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读后感10篇

2018-05-14 21:0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读后感10篇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是一本由北京时代文书有限公司著作,36.8元出版的24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6-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读后感(一):从无趣到诗意,我们的生活缺少了什么?

  说起我对做美食的喜爱,还要感谢一个小生命的到来。2012年,姐姐家里增添新丁-----一个可爱的小龙女诞生了!姐姐怀她的时候,害喜厉害一反常态胃口全变,以往最喜欢老妈做的饭菜,然到了孕后期,却“嫌弃”起妈妈手艺,只想到外面吃大厨做的菜。可是,“转基因”、“地沟油”……这非常时期,可不能太任性。我爱姐心切,担心她一直吃不下饭,影响身体健康和小生命的发育。于是勇担大任开始了我的厨房创作之旅。

  我一直认为厨房是一个很有魔性的地方。同样的食材烹饪手法不同、工序不同、加之配菜辅料差异,就千变万化出各种口味的美食。充满了创造力想象力。而最为关键的是,你要全程专注于眼前的食材,要有一颗安宁沉浸的心,才能做出美味可口食物,那种专注能让你忘记周围的一切。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字里行间散发出来的爱与心境,极其熨帖心意,听作者讲述与美食的故事,生活里的点滴细节时间仿佛一下子停止了。眼前的一桌一餐一碗一箸,都充满了感情,而日常那些能引起你烦乱的事情都变得不那么重要

  书中最吸引我的当属家事传承故事,从餐具的传承到家庭仪式、家事态度,让你不由感叹生活中不起眼的小细节,才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者一言一行,对后代潜移默化的影响都在细节中。

  1.

  “奶奶吃饭的时候桌上就摆着那些日式的小碟小皿。她脊背挺直地做得四平八稳,一口一口缓缓地吃。有时候我觉得她似乎是整个心思都跌入美味之间,完全隔绝在享受漩涡里。虽然吃的也不是什么大菜,但那种专心真是少见幸福。”

  只是这种端坐的姿态,已打动我心。

  老人常言,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原来好好吃饭是要这样吃。背后传递精髓是一种宠辱不惊专注从容的心境。九十六岁辞世前的奶奶,即使年迈,仍然每天慎重愉快地进行每一餐。素食、病患、食禁都没有影响她好好吃饭的决心快乐心情

  想想现今这个浮躁繁杂世界,吃饭成了例行公事的日常,我们是否有认真专注地好好吃过一顿饭?是否有仔细地去品味过食物划过味蕾的感觉?还是早已习惯了做一边吃着昂贵的食物,一边划着手机屏幕的低头族?

  2.

  生活中仪式的缺失,或许是我们现在生活变得无趣的原因

  一张心仪的大餐桌寄托了作者眷恋家庭紧密相连的心情。因想着它可以完成儿时全家围坐在餐桌前的情景,于是不惜财力、物力,一路携带迁移至异国,就像是将家携带在身边,从来不曾远行一样。有了这一张大大的餐桌,就如仪式般,有了常常一起聚餐的亲人朋友,有了日益增进的情感维系,家的感觉。

  这样看来,它何止只是一张桌子

  与之辗转异国漂洋过海的,还有历经数代,载满情感与记忆的餐具;不经意言传身教代代相传母亲做家事的方法技艺;厨房里发生的充满爱意经验技巧细微小事

  3.

  去阅读这样一本书,讲的是美食,力透纸背发现的是生活中日渐丢失的美好传统,对生活细致之美的追寻与发现。

  约翰*列侬说:“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时,生活已离我们而去。”

  我们烦躁身心,缺少诗意、无趣的生活,是时代压力个人恐慌。我们丢失了那颗愿意安于当下,埋首日常琐碎耐性

  我喜欢作者曾经勉励自己的一段话,觉得同样适用于今天的我们。

  寻找“真我”的年轻人应该明白,真我并不是“寻找到”的,而是“创造成”的;对于形成内在的人格,一个人的日常行动所具有的作用,远比内省或思维更为持久

  饮食生活是一面镜子,是一个家庭中最显现的文化。同样,一个人的日常,也是一面镜子,是最好的修行,也是对自我最好的诠释

  愿我们,都不必慌慌张张地过活,每天认认真真地吃饭,过好每一个日常。

  :

  作者由于辗转多地生活,台湾、泰国、意大利、美国等,各地的美食都有涉猎,很开眼。食材也是各异,不同于我们常见的食谱。食材不好搜罗,因此实操性方面欠缺一些。但整体内容、讲的故事,还是让人很舒服的,比较精心。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读后感(二):亲力亲为创造快乐生活

  之前读过蔡女士的《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很是喜欢,在书里她倡导的美好生活是“自律的作息,有节奏的生活、健康的食物、规律运动艺术爱好舒心工作”,要有生活的能力,懂得美、理解爱。蔡颖卿,台湾著名畅销书作家、生活美学家,生平最大的志愿是为家人经营讲究而不奢侈精致而不浪费的生活;二十余年来以此为目标努力不懈,写过如《厨房之歌》、《我的工作是母亲——Bubu的安家之歌》等书来推荐这种实作的生活哲学分享二十余年教养陪伴的经验,也记录如何在工作中乐为母亲的心得

  在《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中,每篇文章后面都附有一个相关的食谱,都是文章中提到过的美食,这种方式很有创意。食谱也很有趣,很多从未听说过的做法,比如把熟蚵装在喝伏特加的小杯中,看起来像鸡尾酒会常用的装食物或甜酒饮料的小杯一样,一口一杯,听上去就很别致

  书中,作者讲了很多她童年的饮食记忆,这也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家里人一起吃晚饭的情景。那时菜快烹饪好时,妈妈就会大喊饭好了来吃饭,尽管炉子还没熄火呢。大家都放下手中的事从房间出来,拿碗、摆放筷子,抬吃饭的桌子,一派热气朝天的景象饭桌上,大家也许讲生活趣事也许汇总要添补的生活用品,总之想起来总是热热闹闹的。妈妈还会给我们夹菜,让我们不要挑食,原来的饭桌上真是有温情、爱意涌动。而现在,吃饭的时间越来越短,相较原来在家吃一餐饭要四十分钟左右,现在最多也就二十分钟,都是匆匆吃过就去忙别的,更别提细细品味了。一方面是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一方面也是因为麻木早已把吃饭当成一种例行公事。其实吃饭也是把爱转化为具体的生活记忆的一种方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回忆起从前的食物从前的家庭聚餐都充满幸福,现在却没太大感受

  说起厨房,我最苦恼的就是洗碗了,这也是很多人最头疼的一项厨房工作了。但在蔡女士眼里,洗碗是一种可以学习的快乐。把一堆脏乱的碗盘清洗干净,会让人有一种“天地还很宽”的感觉。她说“我喜欢洗碗与所有的家事。亲手照顾的生活,有一种平实稳固味道,经得起细细咀嚼、值得我用心领会。”我想就是这种无论对洗碗还是繁杂的食材准备工作都欣然接受平静幸福的慢慢着手细致完成的态度,吸引了读者,打动了读者。这不仅是一种对家事的态度,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这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快乐,整本书都透露出浓浓的快乐气息。作者倡导的亲力亲为创造快乐生活的理念贯穿了整本书,无论是烹饪的乐趣还是永远葆有期待下一餐的美好心情,都在向读者传递这种理念。非常喜欢这本书!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读后感(三):美食在爱之中,爱在美食之外

  人对味道的偏好源于记忆,那种记忆从年幼懵懂之时便已深深扎根,随着岁月流逝慢慢开枝散叶最终覆盖一生的岁月。一方风土自有一方人情,你不会轻易知道初次见面的陌生人究竟钟爱酸甜苦辣中的哪一味。但是每一种口味偏好,都是浓浓爱意浇灌而成的绚丽花朵,它们的背后都有着平凡动人的故事。

  所以世人常云: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事实上这两者本就密不可分,如果失去了爱的烘托,再精致的菜肴也是索然无味。而爱意浓郁时,粗茶淡饭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享受。当平淡无奇的日子添加了爱的滋润后,一下子变得美味可口起来。

  如同作家蔡颖卿的这本书,举目望去满眼皆是家庭之爱的流淌,溢在字里行间简直浓到化不开。她在书中提到一张大餐桌,能容纳下全家老小同时用餐。当她搬家的时候,这张巨大的餐桌一直跟随着她穿过大街小巷,从而继续为这个家庭效力。这样的桌子不仅仅是一张简单的餐桌,而是确保全家人齐聚一堂的功臣。桌上的菜肴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家人在节庆的团聚,这种浓烈的爱使得最平凡的菜肴也无端的华贵起来。

  书中附有很多菜肴的制作过程,这些菜肴大多具有浓烈的日本风味和东南亚风格,这当然和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有关。书中还有很多厨房中的小贴士,这让我这个家庭煮夫不时击节赞叹,毕竟在人间烟火历练久了才能知道后厨别有洞天。虽然那些小贴士的内容不过是最基本的刀工和烹制,但实用性很高,可以避免很多伤害和烹饪事故——毕竟谁都不愿意把菜烧焦,或者做走了味。

  纵观全书,她所提供给大家的菜肴和所用的调料都是在集市上不难见到的东西。这本身得益于她在写书时的筛选——分享经验之前尽量避免使用难以购买的物件实在不能避免的(如味醂),她也提出了方便可行的替代方案。不论是那些美食背后的故事,还是那些菜谱,都在她的笔下工整排列,如同切好的三文鱼刺身,仅仅看上一看便已经食指大动。

  身在大城市打拼久的人会厌倦,看惯了灯红酒绿奢华佳肴自然会发现,那些华贵的宴席本身的附加作用早已超越了美食本身。而当我看到这本家常味道十足的书时,那感觉如同一阵清新的风拂过心头一般。一茶一饭间满溢家庭之爱,区区一碗中卷奶油饭已经足能让人暂时忘却一身烦恼,然后带着希望重新上路。

  蔡颖卿的文字洗尽铅华,退却物欲,于闲话家常中尽显淳朴之美。简单朴素的文字和饭食之下掩藏着低调深沉生活态度和对那些本应无人问津的日常琐碎生活细节的品味和珍惜。她并不会用那些大道理教育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去发现烹饪和劳动自身的美,从而使得下一代拥有着健康圆满的人格。那种简朴自律的生活方式和对生活由衷的热爱时代相传,使得美食成为家庭之爱的一部分,而广阔的爱早已超越了美食本身。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读后感(四):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

  其实更喜欢本书的副标题,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呈现出了一种认真生活、认真教养子女、认真对待每一餐食的生活态度。喜欢这种对生活、对家庭、对子女、对家事、对美食充满的满满的爱,以及细水流淌在日常之间的无时不刻的关注

  生活越来越忙,追求越来越多,工作要上进专业精进、英语要提升兴趣培养身体锻炼,一年还要安排至少两个长旅行和数个小旅行,感觉人生就像是陀螺。时间要怎么挤出来,好像最容易牺牲的就是烹饪。

  平心而论,自己还算是个喜欢做饭的人,喜欢自己出品的家常的味道,更喜欢父母在时,自己掌勺,让爸妈换个口味,看到他们露出喜悦笑容,虽然这笑容未必是因做菜的味道,可能大多是因为自己偶尔的陪伴吧。不过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以食堂外卖为主。自己常常都是一个人,如果做一餐饭,从处理食材开始,到成品上桌往往至少需要小时,而十五分钟就吃完了,之后还要花半小时去洗刷和收拾厨房,久而久之,除了一些超级简单的煮面条之类的,好久都没有做饭了。

  慢慢翻看这本书,感觉着字里行间对于生活的喜悦与感恩,年迈的奶奶每天慎重愉快的进行每一餐,餐点简单,但形式异常隆重,好好吃、慢慢享受。餐具、摆盘、配菜,每一个细节都能闪出对生活应有的惊喜与赞叹。包括书中的配图,在翻看时都没有觉察出来,文字、配图、照片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看后记才知道是女儿所做,通过妈妈的手或孩子的手或家人的手处理食材的某个瞬间,让大家感受到满满的爱和一份足以传达从厨房实务中体会到的快乐。

  愿我们都更有生活的能力、更懂得美、更理解爱。愿我们每一天都好好过,每一餐都好好吃。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读后感(五):善待自己才是爱和美食最高真谛

  我们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和老外不太一样,人家的攀谈习惯从天气开始,而我们中华民族,习惯从吃打开话题:今天吃了么?我对你的关心,具象到关心你的饮食。这是一句非常能拉近陌生人间距离问候

  在我离开父母的那些日子里,跟我那含蓄的爸妈的电话总是很短暂:吃了么?吃了,那就好。没事就挂了啊。尽管对话最长也不过1分钟,我却总是能从这不超过1分钟的对话里汲取一个月的坚持的正能量

  我的父亲,是一名厨师,一名非著名湘菜厨子,目前在魔都经营一个小馆子。他性子很急,脾气很臭,他处理问题的方式很多时候奉行简单粗暴,若非具有重大意义特殊日子,平日在自己家里他有点小傲娇,轻易不下厨。从我很小开始我就知道,他的人生理想不是挣多少RMB,不是当官有权势(曾经有机会走上仕途,结果呵呵哒),而是有一家自己经营的小馆子,不要求每日流水增涨,只求客户笑眯眯来,吃饱喝足乐呵呵走。熟悉的老客常回头,偶能新客到店里叨叨。我妈妈对他很依赖,只是偶尔也有点小牢骚,因为我爸,多年以来,为了实现梦想,从不曾妥协。他教回我,唯有善待自己,才有说爱的资格。

  我隔壁同事的领导正在办理离婚手续,我们很多人都感觉不可思议:他们极其般配,她老婆也绝对是人间尤物的级别:肤白貌美大长腿,家财万贯好性情。然而婚姻依然告急,他给出的离婚理由是,她连菜市场的门都不知道哪边开,我们吃不到一块儿去,长期为了吃这件事争吵。我在享受美食她嚷嚷减肥,大部分时间面对独自一人的餐桌,丝毫感受不到婚姻的美好,口味不能苟同,生活就过不到一块儿去。在美食世界里,孤独都是不能妥协的。

  日常生活圈子里,总是那些热爱吃货朋友们生活的最无害,最简单真诚。他们的幸福感很高,很多事最愿意拿出来和人分享,从而获得更多的朋友。曾经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你永远很感恩,很幸福的活着?我想不出特别的原因,只能回答说:因为我父亲是个厨子。我的家庭教育告诉我,善待自己,总是要从善待自己的胃开始。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并不是为取悦他人,用美食来善待自己,其实是我在陌生城市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事。那些年,再艰难的日子里,每周都要自己为自己摆上几荤几素,尽管就自己一人和时光相守,也时常告诉自己要好好享受美食,犒赏自己,诚实面对自己是我学会爱里最重要的一课,

  精致的菜肴,色香味面面俱到才能得到味蕾的满足,精心烹饪,慢慢催化的生活才有质感,

  快节奏生活里,真正属于自己的,唯有与美食相伴的时光才是美好的。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如此,才能将生活缓缓变慢,让生活的质感提升。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读后感(六):一餐一饭皆是爱

  文/宇过天晴

  在我的意识中,一直都追求一种恬静温暖的生活状态,生活被安排的井然有序,平静优雅地朝自己的方向努力,每天的一餐一饭都用心对待,享受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认识蔡卿颖源于她那本《用细节把日子过程诗》,透过这本书,便喜爱上了这个人,蔡卿颖老师温婉优雅的性情淋漓尽致地显现在她的文字中。

  这本《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更像是《用细节把日子过程诗》的延续,之前的这本记述了蔡女士的日常生活和生活态度,而这本便是日常生活美食的具体做法和展现。

  从书的排版制作中便能看出蔡女士对生活的用心,简简单单的食材和感悟通过她的双手便能展现出美好的形态。

  很喜欢这本书的名字--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一个人要对生活充满爱,才能活出有爱的人生,而我认为对生活的爱意是可以从一日三餐中建立起来的。

  我是一个需要目标和方向的人,知道自己的路在哪里,心里才走的踏实,但有时候不免有点累,我有一个朋友,她是以享受人生作为生活理念的人,从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很轻松自在的人,对于废脑力的事情她一般都比较抗拒,不过自在久了不免失去对生活的把控。

  前几年,那时候的我心气盛,眼界高,相信只要努力很多事情都有可能做到,当然并不是偏向自负层面,只是觉得很多事情还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那时候对待美食的态度还有一点浮躁的心态,做出美食更多的是可以展现在朋友面前,作为炫耀的资本。

  现在的我经历过一些,看到一些,明白一些后,心智比以前要成熟很多,很多时候,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甚至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的态度,都是由自己的心决定的,而这也反应在美食上。

  现在对待生活的态度,要有自己的方向,不过是以享受过程的心态,在作者蔡卿颖身上便看到了这种力量。

  很庆幸自己对书的喜爱,也很庆幸自己能在书中结识很多美好的人,发现生活中另一面的美好,很小的时候,我们家的厨房都是妈妈在打理,妈妈出于对我们的爱,很多都是自己亲力亲为,但是厨房里的食材也有很乱的时候,所以,很小时候我便期望未来的某一天,我能有一个自己整洁温馨的厨房,那里是我的天地,做美食,做爱的美食… …而我没想到的是,一个女人还可以把食材和厨房利用的这么淋漓尽致,蔡卿颖老师让我体会到了温柔但有力量的生活态度。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读后感(七):“回家吃饭“是多么温暖的存在

  蔡卿颖的书永远有一种治愈力,带着日常的烟火气,慢慢地在你眼前以及大脑中铺展开来。而这一本,她用温婉质朴的语言对你诉说着“好好吃饭,之必要”。

  于是,一边读一边你会反思性地问自己:“有多久没有回家吃饭了?有多久没有为心爱的人下厨做饭?”其实,有时候只是简单的料理,却因满载着丰厚的心意,便让每一入口食物,都变得美味极了。我们对爱和美食的追求永远不停止,永远贪婪,永远真心。

  自从工作之后,在外吃饭成了必然。有时候晚上加班忙到很晚,就点个外卖,偶尔约上同事一起吃饭,大多也并不是为了吃而是有工作要谈。“吃饭”本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似乎渐渐被边缘化了。

  每天,母亲总会发来短信问一句:“今天回家吃饭吗?”

  “不了,今天要加班。”我回。

  “今天你爸特地烧了红烧肉,你回来吃饭吧!”

  “我有事回不来,你帮我留一点吧。”

  这几乎是我和母亲短信记录里最多的对话内容。

  工作最初的三年里,我的状态几乎就是这样。虽然家并不在异地,但仍旧很少会回家吃饭,一周好不容易休息的那两天也都让给了闺蜜和朋友。

  遇到一家三口能坐在一起吃顿晚饭,母亲就会准备一大桌菜,父亲也会特地去菜场买些时鲜的鱼虾。他们总说,一家三口一起吃饭味道特别好。父亲说:“记得你小时候吃饭挺慢的,一口一回味地,现在吃饭速度怎么越来越快,搞得一家人吃饭在比赛一样。”

  三年前,我辞职开始创业,彻底调整自己的状态,我想留更多的时间“回家吃饭”。我现在特别愿意回家,白天即便再忙再累,想到晚上可以回家吃顿饭,一颗心就无比安慰。吃饭的时候,大家会聊聊最近公司发生的事情,又遇到了哪些极品客户,说到激动委屈的时候,父亲一放筷子:“不开心了大不了回家,我们给你做一大桌好吃的,我们养着你。”

  “回家吃饭”原来是那么温暖的存在。

  后来,我每年会有很长时间在外旅行,并不会想家,倒是想念母亲做的饭。

  每次出远门,都是等到钱花得差不多准备滚回家之前,依旧老习惯给母亲发了短信,把要吃的菜列好让她早早准备起来,等我回家。以前的我总说要去看世界,可如今我倒深刻地认识到,世界是看不完的,差不多就回家吧。能够健康陪伴在家人身边就够了,其他都不重要。所谓生老病死,逃不过的,时间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多。千万不要到来不及的时候才后悔那些年没有对不喜欢的人更讨厌,对爱的人更珍惜。

  经常遇到一些人抱怨“不想回家,一回家就心烦”的时候,我总会笑说,我很喜欢回家啊,我下班别的都不想,就想回家,回家吃饭。想到都会心里一暖,觉得莫大的安慰。我觉得“喜欢回家”是一个孩子对父母、丈夫对妻子最高的肯定。

  蔡卿颖在书里写道:“料理的最高境界是爱、工夫、真心。”我觉得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也是如此,想要给对方最好的,打从心里感到快乐。

  谢谢总有人会忍受我的坏脾气,谢谢每天不管我是否回家吃饭总为我留着菜。我觉得,“回家吃饭”这个词真好听。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读后感(八):多一分,少一分

  关于成长,关于陪伴,多一分如何,少一分如何,不可说。

  小时候羡慕别的小朋友都有家长接送,而自己,即使雷雨天气,也只能自己淋雨回家。会羡慕邻居家总有好吃的零食,这些对我们家来说,却是逢年过节的奢侈。

  看《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前几章的时候,会有一些特别的感觉。会不自禁想起自己的童年,父母的教导,以及互相的陪伴。作者将和女儿一起家务视作一种享受,会慢慢教女儿去做一些家务,让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创作。女人似乎天生就有某些内务的能力,厨房更向是她们与生俱来的天赋。作者平平叙述着每次女儿带给她的惊喜,关于成长,关于陪伴,父母与子女,也是互相的吧。父母陪伴子女长大,子女陪伴父母变老,而成长,永远不会停。

  中学的时候,每天和父母相处的时间都很少,这些很少的时间,还有大部分花来了吵架,现在回想起来有些记不清都吵了些什么。看书时也会想,如果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会是什么样?书中慢慢出现菜谱的时候,便再不会再有这个想法。作者把自己的爱与美食融合在一起,带给自己的家人,温暖而美好。但并非所有家庭都会如此,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幸福。好比同一道菜,各人有各自的做法,甚至放糖放盐的量都不会相同,可是只要最后吃的人是愉悦的,那么就够了。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聊到新闻里说,国外一男子一年做500多道不重样的早餐给妻子吃。朋友们说,哇,好厉害。我却想,吃的人也挺厉害的。付出的心意被感知,是件美丽的事情,而这心意如有回应,更是美妙。想想如果妻子每天都挑剔餐食做的不满意,这男子必然也不会一直做下来。并不是单纯付出就伟大了,一方愿意给予,一方愿意接受,才最好。作者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那必然也是和一帮诗人一起生活,否则一定是多一个悲剧家庭。

  书里的人,仿佛总是淡淡的,生活就该如此的感觉,作者热爱生活,懂得生活,列出了一些食谱,让人看了跃跃欲试,无奈实在没有诗人的潜质,想想就作罢,除了有些食谱写的过于简单,无法理解到底怎么做成的,还有就是独自在外家人不在身旁,再好的美味一人品尝,尝到更多的却是遗憾。

  而成长和陪伴,或者就是美食与爱,也或者就是我们的生活而已。遇见口味重的人则多加调味料,遇见口味清淡的人,请一定减少调味料,不可辜负也。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读后感(九):不可辜负的心意

  跟我借这本书看的同事都是年轻小姑娘,冲着爱情和美食来的,而事实上,翻开书才知书中所说的爱更多的是对家庭的,亲情为主。书里提到的美食,也多半不是单纯介绍做法。而是讲是做料理的心。

  从小时候的家家酒,到拿到第一本菜谱,以及获得快乐餐桌统筹设计大奖。作者用自己的经历来告诉大家:“专业厨艺与家庭料理的共同点—想要给别人最好的食物,打从心里感到快乐,想要得到幸福的感觉。”

  一个做了多年家庭主妇的美食随笔,透着幸福快乐,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讲食物的时候都会考虑日本,台湾,泰国的不同特点。

  书里面提到的菜谱还会加tips,提供一些处理食材的小窍门。觉得就像体贴入微的妈妈在身边叮咛。让你不知不觉中会爱上厨房,觉得做菜不只是为了口腹之欲,还有心意的传达。从爱上吃美食到喜欢做美食是生活的修炼。

  做个会吃美味的人,更要做个会做美食的人。

  作者在讲给家人做饭的时候,多次提到妈妈的影响,妈妈的厨房哲学,妈妈的做法等等,知道你自己身为人母,晋级成妈妈说了,那一代代的传承,也是爱不尽的播撒。看此书总会勾起关于妈妈与厨房的回忆。记忆中妈妈跟厨房就是和谐的搭配。关于美食最温暖的记忆绝对是妈妈的味道。还有妈妈的围裙,家中的厨房这些名词,自带温馨背景乐啊。最好吃的也必然是妈妈的味道。

  有一次和同事聊天,讲到番茄炒鸡蛋的做法。她最喜欢她妈妈做的,因为会在炒这道菜之前,用花椒炝锅,用炸过花椒的油来炒蛋,很香,也很特别,是属于她的独家记忆,独家味道。其实所谓私房菜都是满满的对家人爱的表达。书里面提供的菜谱不少,可能并不完全符合你的口味,也不必照搬来做。记住属于你家的味道,学会妈妈的拿手菜,也一样没有辜负爱的心意。

  想想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菜肴在餐桌上被一扫光,是什么感觉?会收获成就感以外的东西,就是家人心满意足的表情吧。不可辜负的也就是这种幸福,仅仅美食是不够的,真正不可辜负的是为家人付出的心,是那份快乐生活的自得。

  既然不可辜负,那就,放下心,动起手来,为家人做一次私房菜吧。

  喜欢我的朋友,欢迎关注公众号:DJ有时,欢迎大家投稿合作。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读后感(十):唯食色不可戒

  唯食色不可戒

  读《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文/方木鱼

  把日子过成诗,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但《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说白了,就是唯食色不可戒。千百年前圣贤的言论,向来应该是不错的。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有不同的版本,最早是在作者山亭夜宴的叙述中,通过二十五个关于各类美食的故事,展现出的是女性对于生活、情感、人生的领悟和面对世界的勇气和执着。

  蔡颖卿是台湾人她曾说,自己生平最大的志愿是为家人经营出讲究而不奢侈,精致而不浪费的生活。更加难能可贵是的,她二十余年来以此为目标努力不懈,并不遗余力地向周围人推荐。

  在推荐序《美食与爱,梦想可以兼顾》里,推荐人邓美玲有一句话让我沉思:“我很年轻就成家,但三十六岁那年,我的家被一场空难毁了。让我感兴趣的是前半句。

  年轻成家,到底是不是一件坏事?有人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有人说,先成家,后立业。记得前面刚刚看过一本书,三十岁的她说,如果时光可以让她倒回去十年,她一定要在二十岁的时候生孩子,这样,当她三十岁的时候,自己的孩子就可以十岁了。

  这份见解,让我吃惊。

  蔡颖卿不是个愚钝的人。她懂得如何《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她知道《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她会“用爱、工夫、真心来烹调每一份食物”,因为她知道“快乐的生活是自己动手创造的”。

  书中,让我感动的,不是那些精致的食材,不是那些美味的菜肴,而是一篇小小的《厨房小记事》:小时候母亲会一样样地教导孩子“拣菜”,所以我们处理过许多青菜。从小就知道,不是每一把菜拿起来洗切之后就可以下锅。该去皮的要去皮,该掐捏的不可以切,没一种菜都有自己最好的处理方式。

  在《凡事求好》一文中,作者书,寻找真我的年轻人应该明白,真我并不是寻找到的,而是创造成的。对于形成内在的人格,一个人的日常行动所据哟U盾作用,远比内省或思维更为持久。

  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却给了我们关于生活最初的经验。而这,也许只有在家这个场所,在父与母这个特定人物下,才能让人牢记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