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岁岁年年有光》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岁岁年年有光》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4:33: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岁岁年年有光》经典读后感10篇

  《岁岁年年有光》是一本由周有光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岁岁年年有光》读后感(一):一本百年人生的智慧°

  ——评《岁岁年年有光》

  文/蓦烟如雪

  111岁的周有光先生确实是我国文化史上的奇葩,他是一本百科全书,更是一位富有远见、涉猎广泛的高人,他50岁之前是金融学家和经济学教授,50岁到85岁是语言文字学家,而85岁后是启蒙思想家。这个集无数光辉的老人,确实是一个传奇人物。

  这本书是媒体和各界人士的采访结晶,用谈话式的方式,让你了解到一个博引旁征、滔滔不竭的睿智老者,该书涉及面比较广泛,是从文化、语言、政治、历史及人生态度等等的不同角度和层面,阐述一个不一样的周有光。

  这本书并没有那么系统化,反而多了一份亲昵,反佛一位老者在与你畅谈他对国家的抱负和自己的见解,在我的印象里,他是思想不闭塞的人,他说:“在全球化时代,要从世界来看国家,不要从国家来看世界。”他的语言洗练,深入浅出,在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上,他说欧洲不行,是因为有历史的包袱,而美国包袱最轻,因为只有200年的历史,较之中国,他对中国报以希望,说我们要用新的社会科学来研究将来世界人类将怎样共处,要在新的共识中共处。

  在对外政策上,他提及了欧盟用孟夫子的原理,在继承传统要研究传统,才能发展传统,对到家上,它不符合今天社会,在法家上,也不行,因为过于残暴,他说要以儒学为中心,引申儒学适应今天,成为新儒学。在文字上,他说汉字简化是大势所趋,在文化上,他提出的“双文化”论,说每个国家都生活在传统文化和国际现代文化的“双文化”时代, 在对“国学”问题上,他否定了国学二字,说学问都是世界的性的,是不分国家的。从一细节去看全书,会犹如管中窥豹之感,他一直以一个全局的思维去看世界,看问题,这是一个很开阔而深邃的世界观。

  甚至谈及了中国教育的问题、网络问题、甚至谈及了华夏文化和传统文化,那些零零散散的论断,可以看见他的思索和他不同于众人的观点,一个人笔耕不辍,读到老,学到老,是非常难得,何况在家庭上,他和妻子的相濡以沫,他的健康养生,都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也许这只是笼统的一部分,但是却让你见到了不一样的周有光。

  《岁岁年年有光》读后感(二):年龄只是他不可思议的一小部分

  他们那一代人,都堪称传奇。

  他的夫人张允和,是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中的二姐,一生酷爱昆曲,是“最后的闺秀”,他的连襟,是沈从文,他的好友是胡适。而他自己,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是汉语拼音的缔造者之一。他精通四国语言,是周*恩*来总理的座上宾,生于晚清,经历了二战、内战、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开放。一个世纪的历史,他都是亲历者和见证者。

  和他同时代的那些人,早已成了传说。而他,明明可以颐养天年,却以110岁高龄,笔耕不辍,仍在书写。

  他很新潮,82岁学电脑,105岁出版文集《朝闻道集》。

  他涉猎广泛,思路清晰,一百多岁讲起话来,仍滔滔不绝。

  他谈经济,“中国最重要的是经济建设,经济没有建设好,旁的都是空话。”

  他谈发展,“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需要与过去不同的世界观。”

  他谈学习,“我认为一个人必须:终身教育,百年自学,一定要到死还要学。”

  他谈教育,“现在的教育负担太重,孩子们没有一点自己的空间,兴趣也就没有生长的土壤。”

  他谈文化,“弘扬华夏文化在于更新,而非复古。”

  他谈养生,“胸襟一定熬开阔。生活要有规律,我不抽烟,不喝酒。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一桩事情就是要改造自己,把自己的坏脾气去掉。把自己狭隘的心胸扩大。”

  他品行高洁。不说自己不相信的话,不说假话,不因为某种原因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他是国宝,不是上帝不爱他,没有把他收走。而是老天仁慈,不忍心让这样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

  他的天空就是半间书房,智慧之珠由此撒向人间。

  《岁岁年年有光》读后感(三):年龄只是他不可思议的一小部分

  他们那一代人,都堪称传奇。

  和他同时代的那些人,早已成了传说。而他,明明可以颐养天年,却以110岁高龄,笔耕不辍,仍在书写。

  他很新潮,82岁学电脑,105岁出版文集《朝闻道集》。

  他涉猎广泛,思路清晰,一百多岁讲起话来,仍滔滔不绝。

  他谈经济,“中国最重要的是经济建设,经济没有建设好,旁的都是空话。”

  他谈发展,“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需要与过去不同的世界观。”

  他谈学习,“我认为一个人必须:终身教育,百年自学,一定要到死还要学。”

  他谈教育,“现在的教育负担太重,孩子们没有一点自己的空间,兴趣也就没有生长的土壤。”

  他谈文化,“弘扬华夏文化在于更新,而非复古。”

  他谈养生,“胸襟一定熬开阔。生活要有规律,我不抽烟,不喝酒。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一桩事情就是要改造自己,把自己的坏脾气去掉。把自己狭隘的心胸扩大。”

  他品行高洁。不说自己不相信的话,不说假话,不因为某种原因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他是国宝,不是上帝不爱他,没有把他收走。而是老天仁慈,不忍心让这样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

  他的天空就是半间书房,智慧之珠由此撒向人间。

  《岁岁年年有光》读后感(四):一位超百岁智者的慧言

  这本书精选汇集了周有光先生百岁之后所思所想所虑,很多想法和观点一点不比年青一代的学者落后,可以说更通达、更先进、更睿智。

  今年周有光先生已经满110岁了!这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啊!但愿这位我国文化史上的奇葩能够健康长寿,给读者提供更多的慧言。

  《岁岁年年有光》读后感(五):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年年岁岁有光》这本谈话集带读者认识与了解了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关于文化、人生、语言以及政治等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观点。

  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而谈话及给我的感觉则是形神皆散。谈话记录是一种零散的、不系统的表现形式。整个谈话的水平层次与眼界范围,受到交谈双方眼界与水平的制约与影响。尤其是当周有光先生作为一个回答者时,提问者的角色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因此,《年年岁岁周有光》这本书并不能给我们客观、系统而全面地展现周有光先生的思想观点。但管中窥豹仍可见一斑, 此一斑已是足使人慨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谈话集的表现形式虽然很零散,但我们依旧可以通过这种零散的表现形式看到周有光先生稳固而开放的精神世界。

  《年年岁岁有光》中,周有光先生与不同的作者谈论了不同的话题。

  谈生平经历,周有光先生坦然淡然,言谈之间云淡风轻地讲述当年的遭遇,变动与未知都被轻言带过。无论是谈到年过半百从经济转行到语言,还是谈到文革那场十年浩劫中的经历,周有光先生娓娓道来,让人颇为敬佩其“每临大事有静气”的胸怀与风度。谈生活,周有光先生虽然已经年逾百岁,却不固执守旧,仍能够接受并学习、运用新鲜事物。这种生活态度让人觉得十分了不起。

  《岁岁年年有光》读后感(六):老人的智慧和经验,到底有多重要?——评《岁岁年年有光》

  文/灵林玖玖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一般都认为人老了就是老小孩,像是返回了童真的年代。那么问题就来了,他们说的话含金量重吗?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直接说了,老年人的经验是无用。

  可是中国老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那么究竟这个年代我们是否有必要倾听老年人的话呢?

  如果一位老人的思维能力持续地运转,表达清晰,那么他就是传说中的“家有一宝”,如果否那可能真的是老小孩了。

  最近几天我在读《岁岁年年有光》这本书,收录了周有光老先生100岁以后的对谈和采访。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窥视一个百岁老人的日常生活、家人情感和对全球范围内发生事件的看法。书本里是老先生言语的忠实记录,字里行间涌动的平淡如真的智慧,对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冲突和热点事件的宏观视野和透澈的分析,让我佩服得五股投地。

  周有光老先生活了一辈子,并不是单纯地在时间长度上活了一辈子,他是隔段时间就会更新自己的人。50岁前是金融学家和经济教授,50岁到85岁是语言文字学家,85岁以后是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思想家。这样的履历换成是别人估计要三辈子才能做到。

  周有光老先生

  《岁岁年年有光》读后感(七):一个“开了挂”的111岁老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最近枕边书是《岁岁年年有光》,这是一本周有光与许多来自各地的文人访客的谈话集,你肯定会疑惑,周有光是谁?为什么引得这么多文人墨客竞相拜访。

  出生于1906年的周有光先生,2016年1月份刚刚过完他的111岁生日,他身上的标签很多:经济学家、语言学家、作家沈从文的连襟、才女张允和的丈夫。

  也许这一段话介绍完,你还是不认识他,但是汉语拼音肯定学过吧?没错,就是他发明的。更精彩的是他的人生经历,可以说他一辈子活出了别人几辈子。

  周有光一生经历了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代,有人戏称他是“四朝元老”。

  周老50岁前,专攻经济,曾任职于高校及银行,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50岁后他改行从事语言文字学,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更加“开了挂”的是,他是在世的中国人中为数极少见过爱因斯坦的人。

  著名学者李泽厚曾说过,周有光先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因为得享百岁高龄的文化名人不乏其人,但是没有哪位像周有光先生这样,百岁高龄依然在思考、在写作。

  2005年,100岁的周老出版了《百岁新稿》,2010年,出版了《朝闻道集》,2011年,又出版了《拾贝集》。迄今为止,他仍然笔耕不辍。

  而在这本《岁岁年年有光》谈话集中,分为对谈和采访两部分,记录了周有光先生晚年生活状态,汇集了他百岁之后所思所想所虑。

  本以为像这种学者谈话集会晦涩难懂,没想到在书中,周老用他的机敏、幽默,带给我深刻的启迪和感动。

  在一问一答之中,既有周有光先生对自己一生难忘经历的回顾,更有对国家社会发展的思考,对世界历史的走向、社会制度的变迁、国家未来的发展的关注,可谓浓缩了百年的人生智慧。

  谈中国文化

  有人问周有光先生,汉字是文化的根,文化有“根”吗?他说:“《诗经》里头有许多篇章产生于还没有汉字的时代,或者是由没有学过汉字的群众所创作,《诗经》的“根”在哪里呢?世界上的国家大都用拉丁字母,它们的文化的“根”又是什么呢?”

  对于许多人说“中国生活是重精神,西洋生活是重物质,中国学术长于综合,西洋学术常于分析”的看法,周有光认为“中国生活缺乏物质,中国学术短于分析。西洋生活不缺乏精神,西洋学术也不短于综合,不要用自我安慰来欺骗自己。”

  在今天,谈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否对现代人还有用,周老说:“有用,但内容要现代化。例如,修身:重视教育,知识更新;齐家:男女平等,夫妻相敬;治国:否定专制,肯定民主;平天下:积极参与和创造国际现代文化。”

  谈全球化的世界观

  很多人对如今中国的未来并不乐观的时候?周有光说:“我很乐观,为什么呢?整个世界在前进,现在是全球化进步快得不得了,中国不可能不进步,今天你不走明天还是要走的,世界的道路只有一条。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要改变,过去我们从国家看世界,现在从世界看国家,所有一切事物都要重新认识。看国家,看民族,看文化,看经济社会的发展,都需要全球化的视角。”

  谈教育

  有人问他在知识爆炸时代,是否学的越多越好?他说:“教育要给孩子留有空间,一个人有空余时间才会去思考,我主张教育要提供宽松的环境,兴趣也很重要,但兴趣是自己产生的,不是外来的;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一个人一定会有某种或某些兴趣的,必然的兴趣同偶然的机会结合,才能成就事业。”

  对如今教育流行学“国学”的趋势,周老说他不喜欢“国学”这个词,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哪个国家没有自己的”国学“呢,他感到这个词带着一种顽固不化的心态。

  当代知识分子的最大道德是什么?周老说:“就四个字:独立思考。知识分子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着被人走,教育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

  谈爱情

  周有光的夫人张允和,是跟张元和、张充和还有张兆和并称为“合肥四姐妹”,是现代中国史上最有名的四姐妹,也许大部分人只知道宋家三姐妹。

  但是在很多文化人、知识人心目中,张家四姐妹,“合肥四姐妹”的地位才是最崇高的。这四姐妹不只是人漂亮,而且都是各有才艺,非常有学问。

  四姐妹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分别嫁给了嫁给了著名昆曲演员顾传玠、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家沈从文和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叶圣陶曾感伤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很多人感兴趣的周有光先生保持婚姻美满幸福70年的秘诀,他说:“我们生活是这样,每天上午十点喝茶,有时候也喝咖啡,吃点小点心。喝茶的时候,我们会举杯齐眉,好像要碰杯一样,下午三、四点钟,我们又喝茶,又举杯齐眉,这当然是有一点好玩,更是双方互相敬重的一种表达,这就对家庭和谐起到作用。”

  谈长寿秘诀

  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谈起如何保持健康的身体,他总结了三点。

  一是不要做对身体有害的事情,比如抽烟,抽烟是对身体没有好处的,饮酒要适量,喝多了是要伤身体的,也从不吃任何保健品;

  二要保持乐观的态度,要相信进化论,相信历史总是在进步,后人是会超过前人的;

  三是要多动脑,多思考。上帝给我们一个大脑,不是用来吃饭的,而是用来思考的,思考问题会让人身心年轻。

  其实,对于很多事情的看法,周老并没有给出足够的理由,但是说的东西都非常有批判性,非常的犀利,这也是我最佩服这位老人的地方,很简短但所有的观点都跃然纸上。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所有的谈话和采访大部分都在周有光先生住所里,他居住的是普通楼三楼的一套小四居房子,我不禁在脑海里浮现出周老缓慢的脚步,那些脚步,历经沧桑,从容、淡定、而且乐观。

  当问及老人对一生的感触,他将自己的经验归结为自学,将自己的和睦而充实的婚姻归结为教养。

  他一百年的人生,除了历史强加的动荡之外,平淡而丰盛,充满了令人愉悦的、有活力的自持,正如张允和所说:“有光一生,一生有光。”

  《岁岁年年有光》读后感(八):听百十岁老人聊聊天

  听百十岁老人聊聊天

  我有一位90多岁的亲戚,有一天住院,跟旁边的老人聊天,自然是些家长里短的琐事。我就突然想:人活到这个岁数,在人生的一些问题上,必然有着深刻的理解。

  一个普通的高寿老人尚且如此,那么,如果是一位高手的知识分子呢?他的所思所想、他的一些见解,弥足珍贵。

  百岁以上的知识分子,大概最知名的是钱钟书的夫人杨绛了。而今天要说的这本书《年年岁岁有光》则是另外一位比杨绛还要年长5岁的知识分子——周有光。

  由于这本书,是各个渠道的媒体或各界人士与周有光的聊天、对谈记录。来访者万千差别,而被访者只有一人,这不免会使书中出现大量的车轱辘话。

  我注意到,屡次出现的车轱辘话大概有这么几个:

  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维度来概括。从经济维度来看,就是农业化到工业化再到信息化;从政治维度来看,就是从神权到君权到民权;从文化的维度来看,是从神学思维到玄学思维再到科学思维。

  双文化论。周有光对季羡林“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即文化中心从西方转移至中国的言论并不认同。这里说句题外话,关于季羡林,我也觉得媒体吹捧太过,国学大师之类的头衔不够妥当。季羡林本身与官方走得太近,而其学问又太过小众。前一点曾被余(冰与火)杰批评,后一点曾被梁文道指出。从访谈中看出,周有光也不太认可季羡林。周有光提出了“双文化”论,即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有一个世界通行的现代文化,然后又有一个本土文化。

  三观问题。周有光认为要把本国观点改为世界观点。从本国看本国要改为从世界看本国,从本国看世界要改为从世界看世界。对于一位老人来说,这一点尤为难得。我们常常看见的现象是,一些人过了30岁就开始故步自封,甚至一些人的三观到高中毕业就定型了,局限在盲目的民族主义爱国情绪中,没有开眼看世界的国际视野。作为一个百岁以上的老人,周有光一直拥抱时代实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这种精神足以让某些人羞愧致死,但那些该羞愧的人,恰恰是不会觉得羞愧的。

  周有光的家庭关系。周有光取了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中的老二张允和。他的梁桥沈从文与老三张兆和的故事广为人知。实际上,合肥四姐妹的丈夫都非等闲之辈。有一本书《合肥四姐妹》三年前就想读,可还一直没来及读,以后总会读的。

  总体而言,周有光是值得阅读的,但这本书的形式又存在明显的限制,7分,是我给此书的分数。

  《岁岁年年有光》读后感(九):睿智的世纪老人之作

  之前,由于专业的原因,对周有光先生的认识仅仅基于语言方面。如今,《岁岁年年有光周有光谈话集》,才知道周有光先生就像赵元任先生、王力先生等都是永不停止思考、睿智、涉猎广泛的大家。

  《岁岁年年有光周有光谈话集》分对谈和采访两部分。对谈以一种随意的、围绕核心的漫谈式形式,体现出了对谈双方的才华。无疑,作为一个110岁的世纪老人,不说其学识,单是其生活经验就足以让我们惊叹,假若这个老人再有着渊博的知识,那么将其看作是“国宝”也是不为过的。

  在对谈中,我们能够看到周有光先生既重视传统文化又时刻关注最新社会动态的学识态度。回顾辛亥百年、网络语言不是洪水猛兽、漫谈华夏文化与传统文化谈21世纪的“入世”与“出世”、儒学要与现代化握手等对谈,问者语言简洁,答者语言巧妙睿智,读来,很多疑惑的问题有了解决的途径。采访录中,我们更能深切地看到周有光先生的治学之道、为人之道、生活之道,人活一世,若无其他特殊情况,皆想长寿,周有光先生的清淡饮食、温暖的脾性对他的长寿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他在晚年,更是以其清晰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毫不保留地将这些宝贵的财富献给了世人。

  我是怀着一种敬畏之情读这本书的,因为我不知道一个人得有多么大的精力、多少的热忱才能够一生不停地变换研究方向,且每个研究方向都能做到出彩。对比自己,只从事一个专业,就已经筋疲力尽却毫无建树,智商固然有一定的原因,但是想必这里面更大的原因却是自己的不思进取吧。想起读四年级的闺女爱好广泛,自己选择了很多特长班,周围的人都说她累,她自己却不觉得累。也许只有认真去努力的人才会体味努力的乐趣,而不去努力的人体味到的都是努力的辛苦,不但自己觉得努力辛苦,就是别人轻松自如的努力,在他眼里想必也是辛苦的!而这,就是人和人之间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

  这样的书,自然不能从文笔、形式、艺术等方面进行评价,因为,这是一本篇篇有知识的书、这是一本毫无水分的书、这是一本世纪老人的睿智精华之书、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咀嚼的书!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冬日假期,是寒冷击败自己,还是自己击败寒冷,让知识为自己带来热量?我想《岁岁年年有光周有光谈话集》可以是我们的热量来源!

  《岁岁年年有光》读后感(十):百岁老人的荣光

  百岁老人的荣光

  ——读《岁岁年年有光》

  滁人也

  周有光是“汉语拼音之父”,笔者是一名语文教师,对其在汉语拼音方案上的贡献,钦佩不已。但真正“认识”周有光,却是看了这本《年年岁岁有光》之后。

  这是一本周有光先生的谈话集,在介绍此书之前,还是简单说说周有光其人。1906年生于江苏常州,如今已110岁高龄,现居北京,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50岁之前他是金融学家和经济学教授,50岁至85岁是语言文字学家,85岁至今是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思想家。82岁开始学电脑打字,85岁离休之后,85岁之后,其关注点转向文化学。曾出版《拾贝集》《朝闻道集》等多部文化随笔。

  周老一生历经坎坷,生于晚清,经历了民国建立、二战、内战、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等。如今,光环集于一身,众人景仰、世人敬重,是什么让其如此荣耀?价值!生命的意义,在于“一个人要为人类有创造”,而周老,正是用毕生在创造价值的人。

  上海解放前夜,他抱着一腔热血返回中国,任教于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和上海财经学院;1955年,又接过国家赋予的重任——致力于全国文字改革工作;而85岁离休之后,依然勤奋读书、认真写作,不断耕耘。

  该书分为“对谈”和“采访”两大部分。“对谈”部分里有赵诚、许戈辉、马国川等人与周老的谈话实录;“采访”部分则是范炎培、庞旸、刘洋等人的采访记录。两部分所记,都是周老最真实的言谈和心声,是真正的“一言一语总关情”。从这些真真切切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周老积聚生命价值的态度。

  周老乐观向上,在他眼里,“生气是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反右”、大饥荒、下牛棚那是“无所谓,小事情”,他过了百岁后,那是“活一天多一天”;周老活到老学到老,在读书期间,学经济学却爱好钻研文字学问,85岁离休读书看报却称自己是在“扫盲”,年过百岁,自嘲是“两头真”的学者,年轻时一味天真盲从,到了老年又开始探索真理……

  毫无疑问,一个一生都在积聚价值的人,他的价值会远比岁月绵长。读周有光先生的《岁岁年年有光》,仿如周老就在读者的对面,与读者娓娓而谈,亲切随和而又引人思考、充满睿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此话用在听周老说话上,一点儿也不虚。

  889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