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名字叫帕瓦娜》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的名字叫帕瓦娜》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10 20: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名字叫帕瓦娜》读后感精选10篇

  《我的名字叫帕瓦娜》是一本由黛博拉·艾里斯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页数:25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名字叫帕瓦娜》读后感(一):读帕瓦娜,感悟人生

  知道帕瓦娜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第一部作品《帕瓦娜的守候》,自此这个勇敢倔强顽强的阿富汗小女孩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而帕瓦娜系列图书也成为了我关注焦点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却又亟待提升。这本书让孩子们看到了另外一个完全不同世界,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不易,能够更加珍惜现在的日子

  书籍就是孩子打开世间酸甜苦辣大门,他们可以从中去体味到各种滋味感受各种境遇。在作者朴实无华语言下,孩子们通过阅读去感受炮火中的阿富汗儿童苦难和艰辛,去体味他们的坚强果敢乐观独立,从而获得成长

  《我的名字叫帕瓦娜》读后感(二):当你不想写作业时候,她却在为得到一支笔欣喜

  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人,尤其是孩子,很难想象战争人们生活的艰难。他们认为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吃喝拉撒都有人管,每次写作业还要三催四请,甚至为了看动画片,忘记或者装作忘记写作业。每当这时候,我就想说,你们呀,真应该看看帕瓦娜的故事

  帕瓦娜是加拿大作家黛博拉•艾里斯写的系列小说《帕瓦娜的守候》《帕瓦娜的旅程》《泥土城》以及《我的名字叫帕瓦娜》中的主人公,。故事从帕瓦娜11岁时写起,写出了阿富汗人们在战争中艰苦生活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在《帕瓦娜的守候》一书中,帕瓦娜才11岁,到了《我的名字叫帕瓦娜》一书中,她已经成长为一个15岁的姑娘了。她找到了妈妈姐姐,得以和家人团聚,并在妈妈创立的学校中,和朋友、家人一起教阿富汗的孩子们学习。但整个国家仍处于战乱中,生活依然困顿艰难。

  《我的名字叫帕瓦娜》的故事从帕瓦娜被美国当局囚禁写起,用两条线索交叉展开故事。一是帕瓦娜在美国的军事基地被关押、威胁、审问,却一言不发,不透露片语只言;二是帕瓦娜在关押过程中,回忆这些天来她和家人、朋友经历的种种。帕瓦娜一家遭遇,在军事基地的抗争、隐忍,平行展开,最后交汇,更让人感到阿富汗战后形势复杂

  为了拯救被战争蹂躏的心灵,帕瓦娜和妈妈、朋友一起努力着。雷厉风行的薇拉夫人,用自己智慧行动救助战乱中的人们,想要拯救阿富汗,更在关键时刻救帕瓦娜于危难。妈妈忍受着失去丈夫儿子悲伤,把全部精力投入教育工作中,直到被暴徒残忍地杀害。阿斯夫虽然年纪不大,但是不管发生什么事都默默地站在帕瓦娜身后,全身心支持她。肖齐亚在战争逐渐成熟,暂时放下了去法国的浪漫想法,成为一个成熟、干练的女“战士”、薇拉夫人的得力助手。金娜勇敢地从暴戾的丈夫手里逃脱,来到学校学习。

  尤其是帕瓦娜,更是飞速成长,面对一个个挫折,始终坚强面对。她在学校任劳任怨,一边学习一边帮妈妈维持学校秩序,又在姐姐离开后,勇敢挑起了教学重担,妈妈去世后,她强忍着悲痛和对姐姐的思念,给远在美国的姐姐写信,让她能够安心在美国求学。战争中,这个本应活泼快乐女孩承担了本不应属于她的悲伤和重担。

  帕瓦娜在军事基地中的种种美好的想象——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一个学习的机会,在我们看来稀松平常,对于她却弥足珍贵。军事基地发生爆炸,帕瓦娜在逃跑过程中,看见守卫放在桌子上的笔和书也心头狂喜,不忘抓起来带着一起逃跑。这种对于阅读学习的热爱简直连大人都感到汗颜吧。在最后,帕瓦娜本来有逃跑的机会,却在最后一刻因为救把自己囚禁的人而耽误了时间,又被抓了回去。善良、勇敢、坚强背后,还有一颗未被战争变冷的博大爱心。也因此,帕瓦娜让人怜惜、赞叹的同时,更增加了一份敬佩。

  假如没有战争,她或许会成为一个设计师,给人们设计出很多好看的房子;或许她会成为一个作家,凭着她对阅读的热爱,一定会写出深受人们喜爱作品;或许,她会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凭着她的一腔热心和对工作的勤勉热爱,一定会桃李满天下。但战争把这一切都毁掉了,帕瓦娜不仅失去了亲人、学习的机会,甚至差点丢了性命可人们对于幸福渴望、对于安宁生活的向往是藏在心底的,是任何武器鞭长莫及的。

  战争是残忍的,它不仅毁掉了人们的家园还夺去了人类生命,但它夺不走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在这战乱中,有这样一群不屈的灵魂在为阿富汗奔走、抗争,尤其是以帕瓦娜、肖齐亚为代表女孩子,更让人看到了希望的光芒

  孩子们啊,当你们望着满桌子菜不吃这,不吃那的时候,当你们扔下作业,看着动画片的时候,当你们和父母别扭的时候,想想那些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失去亲人的孩子吧。而大人们啊,看完这本书,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我的名字叫帕瓦娜》读后感(三):这里还有一线

  把这本书定义儿童文学还是很贴切的吧,因为从整个故事表面看确实没有太多特别残酷东西在,即使有,也在小孩子似的口吻里,变得薄弱了很多,然而当你去细想帕瓦娜的沉默的时候,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名族的悲哀,这样小的一个女孩子,忍受住了这样多的诱惑和恐吓,就静静站在那儿,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你能想象她经历了什么?如果这是阿富汗的常态,这个国家又在经历着什么?他们的人民又是怎样一个生活状态?细思极恐。

  这是我遇见的第二位写阿富汗的苦难,为阿富汗呐喊的作者了,第一位是胡赛尼,他的三本作品我都看了,那种看完后的压抑感觉现在还停留在皮肤上,我不拿他们的作品作比较,因为一个残忍,一个温情,却都揭示了同样一个残酷的阿富汗。看着他们的生活,再想想自己身处的世界,不会觉得自己有多幸福,只是想要他们再多一点安宁,能够摘下裹住他们名族的那层纱,摆脱挡在头顶的那双手,站在蓝天下自由坦然大笑。然而这个转变需要多久?一个名族的信仰在我看来是比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灾难可怕存在,灾难总有一天会过去,然而信仰一代代传承,刻进骨子里,不知道哪一天会消亡,明天不会,后天也不会,更何况在这样一个不同信仰混聚的特殊地带,我们持有不同的信仰,我们愤怒,我们冲突,我们不用享受生活,因为我有强大的信仰,我心中的神就是一切,他说的就是真理,其他任何触碰到神的真理的人都该死,所以我要随时战斗,即使那个人我的女儿我的妻子我的母亲……这里还要经受多少年的战乱、歧视愚昧混沌才能走出阴影,重新用心灵去感受阳光而不是用皮肤?这里还要多少年才能摆脱他人的控制,真正做自己的主人,真正强大起来,真正幸福到小小孩子可以开开心心走进学校而不再战战兢兢讨生活?孩子是精灵,他们的眼睛里有亮亮的光,他们的心里有五彩缤纷城堡,他们得开心就笑,不开心就哭,他们不该承受这么多压城的乌云,他们是希望,若是他们都不会笑了,呵……完蛋了……

  或许该庆幸这本书的结局圆满的,即使深处绝境,还是得留有希望不是吗?也许这也是作者写书想要告诉我们的吧……

  《我的名字叫帕瓦娜》读后感(四):真正让孩子了解苦难的一本书,用童心完成的一次救赎

  我们这一代的孩子,他们很幸福,因为我们并没有经过战争。在6+1的这种家庭模式下,孩子的成长或多或少地有些包办,自己不会做饭,自己不能独立做很多事情,这在很多家庭的眼里,也都不是事情,只要把学习弄好,只要以后找一份好的工作即可……

  我想,这本书对于现在这个社会家长和孩子的意义深远,不在于这本书的故事情节,而是让孩子可以触碰到真实世界中的冷暖苦痛。一个11岁的女孩已经可以撑起半边天,她承受得越多,越可以很早成熟。现在很多人在解读“早熟”这个定义,认为世故就是早熟,我认为现在的孩子已经过于晚熟,好多事情无法自理,被认为是宠爱呵护

  然而,麻麻们是否想过,总有一天,我们的孩子要学会自己面对这个世界。面对这个世界,总有意想不到困难,那份勇气来自何处,那份自己可以做到的信心来自何处?这种能力不是一天一蹴而就的,这种对于未来困难的预知和面对,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长大的。

  读这样的书,对于内心就是一种救赎,那些看似困难的事情,通过书中的情节,透过别人的人生,再去看自己的人生,这是一种人生智慧,也是一种人生感悟。有的孩子可以在以后的道路上有破解困难的能力,有些孩子却在困难面前再也无法构建自己。我们不要轻易埋怨孩子。童年期,给孩子读这样的故事,用童心去感受外面的世界,那是一种真实的响应。

  不是试图在别人的不幸中建立自己的幸福,而是在这个世界中别人的故事中,发现自己,找到自己。这就是这本书中关于生命的感悟,也是关于自我的一种思索

  《我的名字叫帕瓦娜》读后感(五):勇敢的女孩一直在路上°

  一个战火纷飞、饱受苦难的国度,可却绽放着别样的生机,看似深陷在黑暗,他们却在漆黑的路途上,艰辛地走着,他们怀揣梦想,肩负使命,他们都有一个名字——叫帕瓦娜。

  她是谁?是勇敢的斗士,从未气馁,一直在路上。

  在《帕瓦娜的守候》里,我看见了那个独立为生活而奔走的女孩,她最初等待无辜被捕的父亲,为了生计而奔走;在《帕瓦娜的旅程》中,她失去了父亲却依旧独自上路,她在废弃村落救起哈塞,在昏暗洞穴带走残疾的阿斯夫;而在《泥土城》,那个一度逃避想去法国的肖齐亚,是那么的不屈不挠。她们都是暖心的存在,历经各种挫折,她们越发坚韧,哪怕从头再来。

  是什么让我坚持看到第四本,我想就是那股不服输、不抛弃、不放弃决心吧。

  在这本书里,帕瓦娜已经15岁了,她终于和自己的家人团聚了。不过,故事一开场就是帕瓦娜被审讯,她一动不动,什么也没回答,审讯成了疑惑铺垫,拉开了剧情,审问的长官对她的信息一无所知,只有一个包包,包里有些纸片,上面都写着‘帕瓦娜’这个名字。面对那些观察她的人,她用背乘法表来消除害怕与紧张,那些人翻看了帕瓦娜父亲的《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图书,在看到有几页撕掉后说,“看着就像被咬掉了一样,我们干吗要努力教化这些人呢?”可是他们根本不知道当初因为饥饿,她不得不撕了父亲的这本书来填饱肚子,他们这么轻描淡写的一句不仅仅是帕瓦娜,甚至作为读者的我,都感到一阵心疼

  当威逼利诱、不给饭食、各种折磨方案向她袭来,她一直静默着。直到他们离开,听她才低声地对自己说“我的名字叫帕瓦娜”,明明是住在监狱里,可却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拥有自己的房间,她想从监狱出去,可唯一能信任的只有自己。她变得孤单甚至是故作坚强,因为除了自己别无选择

  他们用三种语言问她,按照纸页里的名字一个个问,从肖齐亚、努莉亚、玛丽亚姆、莱拉、再到阿斯夫、阿里和薇拉夫人,这个穿插很有意思,明明是猜,却让每一个有过往的人,都来了一遍重温。似乎这些交集过的人,让她有了不害怕的理由。她想着努莉亚的来信,想着给想念的肖齐亚回信,她幻想着能去巴黎,能拿奖学金,在监狱里她偷偷看着《简·爱》,她渴望每一个人都能接受教育,甚至不要参与战争,主题鲜明的,愿望是美好的。

  作者倒叙的方式,让故事回到了开办“莱拉希望学校”时,她们希望重建祖国的信心,培养新型的阿富汗孩子。她们遇到过不讲理的家长,遭遇过野蛮人的拳打,甚至是扔石头,但她救起了艾娃和金娜,安慰了在监狱哭泣的士兵

  校庆是她给母亲出的主意,可母亲参加会议就没有再回来,全书最感动我的地方不是这些细碎的回忆,而是她反反复复给努莉亚写的信,母亲刚去世,她却要承受最大的痛,去编织谎言,说母亲太忙了……如果不是外国军人把炸药不断往学校移,她也不会被关,不过,这些都是一个埋伏,因为这是拯救的开始

  笔触最后的希望是寄托在薇拉夫人身上,这里两度出现,一个是派肖齐亚转移他们几个,一个是监狱里的救出,似乎薇拉夫人有了一笔精彩的闪现,就像微光与希望的到来。也许这一路上主人公都在失去,可是她也在一步步的成长。这个故事不仅仅涉及了国家、教育、道德,更者是打开了人道主义的门,看这样的故事能鼓舞人,也能震慑人,她让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苦难,能在这些乐观中,感悟到生活的美好,用真实的场景洗礼每一个人,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