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耕食生活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耕食生活读后感10篇

2018-05-06 21:1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耕食生活读后感10篇

  《耕食生活》是一本由[日]早川由美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耕食生活》读后感(一):山野森林礼物

  前几日,同事送了我一个不到半个巴掌大的小花盆和一袋薄荷种子,从未养植过的我忐忑的按说明种下数颗,未曾想那小小的不起眼的种子真的穿破层层泥土,长出纤细的杆和稚嫩的芽。

  上午下午不过数个小时之隔,小嫩芽高度已经有了肉眼可见的差别生命以这种最直观形式出现在我的眼前,植物在我心里不再是一种静止生物,于是我开始对播种,养植好奇起来,又种了几盆香草和小花。偶然看到《耕食生活》的作者早川由美在书中写到——看见八十八岁的丰太郎爷爷种的栗子树长得很快,于是自己也跟着种,当她栽种的栗子树也又高又大了,阿明爷爷看到,也开始接着种。植物传递的生命讯息总是可以轻而易举感染人,无论由美、阿明爷爷、或是与他们邻国的我。

  由美的《耕食生活》讲的正是她们一家、她们的友人与邻人的耕食生活,自给自足、或是半自给自足,没有一定的标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金钱在这里已经非常的弱化,弱化到既不能影响人的心情,也不能影响人的生活。如同书中说的,山野和大海总是慷慨无私的给予人各类食材,而柴棚下堆满的柴火就是心中满满的安全感

  高知县谷相,在早川由美的笔下仿若一个世外桃源时间科技停在这里之外。怀着好奇的心搜了谷相的资料,相伴的多是关于由美和哲平这对夫妇信息,一个是知名纺织品艺术家,一个是当代著名陶艺家,作品广受外界好评。名和利,在《耕食生活》中受到了和金钱同等的待遇,由美几乎是只字不提,寥寥数句个展和学徒便一带而过,所有的篇幅都围绕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铺就而成,行云流水般自然,仿佛山本就该是绿的,水本就该是清的,由美的生活也本就该是书中这样。

  从都市退至山野,除了诗画田园美感,还有许多都市人无法忍受的细节,例如黑寂的夜、飘忽的影子、恼人的蛇虫鼠蚁……由美的书中已不见这些絮叨,对乡间生活二十多年且真心热爱自然的她们来说,这些不过是自然和生命赋予她们的一部分,有如晴天雨天,有如白天和黑夜,以敬畏珍惜之心对待自然,对待和人类共享自然的其它族类,适应而非驾驭。这种恬淡舒适的生活和她夫妇二人的工作相辅相成,自然的能量通过食蔬瓜果、山风土地传递到他们的身心,继而被他们以黏土、丝线创作出一件件充满原生力量和美感的作品。

  《耕食生活》里有大量的文字和配图,有质朴的手绘,也有惊艳照片爱好行走的人可以在这里看到个性化的人文之旅;爱好自然的人可以在这里看到大自然丰富与无私;爱好手作的人能感受手工的多彩和魅力;爱好美食的人会从这里激发出自制食材的欲望;爱好交友的人也能从这里体会失去已久的淳朴情谊……这是一本朴实至极的书,只谈耕食、只讲吃住行,可它又是一本内里极深的书,如同去世的晴一先生身后仍然感动着那里的居民,这本书在你合上之后,也仍然在抚慰你、引导你、激励你。

  文|团团花哚 2016.05.30

  非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授权可豆邮或联系fionado@qq.com

  《耕食生活》读后感(二):愿自然灵韵常伴左右

  《耕食生活》这本书,让我想到了日本前段时间很火的两部电影《小森林·夏秋篇》和《小森林·冬春篇》。它们的气质很像,都以回归自然为意旨。

  本书作者早川由美,是日本一名织品艺术家。1985年开始与丈夫小野哲平前往日本爱知县常滑市山中开展农耕生活。1988年,早川由美与丈夫及两个孩子移居到日本高知县谷相,在梯田里耕地,开辟果园,成了真正的“播种人”。作者曾写下如下一首小诗:

  我也是一颗种子,

  是自然的一部分

  成为一名播种人,

  做着梦,

  在地球上生活着。

  在中国古代,“田园将芜胡不归”是许多文人墨客,出世碰壁之后的诗意抉择。归隐山林,在中国有着一脉相承传统,只是到了近代,我国的归隐文化趋于衰微。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安于山林,老死于此。大部分人不过是抱着一种观光客的心态,与山林生活来一段短暂亲密接触,之后再投入城市灯红酒绿怀抱

  没有真正归隐山林,就得不出本书作者这种生活感悟。其实,种树、养鸡、烧柴、织物,这种原始自然的生活,更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只是于尘世繁忙的人们,已经静不下心来消受。大城市的便捷繁荣,是当下许多年轻人梦想

  如果有一天,我希望我也能够静下心扉回归一次山林,不在乎长短,只看心意能否真正落在山林。

  这时,你会发觉一切似乎都慢了下来,你可以像作者一样,花比平常更多的时间观察鸡喝水的样子,你似乎从来也没有觉得水是如此好喝。在山林中,你可以毫无心事地编织衣物,似乎可以看到针尖在布上自在地游走。

  回归山林,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渺小,开始敬畏土地,敬畏自然。诚如作者所感悟的那样:“我的生命并不单单意味着我本人的存在,而是与自然、地球、宇宙之中的一切相连-----如今的我终于可以倾听自己的喃喃自语,身体声音也变得自然,我意识到自己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自然,打开了个体宇宙空间的连接之门。不禁想起,前几日看的一部电影《岸边之旅》,男主人公薮内优介感叹道,“我们生存在宇宙诞生的前夕(距离大爆炸还很远),该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啊。”

  如是,愿自然灵韵常伴左右。

  《耕食生活》读后感(三):诗意的活法

  这本书有股神奇的力量,阅读时,人会变得很平和,一边想象着书中描写的生活细节,一边畅想自己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那么诗意的活法,那貌似是都市人遥不可及的。

  刚开始很好奇,即使是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他们用的洗衣机啊,灯啊,柴薪啊,也是需要钱的啊。经济来源于哪里呢。但先看看,作者夫妇二人都是知名的艺术家,手艺人。也就是他们的作品不论怎样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的,大部分经济来源于那里吧。因此,若要效法作者,也是需要个人有个能赚钱且不限地域一技之长才行吧。

  “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这是作者的其中一个感悟。也因为太少人做到这点了,所以特别羡慕她。有着自己喜欢职业喜欢的生活,如知己般存在的爱人,现在任何得一此的社会人都已经是非常难得的,她还能3者具备,真是受着上帝眷顾啊!

  原以为在山上生活人烟稀少,久而久之,会不会影响社交能力呢。但作者的生活中也能与村民、同道中人打成1片,得以在舒服的山里环境中过着还算热闹日子

  希望某天,我也能找到喜欢的生活,喜欢的工作。

  《耕食生活》读后感(四):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中国的文人骚客多多少少都有点田园诗性,打从诗三百起,就有“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我的个人感觉是书读多了不会产生田园诗性,要既读书又经事,世事看透,累了、腻了,就想回归田园了。

  但是这种回归,不够纯粹,不究竟。

  像由美和平哲的这种回归,更像是给现代人做出的可行性示范。

  早川由美的文字平实简单讲述他们生活里的一茶一饭。在高知的山中,一家四口,一个厨房、一个柴窑,烹饪、烧陶。

  在大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三四岁能够叫得出奔驰、奥迪,见惯了车水马龙高楼大厦,坐电梯、逛游乐园、下饭馆,都是日常。高木直子在书中感叹,东京的孩子每天上下学都会穿过银座,那里可是银座啊!

  早川由美选择在山中过耕食生活,给孩子们完全不一样的成长环境。他们看到的是春去秋来,花谢花开。瓜果成熟,从枝蔓上剪下来,和妈妈一起去山里采集野果野菜,晚上变成美味的餐饭。家中的一切都是爸爸妈妈手作而成,从杯碟碗筷衣服鞋袜。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父母体温

  我在深圳,看到太多家庭三餐都是买来,早餐从早餐店买来,午餐晚餐外卖、下饭馆。所有的人都忙碌到没有时间经营自己的一蔬一饭。所有的精力都燃烧在这座城市的熔炉里,变成资本、变成金钱,变成无休止的忙碌。

  外卖吃到嘴里,完全不是饭食应有的味道,完全不像在家时,三人坐在电视前,看看电视、聊聊天,白糖西红柿小米粥,哪怕就是如此简单的夏日晚餐,让我记得夏天那种热热的、香香的味道,那是一生难以忘怀的生命温度

  动动手指,就有人送上门来,一股脑塞进嘴巴里,油腻、咸辣,味蕾受到强烈刺激,生命却无法得到慰藉,感觉自己像是被豢养的宠物

  做菜的人有没有诚意,吃饭的人都能感受得到。那自幼形成的味觉记忆,是一个人生命最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本的大潮中,我们不得不把孩子的记忆剥夺,让他们也溺在这资本的洪潮中。

  由美说:

  做菜的时候,想着这是大自然孕育出来的了不起的生命,是他们的生命在喂饲着我们的生命。想着这些蔬果、粮食、肉类,将通过我的双手,变成羹肴,滋润人的生命

  在钢筋水泥森林中工作,那些资本、法律制度,像是虚无缥缈假象,常常怀疑自己究竟在做什么。

  种田、收获、烹饪、织补,用自己的双手建造家园、建造生活,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实实在在地生活。

  《耕食生活》读后感(五):读完《耕食生活》的一点个人杂记

  还是很有趣味的一本书,虽然不是篇篇精彩,甚至有几篇显得唠叨重复的述说心灵感受。看得不累,就像书传递的生活方式一样,温柔缓慢。非常适合静下来看,不静或者对那种生活方式没有半点喜好向往是看不进去的。

  接受了很多新知,比如感性不是坏的;厨房是地球的入口;工作和生活不可分割,正视了生活才能带来理想的工作。日本人真的是很感性的民族,虽然也有野蛮残暴一面,但他们对待事物的专注和用心还是挺服的,要不怎么会有今日媒体铺天盖地的匠人之心。看整理书籍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近藤麻理惠在进行整理时都会跟物品对话。早川由美在乡间的生活烧窑耕种、织布缝衣,不用微波炉、把盘子倒过来当盖子取代保鲜膜。虽然在乡间,但也不是全然跟外界没联系,和邻里的协作,与助手们互为徒弟相处,还经常带上锅碗瓢盆和小朋友们去旅行,他们的旅行不是走马观花的看看,而是在当地住下来,跟当地人相处,实际体验和感受当地的生活。这样的旅行真的很了不起。他们并不超脱、出世,反而是遵从自己内心认真生活的典范

  看完书确实勾起了自己对那种生活的向往,我想我没那么快、也暂时没有能力和勇气回归自然,

  但我想今后能有两三个月到半年左右的时间可以回家生活,跟爷爷奶奶学种菜做菜。我心里是有个田园的梦的。城市很好,年轻的时候在城市拼搏,有条件、也不想再拼的时候回去家乡,一直这样想。我需要学习的生活技能还有很多,吃了二十多年爷爷包的饺子现在都还是只会吃不会包呢。不拒绝学习新知,也不害怕初次尝试失败,反复试炼就会成功的。

  《耕食生活》读后感(六):艺术源于生活,艺术是生活本身

  对这本书的喜欢,乍起于那些碎碎念里流露出的对东南亚的爱,同好啊~缅甸和尚的布包、伊森音乐、缅甸的绣花料子和青木瓜沙拉的制作过程,形式上这些种种或许有些琐碎,但在了解理解的人眼前就全都幻化成型翩翩起舞了。“啊,我跟在泰国市场路边摊看到的人家用的是一样的蒸锅。”这句话的画面感和亲切感就让我喷笑出声。

  一家人在日本乡间的生活也细腻真实又亲切。那帧以盘子盖碗的画面,与我童年时在福建乡下的记忆完全重叠了。连碗底的缺口,仿佛我都曾亲手抚摸过。种树,栽花,啊花死了。养羊,想挤羊奶,羊长角了。羊被别人的狗咬死了,报警也没讨回说法。养鸡,鸡被狗吃了;养鸡,下蛋,吃鸡蛋,鸡老了,吃鸡,鸡真好吃啊。日子就在这些琐事里流去,却不乏味顺其自然美丽又美味。

  由美在东南亚游历的那段经历让我想起凯鲁雅克,这么比并不贴切,但就让我称他们为“日式家族式凯鲁雅克”吧。带着一岁的孩子过半流浪(?)的旅行生活,在印度找不到婴儿可以吃的东西,从现在的我(习惯了城市,也有了孩子)来看堪称疯狂。我何尝没有过带孩子去东南亚长期生活的想法呢?从还未婚就开始盘算了。却只是想想,依旧更期望自己的孩子丰衣足食平平安安。毕竟,我是普通人,他们是艺术家啊,不刻意就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一种艺术的艺术家。

  去年和这本书同时入手的还有维尼夏的两本书,那是在京都大原的山里过庭院生活的英国奶奶,也是萌萌萌,喜欢这个题材的可以看看:《京都里山四季》和《京都山居生活》。没有由美这么接地气,维尼夏奶奶可是英国贵族(从印度漂到日本,一句日语不会说、身无分文上岸的英国贵族,噗)。看这些书和纪录片时不由得会想“要是我会流利的英语或者日语可以和这样可爱的奶奶聊天就好了”,但在车站的线路图看板上看着“大原”两个字时,又根本不敢冲过去打扰人家啊,怎么敢呢。

  她们是我期待老去的原因;她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日常装点了这个世界的美丽,自给自足,怡然坦然,无懈可击。

  相对地就会想起国内那些以旅行、(异国)生活元素作为标签、卖点来自我营销的“作家”或红人:写鸡汤的,以这些标签做汤底,为的熬出鸡汤浪漫又“高贵”“洋气”;写小说的,以这些标签在自己的角色脸上硬贴出“特立独行”和“白莲花”;而这些历经沧桑心灵涅槃超然物外的女主角最后还要猛地一转就回到雾霾笼罩的一线城市里勾心斗角跟红顶白(最后踏上人生巅峰)或是衣袂飘飘毫不费力就小三上位(也是一款人生巅峰),没错我想起的就是那谁那谁那谁谁,想起来我就哈哈哈哈,可没指名道姓你不能打我。就像演员的脸跟不上配音的演技,编了一堆清新脱俗背景故事出来一个行为还是不脱俗的人物,崩坏感来得更厉害。好了离题太远,今天就刻薄到这里吧:D

  《耕食生活》读后感(七):诗和酒,风和月,认真生活

  掐指一算,我已离开家乡八年。辗辗转转,回忆起小时,总会想起这样一段:

  外公抽着一根中华烟,坐在田边的小路上,三四岁的我和表哥,两个小胖子,一人捏着一包咪咪虾条。夏日的夕阳,总是彤红得好看,风已渐凉,我们仨就安安静静坐在田埂旁,看太阳下山。

  我每吃一根虾条,都会咬一半,留一半插进土里。

  表哥问:“你为啥不吃完呀?”

  我斜眼看他,并不理会,因为表哥每次都会迅速把他的那份吃完,然后抢我的吃食。

  外公笑着拍表哥的脑袋:“小小她要种虾条啊,她想要更多的虾条吃。哈哈哈……”

  当我翻开《耕食生活》,这段记忆再次重现。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有一份田园的渴望,儿时在乡村生活生活的记忆,往往成为了平生最珍贵的财富。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每一次探险,每一片绿叶,都是一个清新神秘的符号,印刻在灵魂深处。

  这200多页清新如晨风的文字,来自早川由美。作为日本知名的织品艺术家,早川由美在28岁时与丈夫已开始开展农耕生活,在41岁,与丈夫及两个孩子移居到日本高知县谷相,在梯田耕地,开辟果园,过上了自己自足的生活,成了真正的“播种人”。

  她在自然中散步、收割、缝纫,精心烹煮餐点;在花功夫从无到有地创造出某件作品、活动身体砍柴生活准备洗澡水、点起柴炉与柴窑,在这每件事中都能感受满满的喜悦。

  看看早川由美手绘的图,你就能体会到她内心的自在和生活的乐趣:

  《耕食生活》读后感(八):田园将芜,胡不归?

  《耕食生活》是一本很适合夜深人静时,独自一人慢慢翻阅、细细品读的书。

  你理想中的生活是怎样的?

  你可曾向往着随日出、日落而过活?

  茶树长出嫩叶,摘下制成红茶;萝卜长成了,拔下制成佳肴;杏桃及梅子熟了,摘下制成酒、果酱、果干;穿着自己缝制的、用草木灰染过的衣服,不沾虫蚁;制陶、烧窑,草木灰撒入大地···原来生活也可以这样过。

  几乎不需要金钱,自己播种、耕耘、收获、采摘、缝补,供养着一家人的衣食。

  站立在土地上,才能造就最坚实的内心。为什么偶尔回家帮爸妈下地干活会让我产生由衷的喜悦和满足?看着一天一个模样的枝叶,看着逐渐成熟的果实,看着滴落的汗水,你才会明白,这种踏实的体验,只因你把根扎入了脚下的泥土。

  早川由美带来一种平静淡然而充实的生活,阅读时仿佛你也生活其中,心绪平和。但是,对于这样的生活,除了满目殷羡,还能做些什么呢?

  “田园将芜胡不归?”

  《耕食生活》读后感(九):把生活过成诗

  在书架上看到早川由美书的封面,就有莫明的喜欢,淡然的封面色彩,可爱的手绘色彩内页,朴实的文字,我不由自主的把《耕食生活》抱回家。

  其实出生在农村,出外打工的很多朋友都深有这样的体会,小时候在老家,虽然生活条件可能不大好,没有城市同龄孩子所拥有的游戏机等等玩具,但是也活得自在开心,童年的经历和书中散文所写的有一些类似,比如放牛放羊,小孩子们胆大的还骑在牛的身上,还有随着大人耕地播种种花捞鱼捞泥鳅,(书中是养鸡),也有书中提到的小朋友去河边游泳。只不过在书中,早川由美换成了大人的耕作,瓷艺烧做,照顾家庭孩子,烧柴织布等等。

  看完了这本书我有很深的触动,我们在城市中生活,虽然物质不缺,生活比书中的早川由美的描写生活要便利多了,她需要不时的和让家人收缀木柴,便于寒冷的冬季烧火做饭给全家使用,也得自己干农活,种地种菜,看到书中很多农活得心得,就感觉像是回到了老家的感觉一样。很多衣服甚至抹布,都是她自己亲手制作的。

  我们也能想象的到早川由美日常的辛苦,但是书中却非常少的有说到这一点,反而我能感受到的,是她对于生活的喜悦,对于自然的热爱,把自己,家庭,全部融合到山川,河流中,吃的是野味,穿的用的都是来自于自然,也同样,回归于自然,与此同时,心灵得到了净化。早川由美不止一次的在书中写到相似的句子,村民都很友好,发自内心的互惠互助,孩子不愿意上学也会相互沟通,而不是从说教开始。最重要的,早川由美体会到,也是我在书中感受到的,不给他人添麻烦的生活,不止是物质上亲力亲为,她自己也从孩子,邻居等等学到了这一个生活哲学。这个观点,松浦弥太郎也提到过。所以,她的生活自然简朴,又非常的快乐,这正是我们大部份城里人所缺少又向往的。

  所以我们虽然非常想去体验或是就是想过乡村生活,也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与自然融为一体,不是因为到了乡村生活我们就会快乐,而是因为观念的转变,包括书中说的经常的旅游,其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城市山林”,而是生活,交流学习当地的文化工作,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让孩子在不同的文化中成长呢。

  《耕食生活》读后感(十):个人评分:68.其实作者也是在探索一种生命的意义,活着为了什么。

  书评:

  其实作者也是在探索一种生命的意义,活着为了什么。

  作者有些想法略显幼稚。

  内容略显凌乱 。

  本书结构:

  支离破碎~~

  这本书讲了什么:

  作者称自己喜欢那种没有钱,但每天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作者表示想住在森林中的憧憬是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她认为生活是为了和宇宙联系互动。

  都拥有平和之心,世界就能和平。

  对衣物的态度。

  养鸡。

  厨余。

  山羊。

  烧柴。

  注入意念的器皿能撼动灵魂。

  旅行的意义。

  食物。

  灰烬。

  狗儿苏苏。

  音乐。

  读这本书的动机:

  对这种山居生活感兴趣

  作者:

  [日]早川由美

  这本书的阅读方式:

  3-4小时通读

  对我的影响:

  评分:

  68

  相关书籍:

  ����@p�e�6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耕食生活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