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拿破仑大帝》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拿破仑大帝》读后感10篇

2018-05-01 20: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拿破仑大帝》读后感10篇

  《拿破仑大帝》是一本由[英] 安德鲁·罗伯茨(Andrew Roberts)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8.00元,页数:11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拿破仑大帝》读后感(一):他给法国扔下了花岗巨岩

  《拿破仑大帝》是一本关于拿破仑的最新传记作者安德鲁·罗伯茨以自身的走访、对多国档案的查询、其他作者出版的关于拿破仑或赞或贬的书籍,以及最重要的拿破仑基金会从2004年开始编辑出版的拿破仑33000封信件等诸多材料依据,以拿破仑一生轨迹特别是60场战役主线,围绕着“拿破仑是摧毁者还是建设者?是解放者还是专制者?是政治家还是冒险家?”展开论述,其间驳斥了许多围绕在拿破仑身边的“黑色传奇”、不实传说以及许多对拿破仑其人其事进行诋毁的荒谬之词,如拿破仑对待士兵人道、炮轰埃及金字塔及斯芬克斯雕像、贬低拿破仑及约瑟芬对法国艺术贡献、拿破仑是嗜血的独裁者等等,对拿破仑的是非功过进行了较为客观公正评价

  拿破仑·波拿巴度过了较之所有世人的最不同寻常的一生。从1795年10月时扫荡巴黎街头造反者的年轻炮兵军官,到1815年6月由于严重指挥失误而遭遇滑铁卢之败,他在短短的二十年之内成功改造了法国和欧洲。在雾月政变成功掌权之后,他涤荡了法国大革命之后政府腐败无能。在一系列眼花缭乱战争中,他革新了战争的艺术;在和平时期,他再造了法国的法律,让教育行政体系现代化,并促进了“帝国风格”艺术的繁荣发展,此外还有种种贡献。为了打败它最顽固敌人英国,他穷兵黩武发动对西班牙和沙俄的致命远征,不仅葬送了近五十万法国男儿,更使得他缔造的帝国开始瓦解,最终遭遇滑铁卢之败并被流放至圣赫勒拿岛,最终因为胃癌去世。考察完他的一生,作者认为拿破仑不是一位极权独裁者,尽管他行使非常庞大权力,但他也没有变得暴虐无道、报复心切。他虽算不上伟大征服者,但仍是近代史巨人,从很多方面看他都称得上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开明独裁者,一位马背上的启蒙者,法国大革命思想传播者。拿破仑曾自夸,他扔下“花岗巨岩”,支撑法国社会。看完本书你会觉得确实如此,他也确实当担得起“大帝”的称号

  《拿破仑大帝》读后感(二):拿破仑的欧洲体系为何破产?

  2016年的欧洲并不平静。英国脱欧、难民问题以及各类恐怖事件屡屡发生。欧洲今天的面貌包含着与过去世界相关的很多线索,因此,我们在关注当代欧洲体系的变动之时,必须回望历史行经的道路,尤其是那些曾经引导世界走向的重要人物。比如,拿破仑•波拿巴。

  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的传记作家安德鲁•罗伯茨梳理分析了大量的材料,撰写的这一部《拿破仑大帝》,比较全面、客观、真实地还原了拿破仑的一生。阅读这部厚达千页的煌煌大著,可以从中领会这位伟人如何影响了欧洲的历史。

  拿破仑的崛起是一个军事神话。歌德说:“他是一个半神,从一场战役走向另一场战役、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人生。”这句话很有名,反复被引用,但历史的批判性警示我们,重新评估那些被崇拜对象。以军事战役为主线串连拿破仑的人生,这是脉络比较清楚的传记写法,除此之外,本书还有一点做得较好,作者不过分渲染战争的现场,而是将笔墨重点用于透析拿破仑军事指挥艺术的要诀。比如,他的判断力,他对局势的掌控,他的形象塑造,他如何激发士气,他如何操纵舆论甚至虚报战绩,等等。

  无可否认,拿破仑战功赫赫,但他的军事才能远非传说得那么卓越主流历史对1812年的诠释,往往将拿破仑远征俄国的失败归咎于冰雪后勤。但这只是表面原因。亚历山大这位年轻的沙皇比拿破仑更加坚韧、更有决断力,眼光也更加长远。在拿破仑原先的出征计划里,只预算了一个月,而且没有打算深入俄国的腹地,他的目的不在于打垮俄国而是企图用军事威胁逼迫俄国臣服求和。如果亚历山大对拿破仑做出让步,那么拿破仑在一段时间内依然可以维持他的欧洲霸主地位。但是,拿破仑没有意识到,他所推行的大陆封锁体系已经明确地损害到俄国作为大国经济基础,俄国也不可能放任法国扶持波兰制造出卧榻之旁的猛虎,因此俄国只有一条道路,调动全国力量全面抵御法国的入侵,而拿破仑却怀抱天真想法在莫斯科滞留一个多月,最终只能在粮草断绝、气候恶劣情况仓促撤退,其失败是必然的。拿破仑懂得如何打赢几场战役,但他却不懂得如何赢得一场战争,他更适合做一个战场上跃马驰骋的将领,却未必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这样的评价犀利而中肯。

  “我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把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之上、因革命和政治而分散的人民重新团结起来。……在欧洲,若非团结人民,让伟大的人民结成联盟,维系大的平衡是不可能的。”拿破仑流放圣赫勒拿岛后写了回忆录,他在其中反复提及“我的体系”一词。早在1815年4月,拿破仑颁布的《帝国宪法补充条款》就强调,必须组织起“一个强大的欧洲联盟体系”,他认为这个体系“既符合时代精神,又促进文明进步”。这是拿破仑为之奋斗不懈的目标,他一心想要把整个欧洲团结在自己周围,把法国打造成推动均衡一体化的发动机

  要实现拿破仑的欧洲目标,法国必须首先控制意志资源,获得神圣罗马帝国的遗产,使之为法国的利益服务。这就意味着法国必须进行长期的对外扩张,不仅要与奥地利和普鲁士为敌,还要与俄国和英国这两个更加强大的国家为敌;要想对付俄国,不仅要先征服德意志,还要控制波兰、巴尔干半岛和地中海。要想对付英国,法国就必须进攻英国本土,或者夺取英国的海外殖民地,英格兰绝不可能允许出现一个横贯欧洲大陆的帝国,拿破仑必定要遭遇他的宿命般的对手,威灵顿将军让滑铁卢从此成了特殊寓意符号

  法国历史学者蒂埃里•伦茨把拿破仑的设想归纳为三个同心圈:第一圈是一切问题的中心,由法兰西帝国构成;第二圈由拿破仑系的王国构成;第三圈由欧洲其他国家组成的联盟体系构成。这个概括非常经典。本书由点及面、层层递进的周密铺陈,详尽地描述了拿破仑与其下属亲友以及周边国家领导人关系,正可谓是三圈理论具体构建的最好阐释,可惜这三个圆圈都有漏洞,最终冲垮了拿破仑一心想要营造的体系。

  作为法国大革命的继承者和篡改者,拿破仑在法国的国家统治阶级中恢复了统一意志,并且在欧洲传播自由主义精神,但他无法肃清国内的反对派,书中描述了好几次他遇刺的险象,这也愈发促使他不断采用暴力手段长久的军事作战让他无暇进行政治革新,因此他在政治上少有作为,并未造成太大的事实影响,不过由他本人下令编撰的《拿破仑法典》成为了很多现代民主国家法律体系的原型。

  拿破仑有一个梦想——成为新的查理曼大帝。他把法兰西帝国的理念以及波拿巴家族血脉播散到欧洲各地,拿破仑深信,这是最可靠的联盟方式。他让家人先后成为那不勒斯、西班牙、荷兰、威斯特法利亚、托斯卡纳等地的统治者。拿破仑过于信任家人而没有充分提拔放权给更有能力的将领。缺乏领军才能的兄弟们经常在战场上拖后腿亲情的堡垒抵不住权力的侵蚀,比如莱比锡会战失利,妹妹卡罗琳和夫婿缪拉为了保住王位,成了最早背叛拿破仑的一批人。

  选择谁作为主要盟友,以及如何对待盟友,拿破仑始终犹豫不决。这导致他在外交上经常变来变去。他没有灵活的平衡策略,而是动辄用武力解决争端;他没有严肃对待与西班牙、普鲁士以及其他德意志邦国签订的平等条约;他的再三犹豫也让波兰、土耳其等国失望透顶;他不该让本来有矛盾的贝尔纳多特当了瑞典国王,后者不肯听命于他;他与奥地利公主玛丽•露易丝的婚姻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无论是从家庭意义还是政治意义而言。

  要想建立长期稳定国际体系,军事力量是强有力后盾,但过于依靠武力的结果必然埋下一个个火药桶。个人意愿不能笼罩一切。所有的想法都必须要在一系列纷繁错杂的因果关系中找到正确位置,要立足于最广义的、尽可能互赢的地缘关系、历史和经济基础之上。拿破仑渴望让法国在欧洲获得优势地位,但他的征战打破了欧洲的权力均衡,并且带来了深重的战争灾难,导致其他欧洲国家七次组成反法同盟。拿破仑的欧洲体系遥不可及,反法联盟却在列国的勾心斗角中勉力达成,这真是历史的一个讽刺

  在19世纪,欧洲的概念并不像我们今天所认为那么界定明晰,拿破仑推动了欧洲意识的普及,但他的构想仍然是充满矛盾的、难以到达的。这本书涵盖了拿破仑的一生,讲述了诸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同时也不乏小人物、小细节的穿插,既让读者了解到19世纪初叶的欧洲历史图像,也谈论了各个国家的政治文化民族性格。欧洲经历巨大的不确定性,地缘政治成了不变的主题。拿破仑扮演了其中的一个重要齿轮。历史滚滚向前,欧洲的统一进程仍然处于迷雾之中。

  甲骨文编辑里藏了多少大帝粉?

  《拿破仑大帝》读后感(三):全面阐述拿破仑一生功业的优秀传记

  拿破仑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在军事上,他是继亚历山大、汉尼拔和恺撒之后最伟大的军事统帅,通过其永驻史册的光辉战例,发展和丰富了战争艺术。在政治上,他结束了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恐怖、混乱与腐败的政局,建立了法国兰西第一共和国(后改制为法兰西帝国),上任之初即着手剿灭边远农村土匪,在全国恢复了秩序,创建了现代意义上的高效行政与教育体系,在全国实行统一的法律体系。他主导编撰的《拿破仑法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这在世界法制史上也是一个里程碑。有关拿破仑的书籍常出常新,有关的话题不时出现在日常的文化生活中,其影响长盛不衰

  传记作家和历史学家安德鲁•罗伯茨在查阅多国历史档案,研读拿破仑的33000封书信,参照前人大量或赞或贬的书籍,走访拿破仑指挥的60场战役的53处战场,以及拿破仑最终的流放地圣赫勒拿岛的基础上,写出了一部全面阐述拿破仑一生功业的鸿篇巨制。这是一部完整的拿破仑传记,反映了当今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篇幅浩大、内容丰富(正文1000页,约70万字)。作者按照拿破仑的生命轨迹,介绍了拿破仑一生的非凡经历及其取得的伟大成就。通过检视各种资料,在相互参照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可信的资料,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拿破仑一生的是非功过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拿破仑早期的发迹是个异数。作为一个年轻的炮兵军官,一生从没有当过连、营、团(旅)或师的军事主官,仅仅因为土伦战役和镇压巴黎街头的动乱,却能一步登天,得到直接统领意大利军团的机会,而且打出了威风,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拿破仑崇拜恺撒和亚历山大,具有天生的军事指挥才能,独到的战场选择和地形利用的眼光,能够敏锐地判断战场态势,善于捕捉战机,能够根据战场瞬息万变的局势迅速采取对策,重视后勤保障,重视伤员救治,具有超凡的战前鼓动能力。但是,随着战役规模的扩大,这种顺势应变的即兴之举,而非深思熟虑的战前谋划,有可能会导致无法挽回的灾难。例如,1812年与俄国的战争,最初的想法只是始于涅曼河,终于斯摩棱斯克和明斯克,把法俄战争范围局限在波兰及其周边区域。但随着局势的变化,最终竟演变成进军距涅曼河800英里的莫斯科,完全没有重视俄罗斯冬天的恶劣天气环境,后勤保障是否能够承受,也没有了解亚历山大争霸欧洲的决心和意志。

  拿破仑的一生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其一生有几个关键节点:一是土伦战役,作为一个炮兵指挥官初露头角,受到高层注意青睐;二是雾月政变,因缘际会选择了拿破仑,当上了第一执政,从而开启了其一生的军政生涯。三是马伦戈战役,巩固了刚刚成为执政,地位尚不稳定的拿破仑。四是奥斯特利茨,粉碎了反法同盟,奠定了法国的欧洲霸主地位;五是耶拿和弗里德兰等战役,至此,拿破仑的功业已达到了顶峰,法兰西帝国的疆域囊括了意大利、莱茵兰邦联、瑞士、荷兰和西班牙等大半个欧洲;六是法俄战争,1812年的法俄战争对拿破仑而言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是拿破仑命运转折点,最终导致拿破仑帝国由盛转衰,直至崩溃;七是滑铁卢战役,拿破仑及其将领的反常表现,导致滑铁卢战役的失败,彻底打破了拿破仑东山再起的希望。

  拿破仑军事上的骄人业绩成就了拿破仑的英名和他一生争取的荣耀,增强了他的自信,同时也逐渐增加了他的自负,他把自己的才智用到了最大限度,月盈则亏,最终难以为继

  拿破仑时代人才济济,主要原因是他善于延揽人才,其麾下的元帅,均为一时之俊杰,如贝尔蒂埃、达武、拉纳、马尔蒙、马塞纳、蒙塞、莫尔捷(莫蒂埃)、缪拉、奈伊(内伊)、苏尔特、絮歇和维克托(维克多)等。但也有一些庸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甚至大节有亏的人,如身居高位的塔列朗等人。这说明识人难,用人更难,虽然拿破仑慧眼识人,提拔重用了很多人才,但仍免不了走眼、失察和受蒙蔽。像塔列朗那样只知道升官、敛财、毫无是非、毫无原则的厚颜之人,偏偏拿破仑还特别喜欢他。在对待贝纳多特(贝尔纳多特)的问题上,既已答应贝纳多特接受瑞典王储和摄政之位,又不痛痛快快,致使贝纳多特不满。在法俄即将开战之前,拿破仑在未知会贝纳多特的情况下,又吞并了瑞属波美拉尼亚,只是为了在沿波罗的海执行大陆封锁体系。在这件事上,拿破仑仍拿贝纳多特当部下,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毕竟其此时的身份不同了,最终导致贝纳多特反戈相向,瑞典倒向俄国,从而失去北方的屏障。

  拿破仑不仅关心军事、政治和法律,也关心艺术、教育与科学。拿破仑曾说过这样的话:“数学‘有助于国民启蒙。数学的发展完善与国家繁荣联系密切’。”书中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幽默精辟的妙语评论,读起来令人忍俊不禁。

  这本传记的最大特点是完整、全面,讲述了拿破仑一生的文治武功,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顺便澄清了加在传主身上的一些不实传闻,间或作者也会讲述一些趣闻轶事,例如,书中提到了两个有趣的故事:一是远征埃及时,拿破仑把此举当成一件科学文化盛事,带了大批科学家随行,其中包括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傅里叶(P.200),并以此为基础创建了埃及学院;二是在远征埃及的航海征途上,拿破仑禁止其他将军借阅小说,理由是小说是写给贵妇侍女阅读的,男人只应看历史书,但他显然忽视了自己带的40本小说(当然他也带了大量的历史、地理、传记、哲学和宗教等著作)。

  作者尽可能地概述了拿破仑指挥的每个重大战役的全过程,但这绝非一部传记就能完全说清楚的问题。实际上,每一场重大战役都可写出一部专著,例如,瓦解第二次反法同盟的马伦戈战役,粉碎第三次反法同盟的奥斯特利茨战役,打败第四次反法同盟的耶拿战役和弗里德兰战役,尤其是1812年的法俄战争,以及导致拿破仑彻底失败的滑铁卢战役等。

  总体上,本书的译文质量还是比较好的,译者的翻译也比较用心,纠正了原文中的一些错误,也增加了一些译注,显见译者对拿破仑时期的历史具有相当的研究。但不可避免地仍存在一些瑕疵,主要是中文表述方面尚有欠缺。书中经常出现军系统(或军体系)、师系统(或师体系),甚至营体系的说法,感觉很陌生。实际上,所谓某某系统或体系就是以某某为独立行动或作战单位的意思,按照本人的观点,虽然啰嗦一点,还是直接表述为好。书中多处出现“以……为基”的表述,本人认为不妥,还是写成“以……为基础”好一些。个别句子翻译后没有仔细捋一遍,读起来很别扭,有时感觉上下文的逻辑也有问题。此外书中还存在一些文字瑕疵、印刷和排版错误,书中地名人名的翻译也有很多可商榷的地方。详见亚马逊网站。

  《拿破仑大帝》读后感(四):大帝?大帝!

  拿皇破仑者,无万夫不当之勇也,然好读书,终为万人敌。虽不及花甲殁于孤岛,然其十数年间纵横海内,远抵亚非驰骋欧陆,罕逢匹敌者,虽古之名将如亚历山大、凯撒,不过如此。

  安德鲁的这本传记对于拿破仑的军事生涯有着极其细致的叙述,然而这毕竟是一本全面的传记,因此无法做到像《滑铁卢》那本书一样对每一场会战的部署,战术等细节进行时间序列式的分析。但是,通过这本书绝对可以让人对拿破仑战争的总体形式有一个比较细致的把握与理解,再读诸如《战争论》等从拿破仑战争汲取营养的理论著作,就不会感到生涩与混乱。当然,假如想成为成功的指挥官,仅仅靠积累大量的战例是不够的,但是我们确实可以从先例中得到参考,所以拿破仑擅长使用的军体系逐渐成为了欧洲各国军队的标准指挥体系,这一体系一直持续到现在,虽然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与信息时代的到来,这一体系可能会在未来逐渐成为历史,但是作为可以实行两百余年的制度的创立者之一,这点就已经非同寻常。根据克劳塞维茨的观点,拿破仑战争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战争,虽然那时的火炮技术还比较原始,骑兵冲锋还是非常有效的攻击手段,但是不得不说,拿破仑战争的实际形式与二战时候相比,确实没有太大差别了。

  除开军事领域的成就,拿破仑在政治上的遗产其实更多,且不说民法典对于后世的持续影响,单是拿破仑帝国这一短短的存在就深刻地改变了后世欧洲的地图。在耶拿之后,普鲁士陷入到了几乎灭国的危险当中,但谁又能想到后来的德意志帝国竟然两次实力碾压法兰西,而德意志此时不过只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恰恰是拿破仑帝国的扩张使得日耳曼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同时大革命的理念让世俗国家与民族国家的开始具有意义,从而在后世造成了一轮又一轮的血与火的洗礼。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拿破仑虽然在葡月终结了雅各宾党人的政治生命,但是却作为大革命的化身将怪兽释放到了中欧。所以梅特涅亲王才要坚持毁灭掉法兰西第一帝国,以恢复正统的权威,因为他知道,不如此得到话哈布斯堡王朝必然会分崩离析。所以维也纳会议使得与会各方达成共识,这就使得即使拿破仑可以从厄尔巴回到巴黎,却依然逃脱不了滑铁卢的命运。即使他战胜了威灵顿与布吕歇尔,圣赫勒拿的监牢依然在等着他。然而这却不能影响拿破仑的伟大,因为即使维也纳会议维持了欧洲的均势,但是梅特涅依然躲避不了1848.

  因为现代化一旦开始就不会停止,而现代化的过程必然带来封建王权的瓦解。毕竟不是所有国家都像英国那样幸运,可以实现贵族与第三等级的妥协,或者说长子继承权使的贵族及早的成为了资产者,参与到了新兴的商业中。而不要忘记,英伦贵族本身就是与王权斗争维护自身权利的典范。而这与绝对君权的国度是不同的,所以法国在大革命后虽然有复辟,但是王朝终究消散。而拿破仑在这历史的动荡期与路径节点上,虽然仅仅是凭借一己之力的游士,但确实在舞台上华丽的演出了。

  而对比一下共和国时期的法国与拿破仑倒台时的法国,我们可以看到共和国的国民毕竟更有武德,当然我们不能排除正是拿破仑的连年战争使得法国人极度厌战,但是欢迎敌国军队的占领在共和国的公民看来是绝对无法忍受的。这也是为什么马基雅维利会说征服帝国要比征服共和国更容易。然而,真正击败拿破仑的恐怕还是他的大陆封锁政策,为了打败英国,他这样做了,这就使得他不得不在伊比利亚半岛及俄罗斯动武。很难想象作为亚当斯密的读者,拿破仑竟然没有理解国富论蕴含的精髓。由此看来,我们还是要向英国人致敬,多多在不列颠帝国繁盛时的古典主义杰作中汲取营养。

  恰如这本书的作者也是个英国人,另外,这本书的翻译质量还是非常好的,想到译者出生于1992年,不得不说后生可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