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孤谍读后感精选
《柏林孤谍》是一本由[美] 约瑟夫·卡农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4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柏林孤谍》读后感(一):二战带给柏林的痛楚
很遗憾我对二战在其他国家的历史发展完全不了解,在初读这本书的时候很吃力,人名地名都记不住。所以在阅读之前很认真得搜索和整理一遍德国的历史和柏林的历史。在《在绿荫天使的羽翼下:柏林文化之旅》的附录中,找到一份大事件年代表,可以帮助理解书中提到的大事件,有些大事件是隐晦得提,有些是用注脚一言提及而已,对于不熟悉历史的读者而言,阅读时难免带着困惑。
《柏林孤谍》读后感(二):对不起,我必须说假话
谍战题材精彩的部分就是每一次“化险为夷“的细节处理,影视多表现在演员的神态变化,台词在其次。而用文字描绘,没有直接的画面感,采取对话形式是最佳选择。《柏林孤谍》,可以说是一本30万字几乎全对话的小说。
主人公亚力克斯第一次与上级交头就发生了枪击事件,把读者的情绪带入危险、无奈的情境中。接下来就是细水长流的接近关键人物,一点一点套取可用信息。小说情节再一次掀起高潮却已是尾声,亚力克斯即将揭示身份前的突发状况,真相竟也有些出乎意料。
为什么会选中亚力克斯?一来是他的作家身份,二来就是年轻时的情史。战乱时期文学犹如精神的殿堂,尤其是亚力克斯这样一位有着犹太血统的作家,一战时出逃集中营的经历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如信仰般的慰藉。这样的形象有利于他与各色人物交流,获取信任与青睐。爱情,是小说中的第二线索,亚力克斯的初恋女友艾琳是苏联的一方中心人物的情妇。两人的交集只能称之为各取所需吧,艾琳的多情是为了保命,表面上钟情于她的亚力克斯不也是带着目的地有意接近吗?他替艾琳窝藏逃犯弟弟,杀人,利用情报组织帮姐弟俩安排离开柏林的飞机......连我都差点信以为真的爱情,想要夸耀爱情才是最伟大的情系,原来又是一次误会。
战争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家破人亡,人心的不安让大家变得虚伪和冷漠,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感。亚力克斯的才华变成一种不幸,德国、美国、苏联纷纷拉拢他做间谍,唯一的选择就是:对不起,我必须说假话!选择做双面间谍,他想要守护的家只有一个,并不是从小生长的东柏林,也不是受苏联管控的西柏林,而是回到儿子的身边。
我是一个撒了谎却不会圆谎的人,亚力克斯的每一句机智对答都令我震撼。可见作者约瑟夫.卡农的逻辑是多么缜密的,无需刻意的赘述就能把大量线索很自然的植入到人物对话中,其实他早就把追杀亚力克斯的凶手告诉读者,只是我没发现罢了。看完结局我又回过头来整理有哪几个人知道艾琳的苏联情人死了,真相就在眼前,只是光顾着用眼睛去阅读的我并没有动脑去思考罢了。
在生存面前,道德是无力的。
《柏林孤谍》读后感(三):可怕的人性
说到间谍,我脑海中首先出现的就是007和谍影重重。间谍的外表看起来冷酷,好像他们的洞察力和思维都超于常人。其实我感觉如果没有经历过绝境的间谍,一定干不成大事。而且间谍都需要适应孤独,他们不能有任何牵过,否则会被敌人抓到把柄。
本书的作者是约瑟夫·卡农,获得过爱伦·坡奖,作品《德国好人》被改编为电影,由史蒂文·索德伯格指导,乔治·克鲁尼和凯特·布兰切特主演。说明这个导演非常成熟,而且写作水平也十分高超。
本书描述的故事的发生时间在1949年1月,封锁仍未结束,而德国也还未正是分裂为两个国家。当时人们喜欢用字母缩写代称一些机构,在此之前纳粹冲锋队的简称是SA。文中除了一处是作者故意修改了时间以外,几乎都按照东德史的发展进行,包括一些人物名称,这也更加真实的确立了这个故事。
这本书充满着紧张的气氛,这就导致一旦翻开了第一页,就再也找不到机会停下去做其他事。作者对于景色的描写,人物心理状态的把控都做到了极致,完美地立柱了所有人物性格。身陷孤独绝境的亚历克斯当时复杂的心理,他冷静的判断,不断使我们被带入这个故事,与主人公融为一体。
亚历克斯是一位犹太作家,因为他的社会主义信仰,使他成为麦卡锡政治迫害的对象。这个时候受到威胁,先是驱逐出境,接着又要面对骨肉分离,他唯一的选择就是与中情局签下协约,他必须在柏林搜集情报,只有这么做他才有机会回到美国。其实他还没到柏林的时候,可能并没有觉得会有多大危险,或者情况不会特别坏。但是当他到达那里之后,他才发现,他身陷在极其危险的境地,随时都可能丢掉性命。他没有其他选择,必须要玩成任务。亚历克斯随后认识了以前的同伴,史塔西的秘密警察,刚从集中营逃跑的犹太难民,被敌军强多了的爱人等等,还有战俘,纳粹军医,刚刚回国流亡的艺术家,每个人都变得尤为陌生,仿佛这个世界失去了人性一样,空气中充满着冷酷、残忍、虚伪。他多次想过放弃,但是想到自己的家乡,想到过平安的日子,他只能打起精神。
亚历克斯最后又一次离开了柏林,但是他和之前已经大大不同了,这个世界残酷的现实,是会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可能是摧毁,也可能是拯救。
《柏林孤谍》读后感(四):跨界者笔下的历史侧影
约瑟夫•卡农熟练的笔触和谙熟于心的历史大背景让不熟悉那一段历史的读者读起《柏林孤谍》稍微有些力不从心,巧合中,因为汤姆.汉克斯的《间谍桥》恶补了一段二战时期的德国历史后,这本小说的美张扬恣肆的展现在眼前。
二战与德国这两个词汇交织在一起本就充满了戏剧的可能,在那样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任何人性的黑暗或温暖都被毫不留情的撕下伪装暴露在日光之下。这样的题材在文艺创作者的笔下被无数次的重新回味,似乎永远不能满足人类对于自身隐秘的内心世界或暗涌或龌龊或英勇或睿智的好奇,在那样一个极端到扭曲的环境中,个体的人到底会如何抉择才能不辱人之为人的使命。
和《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窃听风暴》等等一系列记录二战中的德国的故事相同,《柏林孤谍》故事开篇约瑟夫•卡农就用小人物亚力克斯的回忆还是编织这个残酷却处处留有一丝生机的故事,而与那些故事中时刻被死亡的字眼填充的故事不同,亚力克斯的危机似乎不是那么显而易见,但又如鬼魅一般如影随形,步步紧逼。
近年来,各种抗日神剧的普及让谍战题材成为熟悉且热门的故事线索,在影视剧中,间谍看起来总是那么光鲜亮丽,情报的获取总是那么事半功倍。然而,正式由于约瑟夫•卡农娓娓道来的历史背景下,读起《柏林孤谍》倒有一种百转千回的紧张与畅快。在出卖与获得之间,生命一天天流转,获得一条情报就意味着为自己的生命争取到了多一点的时间,而出卖一条情报就意味着某一个已知或未知的活生生的人将要为此交出性命。在那样的历史阶段,生存的法则更接近原始的欲望,以我浅显的生活经验,不能完全领会求生在那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对个体是一项多么艰巨的挑战,但约瑟夫的故事已经让我领会到了人的渺小以及生命的不可限量。
一直都相信,一位优秀的写作者一定不是只做过写字这一项工作的专家,他们通常是跨界能手,能够在多个身份之间穿梭转换,体味不一样的生活经验,揉碎之后变换成作品中的对社会各个阶层人物精妙与准确的刻画。约瑟夫•卡农学霸的背景更是让人对这部作品有了踏实又浪漫的笃信,不是迷恋一个人而爱上一本小说,而是这位作者的笔触让历史展现给我们又一个新鲜的侧面,这样的心血值得尊敬。
《柏林孤谍》读后感(五):去你的,亚历克斯
最早直观感受到东德在冷战之后的压抑是看《Das Leben der Anderen》(《窃听风暴》)时,在高压统治之下的社会,让人觉得异常恐怖。结尾,特工魏斯曼在翻阅作家德莱曼写得书的场景时,我的观影感受达到高潮,哭得稀里哗啦的,根本停不下来,感叹人性之善发出的耀眼光芒。也正因为这部电影的影响,我开始关注起了类似题材的电影和书,由此永正图书最新推出的约瑟夫·卡农的《柏林孤谍》便进入了我的想读计划。
两个晚上的时间翻完《柏林孤谍》,没什么情绪波动。但一直有个疑惑,亚历克斯回到东德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难道仅仅只是因为美国的“驱逐”,东德需要的“召唤”,就此做了别无选择的回归。哪怕后来的真相真的简单又容易理解,就是一心为了儿子皮特而已。我还是不愿意相信原因仅仅只是如此,或者说我因他“大作家”的身份有了更多的期待。这一点,无疑是我有些失望的重要原因。
亚历克斯回到东德,与曾经熟悉的冯·伯纳思家族成员一一重逢,那个曾经辉煌的家族,如今衰败的不成样子,三个孩子都陷入了某些困境之中。感恩于父亲好朋友弗里兹曾经的帮助,亚历克斯充当着双面间谍的角色,冒着巨大的危险,把他的儿子埃里希从绝境中拯救出来。与旧日之爱艾琳的相遇,接着共同应对来自苏联、美方、德方的压力,以为终可以再一次相拥,结尾的反转,以及无情的话语,让读者本人觉得有些无奈,但仔细一想,也在常理之中。战争之中的人,总是有一些各自的小秘密,特别又是在当时东德那样的环境之下,没有才会更加奇怪吧。正如文中我喜欢的那段话所言的,“事实上,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一段隐秘而不忍回顾的过往,但这些不愿与人分享的回忆,往往最能勾起人们的好奇心。”
整部小说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另一个作家布莱希特,大概他最符合我心目中艺术家、作家的样子吧,充满魔力又带着点儿坏,是个令人迷惑而又喜欢的聪明人。总觉得亚历克斯过于“现实”,这种现实甚至让我一度觉得反感。当然,这属于个人偏爱,这也是第一次看《去你的,生活》,便开始喜欢上那个叫卢西安·弗洛伊德的艺术家。但我深知,他们是极致的,他们的艺术事业与私人生活,是天衣无缝结合在一起的。无论是生活还是艺术,他们从来没有被他人的想法牵制或偏离初衷,即便是战争,即便面对的是生与死。
可,正因为这样的人太少,我们才异常喜欢与迷恋。
《柏林孤谍》读后感(六):好好的活下去
(928字)美国作者约瑟夫·卡农将亚力克斯的挣扎生生展现给读者,人类社会要混乱到何等地步才会让向往和平安宁的普通人遭受如此的残酷对待,人类的政治要怎样的颠倒众生才会使如同亚力克斯这样求生存的人抛弃所有,只求有个安身之所?
《柏林孤谍》让读者的心随着亚力克斯的人生历程如过山车般受到惊吓,倘若亚力克斯最终丧生于不合理人类群体之手,想必仅存读者心中的那份温情与美好的希望也会如黑色星期五的旋律使人类走向绝望与毁灭。
活着不易,所以才要好好的活下去,而且还要努力活得更好,这便是亚力克斯的生存智慧。在心底深处,每位读者或许都想做回亚力克斯。书中的亚力克斯做到了,读者经过努力也会做到。
相似自己能改变命运,这份信念总是不错的。亚力克斯在孤独的绝望里看到希望所在,纵然失去国家,如浮萍般的不由自主,面对昔日同事的反戈,亲密恋人的背叛,生命之火未曾熄灭。
亚力克斯的悲剧是时代所致,战争让许多如亚力克斯般的人成为牺牲品,而父母的爱却让亚力克斯从死亡里挣脱,个人的命运掺杂于国与国的博奕里,渺小却不容忽视。
约瑟夫·卡农以柏林为点,将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英国、法国、苏联这几个大国对利益争夺以亚力克斯这个主人公的人物轨迹淋漓尽致尽现于读者眼前,在洪流中搏击,个人是多么艰难。亚力克斯能生存下来靠的是勇气、信念与智慧,生死之间选择往往决定了一切,个人的权势财富远不如健康与生命重要。若要活下来,就必须小心谨慎。书里交错的地点与繁杂的人物,并未掩盖追求自由与光明的精神。战争的创伤正如约瑟夫·卡农书中所写,时时刻刻在不经意间带给活着的人们以沉痛的提醒。没有谁是幸运儿,战争年代,都是牺牲者,活者或死去,皆是如此。
《柏林孤谍》亚力克斯活下来了,走向了他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幸运或不幸,终将要勇敢努力去面对每一天。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和平安宁的生活才可以让美好长久,才能让生命受到有尊严的对待,为书中人物命运唏嘘的同时,读者还有什么理由去支持战争,去做那些让生命消逝的事情呢?
地球是所有生命的家园,人类又何必为了利益的掠夺而置其他物种的生命于不顾?倘若轻贱他人生命,必将自食其果。这个轮回,从不偏颇。《柏林孤谍》里紧张的交锋,最终的结局,是心存善念的读者不应忽视的元素,开启了走向光明的智慧之门。
《柏林孤谍》读后感(七):经历过战争才能懂得生命的可贵
或许是因为现在的日子过得太平淡,因此对于谍战类的大片情有独钟。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斗智斗勇的智谋比拼,俊男美女的完美荧幕形象,无不吸引着观众的眼球。之前看过《伪装者》《江南锄奸》《五号特工组》等多部电视剧,关于这类的书籍也读过一些,虽然不多但有一本却是让人印象深刻,它就是拿起来就舍不得放下的《柏林孤谍》。
故事背景是美国作家约瑟夫.卡农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同盟国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瓜分,而首都柏林城内也是风起云涌。而后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渐渐被分裂成以苏联为后台的东柏林和以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主导的西柏林,彼此形成对立之势。就在这样危机四伏的环境下,居住在美国15年的犹太作家亚力克斯因为妻儿的安全被迫与中情局签下协议,并回到柏林卧底,以求搜索到有用的情报换得回美资格。
作为一个没有丝毫经验的线人,他以为此行不会有什么人身危险。结果却大大相反,亚力克斯遇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在吕措夫广场遭遇伏击,为了不泄露自己的身份第一次开枪杀人;在昔日恋人艾琳的家里,为了保护埃里希只能对马雅可夫斯基痛下杀手;得知坎贝尔是内奸后,设计使自己死里逃生,并获得回美资格.......如果说,第一次是上天眷顾,那么之后一件又一件事情则见证了亚力克斯的成长。在战争年代,一条生命是那么微不足道,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因为当权者所认为的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原因而丢掉性命。亚力克斯之所以这么谨小慎微、步步为营的努力活着,只是为了能够获得那近似渺茫的机会安全回家,幸运的是他最后做到了。
在柏林,表面上亚力克斯被文化联盟热情相待,吃住优越,风光无限;实则言谈举止都会受到监视、试探、提防。他的生活,他的情报,他的生命都与恋人艾琳紧紧相连,本以为她是爱他的,也是他在这个城市唯一值得信赖的人。没想到,到最后才发现,连她也在不知不觉间成为别人的线人。阴谋、欺骗、隐瞒,这些肮脏的而且时刻存在的东西早已侵入他们的爱情,柏林不是昔日的柏林,往日的温情也不是当年的模样,说爱也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这是一个吃人的世界,也是一个发了疯的世界,没有信任,没有爱情,没有信仰,连人性都磨灭了,所有的人都在痛苦中煎熬,苦苦挣扎。而这正是战争所带来的残酷现实,不管是胜利还是失败,总有人无辜受苦,失去家人,失去爱人,失去生命。真希望世间永远和平,纵使平淡也是难得可贵的幸福啊!
《柏林孤谍》读后感(八):反战——柏林孤谍
看完这本小说,对于谍战我没有太多感触,反倒是书中对于柏林在1948年这一段时间的党内清洗,社会斗争,以及美苏各国的矛盾分歧这些部分给我更大的震动。
为了理想,为了事业,为了回报祖国,许许多多的流亡海外的德国人在二战结束后选择回到德国。迎接他们的是面目全非的家乡,残垣断壁,瓦砾废墟,亲友离世,就如过去欢乐的时光一般,在战争过后,旧日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然而缺水断电,食物紧张,这些生活上的艰苦并不会真正的损害人们的精神,真正能击倒一个人是信仰的倒塌。
以前虽然看过反乌托邦的小说比如1984,比如美丽新世界,但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这些作家会把乌托邦描绘成如此可怕的情景,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能在1948年就预见到中国文革时的种种遭遇。在柏林孤谍里,我意外的发现了答案。
共产主义曾经、当然现在也一直激励着许多的人,但是在苏联、在德国在其他我不知道的地方,党内清洗,揭发检举、运动斗争发生过不止一次,以共产主义之名。当人们不能保有自己的良知,当真正的信仰者被打倒被批斗,当身边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只有无尽的告密者监视者的时候,曾经聚集起无数人为之奋斗的任何主义,都将轰然倒塌。
亚历克斯的回国收到隆重欢迎,当然曾经归国的艺术家科学家也都经历过同样的礼遇。可是最初的礼遇过后,等待着归国者们就是无穷无尽的监视、怀疑,甚至是拘禁、死亡。小说用亚历克斯的眼睛,让读者看到了掩饰于高昂口号下的真实。真正的信仰者亚伦被审判,只因为他想要维护自己国家人民的权益。想要为国贡献自己力量的设计师被捕,甚至于没有一个明确的罪名。亚历克斯自己还有他认识的善良的人,在胁迫下成为可耻的告密者,葬送一个又一个同伴。而政府的高官,包养情妇,享乐放纵,无视人民的呼声,无视人民的权益。这样的国家真的需要这些艺术家科学家吗?还是说他们不过是政府装点自己的物品,用过即弃。亚历克斯准备逃亡。
虽说我对书中的谍战感触不深,但是依然要承认,这本书悬念设置的很棒。亚历克斯的身份暴露了,逃亡即将开始。谁是泄密者,谁又是真正的朋友?没看到结尾,我还真是猜不出来。谍战这种东西果然只适合于真.智慧的人,如我这般平凡之辈,只能做个炮灰,莫名其妙就要横尸当场。
在1984的后记里有这样一句话,多一个看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我把这句话也送给柏林孤谍。多一个人看柏林孤谍,我们就离战争,离专治、离朝不保夕的生活更远一点。
《柏林孤谍》读后感(九):【七彩童心】帝国的碰撞,夹缝中的小人物——评《柏林孤谍》
“在柏林,命运的齿轮已开始转动。”
只要是了解过二战史的人都知道,在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同盟国瓜分为4个军事占领区。而德国由于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前苏联对抗的影响分成了西德,东德两个部分。而本书的故事发生于1949年初,此时的德国依然是一个完整的国家。而就在此时德国作为美国和前苏联博弈的战场,双方为了各自的最大利益,纷纷向德国的首都柏林投放了大量的间谍。
而那一个个间谍则是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为国家机器服务。《柏林孤谍》这本书的主人公亚历克斯是一个犹太作家在二战战争期间流亡美国,由于信仰问题被迫害,在面对家人和永久的分离他选择了家人从而为美国政府服务——在柏林搜集情报以获得回归美国的资格。可当时的柏林算得上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是非之地,美、英、法、苏四个国家两大阵营在此较量。而亚历克斯作为一个小人物他的命运已不是自己能够把握的,命运之轮已然开始转动。由于种种的突发状况,从他踏足柏林的那一刻起情况就渐渐的开始失控,阴差阳错之下,亚历克斯泥潭深陷,在美苏两大帝国之间的间谍战场扮演了双向间谍。
黎明前的黑暗危机四伏的柏林,如何活下去是亚历克斯首要面对的问题。作为一个双向间谍他的工作无异于是刀尖上的舞者。战场上拼的是命,求的是胜。情报的准确在谍报战场那就是活下去的保证。在这里信任无从谈起,随时都有可能死于非命。
作为以写作为生的作家突然变身为一个双向间谍,那不仅仅是一个身份的转换,那更是关乎命运的决断。错综复杂的环境,敌我不明的对手,真实与谎言,信任与背叛,阴谋与惊险。一个人面对种种一不留神,那就是尸骨无存。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一个小人物,为了生存,为了家人而与命运抗争。他没有选择的权利,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生或死!可事实的真相是,有人不想活,可没人不怕死。他选择了生,所以他就必须要在两大帝国碰撞中的夹缝里艰难的生存。
尽管他所在的战场没有硝烟,可失败的结局是实实在在的死亡!家人、妻儿、朋友种种的一切都是他所抗争的动力。在这本书里最让我纠结的人物是艾琳,一个美丽善变的女人。可以说正是因为她,亚历克斯的命运才有了更多的变数。文中穿插了二人的过去,以及详细交代了艾琳的经历。十年后的再见面,有一个词叫物是人非,徒添悲伤。两个人所属不同的阵营,她们之间有爱吗?能爱吗?敢爱吗?这种种问题的答案,需要读者自己去探寻。
如同炼狱般的柏林,东西方两大帝国的碰撞,小人物命运无奈的选择。这种种的一切都因为那该死的战争,《柏林孤谍》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那场真实的战争。一个小人物的绝地反击,孤注一掷的奋力一搏扼住了命运的咽喉。那是一个发疯的世界,但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好书。这就是国外的《伪装者》!不可错过!
《柏林孤谍》读后感(十):守住本心,生存于世 ——读《柏林孤谍》
守住本心,生存于世——读《柏林孤谍》
“‘你拼尽试图保留一部分真实的自我,而这一小部分自我是他们无法染指和腐化的。即使有时做了一些违心之事,也不要自暴自弃地觉得你已经被他们同化。你以为你没有付出代价,其实不然,它将潜藏在你内心深处,如影随形。而现在……’他伸手指向远处的城市,‘这个城市正在显露它全新的一面……请记得一定要守住本心,不要被外界的污浊所侵袭,因为那是你生存于世的根本。’”当书文接近尾声,发展也渐渐平缓,迪特尔对亚力克斯说出这句话时,让亚历克斯寒意蔓延四肢百骸,也令读者恍然,这句话是全书内容的总结,也是故事发展的引导。无论是何等的惊险、阴谋、背叛、真实、谎言,守住本心,就没有任何事情是可以抵挡的,哪怕是对于如今的我们而言,也是如此的,本心已移,还能指望打造出一个什么清晰的人生呢?
全书内容厚实,439页的篇幅,共分为八部分,随着时间变迁,从回归柏林“吕措夫广场”到“勃兰登堡门”时的离开结尾,是作者约瑟夫•卡农(Joseph Kanon)的又一得意之作,约瑟夫是爱伦•坡奖得主,也是爱伦•坡系列作品的代表,爱伦•坡作品被人们点评为:“沉迷于人物狂躁、迷乱的心理世界中,作品中神经紧张、躁动不安的主人公恰恰是他自己的化身,那些反复出现的变态、阴暗的心理更是他自己压抑心境的再现。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上,都自认为是一个被遗弃者,充满了孤独感。”很显然,这与《柏林孤谍》中亚历克斯的心路历程不谋而合,只是约瑟夫更愿意告诉我们的是孤独感所延伸出来的信仰,也是守住本心,生存于世的根本。亚历克斯在间谍战场被迫扮演双面线人,始终把控住“回家”的信仰,这个信仰是撑起亚历克斯行动的骨架,而主人公的智慧则是死里逃生化险为夷的武器。
全书的格调是低迷的,在书中大环境里,社会动荡的背景下,所有人躁动不安,危机四伏,作者文笔之下的柏林,千疮百孔,随处可见的残骸,“参差不齐的破败街道如墓地般死寂”,宴会的热闹是别人的,因为人与人之间已无力可以信任,哪怕是曾经的最爱。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持续多久,却只能在跌宕起伏的绝境中,孤注一掷。坏境衬出人内心更深刻的孤独感,紧张的情节发展,让读者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