏林,而是回到儿子的身边。

  我是一个撒了谎却不会圆谎的人,亚力克斯的每一句机智对答都令我震撼。可见作者约瑟夫.卡农的逻辑是多么缜密的,无需刻意的赘述就能把大量线索很自然的植入到人物对话中,其实他早就把追杀亚力克斯的凶手告诉读者,只是我没发现罢了。看完结局我又回过头来整理有哪几个人知道艾琳的苏联情人死了,真相就在眼前,只是光顾着用眼睛去阅读的我并没有动脑去思考罢了。

  在生存面前,道德是无力的。

  《柏林孤谍》读后感(六):穿过勃兰登堡门,身后一片黑暗

  亚利克斯受冷战压迫不得不从美国重返柏林成为间谍,作为一个犹太人,心中冰凉。见到曾经挽救自己性命的艾琳一家,听闻了战中许多疯狂的故事。被卷入东德特工案中,(几乎)莫名成为苏共暗线。双重间谍的身份像一团战争绵延不断的线,将亚利克斯的肢体牢牢捆绑,而对于艾琳仅存的激情,成了他冲撞束缚的最后本能。

  亚利克斯的语言和心灵中蒙着一层深深的灰色,他是疲倦的,因为他太想逃避战争的伤口。当他穿越勃兰登堡门,他看到身后的枷锁已经成为无需回头的阴影,但前方的路,是否光明一片呢?

  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亚利克斯说的很多,听到的也很多,但最终,他也没能获得属于自己心灵的答案。身后那一片东德的政治漩涡以及生死杀戮的黑暗,依旧黑暗。谁也没办法改变什么,因为我们也站在更远的未来,看到了一切。

  亚利克斯,以后大概会就此沉默了吧。不再说出这一切。

  遇到这本书很是缘分,最开始是在ANA的推荐邮件中看到,因为喜欢这类题材就标记了原版书的想读,没想到中文版责编一路抓到了我。另外,作者还著有《德国好人》,拍过电影,德国领事馆去年放过,也正好很感兴趣。所以说,命运埋下的伏笔,总是比我们人来得长远和隐蔽,于是人生处处也是惊喜。

  另外,可能作者很有把作品改成电影的编剧意识,导致全书从头到尾全是对话,心理变化和场景描写稍微弱了点。不过,作者也很擅长把自己的悲悯意识糅杂到人物对话之中,截取几个我很喜欢的片段:

  1

  “但是,你确定那些法西斯渣滓都已经被消灭殆尽了吗?”

  “怎么说呢……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总会在那儿,很难连根拔除。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将它们移栽到一片不适合它们生存的土壤中。改变原有的经济体系,这样,它们就失去了滋养它们发展壮大的土壤。”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它们会在新的土壤里发展成为另外一种形态的东西。”

  ——最后一句是亚利克斯的观点,他还是很有预见性的智慧的悲观者。

  2

  “没有人可以离开那里,除非得到我们的同意。”

  “我们?谁是我们?你和上帝吗?就他一个人,仅此而已!”

  ——这是我在全书中看到的最有力度的一句控诉。苏共体制的自我封闭和高压,组织的异化导致个体的灾难,神格的缺失,全部体现在这个颇有意味的“我们”的思辨之中。

  《柏林孤谍》读后感(七):为了信仰孤军奋战

  一个人,对抗三个国家,为了回家,亚力克斯孤注一掷,从“门外汉”迅速蜕变为玩转两面的经验老手。因为有些人为了信仰愿意付出一切,包括生命。

  1949年,犹太作家亚力克斯因其社会主义信仰使他成为麦卡锡政治迫害的对象。面对驱逐出境与骨肉分离,他被迫与中情局定下协约,以在柏林搜集情报换取回美资格。当他重新踏上柏林的那一刻事情便走向失控边缘,以前的繁华的景象和熟悉的建筑早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有堆积如山的瓦砾残骸,空旷荒凉的不毛之地。他刚与威力接上头,却不料威力为了保护他在吕措夫广场被枪杀;他的特殊身份,又迫使他成为德共线人;更令他没想到的是,他真正的任务是监视唯一爱过的女人艾琳。这让他不知不觉间深陷绝境,要在世界最危险的间谍战场扮演双面线人,他还必须完成上面交待的任务,履行之前达成的协议。

  十年后重逢的亚力克斯和艾琳,在理智与情感间徘徊。然而,逃出劳工营的埃里希的出现,艾琳慌乱下的举动,让三人原本复杂的境况雪上加霜。危机四伏的柏林,情报是生存下去的筹码,信任已成奢侈品,忠诚随时可成致命利器……爱能否帮他们度过危局?谁又是亚力克斯可以信任的人?

  他们的故事让我想起孙红雷主演的《潜伏》。他们有区别但也有相似之处,都处于错综复杂的局势,都以多重矛盾为故事背景,都有一段暧昧的爱情故事,都有一个高调的身份做掩护。他们精湛的间谍技巧、曲折反转的情节,中间再穿插一段爱情故事,几者精妙地融合在一起,成就了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也让我们感受了他们的英勇无畏和聪明才智。

  有时你以为很了解一个人,只有深处其中,你才知道你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了解。有时最熟悉的人,都是在戴着在面具生活,在真实与谎言中横行,没有谁对谁错,有的只是你生在那样的年代,身处于那样的环境。就像亚历克斯,谁能想到他是间谍,他原本只是一个作家而已,哪曾想到他也会用枪去对着别人的脑袋。这也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如果给你一把枪,你可以变成一个完全陌生的你。环境造就人,他就是为了信仰活着的人,,他必须得拿枪对准敌人的脑袋,因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柏林孤谍》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惊险间谍小说,情节离奇,跌宕起伏,氛围独特,勾勒出了一个残骸遍野、千疮百孔的柏林。亚历克斯面对着阴谋与背叛,面对着情感与理智,面对着真实与谎言,他用智慧和勇气与所有人周旋,身处险境,也不忘记帮助别人,这是难能可贵的地方。一个人孤军奋战,孤独坚持,坚守信念,最后全身而退。

  如果命运将你推入孤独绝境,你是否还有孤注一掷的勇气,反戈一击?你是否会像亚历克斯一样?

  《柏林孤谍》读后感(八):从未在战争中呼吸,就从未懂得什么是生命,信仰和爱情

  小说基于二战的广阔背景下,虚构了一个发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德国柏林分裂时,一名犹太作家因为信奉社会主义遭到政治迫害,被迫与中情局承诺以搜集情报换回回美资格,过程中却一波三折的故事。虽然这是一本关于战争的文学小说,但是他并没有直接的去描写战争,而是从侧面渲染出战争中紧张的气氛,战争中那种扣人心弦,压抑人心的气氛也在小说中最直白的表达方式——人物的对话中体现出来。阅读完这本小说,不得不感叹整个故事情节的紧凑,整个小说中情感的爆发是多么的恰到好处。

  这本书在故事情节上并不是那么令人容易理解,尽管开头让我看得有些不明所以,出现了一堆冗长的人物名字和各种复杂的关系,一开始让我有些晕头转向,并不是这本小说太高深的缘故,而是作者一开始最平淡直白的对话引出故事开篇,这段历史背景需要读者有一定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去想象主人公当时所处的情境——犹太人的身份遭人藐视,动荡不安的社会形势下令人时刻提心吊胆地怀疑身边的每个人,与艾琳的特殊的情感。

  作者很巧妙地把一个间谍与一段爱情故事结合在一起,情节紧凑,这段爱情故事也是这本小说最大的看点。间谍的双面形象刻画的比较饱满,一方面为了生存而在绝境中挣扎,一方面为了回忆里的爱情的在感情线上徘徊。可以说作者很有水平,才能把这个故事整个情节把握得这么好。

  这本小说很适合改成电影剧本,首先它本身就是一部具有感情的对白式小说,它的情感戏十足,无尽的恐惧,提心吊胆,归乡似切的迫切心理,爱情的峰回路转,亚历克斯和艾琳中两人对彼此特殊的情感在动荡不安的局势弥为珍贵和动人,战争年代中复杂的情感,作者刻画的是如此入木三分。小说结尾,他和艾琳的爱情让人感觉到惋惜,简短的结尾简洁有力,让人感觉到没有结束的结尾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亚历克斯的命运究竟会如何,是否能够回到美国,这种突然的结尾不禁让读者在合上这本书时感叹这段人生的百味无常。

  小说中有很多反转情节,扣人心弦的同时也令人咋呼剧情的发展。亚历克斯的间谍身份在收集情报这段时间的推移中越发熟练,小说中故事的情节无时无刻不牵动着读者的内心,整体来说,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关于战争的一本小说,让我们屏住呼吸,去感受主人公坎坷的命运,感受这段发生在二战背景下柏林一个惊心动魄的,归乡心切的间谍的一段绝境反击的故事。

  《柏林孤谍》读后感(九):绝地反击

  文/菽麦

  《柏林孤谍》,这是一部以爱情、信仰为主线的谍战小说。不知这样评价是不是准确,但书中少不了的主题就是爱情和信仰。二站时期德国的那段历史,我并不是很了解,但是战争带给人们的恐惧和不安,却是一样的。

  谍战与金钱,阴谋与背叛,理智与情感,生存与道德,真实与谎言,在那样一个非常时期,一个作家最后成了一个双面间谍。他从刚开始的胆怯、不安的“门外汉”,到后来的行动思考愈发缜密的间谍,这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文中对细节的描写,对情感的表达,都是很细腻的,而这种对话形式的小说也更加易于阅读。

  关于信仰

  信仰就是他们的一切,是他们至死都不愿放下的东西。

  书中描绘的事件也许并不是很真实,但是,战争这个事实却是很明了的。在我们的记忆中,苏联应该是个拥护社会主义的国家,而社会主义,就是那个崇高的信仰,一个为了全民族社会主义而努力去奋斗的信仰。但是战争有战争的可怕之处,战争后的苏联竟然也有烧杀抢掠,奸淫妇女,也有为了消除“不和谐”声音,而残害了很多同志。

  这座城市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一段隐秘而不忍回顾的过往,但这些不愿与人分享的回忆,往往最能勾起人们的好奇心。

  细节描绘

  亚力克斯一动未动,心中一阵刺痛。站在艾琳旁边的是那天撞见的苏联军官,二人言笑晏晏,旁若无人。亚力克斯本以为自己已能坦然接受,但此刻亲眼目睹,仍不由得热血翻涌,仿若库尔特轻枕在艾琳膝头的那天再次重现。

  “对他们来说,一切都如此简单。”马库斯说。

  “他们?谁?”

  “冯·伯纳思那家人。他们掉了东西,总有人弯腰为其拾起,所以他们有什么理由不随心所欲呢?他们自小便拥有很多奴仆,而我们就是些奴仆中的一员,为了成为那座豪宅中的一部分,我们总是乐意为他们捡起掉落的物件。还记得那棵璀璨的圣诞树,那些衣香鬓影的宴会吗?甚至库尔特这样一个共产主义者,都甘心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有时我不禁怀疑,其实他爱的不是艾琳,而是那座宅邸,那种生活,那种就算你跌倒了也会有柔软毛毯垫在你身下的人生。我过去常想,拥有如此顺遂的人生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亚力克斯凝视着他,深受触动,仿佛看到了一个小男孩将脸紧贴着商场的玻璃橱窗,满眼渴望。

  而就这样一小段,已经描写出亚力克斯内心对艾琳原始爱的内心戏,而马库斯的一段话,则把他内心的那种对这种高贵身份的羡慕、嫉妒、愤恨和不满,都描绘了出来。

  关于爱情

  对亚历克斯来说,他曾经是爱过艾琳的。但是重新回到柏林之后,两个人的境遇,都有所不同。战争年代太过混乱,有太多的身不由己。

  在亚历克斯送艾琳和埃里希离开的路上,艾琳问亚历克斯。”这就是你和她离开的原因吗?“

  “是很多原因叠加在一起导致我们离婚的。”

  “你并不爱她。”

  “你真的想现在讨论这个话题?”

  “不然呢,我已经要走了。”艾琳说道,“你听,那就是我离开的声音。”窗外机群轰鸣咆哮,就在几条街区外低空飞行。

  “你不爱她,至少你对他的爱没有你对我的浓烈。”

  亚历克斯转头问道,“你到底想说些什么?”

  “没什么,我的猜测而已。”艾琳垂下头,“我只是想听你亲口说出来而已,也算是对我即将开始的崭新生活的一种慰藉吧。

  经历了这么多事,尤其是在亚历克斯看到艾琳和各类苏联人疯狂的交往之后,估计爱情的成分也越来越少了。对于艾琳呢?她现在是真的真的爱着亚历克斯吗?还是说只为了得到更多的情报,而不得不接近他呢!

  他走回会客室,呼吸急促,一时难以平复,他给自己沏了壶茶,勉力让自己冷静下来,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思考下一步的行动,他起身走近陈物价,拿起那盏斩杀死了马雅可夫斯基的烛台,上面并没有残留任何可疑血迹,所以马雅可夫斯基是被他杀死这件事情仍旧是个只有两人知道的秘密。

  再到后来,他一遍一遍的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从头梳理,到这时似乎他才真正的意识到,原来他信任的人,并不值得信任。那个策反他的人,竟然只是想利用他,那个他深爱的女人,原来也在打探他的情报。当了解到这一切之后,他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多么危险的境地,只有自己才可以信任,于是才有了最后的绝地反击,策划了自己的逃离计划。

  不得不说等到了越到最后,情节越紧凑,但也非常的精彩。所以整本书的读后令人欲罢不能,无法想象有人能中途放下此书,氛围营造独特,深刻勾勒出一个残骸遍野的柏林,以及深陷孤独绝境里亚历克斯的复杂心理。

  《柏林孤谍》读后感(十):废墟上的重建

  去岁末,在豆瓣的《伊斯坦布尔逃亡》书评中我写下“《Leaving Berlin》中的那句“But where do we draw the lines of our moral boundaries”却让我们掩卷深思”,不想很快《柏林孤谍》就来了。蒙编辑慷慨赠书,能先睹为快。

  先说情节吧,封底“如果命运将你推入孤独绝境,你是否还有孤注一掷的勇气?”昭示了这又是一本谍战小说,以犹太作家亚力克斯重回战后柏林始,以他再次逃离终。这是他又一次逃离,只是这一次,他能否再回柏林?我们不得而知。

  亚力克斯的柏林之旅,有重赎,有拯救,有交易。他期望在战后废墟上重新找回旧时的亲情、友情、爱情和激情,而重建自己的人生,哪怕仅仅只是为了与CIA的交易。但初到柏林不久,他才感觉到自己是在孤身犯险。旧制度已经被打破,战败与被欺骗的愤懑情绪笼罩着东柏林人民,在那里一切皆可出卖、交易。而亚力克斯又遇到了什么呢?年轻时的伙伴,要么是史塔西的秘密警察,要么刚从集中营逃脱,惶惶不可终日的犹太难民,而自己炽爱的恋人也躺在苏军高官身下呻吟。还有战俘、纳粹军医,刚归国的流亡艺术家,每个人都面目全非,或冷酷、或虚伪、或心怀叵测,而昔日的恋人,那个美丽的艾琳姑娘则彻底毁灭了亚力克斯的全部信心所在。在柏林,你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随着柏林生活的日渐深入,随着旧友的一个个重回,亚力克斯才发现人性的复杂与道德底线的脆弱。而自己也如坠迷雾,孤立无援,明知自己被出卖,被背叛,为了找寻真相,他只能以手中的情报为筹码,选择与魔鬼交易。重回柏林时的信心、信任和忠诚如同勃兰登堡门废墟上的瓦砾一般被弃之不顾。

  细读此书,相比较卡侬前两部被引进翻译的作品《德国好人》和《伊斯兰堡逃亡》,作者笔下有关犹太人命运的角度已经有全新的变化,前几部作品中,卡侬对战时犹太人是同情的,无论是以拯救者(《伊斯兰堡逃亡》中美商里昂)还是记叙者(《德国好人》中的美军记者杰克),他们都选择了与犹太人站在一起,而此书中的有一半犹太人血统的亚力克斯面对相同的惨景却有些熟视无睹,是逃避还是背叛后的麻木,也只能仁者见仁了。

  最后的真相与每个主角的归宿如何,留待我们每个人去解读。对我而言,亚力克斯的再一次离开柏林,留下的不仅仅只是记忆了。铁幕垂落,纳粹的幽灵“在新的土壤里发展成为另外一种形态的东西”,使他不得不再次选择逃离,身后的柏林谁又是谁的拯救者呢?

  关于爱情,此书中的爱情是卡侬笔下惟一一个囿于正常人伦的故事。没有出轨,没有不伦,没有外遇,但却使人心生冷意,甚或绝望。杰克与莱娜,里昂与凯瑟琳的爱情都使人感知爱情的神圣与幸福,哪怕是茉娜在机场送别丈夫与孩子后,选择与杰克留在柏林。哪怕是凯瑟琳在里昂病床前与其惜别时情意浓浓的。但亚力克斯与艾琳呢?当最后亚力克斯在发表完广播讲话,来到病房与艾琳做最后的决别时,他选择了亲手撕开艾琳的真面目,也为自己年轻时的感情划上句号。柏林已无可留恋。

  在一个没有真情的废墟上重建,谈何容易。在铁幕的角逐中,每个人都本能的选择依靠。所以,在柏林,我们无法确认道德底线在哪里!

  这就是卡侬为我们写下的又一个故事。

  一直不认可书商们“堪比勒卡雷”的推荐语,勒卡雷笔记的谍战更关注的是谍报世界本身的尔虞我诈,对时代背景与人性的复杂对着墨不多,而卡侬笔下的谍战世界却是大时代背景下利益交织双方的智慧博弈。也许这是缘于勒卡雷笔下的史迈利们是主动请缨,而卡侬笔下的杰克、里昂和亚力克斯是被动所为吧。

  卡侬的每一部作品都值得期待,都会为你的阅读时间添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