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波丽娜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波丽娜读后感10篇

2018-04-29 21:0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波丽娜读后感10篇

  《波丽娜》是一本由[法] 巴斯蒂安·维韦斯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80元,页数:2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波丽娜》读后感(一):曾经的她

  林亦霖

  很久没见过他了吧,仿佛那个夏天结束意味着很多缘分的结束。不再会有像他那样拼命看书,不再像他那样不停舞动,他和你;隔着那些年,想再次回去见见他吧。

  一如这本讲述师生情的漫画,大概我们都会像波丽娜那样,在很小的时候遇见一位或者两位老师。他们性格看起来很古怪,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他们是那样的古板,那样一字一眼,会要求我们做这个,会苛责我们做那个。很多人会厌恶他们,会放弃学习——就如书中的她们那样,很多人因为责骂放弃了舞蹈

  然而,无论是舞蹈还是学习,这些东西都是自己决定的。他们能做的只是帮你,帮你有个独立灵魂。很庆幸,波丽娜遇到了那样的一位老师。他有着独立而完整的灵魂。他知道自己要什么,在这名利世界中,他不会因为外世的非议而放弃掉一些该有的固执。他让波丽娜学习古典舞,每个动作都一二再、再而三练习。别人谈对象,她在练习;别人在玩耍,她在练习。让她难过的是,虽然她那么刻苦,却依然会被责骂,会被说不好。她想过放弃,想过不跳舞。可她抹不去身上的那舞动的基因,她哭着坚持了下来。

  《波丽娜》读后感(二):泼点冷水——波丽娜的成长史是一个天才艺术觉醒史

  看到书评中有些书友,为波丽娜的努力,拼搏,际遇初心感动

  这很正常,只是我不得不泼点冷水。

  波丽娜并非一个普通小女孩,她从最开始,便是一位天才。

  想象一下吧,当你还在为能否通过入学考核担忧的时候,有人已经通过了考试,并且被主考官带走跳级开小灶了。

  这种人在普通人眼光中——一般被称之为天才。

  然而,我并非用波丽娜是天才的身份,去抹杀她的努力拼搏,以及获取的成就

  事实上,正是因为波利娜是一个颇具舞蹈天分的天才,以及她在成长史中经历的一切,才成就了她的今天。

  严苛的老师,拼命的练习,艺术观念培养,去往剧团后的格格不入,和男友的出走,机会的错失,恋人背叛,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一群和舞蹈无关的陌生人

  我无意去一一论证这些经历给波丽娜带来了什么。但是还记得吗?当波丽娜在柏林遇到那个剧作家时,她的那句话:“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老师对我说过的一句话。他对我说:‘你不展示出来的东西,人们是看不见的’”

  最初的教诲,就这样成为了融入波丽娜艺术血脉中的观念。

  与其说这是一部少女的成长史,不如说这是一部天才的艺术觉醒史更为恰当。因为波丽娜一开始就有天分,而她,又遇到了那个最对的老师。她的经历给她带去了漂泊的际遇,最终在远方找到了自己光芒绽放时刻

  《波利娜》,一本具有良好审美体验的法国漫画。只是太过成熟了,我无法爱上波丽娜,只能远远地欣赏她那动人舞姿,然后在帷幕落下后,转身离去

  《波丽娜》读后感(三):没像波丽娜那么拼,就别谈什么成功

  前一阵,我偶然间加入了一写作群。群规是,群成员每周要在个人微信公众号发表两篇文章主题题材、字数都不限。每周日晚,群主会做本周所写文章数量统计,没有达标的同学,将会暂时被请出群。

  对于经常写作的同学来讲,这个要求简直太简单了,甚至根本称不上是什么要求。但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去年才开始试着写文章的同学来说,真的倍感压力

  质量上,我对自己写出的文章并不十分满意,却又觉得水平有限,无法写出更好的东西来,内心生出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数量上,为了保证能继续留在群里,我从自己最熟悉的书评开始写起,但也觉得并非易事。眼看的群里的同学越来越少,我真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有时甚至会在心中生出退意。

  后来,在一个酷爱漫画的书友的影响下,我开始看漫画。我终于在一本叫做《波丽娜》漫画书里,找到了继续坚持写下去的动力

  “法国漫画未来”的天才漫画家——巴斯蒂安•维韦斯在本书里,用细腻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一个叫波丽娜的舞蹈家的故事。这个叫波丽娜的俄罗斯女孩,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芭蕾舞天赋。六岁时,她就进入一所著名的舞蹈学校开始专业地舞蹈学习。之后,波丽娜在追寻舞蹈的路上历经各种挫折迷茫,她离开学校进入剧院,又孑然一身地到柏林流浪。多年以后,波丽娜终于功成名就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中波丽娜的原型是一位著名舞蹈家,即波丽娜•塞米昂诺娃,她是一名俄罗斯的芭蕾舞演员。知道这个故事并非虚构时,我完全惊呆了。六岁时,波丽娜竟然就进入舞蹈学校学习了。甚至,为了进入这个所学校,她还通过了严格的舞蹈面试。

  我特别想知道,她到底是几岁开始学习舞蹈的呢?四岁?还是五岁?书中并没有明确的提到。就算她是从六岁才开始接受正式的舞蹈学习,我也感到非常的惊讶。六岁,她分明还是个小女孩啊,却已经开始为了舞蹈刻苦训练了。

  这不由得让人想到著名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要成为某个领域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波丽娜开始接受跳舞训练时,才年仅六岁,是其他小女孩正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纪。所以,她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并不足为奇,因为她为此付出了长期大量艰苦的努力。

  反观自己,目前为止我所写出的文章数量屈指可数,我为写作才付出了多少努力呢?在一万小时定律面前,我的付出根本不叫付出,我的努力根本不值一提。所以,我才会觉得无字可写,一周写两篇文章的要求才会让我倍感压力,这是非常是正常的现象。连文章数量都无法保证的人,还去幻想着能写出什么好文章,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了。

  偶然间读到了鼹鼠的土豆写的《在豆瓣写了100篇书评后》,我心中终于释然。她说最开始写文章也是屡屡被拒。直到写了100篇书评之后,终于量变产生质变,开始有编辑固定找她约稿写专栏

  我终于明白,即使是很优秀的写作者,也有文章写得并不是很好的时候。即使是很优秀的写作者,也是从点点滴滴的写作练习开始积累的。我想起了一句很流行的话,“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去拼天赋。”我的问题,就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那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我想到了年仅六岁的波丽娜就刻苦练习舞蹈的样子,我应该像她一样去努力去付出。在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之前,我根本没有资格谈什么放弃。

  啥也不说了,继续看书,继续写书评去。

  《波丽娜》读后感(四):女主完美才更可爱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

  听人说图像小说要读两遍,第一遍眼花缭乱的在画面文字中徘徊,第二遍才是真正对故事的理解

  我很认同这种说法,好的东西都值得一读再读,波丽娜这本书目前为止我也看了两遍了,第一遍的时候是在公司午休的间隙翻阅完的,当时只对其中几句对白很感兴趣,写在了云笔记上,并没有对整个故事有什么大的感触

  但因为这个作者巴斯蒂安.维韦斯据说是被称为法国未来的天才漫画家,我想也许是我看的不够细致所以没能领略这本书的魅力吧。

  于是我又看了第二次,第二次是隔了差不多有两周的时间,这个时候放下了对情节好奇,不再把它当做一个简单的故事或者绘本来看,更多的是去看人物心理历程、并结合人物当时的情绪更深一层的去理解之前摘抄下的金句和一些构图上的小细节

  波丽娜的故事从叙事上来讲没有采用太花哨的手法,只用了最简单的线性叙事的结构,从主人公进入舞蹈学院一直写到她功成名就,后来回到成长的地方与自己的恩师跳了一支舞,一路看过来好像跟着主人公一起获得了成长。

  主要的叙事场景有四个,舞蹈学院、剧团、米哈伊尔工作室、柏林,这四个场景与波丽娜的成长息息相关,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波丽娜就会有一些新的转变,而之所以在这些地方的辗转也跟身边的人息息相关,这不是一个自带女主光环的玛丽苏故事,这更像一个真实的舞蹈家、一个真实的人的成长经历。

  她会觉得困难而放弃、会犯错、会不能在一开始就理解恩师的良苦用心,会因1、集合之后,进行第一次自我介绍+简单的破冰游戏;为爱情离开剧团,当然她也并没有很喜欢那个剧团,但她提到过因为想跟阿基米安在一起,会因为嫉妒而离开米哈伊尔的工作室,她的成功不只跟她自己有关,还跟身边很多人的推动有关,这些都让我觉得倍感真实,也更有代入感,更愿意去接受去了解这样一个人物的内心。

  此外有几个画面让我还蛮有触动的,像什么教授和她一起跳舞的那个我就不说了,已经很多人提过了,我说一下大家可能没太注意到的。

  《波丽娜》读后感(五):学艺和成长

  波丽娜这本图书,不同于美漫日漫的繁复精细面面俱到,其画风简略轻快灵动线条高度概括的黑白色块,让人开卷即感眼前一阵明媚清亮作为一个画画的人,我在阅读故事的时候会不时把视线停在画面上出神。波丽娜极富个性的小下巴鼻子耳朵、波丽娜从儿童青年外貌体型变化、波丽娜的娇小和博金斯基老师的伟岸对比。人物神情刻画灵动,舞姿勾勒得概括而又精彩。欧洲剧院建筑华丽宏伟也用言简意赅的笔法表现得很充分

  然而,这并非一本形式大于内容的图书,真正触动人的还是故事本身。我承认,故事的前半 段我多少有不耐烦,感到冗长。适应了这本书的叙述节奏之后,从中段开始就完全被吸引住了。从一半的地方到结束是一气呵成看完的。掩卷俯首,波丽娜从孩童到青年的鲜明形象以蒙太奇形式在眼前更迭。淡入,淡出。

  波丽娜在追求舞蹈梦想道路上历经挫折和迷茫。追求艺术极致,绝不放弃的她,最终功成名就,实现了自我。而她最想做的事情,是与她严苛的启蒙老师,再谱一段动人的舞蹈。这是故事的主旨, 比起故事里展现的励志部分,我更喜欢的是学艺和成长。

  波丽娜在异乡陷入困境时说过:我只会跳舞。这使我想到自己在很多时候也会说:我只会画画。这句话有两重意思,一重是自卑,波丽娜除了跳舞,其他事情都做不好,哪怕做饭、站吧台这些看似每个人都会的事情。另一重是自信,波丽娜认知世界的方式是跳舞,与世界连接的方式也是跳舞,她擅长跳舞,这是需要技艺才华的,常人难以做到的事情。每个人只要具备了自己和世界产生关系的那一个点,即便不多,也已经足够了。只要维护好这个点,精神就有了支撑,即使人生是黑夜里的航行,也相当于有了光亮。并且各种因缘际遇会由此纷至沓来。技艺是一种手段一座桥梁,它给予了人生倾述的载体和一路走下去的力量

  波丽娜是个坚强的女孩,从小学习舞蹈,离开父母的呵护,独自生活刻苦训练。整本书里她只有一处流泪的地方,但我明白她难过的时候绝不止这一次。成长必然伴随着孤独生活中纵然有朋友师长的帮助扶携,但痛楚、背叛、迷茫、无望,只能自己默默承受。在内心里要完成各种冲突处理现实理想的冲突、现实和现实的冲突、自己和他人的冲突。成长没有捷径可走,幸福痛苦、希望、绝望,每一样都得一一经历。有时候人被生活撕得支离破碎,经历苦楚之后再一点点把碎片拾起来拼回自己。当你具备了独自面对困境的能力,你才真的长大了。

  我想真正所谓的正能量,并不是尚未经历过坎坷的人具有的能量,也不是神经大条的人那种天然乐天派的能量,而是心思细腻、感情充沛的人在经历过种种困难,生活的打击之后,明白了悲伤消沉有用,尽力去减少负面情绪对自己的消耗,继续择善,笑对生活,对糟糕境遇泰然处之,这样一种后天习得的能量。人生是一个不断遇到麻烦解决麻烦的过程。经历挫败之后仍淡然自持,坚韧平和地继续自己的道路,这就是正能量。

  《波丽娜》读后感(六):普通姑娘的成长史

  作者:韦萌

  摘要(或做引子用):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女孩,听老师的话,乖乖练舞,在宿舍食堂小伙伴们讲着悄悄话,分享日常的苦与乐。转学以后,她敢于质疑老师的教学理念,并冒着留级的风险随以前的老师排练独舞。随着眼界开阔,她开始追求外面的新鲜世界,大胆退学,远赴他乡。经历了伤痛、挫折、迷茫、背叛和反思,她一点点成熟起来,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艺术方向,对老师说过的一些话也能慢慢理解。

  一个女孩在成长过程中如何感知和认识自己所面对的世界?又该如何认识并表现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会发生什么变化?又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法国年轻插画家Bastien Vivès的新作《波丽娜》就讲述了一位如邻家小妹般让人感到亲切的小舞女“女大十八变”的故事:

  俄罗斯女孩波丽娜,虽然身体并不柔软,但还是通过了一所著名舞蹈学校的面试,成为了古典芭蕾舞名师博金斯基的学生。博金斯基以严厉著称,每节课都有女孩子被他说得哭鼻子。波丽娜在博金斯基的指导下苦练基本功,并尽力满足他对优雅、轻盈的身姿和内敛情绪的苛刻要求。由于在期末芭蕾公演上的出色表现,波丽娜被莉托芙斯基夫人选中,提前进入久负盛名的剧院学校继续深造。

  莉托芙斯基夫人教学方法和美学观念与博金斯基大相径庭,波丽娜一直难以理解她的理念和要求;而莉托芙斯基也对波丽娜进步缓慢颇有微词。由于在同时准备剧院学校的年终测评和博金斯基的独舞演出,波丽娜身心俱疲,每天都睡不够,幸好还有一群同甘共苦的小伙伴互相鼓励,互相慰藉。

  有惊无险地通过了年终测评之后,波丽娜和同伴坐长途大巴去参加舞蹈艺术节,并认识了舞蹈家米哈伊尔。考虑再三,波丽娜决定退学并放弃了博金斯基的独舞排练,随同伴投奔米哈伊尔的实验舞团。米哈伊尔专门为波丽娜和男友阿德里安编排了一段双人舞。排练时波丽娜受伤,双人舞的女主角只好临时换人,这也让两人的感情产生了裂痕。排练、剧团、演出、感情......一系列的重压和困惑让波丽娜想到了逃离。

  她瞒着所有人孑然来到柏林,住青旅,找工作......直到偶遇编导马库斯。波丽娜和马库斯的团队合作,探索将舞蹈和戏剧融合的新颖艺术形式,创作出揽获无数大奖的舞剧,还展开了全球巡演。波丽娜成为舞坛新星,也找准了自己的方向。趁着回剧院学校参加校庆的机会,她专程回到舞蹈学校找到博金斯基,聊天、叙旧,袒露心声,还提议重拾数年前搁下的独舞排练。在舞蹈教室,波丽娜和博金斯基在众多习舞的女孩面前跳起了华尔兹......

  《波丽娜》不是名人传记,没有讲述舞坛新星奋斗成长的励志故事;也不像同样讲述师徒关系的好莱坞电影《炸裂鼓手》般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本质上讲,《波丽娜》是一本记录成长的书,像纪录片一样跟踪了一个小女孩从年幼懵懂,到青春叛逆,再到成熟女人的蜕变过程,安静而平缓。书中有不少稀松平常的生活场景(如刷牙、洗澡、处理伤口、抽烟、坐床上发呆......),虽然不能推动情节的发展,更不能制造出戏剧冲突,却也是波丽娜成长过程中的鲜活瞬间,能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到芭蕾演员的日常百态与喜怒哀乐。大量排练、演出和候场的特写“镜头”,将古典芭蕾舞的优雅和精致展现地淋漓极致。不夸张地说,自德加(Edgar Degas)的“小舞女”(一系列色粉笔画、油画和雕塑)之后,很久没有人为芭蕾舞蹈家绘制过如此美好的画作了,直到Bastien Vivès的《波丽娜》。

  《波丽娜》读后感(七):每个人都有一份难忘的青春

  作者简介——巴斯蒂安·维韦斯,被称为“法国漫画未来”的天才漫画家。25岁的作品《氯的滋味》一鸣惊人,斩获2009安古兰国际漫画节最佳新人奖,并迅速引领全世界的关注。三年后,作品《波丽娜》又入围安古兰漫画节评审团大奖。

  《波丽娜》简介——法国媒体评论漫画联会“2012年度漫画评论大奖”。一个名叫波丽娜的女孩,从小展现出过人的芭蕾舞天赋。六岁时,她进入一所著名的舞蹈学校,跟随博金斯基教授学习。博金斯基的教学方法非常严苛,年幼的波丽娜被他深深地影响。之后,波丽娜在追寻舞蹈的路上历经挫折与迷茫,她离开学校进入剧院,又孜然一身到柏林流浪……在那里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多年以后,波丽娜功成名就,而她最想做的事情,是回到故乡,同启蒙老师博金斯基再跳一段舞。

  其实读《波丽娜》的时候,我的心里是湿润的,那是一种来自对青春期、对儿童期的人与事的感慨,岁月匆忙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流过,刻画的不只有成熟和渐衰的容颜,更是慢慢沉淀下的心境,那些启蒙和年轻时的无知与傲慢,那些我们曾经一度叛逆和不理解的事情,也一一的被接受、被理解,像是一道固定的工序,长辈曾经的谆谆教诲,如今被理解的如此透彻,又在我们的口中、行动中传达给晚辈,也是如此,我们终于尝到了晚辈不理解的滋味,这让走过青春的我们开始怀念,怀念青春有时候怀念的是再想重走一遍,再和那些人一起做那些事,听话地做一个内心沉静的自己。

  启蒙影响着我们的一生,或者变得更好或者变得更糟,多多少少都和启蒙摆脱不了干系,哭着笑着,都是难忘的,往往在以后自己承担的日子中,越是成功,越是怀念,越是失败,越是归结到从前,自己的路,有时候还是要想想这一步下去,我们对自己做了什么,启蒙的回忆,应该是美好而温暖的。

  青春啊,永远是鲜亮的,不管在什么时候回忆,都是眼中闪烁着明媚的光芒,理想与叛逆,自由与迷茫,这就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有时候想一想,青春就是不管怎么过都是值得珍藏心底的宝贵记忆,就算是荒废,也是有荒废的理由,就算是默默无闻,也有心中的暗涌不断,青春的皮肤是敏感的,青春的内心是娇嫩的,那更像未来人生的真正前奏曲,青春的人们正徐徐走向独立的大门,那一场盛大的舞会,就在门的背后,这一场璀璨的路途,应该为自己喝彩。

  回忆里的人们,那些指导过我们的,帮助过我们的,还有曾陪伴我们前行过的,若干年后,再次想起,有没有那种一种柔软的情绪,从心底蒸发到眼眶,那么坦然那么温暖,总是有一种想要表达的感谢,终于是没有说出口,却在记忆中凝视他们,不管是否还在身边,就像永远不曾分开。

  《波丽娜》读后感(八):细如涓流,娓娓道来——《波丽娜》

  如果我告诉你这是一个讲述一个舞蹈女孩少年到成年的故事,你脑子里会出现许多类似的电影、电视剧,里面有泪点,有燃点,有人物从低到高的弧形转变,有良师益友,有强大的竞争对手,有观众,有掌声。我想说《波丽娜》的故事里都可以找出这些元素,但它却把视点放在波丽娜人生变化上。

  它娓娓道来的方式有点像日剧,缓慢,但又比日剧更流畅。日剧的慢条斯理就像精心设计的日本园景,每个石头的摆放都有讲究,喜欢的人会非常迷醉,不喜欢的人会觉得很心急很压抑。《波丽娜》也是精心设计的,但它的理念更趋从于人性的自然。

  《波丽娜》读后感(九):或许在我们的人生中,都有这样一位老师……

  在读到《Polina》结尾处,我感动落泪。

  或许是回想起我生命中曾经含辛茹苦般培育学生的老师。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位老师,是他/她让我们了解到自己的价值,鼓励我们不放弃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在陪伴我们、或者牵着我们的手走过一段成长的道路后,在一个时间点送别我们到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最终我们展翅翱翔。他们作为辛勤的园丁,欣慰着我们的成功,对我们的未来充满信心,任由我们自由发展。与此同时,他们与我们道别,投入到下一代,我们的后辈学生的教育之中。

  良师赛益友也犹如父母,就像是你生命中的启明灯,给你信心鼓励,让你对你之后的道路看得清晰一点、明亮一点。但是老师却不像朋友,同你一起并肩长大,能时不时伴随在你的左右。老师也不像父母,与你亲密无间,时时刻刻看着你成长。老师是那个陪你走了一段路,但是之后放开你,任由你自己为自己的未来探出一片天。

  博金斯基作为波丽娜的舞蹈启蒙老师,对其一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虽然后者在其成长过程中对于前者的辛苦栽培表示不能理解,但在故事的最后,博金斯基确是对波丽娜影响最深的人。

  我想对于我们每个人也是这样,有些时刻,我们可能当下不能理解老师的用意,确在之后的时日中备受感激。

  波丽娜是本书的主人公,同时也是本书中最为勇于革新、追寻新机会的人物。在P116,威廉说:“但是我已经有太久没有自己做决定了。每次我说我要走,最后都没有执行。这次我要坚持到底。” 然而,在和米哈伊尔发生激烈的争吵后,他最终还是没有离开自己的comfort zone去纽约探索,依然选择停留于原地。波丽娜却勇于探索,敢于尝试,或许是因为曾经深爱的男友的背叛使她决心在柏林发展的这个选择更为坚定,也可能是她骨子里对于梦想的追求让她一条路走到黑。最终,她实现了自我,实现了她的梦想,成为了世界知名的舞者。这一切归功于她的坚持,勇敢,同时也归功于博金斯基教授对她的严苛以及栽培。

  所以,或许说,年轻人们需要一些独立的闯荡。同时也要谨记良师的教诲,心存感恩之心。

  (P.S: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波丽娜在成名以后,回母校探访时,丝毫没有明星的架子,一一耐心回答小朋友们的问题,向她的小后辈们展示舞蹈动作。表现了她不忘初心,同时也体现了她作为一名艺术家对后辈的人文关怀,这些后辈也恰恰就是当年的她自己。这也不禁使我想到,她从博金斯基教授那里得到的受,在年龄和经历中,转化成了对后辈的施。)

  同时不禁也好奇《Polina》是否就是以Polina Semionova为原型进行创作的呢?书中的主人公和Polina Semionova本人也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同为俄国人,也同时有年轻时去柏林打拼的经历。[后证实,确实是这样]

  最后,祝福所有正在坚持拼搏,逐梦、筑梦的大家!

  《波丽娜》读后感(十):每个男人心底都该有几幕芭蕾

  借着午后的阳光读完了这本讲述芭蕾、成长与抉择的《波丽娜》。当初被作者潇洒的笔触和画风所吸引,怎料简单线条下铺陈开来的故事更是让人读来心神荡漾。虽对芭蕾一窍不通,也从未深入了解,但并不妨碍我的神游与想象,我甚至觉得每个男人的心里都应该有那么几幕无可取代的芭蕾,至今烙在我心的有三幕:

  1.德加笔下的光影舞者;

  2.《美国往事》中的詹妮弗.康纳利;

  3.《花与爱丽丝》中的苍井优;

  现在,我得再加上一个——《波丽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波丽娜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