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万物解释者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万物解释者读后感10篇

2018-04-30 20: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万物解释者读后感10篇

  《万物解释者》是一本由[美] 兰道尔·门罗著作,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 元,页数: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物解释者》读后感(一):《万物解释者》:科普书籍里的高颜值网红

  著 安康小确幸

  封面显眼位置上,用箭头指着最大的字——《万物解释者》,写着“最大的字告诉你这本书讲什么”,书的英文名为《THING EXPLAINER》。左下角,另一个箭头指着一串英文名,写着这是“我的名字”,作者的中文名为兰道尔·门罗。

  这是一本被比尔·盖茨极力推荐的科普书:“《万物解释者》以有趣方式解释了基本的‘为什么’,并告诉你这个世界方方面面的运转方式,假如门罗的漫画让你尝试了解这个世界你尚未触及的领域,这本书同样也是一本优秀的基本指南,尤其是给充满好奇心的你。”

  随书海报——摩天大

  《万物解释者》读后感(二):吴张扬的阅读心得

  我的阅读心得:我觉得这本《万物解释者》适合不同年龄段人群阅读,这是一位名为兰道尔·门罗的美国全职网络画家,他的三本书都分别获得了比尔·盖茨的强力推荐,《万物解释者》就是其中一本科普图书,证明这本书是本具有科技含量的书。这本书有非常多的通俗易懂的手绘插画,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令人轻松理解到高深的科学知识,《万物解释者》里的内容也是用最简单词汇描述复杂事物的。我记得深刻的其中有一章“你身体里装东西袋子”,当时我一看,袋子?身体里有怎么会有袋子的?!我非常的好奇,接着往下看,原来这袋子就是我们的身体器官,作者用袋子来比喻了,这一章里有许多奇特的词汇:思考袋、血液推动器、物体粉碎器、吓人水……这本书不仅可以带领任何人爱上科普读物,更可以让人们 从短时间内了解到海量的丰富的科普知识,所以,它是一本朴素精彩的科普读物。

  《万物解释者》读后感(三):万物解释者,以及无法被解释的好奇心

  原文载于在线杂志「离线」issue 16

  在 10 年前,《万物解释者》的作者兰道尔 · 门罗开始自己的科学漫画网站 xkcd.com 更新标志性的火柴人轻松漫画,当然这位前 NASA 工程师和科普作家也更新高深的知识图表。至于为什么叫 xkcd,这位酷家伙这样回答:「从使用电脑开始,我就经常给自己起不同的登录名。每次我的兴趣变了,就得改登录名。后来我决定起一个没有任何含义的名字,这样当我的兴趣变化时,它可以不变。所以我起了这个名字。」

  xkcd 的衍生品「what if」栏目负责收集、回答网友古怪问题结果深受欢迎,作者还将这个栏目的内容集结起来出版。于是就有了 What If?: Serious Answers to Absurd Hypothetical Questions 这本有趣的书,中文版译名为《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

  比如一位名叫乔纳森 · 巴斯蒂安 · 菲利亚特罗的网友就提了个古怪的问题:「如果我在一个普通的乏燃料(用过的核燃料)水池里游泳会怎么样?我是不是要潜到水底才会受到致命剂量的辐射?」;托马斯则问了一个忧心的问题:「如果我被人用刀刺中躯干,有多大的几率刀没有刺到任何重要器官并且我能活下来?……是帮一个朋友问的。我是说,前朋友。」兰道尔 · 门罗都在问题后面给出了科学的回答,但他还给出了「科学」之外的「幽默」:

  Q:如果地球和地上所有的东西都在一瞬间停止转动,但大气层还是保持原来的速度,会怎样?——安德鲁 · 布朗

  A:几乎所有人都会死去。但接下来事情就变得好玩儿了。

  就是这种「幽默」使得他绘制的图解也能成为一本概念性很强的书籍——《万物解释者》。原版书只使用了人们最常用的 1000 个英语词汇来解释书中的 45 种复杂事物,对应的中文版则选择小学 1 至 3 年级生字表里的汉字。由于词汇的「限制」,兰道尔 · 门罗也就「不得不」给所列出的复杂事物重新命名了,比如「细胞」就被滑稽地改为「组成你的身体的小水袋」,却不失公允,甚至这种「名字拆解」还能给你带来新意——他解释的那些复杂事物有些实在是太寻常了。

  1)这些东西现在就在你手上

  现在离你最近的一样东西最有可能智能手机,作者称它为「掌上电脑」。这种过去只作为无线电话器的物体慢慢集成了人们的各种需要,它还在往「掌上电脑」的方向上进化。在书中的大幅图解中,手机的开孔、按钮、内部结构细微部件一览无余。那一页甚至可以说是 iPhone 维修图解。而在早些年间,常伴人们身边的电子伴侣更多的是「可以折叠的电脑」——笔记本电脑。除了基本的电脑形状,作者还把电脑厂商贴在底面的警示贴纸称为「对你大喊大叫的贴纸」,电脑内部则有「思考盒」「处理变化的电的机器」「宝宝电脑」「记忆保存器」「电盒子」和其他东西。

  「有一天,我们可能也不再用棍子画画了。」这句话中的「棍子」是指电子笔,电子笔造型参照的形态当然就是更早的「木头的写字棍」和「用水的写字棍」。对笔端、笔体和工作原理常规介绍自然少不了的,另外,作者也提到「写字棍的很多部分都来自很久很久之前死去的生物」以及逗趣的频繁按动圆珠笔行为对别人造成的打扰。

  照相功能虽被集成到便携的手机设备上,但「图画制造机」——相机仍是不可轻易取代的,比如一些专业级的相机。人类学会写字之前,就已经学会了用画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后来更为方便的图像捕捉为人类表达提供了更广阔空间。从较早的光画纸再到今天的数码相机,从进光到内部复杂的「远近弯曲器」和「图画弯曲器」等层层镜片,书中大幅的图例都能很好地呈现。

  工具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和人联系在一起。有了这些朴实工具(朴实到你不会像作者那样将它们画出来)的帮助,人类头脑里的复杂想法才不只是被局限在脑壳里恣意挥洒。同为记录工具,笔实现人们思考过程的纸上具现,而相机改变了人们观看的方式——拿开那些电子眼睛,你会如何看待风景?用你的肉眼。这时,作者用火柴人虚构了一个对话场景

  我讨厌那些只顾着制造图画不看风景的人。

  ……你是只顾着说话不看风景的人。

  2)逃离沉闷生活的探险准备

  庸常生活并不会总是给你拥抱。在高度重复的日常里人们渴望未知,这时,人们想去任何一个别的什么地方。但如果想体验崇高感,去外太空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书中展示了「天空船的推进器」「美国太空队的冲天五号」「红色星球上的太空车」和「驾驶天空船要摸到的东西」,对应的则是现实中的喷气发动机、土星五号火箭、好奇号火星探测器以及飞机驾驶员座驾。

  天空船推进器有多少种类?它们又是如何工作的?土星五号火箭是唯一一艘曾把人类送到其他星球上的太空船;到火星上的太空车需要在身后绑一张「大床单才能安全降落?以好奇号为例,它身上有各种各样的「眼睛」,车上还有一个特别的小地方用以放一些小石头——制造太空车的工程师们把热爱太空的人们的名字写在小石头上,带上火星……接下来就是漫游太空的时刻了。

  你将坐在驾驶舱的其中一个座位上,即便电脑可以操控大部分的飞行任务,但飞行中最难的起飞和降落还是得你来。如果你不满意电脑的飞行计划,可以按动一些按钮执行「停止」「快飞」「让翅膀变大或变小来改变方向」等指令。

  如果你感到孤独,找到「多人太空屋」——国际空间站,或者回地球。

  3)平凡生活用品的不凡自我实现

  庸常生活并不会总是给你拥抱,但它可能给你的拥抱却总是恰到好处的,它告诉你:生活依然是美好的,只要你拾起好奇心。

  你从没关心过家里的洗碗机,它里面的架子、加热器、抽空器、推水器和转圈器是否还运转正常?你可能由洗碗机的水循环联想到拥有密集关节的水槽系统,新老房子水龙头不同的输水声响;上班迟到前使用的「加热食物的无线电盒子」看上去很搞笑,因为控制方块那里居然多了个「分享到脸书」的按钮;如何骗过「形状检查器」,即如何撬开锁头,不过你需要规避一些麻烦,比如警察;在电梯里和陌生人尴尬相处,还不如想想它究竟是如何实现升降的;生活中你可能拥有一架直升机,如果你飞机的发动机坏了,它居然还能放开那些转圈的棍子,让翅膀自己飞,就像大树种子那样旋转迫降。

  能上天操控驾驶舱控制板的机会可能不大,但你可以先掀开你的「汽车前盖」检查一下引擎,当作操练。

  4)依然口吻轻松的生命文明图解

  从「太阳周围的星球」「地球的地质时期」「地球的表面」「我们的星星」,再到「生物谱系树」「组成万物的小碎片」,甚至具体人体躯干的「你身体里装东西的袋子」,这些都在用数字常识描述生命。书中甚至还有关于「病床」的图解。

  「怎样数东西」则用一些好玩的尺度解释事物的长度、冷热、速度和重量。作者也在此书中也举出一些人类文明创造,比如具有毁灭倾向核反应堆、原子弹,也有美国的基本法律

  这个国家是由一群人建立的,他们本来是另一个国家的人,后来决定离开那个国家,建立自己的国家……过去,人们曾把很远很远的国家的人跨过大海送到这里,强迫他们干一辈子的活,而且不给他们钱……无论多少人修改过这部法律,它也不可能永远完美无缺。

  作为一个有博爱精神的幽默科学家,作者在讲述这些故事时候常常刻意地淡化自己的身份,弱化读者对历史、人种、性别的有色判断——历史有时只是故事,并不能成为具体国家和人群的历史包袱。在讲到「美国海军的基本法律」中的那艘宪法号护卫舰时,他提醒了人们:「关于船其实有很多特别的名字。如果你把这条船叫做『船』,那些非常了解船的人可能会生你的气。」你看,他也不仅仅在讲朴实的故事,他在其中也埋藏了所指。孩子看了觉得难以理解,也不会记住任何已经沾上世俗判断的观点,而大人看了,大多会心一笑,他们也会因此修正自己的看法。

  在「what if」专栏里,兰道尔 · 门罗帮人们解释了很多复杂又古怪的问题,但他说解释不了「人生意义是什么」,估计他也解释不了我们的好奇心是怎么回事。不过我们知道,他画画写字是好奇心驱动的,他用他科学家特有的客观眼光个人幽默的风格打动我们,满足我们对艰深的科学、庸常生活、有色历史和美好生命的所有好奇。

  《万物解释者》读后感(四):解释世界的另一种态度

  文/高爽

  (作者系《万物解释者》审校专家

  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北京市天文学会员,科普作家、翻译中国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员)

  在这个世界上,此时此刻,有一个人,紧张地坐在一个很拥挤的小房间里,没有空调和电扇,从手心脚尖都在流汗。他走到卫生间洗手、洗脸,好让自己放松一点,回到座位上继续出汗,这就是我,正在起草审校意见。这间小房间——本应一个人使用,却塞了两个人——运行着5台计算机,其中有2台是大功率的工作站用于进行数值计算。这间小房间,每天都会接收一些事关遥远星球的数据。但现在我却被困住了,因为没有什么数据比眼前的这本书更让我不知所措

  最初读到主编发来的几页译稿的时候,专业意识开始指导我对译文进行核对。随着核对的深入,我越来越不耐烦,我需要标注的错误信息越来越多。很快,我发现这不是翻译的问题。翻译忠实地还原了原作的风格和语言,如果要对翻译的工作进行建议的话,我认为翻译已经非常出色,没有什么值得建议的事。但原作,有太多太多的问题直击我的专业要害。我们所处的这个银河系,是一个典型的星系,英文名词对应的是 galaxy,同时英语中有一个略带有描述意味和历史感的词也属于科学词汇即 Milky Way,但原作者没有用这两个词,而是用了 cloud (即云)这个非常不合适说法。即使把银河系理解成星云也不对,天文学上 cloud 这个词有特殊内涵,并非星云的意思,星云的专门词汇 nebula。再比如说,在描述太阳系的时候,作者用“小石头星球”表示水星,常识告诉我们,无论是小学生还是成年人,水星都比“小石头星球”更为常见、常用、易于直达内涵。

  为此,我专门咨询传播学领域的专家,得到的答复也是类似的:水星的概念已经被人们了解,用看似简单的“小石头星球”反而设置了理解上的障碍。另一方面,如果读者通过阅读此书,接受了“小石头星球”、“狗星”、“红肩膀星”这样的词汇,将来在见到专业的词汇水星、天狼星、红巨星的时候,能否顺利地进行知识迁移?为此,我又专门咨询了教育学和儿童教育领域的专家。得到的答案是:不能。在水星和“小石头星球”这两个词语之间,没有直接的桥梁的搭建,所以不可能产生迁移和认同,即对于接受水星这个概念的人来说,“小石头星球”不会给水星增加信息量,首先接受了“小石头星球”的读者也不会理解水星就是它。当然,通过额外的第三方途径可以建立联系,但耗费了额外的资源。

  这时,我倾向于拒绝这本书的出版,因为它没有对人们认识世界提供有益的知识。但同时,我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如此,这本书给读者提供了什么吗?”

  有没有可能是我认知上的局限,让我没有看清这本书对读者理解复杂问题所起的积极作用?

  有没有可能我的专业背景反而限制了我对这本书的内容的需要?

  有没有可能这本书的作者除了炫技和抖机灵以外,贡献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有没有可能,这本书根本就不是科普读物,而是艺术品?

  有没有可能,我们不应该像检查学生数学作业一样检查诗歌?

  我脱了鞋和袜子,让出汗的双脚舒服一点。还向后靠在椅子上,如果同屋不在,我一定会脱了长裤再把腿放在他的椅子上翘起来。这个时候,我重新读这本书,当做蔡志忠漫画来读,当做在无聊的课堂上同学之间传递的小纸条来读,当做德国的铁路边和立交桥下常见的涂鸦来读。我发现,它很有意思。

  我读的是我的专业以外的部分,房屋的结构,水管的布置,一棵树……这些不是我的专业,我对这些问题的知识仅限于常识和个人兴趣,我也没有理由认为我的常识一定远远多于读者。我能看懂。我能看懂摩天大楼里有什么结构,我也明白作者对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描述带有高级黑的色彩,我还能看出树根处的那些“挖洞者”每个都有所指代。我会笑,我会放大局部看人物,我会等着作者在下一页再放一个大招儿,我会觉得,这一切都,非常,非常,放松。

  没有人会把《圣经》混同于科普读物,即便是在梵蒂冈。也没有会用《自由引导人民》学习组织活动。它们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科学和科普的目的而存在的,它们是描述、渲染、表达、情绪、观念、艺术、时代和个性,它们肯定不是科学。

  我会推荐我身边的人和我的学生阅读这本书,我会鼓励他人享受这本书的乐趣,采纳这本书的轻松心态,学习这本书的新鲜角度,甚至参考这本书的思考。我也会个人宣传这本书的出版和发行,就像我对我的朋友安利《老炮儿》一样。

  《万物解释者》读后感(五):想起达·芬奇

  看了《万物解释者》,可还是无法给同乘的小孩,讲清楚为什么电梯不会掉下去。

  《场论》曾经考了99分,可还是没法给化学博士的弟弟,讲清楚电场的美妙。

  也许,我们从来都不缺乏对于复杂问题的理解,而是匮乏于对于复杂问题的表达。

  所以,我们需要科普漫画书,需要像兰道尔·门罗这样的科普漫画作家。

  达·芬奇手稿(据互联网)

  《万物解释者》读后感(六):50张好图为你解释一切

  文/高博

  (本文已发表于科技日报2016年7月12日版,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

  原文链接如下: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6-07/12/content_343921.htm?div=-1

  《万物解释者》中文版近期上市,作者门罗曾是NASA机器人实验室的工程师,后来转行在科学漫画网站XKCD.com的“what if”栏目回答网友的各种问题,被网友归纳为“十万个怎么样”,人气极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小行星4942以门罗命名。他在中国也有大量粉丝,科学松鼠会网站一直翻译发布他的作品。右图为本书内页。

  我爸爸画过一张草图,试图向我解释马桶怎么下水,那是靠虹吸,好比用一根塑料软管抽干金鱼缸里的废水。如果没有一张图,你很难从蹲坑联想到金鱼缸。我爸只画出一根下水道;有人却画出了整个厕所。7月1日出了中文版的《万物解释者》(Thing Explainer),是兰道尔·门罗创作的亚马逊网站排名第一的科学类书籍,你可以让小孩儿自己翻看洗手间、核潜艇和太阳系是怎么回事儿。

  《万物解释者》包括了50多张蓝图(白底蓝色或蓝底白色),每张解释一个主题。说准确点,是“伪蓝图”。计算机程序员都知道“伪码”,那是一种讨论工具和示意技巧,既像程序源代码又接近人类自然语言。《万物解释者》的“伪蓝图”也是如此,既像工程师摊在桌子上的结构图,又像是漫画。这些配有文字的说明图,每个细节都在回答“为啥是这样?”

  比如说“水房间”这一张:马桶、洗脸池和浴缸的废水灌入同一条排水道,它稍微下斜,通向楼里的竖直下水管。而马桶、洗脸池和浴缸下方虹吸管积水挡住的下水道臭气,由一根通气管连到竖直下水管,从楼顶逃跑了。图中顺便提到,为什么水龙头附近安装一根竖直的小管——那里面密封了空气,像个弹簧,缓解关水龙头时的水流冲力,免得隆隆响;还说明了喷头的热水旋钮为什么在左手位置——因为当年只有冷水管,安在了右撇子喜欢的右边。

  以上啰嗦,没有图就不容易搞懂,一图胜千言。兰道尔·门罗说:“我有一个新的观点想要记录下来,我会用图画的方式。一个轮廓画出来,你可以添加很多的信息。”

  但是添加什么信息呢?画一张好图先得琢磨透了,能回答“这件令人赞叹的事物,机巧何在?”门罗的看家本事正是这个(他甚至在书里解释了美国宪法,没有画图)。所以大学教授也会喜欢看这本书。

  “砸小东西的大机器(讲的是粒子对撞机)”这一张,顶头画出一艘帆船游弋,桅杆高吊一辆小轿车,准备扔进海。“如果你发现你的船在动,可船上没挂招风的床单,你想知道是什么东西推着船在走。”门罗配文说,“有时候船边会有声音。你们想了一下,觉得推船的可能是咬人的大鱼,它撞到船边发出了声响。所以你们想了个办法:把一些特别沉的东西扔进海里,其中一种东西会把一个大水球砸到天上去,而水球里装着那条咬人鱼。为了做到这一点,你们需要制造一个能非常用力地砸水的东西。”

  我不相信这个比喻能教会小学生何为LHC(伽莫夫的“鞭子抽马绕圈加速”是更直观的比喻),但水和鱼组成了看不见的世界,这个意象很妙。

  再比如,门罗把宇宙射线解释成一种能杀死人的“热”,物理教科书绝对不允许这么写。在另一张图,他把宇宙射线说成小石头:“如果这种东西撞到你,它们会弄破你体内的小水袋里那些知道让你怎么生长的东西,让你的身体错误地生长。”

  成年人还可以体会一下书中谜语似的配文——门罗用小学生词汇解释一切导致的风格,比如“生物树”图上的那些枝条——“滚动的石头上不会有的东西”、“黄色和黑色的花的帮手”、“圆圆的食物,它们和一种圆鸟的名字相同”、“看上去像水里的树,但它能把你吃了……”

  答案是……没有,自己猜去吧。

  《万物解释者》读后感(七):用1000个词为世界写一份说明书,有多大可能性?

  如果地球上所有人同时将激光笔对准月亮,月亮的颜色会发生什么变化?

  上周四(0630)晚上,我心下仰慕已久的世界级著名Geek兰道尔·门罗(Randall Munroe)在北京的一家书店里,用全部的演讲时间,讲述了自己是如何探究这个看起来毫无意义的问题的。【为什么毫无意义?首先,所有地球人同时看到月亮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你干嘛要用激光笔照月亮呢?】然而,门罗以一位称职Geek严肃活泼认真的态度作答,丝毫不怠慢这位提问网友的好奇心。

  他先选择了一个最多人能够同时看到月亮的地区(当月亮处于阿拉伯海附近),选择半月以方便比对照射效果,然后不断加大射向月亮的光源的强度,从普通激光笔到IMAX电影投影机,从拉斯维加斯酒店聚光灯再到美国国防部的兆瓦级激光器。升级假设,继续计算,升级假设,继续计算……最终,月亮被激光造成的巨大辐射压力推离了地球轨道。而我们在失去月亮之前,就已经失去了地球本身——激光发出的能量把地球大气层变成等离子体,瞬时引燃整个地球;就算激光顺利穿过了大气,从月球反射回来的光也会比正午的太阳亮400倍,不到一年便会烧开地球上的全部海水。全体扑街。答题完毕。

  这是科普作家兼漫画家兰道尔·门罗典型的what if专栏风格。他试图以严谨的科学分析(配合可爱的xkcd火柴人漫画)回应所有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比如全人类搬离地球需要几步,比如牛排从多高的地方掉下来能在落地时正好烤熟,比如整个互联网的物理体积有多大,比如人匀速上升会先被冻死还是窒息而亡,比如一个人把一辈子亲吻的力气都省下来用到一次亲吻上,可以产生多大吸力。每一份异想天开都有属于自己的解答方式和计算过程,简直太酷了。这也是为什么我很喜欢去年那本科普“畅销书”(听说卖了十万册?)《what if: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的原因。

  如果说天马行空的《what if》的看点在于好奇心、想象力与科学求证精神的完美结合,那么门罗的新书《万物解释者》(Thing Explainer)则试图成为一则脚踏实地、易读好看的说明书,正如其副标题所表述的那样——“复杂事物的极简说明书”。(然而,“极简”并不容易,甚至危机四伏。)

  作为说明书,图画在这本书里的角色十分重要,你可以看到被细心绘制的太阳系、大陆架、电池、微波炉甚至国际空间站等等,还有间或隐藏其中的小小的标志性火柴人,到处闪烁着门罗的心思笔触之细腻光芒。加上中译本的大开本因素,当我展开飞机驾驶舱说明书那一页时更觉逼真,甚至想要亲手拉起操纵杆来飞那么一会儿!

  通常来说,阅读一本科普书的过程会伴随着释疑解惑的快感及醍醐灌顶的满足,内心独白一般是“噢,原来如此”或者“啊,我懂了”,面部表情一般是新知识/新技能get后的一抹淡淡的、他人不易察觉的得意微笑。然而,在翻看这本《万物解释者》时,面对这位藏在书后的可爱“解释者”(或许也包括翻译者),我一脸惶恐,不知所措,内心独白大概是:“W...H...A...T!?”

  在前言里,作者坦言,自己尝试使用1000个地球人常用词来说明这些重要而复杂的事物。“过去,我经常担心人们会觉得我知道的东西太少,因为这种担心,我有时会在不需要用难懂的词的时候,就用了难懂的词。写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很快乐,因为我不再害怕说出那些听起来挺傻的话。我可以高高兴兴地给各种东西编出新的名字,试着用这些新办法解释很酷的主意。”那么问题来了,作为读者的我并不感到高高兴兴……

  第一页说明书讲的是“多人太空屋”(shared space house),比较简单,我们很容易对应上国际空间站。第二页是“组成你的身体的小水袋”(tiny bags water you’re made of),略疑惑,搭配图片,我们可以确定这是细胞。第四页是“红色星球上的太空车”(space car for the red world),如果你对行星和探测器有些兴趣,又恰好没有患上“名字在嘴边就是说不出来”的毛病,那么请大声喊出“好奇号”的名字。

  再向后读,就仿佛开启了一场漫长的猜谜游戏,比如“砸小东西的大机器”(big tiny thing hitter)是指“大型强子对撞机”,“打洞的城市船”(hole-making city boat)是指“石油钻塔”……你可能会说,这些名字不太重要呀,我们还可以根据至少一页的图文内容来推断作者讲的是什么事物。先别这么确定,我们或许连作者给出的“谜面”都看不懂噢。

  大概因为“Russia”不在作者的千字词库中,所以在“国际空间站”这一页里,对于“联盟号”飞船(被称作“没有翅膀的大号运输器”)的介绍是——“是那个名字和升起的太阳有关的国家建造的”(This was built by a country named after the rising sun)。那么,这让日本作何感想呢。

  在“美国太空队的冲天五号”(US space team’s up goer five)一页里,谜面就更多了。作者并未直接揭秘充入土星5号火箭每个舱的气体分别是什么,而是用一系列小谜题代替了介绍——“我们呼吸要用的那种气体”、“曾经烧掉飞上天的大口袋的气体”、“把我们的声音变得很好笑的气体”。如果说前面两种气体还蛮好猜的,针对最后这一个,我说是氦气,我朋友说是一氧化二氮……你觉得咧?

  将复杂的事物以简单的语言向普通人描述,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也是全世界所有科普作者孜孜努力的方向。不知真假,据称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不能跟你祖母解释清楚一件事情,你就没有真正理解它”(You do not really understand something unless you can explain it to your grandmother)。作为一位科普作家,门罗是成功的,他的漫画和专栏如此机智,不仅努力为普通人提供“不重要问题”的准确答案,更有意义的是,他使我们意识到,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所有好奇心与想象力,并使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假设,去求证,去怀疑。

  所以,在我看来,这本书的问题或许出在强迫症一般的、用1000个单词讲述世界的尝试上面,这仿佛要求一个作家写一篇不出现任何高级形容词或成语的小说。把桥写作“高路”(tall roads),把微波炉说成“加热食物的无线电盒子”(food heating radio boxes),把“直升机表述为“翅膀会转的天空船”(sky boats with turning wings),把“盐”写作是“食物里的那种让它变得更好吃的东西”——大量的猜谜游戏与babytalk,削弱了《万物解释者》一书的新知与幽默色彩,更令人难以猜测这本书的理想读者究竟是谁。

  是小朋友吗?那么其中的知识会不会过于模糊不清,猜谜工作对于家长和孩子而言是否过于繁重。是对知识抱有充分好奇和一定基础的高知或geek群体吗?那么,除去猜谜之疲劳,babytalk是否过于干扰阅读的连续性与愉悦性呢。

  这是一本令人感到疑惑的书,虽然它试图解释清楚许多疑惑,但不可否认,在此过程中它生产了更多疑惑。比尔·盖茨很喜欢这本书,他说“这是一本优秀的基础知识指南……以有趣的方式解释了基本的‘为什么’”。对此,我撇撇嘴。如果《万物解释者》大卖,我倒想出一本针对此书的“谜底与备注之书”,你可以通过我的书来搞清楚他故意隐去名字的那些东西究竟是什么,哈哈哈哈。_(:зゝ∠)_

  《万物解释者》读后感(八):我心中最佳的科普著作 ——读《万物解释者》

  文/岸晓风

  如果你问我哪些科普著作留下印象最深?如果是放在以前,我会很犹豫,很挣扎,因为头脑中会闪现几部,但是要用一个“最”来形容,则有点纠结。但是现在我却一点都不纠结了,因为我有了首选答案。

  这就是今天我要说的这本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今年7月份刚刚出版的《万物解释者》。

  乍一看书名,有的人会第一感觉这是一本关于基督教的书,为什么?万物解释者,似乎是通常所说的上帝。但是,就科普来说,这本书对一些事物的解释的确是达到了一种极致。

  这个“极致”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通俗的极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有一个很著名的观点,那就是作为一名学者或者说一名知识分子,越是理论高深,对老百姓的讲解就应该越简单、越通俗。当年大诗人白居易每创作完成一首诗,都要首先念给一位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如果老婆婆有地方没听懂,白居易就会毫不犹豫的马上修改,因此才有了《卖炭翁》那样经典而又通俗的作品。说回这本书,这本书一共讲了54个主题,开出了54个复杂事物的极简说明书。包括国际空间站(书中称多人太空屋)、动物细胞(书中称为组成你的身体的小水袋)、人体躯干(书中称为你身体里装东西的袋子)、挂锁(书中称为形状检查器)、电梯(书中称为升降屋)、相机(书中称为图画制造机)等等。

  正如作者在前言里所说的,以前,作者担心人们会觉得他知道的东西太少,而只好“违心”地用了不少难懂的词,但是写这本书的时候,他只想用最简单的词,他也不再害怕说出那些听起来很傻的话。

  其实作者已经道出了优秀科普著作的真谛,越通俗,约简约,越好。

  另一方面,则是“理解透彻的极致”。这本书的作者叫兰道尔·门罗,以前是制造机器人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最近将小行星4942命名为“门罗”。可以想象,一个能制造机器人的人首先肯定是一个博学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动手能力极强的人。可以说,由这样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的科普达人来写的一部对于日常生活、科技,甚至还有文化的“解释书”,通过一种极致的表达方式,让读者真正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达到了开阔视野,激发思考,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的效果。

  (转载请联系:anxiaofeng998@126.com)

  《万物解释者》读后感(九):他用了45张图示范剖析万物,却将1种宝藏深藏于书

  “话说谷歌公司有一道很常用的面试题,就是你能把一件我不知道的事情两三分钟跟我讲明白吗?这道题当然首先考的是你的知识水准啦,但更重要的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面对一个外行把一件很复杂的事情说清楚,这个是很重要的能力呀。过去只有行业内的大师级人物才有,而未来呢跨界协作越来越多,三言两语说清楚一件事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唉,问题来了,这个能力能被训练出来吗?这个周五我们上新的图书就是这方面的一套神书,作者叫门罗,比尔•盖茨是他的死忠粉,为啥?就因为门罗的这门本事嘛,能用最简单的话说清楚复杂的事儿,这书的名字叫《万物解释者》,想想看吧,如果是你,怎么用最简单的方法把核反应堆呀、美国宪法这种事情跟外行说清楚。想跟着门罗练好这本事,您回复能力两个字,给你看这套书。能力”

  2016年6月10日,罗胖在他的公众号“罗辑思维”中播出了这条60秒的语音,借助罗胖个人的影响力,本来并不怎么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兰道尔•门罗开始走入大众视野,门罗的著作《万物解释者》也开始了大卖。

  罗胖说的没错,手捧《万物解释者》,确实受益匪浅,“最简单的方法把核反应堆呀、美国宪法这种事情跟外行说清楚”门罗先生的确也做到了,只是相信不少人看罢此书仍会困惑,说好的“三言两语说清楚一件事”能力培养呢?作者可一丁半点诀窍没教啊!

  的确,作为剖析万物的示例,门罗先生的45张配图绝对的精彩,但由于他的出发点在于传授知识本身,而非刻意的去培养读者“三言两语说清楚一件事”能力,“三言两语说清楚一件事”能力这份宝藏也就深藏于书中有待挖掘了。那么,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又该怎样才能获得这份宝藏呢?通读全书,我们会发现,答案或许只有几个字:学会运用【第一原理】思维。

  何谓【第一原理】思维?门罗先生著作虽符合这原理,却没有在书中明确讲述其心法,好在这心法并非门罗先生首创,倘若我们愿意追根溯源,2300 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便可给到我们答案。

  在亚里士多德的书中,第一原理是这样表述的:「在每一系统的探索中,存在第一原理,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如果觉得这个表述太抽象,好吧,我们不妨听听一份补充说明,特斯拉的老板埃隆•马斯克作为【第一原理】的使用者和信徒,在一次TED演讲中如是谈【第一原理】道:

  “我们运用「第一原理思维」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别人已经做过了或者正在做这件事情,我们就也去做。这样的结果是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第一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说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万物解释者》给出的示例来看,3个步骤足矣。

  1、明确你的问题,从一个好的思想框架开始,越具体越清晰越好。

  建立一个在大脑内可视的模型,有助于构建结构化的思考系统。如果它能在一张纸的范围内说清楚,那就更好了。

  《万物解释者》中的示例,都是如此。比如在“我们的星星:太阳”一图中,门罗其实就回答了一个问题:太阳的本质构成是什么。

  2、遵循第一原理推理(first principles reasoning)。

  永远用最基本的方法去寻找答案。

  还是以“我们的星星:太阳”一图为例,门罗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推导:太阳是一些气体构成的云团,紧紧地挤在一起燃烧了起来。然后才延展开来,说了太阳的周围气体,热气体,中心,火光,火风暴等等。同样的示例还发生在“美国海军的基本法律:宪法号护卫舰”,‘ 升降屋:电梯“,”帮助人的房间:病床“等其它44副图中。

  从基本公理的出发,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而不是试图记住已经得出的结论,爱因斯坦是这样思考的,门罗亦是。

  3、沉浸其中。

  即系统性地寻求知识,让事实自己说清楚、讲明白。如果条件允许或研究需要,则反复实验,根据反馈不断调整。

  知晓了【第一原理】,并不意味着我们人人都会变身门罗这样的大神,但却会在阅读时候多几分兴奋,这兴奋,不止因为它的耐读,而是我们可以更好的培养自己“三言两语说清楚一件事”之能力了。

  “三言两语说清楚一件事”,从来就不会有多简单,但若在解析一件事时候用最基本的方法去寻找答案,问题的本质便会逐渐清晰明朗,由此拓展出的更多价值也才会真正增持到我们手中。这,便也是《万物解释者》给予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宝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