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重返现场.弗洛伊德的恐惧》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重返现场.弗洛伊德的恐惧》读后感10篇

2018-05-16 20:4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重返现场.弗洛伊德的恐惧》读后感10篇

  《《重返现场.弗洛伊德的恐惧》》是一本由宇尘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50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01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返现场.弗洛伊德的恐惧》》读后感(一):有梦做谁都了不起

  关于变脸的记忆印象深刻的还是童年观看的两部古装电视剧——《笑傲江湖》(张纪中版)和《神探狄仁杰》。青城派的老道余沧海是个阴冷诡谲的人物,像极了哥谭市的小丑。这两人都时常以假面示人,不知是因为虚假面孔带来的安全感还是内心真的已经趋同假面所示的人格。另一个变脸的记忆来自于梁冠华版的《神探狄仁杰》,编剧一旦想大开脑洞或是有填不上的逻辑漏洞,就马上请出亚洲四大邪术鼻祖——唐朝变脸术,一块猪皮再辅之以简单的造模技巧,就可以让你成为这世上你想成为的任何人。看似简易,但其中原理十分深奥,或许还有请神画符、心诚则灵的技术难关。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只有韩国人接近了这项古老技艺

  元芳,你看这位曾大人是真是假?

  总之,变脸就是一个能让人产生官能性焦虑词语,因为正常人难以捉摸善变脸皮下是否潜藏着一个暴虐灵魂。这种来自未知神秘,我们在潜意识中默认为危险,在文学作品中能起到衬托气氛制造悬念作用;可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时喜时怒、阴晴不定的变脸侠,怕是邻居家的狗都要绕着你走。

  《重返现场•弗洛伊德的恐惧》在我看来就是讲述了一个变脸的故事

  剧透分割线--------------------------------------------------------------------------------------------------------------------------

  《重返现场》系列终于有一部没有让慕容雨川担任主角的故事了(虽然他还蛮讨人喜欢的)。在本次叙事中主要有三条主线发挥作用,也就是说,读者将以三个人视角还原整个案件的原貌。

  首先,我们跟随县级优秀干部、警局刑侦科长郭淮同志一起重返现场:凶手残暴,受害人很无辜女友贴心神经病很烦人……郭淮同志一经登场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有普通人的一切特征:身手一般却喜欢强出头,有妒忌心,胆子不大,时不时还闹点小情绪;但他也有着过人之处,细心,缜密,有人情味。仅就这些特点来说,郭淮的人物塑造是成功的,他没有超越常人的锋锐棱角,以朴实见长,人物感情丰满,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这些特征代表了——他极适合作为读者视角呈现,因为读者很容易对一个没有太多鲜明特征的角色产生代入感,他不是没有存在感,而是有很强的融入环境能力,读者在他的视角下能尽快的进入故事的节奏

  接下来,是自始至终以蒙胧姿态穿插剧情的做梦人——叶倩颖小姐。每次出场,还没等导师提问,马上能自觉地说出自己最近的梦。最可怕的是,不需要导师和节目组的帮助,每个梦都能在近期实现,有梦做谁都了不起,可以说是个真正的梦想家。这个视角前期作为辅助视角,巧妙地担当了每次事件切换的过场。她貌似游离在案件之外,但总因梦境和主线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直到几重真相被层层揭开,这个癫狂、不安的角色终于重返梦境,帮助读者拨开了层层迷雾

  最后,是系列女主之一(心酸QAQ)陆小棠同志,她是整个故事中最值得被读者信赖的角色,在作者制造的迷雾越来越浓时,读者需要一个能被完全信赖的角色作为引导,这时会产生一种孤岛式的心里特征(内心依赖和外部恐惧),这是悬疑侦探小说的惯用套路,作者驾轻就熟

  为什么要说到视角呢?

  因为这本书太容易让人联想到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杰作《罗杰疑案》。

  简单来讲,《罗杰疑案》讲述了“我”和大侦探波洛组团调查的一件凶杀案,“我”作为案件的主讲人,为读者提供第一手现场资料最新进展,但最终,扛着摄像机为大家实况转播的“我”,从没有进入摄像机镜头的“我”,其实才是罪魁祸首

  流派滴开山鼻祖

  讲到这里相信大家也明白了,郭淮和叶倩颖才是这起案件的主要负责人

  这是典型的叙事诡计,说白了就是作者带着读者玩,互动性极强。

  叙事诡计成功的关键就是人物塑造,在于不露声色地转移读者的注意力,而作为叙事视角的角色尽量的扁平化、透明化。

  郭淮同志在前半部分都是以这样的思路塑造的,直到女朋友遇害,他才渐渐地被陆小棠视角取代,但之前叙事所营造的信任感却并没有消失,因为郭淮性情转变合情合理。所以郭淮在前进旅馆恢复为第一视角时,读者反而有种抓住救命稻草般的安全感。

  当作者启用之前所有的伏笔指名道姓地说:郭淮是个坏同志,就能对读者产生巨大冲击。这种冲击效果的营造源自于读者意识的瞬间剥离:读者一直对他抱有满满的期待和信任,很容易将自己带入到郭淮的角色中,而在郭淮变成坏同志时,读者与这个角色立马产生隔阂。因为我们刚刚知道那个朴实的脸皮下埋着的是痴情极端、残暴。

  他割下别人的脸皮,只是为了引出曾经胆大包天,如今蝇营狗苟的魑魅魍魉。

  郭淮这个坏同志的变脸是一般罪犯惯用的,用表面平静掩饰反人类意图。人物塑造绝对成功。

  真正可怕的是资深梦想家、变脸艺术家“叶倩颖”小姐,她不是本次案件的案犯,但却是两年前一起陈案的始作俑者

  本名白冰冰,因闺蜜叶倩颖情商过低遂生杀意,骗至小旅馆残忍虐待,敲诈勒索,致其面目全非,最终残忍杀害。其后借用韩国国术整容大法窃得闺蜜身份,葬原名在地窖,得富贵于鹊巢。

  白冰冰小姐用叶倩颖的身份生活了两年,可内心时时煎熬,整日做梦,精神错乱。进而在自我保护意识的催促下彻底认同了“我是叶倩颖”这一事实,还顺便给自己编了一个改良版的故事:

  本人叶倩颖,因自身情商太低常招闺蜜冰冰侧目,又因智商太低被骗至小旅馆残忍虐待,敲诈勒索。忽有一日,惊觉绳索松弛,遂趁其不备暴起杀人,葬冰冰于地窖,享富贵在人间

  白冰冰女士症状看来是由焦虑和抑郁引起的自我意识障碍传播学者米德认为,每个人的个人意识都是“主我”和“客我”相互交织而成的,白冰冰女士由于长期处在的人格分裂的生活状态中,所接收到的“客我”的信息全都是关于叶倩颖这一主体的,从而与她“本格的我”——白冰冰的认知产生了撕裂,导致她对“主我”的认识产生两个印象,关于叶倩颖的印象由于得到了“客我”的反复肯定,成为了她认知中稳定的、罪恶感较浅的意识,一旦沉迷在这个身份中,潜藏的“主我”意识——白冰冰,就很难被唤醒了。

  看来白冰冰女士深入贯彻了博尔赫斯的精神——做穷凶极恶事情的人应当假想那件事情已经完成,应当把将来当成过去那样无法挽回。

  模仿并超越,白冰冰女士凭借常人难以忍受心理自残终于做到了!

  以上是传播学学渣的一点想法,不具有权威性。

  白冰冰女士的变脸大戏拉下帷幕,她无可隐瞒是非曲直对她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她已经困在了自己编织的梦境中,分不清现实与虚幻,甚至辨不清自己的真身。命运委派坏同志郭淮揭开她隐藏最深的伤疤,唤醒了她体内共存的两个灵魂,她将终日陷入恐惧不可自拔,现实和梦境全都是炼狱。

  这个善于做梦和变脸的角色塑造很丰满,也比较合理,关键是她撑起了整本小说的悬念,还是比较成功的。

  看来变脸还是不要轻易尝试的好,仅有的一副面具已经让现代人不堪重负,何必自找烦恼

  我还是挺喜欢这个系列的书哒。

  《《重返现场.弗洛伊德的恐惧》》读后感(二):重返现场之弗洛伊德的恐惧

  不知道怎么解释自己的重口味,总之一直以来就很喜欢血腥暴力、喜欢恐怖悬疑。去年大热的网剧《白夜追凶》和《法医秦明》,都让我意犹未尽,看完剧不过瘾,就开始原著,看书不过瘾,还要继续看更多。就这样,在无意间发现了宇尘的《重返现场》。很喜欢宇尘的名字,像是宇宙间的一粒尘土,似乎没有存在的必要,却又客观存在极为重要,听名字就很悬疑、很推理。宇尘的《重返现场》这套书,一共有四本,分别是《重返现场 救赎者》、《重返现场 生存游戏》、《重返现场 但丁与佐川》、和《重返现场 弗洛伊德的恐惧》。我按顺序读完了四本书,十分喜欢。其实除了主人公的感情线,四本书完全可以不按顺序随意拆开去读,每一本里所讲的故事都足够精彩。今天我决定先写下弗洛伊德的恐惧这本书的书评,倒不是说这本书最精彩,因为我认为四本书质量很高旗鼓相当。但这本书确实给我最多反转,最大悬念,最多思考

  “在这座迷宫一样城市里,

  你寻找着出路

  野兽寻找着你。”

  这是《重返现场 弗洛伊德的恐惧》这本书写在最前面的话。在读之前,不知道这句话想表达的是什么,读完之后,又觉得每一个人可能都能读出不一样的意味。我想这句话想表达的,可能是所有独行在城市里的人,都在背负着或责任愧疚向前。

  《重返现场 弗洛伊德的恐惧》这本书讲的是一个FINDING FACE的故事。 从“撕脸魔”案件开始引出故事的主人公,包括警察郭淮、噩梦所困的叶倩颖、案件调查进行时被人人认定的凶手陈晓松等。故事扑朔迷离,让人猜不透的Finding Face,让人琢磨不清的用意。直到书的最后,节奏紧凑的给出线索,又节奏紧凑的给出反转。真凶并不是人人都认定的陈晓松,而是令人难以相信的警官郭淮。最后不光揭示了真凶,还给了很多重磅猛料。叶倩颖并不是叶倩颖,而是白冰冰,叶倩颖的父母也在叶倩颖五岁的时候被掉包,所以才导致她后来叛逆性格。这被掉包的一家人,极为讽刺地抨击了当下社会金钱观和家庭观。反观被大家认定是凶手的陈晓松反而更清白单纯一些。

  我完全被作者的逻辑征服,匪夷所思的凶手对象,论证又足够严谨,看到结局再去回想故事里的细节会发现其实有很多伏笔都做了铺垫。宇尘的重返现场就是层层包裹的真相,为了揭示真相就要一层一层拆掉伪装,露出破绽,抽丝剥茧揭示的结果往往让人大吃一惊

  另外,《重返现场》系列贯穿始终的角色——慕容雨川和陆小棠;慕容雨川在第四部中不是推理的主人公,却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作为法医专业人员提出了最为关键和重要的证据线索;陆小棠也是推动着情节发展的重要角色。在整个重返现场系列书里,让人揪心的感情线就是慕容雨川和陆小棠,明明青梅竹马,互相倾心,却一直欠点火候出现的日本女人濑户子也没什么存在感却时刻被慕容保护着。每次看到感情线的描写我就很炸裂,希望最后慕容能和陆小棠在一起,站陆慕容CP。

  《重返现场》作为一套以法医实证科学为主要卖点,剖析推理,又辅之感情线,用主要人物串联成为大作品,真的值得一读。

  《《重返现场.弗洛伊德的恐惧》》读后感(三):梦境与现实

  最近不太忙,就追了之前一直没看完的两部网剧,一部是《法医秦明》,一部是《推理笔记》,最开始真的就是因为主角的颜值才去追的剧,但越看到后面越被情节所吸引,熬夜刷完剧后,意犹未尽,我被“悬疑”“推理”这种标签所吸引,于是开始找这方面的小说看,偶然间就发现了宇尘的《重返现场》系列,这个系列共有四本书,分别是《重返现场.救赎者》、《重返现场.生存游戏》、《重返现场.但丁与佐川》、和《重返现场.弗洛伊德的恐惧》。看了这几本的内容简介,我被最后一本《重返现场.弗洛伊德的恐惧》所吸引。

  无法逃离的螺旋式迷局,每一局都穿越梦境与现实……此时的你,究竟该怀疑自己的眼睛,还是不应存在的幻象?你是否相信,这一切都与100年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有关?难道梦境真的能成为现实……

  看到这段介绍特别好奇,难道这本小说还和心理学,精神分析有关?而且了解过心理的对弗洛伊德的名字都不陌生,而弗洛伊德对于梦的解析也是颇有研究,他认为梦的本质是潜意识愿望曲折表达,是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伪装的、象征性满足。梦分为“显梦”和“隐梦”两部分。显梦是指人们真正体验到的梦。隐梦则指梦的真正含义,即梦象征表现的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

  带着好奇心我看了这本书,第一章开始就贼重口,一个女子一丝不挂地死在了旅馆房间内,墙上是用猩红的血写的“Finding Face”,最令人震惊的是女子的整张脸被剥掉了...而这是发生在M县的第三起恶性案件,第一个是一个男人个体老板;第二个是一个歌厅小姐;而这第三个仅仅是个刚满十八岁的学生,三个看起来没有任何关联的人,却是同样的被留下了“找脸”的讯息

  就在刑侦科长郭淮分析案子没有头绪时,一个白天就在路口烧纸的怪异女子吸引了他的注意,通过交谈,女子告诉郭淮,自己名叫叶倩颖,预感到了第三个女孩的死,本来不信的郭淮在听到女人细致的描述后也是一惊,因为未对公众所公开的细节,女人全都说了出来。而接下来的情节发展主要就是围绕着案件进行,可疑的嫌疑人陈晓松,疯疯癫癫被梦境困扰的叶倩颖,聪明的女警胡新月,事情接二连三的发生,胡新月变成了第四起案件的受害者,四本笔记、丢失的人脸,一切线索都指向了陈晓松,陈晓松与叶倩颖之间也种种纠缠,可最后他却死在了叶倩颖的手里。不,应该是白冰冰的手里,叶倩颖是白冰冰假扮的,而真正的叶倩颖早已被白冰冰残忍地杀害。就在案子完结的时候,贯穿本书的一个角色,陆小棠又推翻了之前的种种,分析出了真正的凶手竟是郭淮!

  案件的负责警官竟是案件的凶手,看到结尾的时候我是真的服了作者的逻辑,之前的种种不合理的线索也全都豁然开朗,真心推荐这本节奏明快,布局诡异,推理超棒的《重返现场.弗洛伊德的恐惧》。

  《《重返现场.弗洛伊德的恐惧》》读后感(四):无人不冤,有情皆孽

  在经历过前面三部人的底线可以低到如此地步的前提下,这第四部依然吓到我了,可以说再一次刷新了我的世界观,世界上竟然有人可以为了一点点执念做出如此十恶不赦的事情,为了那一点点心理平衡,可以转身就把自己最好的闺蜜囚禁折磨一年之久,为了一点点不被发现的风险,就可以面无表情的掐死最爱自己的女人。

  跟前三部一样,本书把凶手隐藏的很深,但是却是第一个出现在你面前的,写到这里我就不剧透了,本书如果你不知道谁是凶手阅读起来会更刺激。这里我只是说下作者的手法,已经很有那种大师级的水准,让最终的杀人凶手隐藏在最正义的外表下,当真相越来越接近的时候,也是越来越恐惧的时候。总的来说作者这四部一部比一部要可怕,如果说第三部是突破物质的下限,那么这本就是突破精神的下限。也就是书名的来源,弗洛伊德的恐惧。

  现在想想这个系列书的宣传语“在这座迷宫一样的城市里,你寻找着出路,野兽寻找着你。”这句话当你看完书后会对这句话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你会突然发现身边很多看似温暖深情的东西或者朋友,也许并不是你想像的样子,人的性格也是在随着时间和环境在改变。现在还能活着,真是太幸福了。

  想起之前在网上流传了一段时间的自嘲语:谢室友当年不杀之恩。发自肺腑。

  本书还有很多有趣的设计,在看的过程中无限反转,简直厉害。比如最大的嫌疑犯竟然是书中相对来说最干净的一个人;最正义的警察是最可怕的人;最无辜的少女是策划一切的开端。不止这些,不过我怕一部小心我又剧透了,不亲自看一下,你不会感觉到人性的恶,我很少直接说出这句话:本书值得你用心去看。

  不过本书让之前的最大功臣同学一直在病床上躺着,虽然中间到后来很多关键点也都是欧阳同学给出的,但是相对弱化了不少,更多的时候作者是让这些罪恶在身的人自己转,你怀疑我,我怀疑你,我看着你表演,你看着我走进深渊。本书是少有的除了几个主角之外所有人都有罪的设定,让每一个出场的人物或多或少的承担了一些,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最后都构成了多人的死亡,还有心灵的枷锁。

  不过最后有一点我没想明白,作者强行让慕容同学和美奈子搞到了一起,个人来说我是挺陆小棠和慕容雨川的,这样安排在我看来只有一个解释,作者还没写完这个系列,接下来还有更多更刺激的故事,我已经迫不及待了。

  《《重返现场.弗洛伊德的恐惧》》读后感(五):谜底直到最后一刻才揭开

  宇尘的悬疑推理小说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极尽悬疑之能事,把真相像洋葱一样包裹起来,然后一层一层去剥开——这本来是一般推理小说的大致路数。但他却能够再巧妙地设计一些悬疑,比如,有时候故事分明应该是讲完了,应该可以结尾了,但情节却还在继续向前推进,似乎意犹未尽的样子——而最终的结果,却的确会让人大吃一惊,甚至是一种颠覆性的真相。在《重返现场:弗洛伊德的恐惧》中,就是这样的一种悬疑设定。不得不说,宇尘达到了预期目的。更让人非常期待的是,从包括《弗洛伊德的恐惧》在内的《重返现场》系列前四部小说来看,后续作品一定会更加精彩,无论多么出乎意料之外都不应该觉得奇怪。

  直到最后,已经证实了如今的叶倩颖不过是白冰冰,而所谓的“撕脸魔”真凶,并不是人人都认定的陈晓松,也不是假的叶倩颖,而是警官郭淮的时候,这两重震惊其实还只是小巫见大巫。很难会有人想到的是,直到最后的最后,一切似乎已经尘埃落定之时,警官陆小棠却还能够揭开又一个真相——在叶倩颖和她的家庭从台湾搬到大陆,到M县城定居时,或许,时年5岁的叶倩颖已经敏感地发现,她的父母已经被“掉包”了,可想而知小孩子的内心会有多么恐慌、无助,以至于她后来走上了性格叛逆的道路,直到21岁这一年终于走上不归路,被白冰冰冒名顶替!很难想到,在假的叶倩颖经过所谓“留学”回到家中之后,这一家三口已经全都是假的了!无论前面那两个假的为什么没有分辨出回来的女儿是假的到底有什么隐情,整体看来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整个案件看起来,不管是亲情、友情或者爱情,都在经历着考验!或许正如陆小棠所感慨的,反而是那个陈晓松相对来说更为清白一些!真是没有想到,居然是这样的一种悬疑设定,没有最强,只有更强。

  无论如何,作为《重返现场》系列中,宇尘最想着力刻画的三个角色——慕容雨川、陆小棠以及濑户美奈子——中间,陆小棠在第四部《弗洛伊德的恐惧》出力最多,推动着情节的进展;而慕容雨川起到的则是法医专业人员最后提出致命和关键证据的角色;濑户美奈子似乎无足轻重,却担负着最后能够让读者松一口气的作用,还真是不枉慕容雨川在前面总是护着她……

  从《重返现场》的前四部作品来看,一部一个故事,故事之间相对独立,而几个角色,比如慕容雨川、陆小棠以及濑户美奈子,还有乔凯、罗炎麟除在相应的故事中分别起到作用之外,还起到了一种串联各部小说、形成一个大的系列作品的作用。从《救赎者》到《生存游戏》,到《但丁与佐川》,再到《弗洛伊德的恐惧》,每一个案件都呈现了递进增加难度的特征,围绕着人性中的真善美、假亚丑的种种悬念越设越强,确实非常富有创意。

  作为一套以法医实证科学为主要卖点,从法医的视角来剖析人性,在诡异的情节中洞悉案情的“解剖者”系列小说,《重返现场》的文字作品已足够令人感到惊艳,它的电影或者电视剧版又能够带给观者何种体验,确实不妨想象一番……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