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幅画开启的世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幅画开启的世界读后感10篇

2018-04-25 20:2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幅画开启的世界读后感10篇

  《一幅画开启的世界》是一本由[日] 髙畑勋著作,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1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幅画开启的世界》读后感(一):绘画让我们发现世界之美

  髙畑勋在 《一幅画开启的世界》进行很有个性作品推荐,从宋徽宗的《桃鸠图》、《持石榴圣母》、《林中之鹿》到海浪,选的是是不太有名的,但是却有很多故事画作。 读下来,仿佛去了一个私人艺术馆,学到许多有趣知识

  画画让我们安静下来观察世界。 宋美龄曾经说过:画画可以让我忘记人生的许多烦闷,坦然面对世间的一切,绘画成为了个性修养的一部分。 绘画打开的是“知觉之门”的美好世界,勾勒出我们的梦幻世界。在《木匠圣约瑟》中,烛光手电筒光线穿过手掌带来的晶莹剔透感,是童年美好的回忆

  艺术是主观的。朱光潜先生在《论美学》说过:“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 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随着摄影技术发展,绘画作品借鉴了许多摄影技术,获得了新的活力。绘画可以让别人感到美,是因为巧妙地和生活拉开了距离。艺术不是以仿真为目的,而是把情感推送到作品里。

  画家的老年阶段作品含义丰富不同年龄段的作品风格不一。《社会动物》一书举例:在老年画家的作品中,我们会发现某种对现实主义的回避,某种对已有技巧期盼,某种和谐处理方式渴望,仿佛画作是一个有机体,所有的部分享受着整体生命活力。

  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是映射关系,对绘画欣赏能力提高,让我们同样可以发现思考之美。在理性感性的两极找到平衡培养自己品格

  《一幅画开启的世界》读后感(二):从这里开始了解绘画

  对于我这样一个只知画画而没有多少专业知识的人,这本书确实是一扇门,让我领略到绘画的美妙,原来每种类型的艺术形式表达思想都是那样直指人心,绘画的技巧不在于如何精细,无论是西洋画还是中国古典画,它们都在向人们诉说故事或是平静心思又或是激荡的情绪。这本书我还只读到三分之一,它很好的诉说了每一幅画,也说出了当下日本对于各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它的根是老祖宗(咱们大中国),受到西洋文化的冲剂,日本的文化也从它的艺术形式中表达出来,总的说来这本书想表达的东西很多,像我这种才疏学浅的读者纯当它是带领我去领略这种艺术形式的捷径,正如作者所说的,我也一样无法去一一解读幅作品的内容,这大概就是画画给人的吸引之处吧,画画其实是画心。

  《一幅画开启的世界》读后感(三):当作者谈论名家作品的时候,我在找那些画

  20161218更新V6

  对于我等入门人士,多看画才是正经事。

  鉴于本书并没有把提到的作品一一列出,加上本人可耻的翻~墙~及英语能力,以下图片仅供参考。如果各位发现有问题,请不吝赐教(因为本人并无多少艺术常识,所以根据翻译过来的名字意会的画作很可能判定错误……请各位多包涵)。

  由于作者提及的画作实在较多,加之本人能力骨感,只好慢慢更新~图片说明尽可能贴合书中原意。

  图片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大家交流学习使用。顺便一提维基百科的画廊真乃神器……

  CHAPTER 1

  丢勒的兔子。作者认为栩栩如生,接近原物。

  《一幅画开启的世界》读后感(四):发于情止于艺——高畑勋的观画笔记

  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观赏,很多时候都源自于“移情”效果产生,不管是电影音乐、或是绘画,观者往往都是被艺术家营造的世界打动,联想到了自己曾经历、或是渴望经历的故事,从而产生了丰富多样的情感体验。《一幅画开启的世界》一书,源于高畑勋在吉卜力工作室主办的月刊《热风》上连载的赏画杂文,这些文章能为美术史爱好者提供一点引导,但又不是纯粹理论角度分析,其中包含了很多高畑勋个人的情感理解。从感情出发走近画作,从绘画谈到电影、动画艺术,体现着他独特审美趣味

  对并不了解美术史的读者来说,去看一本严肃的理论书籍诚然很有收获,但也很难记住太多。当作者不断给一幅画作做着外部分析,把画家的生平和思想都投射到画作上,让画的意义立体展现在你面前时,往往会让你的视线无法聚焦在画作本身上。高畑勋在前言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按照自己的方式,轻松随性地去欣赏自己喜爱的作品,岂不也很好?”对此我非常赞同。

  对于艺术的欣赏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人们可以选择各种不同的方式,从“情”出发,就是一种直接而享受的方式。艺术世界就是情感的世界,看完整本书,我觉得高畑勋的确是在坦诚分享着他的心得,有些情感是非隐秘而私人的,他也不吝于分享,坦诚而直率。

  在他分享的31幅绘画作品中,有能让我第一眼就产生共鸣的,也有我并不是那么感兴趣的,但在高畑勋的讲述之中,画作被赋予了情感,也被赋予了新的灵魂。例如《犹大之吻》,当他分析画面中人的姿态和视线,那种戏剧化的场面变得呼之欲出,画面变得充满着张力。高畑勋在这里引出了他的结论:“许多人都认为绘画这种东西,就像摄影一样,截取的是某个瞬间。实际上,表面看来虽是如此,但蕴含着丰富时间性的画作却数不胜数。在这样的例子里,绘画内的故事时间就宛如一条激流奔腾不息。”

  如同高畑勋所说,以自己的方式和感受为先去欣赏画作,会始终保持着对这门艺术的兴趣。在他的赏画笔记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他从一个动画导演的角度出发,所做的各种思考。谈到迪士尼展出的《睡美人背景图时,他着重讨论了一下动画电影中的“真实感与立体感”的问题,与迪士尼的方式不同,吉卜力工作室采取的是“色面平涂区分事物”的画法,“既没有抛弃立体感带来的真实感,又成功地保持了绘画的平面性。”作为吉卜力工作室的影迷,我非常开心能看到高畑勋来谈论他们的创作宗旨,并且我也认为他们的确做出了自己理想的效果——既创造出了一个美好的动画世界,也能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那并非现实世界。不是去造出一个无限贴近现实世界的空间,而是既能让观众感受到很奇幻,又能产生共情的效果。

  简单来说,我认为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从来没有企图打破次元壁,混淆动画与现实的界限,而是用心打造出一个纯粹的二次元世界。不管现实世界有多糟糕,当你花了一部动漫的时间坐在屏幕前去欣赏,你就能进入他们缔造的美妙帝国。你不会觉得辉夜姬是你身边的朋友,但你会为她感动,会记得她从皇宫奔跑出来时,那漫天飞舞的华服;记得她的心碎;也记得她儿时哼唱的童谣。

  看罢高畑勋的文章,我很感谢费尽心力在动画中营造出的“真实感”,给了我无数美好的共情体验。本书的讲述落在他对动画的理解,我认为是恰到好处,知道了他对于绘画的审美趣味之后,才懂得要做出一部好的动画电影,需要多少日积月累。看到他对于绘画一直有着如此高涨热情,也就理解了他为何会有那样苛刻要求

  《一幅画开启的世界》读后感(五):一幅画的正确打开方式

  对于一幅画,你能看到什么?朱光潜曾在《谈美》里说过:不同职业性能的人对待一件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角度和看法,但要欣赏一件事物,则需要抛开这些外在的限定,纯粹依靠我们的审美体验。作为一名看画者,当我们行走于美术馆的长廊里,从那些世界名画前一一走过,要做到“不假于外物”而单靠审美视觉,实在是有些困难更何况很多现代派的名画,即使有长长的介绍,我们也并不一定能完全接受奇形怪状模样和构图。

  对于这个问题,日本的著名动画导演髙畑勋通过《一幅画开启的世界》,站在个人的角度,对如何欣赏一幅画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解答。他在前言里说道:“我所留意的是,将作品的细微描写努力语言去比拟和转译……我的愿望是,读者能把这些文章当作一种线索,去重新细细品味画作,去再一次欣赏它。”书中十多篇关于他对不同名画的解读,我们都能看到他对于如何区别和利用自己的职业身份、对于如何真正“随心所欲”欣赏一幅画的这些问题所付出的努力。

  所谓艺术无国界,髙畑勋所涉及的绘画艺术范围其实非常广,不仅仅局限于西洋画作,对于东方特别是中国和韩国的绘画作品也格外青睐,比如书中第一篇就提到的宋徽宗《桃鸩图》,髙畑勋不仅对其赞不绝口,甚至因此还提出“日本人还是必须更多地去了解中国文化”。在一幅画面前他展现的谦逊与拓展开去的进一步探索,都能让人感觉到他对于画作乃至画作背后的民族文化的一种下意识尊重。但髙畑勋对于东方画作的尊崇,并不意味着他就不了解西洋画,在书中他所提及的几幅西洋画作,都并非是耳熟能详的世界名画,其中很多都是名画家笔下不太受人关注的画作,比如谈到梵高,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向日葵》,或者是《星夜》,但是髙畑勋却“独辟蹊径”,在书中鉴赏的是他的一幅《老葡萄园与农妇》,而这幅画也并非是传统意义上梵高那种色彩浓艳瑰丽的风格,相反除了线条的蓬勃与扭曲之后,色彩运用得极淡,那轻浅的淡蓝色铺排其中,给人稍有恬静之感,而并非《向日葵》中那种我们脑海中早已定义的“热烈奔放”,所以说对于一个画家,或者不仅仅是画家,亦或是作家雕刻家,都不应该采用一种贴标签式的做法来看待,每个人的独特性背后必然还隐藏着其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也就需要我们去根据画家的生平经历,自行了解并进一步切身感受。关于这个,髙畑勋并没有非常注意,大多只在每篇的结尾处贴上一段画家的人生经历,他更注重的是他观赏那幅画时心中的所想所感。

  他虽然身为日本动画电影大师,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自身的职业而限定自己的欣赏风格,这些无一不是他“心头好”的画作,都是对他博采众长证明。而他在欣赏画作时,有时还利用自己的动画电影大师的身份,来进行审美鉴赏,这时看到的又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比如书末他欣赏迪士尼动画公司设计动画片《睡美人》背景图,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整篇文章比其他几篇都要难懂一点,不难看出通过自身职业所获得的体验往往要更深一层,也更专业一点。

  而我们毕竟不是髙畑勋,对于我们自身而言,一幅画的正确打开方式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还需要根据我们的自身实际出发,最好还是凭借兴趣,正如髙畑勋所说:“以自己的方式和感受为先,不会对自身的口味取向失去自信,这样做换来的是一生之中持续不断获得新的发现,也能够始终保持着对绘画的兴趣。”而这种兴趣,也许才是最重要的。

  《一幅画开启的世界》读后感(六):画有有话,趣看世界---评《一幅画开启的世界》

  精彩的画作尽管没有文字的表述,却更通过静态的画面传递着诸多的信息耐人寻味。古往今来,诸多的精彩名画着实让人叹不绝口,品评众多。虽然我不是一名专业的艺术鉴赏者,但是对于美的探知欲驱使着我同样很喜欢翻看一些懂行的人对名画的点评

  不需要高深的专业术语,只需要那种畅所欲言下的启发开导。在如此的阅读目标下,我最近于一本艺术绘画类读物《一幅画开启的世界》中收获满满。的确,精品的名画背后其实有着太多的信息量等待着赏画。而这本书册很是一反惯例地以爱画之人随性的赏鉴方式细细分享着传统鉴赏类读物不曾有的看点。

  细细地翻看着这本《一幅画开启的世界》时,我个人觉得一点都没有任何的负担压力全书的内容完全建立在品评画作和探讨画作背后作者的观感体味,所以艺术门外汉的我很是怡然自得地共同徜徉在这样一片精彩的艺术殿堂中。于画是个悬念,于文字是一条线索,抽茧剥丝的看画读文的过程着是引领着我自己畅所欲言地用着最为本我的态度去感受画面的内容资讯。是啊!绘画艺术是一门至高无上的艺术,尽管高深,但是我们同样可以采用自己的方式去领略和感悟其中的美感。专业性的赏鉴固然重要,如此随性之下的漫谈同样也有着妙趣横生所在。有如一部典藏的赏析读本,硬板卡纸的封面,以三十一幅不同的画作作为其中的章节目录,古往今来,中西经典的诸多名画逐一呈现在了我的眼前。其中既有很多我以前看过的画作,也同样有着很多以前未曾知晓的图画。跟随着作者的指引,我有条不紊地徜徉于这片充斥着故事的图画之中。宋徽宗 《桃鸠图》,白釉黑花鱼藻文深钵之鱼绘,乔托 《犹大之吻》等等。正是因为全书本身创立的基调就是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漫谈这些名画,所以我自己在翻看的过程中同样也是异常地轻松和自在。没有丝毫的压力,有的只是由此及彼的联想和顿悟类似于《犹大之吻》这幅画作的分享着实激发我的浮想联翩。作者经由自己和友人的的闲谈联系到了随后关于耶稣的故事分享,及至最为重要部分的《犹大之吻》分享。由故事,分享到了画面上人物的眼神,剧情,画作局部的特写,对于画作进行文字版本的圣经场景说明-----赏画的同时更是一次酣畅淋漓的西方文化故事畅读。着实让人看得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一幅画开启的世界》就是这样一本看似非专业,却蔚为包罗万象的精彩解读名画的读本。我同样期待着以后可以看到有更多此类生动的,畅所欲言的名画赏鉴读物。

  《一幅画开启的世界》读后感(七):有学者气质的艺术家

  “就像聆听莫扎特的音乐,不管你如何喜欢,或同谁一起欣赏,总有那么一些画作,你无论如何不愿开口对它有所置评。光是一直瞧着它,将眼睛和心灵托付给它,便已足矣。就算有点什么感触,也无法置换成完美的言语。我没有那种能力。”

  在评价荷兰风俗画家——代表作品如《倒牛奶的女仆》《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等的维米尔时,高畑勋这样说道。

  这让我想到陶渊明的一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高畑勋是吉卜力工作室的开山元老之一,曾发掘了宫崎骏、久石让,他的电影我曾看过《萤火虫之墓》《我的邻居山田君》《辉夜姬物语》。

  犹记得看《萤火虫之墓》时,那种心酸和悲戚。片子一开始用的就是一个死去小男孩的叙述视角。孤苦伶仃的小兄妹四处流浪,他们的悲剧命运叫人不忍目睹。

  当战争遭遇纯洁可爱的童心,碰撞出的毁灭性与悲剧感无出其右。

  就如同近年那具伏尸海滩的3岁叙利亚男童,给全世界带来的巨大震撼与哀恸。

  而《我的邻居山田君》给我的印象是断篇式的,它承袭了日本人擅长的温情而又日常的平民叙事,用十分简约的漫画线条,勾勒出生动的人物情态。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零零星星闪现的幽默感,幽默感有时体现的是一种绝妙的视角。

  而《辉夜姬物语》是他一部倾注心力的大作,耗时耗力,拖延工期,结果票房却惨败,给高畑勋的生涯以巨大打击。

  但这部取材自日本古老民间传说的片子本身却是很好的。高畑勋将《竹取物语》这个简单的故事改编得丰满、生动又具人情味,在影像表现上又非常风格化。

  很喜欢影片一开始对于竹林自然的描绘,让我联想到高畑勋本人也十分喜欢的上海美影厂的经典动画风格。

  作为日本动画界翘楚的高畑勋,对于世界经典画作自然是十分有研究的。《一幅画开启的一个世界》就是他品评画作的专栏文字,近期被国内译介了过来。

  从书店邂逅了这本书,也邂逅了一幅幅有意思的画。

  一幅画是一帧静止的图像,而高畑勋能延展开来,形成一个蕴藉丰富、余音袅袅的世界。

  高畑勋1935年出生于日本的三重县伊势市,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法文科。他从小就从毗邻的美术馆里接触了大量的西洋绘画,甚至对他来说,西洋绘画是比本国绘画更早的艺术启蒙教育。

  当然,在这本《一幅画开启的世界》里,除了谈及大量的欧洲绘画,高畑勋也谈了身为“日本艺术之母”的中国画。比如宋徽宗工笔细绘、精致典雅的《桃鸠图》,还有他奉为心头至爱的中国宋代瓷器。

  令人赞赏的是,他在比较日本与中国艺术的过程中,所持心态非常开放,并不以狭隘的民族化自居。比如他看了《沧海图》等中国明代画作,方才感叹中国绘画的无所不包、应有尽有,“心生敬畏”。

  因为他这才知晓,被日本奉为民族瑰宝的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头,为东西方世界所叫绝的关于“惊涛飞沫”的表现,并非日本独创。

  在高畑勋的文字里,展现的是对这些艺术作品不分国别、不带偏见的、纯然的热爱。

  我比较喜欢的篇章有他对于伦勃朗画作的描写。他选取的是一幅伦勃朗并不太为人知晓的作品《桌前的提图斯》,提图斯是伦勃朗唯一一个长大成年的儿子。在这幅画中,伦勃朗像一个极其敏锐的相机镜头一样,捕捉到了儿子一瞬间流露出的神态——他拿着纸和笔,仿佛若有所思,精神又有点游离。这个十四岁的少年,仿佛是个温顺听话的孩子,又有着一丝纤弱与神经质。

  在某个美术展上,高畑勋看到了这幅尺寸并不算大的画作,被它直击灵魂的逼真性所吸引,如同钉子一样,钉在了这幅画作前,久久不愿拔腿离去。

  在文章中,高畑勋分析了这幅画的创作手法和技巧,包括它对光影的处理,对观者心理的暗示。

  他写道:“只要不停地观看下去,用我们的视线与绘画持续碰触,被它环抱,就会沉浸在一种充满慈爱的‘亲肤交流’的独特愉悦之中。浏览复制品很难获得这份快感。因此,我才渴望一次又一次地站在真迹前。”

  在画作之外,高畑勋还写了画中人提图斯的命运和作者伦勃朗的命运。伦勃朗在提图斯不同的年龄段多次给他作画,画作如同生命的截图,照见人物的处境。27岁时的那幅画已露出天不假年的迹象,果然不久便英年而逝。

  孤独的画家也在不久之后告别人世。

  我还喜欢他写弗朗兹·马尔克,尽管我之前并不熟悉这位德国画家。高畑勋写这位画家的作品和他的经历,他对战争、对欧罗巴精神的忧患,引用了马尔克的书信文字,深入他的心理,非常动人。画家的战死,作品的失踪不见,都令人唏嘘。

  我也喜欢他写的画家高更。高畑勋如此评价高更的《海边的布列塔尼少女》:“仿佛一张抓拍的写真,捕捉到某种日本孩童失去已久的东西。严寒的海边,少女们连木鞋也没穿,光脚站立,硕大皴黑的裸足踩踏着大地,人类生活于天地自然之间时那份原始的彪悍、勇猛及脆弱,被永远定格了下来,感动着我们。而我们,置身于几乎将地球毁坏殆尽的文明巅峰之上,面对眼前一丝不挂的女子,是否能够问心无愧地坦然回望?”

  世界上就是有少数的人,既具有敏锐的感觉能力,又能够将感受付诸言语。高畑勋就是其中之一。

  尽管在吉卜力,他的光芒总被宫崎骏盖住,还有人评价他缺乏“大师的傲慢”——所谓的“大师”,经常为了传达某种内心的理念,使用并不友好并不亲近的表达方式——因而与大师一步之遥。

  但读他的文字,时时可以感觉到高畑勋的广博与厚度,还有他的思考与关怀,既具有学者的眼光,也时时散发艺术家的气质。相比较而言,这样的导演,在我们国内又能有几人?

  《一幅画开启的世界》读后感(八):烛光

  在读乔治·德·拉·图尔,被他笔下的烛光所动。《木匠圣约瑟》里,约瑟为了《新约》里“神的恩宠”,把自己的孩子耶稣献作牺牲,即“神的羔羊”,默默准备着处刑用的十字架。耶稣浑然不知,把手覆在烛火上举灯为他照明,孩童的面容从内而外发着光亮。我们无法不去推想圣约瑟的心情。拉图尔笔下描绘的,并不是站在神那一方,十字架受刑的耶稣、玛丽亚的悲剧和苦难,而是鞭打自己、悔悟克己的圣人杰罗姆,是同样真心忏悔、手持骷髅、凝视于烛火的抹大拉的玛利亚等自觉罪孽深重的人。是通过对冥祷过程真实而冷静地刻画,去震撼信徒的心灵,触发他们对救赎的渴望。他的作品里是夜晚秉烛,微弱的温暖的光。

  可拉·图尔其人,却原本是个精明入世的人,攀附并跻身为贵族,甚至得到了豁免捐税的特权。当洛林王国被法兰西统治后,他更是机灵地获取了路易十三“御用画家”的头衔。据残存下来的诉状显示,他曾拒绝缴纳税赋,殴打官员和农夫,在耕地里放猎犬等,十分倨傲冷酷。

  这些个人传闻,与他描绘的大量风格强烈又静谧的夜想曲,究竟该如何联系到一起,无从而知。但在严苛悲惨的现实处境中,为了守护自身而极端现实利己扼杀人性之心者,并不在少数。人性终究复杂而立体,但也毫不缺失那些黑夜微光自己秉烛凝神相望的时刻。拉·图尔可能也是把自己迫于无奈放弃的那一部分,绘作了极其个人化又内省的“夜之世界”里的点盏烛光吧。

  《一幅画开启的世界》读后感(九):打开世界的正确方式

  高畑勋,一个被宫崎骏赞誉为“我把我的全部青春都献给了高畑先生”的日本国宝级动画电影大师,但是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他一无所知。第一篇,关于宋徽宗的桃鸠图,一见倾心。倒不是说他写的艺术评论有多深刻,恰恰相反,三十一幅画,每一幅又沿伸出若干幅画作评论,每一篇都不长,蜻蜓点水,点到即止,既没有细节分析,也没有风格介绍,真的只是一篇篇的小文,且局限于篇幅,书中仅给出主线画作的照片,更多的画作只是提及,如果不是对艺术史有一定了解,很难get到他的点,但如果你对画作有一些了解,那么相信我,这绝对是一本会让你会心一笑的书。

  看他的文字,隐约感觉熟悉,后来想起这妥妥就是日版的舒国治,有朴素的文心,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闲散而自得的生活态度,有一种罕见的文人气质。这本书并不为了讨好作者,只是一本自言自语的日记本,如果你看得懂,当浮一大白。

  他评波提切利的《持石榴的圣母》切入点与众不同。在这之前,这幅名画被很多艺术评论书提及,常见说法是波提切利擅长画圣母子像,也偏爱异教题材,他强调轮廓线,人物刻画细腻秀美,最出名的《春》和《维纳斯的诞生》前永远人头涌动。但在高畑勋笔下,他没有人云亦云的赞叹画作,而是提出了疑问:“圣母玛利亚为何显得如此孤独,又有一丝问题少女的叛逆气息,脸上挂着绝望而无奈的神色?”天知道,他简直说出了我不敢说的话,我记得这幅画,在乌菲兹美术馆,当我第一次近距离欣赏到波提切利的画作时,我也曾有过这样的疑问,但是我强迫自己去崇拜名画,因为它那么出名,所以它一定是美的。而高畑勋提出这个疑问后又进一步给出了答案,这幅画的模特是未婚妈妈,这幅画中的天使是她的男女伙伴,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解释,于是画有了另一种生动的颜色,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再是一尘不变教科书一样的存在,这些登场人物背后隐藏的神秘讯息解释了姿态中的奇妙现实感,我想下一次去乌菲兹,也许我还会驻足于这幅画前,但希望那时候我不是仰望它,而是与它对话。高畑勋说“佛罗伦萨的美术,是在盛开的当下,便已经烂熟了。”这是我见过的最精妙的评语。

  高畑勋评格列柯的《圣母领报》亦十分独到。大部分艺评书关于格列柯的点评无非是样式主义代表,画作中人物造型拉长扭曲,充满宗教神秘色彩。在西班牙可以看到大量格列柯的画作,他的画的确一眼就能识别,我曾在他的画作前背诵关于他的key point并逐条去对照着寻找,很教条,因此没有被打动,但是高畑勋提供了另一种认识格列柯的方式,关于西班牙反宗教改革运动,“格列柯的《圣母领报》之所以具有如此戏剧化且神秘、逼真的张力,是因为它对抗了否认玛利亚具有神性的新教,认为有必要重新让人们真切清晰地去感受宗教的神秘。”我瞬间被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但是关于最打动高畑勋的圣母领报图是哪幅,他毫不犹豫的选择安杰利科的那幅壁画,说“玛利亚和天使被描绘的十分虔敬。绘画的力量是摄人的。”随着他的笔触,我忆起了那幅壁画,在安静的午后我曾与它相遇,彼时,心满意足。

  打开世界的方式有很多,如果有心有闲,不妨试试用这本书打开世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