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08 21:5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精选10篇

  《非暴力沟通》是一本由马歇尔·卢森堡 (Marshall B.Rosenberg)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3.00,页数:19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一):非暴力沟通

  看马歇尔写的这本《非暴力沟通》,他所强调的对自己,对他人充分的倾听、感受理解,让我觉得他和佛陀的某些思维方式很像。

  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那些人和人之间美好词汇主导生活。

  基于能量恒定律,付出=回报,所以,让爱融入生活,总是以那些美好的词汇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或许,爱和幸福就会包裹着我们。

  让自己变得美好,美好的事就会发生。每个人的“世界”,或许是由每个人的“意识”构建的,如果改变意识,世界也就改变了。

  学会非暴力沟通,人会平和许多。但需要极强的实践。所以,这本经典需要多看,多用。

  工作上,部门沟通,客服学习非暴力沟通看起来非常有用。当然,销售部学习后,也有用武之地。争取在工作上进行实践。

  另外想到。

  我们学习沟通技巧心理学人际关系法则时,往往会冒出一个想法:我们是不是在“委曲求全”,是不是我们在学习示弱,这样做我们是不是在“吃亏”。实际上,我们是在提高我们的社交水准,让我们不至于被其它“低水准”的人拉低我们的层次影响我们的幸福感。从这个角度来看,感觉学习的意义就大多了。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二):把“房间里的大象”请出去,你可以这样做

“我这人说话直,你别介意。”“对不起,我介意。”

  以前,我经常说第一句话

  现在,我想对以前的自己说,“对不起,我介意。”

  我就是传说中的“直肠子”。我一直认为,只要出发点是好的,不管说话的语气多么恶劣,说出来的话多么直白,别人都应该接受,因为我是好意。如果你不能接受我的“直肠子”,那就是你的问题。你不能理解我的苦心,不能听取忠言逆耳,心胸狭窄,你不“懂”我。

  直来直去这么多年,朋友路人,路人变仇人圈子越来越小。曾经百般包容爱人也颇有微词,亲密关系出现裂痕双方陷入痛苦境地。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不知不觉中,我们都在“暴力”对待他人

  暴力,不单单是行动的暴力、语言的暴力。拒绝沟通、逃避问题,是人们常说的"冷暴力"。不经意指责、苦口婆心的劝慰等等,则是隐藏在善意之下的“隐形的暴力”。

  看到家人把房间弄的乱糟糟,你的选择是什么呢?臭骂他一顿;给他脸色;针对其他事情脾气;不理他;自己默默收拾好,生闷气

  以上的方式,全部归结为"暴力的沟通"。对抗暴力,可以有100种方式,以暴制暴,以冷制冷,结果往往越来越糟。暴力的沟通方式,不但承受暴力的一方痛苦,施暴方也同样痛苦。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他致力于促进人类和谐共处,并于2006年获得地球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一种神奇而平和的沟通方式,能指导人们摆脱“暴力”的痛苦,解决工作和生活中争议分歧,还能解决世界范围内的争端和冲突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将这一神奇的沟通方式著成《非暴力沟通》一书,该书自2003年出版以来畅销不衰。《非暴力沟通》通过诠释"非暴力沟通"这一与"暴力沟通"相对应的沟通模式,指导人们摆脱不当沟通带来的痛苦,倡导人们发现爱,追求幸福。

迈克·贝克特尔在《高难度对话》中提出,人际沟通中的隔阂就像“房间里有头大象”,人们都看到了这头大象,但都闭口不谈,假装什么都没发生。不良沟通模式的形成也是缓慢的。问题初现时我们不想谈论它,因为它让人不舒服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就习惯了这样的模式,习惯了房间里这头大象的存在。等到大象占据了房间的所有空间,终于意识到必须把大象赶跑了。于是我们开始互相责怪对方“引象入室”,互相埋怨,默认矛盾罪魁祸首是对方。

1.非暴力沟通的八字箴言

  如何摆脱暴力沟通的魔咒?马歇尔·卢森堡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的概念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通过真诚的倾听,探究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要,以提高生活质量、摆脱痛苦为目的"的有效的沟通方式。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给出了非暴力沟通的四部曲:

观察

  观察发生的事情,客观描述事情本身。 不做评判,不贴标签,不用绝对性、模糊性、夸大性词语

感受

  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用具体的、清晰的词汇表述。 不掺杂过多感情色彩,不揣测别人的意图,不做评判。

需要

  需要,是感受的根源。因为需要没有满足,所以才有了“不适”的感受。

请求

  提出自己的具体的请求,不用模糊、笼统的语言,不让对方猜测。

  举个例子,一个很常见场景,约会时对方迟到了。

  你的本能会让你对对方发脾气,“又来这么晚,什么事情比我都重要,你到底爱不爱我”。 也许,琼瑶剧就上演了,“你听我解释”“我不听我不听”。

  用非暴力沟通的八字箴言,“你来晚了(观察),我有些失望(感受),因为我想早点见到你,看上一场的电影(我的需要)。你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情吗/你下次能不迟到吗?(请求)”。

  运用这简单的八个字,能够化硝烟战争于无形,创造平和的沟通环境,有效的解决问题。

2.非暴力沟通是有效的沟通方式

  戈登博士在《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中给出的沟通方式,如积极倾听、沟通中发送“我-信息”,都与非暴力沟通有异曲同工之妙。

  发送“我-信息”,即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探究自己内心深处的需要。

  比如,面对飙车的孩子

  “你疯了吗,开那么快的车,多危险。”

  “你开车太快了,我很担心车速过快会导致车辆失控出现危险。”

  这两种沟通方式,很明显第二种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因为它准确的发送了“我的感受”,也就是发送“我-信息”,与非暴力沟通四要素中的"感受"、"需要"殊途同归

  积极倾听,贯穿在整个沟通过程中。倾听对方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也真实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最高形式

  错误的沟通方式千差万别,有效的沟通方式往往相通。无论是非暴力沟通,还是PET,真实的表达自己,不带"有色眼镜"探究自己和对方的感受,都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3.非暴力沟通,更强调对自己的关爱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不但强调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关爱他人,体会他人的需要,更要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对待自己,关爱自己

  当自己犯了错,出现失误,不要过多的责备自己,惩罚自己。问问内心自己的需要,自己想要满足自己什么需要导致了这样的过失。把关注点转移到自己未被满足的需要上,而不是像“祥林嫂”一样每天活在“我真傻,真的……”这样的自责和愧疚中。久而久之,把自己活成故事里的悲情人物

  原谅自己,爱自己,也是一种神奇的力量。美国健康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博士在他的著作《自控力》中就提出,自责、愧疚等导致的情绪低落更容易让人向诱惑低头,进而导致“破罐子破摔”。体谅自己,爱自己,反而能够让自己更专注于将解决问题,进而改善生活质量。

4.行动起来,尝试解决问题

  非暴力沟通模式,看似简单,却非常实用。如果一时记不下来,可以打个小抄,有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在心里默念这四步,打好腹稿,整理语言。用几分钟的思考时间,换来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还是很值得的。

  以我家的“书桌战争”为例。

  我家只有一个书桌,是老公偶尔办公、我偶尔办公、孩子写作业地方。老公的电脑文件经常堆在书桌上,当我或孩子要用书桌的时候,就要给他收起来,又导致他经常找不到自己的文件。我们经常会因此爆发大战。我们互相指责,我指责他不收电脑,他指责我乱收他的东西。 我决定尝试"非暴力沟通"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在大脑组织语言:

观察

  你的电脑和文件在桌子上,你没有收起来。

  以前的我:“你这个懒散自私的人,又没有收电脑。”

感受

  我觉得有点烦躁

  以前的我:“你真是让人生气,说过多少次了,把电脑收起来收起来,你就是不听。”

需要

  我想要一个随时可用的书桌,而且书桌子没有杂物会让我心情愉快

  以前的我:很少会思考自己真正的需要。

请求

  你能工作完成后把电脑和文件收起来吗?

  以前的我:“你就不能别这么自私,总是把东西乱糟糟的堆在桌子上,收拾自己的东西就那么难吗?”

  这次沟通非常成功,老公get到了我以往愤怒的点,我家针对书桌的战争也终于停止。

  想想自己以前的沟通模式真的是太“随心所欲”了,很少探究自己和他人真正的需要。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莫名其妙的发脾气,伤害了身边的人,也伤害了自己。

  如何把“房间里的大象”请出去,需要房间里的人共同努力,“非暴力沟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

  通过一件小事完美解决,就能让你充分体会到“非暴力沟通”的魅力

  时刻铭记“非暴力沟通”,在直来直去的“直肠子”注入真诚和关爱,不但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提升生活质量,还能更好的发现自己,爱自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点点改变,一步步迈向幸福的彼岸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三):看了十三页,我就决定把他推荐给你

  我决定把这本书,推荐给你

  第一次收到礼物书,是小学年级,在我的央求下,父亲送了我一本书,一本作文集。

  后来因为专业原因,陆续收到一些老师的赠书。非常感谢各位对后生晚辈我的厚爱与关照。

  所以我把今天收到的这本书,定义为第二次收到礼物书。

  几天前,一朋友告诉我,给我准备了一份礼物。

  你知道的,我并不期待这份礼物是什么!

  我高兴的是,你送我礼物这个事情。

  我有个习惯,当我看到一本好书时,我会买两本,一本自读,一本留着送人。

  坚定的认为,送书,是这个世界上最妙不可言的事。

  说回这本书,也说说我的感受。

  这本书,译序加前言,再加上正文,总共看了十三页,我就决定要把这本书,推荐给你。

  书名:非暴力沟通

  作者[美] 马歇尔.卢森堡 Marshall B.Rosenberg 著 陆胤华 译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经 销 :新华书店

  责任编辑:朱 悦

  书籍装帧:房海莹

  责任印制:刘洋

  自从《在路上》(On the Road 美国作家 杰克.凯鲁亚克)之后,出于懒惰,我就不愿意看外文书。基于两点:其一,外文文盲,无法看原版,译者水平岑差不齐,词不达意,不如不看。其二,自认为感知中西方文化,思维方式不同不可同日而语,故不看。两点是自身弊端的浅见,不做参考

  历来对于语言培训类,励志鸡汤类觉得无用,从来不看。大学之前倒看过不少传记,后来粗鲁得得了一个结论,无非是自我吹捧,神话。后来,越来越多的所谓社会名人”陆续自传形式的书籍面世,更是对这类书籍无感。

  基于以上,当我看到作者跟书名以后,我内心拒绝读此书。

  拿到礼物时,出于欣喜,我很违心的说了一句“今晚我要把这本书看完”。因为我认为这本书,不过就是上面我概念中的书,想着囫囵吞枣蒙混过关

  出于读书习惯,我会先了解作者资料等相关信息,再开始读书,我试图从中找到与作者的共鸣,从而更好的读书。关于读书,我真的是读书,我会边看边读,大概是上学时,早自习留下的习惯。但如果是囫囵吞枣,我会选择一目十行的方法,知道个内容梗概就可以了。这本书,序言的时候,我还是看的,但当读到阿伦.甘地写的前言时,我便开始了读书。阿伦.甘地是圣雄甘地的后人。《非暴力沟通》的“非暴力”正是出于圣雄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

  说说读书感受之前,先摘录两段文字

  其一《非暴力沟通》第一章-让爱融入生活“人生的抉择部分摘录自鲁思.贝本梅尔唱片集《获赠》(1978年)中的《获赠》一歌:

  “你取之于我,

  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礼物,

  当你知道我因施与你

  而快乐

  你明白,我的给予不是

  让你欠我人情

  而是因为我想活出

  对你的爱。

  欣然的接受,

  或许是最佳的赏赐。

  我无法将二者

  分开。

  当你施与我

  我给你我的接纳。

  当你取之于我,我感激你的赐予。”

  我读完歌词的感受是什么呢?

  爱是什么?爱是互相给予。我们常常理解为,当你给我一个苹果时,你是不是在期待一个更大更甜的苹果?你期待更大更甜的苹果是什么?我是否能够给得起!我认为这是爱情里的防备,原因在于,你对于对方还不具备完全信任感/安全感。

  其实,关于苹果的问题,我想讲一个父亲给女儿的建议。

  女儿进入大学时,父亲关于恋爱这件事情,给了女儿一个建议。当你恋爱的时候,如果男生送你礼物,你也有点喜欢那个男生,请大方的接受,那是你的教养。但请记住,要记得要回送那个男生礼物。或许在价值上不对等,但请记得公平交往,那是你的修养。

  虽然人心是最难满足的,但人心也是最容易满足的。

  欲望,每个人都存在。昨天跟朋友谈到欲望这个事情时,恶搞了一番。我说即使如佛家,讲的也只是清心寡欲,寡即为少,而不是无。某禅师,做早课时,告诉小沙弥说:今日早餐,我想吃碗素面。这何尝不是一种欲望欲望。只不过这种所谓欲望无伤大雅,无关风月。欲望,在于疏,而不在于抑制,总是会有喷发的时候。

  对于佛门禅师来说,满足欲望,可能仅仅是一碗素面。但对于普通人来说,来,给我卧个鸡蛋。但在爱情里、生活里,满足欲望,仅仅可能就是一个拥抱,一个微笑,一次倾听。

  这个世界没那么好,

  但也没那么糟。

  大胆的去拥抱生活,

  生活充满阳光。

  其二《非暴力沟通》第一章-让爱融入生活“非暴力沟通的要素”中的一个举例:

  先简要说说非暴力沟通由四个要素构成:

  第一: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此刻观察到了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的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者评估。

  第二: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

  第三,说出那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第四:具体的要求。

  一位母亲可能对她处于青春期的儿子说:“菲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

  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一个母亲回到家中,发现了咖啡桌下和电视旁的脏袜子。

  感受是什么呢?母亲对比不太高兴。

  因为什么导致了不太高兴呢?因为母亲看重整洁。

  要求是什么?询问儿子,是否愿意把袜子拿到房间或是放进洗衣机。

  但我们绝大多数家庭,发生类似情况时,情景会是什么呢?

  母亲看到咖啡桌下和电视机旁的脏袜子时,立刻会恼羞成怒“玩,天天就知道玩,脏袜子到处扔。。。”诸如此类的场景。这是我能想到现实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类似场景之一。

  语言的力量,要强焊于我们的想象不知道多少倍。

  《增广贤文》中有一句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早就告诉了我们,如何善用语言。但可惜,我们很多时候并未做到。

  讲个我学生的事情,马虎结个尾。

  学生一:

  妈妈带来报名的时候,妈妈反复在跟我重复一个事情,孩子因为身体原因,可能智商及协调能力方面会存在一些小问题。我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问题的,我慢慢教,孩子慢慢学。

  在后来的上课中,每次孩子妈妈都会反复的跟我重复这个既定事实。最初我认为,孩子妈妈可能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可能遭受到了不一样的待遇,是出于母亲对孩子的爱,保护心理。但当孩子妈妈,在反复重复中,我开始发现有点过了。在一天课后,我找到孩子妈妈。我比较生气的找到孩子妈妈,我告诉孩子妈妈:

  首先,我从未把他,当成一个存在某些小问题的小孩。他对于我来说,都是我的学生。我一视同仁。

  其次,在我的学生里,以公平的标准来说,他的表现非常好,甚至可以说最好。。

  最后,如果你以后,再跟我重复你孩子可能存在的小问题,我会选择让你孩子退学。

  孩子妈妈跟我道了歉,也跟我讲了一些发生的事情。听完,我告诉孩子妈妈,你的孩子表现非常棒,甚至比你认为的正常孩子还要棒,请不要担心。

  在教学中,我不太习惯夸奖学生。甚至我对于学生,我的教学要求是苛刻,且不容反驳的。

  就像这个学生,在教学中,如果练习表现不好,我并不会因为他妈妈跟我反复强调的既定事实,而降低要求。甚至,当这个男生,因为练习难度卡壳,急哭了的时候,我会训他。我会跟他说,急,有什么?一个男孩子哭什么?再来,慢慢练。但当孩子,坚持完练习,在课后我会跟孩子妈妈讲,今天你回去之后,告诉孩子,老师说他很棒,都坚持下来,且越来越好的完成了练习。

  最后的事实是,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孩子无论是自信心,还是学习效果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我唯一感到可惜的是,这个学生后来因为我个人职业发展原因,没能继续带,换了老师。期望你越来越好。

  我一直坚信,人生而平等。无论老天爷,给了我们什么?是苦难,还是幸运,都是值得去拥抱的。

  生活,既然我们暂时无法改变,那么就去热爱生活。晴天,我们拥抱阳光,雨天,我们亲近雨水。

  无论是看书,还是读书。我都是不喜欢在书上写写画画的。记得上次读书,因书而写文,是大学时,为了交作业,写的路遥《平凡的世界》。

  贴上

  读《平凡的世界》

  ----我眼中的孙少平

  任何人都有自尊清高的权利,苦难与环境能够成为任何人的私有财富。但是这所有的一切都不会影响这个人的道德完美。作者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正是表达这样一个主题。

  路遥的小说通常有两个主题:一个是苦难体验,一个是道德善良,正是由于对苦难和道德的论述,使路遥的小说显示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内在价值。但是这一切都是源自于作者的生活的,这也就印证一句话,生活才是文学作品的创作源泉。正是曾经的生活的经历,才让作者写出这样的传世经典之作。

  《平凡的世界》也是如此,因此,主人公孙少平便担负起实现小说这两个主题的重任。孙少平走过的路可谓布满荆棘,中学时只能啃着“非洲”黑面馍支撑学业,毕业后外出闯荡只能做小工背石板,即便是招工入煤矿也是在恶劣环境中从事着高强度的体力活。当然,在本书中,承受苦难的并非孙少平一人,其兄孙少安所背负的苦难甚至要远大于他——至少孙少平还能在父兄的支持下完成高中学业。但与孙少安及其他人截然不同的是,孙少平对苦难有着主动选择和迎接挑战的勇气,他甚至能够将对苦难的体验升华到人生哲学的境界:“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受尽折磨,但他不仅仅将此看做是谋生活命——职业的高低贵贱,不能说明一个人生活的价值,恰恰相反,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他相信,自己历经千心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正是孙少平在巨大的苦难中表现出的人格尊严和道德激情,以及面对困难的从容淡定和自得其乐,才使得这个人物显得熠熠生辉。

  文学作品是一个时代的精神体现,每一部优秀文学作品都会引导一种社会精神的存在。道德的善良是孙少平的另一个特点。在自身积极追求和田晓霞不断引导下,他与生俱来的质朴与善良逐渐蜕变成为道德力量。在学校时他先后救过曾深深伤害过他的两个女子侯玉英和郝红梅。如果说救侯玉英还是良知的本能驱使,而救郝红梅则已是十足的理性举动。此时孙少平已形成自己完整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如他写信婉拒侯玉英求爱,显得成熟而仁厚,与入学初的偏激与自卑判若两人。再到后来为救被包工头胡永洲欺辱的小女孩小翠而不惜自毁饭碗、与黑恶势力势不两立,已是纯粹的“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形象。

  《人生》中的高加林与孙少平有些相像。他们都出身于贫苦家庭,都是高中毕业,都是当地农村的佼佼者,都曾在理想和现实巨大落差中痛苦煎熬,都将城市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地。但两个人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高加林对现状是被动接受的,如果不是靠叔父,他可能一辈子都会在农村,他接受巧珍的爱情就表示他当时已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做好一辈子务农的准备。而孙少平则将人生道路把握在自己手里,勇敢地挑战现状。高加林的性格是阴郁的,而孙少平是乐观、积极的。面对困境孙少平始终表现出一种征服者的咄咄逼人的态度,凸显出一种舍我其谁的精神斗士的形象。

  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情况下,优秀,善良的品质都是应该得到宣扬的。不管是不是农民,不在乎是不是来自农村。社会环境,出生环境都是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父辈无法选择的。而这似乎不影响我们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成为一个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我,我的身边很多都来自于农村,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怎么样。很多时候,网上很多在讲农二代,没有农一代的勤劳,吃苦,还虚荣。更甚者说什么,这影响什么犯罪率。我不知道他们从哪里得到的数据。但这不得不说荒谬,简直就是不可言喻。而孙少平正是这样的一个代表人物,代表着所有的优秀品质。有评论认为,对于孙少平脱离农村的羁绊闯荡世界,孙少安的留守显得保守而庸俗,作者是在抑“安”褒“平”,我不这样认为。

  在孙少平的全部人生经历中,其“出走”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也是众多评论争论的焦点。其实,这并不是孙少平本人的问题,对于80年代初的青年农民,“出走,还是留守”,几乎成为一个莎士比亚式的难题:出走,就有机会摆脱贫瘠的故土,把握城市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但当时城乡之间巨大的体制鸿沟,意味着他们背井离乡后仍很难获得城市身份,真正分享城市;留守,就必须继续忍受精神世界的巨大空虚和单调乏味的农村生活,但在自己最熟悉的土地上至少会温饱无忧,左右逢源------这个命题的背后就是城乡二元化制度,这是一个谁也无法改变的现实,孙少平只能艰难地做出选择。

  在这样的言行间,我不得不插加一些语言。一些我主观色彩感情的语言文字。我来自赣北的一个小山村,离县城60公里,是最远的乡镇,而我的老家则是这个乡镇的最偏远。你可以想象我的父辈在上世纪改革开放十年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生活,我的父辈没有办法,出走北京,一呆就是二十来年,谁人不思乡。古语有云,父母在不远行,但生活让我们无奈。在京二十余年,可能在生活质量相比较要好些,但是对于我们子女呢?一年到头见父母的时间屈指可数,学校找家长,往往是爷爷奶奶代替。但是二十余年怎么样呢?父辈依旧是农村户口,一辈子无法脱离农民这个字眼,其实自力更生值得尊重,农民更值得珍重,但是这个社会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在沦落。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背井离乡,谁愿意接受那些所谓“城市人”的歧视。

  孙少平选择出走的勇气是令人赞叹的,无论结局如何,一个敢于为自己的理想抛弃安稳的生活去主动冒险、挑战的人在当代中国都不多见。而且,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的高中毕业生(在当时已属高学历),农村精神生活的匮乏是他最无法忍受的,因此,离开家去闯荡一番也不失为一种可尝试的选择。

  然而,孙少平出走多少有些盲目,出去干什么?只能做小工。难道做小工就能放飞他的理想?就能满足他的精神生活?城乡二元化体制使得孙少平根本无法计划他的未来。幸运的是,他遇到赏识他的曹书记一家,又重逢了他的“女神”田晓霞,前者给他提供去煤矿当工人的机遇,后者帮他操办完成。然而我们知道,这种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近似于零,只能说“无巧不成书”罢了,因此,孙少平的路在当时可复制的意义不大。

  我们再回头看看,如果他留在农村会怎样。百废待兴的农村恰恰缺的就是这样的人才,从他劝说发财的哥哥不要投资什么电视剧就可以看出,他的眼光和水平是远高于双水村的一号能人孙少安的。如果他在农村,双水村就又多了一个农村领导人,至少有了他,孙少安就不会遭受创业初的惨败!

  当然,世上本无路,人走得多了便成了路。也许孙少平走的是一条几乎无法走通的路,但是“此路不通”的原因在于社会大环境,而不在于孙少平本身。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孙少平不断去冲击这条路,才会有了现在政治环境的日益开明,农民工生存环境和工作质量的大幅度提高,社会的包容性更大,城乡之间差别不断缩小。因此,孙少平出走的意义不在于出走后的成就,而在于出走的本身,这种“唐吉诃德式”的挑战命运的举动本身就有着象征和示范意义。他敢于主宰自己的命运的勇气,敢于挑战现实困境和未知世界的胆识必将被年青一代追捧和模仿。

  而孙少安则从小与土地相依为命,他认同自己“庄稼人”的身份,坚信“世事变好”的那一天,自己能凭借双手靠土地过上好日子。所以当机遇来临时,他能凭借敏锐的眼光把握住。孙少安的发展道路是立足于他自身条件和农村现实情况的,相比起孙少平有冒险和运气成分,他脚下的路更坚实,更宽广,更可行,也更有借鉴意义。

  因此,这兄弟二人的选择只是代表当时农民所能走的不同的道路而已,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只是在坚持属于自己的抉择,任何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位置。

  一切的来源都是源于生活的环境,生活的人。我们不会去贬褒什么,作为农民的路遥,表现了最真实的农民,表现了农民的最真实的优秀品质。无论是后来出走的孙少平,还是留守的孙少安,还是后来成为作家的路遥,其实都是很优秀的农民代表。我们无非选择我们的出生,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努力让自己优秀。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四):表达自己-倾听别人

  【非暴力沟通的模式】 ①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 “我感到……” “因为我需要/看重……” “你是否愿意……?” (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 ②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观察→感受→需求→请求 “当你(看、听、想到你看到的/听到的) ……” “你感到……吗?” “因为你需要/看重……” “所以,你想……” (关切地倾听那些能丰富你生命的具体请求,而不解读为命令) 这本书中作者围绕「如何表达自己」、「如何倾听」两个内容来开展论述,中间穿插作者亲身经历的体验、各种案例,外国的书大部分案例特别丰富(怕我们看不懂("▔□▔))。后面几章是基于大家容易误解的内容进行更为详尽的叙述,比如请求和命令,观察和评论,表达感激的误区等等。 总的来说,自己学到的就是俗话说的“对事不对人”。 要区分「事实」、「观点」、「人格」、「感受」,这不是一回事儿。如果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注意到这一点,那么不会有很多冲突。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五):爱的语言

  爱的语言,非暴力沟通

  01

  语言暴力

  “傻猪”、“别给脸不要脸”、“要是换成我早就去跳楼了”、“就你事多”、“真受不了你了”、“再哭就不管你了”、“你太笨了,隔壁小强都比你强”、“我怎么遇到你这么一个东西...”

  ......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六):接纳负面情绪 表达自己的需求

  此书非常值得一读,是一本需要付出精力跟反复学习的书籍,特别是对于我这种沟通问题多多的人儿。对于畅销书,一直比较排斥,各种机缘巧合买了这本书,发现此书并不鸡肋,没有冠冕堂皇的成功学,不是众人皆知的基础知识,也不是那种看完懂但是不知道怎么植入生活的书籍。非常庆幸读了这本书,感谢那个机缘巧合。

  这本书不是直接告诉你沟通的技巧,取悦别人的窍门;不是教人委曲求全,讨好他人。它呼吁着表达自己的感受,它告诉人们要接受自己的负面情绪,然后去了解负面情绪背后自身的需求。它教会了人们去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需要,再将这种需要表达出来。

  阅读这本书,会发现自己虽然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表达得非常生硬,对于自己的需求多转化为抱怨、指责跟要求。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或者误解。然后又因这种结果指责自己,变得不喜欢自己,不接纳自己,觉得自己很糟糕。看完这本书后,在生活中留意了一下自己的表达,发现真的有挺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不过,要真正掌握书中的沟通方式,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摸索、去学习。

  此书值得多次阅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