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厚积落叶听雨声》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厚积落叶听雨声》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25 20: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厚积落叶听雨声》经典读后感10篇

  《厚积落叶雨声》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厚积落叶听雨声》读后感(一):寻美之旅

  前段时间看刘红庆写的《沈从文家事》,书中提到沈从文回到中老胡同32号院北大宿舍的一些趣闻,同住在院子里有沈从文和朱光潜教授,两人都对古文物兴趣。沈开始和朱光潜结伴,沈在朱夫人面前邀朱光潜(意思是嫂夫人给点零花钱吧),朱也使差不多法子“糊弄“”三小姐,等两聪慧夫人一碰头,发现猫腻,方才明白过来,回头两人又“唆使”小有余钱的四小姐充和应该买这个买那个。。

  这一段趣闻,而今再看《后门大街》里一个怕周旋又不甘寂寞热衷逛后门大街的古玩铺和旧书店想象着这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合伙“欺骗”各自的夫人,令人忍俊不禁

  图来自必应

  《厚积落叶听雨声》读后感(二):可以享受的书

  看到这个书的名字喜欢上了,“厚积落叶听雨声”是一种什么意境想想都很幽静

  这本书中,讲到了艺术,配着插画,讲解不同情景下的艺术,静心看进去,想想那种美好,那种凄凉,那种场景

  小诗展示艺术,如:

  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

  心里没有“天光云影”。

  就因为没有源头活水。

  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

  而“此时,此身,此地”更是喜欢:

  此时我能做的事,绝不推诿到下一时刻

  此地我能做的事,绝不想着换另外一个境地再做;

  此身我能做的事,绝不妄想于他人来替代。

  在这叫嚣扰攮的世界里,我们需要的不是一盆八宝饭,而是一贴清凉散。经历过不美的岁月,置一个聆听的位置,听内心声音,让自己醒来。真正的美极为柔弱,却不可征服。

  就这一句“真正的美极为柔弱,却不可征服”,真的很美。

  看完书,闭上眼睛,想想每一篇的意境,可以消除烦恼,身在其中,美美的一种享受

  这是一本值的读的书,是一本可以让心净心的书!

  《厚积落叶听雨声》读后感(三):很喜欢,值得一看的书

  迄今为止,对“美”的起源和愿意有无明确的解说,厚集落叶听雨声此书名就是一种美的解说,让人很快能进入书的意境中,翻开书页发现了美好、幽静和自然的美,在书中每到一处,没看到一处的文字经典画作,总能让人那么喜欢,感觉每一处如同动人乐章,让看到的读者们肯定都欣然接受给予赞赏了,如同吃到了甘甜可口东西,不经发出美的声音。

  不论是书中收录的精华文章,还是经典画作,还是让人很喜欢的特色拉页,都让人感到尊敬喜爱,从收到收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本书是值得仔细品味的,之前看的美学的书感觉讲的是现在和传统的融合,这本书就是中西融合,我自己也能够感受到不一样的美学体现,在如今的工作学习中让我们的心感受到另一片天地,是自然之美的,是性情之美的,在情与景中让人陶醉,也让我更想去体会生活细微之处的美。只想说此书读起来是享受的。

  《厚积落叶听雨声》读后感(四):积了叶子的,才是秋天

  “我等了好久才存了这么多层落叶,晚上在书房看书,可以听见雨落下来,风卷起的声音。这个回忆,比读许多秋天意境的诗更为生动深刻。”

  这是封面上的一句话,这句话便打动了我,一看是朱先生作品集,便心动了。对秋天的感触作为一个地处广州的孩子,感受更为深刻。我生活的地方可以说是没有秋天,凉凉的吹阵风,便称是秋了。直至能亲身体验,才知道千古墨客笔下的秋,不止是一阵风这么简单

  回到这本书吧!具体来说,这是朱先生写的散文集。其中包括了很多对美的鉴赏,和个人日常的感悟。我一直觉得,写作,无论笔下描述着什么,最终都是在写自己。一句话,一个词,都是自己。在书里我看到一个可爱的朱光潜,在《后门大街》一文中,他写到自己爱溜达,却不愿轻易繁华光鲜的北海,只日日流连在市井热闹,满是贩夫走卒的后门大街里。初看结论或许不解,细细分析,他说,在北海,你要光彩照人出现,方对得起那里的景色行人,与景相合。还要打起精神,随时提防着会遇到的老友,脑中千思百索要不要打招呼,会不会尴尬。寥寥几笔,却让我感同身受。在后门大街就不一样了,他说,“你可以彻底的‘随便’”。不用刻意表现些什么,偶尔看到相熟的面孔,也不用打招呼。还能在两边的古玩书铺中淘得些有趣的物事……星星点点,写出在后门里的惬意。他笔下的后门大街,令人着迷。

  或者我们日常也走过这样那般的街道脚步匆匆,无暇停留甚至厌恶。看不到流俗下的生趣。这便是散文的有趣之处了,出于生活,高于生活。或许下一次,我再走过平凡的街,也会开始留意路边行人的神情小摊上的吃食。而这些,都是一篇散文带来的乐趣而已……

  想起《序》中的一段话,“这部小书是帮你走出迷路的。让你将那些杂牌军队改编成正式军队,‘兵贵精而不贵多‘。指给你一些简洁不绕弯的道路让你上前去,不至于彷徨在大野里,也不至于彷徨在牛角尖里。”朱自清所言,恰如其是。

  《厚积落叶听雨声》读后感(五):闲时听雨

  《厚积落叶听雨声》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大师朱光潜所著,以古今中外的著名艺术作品配图,再以他流畅文笔描述出繁华尘世的一泉清流。

  朱光潜是美学大师,也是散文家,这两种不同的身份在他的身上完美的融合。在无言之美这一节中,引用了孔子和孔子学生的一段本来从教育方面着想的赞美无言对话,他觉得想要要明了无言的意蕴,适宜从美术观点研究。他说雕塑也可以用来说无言之美。不仅从美术方面可着眼无言之美,还能从伦理哲学、教育、宗教实际生活各方面中都发现这一道理

  在音乐与教育一节中,他引用了柏拉图写过的一个讨论理想政治和教育的长篇对话《理想国》来作为教育的论证。又写到音乐对人生少有重大功用。

  在每一节的论点下面,他都可以用相应的著作来作为作证引以论证,而每一个论证的过程,又有他的描述方式来辅佐,加之引用的诗句绘画、雕塑,使读者在品读这本书的时候是一种美的享受。

  《厚积落叶听雨声》内容正如书名一般清爽诗意,每一小节都有一个与之内容相对应的章节名称,而且颇具有诗情画意,在诗意中体现所要表达的内容。

  这本书我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看完,它是一本值得在周末下午窝在窗前,泡一杯清茶,细细品味,品味文字的美,品味所引用著作的美,更品味书中文字表达的美。

  《厚积落叶听雨声》读后感(六):此时,此身,此地 (摘自柴静博客

  一

  前两天看《歌德谈话录》,看到十多页,忍不住回头看译者是谁,朱光潜,嗯,不服不行

  没有一字不直白,但象饱熟不坠的果子,重得很。

  看这本书,就象歌德说的“在最近这两个破烂世纪里,生活本身已经变得多么孱弱呀,我们哪里还能碰到一个纯真的,有独创性的人呢?哪里还有足够的力量能做一个诚实人,本来是什么样就显出什么样呢?”

  常有人把艺术说得云山雾罩的,看到这样的话就格外亲切,“我只是有勇气把我心里感到的诚实地写出来,……使我感到切肤之痛的,迫使我创作《维特》的,只是我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关键就在这里”。

  说的人,译的人,都平实而深永。

  朱光潜,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教科书人物,歌德也是,老觉得隔了十万八千里。一听到别人郑重地说“老先生如何如何”,我就觉得隔膜,不爱去看。所以只是知道他们的存在

  朱曾写过一个故事,有人说和自己的妹妹在一个家庭里生活了二十多年,但一直到两人的母亲临死的一刻,他才“看见”了她。

  知道,和看见,是两回事

  二

  昨天在《巨流河》里又碰到他。

  齐邦媛写在战火中的武大,朱光潜当时是教务长,已经名满天下了,特意找到这个一年级新生,让她从哲学系转学外文,说“现在武大转到这么僻远的地方,哲学系有一些课开不出来,我看到你的作文,你太多愁善感,似乎不适于哲学,你如果转入外文系,我可以做你的导师,有问题可以随时问我”。

  朱开的课是《英诗金库》,每首诗要她背诵。

  一九四五年,战争未完,齐邦媛和几个同班女生,走下白塔街,经过湿漉漉的水西门,地上有薄冰,背诵雪莱的《沮丧》,“它的第三节有一行贴切地说出我那时无从诉说的心情‘没有内在的平静,没有外在的安宁’。”

  当时的艰困,朱光潜上课时“一字不提”,只是有天讲到华兹华斯的《玛格丽特的悲苦》,写到一个女人儿子七年没有音讯,说中国古诗有相近的话:“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竟然语带哽咽,稍停顿又念下去,念到最后两句,“If any chance to heave a sigh, They pity me, and not my grief. (如果有人为我叹息,他是怜悯我,而不是我的悲苦)",他取下眼镜眼泪流下双颊,突然把书阖上,快步走出教室,留下满室愕然,无人开口说话。

  八十多岁的齐邦媛,一生流离,去国离乡,却一直记得这个瞬间,“即使是最绝望的诗中也似有强韧的生命力……人生没有绝路,任何情况之下,弦歌不辍是我活着的最大依靠

  三

  朱光潜是个敏感的人,学生到他家中,想要打扫庭院里的层层落叶,他拦住了“我好不容易才积到这么厚,可以听到雨声”。

  但他没有颓废感伤浪漫主义病,他喜欢人生的一切趣味,写过一个外交官,本来无须,下巴光光,但一直拿手在腮边捻,有人看不惯,觉得是官气,他却看得很有兴味,觉得恢谐。又写一个英国文学家和几个女人同路,别人都看他身边的女人,文学家不高兴了,面孔一板“哼,别的地方也有人这样看我”。

  他喜爱这些细节,只观察,不轻易评判,但这里自有一种力量。

  他的学生第一次见他时,说“他专注地注视,甚至逼视着你,你似乎感到自己大脑的每一个皱褶处都被他看透了,说实话,开始并不感到舒服自在。”

  他与各式各样的人与各式各样的倾向都保持接触,保持理解,但无论什么进入这颗心灵,都会呈现它本来的面目,无法故弄玄虚。“头一点我要求逻辑。一番话在未说以前,我必须把思想先弄清楚,自己先明白,才能让读者明白,糊里糊涂地混过去,表面堂皇铿锵,骨子不知所云或是暗藏矛盾,这个毛病极易犯,我知道提防它,是得力于外国文字的训练。我爱好国人所推崇的清晰。”

  他前后在欧洲几个大学里做过14年的学生,解剖过鲨鱼制造过染色切片,读过建筑史,学过符号名学,用过熏烟鼓和电气反应表测验心理反应,并没有专修艺术,这样的人写和译的时候,把艺术被人裱糊出来的吓人嘴脸撕了个稀烂,有赤子般的诚实。

  他写文艺批评,写到宋神宗有次看到苏子瞻“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词时叹息,“忠君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他看到这里,直接说,这话“令人发呕”。

  所以他写“我应该感谢文艺的地方很多,尤其是它教我学会一种观世法。……凡是不能持冷静客观态度的人,毛病都在把‘我’看得太大。他们从‘我’这一副着色的望远镜里看世界,一切事物于是都失去它们本来的面目。”

  四

  1929年,当时社会风潮处处鼓呼让学生运动,他却让青年时时小心十字街头上握有最大威权的是习俗。习俗有两种,一为传统,一为时尚儒家的礼教,五芳斋的馄饨,是传统;新文化运动,四马路的新装,是时尚。传说尊旧,时尚趋新,新旧虽不同,而盲从附和,不假思索,则根本无二致”

  他说“强者皇然叫嚣,弱者随声附和,旧者盲从传说,新者盲从时尚,相习成风,每况愈下,而社会之浮浅顽劣虚伪酷毒,乃日不可收拾。”

  所以他要呼吁在思想上要打破一切偶像,但“打破偶像,也并非卤莽叫嚣可以了事,那还是十字街头的特色”

  他说,我们要能于叫嚣扰攘中,能自由伸张自我,不要汩没在十字街头的影响里去。

  所以他写过为什么要研究美学,美无形无迹,但是“它伸展同情,扩充想象,增加对于人情物理的深广真确的认识。这三件事是一切真正道德基础。从历史看,许多道德信条到缺乏这种基础时,便为浅见和武断所把持,变为狭隘、虚伪、酷毒的桎梏”。

  蔡元培说,一个没有审美民族是不知善恶的,所以他们这代人,试图在蛮荒上遍植青草,新绿烧成沙土,又有人在焦黑中栽下。1947年,朱光潜写文章说文艺的天性便是自由,“文艺不光本身是一种真正自由的运动,并且也是令人得到自由的一种力量”

  他因为信仰这样的自由曾饱受折磨,在北大的广场挨批斗时,在现场的人后来写“他稀疏的头顶上白发在寒风中颤抖”。

  他临逝前,有学生去看他,他写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

  他家保姆曾经说:朱先生在家里,连那两只猫都敢欺负他。他有一个扶手椅,是写作时坐的,那两只猫也经常去那上面休憩。有时候他过去,那两只猫也不躲闪,他挥着手:“走开!走开!”但那两只猫理也不理他。

  朱光潜的女儿回忆,在文革时,“有时候,吃着晚饭,抄家的人就来了,有些还是七八岁的孩子,闯进家门:“朱光潜,站起来,站着!老实交待!”有时候我看不下去:“你们让他吃完饭不行吗?”“不行,我们还没有吃饭呢!”

  善本身极为柔弱,但却不可征服。

  他女儿说他是个顽固的人,“虽然历经磨难,可是只要是他认定了是正确的东西,他就会坚持下去。“文革”之后,我劝过他:“不要弄你的美学了,你弄了哪次运动落下你了?!再弄,也不过是运动再次来临的时候让你灭亡的证据。”说:“有些东西现在看起来没有用,但是将来用得着,搞学术研究总还是有用的。我要趁自己能干的时候干出来。”我说:“你还没有搞够吗?”他说:“我不搞就没有人搞了。”

  他终生恪守自己的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

  《厚积落叶听雨声》读后感(七):像草木鱼虫一样,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

  这是一本关于“美”的书,通常情况下,我们会用这个字形容人,当我们说一个人美,可能是因为这个人长得好看,或者气质优雅,或者言行得当,等等众多原因。

  那么,一本关于“美”的书,会因为什么美呢?

  首先,它的封面很美。比如说书腰,不知从何时起,几乎市面上每本书都会有书腰,然而,当其他畅销书致力于在书腰上写满各种大家推荐、问鼎销量排行榜、心灵导向等等各种各样吸引眼球的推荐语时,这本书的书腰,选择了一幅宁静淡雅的水墨画。虽然不太懂画作的构图,但是我可以感觉到的是,这个书腰给人一种非常沉静的感觉,让我想起了一句不太相称的诗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其次,它的行文很美。“厚积落叶听雨声”,让我们想到深厚的生命力在时间的静水深流中散发出的无限的光彩,于是,这一节的文章,在写生命,在写慈惠殿,在写后门大街,在说梵高笔下绿意盎然的《林下》;“此身已近桃花源”,我们都知道桃花源是一处虚无缥缈的世外仙境,于是,这一节的文章,写的就是古希腊的女神,写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士大夫精神的松竹。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再次,它的文字很美。为一名普通的读者,就算眼前摆着的一幅举世闻名的画作,我可能也无法领会到其中的真谛。在这本书中,作为一代美学大师,朱先生用自己行云流水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场景,平面的画作是高高在上的,但是通过朱先生的文字,我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国内外名画。

  最后,像草木鱼虫一样,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慢慢走,欣赏啊~

  《厚积落叶听雨声》读后感(八):荡涤心灵的生命美学

  世界太过喧嚣,我们常常迷失在纷繁复杂的琐事中。有时是我们太过计较,有时也可能是时运确实不济。归根到底都是我们心灵负重太多,从而迷失在世俗的纷扰中。我们缺乏的是一种处世的练达与平和。已故美学大师朱光潜有这样一则轶事:学生到他家中,看到满庭院的落叶想要帮忙打扫,朱先生拒绝了,解释道:“我等了好久才存了这么多层落叶,晚上在书房看书,可以听见雨落下来、风卷起来的声音。”

  《厚积落叶听雨声》一书就取义于朱先生的这则轶事。作为美学大师朱光潜的经典作品精编,书中既收录了《我在〈春天〉里所见到的》《慢慢走,欣赏啊》《谈十字街头》《谈人生与我》等经典篇目。更特别精选了享誉世界的东西方艺术名作60余幅,诸如《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清明上河图》等。

  朱光潜先生以美学成就闻名,但他还学过文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可谓涉猎广泛,最终矢志于美学。当初选择美学时,他没有被美学的艰涩所吓倒,他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走“抵抗力最大的路”!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学研究中,终于写出了《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具有开创意义的论著。

  本书虽然处处从美学入手,但篇篇都不局限于美学。说是在欣赏美学,却又像在畅谈人生哲学。如《我在〈春天〉里所见到的》赏析名画《春天》,在结尾处写道:“我对于这一幅画所特别爱好的是那一幅内热而外冷,内狂放而外收敛的风味。在生气蓬勃的春天,在欢欣鼓舞的随着生命的狂澜动荡中,仍能保持几分沉思默玩的冷静,在人生,在艺术,都是一个极大的成就。”

  因为涉猎颇为广泛,朱光潜先生的散文以美学为主,却没有学术著作的晦涩难懂,不仅语言通俗易懂,事例也非常生活化,能够做到雅俗共赏。本书基于严谨的学术态度,采用了通俗易懂的叙述,文字行云流水,朴实无华,笔调随和,娓娓而谈,所选多为贴近读者生活的上乘之作。如在《花会》一文中,朱光潜先生写道:“成都素有小北平之称……成都花会赶春天在乡村举行……逛花会不尽是可以凑热闹,买玩意儿,祈财求子,还可以趁风和日暖的时候吐一吐城市的秽浊空气……”

  生命或者人生都是广义而又宏观的话题,每个人在各自生命中都面临着各种困惑。在《慢慢走,欣赏啊》一文中写道:“每个人的生命史就像是他自己的作品……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懂得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每一个人都有一种爱美之心,人生就是一种寻美的历程,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朱光潜先生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这些文章更是体现了他的人生境界,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你,美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厚积落叶听雨声》读后感(九):发现生活里的美,学习美感教育

  作为著名的美学大师,首先要能发现身边生活里的美,还能教会人们如果去发现美、品味美。《厚积落叶听雨声》是美学大师的经典作品合集,在书里,有朱光潜大师的散文佳作、也有关于对美学教育的独到见解,是一本关于美学的全面书籍。

  朱光潜大师居住地附近的《后门大街》,是一条很普通的街道,在大师的笔下却涌现别样的风韵。“别说后门大街平凡,它有的是生命和变化!只要你有好奇心,肯乱窜,在这不满半里路长的街上和附近,你准可以不断地发见新世界。”生活里真的不缺少美,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别人看来,后门大街可能杂乱无趣,在大师看来却有其特别的美,转角就能发现惊喜,只要你去寻找、用心去看,生活里处处皆是美。

  老家的门前原先是泥泞的小路,杂草丛生,每次从那走过都心生嫌弃。后来村里改造,门前铺上了水泥路,没铺的地方规整一下种上了菜,现在欣欣向荣充满绿意。看着门前的小路,想想曾经他们杂乱的时候,也开满野花、长满绿草,夏天会传来蝉鸣声、蝈蝈叫,冬天即使被雪盖住仍有草顽强立着,随风摇曳。不同的样子,有不同的美,只是以前从未去想去看。有心去欣赏,绝处也充满怡人的风景。

  现在虽然提倡素质教育,在学校里仍以学习语数英物化这些大课为主,美术音乐几乎很少上。这样虽然会提高学生成绩,但仍有些本末倒置。美感教育与德育教育,应该放在等同的位置上。

  读诗、绘画、弹奏乐器,这些爱好会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为丰盈、让我们的压力苦恼有了宣泄、解放的途径,而不是人们认为的会浪费我们的时间。朱光潜大师在《谈美感教育》这篇文章里写道:理想的教育不是摧残一部分天性而去培养另一部分天性,以致造成畸形的发展;理想的教育是让天性中所有的潜蓄力量都得尽量发挥,所有的本能都得平均调和发展,以造成一个全人。一个人身兼理性和感性,没有道理要压抑一方去发展另一方。相反,美感教育还是德育教育的基础,美感可以怡人养性,心情美丽、成绩优秀、德智体全面发展才是“圈人”。日常里苦闷无聊了,看看风景欣赏艺术,那些烦闷很容易就烟消云散了。所以美感教育更有益促进人们的发展和上进。

  朱光潜大师说:“美育必须从年轻时就下手,年纪愈大,外务愈纷繁,习惯的牢笼愈坚固,感觉愈迟钝,心理愈复杂,艺术欣赏力也就愈薄弱。”学习书画音乐,第一目的不是让你成名立万,而是为自己在颓废失意的时候可以有一处寄托。从年轻时开始学习培养,当成生命的一部分,这样无论何时何事,我们都会让自己的生命充满色彩和生命力。

  《厚积落叶听雨声》,从小的时候发展我们的美感,学会用心去观察发现身边平常的美,我们的人生会多一些丰盈,少一些无聊,活的更为坦然充实和快乐。

  《厚积落叶听雨声》读后感(十):你要做的,只不过是发现生活之美

  1.

  一提到“美”,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大多时候想到的都是蒋勋老师吧。因为他活跃在当代,还正在产出作品,在各大平台还会偶尔看到他的身影,听到他的声音。我承认,我也是他的文字和声音的忠粉儿。

  但是,今天,我们要说的是离我们有点远又非常近的一个对中国的美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那就是“朱光潜”老师。

  他是中国美学界的权威,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他的主要著作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有《谈美》《谈美书简》《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西方美学史》等。

  而这本《厚积落叶听雨声》是美学大师朱光潜首部经典作品精编,里面不仅收录《谈美》《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家喻户晓的篇目,更选编了《生命》《慈慧殿三号》《后门大街》等经典散文佳作。

  更特别精选了近60幅东西方艺术名作,精美图文,全彩装帧,解读大师毕生思想精华。

  同时,在书的最末,赠有朱光潜先生对世界知名的几首情诗的翻译,用雅致的拉页形式呈现,翻阅时指尖流淌着那柔美的句子,甚美。

  2.

  朱光潜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他一生中,曾“三立座右铭”。“座右铭”这个东西在如今的年轻人看来怕是很可笑的吧,可能会觉得哪有人的一生会被两三句话给限制住?

  现代人很多是缺乏信仰和自我追求的,而在朱老的那个年代,座右铭就代表着我对自身的最高要求,是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准则。

  朱老的三次座右铭分别在不同时期:

  第一次:他在“香港大学”求学,以“恒、恬、诚、勇”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恒心、恬淡、诚实、勇敢。四字四词,充分体现了他在当时求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且也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他的一生成就也多来源于这些品质。

  第二次:他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求学,遇见美爱上美,想要研究美 的朱老先生,不听老师劝诫,一心想要迎难而上,即使是泥足深陷也在所不惜。他告诉自己:“走抵抗力最大的路!”这样才有了我们中国最伟大的美学家啊。

  第三次:他在学有所成后,告诉自己:“此身、此时、此地。”这也是在《厚积落叶听雨声》的封面和卷首都出现过的一句话。

  于“此身、此时、此地”,

  像草木虫鱼一样,

  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

  3.

  《厚积落叶听雨声》这本书,单是名字就有一种美好如世界静止剩我一人的纯净。同时也让我想起在《红楼梦》看到的一句诗:留得残荷听雨声。意境相似,美感却不同。

  在朱自清给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做序的时候他提到先生说的情感和意象的缠绵关系:“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所以,诗是做不尽的。......试是生命的表现。说诗已经做穷了,就不啻说生命已到了末日”

  其实很多时候,散文也是如此。中学老师告诉我们散文是“形散神不散”,这里的“神”大概就是指作者在创作时想要表达的精神领域以及美好意象吧。

  4.

  《厚积落叶听雨声》这本书的开篇就是《生命》。生命是复杂的,人对生命的感受也非常没有定性。就像是寂寞中感受狂欢,狂欢中仍觉寂寞一样,痛苦和快乐原本就没有严格的划分。

  很多时候人会有寻死的念头,也许我们认为那人一定是到了痛苦的极点,而朱光潜先生却说有时候快乐到了极致也会想要感受一下生命就此终结的快感。

  像诗人济慈《夜莺歌》的诗:

  ow more than ever seems it rich to die

  (现在死像比任何时都较丰富)

  为何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很多追求极致完美的人是惧怕衰老后的死亡的。他们认为要趁生命最丰盛的时候死去,否则,过了那良辰美景,死在一个平凡枯燥的场合里,那就死得不值的了。

  人人对生命的意义都不尽相同,有人追求的是把一生都奉献出来,有人追求的是活出真实自我只为这仅有的一次生命旅程,有人觉得生就要像夏花般绚烂,死就要如秋叶般静美,而有人觉得无论是生或死都要轰轰烈烈才不枉此生。

  一切的想法,也其实都属于先生说的佛之谓:“我执”。

  破了“我执”,跳入“无明”,解于“无明”,在于“大圆镜智”,对于生命,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了解一切,就是解决一切”。对于生命,我们都未做到,所以我们也就没有办法对付生命,只能跳入这纷纷扰扰的人群,感受这不平静的世间。

  5.

  那么,“美”是什么?是生命中上帝的馈赠,是我们能够感受到活着乐趣的礼物。

  先生在《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艳丽的英国姑娘》这篇文中说:

  “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到过后才回忆起来。比如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幕戏,当时我们只是心领神会,无暇他及,后来回想,才觉得这一番经验很愉快。”

  这并不代表我们对美的感受总是后知后觉,而是当时是在沉浸,此后是在感慨,未来回忆起来,别有一种滋味。

  在《无言之美》中的“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于有缺陷。”;在《刚性美与柔性美》中的“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在《慢慢走,欣赏啊!》中的“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

  这一篇篇一句句的美学哲学和生活精华。看得我整个人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像是开了天眼似得再看任何的事物都不再充满抱怨,而是像罗丹口中说的一样,开启了我“发现美的眼睛”。

  真正的美极为柔弱,却不可征服。

  经历过不美的岁月,置一个聆听的位置,听内心的声音,让自己醒来。

  非常赞同意公子曾经说的那句话:

  美的本质不过是: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阅读朱光潜先生的这本《厚积落叶听雨声》之后,你会发现,拥有幸福的人生,丰盛的生命,你要做的,只不过是发现生活之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