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安静的力量》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安静的力量》读后感10篇

2018-05-03 20: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安静的力量》读后感10篇

  《安静力量》是一本由[美]皮克•耶尔(Pico Iyer)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1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静的力量》读后感(一):雪后遐想——体会安静的力量

  

连续下了一周的雪,从窗外望去白茫茫的大地无边无际,似乎整个世界也安静了下来。此时正是周末的午后,雪刚停,阳光再次出现,照射在地上还反射出耀眼的光。 独自一人坐在窗前的书桌上,体会着这一份难得的平静,终于有机会静下心来思考自己反思自己。

最近经常听人说,特别害怕孤独,害怕一个人独处,害怕没有社交的周末时光。说来也奇怪,古代的人也没有什么通讯设备,但是还能经常看到有人能独自享受孤独,一个人写诗、冥想或者是坐着发呆,也写出了那么多赏花赏月赏秋香的动人诗句。可是现在人们交流变得如此方便,似乎每时每刻都在与他人互动,但是一旦我们独处的时候却会感到百无聊赖,恨不得赶快找个人倾诉一下。

我们感觉自己似乎必须随时随地与世界保持联系。但是慢慢的我们发现:我们与他人联系得越多,我们跟自己就联系得越少。

是啊,我们总是忙着参加各种饭局聚会,说着一些漫无边际的话,装出一副千篇一律笑容。你有没有想过你有多久没有安静的坐下来与自己进行一次对话了。思考一下你究竟想要的是什么?究竟想过一种怎样的生活?究竟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意识到,在这个一味追求速度年代,没有什么比慢活更能带给人活力

在这个让人分心的年代,没有什么比专注更能带给人富足感。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年代,没有什么能比安静地坐下更为紧要。”

只有在安静的时候,才能听到自己内心真实声音感谢这个大雪过后阳光灿烂的午后,让我与自己进行了一场安静的对话。

雪后的阳光关注一下吧

  《安静的力量》读后感(二):我们都是信息洪流中的睁眼瞎

  书里面说,现代人一天所接受的信息量是相当于莎士比亚的一生数据可不可靠,并不清楚,但是曾用过一些软件统计手机的解锁次数使用时长。就我个人来说,解锁次数一天少则两三百,多则上千次,使用时长少则三五小时,多则七八小时。

  也不知道是真的方便还是被时代的信息化洪流挟裹其中。联系朋友要打开微信qq,买单结账要用支付宝、微信钱包,还有打车软件、叫外卖的、网上购物、地图软件,最近半年来火起来的共享自行车也是用手机解锁使用。不知不觉,我们的生活变成了在不同应用之间来回切换。

  然而,作为商业公司,似乎都有极力吸引用户时间使用自家应用的倾向,用户停留时间越长越多商业机会。看到自己的数据,明白难怪有些咨询公司那么喜欢统计用户使用各种应用的时长。忽然想起,很久以前我就有过类似担心,我怕每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再被各种应用吸引力拉扯得四分五裂。后来当我自己渐渐享受这种便利时,内心逐渐妥协,有过的担忧渐渐淡忘。就像温水青蛙

  直到看到《安静的力量》,再一次猛然惊醒,回头看看自己的生活,有多少次我是无意识地打开朋友圈微博、资讯软件,无意义的一遍又一遍刷新,来回切换?现在的软件开发设计人员,已经太过高明了,便利操作精致的设计,快速更新的内容,无一不极大刺激这我身体不断地分泌多巴胺。曾有科幻迷说过,未来人类是不是只培养大脑,供给必要养分,然后源源不断的注入类似多巴胺的产生快感激素就可以了呢?看来现在距离这种脑矩阵的未来,不远了。

  在网络有一种叫着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的黑客攻击手段,简称DDoS攻击。通过大量被黑客入侵控制普通人电脑,向一台服务器集中发起访问请求。一台服务器的带宽和处理请求的速度是有限的,一旦请求的量超过服务器的处理能力上限,服务器就会瘫痪,然后其他正常的用户就无法正常访问这台服务器上面的网站和服务。相应的,人类大脑的处理能力也是有限的,现代信息带来的信息冲击,好比DDoS攻击。然而,服务器作为一种电气设备,还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但是人脑是不能硬件升级的。随着信息化越来越深入,我们每天要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我们会不会向服务器一样瘫痪。

  或许,我们已经瘫痪了,麻木了,过量的信息已经使我们成为信息洪流中的睁眼瞎。

  这时我们需要把网络断开,什么信息都不要处理,让服务器重启。

  《安静的力量》读后感(三):怎一个静字了得

  怎一个静字了得

  读《安静的力量》

  文/方木鱼

  《安静的力量》,让我想到《心静的力量》。

  前几天,读拿破仑•希尔《心静的力量》的时候,谈到曾国藩的“最是静字功夫要紧”。

  曾国藩在日课十二条里有一条“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一会,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大学》上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清朝三代帝师翁同龢更有一副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湘军将领罗泽南临终遗言便是“乱极时站得定,才是有用之学”。

  阎崇年在《大学》里却读出不同味道,他说,止于至善的途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道德期待是修身,而要止于至善就要达到天合、地合、人合、己合的“四合“境界,攀升到人生最高境界。其中的”天合、地合、人合“,与孟子所说”天时、地利、人和“无二,但”己合“则是阎崇年的独创。他解释,己合就是自己与自己相合,它包括心理平衡生理平衡和伦理平衡三个平衡。

  在我理解,这个“己和“就是说的安静。

  《安静的力量》,皮克耶尔所著。有人说,这是当代版的《瓦尔登湖》。随着电视、电脑、手机三大冷屏互联网视听工具升级换代,人们越来越难以获得安静两。

  式。

  书里提到一个经验,在美国,有很多大公司提倡每天专门拿出几个小时,关闭电脑、手机、不接收邮件,专门用来思考。这个做法和曾国藩的静坐有相似之处。湘军攻打江宁最关键的时候,曾国藩心绪难平,便在安庆江督衙门特辟一静室,每天静坐一小时,连续一个多月,直到九弟的捷报传来。

  《大学》上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清朝三代帝师翁同龢更有一副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湘军将领罗泽南临终遗言便是“乱极时站得定,才是有用之学”。

  这大概是安静的力量的一个体现。

  《安静的力量》读后感(四):在繁华社会中安静一会

  面对这样的生活,作者每一天都忙忙碌碌,这样的生活让作者每一天都很兴奋,他像是一匹野马一样不停的狂奔,但是内心却是没有一个确切的前进方向,更没有问过自己内心是不是真的幸福,他像是我们一样每天不停的奔波,寻找自己内心的满足感,但是越不知道停步,就越找不到满足的理由,他认为,自己在纽约跑够了,玩够了,是时候寻找一种内心的平衡,过最简单的生活,并且去追求一种踏踏实实的幸福,作者把追求这种内心平衡的方式叫做止境。

  那么什么是止境呢?止境指通过长时间静坐,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止境犹如万有引力一样,无处不在;世界任一文化里的智慧灵魂都谈及过它。十七世纪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帕斯卡有句名言:“人们的所有不快乐都源于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他们不能安静地坐在自己的房间里。”有如在京都人们有时候会说:“不要去做什么事情,坐下来。”

  这种获得止境的方法可以称之为冥想,那么冥想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威斯康星大学的科学家们找来了成千上万志愿者,把256个电极接到志愿者的头皮上,让他们接受连续三个半小时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以测试积极情绪同情心、控制情感反应的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被试者的情况大体相近,只是有些人有过常规静止练习,而其他人没有。后者当中有些人练习冥想的时间加起来也至少超过了一万小时。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假如一个人多年来有静坐的习惯,这个人的幸福指数会直接爆表,这是以往神经科学研究文献中未曾提及的。

  冥想的训练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严格和复杂,作者在进行寻找内心平衡的道路上的时候拜访了,莱昂纳德·科恩,他在很早以前就进行着这样一种体验静止艺术的生活,他努力简化自己生活,他可以一个人在空无一物的的禅室里,一动不动地坐着度过了七天七夜。

  其实在硅谷,很多人每周都会过“互联网安息日”。在那段时间,从星期五晚上开始到星期一早上,他们会关掉自己大部分电子设备,只希望在开始新一周的工作时重拾方向感与平衡感。著名的《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也是新科技狂热代言人凯文·凯利虽然一直研究科技对人类的影响,但是他自己却不使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他家里也没有电视。凯文还会到亚洲的一些村落去旅行,一去就是几个月,不带电脑,他这么做是为了要扎根于现实世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大概就是尝试保持自己与各类科技的距离,这样我才能更容易记得我是谁。

  止境是指通过长时间静坐,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通常这种方式为大家都很熟知的冥想训练,冥想训练的要求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严苛,只要开始做就可以了,哪怕是在地铁上,公交上,睡觉前,利用自己空余的碎片时间进行一次短暂的冥想训练对我们的身心都会十分有好处,为电子邮件设置自动回复,健身的时候关掉电视机,在某个极为忙碌的日子(或城市)里寻找一个安静的空间,这些都会为我打开全新的空间。我们应当把止境当作生命当中的某个地方,不论是每天早上花三十分钟跑步、钓鱼,或者是安静地坐着(其实这只占据了我们每天拥有的时间的3%)。要回到安静,其意义不在于为圣殿或者山巅奉献什么,而是把那种安宁带入喧嚣复杂的人世间

  《安静的力量》读后感(五):世界上有一种,哪儿也不去的旅行

  工作很忙,不工作的日子也很忙,这就是我们的常态。我们都摆脱不了命运的洪流,在每天每天的追逐中,依然感到迷茫

  我们会要求自我治愈,有的睡觉,有的逛街,有的聊天,有的旅行。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试试一种新的方式。这种方式,施瓦辛格试过,乔布斯试过,追溯到古代,还是流传于中国的佛教与道教。

  《安静的力量》是TED思想的力量系列书籍。只要你知道公开课,就一定知道TED,它是一家非盈利组织宗旨是“传播一切值得传播的创意”。它是一本讲故事的书,短短6.5万字斩获豆瓣7.6的高评价文字优美,背后的情感震慑人心。 通过安静,我们会觉得“整个世界都被照亮”,是的,而且安静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它的作者皮克·耶尔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他还讲述了互联网大佬摇滚音乐家生物博士等等人的故事,讲述了他们是如何通过“安静”来获得新的力量。他也讲述了飞机上遇到的女士、讲述了如你、如我一样普通人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学会安静,达到内心的平静。

P01 安静的四种力量

  高效的力量

  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冥想、静坐引至员工培训中,包括英特尔、谷歌、苹果、硅谷的互联网企业等等。

  《安静的力量》作者皮克•耶尔在拜访谷歌的时候,一位资深软件工程师向他介绍了自己的冥想课程。通过上冥想课,帮助员工理清思路、提高情商,员工反应都很热情,觉得非常有效

  在全世界最具科技创新力量的硅谷,很多人每周都会过“互联网安息日”。比如每周六、日这2天时间,他们会关掉所有电子设备,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未来的工作中重新找到平衡感。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有。比如大学里会有“SabbaticalLeave”即学术休假,是给教授们一年或更长的时间,让他们离开繁重教学课题研究,进行再充电;大学生大学毕业到工作期间也流行“gap year”即间隔年,学生们通过旅行和体验生活的方式去调整对未来的计划

  现在美国三分之一的公司都有类似“静止”的课程,还有的公司发现这样的项目可以一年帮公司节省三万亿美元的开支

  我们发现安静,有助于提高你的创造力,提高你的工作效率,提高辨别“真正要做的事”的能力。

  控制身体和情绪的力量

  在病人、囚犯、复员军人海军陆战队战士案例中,我们发现安静,拥有提高情商、锻炼身体、提高情绪控制能力、提高敏锐度的力量。

  在作者皮克的调查走访中,病人利用冥想减缓病症罪犯学习冥想感受自由。连复原军人这样和安静最不沾边的职业,都通过止境练习明显感觉到压力减轻、焦虑程度下降。要知道这些复员军人,都是酗酒、纹身、喜欢骑摩托车、追求生活刺激的中西部男孩

  还有一个案例让瓶子印象深刻,是海军陆战队的止境训练。安德鲁是一名“非常阳刚的大男子主义者”,是海军陆战队的成员。他开始40天的静坐练习时,是抱着“我要证明它纯熟扯淡”的想法去的。没想到40天后,他发现长时间的专注使他获得了超乎寻常的快乐,警惕性更强,拥有巨大的能量。是的,柔软的练习也能让人变得更坚强。

原书配图

  带来快乐和幸福的力量

  从《安静的力量》的作者,皮克耶尔这里,我们感觉到了安静确实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快乐。他说“只要给我一个安静的地方,我什么也不做,就能够感受到纯粹的快乐。”

  据调查,辞职去云南的人很多,他们最后都免不了两个归宿,

  一是在云南辛苦谋生,比如开客栈、小店;

  二是回到原来的城市,继续原来的生活。

  哪一个都不容易。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会羡慕这样的人,但心里也清楚,对于普通人来说,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避世”之地。

  不过皮克找到了另一个“地方”,适合我们。他在旅居期间、工作期间陆续拜访了很多参与冥想、瑜伽和静坐的人,有高僧、诗人、科学家,还有普通人。他发现,一个叫做“止境”的地方,可以帮助我们暂时“避世”,而后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生活中。

  止境,指的是长时间静坐,进入内心世界。我们的大多数问题和答案,我们灵魂和心灵的平静,都深藏于内心。

  你面对苍山洱海时,当然更容易平静、愉悦,进入止境。所以好多人以为一辈子住在大理就是最好的选择。其实,重要的不是苍山洱海,而是止境。通往止境不是要从世界抽离,而是更爱这个世界。

  安静对于艺术创作、对于科学,对于人类内心的认同的力量。这是一种很深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是“与世间万物相爱”,是“给予我生命的意义”,是“我的整个世界被照亮”。

  赋予生命的意义

  出身高贵的分子生物学博士马蒂厄出家时,说,

  “我确实有过科学生涯,可是我出家做和尚,

  丝毫不构成对科学研究的否决。

  科学研究,即验证科学研究却不能解决生存的基本问题。

  简单地说,科学尽管本身非常有趣的,

  并不足以给予我的生命以一种意义。”

原书配图

P02 我们应如何追求安静?

  瓶子在看这本书时,是热血沸腾的,一点都不安静。因为我心想着,安静这么好,我得赶紧找个老师学习学习,冥想也好、瑜伽也好。

  不过,看到后面,才发现,追求安静,不一定是要去哪里学习静坐、冥想或者是瑜伽,或者中国流行的打坐、站桩。皮克耶尔给出了很简单的办法。

  皮克•耶尔自己没有参加教会、也没有宗教信仰、也没有练习过冥想或者瑜伽之类的。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想要获得安静的力量,不是一定要做出重大改变,只要在日常繁忙的生活中,稍微“安静”一下就好。

  想进入自己内心的宁静——“止境”,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想办法在每天多出10分钟、30分钟的时间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情。

  比如,就是坐着。

  比如,跑步或者钓鱼。

  比如,去公园漫步。

  重点就在于你必须只能做这么一件事情,你的脑子里不能有其他的东西。

原书配图

  安静时不能被打扰。在书中有一个妈妈,带着两个孩子,非常的忙,吐槽作者不切实际,认为自己这么忙怎么可能脱身去“安静”一下。

  其实这样的妈妈更需要安静。试想一下,如果身边的人很焦虑,这种压力情绪就会传染给我们。如果妈妈很焦虑,那孩子和爸爸也会焦虑起来。

  如果妈妈可以稍微腾出十分钟的时间来使自己“安静”,既可以把美好的情绪传达给爸爸和孩子,也可以帮助自己提高生活中的情绪控制能力和幸福感。

  妈妈是被外界打扰,但真正阻挡你“安静”下来的还是你的大脑。因为我们的脑子从来不会只想一件事情,它经常是高效运作,同时想好几件事情的。

  比如,你刚盘坐下来,就想起有一个邮件没回,有一份工作没做,或者是要马上跟谁说一件事情。这个时候,你选择站起来完成工作,就中断了。

  更好的办法是,把重要的工作赶紧写在旁边,然后把它从脑子里抹去。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要紧,稍微晚一点完成反而使工作效率更高。

原书配图

  如果你选择静坐、冥想这种安静方法,那你唯一要做的,就是观察呼吸。

  观察自己什么时候吸气,什么时候呼气,吸气的气流经过身体的哪些部位,估计又是怎么样呼出去的。如此专注往复。

P03 瓶子的亲身体验

  瓶子因为《安静的力量》,对冥想和静坐产生了兴趣,于是就下载了一个冥想类的app。市面上的冥想瑜伽课程太多了,APP也有很多在售卖,我也不知道应该选什么,就决定从最简单(关键是免费)的基础冥想开始,试一试。

  今天已经是冥想的第五天了。感觉到有2点变化。

  首先,就是觉得在冥想的时候,自己的呼吸变得很重要,外面的东西变得不重要,这让我觉得生活中应该关注自己的感受。不要在意那些有的没的。

  其次,有一种像运动一样 越来越有韧性、越来越舒服 的感觉。每天工作间隙空下来的时候,以前的我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可能只是低效率地投入下一个工作中,但是我现在就学会用冥想来清空大脑,觉得很舒服。

  这本书没有一句话是在讲如何练习冥想、练习瑜伽或者静坐的,它不是方法论。恰恰相反,这是一本从一个普通人视角出发的书,讲的仅仅是关于一个人如何照顾他关心的人(包括自己),完成他的工作,并且在这个疯狂加速的世界里坚持自己的方向。

  如果喜欢本文,关注一下“壹瓶青年”微信公众号,一起为如己所愿的人生而努力!

  《安静的力量》读后感(六):静下心来,慢生活

  休假的最后一天,不想辜负这美好的闲暇时光,尽管午后阳光强烈,空气湿热,我还是来到酒店面朝大海的阳台上,倒上一杯热茶,坐在躺椅上,随手拿了本书翻看起来。书是昨天在书店买的《安静的力量》。

  书的封面上写着:

  “当代版《瓦尔登湖》,探寻自我的心灵之旅。

  我们所有的困扰,皆因我们无法安静下来与自己独处。”

  海边很安静,只能听到此起彼伏的海浪和风吹过的声音;时间好像也很慢,翻动书页的时候有时能感觉到时间在静止;远处的风景也很美,有游轮和快艇在海面缓缓划过。我就这样一直坐着,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但奇妙的是我不再感觉到闷热,不时的海风吹来,浑身上下还会感受到畅快的舒爽,在这远离城市喧嚣的时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安静的力量”。

  《安静的力量》的作者是皮克•耶尔,29岁的时候,作者过上了一个普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在曼哈顿一栋摩天大楼的25层上班,和一群志趣相投的人共事;工作内容精彩无比,是为《时代》周刊报道国际时事;而且没有什么家庭负担,可以随心所欲地到世界各地旅行。忙碌的生活让他感到兴奋,但是内心深处却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于是,耶尔决定逃离这样的梦幻生活,放弃稳定的工作,搬到未知世界,也就是他心目中的“止境”,体会一种静止的力量。都市的生活总是让人晕头转向,但耶尔发现止境能够让人找到自己真正的方向,从而把世界看得更加清楚,对世界爱得更深。

  这本不到一百页的书,却告诉了我很多,让我看到了为生命注入新活力的诸多可能性,我把这本书的笔记整理出来,在这里和大家分享皮克•耶尔关于“安静”的三个观点。

  ▎观点之一: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没有比内心安静更急迫的事了

  皮克•耶尔通过《安静的力量》一书提醒我们:

  在这个讲求速度的年代,没有什么比放慢脚步,更让人有活力;在这个眼花缭乱的世界,没有什么比注意力,更稀缺和昂贵;在这个不断移动的时代,没有什么比保持安静,更加急迫。

  十七世纪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帕斯卡有句名言:“人们的所有不快乐都源于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他们不能安静地坐在自己的房间里。”

  美国20世纪航空先驱者、极地探险家理查德·E·伯德将军,在零下七十度的南极洲独自生活了近五个月之后,他开始深信“世间一半的纷扰都是源自人们不了解其实我们所需甚少”。

  然而帕斯卡和伯德当年的生活以今天的标准看来,已经显得很安静了。

  美国两位社会学家在进行长达三十年的研究后发现,今天美国人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人们相比,工作时间变少了,但感觉上工作却变得更多了。我们经常有一种感觉:即使我们全速前进,也永远没有能力追赶得上我们要追求的东西。

  我们就像急诊室医生一样,永远在疲于奔命中,但等到必须自我疗愈的时候,却找不到处方。机器的使用越来越像神经系统一样掌控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失去了周末以及假日。我们的老板、各种短信和垃圾邮件的发送者,以及我们的亲朋好友,都可以随时找到我们的踪迹,不论白天还是黑夜。

  我们接受到的信息越多,用于处理每一条信息的时间就越少。科技没有为我们提供的,是教会我们如何善用科技。过去我们重视收集信息的能力,在今天看来,它远不如信息过滤的能力重要。

  心理学家关于行为被打断的研究显示,一旦被来电打断,人们需要25分钟才能恢复过来。但是,生活当中类似这样的打断每11分钟就发生一次,这就意味着我们永远也无法跟上我们自身生活的步伐。

  正是那些最忙碌地人,最需要给自己放松的时间。

  正如马尔克斯所说,我们的空间在被时间所吞没。

  时间对我们的奴役越发严重。我们与他人联系得越多,我们跟自己就联系得越少。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预言:“压力会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流行病。”——这个预言正在变成现实。

  ▎观点之二:在这个快时代,我们可以有自己“慢”的方式

  在《安静的力量》一书中,皮克•耶尔分享了许多与我们常识相悖的观点。他认为每个人在骨子里,其实都需要一个留白的空间,一个停顿,就像一段音乐正是有了休止符才能让人产生共鸣。作者倡导了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关掉电脑、抛开手机、逃离都市喧嚣,通过长时间静坐,进入内心世界。

  我们很大一部分生活是在脑海里发生的,它们以记忆或想象、猜测或诠释等形式出现。因此很多时候,改变生活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变看待生活的方式。

  最耐人寻味的是:那些参与开发最新科技产品的人,最懂得在自己的生活当中限用科技。那些致力于让世界加速发展的人,同时也对放慢生活节奏的价值更敏感。

  《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凯文·凯利是新科技的狂热代言人,但他自己却不使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他家里也没有电视。他写到:“我尝试保持自己与各类科技的距离,这样我才能更容易记得我是谁。”

  谷歌、通用磨坊等公司的办公楼里都有一间专门的冥想室。科学研究确实表明冥想可以降低血压,改善免疫系统,甚至能改变我们的大脑结构。这跟宗教无关,也跟任何信条无关,只是一场通往心理健康俱乐部的旅行。

  现在美国有三分之一的公司都设有“减压项目”,并且这一比例每天都在上升。医疗护理巨头安泰就有超过百分之三十的员工参与这样的计划,他们每周仅练习一个小时瑜伽,其压力就减轻了三分之一。英特尔公司则每周四划出四小时的时间作为“安静区间”,在此期间,三百位工程师以及管理人员都要关闭自己的电子邮件以及手机,在自己的办公室门口贴上“请勿打扰”的标识,为“思考时间”留出空间。类似的项目为美国的公司每年节省了三万亿美元的开支。

  在硅谷,很多人每周都会过“互联网安息日”。在那段时间,比如从星期五晚上开始到星期一早上,他们会关掉自己大部分的电子设备,只希望在开始新一周的工作时重拾方向感与平衡感。这就是安息日的价值,就像二十世纪伟大的犹太神学家亚伯拉罕·约书亚·赫施尔所说:“安息日是在时间而不是空间里的一座教堂”。

  我们每周可以留给自己一天,把这一天变成一个巨大而且空旷的场地,我们在那里漫无目的四处游荡,就像徜徉在充满阳光的巴黎圣母院的过道上。即使是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讲,安息日就像是一间礼拜室,走过这个房间,我们可以带着一些充满阳光和意义的内容回到日常生活中。安息日会提醒我们,最后我们所有旅途的尽头都是家。我们无须到很远的地方旅行即可摆脱那些稀松平常的习惯。

  我们在物质、娱乐、社交以及其他显而易见的方面变得越来越贫乏,我们在其他方面——也就是时间——会变得越来越富有。

  作者所提倡的慢生活,并不是让大家放弃所有的一切隐居山林,让你漠视这个世界,而是从中抽离。你可以跟紧这个时代,但是你也可以有一个自己慢的方式,让自己内心有那么一块地方属于自己。这样你才能把世界看得更清楚,对世界爱得更深。

  要从纷繁的世事中跳出来,需要一点勇气——我们当中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从日常生活当中走出来,能长时间走出来的人就更少。不论每天早上花三十分钟跑步、钓鱼,或者是安静地坐着(其实这只占据了我们每天拥有时间的3%)

  既然我们无法无限地延长我们的生命,但至少可以拓宽它。我们的慢就是去在这个快节奏时代,能够有那么一些时刻,专注的体验一些生活的精彩。

  ▎观点之三:幸福像肌肉一样是可以通过练习获得的

  在《安静的力量》一书中,皮克•耶尔多次提到了一个名字莱昂纳德·科恩,科恩是谁?他是加拿大的传奇人物,是作家、画家、诗人、歌手、僧人、情圣、瘾君子。1990年代中期获得巨大成功时,他突然遁入深山做起和尚,2008年被经纪人兼前情人卷走一生积蓄后重返舞台,彼时已经74岁,阔别舞台15年。复出后的巡演获得难以置信的成功,且一演就是5年……

  歌手李健说自己最喜欢的男歌手,是80岁的莱昂纳德·科恩,内地很多摇滚音乐人歌词的写法,都受他影响。

  莱昂纳德·科恩用他传奇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到达止境,并不一定意味着苦行,它更多的是与自己的感官近距离接触。

  我们大多数的问题(以及大多数的答案和我们心灵的平静),都深藏于内心。真正塑造我们的不是我们的经历,而是我们对经历的反应。

  懂得让身体休息非常重要,当身体感到自在和放松时,心就能平静下来。练习深度放松,对于疗愈身心非常重要。

  练习深度放松最好的方式是:冥想。

  莱昂纳德·科恩说:冥想是他活在世上发现的“真正的深刻的娱乐”。“是一种极为深刻、诱人和精彩的娱乐。冥想中包含了最为真实的体验。”

  冥想是与世间万物相爱的一种方式,停下脚步,借此来穿透各种喧嚣,找到全新的时间和能量与他人分享。

  莱昂纳德·科恩的经历给了我从未有过的震撼:他似乎拥有一切,而他竟然是在抛弃了这一切之后才获得了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科恩在冥想的时候,他获得了一种专注、善良甚至是快乐。

  于是我想,是不是每个人其实都可以试一试这样的练习,感受一下有多么自由?一开始,你可以每天花几分钟来练习冥想,什么都不要做,只是观察内心涌动翻滚的感受。你可以每个季度抽出几天时间去度假,或者是到森林里漫步,唤回比此刻或者自我更深刻的东西。你甚至可以像科恩那样,试着找到一种生活,那里没有舞台和表演,一种比文字更为深刻的方式提醒你,谋生和生活有时相差甚远。

  简化自己的生命,提炼出其精髓。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忽略那些平时会花精力去关注的很多东西,更好地享受生活。训练心智至少可以像锻炼身体一样,帮助我们拯救自己。

  这本书是一份邀请,邀请你我一起踏上探索止境的旅程。

  在莱昂纳德·科恩的歌声中,让我们开始吧。

  聚焦“生活习惯”——改变习惯,才能改变生活。

  培养“业余爱好”——兴趣推动改变。

  唤醒“内心力量”——共同参与的持续成长。

  以“有氧生活”为核心,持续的身心修炼,共同创造属于我们的价值生活。

  欢迎关注“有氧生活”:

  查找微信号:youyang-shenghuo

  http://mp.weixin.qq.com/mp/qrcode?scene=10000004&size=102&__biz=MzAwNTY4MTk5OA==

  《安静的力量》读后感(七):安静——通往内心最深处的世界

  很多人年少成名过着鲜衣怒马的生活,在年轻的时候就取得很大的成就获得大量的财富,不愁吃喝,他们在一次又一次征服工作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但内心并不充实甚至有些空虚失落感;也有一些买彩票一下就中了成百上千万的人,一下从普通的生活状态达到富人的阶层,他们买飞机买游艇,体验了物质的极大丰富,但他们的精神世界没有和物质一下达到同步的富裕,他们白天一掷千金极尽奢华,夜里却接受不了突然的安静,本可以维持一辈子富裕生活的积蓄在短短几年就被花光继而破产。他们拥有了物质的富足,内心却没有达到与物质丰富相匹配的高度。这需要从内在获得提升、获得力量,安静,正是通往心灵深处的最好方式。

  《安静的力量》是一本讲述如何提升自我的书籍,通过作者的实践探索,借用冥想、远离科技几小时等方法,让我们安静下来,认识自己的内心深处,赶走内在的空虚迷茫,由内而外的改变成长,内在拥有力量便无所畏惧,让我们在处于人生巅峰的时候仍能清醒不迷失。

  安静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有很多隐士选择远离都市生活在静谧偏僻的地方居住,这些隐士不乏名人富人,他们隐居,“不是出于虔诚或追求纯洁,而是这是摆脱困惑和恐慌最好的方法”。冥想时,天地间仿佛只剩下自己,一切外物都不存在,我们在安静的环境下、思想放空、意识进入到自己的内心深处,从俗世里剥离,然后能更好看清楚世界、爱的更广更深。冥想能带来安静平和,带来专注善良和快乐。当你处于浮躁的环境时,如果内心得到宁静,那么你个人也会安静从容。

  书里提到,美国很多公司提倡每天专门拿出几个小时,关闭电脑手机、不接收邮件,专门用来思考,据说这样为美国公司节省上万亿的费用;作者的一位读者针对退役军人开设瑜伽训练班,有效的帮助那些精神高度紧张处于紧绷状态的军人舒缓了压迫感、紧张感,个人得到很好地舒缓,对生活也从容许多,甚至将一些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就是安静的力量,处于过快的现代生活里久了,我们需要回归原本、回归原始,拥有自己独处思考的时间,让精神和身体得到放松,内心得到安宁再出发。

  《安静的力量》,内在获得安宁,精神世界便会强大,人生可以充实向前。

  《安静的力量》读后感(八):写在2016年8月28日的书评

  我是多看阅读APP的忠实用户,从2013年起看了大量的电子书,多看的排版是最好的!强烈推荐。以下是我以前发表在多看的书评,现转载过来:

  本书不是冥想入门类书籍,只是谈及作者自己和朋友们寻求内心安宁的经历。

  作者皮克·耶尔是一位旅行作家,但他却选择逃离四处奔波的日子,在日本京都住了一年,寻求平衡。他体验过冥想,提倡大家都去“止境”旅行。在书中他还介绍了行吟诗人和音乐家莱昂纳德·科恩、分子生物学博士和僧侣马蒂厄·里卡尔、诗人狄金森、修道士托马斯·默顿等人的作品或经历,并提到美国许多大公司都在利用瑜伽、冥想等方式给员工减压。冥想对退伍军人也同样有效,这是经过了科学的实验检测与对比的。

  作者说:“我们每个人的骨子里,其实都需要一个空旷的空间,一个停顿;一段音乐正是有了休止符才能让人产生共鸣。”他认为我们当前最需要的是慢活,专注,安静地坐下。

  插图来自冰岛摄影师艾迪斯·S·伦那·爱纳斯多提,确实都非常棒,很有意境,如果能下载高清大图就好了。

  《安静的力量》读后感(九):冥想就是什么也不想?

  冥想就是什么也不想?我记得乐嘉曾经这样介绍过。当时我尝试着做了一下,我发现“什么也不想”相当之难。

  而《安静的力量》所讲到的安静的冥想,好像并不是这样。他只是放开身心的束缚,做自己想做的喜欢做的事,可以到相对安静的环境中,享受安静独处的乐趣。不由得很艳羡作者的职业了,他放弃了高薪的工作,那工作是全世界跑新闻,而且是在全世界最顶级的杂志任职。但是他发觉自己并不幸福,这不是他想要的生命意义。

  原来冥想,就是什么都不做,只是观察内心涌动翻滚的感受。并不是所谓的“什么都不想”。冥想是世间万物相爱的一种方式,原来是这样,原来是离开喧闹人群,去到安静的世界里,找寻新的能量。这样的冥想,更立体丰富了。

  因为作者有一句话,让这样的冥想更生动了。

  他说“真正塑造我们的不是我们的经历,而是我们对经历的反应”。

  有时候我不是“我”,是我在这个世界中被经历说服而挣扎的一个外在的我,我还有一个“本我”,而要通过冥想才能遇见这样的自己。

  修道士告诉我,我们不停变幻的思绪背后,有一种恒久不变而且不可否认的东西,我们去探索什么是真正的生活,这更象是一种对生活的反刍,而不是发现。

  在安静中找到力量,这个我相信,因为我们自幼就学过要在“沉默中爆发”,安静下来,蓄积能量。作者是去拜访一位著名作家,那位隐士给了他异常大的触动,放弃全世界,而终于找寻到自己,是一种令人感慨的幸福。

  因为有时候,放弃真的很难的。

  他开始放弃。而新的方式,就是旅行中,体会安静的力量爆发。他是一个多么幸运的人,因为以前是媒体人,因为有文字的能力,所以可以靠写旅行文字就可以养活自己。他自由的行走,不为外界所束缚,不为一份工作所连累,不为世间许多的名利所诱惑。放开自己,放松心灵,他其实感受到了普通人无法感受到的,安静下来的幸福。

  《安静的力量》是一本身心灵修练之书,作者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介绍和启发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冥想和安静的力量。远离科技,远离熟悉的世界,去到安静的环境中,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走进内心深处,打开灵魂的天窗,由内而外的去发现去改变……

  安静能让我们遇见真实的自己。不是要在一辈子的隐士,不是愤世离开,不是要逃避世俗,只是单纯的享受冥想时,天地间空灵一片真我扑楞楞起冰,好像世间的一切不复存在,天空下的安静和自然界的那种安静下来才能听到的声音,那么美那么美。一个人把思想放空,把意识放开,纯自由的灵魂,触摸到自己的内心深处。这种从现实中剥离,从世界中脱离,然后看到新世界、新的视角和新的自己。

  冥想能带给我们的,是无穷无尽的力量,和无穷无尽的飘渺思绪。

  原来冥想并不是什么都不想。大脑并不能停止下来,也不需要停下来。冥想只是让我们脱离现实中的自己,什么也不做,短暂的放松和放空自己,蓄积更多的力量。

  《安静的力量》读后感(十):修心

  这几天内心莫名的浮躁,思绪混乱,时常神游,书完全看不下去!看到书名有(安静)两字,便知道自己当下所需了!(开始阅读确实如此) 如今我们都被互联网给绑架了,和过去不同的是当下信息虽多,但却失去了意义,因为不断涌来的信息在不停打断我们的思维,让我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所以我决定每周至少有半天远离网络!给自己留白 大概有半个小时,我强迫自己不看手机:人进入了状态,感受到了心静的美好。 开始懂得近期为什么会浮躁:因为自己有些急着发展业务,于是想的太多,做的虽然也很多,但是分心则乱,一样都没有做好、做精 开始明白为什么书看不下去:因为年初给自己定了全年看100本书的目标,所以只追求数量却忘了看书的初衷(追求内心的平静,扩展视野,增加知识)。结果有些得不偿失,浪费了时间却没有相应的效果 开始明白为什么感觉每天都接受了很多信息仔细想想却又好像什么都记不得:因为大量的信息在不断的涌入我的脑海,但我却没有时间去理解、消化。当今世界的难题不在于信息的匮乏,而是缺少消化信息的时间、精力!(就在刚刚掏出手机查词语含义的时候,就差些被网页信息打乱思绪。即使“拨乱反正”也让我难以回归开始的感觉) 也开始明白为什么唱歌享受不到以前的乐趣:将录音分享到朋友圈本身就是一种想得到他人认可的行为。所以是我过于追求他人对我的看法,所以我失去了唱歌的乐趣。将重心放在有多少人听我唱歌,有多少人为我点赞!发一些其他的朋友圈大致也是如此。当朋友圈的状态变成炫耀的资本时,心灵已经走入了误区。忘了初衷,可怕可怕!! 1.静止是持久的清澈、明智、快乐! 2.我们很大一部分生活是在脑海里发生的,他们以记忆或想象、猜测或诠释等形势释放出来。因此很多时候改变生活的最好方法,就是改变看待生活的方式! 3.真正塑造我们的不是我们的经历,而是我们对经历的反应。正如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写道“世上本无好坏,思想使然” 4.只有当我回到家花时间静静地坐下,将双眼所见转化为内心洞见后,整个旅行的意义才浮现并深化!正是我们选择的视角决定我们身处何处! 5.安静的疗愈作用胜过任何文字! 6.与安静为伴为我的世界带来了新鲜的价值和兴奋感。那就像是我从自己的生活中溜出来,爬上一座山丘,站在上面,我获得了更广的视野。那是一种纯粹的快乐! 7.你琐事缠身,但还尝试去寻找快乐,就有如你看到大火在猛烈地焚烧还要去伸手进去,并且希望不被烫伤! 8.人们所有不快乐都源于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他们不能安静地坐在自己的房间里。 世间一半的纷扰都是源自人们不了解其实我们所需甚少! 9.科技的发达让我们与他人联系的越多,却和自己联系的越少! 10.在这个一味追求速度的年代,没有什么比慢更能给人活力。 在这个让人分心的时代,没有什么比专注更能给人富足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