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P.E.T.父母效能训练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P.E.T.父母效能训练读后感10篇

2018-05-13 20:2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P.E.T.父母效能训练读后感10篇

  《P.E.T.父母效能训练》是一本由托马斯·戈登著作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5.00,页数:26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P.E.T.父母效能训练》读后感(一):自由主义亲子关系

  父母效能手册这本书有着那种畅销书的土气的封面,如果不是看到刘未鹏老师推荐,我是断然不会买这本书的,这倒也警示我以后挑书不能过于歧视封面土气的。

  这是一本教父母如何和孩子有效沟通的书,自然可以归到方法论的范畴,这些方法需要学习过后实践,我不想在这里做复述,我想说的是我最大的感触,也是这本书背后隐含的价值观:构建父母与孩子间自由主义的关系。

  如果对书背后的价值观没有充分认同体会,书中的方法估计是很难真正去实施的。这牵涉到对自由的理解。1859年,严复翻译了John Stuart Mill的On Liberty,书名定为《群己权界论》,现在一般通译《论自由》。我觉得严复对自由的理解相当深刻,远胜过如今还把自由等同于随心所欲,然后进行稻草人论证的人。自由需要在人与人之间划界限,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才能随心所欲。

  使用群己权界的基本原理考查一下亲子关系:

  1. 当父母权利大大超过界限时,孩子成为父母的附庸,失去自由与独立人格,好一点能培养出一个社会需要的螺丝钉,糟糕时会在一定的时候引起孩子的反弹,亲子关系破裂。

  2. 当孩子的权利大大超过界限时,孩子娇生惯养习惯全世界都为其让路,缺乏合作精神,面对社会现实时会头破血流

  3. 当父母和孩子的权利维持良好的界限时,父母和孩子在不影响对方前提下自由生活,当发生冲突时,对界限进行协商,孩子拥有独立人格,同时具备合作精神,父母也不用活得那么累。

  本书强烈批判的是那种“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零和博弈的亲子关系,据我观察,中国的亲子关系以前大多是父母压过孩子,而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独生子女显赫地位,很多家庭逐步变迁到孩子压过父母,从一个极端快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在具体的亲子沟通中,自然会面对具体的问题,需要具体的方法,但是父母的心中应该时刻明了的是: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庸、玩物,也不是父母实现自己抱负工具,同时父母也不需要无条件、无限度的为孩子付出,不能一切为了孩子,而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更不能用这种付出进行情绑架

  《P.E.T.父母效能训练》读后感(二):这是一本包含了很多生活理念的书

  所谓亲子教育书籍一向不是我的书单中的主流,这本纯粹是偶然有人推荐,刚好喜马拉雅上有音频,每天上下班有时间听听。欧美人喜欢在亲子,婚姻等关系问题上求助于专业人士倾向于用各种培训改善;而东方人更倾向于自我解决。听完整本书,其中提到的好些案例实践同正面沟通一书中很像,前提基于孩子与家长平等也有人权,核心是把孩子当作你的客户去倾听,共同找到问题点,提建议和达成双赢。就个人而言,更喜欢书中的后半部分—孩子不是大人生命延续,他是一个独立体;家长与孩子都要意识双方都有各自的需求和生活,家长不要把自己的生活或者希望全部寄托于孩子身上(通常这种人在实践生活中是有种种不如意,才会希望孩子能够帮助他翻身),而往往会对孩子期望过高,自然对孩子的不可接受度更高一些。而如果意识到家长于孩子来说就相当于一带一路,孩子能不能上道上到什么道上不是靠家长的权威促成的,更多是靠家庭的潜移默化形成的。

  《P.E.T.父母效能训练》读后感(三):面对情绪爆发的孩子,不完美真实的倾听过程

  故事有点长,孩子想吃零食,而我不同意,彼此有了激烈的情绪,对打。孩子的情绪得到接纳,最后找到了彼此都舒服的解决办法

  昨天早上,孩子幼儿园举行六一游园活动,玩玩、吃吃、喝喝。到中午的时候肚子估计还是半饱的,中午吃了大概小半碗饭,没有吃菜,就去玩了。到了晚上,吃了小半碗饭,和一点菜,就去玩了!

  看到这个情况,孩子的爷爷奶奶心里就挂不住了。奶奶开始唠叨是自己做的菜孩子不喜欢吃,纠结到底要买什么菜。平时桌上摆了7-9个菜,而且只有三大一小吃,我跟婆婆说过,菜已经够多了,不需要再为孩子准备别的了,可她不这么认为,她认为需要为孩子准备一些专门给孩子吃的菜。爷爷因为担心开始讲道理事实,不吃饭,不会长大,没有力气云云。

  我在心里其实是信任孩子的,我认为孩子不吃饭肯定有一些缘由可能身体调整清理,那么孩子会选择少进食,也可能是吃了零食,破坏了他的食欲(我心里更多的是认同这一点),也可能是桌上虽然这么多菜,可孩子都不喜欢,也可能是他不喜欢吃饭的餐桌气氛,但事实是什么我不知道。

  如果我不知道这些缘由,而去逼孩子吃饭,要么会造成孩子反抗,“我已经吃饱了,不想吃了,干嘛逼我吃!”或者孩子不信任我,“我都说吃饱了,不吃了,你还叫我吃,你不信任我吃饱了!”也可能孩子屈从了,但他失去了力量,“我不想吃了,妈妈还叫我吃,我没有力坚持我自己。”

  我选择了沉默,等下和孩子谈谈。可是我内心承受极大压力,因为我觉得公婆会为我贴上这样一个“不关心孩子身体健康,纵容孩子”的标签。我的压力来自与别人对我的评价也就是说我在乎的是一个评价,一个在别人眼里我做的对与不对,好于不好的评价。如果一个“不关心孩子健康,纵容孩子”的标签贴在我身上,说明我自己做的不好,不对,这会让自己感觉自己是多么的糟糕,多么的没用。然而面对自己糟糕、没用的感觉会让自己更糟糕,如果是无意识的,这些感觉就化为愤怒,喷向别人,这样自己至少会舒服一些!然而此刻,我还是有意识的。

  吃了饭后的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合适时间和孩子谈这件事情。直到晚上7点多的时候,孩子提出要去买零食吃。我告诉孩子,我今天不想买零食,并把最近他最近吃饭的情况跟他说了一遍,还跟孩子说:“我觉得是因为我最近买零食给你吃多了,导致你吃饭胃口变差,这样和爷爷奶奶一起吃饭,我很有压力,所以今天我不想再买零食了。”孩子没有告诉我他为什么吃饭吃的少(小半碗),但因为我不能答应他买零食,有了激烈的情绪。我知道我必须采用《P.E.T.父母效能训练》里的积极倾听技巧去倾听孩子。面对孩子激烈的情绪,我内心依旧非常的平和稳定

  过了两三分钟孩子,孩子因为愤怒开始打起我来了,我握住孩子的手,不允许他打我,但他还是拼命的要打我,一拳揍在我的肚子上,突然我的火一下子就曾上来,开始用拳头揍孩子的屁股,孩子因为我对他的攻击,哭得更凶了,也要打我,我阻止他,他不停的大声哭啊,不停要来打我,咬我,我觉得那刻自己的忍耐力到了极限,把坐在我怀里的孩子扔到了床上,孩子碰到床的那刻,我看到了孩子脸上明显惊恐。我意识到此刻,我必须和孩子分开一下,因为孩子打我的那一拳,已经换出了我内在的伤痛,而我把这个伤痛投射在了孩子身上,孩子是无辜的,我不想他因为我的投射而受到伤害。我告诉孩子我们两个需要分开一下,妈妈需要安静一下。那刻我真的需要安静下,平复一下自己的愤怒。而孩子此刻极度需要倾听,我不可能做到我在愤怒的时候还能倾听孩子。孩子拉着我的衣服,抱着我的脚,愤怒绝望中的孩子这时候绝不允许自己的妈妈离开,因为妈妈的离开,意味着他被妈妈抛弃。我意识到这点,也不再勉强自己一个人去安静。

  也许是因为我提出要安静,我自己的情绪也变得缓和起来。我抱起孩子,坐在那里,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内在伤痛经由孩子的行为而唤起。孩子在我怀里依旧哭泣,试图再打我,但我也感觉到了他在控制自己的行为。我告诉孩子,我真的很讨厌被人打,然后说了一点别人打我的时候,我心里的感受,我说的比较表浅。我不想说内在比较深沉的一些感受,害怕会引发孩子的恐惧。我有些顾虑,是因为我认为如果我把我内在最真实的感受告诉孩子,孩子承受不住,或者他会去承担我的痛苦。我不想这样子,我知道,这些痛苦只有自己才能自我疗愈。(我现在依旧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顾虑。)

  过了好几分钟,大概五、六分钟或10来分钟,我感觉自己又可以像个空的容器一样(是我内心真的有这种空的感觉),去接纳孩子,倾听孩子了。孩子还在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可能感觉到我的态度变了,他开始大声哭起来,嘴里不停的重复着:“快去买那,快去买那”(这句话,整个晚上估计重复了一两百次)。我去反馈他,“真的好想吃那些零食,吃不到心里急死了!”“妈妈不给你买零食,你心里很生气!”“想吃的零食吃不到,心里很失望!”"真的好想马上去买啊!”

  我试图进入孩子的感受,并把它说出来,但似乎见不到什么效果。不过我心里非常清楚自己的坚持:“妈妈今天不同意给你买零食!”每过一小会儿,我就回馈孩子一次,但孩子只是说“快去买那”,可见这些反馈都不是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我注意到孩子瞄了下,掉在地上的闹钟,然后说:“快去买那,都八点半了,快要来不及了!”(当时,我还奇怪,孩子怎么看得懂闹钟)我坚持告诉孩子:“今天妈妈不买零食!”孩子继续哭啊,喊啊,过了一会而说:“你不给我买,我叫爷爷奶奶给我买!”我说:“妈妈不会同意爷爷奶奶给你买零食!”

  孩子离开我的怀里,去找爷爷奶奶,我没有拦着他,他到了楼梯口,在那里停住里,犹豫了一会儿,又回来了,坐到我的怀里继续哭,嘴里说着“快去买那,快去买那!”我说“真的好想吃啊,真的好想吃啊!” 过了几分钟,又说要去找爷爷奶奶,去了楼梯口,在那里犹豫了一会儿,又回到我坏里。

  然后慢慢得,哭声也变弱了,这时候,他提出要喝水,但是一定要我抱着,我带他去倒水喝,看到了一只黄瓜,问他要不要吃黄瓜,孩子回答:“要”。当孩子回答要的时候,我知道孩子已经跟我重新产生了连接,不再是一直呆在自己的情绪里。喝了几口水后,我把孩子放到床上,他自己就躺了下去,心情看起来还是很低落。我对他说:“吃不到零食,心里很委屈!”估计是听到“委屈”这个一词,孩子“哇”的一声又哭了,听那哭声,那真的是委屈的哭着。哭了半分钟,提出要看书了,就是绘本。我说,那我们来看花格子大象吧。

  我拿出花格子大象的绘本,等他过来一起看,看他还是没有心情,我说“你心里还是觉得很委屈!”孩子又“哇”的一声委屈的哭了。大概哭了半分钟,我开始讲花格子大象的故事,孩子被吸引了过来,我们就一起看了,看到书里搞笑的部分,开始哈哈大笑起来。

  看好了一本,他说自己要吃黄瓜了,我找来削刀想要帮他削,但是我惊喜的听到孩子说:“妈妈,我自己来削吧!”他以前从来没有用削刀削过水果(孩子不到5周岁),我把削刀递给孩子,然后他一边削,一边说:妈妈,这些皮留着给你做环保酵素吧!”因为我最近在尝试做环保酵素,需要一些瓜果皮,没想到孩子记在心里,现在还主动提出保留好这些材料,当时心里非常的感动

  洗澡时间到了,孩子问我:“妈妈,我今天要不要洗澡?”我说:“你不想洗澡!”(从以往的经验,我很快明白了孩子的想法)孩子:“恩(是的),妈妈,我今天要不要洗澡?”我说:“想不想洗澡,你自己决定,不过,如果你不洗澡,睡觉的时候你挨着我,黏糊糊的我很难受。”(之前,很多次,我告诉过孩子,夏天,两个人皮肤黏糊糊的挨着,我很难受,我不喜欢这样)孩子考虑了几秒钟,那好吧,我洗澡。

  晚上睡觉的时候,孩子让我给他讲小时候的故事,老娘前几个月的时候,已经把我小时候能想到的故事,都讲了。不过,孩子每次有完没完的让我讲我小时候的故事,我还真能从记忆里重拾一些新的零碎。我给他讲了我小时候,大年二十四拜灶神的故事,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孩子在一年当中,那一天能吃到最多零食的幸福的故事。

  第二天早上醒来,孩子一开口就提出要去买零食,他要的零食是:山楂,凉粉,和一瓶矿泉水。我还是坚持告诉孩子,早上我不买零食,并对孩子说,妈妈不反对孩子吃零食,妈妈小时候也很想吃零食,吃到零食觉得特别的幸福,可是,妈妈不想孩子吃零食影响到吃饭的胃口,还有,零食好吃,但是吃多了,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孩子说,那我们买过来,晚上吃。我说:"好,晚上吃了晚饭后,过了一会儿吃,都没有问题!”然后我想到,孩子这么想吃,就说“矿泉水,可以带到幼儿园当水喝(平时是,自己带水壶装水喝)”孩子反对了我的建议。然后我想了想,山楂是不会影响食欲的,还会促进食欲,就说:“山楂,幼儿园放学了可以先吃些。”孩子想了想说:“那我就先吃一个!”

  带孩子到商店门口,发现店门还没有开,孩子问我:“妈妈,现在几点钟了?”我说:“不到7点半!”我本来想马上给出建议说,既然店门还没有开,那就晚上来买吧。好在我让自己闭嘴,我把选择权交给孩子。我和孩子在那里停了一会儿,其实,我是给孩子时间思考,决定,既然门关着,买不了,那要怎么办!感谢我明智的等待,十几秒钟后,孩子说:“妈妈,那我们晚上过来买吧,或者你买了,留着晚上吃!”我说:“好,那我买了,留着晚上吃!”然后,我带着孩子吃了早餐,送他到幼儿园!(孩子自己决定,还是父母给孩子做决定所带给孩子的内在力量天然之别)

  现在,我来梳理下这件事情,孩子因为吃不到零食,产生激烈情绪,情绪稳定,最后得出解决办法的过程。虽然,我力求仔细描述,但是,真的只有当事人知道个中的感受。在整个过程中,我都在努力实践《P.E.T.父母效能训练》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我倾听,我有了情绪,发送我—信息,最后找到共赢的方法。孩子在自己的情绪得到表达后,被接纳后,我感觉到他心里的某个层面马上成长了,所带出的行为是:主动削黄瓜皮,主动考虑我的需求,也就是主动帮我留着黄瓜皮给我做酵素,那是我的需要。最后找到的解决办法,是我们都可以接受的,这就是一个共赢的办法!当然,我做的并不完美,我因为自己的内在情绪被促发,而打了孩子。以及,自己内在依然有很多的纠结,我处理的到底对还是不对。

  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心里有了情绪,这是自然的。情绪没有对错,不管是悲伤,生气,害怕,恐惧,嫉妒,羞耻都需要被接纳。情绪是流动的,它流经自己的身体,如果是被接纳的,就是允许它流动,他会从身体流走,不会卡在心里。(孩子的情绪得到接纳后,他变得非常合作有同理心)。如果情绪不被接纳,那就是不允许他流经身体,那么就卡在心里,如果以后外在的一些行为,言语触发了这个情绪,他会从心里重新出来,想要重新被接纳,重新流动。(譬如我因为孩子打了我,触发了我之前留在心底的情绪)。

  但是,不是孩子所有行为都被允许的。我不允许孩子打我,在那个时刻我不允许孩子吃再次零食。所以我陪伴孩子,让孩子的情绪流动,但我也有自己的需求,所以我不赞同他所有的行为。这就是我理解的爱与规则。

  但即使是我明白了什么是爱与规则,也不是我次次都把握了一个完美的度。很多时候,我做不到接纳孩子,只因为我本身陷入了一些麻烦,困难,无助中。我给孩子立规则,反而是我经常违反规则,好在自己经常,觉察,反思,去接纳这样的自己。

  好在《P.E.T.父母效能训练》里,有一套完整的技巧和方法,去支持自己做一个真实的父母,而非完美的父母。我想告诉孩子:妈妈,不是完美的,我做不到事事都能满足你,我知道打人是不对的,但是我还是打了你,其实打了你,妈妈的内心非常的羞耻。甚至,我生命的另一个维度感觉到,我只有经由接纳那个打了你而感觉非常羞耻的自己,生命才会变的更加完整。不过,无论我怎样对你,你都无条件的接纳了我,我看到了,你对我无条件的爱。你的爱一直是我成长的的动力。

  《P.E.T.父母效能训练》读后感(四):你是否爱自己?

  《父母效能训练》是托马斯戈登博士写给父母的书,教父母如何有效地与孩子沟通。

  首先“积极倾听”使孩子能完全表达自己,其次正确地发送“我信息”使孩子改变不正确的行为,再次是如何用第三法解决需求冲突。在使用第三法的过程中要熟练的运用前面沟通中使用的“积极倾听”技巧和“我信息”技巧。

  这些技巧的前提是父母对孩子的完全的、真实的接纳。而父母对子女完全的、真实的接纳基于对自己的接纳。

  所以回归到一个老命题:你是否爱自己?

  “一个人接纳他人的程度和接纳自身的程度之间存在直接联系。一个能“如其所是”接纳自己的人,也会对他人有更多接纳”。

  “父母需要问自己“我对自己本来的样子有多满意?””

  回想自己的成长过程,父母特别是母亲要求我努力读书,做一个乖小孩,要听话。我的记忆是不是与母亲的记忆有偏差?我总记得初中的时候一件外套穿了好几个星期,周末洗了上学接着穿,根本不敢和妈妈说要再买一件新的外套,我记得我不断鼓励自己明天跟妈妈说要买新的衣服,但总是害怕说出口。可妈妈的记忆是她很喜欢打扮小孩,总是把我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这一阶段也有,可那是小学生的时候吧。

  妈妈的夸奖总是别具一格,别人都要什么东西我也想要,妈妈的夸奖先出口,“我婷婷这点好,这些不打不着的东西她都不要”硬生生地把我的需求憋在心里不能说出口,即使她不说这句话我可能也不敢说出口,只不过她说出口了我才确认确实不能说,因为要这个东西是错的。

  我的记忆中没向父母亲要过什么东西,但我就是一个乖小孩了吗?小学的时候弟弟敢向父母要零花钱,我从来没要过,为什么他们也不考虑给我一份零花钱,我是怎么拿到零花钱的呢?偷偷的把家里的作业本拿到学校去卖,后来因为卖得太多所以学校传开了,我爸妈也知道了,那个时候他们有没有积极倾听我为什么卖作业本?那次之后呢,怎么拿零花钱?在妈妈的钱包里偷的。我记得很清楚中饭之后在妈妈钱包里偷5毛钱或是1块钱。偷零花钱的过程我忘记持续了多久,大概整个小学吧。

  高中的时候我也很节约,妈妈自己也说弟弟吃早餐要吃七八块钱的牛肉面,而我每天只有一块钱的早餐费,还花5毛剩5毛。难道我觉得自己很光荣吗?我只觉得自己节约得很没有意义,省一个星期不如弟弟一天吃掉的。我不是怪弟弟吃得多,而是妈妈明明也可以满足弟弟吃这么贵的需求,为什么当时就没有的对我的经济放宽松一点?

  大学的时候手上也没什么钱,每月大概800块,但是我总还是能省一些下来,去食堂总是打最便宜的一荤一素的菜,我那时候为什么节约?是因为我妈夸我懂得为家里节约钱吗?

  去长沙读研,自己拿工资了,回去的时候妈妈总说我买的衣服太多了,真的有太多衣服吗?我怎么觉得那个时候也过得很节俭,买的都很便宜的衣服。大概我妈还是觉得一季两三身衣服就够了吧。

  结婚之后呢?现在是不是还是很节俭?不敢去医院,怕花钱。甚至嘿嘿xixi生病了也不太敢去医院。因为觉得没有钱,也没有给嘿嘿xixi报辅导班。就想着攒钱买个房子。

  《P.E.T.父母效能训练》读后感(五):高效能父母的两大工具和一个综合方法

  我觉得,本书某种程度上是一本育儿工具书,遇到亲子矛盾的家长完全可以依据书中的方法进行实操。从这个角度,可以将本书提炼为两大工具:积极倾听和“我-信息”,以及一个综合方法:第三法。

  本书意在指导我们如何成为高效能的父母。高效能的父母,我认为,就是可以用适当方法有效解决亲子矛盾的父母。注意,是有效解决,而不是通过权威强迫,又或者因害怕冲突而对孩子无限退让。权威代表的第一法和退让代表的第二法都无法真正解决冲突。

  高效能父母营造的家庭氛围可以归纳为“民主”,放弃虚张声势的权威,同时也承认作为父母同样有需求要满足。

  总体而言,两个工具和一个系统性方法,一方面让孩子表达需求,一方面让父母表达需求,通过协商,找到双方认同的解决方式。

  积极倾听,其实是让孩子能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通常而言,在传统家庭当中,总是有一方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大部分家庭里,不能表达感受的是孩子,因为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必须保持家长的权威,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而通过权威来强制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

  “我-信息”的本质是让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一些家庭,父母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因为他们觉得跟孩子起冲突,表现了自己的无能,所以他们会压抑自己,避免冲突。实际上,他们牺牲的是自己的需求和生活,久而久之甚至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怨恨。

  而所谓第一法、第二法之外的第三法,其实就是对这两种工具的一个综合运用。第三法有一个程序,共有六个步骤,实际上就是一个完整的问题导向下群策群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界定问题,找出备选方案,评估方案,选定方案,执行方案,追踪并调整方案。

  本书提供的工具和方法都非常具有实操价值,但是如果仅把本书看做是工具书,却又失之偏颇。事实上,作者一直在引导我们从根源去了解自己为何想要控制孩子,不论是通过权威、惩罚抑或是正面强化手段。原因有心理的也有社会的。其中一个可能性是父母自身的自我接纳程度很低,而研究表明,自我接纳程度低的人对他人的接纳程度也会低。

  可以说,作者从育儿冲突解决方法入手,同时也引导我们思考了父母的自我成长甚至公民权利问题。除了急需解决亲子冲突的父母,本书还推荐给想要解决其他人际冲突的读者。

  《P.E.T.父母效能训练》读后感(六):儿童节是孩子的“受罪节”?

  随着儿童节脚步临近,优妈所在城市大部分上幼儿园都开始准备文艺汇演,全市家长刮起了为孩子买演穿的“小白鞋”的热潮。去各大育婴店,卖小白鞋专柜的人群永远是最多的。

  每年不光6.1儿童节幼儿园需要组织孩子们扎堆汇报演出,还有圣诞节、新年等重大节日,都是各个机构选宣传自己的大好时机,各种汇报演出络绎不绝。

  为了在演出中达到极佳的广告效果,有的幼儿园提前1个多月停掉一些课程来安排孩子演节目。同时演出当天需要家长向单位请假去看孩子表演,配合幼儿园的活动。而演出服装基本上要家长掏腰包来买付费,个别节目设计还需要家长配合一起上台进行亲子表演,这就需要家长期间无数次请假去参加幼儿园节目的彩排。更有甚者,有的幼儿园买的劣质化妆品费用也需家长掏腰包。

  当然登台演出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体验,但是凡事都有个“度”,比如我同事女儿在参加新年幼儿园文艺汇演时就被冻成肺炎发烧住院了。东北的冬天室外平时是零下几十度,即使在商场里有时穿羽绒服也并不觉的热。学校老师为了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为孩子选择的演出服装只有薄薄的一件单衣,结果孩子演出后就直接住院了,同期表演的小伙伴大部分也都生病请假在家休息。

  有的幼儿园凭着人脉可以申请到省级电视台的春晚演出舞蹈的机会,以达到机构最大的宣传效果。但演节目的路费加演出服等其他费用由家长自己承担,如果省内1000元足以解决,而去北京等地方,演出路费及服装则费多达几千元。同时家长不仅需要金钱上面的付出,还需要请假去照顾孩子,这种情况一般需要请几天的假期。很多家长对此叫苦不迭:不参加怕影响孩子自尊心,其他小朋友都有演出机会,自己孩子却待在家里;参加节目演出自己却又不好和领导开口总是因为孩子校园活动请假。

  这样原本属于孩子的快乐节日,被幼儿园等各大教育机构的给弄的面目全非失去了原本的快乐六一的意义。同时孩子一张张小脸上都被画上了厚厚的劣质化妆品,浓妆艳抹的在烈烈炎日下跳着舞,累的满头大汗。

  为孩子提供锻炼机会是好的,但是在设计活动的同时也应该多考虑孩子的意愿,体谅下孩子的体能以及上班族家长的难处。这次女儿优优幼儿园的六一活动举办的就很好,文艺汇演当天由每个年级的小朋友一起跳个集体舞,这样每个小朋友演出节目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老师们也牺牲了自己的业务时间,精心准备了几个舞蹈,接着就是集体的亲子运动会,由家长和小朋友一起参加,然后最后根据比赛结果来发给小朋友奖品,在游戏中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六一儿童节。这样幼儿园不光向家长展示了幼儿园的教育成果同时也为小朋友组织了有意思的趣味运动会让孩子过一个充实有意义的一天,这样三方都满意的活动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方案。爱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爱孩子就要从他们的天性出发,不要让他们成为企业宣传的道具。

  《P.E.T.父母效能训练》读后感(七):PET父母效能訓練手冊——精華細緻總結

  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書是托馬斯戈登博士寫的「PET父母效能訓練手冊」,這本書的作者托馬斯戈登博士曾於1997、1998、1999年三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並且受到美國心理協會和加利福尼亞心理協會授予「終身成就獎」。托馬斯戈登博士花費了50年的時間,為父母、老師、領導者傳授如何建立有效關係模式。於1970年寫的這本「PET父母效能訓練手冊」,被翻譯成33種語言,行銷全球,40多個國家的數百萬家長還參加了這個培訓課程。

  我個人先是讀了《TET教師效能訓練》,被書中介紹的簡單但實用的方法所吸引,又在學校的實踐中深刻感受到了它的行之有效,於是立刻買來同系列的《PET父母效能訓練手冊》,邊看邊感嘆!也感到自己非常幸運,在我的孩子才1歲的時候就認識到這種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方法,能夠非常有效地引導他的成長。書中描述了一個有效親子關係的完整模型,並伴有許多來自戈登博士教學中的實例,大多數父母都會認為PET具有很大的創新,因為它極大的背離了傳統,並且它適用於嬰幼兒至十幾歲的青少年父母,也適合於殘疾兒童和所有正常孩子的父母。

  說了這麼多,下面就跟大家詳細講述一下書中的秘笈吧!

  這本書介紹了三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分別是「積極聆聽」、「發出我信息」和「沒有輸家」。僅僅用這三種方法就可以解決大大小小的親子衝突、孩子之間的衝突,甚至父母之間的意見分歧。大家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有點誇張了吧,但事實上,經過大量的實踐,證明這三種方法確實是像武功秘笈一樣高超,可以讓大部分父母學會高效養育孩子所需的技巧,幫助他們保持與孩子的雙向溝通暢通無阻。父母們能夠學到一種可以將懲罰永遠擯棄,並且不用依賴恐懼這一武器,就能使孩子自覺地按照家長的期望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養育出富有責任感和嚴於律己的孩子的解決親子間衝突的新方法。只是父母們必須要擯棄幾千年來的傳統教養放肆,持有開放的心態來嘗試接受這種全新的親子關係。

  首先,我們要認清一個大背景,當孩子們惹了禍,大家往往會責備父母沒有好好管教。但是,有誰來幫助這些父母呢?要知道每年數百萬的初為父母者開始承擔這項世界上最困難的工作:養育一個嬰兒,為他的身心健康承擔全部責任,還要把他教養成一個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公民,還有什麼比這更難和費力的事情?但是,有多少父母接受過訓練,知道有效的教養方法和有效處理爭端的技巧?任何工作都需要培訓上崗,唯獨全世界最重要且最需要的養育者們,幾乎是0培訓就上崗了,他們的養育方法完全靠自己摸索,或者使用父母、祖輩所使用的方法。但是世界變化了那麼多,可人們甚至還在用2000年以前的方法來處理親子關係。那麼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這就需要學習並操作書中給出的這三種方法。可是,這三個方法均有其相對應的使用前提,就好像治療每一種病有它對應的藥物一樣,不分情況就能解決任何問題的寶典是不存在的。

  那麼,首先,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方法一,即「積極聆聽」。在學習這個方法前,有一個很重要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界定問題的歸屬,也就是親子間要解決的這個問題,到底是孩子要為這個問題負責,還是父母要負責。對於問題歸屬於誰的判斷非常重要,因為它決定了父母在面對問題時,是用方法一還是方法二。那如何判斷問題的歸屬呢?

  首先,我們需要在腦中勾畫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裏裝滿了孩子的所有行為,也就是他會做的每一件事或每一句話。我們把這個長方形稱之為「行為窗」。在這個「行為窗」中,父母需要根據自己的感覺在中間橫著畫一條線,將「行為窗」分為兩半,變成兩個長方形。上方的長方形是父母能夠接受的行為,而下方的則是父母不能夠接受的行為。這條分割線的具體位置怎樣,是上下兩個長方形一模一樣大小,還是上大下小,或下大上小,沒有固定標準,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不同的孩子、父母的性格、父母的身體狀況、外界環境等等。因為不分情況一刀切是不合理的,可能今天你身體不舒服,頭疼乏力,那麼這種情況下你對孩子的不可接受行為就要多一些,因為當你想休息的時候孩子非要你帶他出去玩,這時平時和顏悅色的父母可能會煩躁,那麼孩子要你帶他出去玩在這時對你來說就是不可接受行為;又比如,有的父母天生性格開朗樂觀,那麼這樣的父母對於孩子的可接受行為就要比特別嚴厲的父母的要多;又比如有的父母天然就對女孩子接受度高,那麼女兒的可接受行為相較於兒子就會多;或者當你帶孩子外出吃飯時,對孩子在餐桌的表現接受度就要比在家裏時低。所以說,父母需要根據當時當地自己的感受來判斷孩子的行為到底歸於可接受還是不可接受。

  那麼在這個裡面還有兩個需要注意的地方,一個是「父母不需要建立統一立場」,這一點在歷來教子方法中都被推崇和遵循,提出父母必須統一情緒,建立統一戰線。這一點其實很不公平,首先父母的性格情緒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其中一人就可能扮演「不真實」的角色;此外,兩個大人聯合起來對付一個孩子更是不公平。另外一個需要注意的是,虛假接受是不可取的。當一個媽媽實際上感到無法接受孩子的行為,但卻用行為表現出接受時會怎樣?孩子會被弄糊塗,媽媽一邊告訴他他可以晚點睡覺,但是卻又皺著眉頭,這個非語言的信息讓孩子感覺到,媽媽並不是真的願意他很晚睡覺。孩子會陷入困境,他一邊想晚點睡,但又想得到媽媽的愛。這時孩子該怎麼辦?長期這種模稜兩可會導致孩子不斷的試探父母的意圖,從而產生很深的焦慮感,缺乏安全感;此外,虛假接受的副作用還會導致親子關係的傷害,當孩子經常接收令人困惑的信息時,孩子會對父母的誠實和真誠產生懷疑。他們會覺得媽媽很虛偽,總是看上去很親切,但實際上根本不這樣。也有孩子曾說我出去玩的時候以為爸爸不會介意我什麼時候回家,但是我回來晚得話,他就會發脾氣。每次我穿奇裝異服的時候,我媽媽臉上就會出現反感的表情,但她卻從來不發表意見。

  因此,父母最好不要在違背自己真實態度的基礎上試圖擴大他們的接受區域。當父母感到無法接受孩子的行為時,不要假裝接受,而是要做一個真實的父母。儘管孩子是喜歡被接受的。但當父母發出明確而誠實的、符合真實情感的信息時,他們也能富有建設性的處理父母的不接受感。這樣孩子也更容易應對,而且還能幫助每個孩子將自己的父母視作一個真實的、真誠的、富有人性的人。

  現在,明確了如何判斷接受和不接受行為,我們再來說PET模型中的核心理念,就是如何判斷問題的歸屬。在孩子的行為窗裏,這些行為表明父母應當負責解決這個問題,比如「父母趕時間出門,孩子卻磨磨蹭蹭」,「孩子沒回家吃飯卻忘記打電話」、「孩子把音響開得太大,導致父母沒法看電視」。然而,如果孩子在他們自己的生活中經歷一些問題,是獨立於父母生活之外的,這些情況下,孩子應當為問題負責。比如:「孩子被朋友拒絕」。「孩子因為體重超標而不開心」,「孩子覺得家庭作業太難」。這些是孩子在他們自己的生活中經歷的問題,是獨立於父母生活之外的,孩子面對的這個問題在不告知父母時,父母並不知情,或者即使知道也不會直接影響到父母滿足自己的需求。在這些情況下,孩子應當為這個問題負責。所以,當孩子面對問題,需要對問題負責時,就要使用方法一,也就是積極聆聽。

  但是,我們常常發現的情況卻是,當孩子應當為問題負責時,父母總會介入,為解決問題承擔責任,這樣就給孩子父母不相信他的能力的感覺,也讓孩子喪失了學習如何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其實,面對孩子需要為問題負責時,我們可用的方法很多,其宗旨是“向孩子表示我們對他的接受感”。具體方法有「用非語言的方式」,如點頭,拍拍孩子肩膀,給孩子一個擁抱;又或者採取不干預的態度,比如孩子玩遊戲時袖手旁觀任他自己做錯重做;還可以用「被動傾聽」,什麼也不說反倒可以很明確傳達接受感,這種接受感會促成建設性的成長和轉變;還有就是採用語言方式表達接受。可是在這裡,很多家長都做不到,或採用了相反的方式。我們來舉個例子,假設6歲的女兒跟你說「樂樂原本是我的好朋友,我們每天都一起玩,可是最近她只跟其他女孩子玩,根本不理我」,我們來看看大部分父母會怎樣解決問題。她為什麼不跟你玩?你告訴她她是你的好朋友,好朋友就應該一起玩。她不跟你玩,你就不要跟她玩,還有很多其他的小朋友啊。你為什麼不請樂樂來我們家玩呢?小朋友間這樣子很正常的,過幾天就好了等等。在這些反應中,父母們多數喜歡用指揮、勸說、建議、給出解決方案、診斷分析、安慰等,這些其實屬於12種溝通障礙,這些來自父母的回覆會有什麼後果呢?後果是,孩子們聽到後會產生以下這些感覺「你不接受我的感覺,也不理解我,你只是想讓我按照你的方式去做;你不相信我能自己搞定;你認為是我錯了」。那麼正確的用語言表達接受的方法是怎樣的呢?有2種,一種是採用「簡單的敲門磚」,也就是在回應中,不包含任何自己的想法或建議或評價,只是邀請孩子分享他自己的想法和情緒。父母要做的是用簡單的語言,比如「嗯,對;是的;跟我講講;我想聽聽你的想法」等為孩子打開一扇門,邀請孩子開口說話。而另一種就是我們本書介紹的第一個秘笈,「積極聆聽」。當問題歸屬於孩子時,積極聆聽要比敲門磚有效得多,後者僅僅打開了孩子的談話之門,但是積極聆聽則是告訴父母如何保持這扇門敞開。因為它可以讓信息傳送者也就是孩子能夠知道傾聽者即父母,正確理解他的意思,從而建立一條持續有效的連結。舉個例子,如果孩子餓了,那麼飢餓是一種身體感覺,孩子需要將這種感覺轉化成語言表達出來,但是人是複雜的動物,我們往往不會直接說明意圖,而有可能表達成「晚飯什麼時候準備好」,如果父母能夠正確解讀孩子的意思,就會知道他是餓了。但是如果父母會錯意,理解成孩子是為了早點吃完飯出去找朋友玩,於是說了句「你光想著玩,或者你著什麼急啊」那麼父母錯誤解讀孩子的信息就會導致矛盾。然而,假設父母在發送信息前想要確認以下自己是否理解錯孩子的意思,那麼只需要直接告訴孩子你的想法,你是不是希望趕快吃完飯出去玩呢?孩子在聽到後就可以再次發出信息糾正父母的理解。這就好像編碼和解碼的過程一樣,如果解碼正確,那麼溝通就是有效而順利的。下面我們舉幾個例子讓大家更進一步知道什麼是積極聆聽。孩子哭著說:東東搶走了我的玩具車。爸爸說:他搶走你的車讓你覺得很傷心,你不喜歡這樣。孩子說:我今年的英文老師特別煩人,我都不想上英文課了。媽媽說:聽起來你真的不喜歡這個英文老師。孩子說:自從芳芳去爺爺奶奶那後,就沒人跟我玩了。我不知道在這還能玩什麼。媽媽說:你懷念和芳芳一起玩的時候,你想知道還有什麼好玩的可以做。好,現在請大家注意,上面的例子中,父母沒有一例出現對孩子表達的信息的評價、判斷和說教。而是關注孩子的感覺和情緒,體會孩子的想法,把對孩子信息的含義的理解反饋回去,不多也不少。

  那麼,積極領土到底有哪些好處呢?1.它可以幫助孩子減少對負面情緒的恐懼;2.它可以促進父母與孩子之間溫暖的關係。3.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4.會使孩子更願意傾聽父母的想法和主意。5.它能夠把球留在孩子的場地,也就是讓孩子自己開始思考問題該怎麼解決,自己尋找解決方案。

  在具體運用積極聆聽時,父母應該抱有怎樣的態度?要知道積極聆聽不是一種遇到問題隨時抽出的簡單工具。這種方法的使用需要從一系列的基本態度開始,沒有這些態度,積極聆聽很少奏效。這些態度是什麼呢?1.你必須希望聽到孩子要說的東西。2.你必須真誠地希望在當下幫助他解決問題。3.你必須真誠的接受他的情緒。4.你必須對孩子處理自己的情緒並為他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案的能力產生深深的信任。5.你必須把孩子看作獨立於你之外的人。

  此外,在哪些時候可以使用積極聆聽呢?其實生活中孩子每天都在向父母發出信息,越是小的孩子信息越多,比如孩子摔倒、受傷等情況。舉個例子,兒子不小心把手燙傷了。在這種情況下,有效的親子溝通應該是這樣的:

  兒子一邊哭一遍跑向媽媽說手被燙傷了。

  媽媽說:哎呀,燙傷啦,肯定很疼吧

  是的,好疼啊,就好像火燒一樣

  看起來燙得不輕,很疼吧。

  媽媽怎麼能讓它不這麼疼啊

  有辦法的,我去拿些冰塊降降溫,然後塗點燙傷藥。

  在這個例子中,媽媽避免使用我們最常說的,怎麼搞的,你怎麼那麼不小心;或者說沒關係沒關係,別哭;涼水沖一沖就好了。我想,特別是對於男孩子,我們總是想通過這些時候教孩子變成男子漢,一點小傷沒有關係。但是換位想一想,當你手被燙傷的時候,正疼得不的了時,朋友跟你說,沒關係,沒關係,涼水沖一下就好了。你會是什麼反應?肯定想給他一拳吧。那為什麼我們對待孩子時卻要這樣說呢?孩子的疼就不應該表達出來,而是要忍回去嗎?所以,在孩子受傷或大哭時,父母最好使用「積極聆聽」,關注孩子的情緒,理解他的感覺。當孩子確信父母知道並了解他的感受有多糟或他有多害怕時,哭聲經常就會奇蹟般的消失了。又比如,當孩子由於父母外出上班或晚歸時,感到焦慮或害怕,他們可能會不斷哀訴要求,比如不停地說,我要媽媽,我不想讓你去,或我要我的小熊。如果父母失去耐心覺得他只是無理取鬧時,你會發脾氣或埋怨,而孩子依舊吵鬧,最終可能孩子會迫於父母的權威或威脅而安靜,但親子關係也被破壞了,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接受孩子的情緒,而不要試圖用直接的方法讓他停止哭泣。

  另一個可以使用積極聆聽的情況是,當孩子發出編碼很奇怪的信息,使父母難以理解他們的想法時,比如:我以後會結婚嗎?我會死嗎?小朋友為什麼叫我膽小鬼?在這幾個例子中,孩子發出不同尋常的訊息,通常意味著孩子被 一個深入的問題困擾著。積極聆聽讓父母得以介入,幫助孩子定義問題並啟動孩子自發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但常常令父母犯錯的是,孩子們總是把他們的看法表達地過於強烈而導致父母覺得他們太天真,思考不成熟,因此忍不住想要介入,給出孩子解決方案,幫孩子改掉錯誤。但要知道,當父母以這種批判或給出方案的方式介入近來後,不可避免地導致孩子關閉心門,或挑起一場口角。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使用積極聆聽常犯的錯誤。1.用指導操縱孩子,一些父母有著錯誤的意圖,希望用積極聆聽來操縱孩子,使他們的行為符合自己的意願,其本質目的並不在於傾聽孩子所想。2.打開一扇門,然後又關上。一些父母第一次嘗試積極聆聽時,沒有足夠的耐心聽孩子表達所想,滿腦子都是,快說出你的想法,好讓我幫你一起解決掉,這些父母往往會用積極聆聽讓孩子開口,但忍不住插入自己的評價、判斷或直接給出建議,進行說教。3.鸚鵡學舌。這些父母在積極聆聽中,只是把孩子所說的事實再覆述一遍,而不是對孩子的情緒進行反饋。要知道,父母在積極聆聽中,必須聚焦孩子的情緒,對孩子的情緒進行理解,然後反饋。4.不分情況都使用積極聆聽。比如當孩子只是產生簡單的需求問題,問你什麼時候回家?問他可不可以吃冰淇淋時,用積極聆聽就沒有意義了,因為是直接的需求問題,只需要決定是否滿足孩子即可。

  方法一介紹完了, 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人們總在或多或少批評父母沒有管教得當,但其實,父母也是第一次擔當這個極為困難的挑戰,要承擔一個孩子身心成長的一切責任,即使是已經有幾個孩子的父母,也不一定能保證有更多有效的育子經驗,因為父母們的大多數經驗來自於祖輩,甚至是幾百年來的傳統。所以,父母應該接受培訓,掌握如何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方法,而不是收到批評。因此書中給出了三種經過百萬父母驗證的方法。剛才我們介紹了方法一「積極聆聽」。在學習「積極聆聽」前,父母首先應該判斷問題的歸屬,到底是孩子還是父母需要解決這個問題。這就需要父母在腦中勾畫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裏裝滿了孩子的所有行為,也就是他會做的每一件事或每一句話。我們把這個長方形稱之為「行為窗」。在這個「行為窗」中,父母需要根據此時此刻自己的感覺在中間橫著畫一條線,將「行為窗」分為兩半,變成兩個長方形。上方的為「可接受行為」,下方的為「不可接受行為」。父母應該用自己的真實感受來界定孩子的行為,表面假裝接受會給孩子帶來困擾,長期以往會導致孩子焦慮,缺乏安全感,也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真誠,從而影響親子關係。此外,父母一方不需要為了建立統一立場而隱瞞自己的真實感受。這也會導致親子關係不能建立在真實坦承的基礎上。在這個前提下,如果當問題屬於孩子時,也就是孩子面對這個問題致使他不得不解決,而這個問題獨立於父母生活之外,如果孩子不告知父母,父母並不知情,或者即使知道也不會直接影響到父母滿足自己的需求。比如「孩子因為考試沒考好很傷心」、「孩子的朋友和他斷交」、「孩子不喜歡他的新老師、新學校」、「孩子太胖而被同學嘲笑」等情況。那麼需要解決問題的其實是孩子,而不是家長。在這時,家長就可以使用「接受性的語言」,包括兩種非語言的方法,一個是「用表情和肢體動作表示接受」,比如點頭、拍拍肩膀、微笑等,第二個是採用「被動傾聽」,也就是當孩子在做事情的時候,什麼都不做不說來表示你接受他的行為。此外,還有兩種用語言表達的方法,一個是「簡單的敲門磚」,比如當你發現孩子表情不對,或心情不佳時,可以說:「你想聊聊嗎?可以和我說說嗎?你有什麼想法等」,而另一種就是「積極聆聽」,相較於前三種方法,這一種最能夠達到問題的本質,有效性最強。因為它能夠讓孩子知道父母不光是願意聆聽他的想法,而且正確理解他的感受,知道他要表達什麼意思。那麼在具體使用「積極聆聽」時,最關鍵的是,父母需要關注孩子的感覺和情緒,體會孩子的想法,把對孩子發出的信息的解讀反饋回去,而不是對孩子發出的信息進行評判。

  那麼,我們再來看方法二,方法二和方法一使用的情況剛好相反,方法一是當孩子面對問題,出現的這個問題屬於孩子時,父母需要積極聆聽。那麼,方法二使用的情況則是當父母面對問題,不得不解決掉才可以正常生活或繼續做事。比如,孩子打斷你和朋友的談話;孩子把玩具扔得到處都是;孩子要求你講超過你允諾的睡前故事數量;孩子把音樂開得太大吵到你。以上這些行為實際上或潛在威脅到父母合理滿足自己的需求,對父母產生了實際的影響,而面對這些行為時,父母需要用某種方法來幫助自己,而不是幫助孩子。所以可見,當孩子面對問題時,需要由孩子發起對話,父母是傾聽者、建議者,希望幫助孩子找到解決方案,關注孩子的情感和需求,父母是被動的。而當父母面對問題時,對話則由父母發起,父母是信息發送者、影響者、希望幫助自己而非孩子,父母必須尋找自己的解決方案,需要關注自己的需求,父母更加主動。所以,當父母面對問題時,就需要使用方法二「發出我信息」。第一次聽到這個方法,大家可能會覺得不理解,什麼是「我信息」。信息還有你和我之分嗎?還真的是,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你信息」,你信息就是以你字開頭的信息,大家留意一下,我們每天對孩子說的話,絕大部分都是你信息,你要乖乖吃飯,你不要跑,你怎麼就不能坐下來安靜些,你能不能認真一點,你為什麼要打別人。等等等等,全部是以你字開頭的句子。但是當父母僅僅告訴孩子他們對一些不可接受行為的感受時,這些信息通常會變成「我信息」,比如,我現在很累不能陪你玩;我去學校接你,但發現你不在教室,我很擔心;我剛收拾完廚房,就被你弄亂了,我覺得不開心。可見,你信息和我信息非常好區分。那麼,在孩子的行為以某種實際的方式妨礙了父母享受生活的樂趣,或是滿足她的需求的權利,而使這種行為變得無法被接受時,這個問題無疑歸屬於父母,當父母覺得疲憊、失望、焦慮、煩躁時,他需要把自己的感覺通過編碼表達出來,比如父母因為疲勞而不想和5歲的孩子玩時,可能會產生這樣兩種編碼結果,1是「我累了」;2是「你煩不煩人」。可見,第二種編碼就是一種不好的編碼,它不能正確傳遞父母的真實所想或所感,反倒更多涉及孩子。所以,在任何時候,一條明確而有效的編碼都應該是利用「我信息」發出的。那麼,我們再來看看剛才這兩條編碼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反應,第一條我累了,孩子的解讀多是「媽媽累了」;第二條你煩不煩人,孩子的解決多為「媽媽討厭我」。

  可見,發出我信息是多麼重要。那麼如何發出正確的我信息,以產生效果或效果最大化呢,這就需要包含一下三個部分。1.對不可接受行為的描述;2.父母的感受;3.這個行為給父母造成的實際而具體的影響。也就是「行為+感受+影響」。那麼在描述孩子行為時,切記只是描述,而不含任何批判、判斷,就此,利用「當」字開頭的句子往往能很好的描述事實;而父母在表達自己的感受時,應該真實,根據當時當地自己的感覺表達出自己的感覺。在孩子面前展示透明的自我,其最大的回報就是與孩子之間建立更加親密的關係;最後一部分非常重要,很多父母說「我信息」沒有效果,多是源於他們把最後一部漏掉了。也就是孩子的行為對父母產生的實際影響,這種影響可以是某種讓你耗費錢財、時間、額外的工作或引起不便的東西。或是讓你無法完成自己的工作,或是讓你受傷、疲倦等。下面,我們來舉幾個例子。比如,當你大喊大叫時,我覺得不開心,因為我沒法和朋友說話了;當你把房間弄亂的時候,物品不得不再花時間和力氣打掃一遍,我覺得很累。

  在發出我信息時,父母需要注意,很多父母會發出經過偽裝的我信息,他們會把我覺得三個字作為句子的開始,認為這樣發出的就是我信息,比如我覺得你很懶,我覺得你不負責任,很明顯,雖然以我字開頭,但是還是你信息,因為它不能正確表達父母的感受,而是對孩子行為的一種評判。

  我信息產生的效果

  為什麼我信息會有效呢,因為孩子與成年人不同,他們常常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給其他人造成什麼影響,不能正確評估自己行為的後果,因此在追求自己目標的過程中,孩子往往對於自己行為產生的影響渾然不知。所以坦白而直率地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孩子,孩子是願意體諒成年人的,只是這種意願常常被成年人低估。

  我信息的其他應用

  那我們再來看看我信息除了可以表達對孩子不可接受行為的態度,還可以用來做什麼?其實 1.我信息還可以用來稱讚。父母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稱讚孩子時,句子的人稱是什麼?你真是個好孩子,你幹得不錯,你太厲害了。也是以你為主語的句子。我們都指導稱讚對於孩子非常重要,因為心理學家已經無數次證明某種行為後給予獎勵,能夠有效強化這種行為,增加它再次出現的機率。但是剛才例子中父母發出的稱讚信息都包含著對孩子的評判、評價。那我們來看看用我信息發出的稱讚是怎樣的,我真的很感謝你去丟垃圾,這本來是我的事情,非常感謝!謝謝你去機場接弟弟,省得我自己跑一趟,真的很感謝你。那麼,只要滿足下面兩個條件,正面的我信息就不容易像稱讚那樣被孩子理解為操縱性或控制性的行為。第一,父母不是有意試圖用這條信息對孩子施加影響,使他們重複父母希望他們做的事。第二,這條信息只是一個用來傳達一種發自內心的暫時性工具,也就是說這種情緒是真誠而真實的。

  2.我信息的另外一個用途是「預防一些問題」。發出一條我信息來預防未來可能出現的不可接受行為。比如,我需要在網上完成一項調查,所以我希望我們討論一下這個週末如何分享電腦。我想知道我們什麼時候吃完飯,因為我要開一個電視會議。這些預期的信息雖然不會讓父母總能得到想要的東西,但是讓你的孩子提前知道你在想什麼,好過等到他們做了不顧及你的需求的事。一條及時的我信息可以省去9次對抗。

  方法二就介紹完了,那我們來總結一下,

  方法二就是發出我信息,它使用的情況是當父母面對問題,不得不解決掉才可以正常生活或繼續做事時。比如,孩子打斷你和朋友的談話;孩子把玩具扔得到處都是;孩子要求你講超過你允諾的睡前故事數量。以上這些行為實際上或潛在威脅到父母合理滿足自己的需求,對父母產生了實際的影響,而面對這些行為時,父母需要用某種方法來幫助自己,而不是幫助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使用方法二「發出我信息」。比如,我現在很累不能陪你玩;我去學校接你,但發現你不在教室時,我很擔心;我剛收拾完廚房,就被你弄亂了,我覺得不開心。

  那麼如何讓我信息產生效果或效果最大化呢,這就需要包含一下三個部分。1.對不可接受行為的描述;2.父母的感受;3.這個行為給父母造成的實際而具體的影響。也就是「行為+感受+影響」。而在描述孩子行為時,要牢牢記住,只能描述事實,不應包含任何批判、判斷。那麼,利用「當」字開頭的句子往往能很好的描述事實;此外,父母在表達自己的感受時,應該真實,根據當時當地自己的感覺表達出自己的感覺;最後一部分非常重要,也就是孩子的行為對父母產生的實際影響,這種影響可以是某種讓你耗費錢財、時間、額外的工作或引起不便的東西。或是讓你無法完成自己的工作,或是讓你受傷、疲倦等。比如,當你大喊大叫時,我覺得不開心,因為我沒法和朋友說話了;當你把房間弄亂的時候,物品不得不再花時間和力氣打掃一遍,我覺得很累。

  在發出我信息時,父母需要注意,請不要使用經過偽裝的我信息,也就是用「我覺得」三個字作為句子開始的信息,比如我覺得你很懶,我覺得你不負責任,這些信息還是你信息,它是對孩子行為的一種評判。

  此外,我信息還可以用來稱讚,或是「預防一些問題」。發出一條我信息來預防未來可能出現的不可接受行為。

  方法三:沒有輸家

  下面,我們來介紹方法三,剛才我們說到的方法一和方法二分別是當孩子面對問題,以及當父母面對問題時如何處理。但是有沒有一種情況是孩子和父母都遇到問題,雙方的需求都受到了危及?這種情況其實是非常普遍的,這就是衝突,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會遇到。如何解決衝突可能是親子關係間最為關鍵的因素。衝突是生活的組成部分,它不一定是不好的。大多數父母把衝突視為某種需要不惜一切代價去避免的東西,但是衝突隨時都會發生,當兩個人的意願不相同,或需求相撞時,都會產生衝突。而孩子今後在家庭之外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非常多衝突,所以說,在此之前的家庭衝突,如果每一次都能夠積極有效地解決,其實對孩子是非常有益的。

  但是,現在的父母在面對衝突時的態度是怎樣的呢?作者發現絕大部分父母和孩子都會用輸贏的觀點來考慮問題。而這種輸贏導向正是造成現在父母身陷困境的根源。父母和孩子都認為不是你輸我贏,就是你贏我輸,是一種非此即彼的觀念。甚至有父親這樣說,你必須儘早讓孩子知道誰在家裏說了算。否則他們就會控制你。因此,當衝突發生時,大多數父母試圖用對自己有利的方式解決衝突,以便讓自己獲勝,讓孩子服從,我們稱這種方法為招數1;而另一些家長則總是因為害怕衝突,害怕孩子哭鬧而向孩子屈服,我們稱這種方法為招數2。

  使用招數1,父母與孩子經歷了一個需求發生衝突的情況,父母決定了解決方案,並宣布決定,同時希望孩子遵守。如果孩子不喜歡這個解決方案,父母可能首先利用說教的方式讓孩子接受這個解決方案。如果孩子拒絕,父母就會利用權利和權威來迫使孩子服從。比如,下雨了,孩子要出門但是不穿雨衣,父親苦口婆心地告訴孩子,不穿雨衣淋雨了會生病,但是孩子就是堅決不穿,最後父親說你必須得穿,不然就不能出門。可見,父親最終是用權利迫使孩子穿上雨衣。我們來看看為什麼招數1不好呢。因為父母要為勝利付出很大的代價。首先孩子可能會對父母產生怨恨。其次,孩子沒有什麼執行這個解決方案的動力,因為他的服從只是為了避免父母的懲罰或責備;3.孩子也無法發展自律精神,因為他完全沒有參與到解決問題種,只是被迫接受父母給出的解決方案。很多父母可能會為招數1辯解。認為它是一個非常快速解決衝突的方法。可是,這種好處常常是表面的,因為在此之後父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確保他們的決定得到執行。可以說,每一次父母採用招數1時,就剝奪了孩子學習自律和自我責任感的機會。那我們再來看看招數2為何無效?招數2指的是父母一味妥協,孩子得寸進尺。如果父母總是妥協,那麼就意味著孩子學會了怎樣用發脾氣來控制父母。並且在與同輩相處上,也總會遇到問題,此外,父母的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受控於孩子,會導致父母的育兒工作缺少快樂。有趣的是,很少有父母只用招數1或2.而是兩個交叉使用,或者對老大使用招數1對老二使用招數2.最為普遍的就是父母縱容孩子,在一段時間內孩子取勝,直到孩子的行為讓父母忍受不了時,父母就開始採取招數1進行干涉。但又會在事後覺得內疚,於是再回歸到招數2.這些父母們,幾乎都明白這兩種招數缺乏效力,但卻不知道還有招數3可以幫到他們。

  那麼,除了運用輸贏來解決親子衝突,還有一個深入人心的育兒觀念,這就是運用權威去控制、指導和訓練孩子。而正是這種固執地堅持父母必須而且應該對孩子行使權威的觀念,導致幾個世紀以來,父母的育兒方式和成年人對待兒童的方式都沒有任何重大變化。在孩子的心中,父母幾乎總是無所不知,不所不能,雖然這些感覺有時是準確的,但有時卻不是,孩子會為父母添加許多光環,一些脫離現實的品質、性格和能力。而且一些父母還有意培養孩子對自己的這種感覺,故意隱藏自己的缺陷。要知道,父母對孩子擁有權利是因為孩子非常依賴他們去滿足需求。而任何一位父母都知道,她可以通過運用權利來控制一個孩子,比如獎勵和懲罰來操控孩子行為。但是,父母對權利的運用其實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比如孩子會變得膽小和緊張。此外,隨著孩子越來越大,不再那樣依賴父母來滿足他們的需求時,父母的權利就會減少,隨之父母慣用的獎勵和懲罰也會失去效力。那麼對於父母最頭疼的青春反叛期又是怎麼回事呢?一個青春期的孩子曾對心理醫生說,你知道嗎?考試時我不是不知道答案,我就是不想考好,因為如果考好了,就會使我的父母高興,就好像顯示了他們是正確的。我才不會讓他們有那種感覺。還有的孩子說,你知道嗎,如果我的媽媽不總嘮叨,我就會把頭髮剪掉,但是只要他們想讓我剪掉,我就非得留著它。可見,青春反叛期的孩子好像就是要和父母對著幹。其實,青春期的孩子反叛的並不是父母,而是對抗他們的權利。如果父母從孩子出生時就能較少的依賴權利,而用非權利的方式來影響孩子,那麼孩子在進入青春期時,就沒什麼可反叛的。

  那在親子關係中不運用權利還可以怎麼辦?書中介紹的方法三就給出了在傳統非輸即贏的強權式衝突解決方法之外的全新解決之道。方法三是一種不涉及權利,沒有輸家的方法。衝突是以一種雙贏的方式得以解決的。首先,我們來簡單介紹一下方法三:父母與孩子遇到了一個需求衝突。父母請孩子與他一起尋找某種能令雙方接受的解決方案。他們中的一方或雙方可能會提供一些可能的解決方案。他們會仔細評價這些方案,並最終找到一個雙方均可接受的最終解決方案。這種方法不需要任何權利迫使接受或執行,因為是大家共同決議的。舉個例子,大家還記得我們之前說的一個有關下雨父親要求孩子穿雨衣但是孩子堅決不穿,最後父親強制孩子穿上的例子嗎?我們還用這個例子,但是用方法三來解決一下。首先,父親需要用積極聆聽來知道孩子不想穿雨衣的原因,在幾番對話中,父親知道孩子不穿雨衣的原因其實是嫌雨衣太難看。於是,父親告訴孩子,因為在下雨,如果直接出門會淋雨,那就很有可能生病。父親問孩子有什麼讓他們兩個都接受的解決方案嗎?孩子想了想,說她願意穿媽媽的雨衣,因為那件雨衣看上去挺酷的。於是,爸爸讓孩子自己去問媽媽是否可以借一下她的雨衣。媽媽回答可以,雖然袖子長一些,但是孩子覺得捲起來就可以了。最終問題解決了,並且皆大歡喜。上面這個例子中,衝突發生後,父親沒有用權利來強迫孩子,孩子還發動腦筋自己想到解決辦法,並且增進了親子關係。方法三還有一個特別棒的地方是,它只需要衝突的雙方按照當時的情況以及彼此的需求來解決問題,所以不同的家庭即使針對同一個問題也可以產生不同的解決方案,而不是提供給所有家庭一個標準解決方案。要知道,對於一個家庭有效的解決方案,對於另一家庭來說未必適用。所以,有了方法三,每一個獨一無二的家長和他獨一無二的孩子就可以通過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獨一無二的解決方案,來解決他們獨一無二的衝突。

  那為什麼方法三能夠奏效呢?有7個原因,第一,孩子有動力執行解決方案。因為他們參與了方案的制訂,他們感到一種自我的承諾,並且還得到父母的信任,所以他們更加渴望看到這個辦法生效。第二,有更多機會找到一個高質量的解決方案。因為它集合了大家的想法,更具創造性。第三,它培養了孩子思考的能力。因為當衝突出現時,父母會鼓勵孩子去想辦法。第四,方法三帶來更多的愛和更少的敵意。因為一個衝突得以以一個大家都滿意的方法解決,彼此之間更容易產生愛和親情。第五,更少的強制執行。因為是孩子自主自願同意施行的。第六,它消除了對權利的需求。因為在方法三中,父母的態度是尊重孩子的需求,也同時尊重自己的需求。進而就沒有反叛和父母必須統一戰線去對付孩子的情況。第六,它更容易觸及問題的本質。因為當遇到衝突父母直接給孩子一個解決方案,會阻礙孩子表達內心深處的情緒,而這些情緒其實是決定他當前行為的重要因素。就比如我們反覆說到的雨衣那個案例一樣,孩子不穿雨衣的根本原因並不是要淋雨,不是故意跟父母對著幹,而是因為不喜歡那件雨衣而已。第七,把孩子當作成年人對待。方法三傳達給孩子的信息是,父母尊重你的需求,但是我們也同樣有需求,這種平等的對待方式讓孩子感到被信任。

  下面,我們看看父母對方法三存在的疑慮。有的父母拒絕使用方法三,因為他們感覺方法三聽上去像是自己的父母經常使用的家庭會議。但是經過對比,我們發現傳統的家庭會議和方法三相去甚遠。首先,這些會議是以父母為中心的,解決方案也全部來自父母。孩子只是接受教誨。但方法三不是會議,而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參與者也不是一大家子人,而只涉及發生衝突幾個人,並且大家都是平等的。方法三也不存在教誨,沒有特定答案,而是一個尋找答案的過程。還有父母覺得方法三是軟弱的表現。一些父母特別是父親,會覺得方法三就是向孩子屈服和妥協。但實際上,方法三中,父母自身的需求也必須得到滿足,如果父母覺得自己向孩子讓步了,那就說明他們用的還是招數2,而不是方法三。此外,還有父母覺得群體無法做出決策。這其實是一個普遍的誤解,因為幾千年來,大家已經習慣被控制和控制別人。當然,還有的父母覺得方法三是不錯,但是太浪費時間了。無可否認,方法三相較於直接了當給出解決方案或強制孩子執行,要花費不少時間。但是長期來看,父母反倒可以節省時間,因為他們無須花費數不清的時間去提醒、強迫和監督孩子。此外,如果一個家庭已經熟練地運用方法三,那麼讓人驚奇的是,家庭中衝突發生的頻率會大大減少。有的父母還覺得,使用方法三,是不是我那些寶貴的知識和經驗都作廢了?我從生活中學到的積累的心得都無處分享了?其實正好相反,方法三是集合大家的智慧,父母大可放心將自己的經驗作為解決方案之一列出來,但是注意,不要強求孩子接受,您只是提供意見。有時候是不是必須使用招數1呢?比如孩子衝到馬路上,孩子動電源。當然,面對這些緊急情況,父母必須立即採取行動。但是在這些行為發生前,父母仍可以使用非權利的方法。比如父母可以與孩子討論被車子撞到的危險,帶著他沿著院子的邊緣散步,並告訴他超出這一範圍就不安全了,給孩子看一幅被撞到的交通事故圖片。每次孩子超出安全範圍就提醒他。父母不應該存在一種,只有懲罰才能讓孩子不去犯的意識,而是通過讓孩子在信任和理解的基礎上自己願意去接受。還有的父母害怕使用方法三會導致失去孩子對自己的尊重。很多父母其實對尊重一詞的理解有些偏頗,說到尊重,其實是希望孩子尊重自己的權威,讓孩子懼怕自己,以便讓孩子的行為符合自己的意願。有的父母可能無法接受這樣的解釋,說他們希望孩子是尊重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那麼,既然如此,你怎樣才會尊重另一個成年人的尊重呢?答案通常是,他應該展現他的能力,總之是以某種方式贏得我的尊重。是啊,父母也是如此,應該通過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知識來贏得孩子的尊重,而不是用強權使他們害怕。而且,那些採用方法三的家長,會越來越發現孩子對他們其實產生了一種新的尊重——這種尊重不是以恐懼為基礎,而是建立在把父母視為一個凡人的基礎上。

  如何操作方法三

  那麼,具體如何來執行方法三呢?書中介紹了6給步驟。第一,發現和定義衝突;第二:產生備選解決方案;第三,評估備選解決方案;第四,決定最好的解決方案;第五,執行決定;第六,對解決方案的效果進行追蹤評估。在實施這6個步驟前,還有兩項準備工作:父母應該清楚明白地告訴孩子,當前一個問題需要解決;然後非常明確地告訴孩子你希望和他一起尋找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那麼,現在我們具體來看看6個步驟應該怎樣做。第一,發現和定義衝突。這一步是方法三中最重要的步驟,因為一定要明確衝突的點在哪裏,並且父母應該注意,不要把自己預先想好的能夠滿足自己需求的解決方案羅列出來,而是應該把需求本身說出來。具體應該這樣做,父母明確告訴孩子你的感受是什麼,你有哪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者有什麼事情正在困擾你,在這裡,送出我信息非常重要。同時,採用大量的積極聆聽知道孩子的需求。最後闡述衝突和問題,以便讓你和孩子對需要解決的問題達成共識。第二步,產生可能的備選解決方案。首先,應該試著獲取孩子的解決方案,父母在稍後提供自己的解決方案。而最重要的是,不要評判、評價或貶低孩子提出的任何解決方案。也不要表示哪一個解決方案是你無法接受的。如果衝突涉及多個孩子,那麼需要鼓勵發言比較少的孩子給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在這一步驟裡,父母需要不斷鼓勵孩子給出方案,直到已經沒有更多的建議。第三步,評估備選解決方案。通常,父母可以和孩子排除掉彼此都完全無法接受的方案。在這一環節裏,雙方都應該坦承說出自己的感受——比如我不喜歡那個方案,那個方案不公平等。第四步,決定最好的解決方案。其實找出一個最佳解決方案沒有那麼難,下面有一些達成最終決定的4個小竅門:第1.不斷通過問“這個解決方案可行嗎?我們都同意這個方案嗎?”來測試孩子對方案的想法。第2.不要把一個決定看作是不可變更的最終決定。你可以說,讓我看來試試看,它是否有效?或我願意接受這個方案,你願意試一試嗎?第3.如果這個解決方案涉及很多要點,那麼最好把它們都寫下來。這樣才不會被忘記。第4.確保每個人都同意執行這個決定。第五步,執行決定。在一個決定被制訂後,我們需要詳細說明如何執行這個決定。父母和孩子必須明確誰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例如做家務,那麼就應該明確頻率,具體責任以及用什麼標準來衡量。第六步,對解決方案的效果進行評估。並非沒有輸家得到的方法都被證明是最好的,因此,有時候父母要查看一下孩子的反饋。孩子常常承諾執行一個方案,但之後卻被證明是難以執行的,或者父母可能會發現處於各種原因難以維護自己的利益。那麼,在一段時間後,父母可以詢問孩子“我們的方案效果如何”“你是不是還願意執行”。其實,並非所有的衝突都要嚴格按照順利用這6個步驟來解決。有時候,剛提出一個解決方案,問題就被解決了。

  在這6個步驟中,積極聆聽和發出我信息都非常重要。因為沒有輸家的方案要求當事的各方共同參與問題的解決,那麼有效的溝通是必不可少的。在最初使用沒有輸家的方法時,可能會遭到抗拒。尤其是對那些習慣了與父母的權利進行持續鬥爭的青少年來說。而對付這種不信任和抗拒心理的最好辦法是,父母暫時停止解決問題,試著以同情的態度理解孩子所表達的想法。如果孩子還是有所保留,不願參與,父母怎應該表法自己的感受——發出我信息。比如,我不希望在這個家中再使用我的權利,但是我也不希望向你的權利投降。我真的希望找到你能接受的解決方案。我們已經厭倦了家裏的戰爭,我認為我們可以用這種新方法解決衝突。通常,這些信息可以有效消除不信任和非抗拒心理,如果還是不行,父母可以把問題的解決暫緩一兩天,然後再次嘗試。要知道,當父母第一次聽到這種不再利用權利權威的方法有多懷疑和不信任,你就可以理解孩子在你想要嘗試這種方法時的心理了。

  如果找不到一個可以接受的方案怎麼辦?

  這是父母最擔心的一個問題。儘管有時候確實會遇到這種情況,但本質還是由於父母和孩子仍然保有非輸即贏的權利鬥爭思維模式。那麼,書中給出的建議是,在這種情況下,嘗試一切你能想到的辦法。例如:繼續談話;返回步驟2,找到更多解決方案;暫停衝突解決,第二天再開始;發出強烈的請求,鼓勵大家找到解決方案;把處理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公開討論。在使用方法三時,切記切記,父母千萬不可以中途禁不住誘惑,回歸招數1,才用權利的方法解決,這會導致孩子更加不信任父母,會讓你再次嘗試時難上加難。所以不管怎麼樣,都不能中途放棄回歸招數1,用權利權威解決問題。最後,還有的父母問,需要加入適當的懲罰嗎?只要懲罰合理,那麼納入決策裏不是很有效嗎?但,作者的意見是,父母最好不要對孩子未能遵守約定或方法三的決策進行懲罰。首先,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他們再也不會使用懲罰,即使是由孩子提議。其次,信任的態度能夠帶來更多回報——信任孩子的良好意圖和正直誠實的品質。孩子們也多次說到,當我們被信任的時候,我們就更願意擔起這份責任。

  除了找不到解決方案,還有一個問題可能會困擾父母,那就是當約定被打破時,該怎麼辦?首先,我們要知道,承諾被破壞的原因,可能是孩子發現自己承諾的東西太難履行;或者他們在自律和自我指導方面沒有太多經驗;他們已經習慣了依賴父母的權利來約束和控制他們自己;也可能僅僅是忘記去做而已;還有就是他們想要試探一下父母是否真的說到做到;也可能孩子當初接受解決方案時不一定是真心的,而是因為厭倦了解決過程。那麼,如果面對孩子不遵守約定的情況該怎麼辦呢?既不能用權威迫使,又不能懲罰,其實,解決方法很簡單,就是直接而坦承的向孩子發出我信息。不責備,不拒絕,不威脅。就這麼簡單。具體表述的方式可以是,你沒能遵守約定讓我很失望;我遵守了約定而你沒有,讓我覺得不公平;我以為我們都同意這個方法,但我現在卻發現你沒有履行義務。而如果一個孩子是因為忘記去做而沒有履行,面對這種情況,一般父母都會跟在孩子屁股後面,時不時就去提醒孩子,滿心想著給孩子一個定時器、一個字條、一個日程表等等。但是,作者在書中的建議是,千萬千萬不要這樣去 做,因為這樣除了會給父母帶來不便,也會造成孩子的依賴性,減緩他們的自律和自我責任感的發展。提醒孩子履行承諾,等於把他們當作不成熟、缺乏責任感的人。所以,當孩子忘記履行承諾時,只需要發出一條我信息就好了。

  解決孩子之間的衝突

  現在我們來看,如果幾個孩子之間發生衝突該怎麼辦?大多數父母會用非輸即贏方法來解決孩子之前的衝突,父母無疑在其中承擔了一個法官、裁判的角色。當父母以這些身分介入孩子的衝突時,他們就犯了承擔問題歸屬權的錯誤,把屬於孩子的問題攬到自己身上。這就剝奪了孩子為自己的衝突負責並學習如何用自己的努力解決衝突的機會,也致使孩子習慣依賴某些權威來為他們解決衝突。那麼,在孩子之間存在衝突時,父母其實應該完全置身於事外,用敲門磚讓孩子開口說,再用積極聆聽明確問題原委。

  還有一種常見的情況是,父母雙方也都陷入了孩子的衝突中,這時又該怎麼辦呢?最好的方法是,每個家長的都保持自由人的身分進入這個問題,而不要試圖建立統一戰線,因為在沒有輸家的方法中,每個人表達出真實的情感與需求尤為重要。父母產生了分歧,並表現在孩子面前,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反倒會讓孩子看到父母的真實情感,得到一份尊重和親情。

  如果家裏一個家長用方法三,一個不用呢,這會出現什麼問題。

  問題就是,孩子會很快發現,自己更喜歡使用方法三的家長,每次遇到問題更願意去和這位家長求助和探討。

  在介紹了方法三這麼行之有效後,還是會有父母心裏打著小算盤,也就是權利權威和沒有輸家的方法同時使用,當遇到雞毛蒜皮無傷大雅的小事時,父母採用方法三,當遇到大事時,則必須使用招數一,即依靠權利和權威解決。這種方法最壞的地方是,當孩子習慣這種作法後,當你真正想用方法三想解決問題時,已經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了。

  那方法三就介紹完了,我們來總結一下。

  方法三,即沒有輸家的方法。它是當父母與孩子遇到了一個需求衝突時,父母既不用權利和權威迫使孩子服從;也不用因為害怕孩子哭鬧而總是選擇向孩子妥協,而是請孩子與父母一起提出所有能想到的解決方案,並經過仔細評價和討論,選出一種彼此都能夠接受的解決方案。這種方法是一種完全擯棄傳統非輸即贏的強權式衝突解決方法外的全新解決之道。它不涉及權利,而是以一種雙贏的方式來解決。而且,方法三之所以奏效,是因為孩子參與了方案的制訂,他們感到一種自我的承諾,並且還得到父母的信任,所以非常有動力執行解決方案;此外,還能培養了孩子思考的能力,訓練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方法三集合了大家的智慧。因此有更多機會找到一個高質量的解決方案。

  那麼,具體如何來執行方法三呢?一共有6個步驟。第一,發現和定義衝突,在這裏,父母應該注意,不要把自己預先想好的能夠滿足自己需求的解決方案羅列出來,而是應該把需求本身說出來。第二:產生備選解決方案,在這一步中父母最應該注意的是,當孩子提出任何解決方案時,都要忍住不去評判;第三,評估備選解決方案;在這一環節裏,雙方都應該坦承說出自己的感受——比如我不喜歡那個方案,那個方案不公平等。第四,決定最好的解決方案;在這裡有4個小竅門:第1.不斷通過問“這個解決方案可行嗎?我們都同意這個方案嗎?”來測試孩子對方案的想法。第2.不要把一個決定看作是不可變更的最終決定。你可以說,讓我看來試試看,它是否有效?或我願意接受這個方案,你願意試一試嗎?第3.如果這個解決方案涉及很多要點,那麼最好把它們都寫下來。這樣才不會被忘記。第4.確保每個人都同意執行這個決定。第五步,執行決定。在一個決定被制訂後,父母和孩子必須明確誰在什麼時候做什麼。第六步,對解決方案的效果進行評估。在確定並執行了一段時間後,父母可以詢問孩子“我們的方案效果如何”“你是不是還願意執行”。其實,並非所有的衝突都要嚴格按照順利用這6個步驟來解決。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調整。但在這6個步驟中,積極聆聽和發出我信息都非常重要。因為沒有輸家的方案需要有效的溝通來保證當事的各方共同參與問題的解決。在最初使用沒有輸家的方法時,可能會遭到抗拒。尤其是對那些習慣了與父母的權利進行持續鬥爭的青少年來說。而對付這種不信任和抗拒心理的最好辦法是,父母暫時停止解決問題,試著以同情的態度理解孩子所表達的想法。如果孩子還是有所保留,不願參與,父母怎應該表法自己的感受——發出我信息。那如果孩子同意解決方案後,卻執行不利該怎麼辦?首先,要明確施行不利的原因,是因為孩子承諾的責任太多難以執行還是單純忘記了,面對前者,父母需要跟孩子重新探討方案做出調整,如果是後者,父母只需要發出我信息,而不應該跟在孩子屁股後面提醒。最後最後,父母們一定不能夠權威權利、妥協和方法三並用,這樣會導致孩子無所適從,也會導致你真正需要使用方法三時,效果甚微,甚至引起孩子的反叛。

  這本書解決的這三個主要的方法,並不能夠解決父母的所有問題,因為太多父母已經習慣了使用傳統的胡蘿蔔加大棒的方法,但是,越早學習到這些方法,越早在孩子身上實施,那麼,父母和孩子的受益就會越大。

  《P.E.T.父母效能训练》读后感(八):还没学习P.E.T.?你是称职的父母吗?

  老师上岗要教师证,医生上岗要执业医师证,而父母呢?怀胎十月诞下子女,自然而然就上岗成为父母?这样能称职吗?《P.E.T.父母效能训练》是由托马斯戈登博士写给千万个困扰于亲子关系的父母的沟通课程,P.E.T. 也即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 父母效能训练,训练父母上岗,成为称职的父母,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作者托马斯戈登博士曾获得三次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他终生致力于P.E.T.沟通模式,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万父母都受益于P.E.T.课程。

  《P.E.T.父母效能训练》首先举了大量的几乎每个父母都会犯的沟通障碍的例子,仿佛就是每个父母脱口而出的话。这些沟通障碍并不是没有效果:用哄骗等方法也能让孩子慢慢忘记他的消极情绪,用权威也能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但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孩子否定、逃避、害怕消极情绪,而父母因为无法解决问题而内疚;而权威几乎不可避免的会带来反抗,父母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唠叨督促检查。比如很典型的当孩子十几岁时会进入青春叛逆期,总和父母对着来。或者孩子长大以后从不向父母吐露心事,问他什么都不回答。亲子关系要么势如水火要么形同陌路。父母能安心地继续使用这些沟通障碍吗?

  那么,我们还有别的沟通方法吗?托马斯戈登给父母提供了P.E.T.沟通方式,通过一个简单的行为窗口和一条接纳线,清楚明了的划分问题归属并提供对应的沟通技巧。当孩子有问题时,使用积极倾听技巧,帮助孩子完全表达他们的情绪,使找到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法。当父母有问题时,使用我信息技巧,帮助孩子了解他们的行为造成的影响,使孩子自主改正他们的不当行为。当父母孩子都有问题时,积极倾听找到真正的问题,发送我信息表达父母的需求,运用第三法找到满足父母孩子双方需求的解决方案。P.E.T.沟通方式与父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沟通方式有很大不同,而这里的“问题”与我们平时理解的也有所不同,比如孩子在墙上乱涂乱画,按照现在想法可能觉得孩子做的不对,是孩子有问题,但是按照P.E.T.的问题归属原则,孩子可能是乐在其中的,有问题的是父母,这时就应该发送面质“我信息”,让孩子了解乱涂乱画会造成的破坏,使孩子停止在墙上乱涂乱画。如果这个时候孩子仍然有画画的需求,这时孩子也有问题,也就是父母孩子双方都有问题,就需要用第三法找到一个解决办法,比如提供一整面黑板墙给孩子画画或者提供可以擦洗的水性笔等等,这时具体到每个家庭会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正因为与我们日常习以为常的沟通方式有很大不同,因此需要父母不断地练习以熟练地运用。

  而P.E.T.沟通方式是否真的能改善亲子关系呢?《P.E.T.父母效能训练》书里介绍了更多的例子,在父母学习并熟练运用P.E.T.后,亲子关系从剑拔弩张变成温柔相待。甚至即使只是刚接触P.E.T.的父母也能通过一两次简单的积极倾听感受到P.E.T.带来的亲子关系改善。比如有一位家长在他的孩子抱怨学校老师太严厉的时候,第一次没有试着去讲道理,甚至什么都没有说,只是默默听孩子的抱怨,仔细聆听了孩子对老师的看法。当孩子完全表达出自己的情绪,而且明白父母尊重他的想法,这时一个得到了父母尊重的孩子自然是投桃报李,对父母给予相当的尊重。孩子感受到家庭里积极、和谐、温馨的氛围,愿意和父母沟通、交流,亲子关系越来越好。

  .E.T.沟通方式是否是万能药,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马上拿出来用,修补亲子关系?当然不是。P.E.T.沟通方式需要父母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即刻摒弃以往的沟通障碍,将P.E.T.的沟通理念内化于心。任何时候开始P.E.T.沟通方式都不晚,但是一定要在亲子关系恶化得无法修复之前,所以马上开始P.E.T.之旅,成为称职的父母吧。

  《P.E.T.父母效能训练》读后感(九):想要一个“听话”的孩子?父母先要学会“听话”

  “妈妈,我在幼儿园里面没有朋友。”孩子带着委屈的腔调说这句话的时候,当妈的是不是心里一紧?如何正确地回应呢? “妈妈,我还想玩。”都晚上十点多了,孩子还兴奋得上蹿下跳,而你明天要早起上班得赶紧休息,要怎么说服孩子睡觉呢? 《P.E.T.父母效能训练》分别为我们介绍了积极倾听的技巧和“我—信息”的方法。这本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专门向父母传授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技巧,改善亲子关系,父母成为“听话”的父母,让孩子成为“听话”的孩子。 首先要做“听话”的父母。父母要听懂孩子说的话背后的含义,当孩子说他在幼儿园没朋友,不要着急给他建议:你要活泼一点啦,友好一点啦。或者着急批评他:你是不是打人了?抢别人东西了?而是积极倾听他的情绪。积极倾听是在孩子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要用到的技巧。通过积极倾听孩子,找出问题的真实原因,让孩子自己找到怎么在幼儿园交到朋友的办法,在其他任何孩子有需求的时候能够自己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得到成长。 其次让孩子“听话”。父母必须"会说”,让孩子能按父母的话来做。冲他大吼“快去睡觉”“再不睡觉就打人了”可能让孩子乖乖地上床睡觉吗?这种情况,父母应该要准确的发送“面质我信息”,这是在父母有需求时需要正确运用的技巧,表达出孩子不睡觉对自己的切实影响,让孩子能准确地了解父母的感受,并设身处地地为父母着想,最终让孩子自觉地想要去睡觉。在父母有需求的时候,孩子能换位思考,改变自己的行为。 也有不管如何发送“面质我信息”,孩子都我行我素,不“听话”的情况。《P.E.T.父母效能训练》为我们介绍了“第三法”,针对如何解决不可避免的亲子冲突。这里的“第三法”是在第一法:听父母的和第二法:听孩子的两种非输即赢的基础上,由托马斯·戈登博士传授给父母的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办法。在亲子冲突里,父母与孩子都有需求,这时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寻找某种能令双方接受的解决方案,从而使双方的需求都得到满足。在使用“第三法”的过程中,就需要熟练的使用前面介绍的“积极倾听”技巧和“面质我信息”技巧,通过“积极倾听”确定孩子的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确定孩子真正的需求;通过“面质我信息”正确表达父母的需求;最终实现双方共赢。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积极的参与,解决办法是双方协商的而不是强制执行的,孩子能够主动做到而不会觉得被强迫、不情愿。 《P.E.T.父母效能训练》分以上三部分介绍了父母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通过训练使父母成为高效能的称职父母。最终你收获的不仅是“听话”的孩子,更是成长的孩子;不仅自身是“听话”的父母,更是成长了的父母;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沟通过程中增进亲子关系,让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和谐友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