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教育,从第一声啼哭开始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教育,从第一声啼哭开始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20 20:1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教育,从第一声啼哭开始经典读后感10篇

  《教育,从第一声啼哭开始》是一本由郭曼妮著作,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教育,从第一声啼哭开始》读后感(一):让孩子自己

  教育,从第一声啼哭开始

  让孩子做自己

  第一个小孩子是盲目的养大的,因为是自己带大的,都是靠百度,妈妈群的各种知识补充参考别人的一些方法。我想,多数人也和我一样,第一次当父母,很多育儿方法都是从他人或长辈那里得来的。可是原来的长辈大多带大三五个孩子,现在大多人只生一两个孩子,教育方法早就不能像以前那样了。以前父母还要拿背巾背孩子去干农活,那是没办法的事。现在的小孩子可不能这样糙养。一个朋友的孩子给奶奶带,奶奶天天背孩子出去看别人打牌,以至于宝宝一岁半不会说别的话,却会认一些牌,指着牌叫一些数字,看到牌就特别兴奋

  这是女儿出生前听说的事了,看到新闻里一些小朋友伤害的事,很心痛,也努力记下来,以后不能出现同样的错误新手妈妈一路走来,和孩子一起成长了很多。找一些专业的书来看,真的省心很多,不会干着急。像有些小朋友爬的早一些,有些不用爬直接走。有些坐的比爬还晚。有些小朋友一岁会讲好多话,有些到两岁才讲几个词。有些小朋友一岁多就很爱听故事,有些小朋友看到书不是撕就是啃。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就干着急。小朋友发育的都不一样,时间到了,孩子自然学会了这些。

  一般人认为早教至少要从一岁开始吧,0岁也太早了吧,几个月的小朋友知道什么呢?不,小朋友可聪明了,才一个月就知道抱着睡比较舒服,放床上马上就醒了,这些小屁孩怎么这么“精明”呢,愁坏了不少父母。这本《教育,从第一声啼哭开始》是一本0~2岁婴幼儿培养宝典。,用PREC的看护理念和方法来教育小朋友,PREC:参与尊重环境,看护。参与,和小朋友一起活动,不管孩子是不是在玩某个玩具,或玩的方法不对,也要尊重他们,也许他们“发明”了一个新玩法呢,也许孩子在关注玩具的色彩形状呢。

  这本书里好多平常带孩子时会遇到的细节,都有合理分析,非常适合新手父母参照学习中国长辈最喜欢以关于你,帮助你的心态剥夺孩子的动手能力。遇到危险的事就经常只回避,不教孩子如何避免遇到危险。宝宝专注在玩的时候大人不要去嘲笑,或过份夸奖他,不打扰。有时为了孩子暂时听话不闹一点就无限至的满足他,也是不对的,我也在自我改善

  《教育,从第一声啼哭开始》读后感(二):育儿宝典

  郭曼妮老师的《教育,从第一声啼哭开始》,是国内第一本0-2岁婴幼儿看护的专业书籍,老师通过自己的切身经历经验,给我们一个正确的符合婴幼儿发展规律的看护方式,读过之后确实受益良多。PREC即以“尊重”和“参与”为基本原则,以创设适宜的客观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前提,并由此形成的一系列养育看护0-2岁婴幼儿的方法和技巧

  REC的育养法则告诉我们,看护品质直接影响着婴幼儿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认知。尊重和参与式的看护体验,培养出来的是积极独立的婴幼儿,反之,则是依赖性强的婴幼儿。

  在我们看来,那么小的孩子懂什么啊,成天光知道吃喝拉撒睡,殊不知婴儿正式通过吃喝拉撒睡来学习和认知社会。大人总是以大人的认知来对孩子进行干预和教育,想想孩子一出生,总喜欢把手进口里,刚开始,没个准头,一不留神,就自己把自己的脸给划伤了,为了避免划伤脸,我们就把孩子的手给包起来,更有意思的是,我们觉得很有人性化的是,很多婴幼儿的衣服袖子上就带个手套,挽起来就把手露出来,放下来就把手给包起来。那时候在我们看来是很人性化的设计,于是也仿照着把没有带手套的衣服袖子上也缝上个套子。于是乎,在开始的一个月中,我们时不时把孩子的手包裹起来,美其名曰为孩子好,既防止他划伤脸,又避免他老用舌头舔手。今天,读完这本书,才发现我们错的有多离谱。孩子一出生是通过手和口来感知世界的,这是他参与认知的唯一途径,我们把这一途径给包裹住了,也就阻止了孩子认知世界,长大之后孩子这也学不好那也学不好,我们就觉得孩子怎么那么笨,却不知道,正是我们在他一出生的那么一包,把孩子认知的道路也给包住了。

  孩子喜欢玩水,可是大人觉得湿漉漉的容易感冒,于是不允许;孩子想自己吃东西,可是我们觉得他抓得到处都是,不卫生,也阻止了;孩子玩的正起劲,可是我们觉得他该尿了,于是一个劲的问“尿不尿,尿不尿”,读过这本书,我不禁不寒而栗,原来我们一直认为的为孩子好的方式,竟是这般剥夺了孩子认知与参与的主动性。我们总是习惯性批判某某某不懂得尊重他人,某某某五六岁了一吃饭,还要家长端着碗追着吃;某某某上课总是不专心;殊不知正是因为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那些自认为是为了孩子好的方方面面行为,导致了孩子错过了本应该自己去探索和认知的培养,是我们自认为的为了孩子好的行为,打断了他们去培养专注力的行为。我们从孩子一出生就希望给孩子最好的培养与训练,总是关注他们智力的发展,身体健康,然而却忽视了他们也是一个主体,他们从一出生就有被尊重和主动探索认知的需求。他们用口探知事物的时候,我们阻止他们;他们用手去探索事物的时候,我们阻止他们;他们去感知空间的时候,我们还是阻止他们。温室里的花朵,就是这么培育出来了。当有一天他们踏入社会的时候,我们还在担心他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却不知正式我们自以为是的爱剥夺了他们最初学习体验感知的权利

  另外 ,书中还谈到一个表扬认可回复方式。我们总喜欢对孩子说“太棒了,太赞了!”诸如此类肯定语,却不知道这种回复方式久而久之,会让思维单纯的婴幼儿过早的活在别人的目光里,太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忽视自我的真实需求。长此以往,夸赞与否与夸赞频率,会直接影响婴幼儿行为动机的强弱。仔细回想,平时我们也喜欢对儿子说太棒了,点个赞之类的话,还自己觉得这是对孩子的认可与鼓励。没想到这样的言行背后也存在危机。以后确实应该学着客观的对孩子的行为予以认可与回应来代替夸赞。让孩子因为实现自我,完成自我而快乐,而不是仅仅以他人的喜好为行事标准,活在他人的价值判断中”。

  真的非常有幸在孩子还不到2岁的时候,读到这本书,让我也能够回过头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尊重和参与”是整个人生都需要的,而不仅仅只在0-2岁。相信,只要我不断的学习与反思,一定会在育儿这条路上走好,也一定会给孩子一个爱与自由的成长空间。只有孩子心智成长和成熟了,未来人生之路才能走好。

  《教育,从第一声啼哭开始》读后感(三):教育,从第一声啼哭开始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育儿书,之前在美国的Alhambra图书馆也看过一本《卡尔·威特的教育》,当然是两本不同类型的书。对许多书无感,就像今天去看圣诞市集的心情想法是好的,心情也是对的,也不是你的期望值太高,而是真的弱暴了,全场能看到的人,手指能数的过来,想象那样的心情。再后来去吃饭,你找好了想去的餐厅,开老远的车,却因为要等一个多小时,而取而代之去了汉拿山,那种感觉糟糕,你一早起来准备了很好的心情,有很好的阳光,却最后是失望一整天。

  看书也是这样,那天去嘉定图书馆拿了几本书,带着孩子急匆匆,随手拿几本,本来上个月就要还书,迷上了织毛衣,把书给落下了,已经看开始的书,就一定要看完,通过公众号更改了还书日期

  终于我可以满足我的爱好,又有足够的时间看完这本书。

  每天十几页,多书在马桶上。

  看着看着,然后开始去注意作者。许多时候我找书,只看书名,往往会因为书的内容才会去关注作者,不好的书,一次就过了。

  看完书让我觉得,作者是一个很有耐心,而且会静下心看自己,对待自己再去影响和养孩子的人。这很重要

  我想许多新父母和我一样,心很浮躁,想法很多,很着急,当有孩子时发现自己有许多不足,但孩子不会等你完美了再成长起来,于是,随便一手抓,人云亦云。这也学那也学,时间很赶,心很赶,在对待孩子的成长也很赶和焦虑

  不说书的具体内容,只说最后的感觉,先用心观察孩子,别急着让自己的想法加入孩子的生活

  书中也有一些很值得学习的。当然每个父母对待孩子的成长有不同的看法

  值的一看。

  也会再关注作者的其他作品

  《教育,从第一声啼哭开始》读后感(四):《教育,从第一声啼哭开始》--------看护理念的具体方法

  《教育,从第一声啼哭开始》作者郭曼尼,知名早期教育专家,乐融国际教育集团执行总裁,是婴幼儿PREC培养法则的创立者。她也是国内首批双语早期教育指导师,从事早教事业10余年,成功帮助1万多个家庭掌握PREC培养法则,大大提升了婴幼儿的育养质量

  REC理念的两大原则是:尊重+参与。尊重+参与固然重要,我觉得看护理念的具体方法更为重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唯一的,不可复制的,好的教育一定要因材施教,更要讲究一定的方法,我们用跳“慢三”的态度,去协助婴幼儿养成规律生活,婴幼儿规律生活的养成,一定是围绕婴幼儿展开的。比如:肚子饿了,口渴了,尿尿了,瞌睡了,他们都是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引起看护人的关注,这时候看护人要做的就是给予即时的反馈

  首先,要建立规则,让婴幼儿更有安全感。通过清晰的制定规则,果断的贯彻实施规则,更能培养婴幼儿的安全感和对他人的信任。与其说是建立规则,不如说是帮助婴幼儿了解社会生活和与他人相处的规律。掌握如何让自己快乐,也让对方快乐的方法。

  其次,要学会放松,从婴儿期的睡眠开始。我们要给婴幼儿充分机会和时间,去学习放松,感受自己的呼吸。掌握婴幼儿的基本生活规律,观察他们的“睡眠”信号

  再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选择的干预。虽然我们主张尊重婴幼儿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但是适当的行为干预还是必要的。所谓适当的行为干预,指的是看护人的干预应该有选择性,我们要在观察孩子的行为之后,再进行选择性的行为干预,可以根据具体观察了解到的情况和以前所积累的经验,客观冷静的判断是否要干预,以及干预到什么程度

  最后,哭闹是婴幼儿的交流方式,面对婴幼儿的哭泣,应该以“放松”的心态细心观察并派代表,特别是“重要看护人”去解决问题。婴幼儿的聪明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成人的过分关注,过度反应,会在不知不觉中教会婴幼儿把哭泣当作“哭器”来“要挟”看护人做出让步,享受弱者”的特权。等孩子掌握了这个“秘密武器”甚至会用眼泪水来博取大人的同情,进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其实,有些“哭闹”并不需要我们过多的介入,而是需要“慢下来”耐心的等待,允许他们通过眼泪水来调试小情绪

  《教育,从第一声啼哭开始》此书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在形式上有了一个创新,通过扫描对应的二维码,可以在手机上直接观看17个真实的视频案例,不仅彻底革新育儿观念,还教会新手妈妈最实用的观察和应对方法,比较适合初为人母的我们学习。

  《教育,从第一声啼哭开始》读后感(五):家长,请你慢下来----评《教育,从第一声啼哭开始》

  显然,面对出生第一天连视觉都还没有的新生儿,“教育,从第一声啼哭开始”是一种略带夸张的说法,然而正是这种夸张的说法却揭示出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事实:教育并非是从孩子会走路、可以进行语言交流沟通后开始的,而是在经历了宝贝初临人世,最手忙脚乱的一段短短的日子后就可以进行的。事实上,所谓“养育”,从来就不是先养后育,或者一边养一边育,而是如《教育,从第一声啼哭开始》的作者郭曼妮的PREC理论,对于0-2岁的幼儿,教育与看护一直就是一个密不可分整体

  REC理念的核心即在尊重的前提下,强化婴幼儿的主动参与式生活、学习体验。最简单理解,可以认为是在日常看护中加入与婴幼儿的互动。比如,我们给婴儿喂奶瓶,可以托住婴儿自己的小手,让他自己抱住奶瓶;比如,我们给婴儿换尿布,可以捏住婴儿的手指,让他自己粘上粘扣;我们给孩子洗澡,也可以适当地拿起婴儿的手,轻搓他皮肤其他的部位。这样做不仅能够通过提高孩子的参与度增强孩子的自主意识,更能让孩子从小感受到真实的生活。

  在所有心理专家都在大声呼吁人们聆听自己内心声音,找到本真的自我时,《教育,从第一声啼哭开始》无处不强调着给予婴儿真实的生活的重要性。事实上,这两者的观点一脉相承的,在婴儿期,人们正是本真纯洁的自我,一切修饰矫揉都由后天而来,于是,越在婴儿期开始最大程度地保有本真,成年后的生活便会更加真实快乐。

  也许有人会问,当孩子太小、尚未满月时,所有动作都很难完成时,PREC理论又应如何实践。其实,所谓参与,最重要的不是特定的方法,而是参与本身,沟通也是参与的一种。家长可以每做一个动作都告诉孩子,在孩子有了反应的能力后,更应该每做一个动作,每传达一个告知后等待一个婴儿的回应。不要怀疑你的告知对方是否可以听懂,语言就是在反复的听中习得的。更不要小看告知与等待,这正是对婴儿尊重的具体表现,尊重的前提是人格上的平等,婴儿不是你在养育事业中从属品,而是合伙人,他当然需要被告知与等待回应。

  除了基本理念的阐述、具体方法的延伸说明,作者郭曼妮还在《教育,从第一声啼哭开始》中融入了大量真实案例。更让人惊喜的是,作者推陈出新,将二维码印在了书中,读者可以扫码观看相应的案例视频,在文字、图片、影音同步中深入理解。

  当我看《教育,从第一声啼哭开始》时,儿子已经四个月了,略有点晚,希望其他姐妹能更早接触到PREC理论,并应用于实际育儿中。

  《教育,从第一声啼哭开始》读后感(六):学会尊重孩子

  自从做母亲后,一直很关注孩子的成长,想用最适当的方法教育孩子,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特别是由于自己还需要上班,不可能时时刻刻陪在孩子的身边,如何减少老人带的弊端,选择优质的方法去教育孩子,是作为母亲需要不断学习与实践的。

  这本《教育,从第一声啼哭开始》主要介绍的是0-2岁婴幼儿的看护理念和方法,我的孩子目前已经16个多月了,书中的许多案例也让我颇有体会,整本书中一再强调的PREC的教育理念也成为我欣赏的教育方法。所谓PREC即是参与、尊重、环境与看护,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活动环境,尊重孩子,让孩子参与自己的成长,看护人“慢下来”观察孩子的成长……

  而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尊重。记得之前在看《0岁的教育》的时候就讲到,在给孩子更换尿不湿的之前要先跟他打招呼,告知孩子,而这也是尊重孩子的一种情况。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就不必要做这些事情,可事实上,正因为缺少我们对孩子的尊重,才会造成之后,孩子一些不配合的行为。

  书中一再强调:“事先告知,尊重婴幼儿的第一步”。不要以为孩子听不懂,只要我们习惯了对他说,他就渐渐明白了。特别是在孩子玩得开心的时候,还要给他一个缓冲时间,不能立马把他从玩具中抱走,这样“事出突然”,孩子会很没有安全感,因而还大哭大闹。

  我在自己孩子身上也做了类似的“实验”。有一次,他想拿我手机里的笔写数字,可是已经是晚上8点30分了,家里的其他人就叫他去睡觉,不准他拿笔,这种突然遏制,导致他哇哇大哭。我跟他说:“那我们就玩一会会,然后去睡觉好不好?”他说:“好。”于是,我写了几个数字,再跟他说:“我们写好最后一个就睡觉,好不好?”他说:“好。”在写好最后一个数字后,他也就乖乖地去睡觉了。

  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我们没有尊重他,没有事先跟他说,征求他的意见。不妨让孩子做某事前,先跟他说一声,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当然,尊重只是教育孩子的前提,之后还有许多的步骤,比如试着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当他和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时,不要去干预,看看他们的解决方式等等。书中的案例很有针对性,配有视频看,更能直观地感受到,孩子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弱,他们很聪明,放手让他们去做,做家长在边上默默观察,适当干预就好了。

  《教育,从第一声啼哭开始》读后感(七):孩子不需要夸赞

  当我看到这个标题,我感觉我迫不及待地要读这篇内容,因为多年来,还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样的理念已经被广泛认可,从盲目夸,到具体夸,虽然夸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但是我仍然从孩子身上看到了夸,带给他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上了幼儿园以后,大家都知道,幼儿园里的表扬,真的差不多算是衡量孩子优秀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了。

  看到孩子每次因老师表扬而快乐不已时,我却很难与他同乐,因为他的愉快程度,证明了他对表扬的重视程度。他希望做老师眼中的优秀,而未来孩子需要的素质却不仅仅是这些,在启蒙教育阶段,孩子的一些价值观似乎就开始偏离,我很担心孩子以后真的无法承受批评。

  果然,我的担心开始日渐显现,现在孩子一旦被批评就是满脸沮丧,虽然是短暂的情绪,但仍然很让我担心,我不知道,到底孩子是不是真的需要赞扬。也因此在孩子有突出表现时,我也陷入了两难境地,到底该怎么鼓励他呢?可是孩子已经会求表扬了。于是我选择跟他讲明,被表扬或被批评的理由。不管哪种情况,都要鼓励他,认清行为带来的影响。

  这次,在郭曼妮女士的作品《教育,从第一声啼哭开始》我终于看到了这样的结论,我认真地看了这一小节的内容,郭女士认为夸赞的确是短时间内激励孩子的有效手段,却很难从根本上塑造孩子的良好品格。这点我非常认可,而且我孩子的经历也验证了这个观点,郭女士建议用认可、回应替代夸赞,就像镜子一样,我觉得这样孩子便能看到我们眼中他真实的形象。这个办法非常好。

  孩子不喜欢“无名英雄“这个方面,我也有所体会,我觉得孩子的探索方向大半是随着妈妈的身影而转移,厨房被多数人列为孩子的禁地,大多是考虑到安全的问题。而事实上,因厨房而起的事故正是源于孩子的探索被阻而无选择地找机会接近,才导致的。

  书中所附的图片,能看得出,孩子们在非常宽松的环境自由活动。通过扫码看视频短片,我印象颇深的是看到孩子们自己跌倒爬起的镜头,还有一个孩子从上层下来,一次不行,在看护人员的鼓励下再来一次自己安全下来。每次看到这些镜头,立刻就会出现自己在生活中常见的镜头,孩子跌倒了,或是想从不安全的地方做尝试,通常会被紧张的大人气急败坏地阻止。这样的确无法领孩子认识到真正的危险之处在什么地方,反而增加了神秘的好奇。

  作者对养育0-2岁孩子的养育和教育理念,从参与,尊重,环境,看护这些方面,做了详细解说,其中包括对传统养育观念的重新理解或开拓。在众多育儿书里能够吸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心认可的育儿理念,对妈妈的帮助是理论支持,更是理念建立的过程,新妈妈在与海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里,需要关注孩子的细节变化,更需要深入学习相关的教育理念来支撑自己。

  《教育,从第一声啼哭开始》读后感(八):看护幼儿的宝典

  ● 国内第一部关于0-2岁孩子教育问题的专著。

  对0-2岁孩子从关注“喂养”到重视“教育”,无疑是一次革命性的转变。它帮助家长从孩子的第一声啼哭开始,树立正确的育儿观!目前市场上的育儿书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是倡导教育从0岁开始的书籍这是第一部。本书打破了人们的习惯性思维,将儿童的教育推进到2岁之前,是对传统育儿观念的又一次变革。作者认为,孩子在3岁时已经呈现出非常大的个体性差异,这些差异的出现即源于他们从小被对待的方式不同。如果一个孩子一出生即生活在一个充满平等和尊重的世界中,他们自然而然会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因此,教育应该从0岁开始,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赋予。

  ● 从日常生活细节中开始的教育理念,具有非常强的实操性。

  作者是国内一流的早教机构乐融国际教育集团的执行总监,拥有多年丰富的从教经验,她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观察视角,从孩子的一个个生活细节入手,让家长从全新的角度去认知2岁之前婴幼儿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并给出具体引导方法。它将父母从繁琐劳累的看护中“解救”出来,将日常育儿转变为不断提升自我的课堂。家长们在日常育儿中遇到的问题,几乎都可以在书中提供的案例中找到答案,对于家长们的实际操作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对处于茫然或焦虑中不知所措的新手妈妈们更有巨大帮助。

  ● PREC,以人本精神奠定孩子的第一块人格基石

  作者倡导的教育理念,既非所谓的起跑线式教育,也非被大力鼓吹的快乐教育,而是人本精神与当下现实相结合的一种人格教育。尊重、参与,“养”中有“育”,都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尊重、平等、独立自主的理念融入到与婴幼儿的日常交流中,为孩子未来健康人格的建立埋下第一块坚实的基石。当下的中国家长,无不为孩子未来可能面临的激烈竞争而焦虑。不论是起跑线教育还是快乐教育,都是走向了极端。作者着眼于培养的是独立自主、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孩子。可以想见,在未来的发展中,拥有这样健康人格的孩子,并不着力于竞争却是有竞争力的;并不刻意追求快乐,也会是快乐的。

  教育的核心是赋予人格。这样的赋予,需要从孩子的第一声啼哭开始。

  ● 文本与视频完美结合的立体结构,丰富直观的案例资料让父母一目了然。

  本书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在于形式上提供了超级链接,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直接观看对应的案例视频。这种文本与视频完美结合的立体结构,可以给读者提供最直观的一手学习资料,目前在业内也处于领先水平。这是本书非常值得称道的一大特色。

  《教育,从第一声啼哭开始》读后感(九):养育---始于呱呱落地

  超市里,新华书店里,育儿书琳琅满目,我也买过几本,不过基本都是从3岁开始的养育理念。这本《教育,从第一声啼哭开始》的书名便深深吸引了我。对于如今的大多数新手家长,已经不屑于从老人口中知道太多的育儿经验,因为从心底里就排斥着某些古老的配方,因而市场上林林总总的育儿书籍变成了新手家长参考目标。

  老人常常灌输的理念便是小屁孩知道个屁。然而事实正好相反,小屁孩似乎什么都清楚。我生娃住院那会,由于病床不够,我的隔壁床位是个待产的孕妇。我妈妈为了不让宝宝影响那位孕妇便整整抱了一整晚。之后出院回家坐月子,女儿一定要躺在外婆的胸口才能入睡。而朋友一家从一胎到二胎几乎没怎么抱过,换完尿不湿也只是抱一分钟而已。我深信我的宝宝是与众不同的,虽然说我有点同意他们所谓的习惯养成,但是我的内心却在想---拥抱是家人给孩子最好的爱。

  后来我婆婆照顾孙女,她建议直接把被子围成一个圈让孙女包裹在其中,我刚开始同意。后来在征求了我妈和度娘的意见后,我放弃了。几个月大的孩子骨骼正在生长中,我真的无法让我的女儿当成试验品。

  直到现在女儿3周岁,她最依赖的是我的母亲而不是她的母亲。因而我也更加的赞同作者教育,从第一声啼哭开始的理念。婴儿的记忆方式和成人是不同的,如果非要用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就是婴儿是一整片的,而大人却是点断式的。婴儿时期的教育会继而影响长大后的教育,他们的大脑一直储存着婴儿时期的影响,只不过长大了深藏了而已。

  作者郭曼妮是婴幼儿PREC教育理念创立人,是首批双语早期教育指导师。而PREC又以“尊重(R)”与“参与(P)”为基本原则,以创设适宜的客观环境和人文环境(E)为前提,并由此形成的一系列养育看护0-2 岁婴幼儿的方法与技巧(C)。

  我常常在思索一个问题,为什么父母那个年代那么多孩子好像总比现在一个孩子好带的很多。渐渐地,我也知道了就是因为孩子多,父母压根就不管。大的带小的,一口饭的事情。因而那个年代的父母又有几个是尊重儿女的,只是一味地要求儿女尊重长辈。我们要用心去养育儿女,首先必须当婴儿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尊重开始,慢慢地参与到他的生活中来,从最初的吃喝拉撒开始。希望这本赋予生命舞动的书籍给越来越多的新手父母带去福音。

  《教育,从第一声啼哭开始》读后感(十):要在吃喝拉撒睡中完成的伟大任务

  一说“教育”两个字,似乎瞬间就要与先生、课堂、正襟危坐、循循善诱等等场景联结起来,这仿佛与我们传统文化中对于文化的敬畏相关,当然,也不排除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当中,对于自上而下的敬畏之心根深蒂固。

  事实上,如同陶行知、陈鹤琴先生的毕生研究与垂范中的显示,教育的本质就是生活。生活即教育。

  这个观点,用在儿童的早年教养当中,再恰当不过。郭曼妮女士的《教育,从第一声啼哭开始》就是对这一观点的实践与展示。所有的教育都在真实的生活中发生,尤其在0岁开始的吃喝拉撒睡中,蕴含了全部的我们所能给予孩子的最为可能的好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宛如神迹般启迪了一个人的一生,只不过,很多父母茫然不知,求诸于外。恰恰忽略了一饮一啄之间的优质互动,是真正的教育的来源与发生地。

  郭曼妮女士的PREC理念是由几个关键词架构起来的,即:尊重、参与、环境、养育看护。她所做过的非常宝贵的尝试是邀请养育者在真实的情境中共同观察孩子们的行为表现,不仅以客观的视角观察,而且以专业的视角解读,这样实证性的研究方式是我们的早期教育工作中比较欠缺的。对婴幼儿的观察一般而言是专业人士从事的必要的训练,而对父母而已,这样的机会少之又少。将父母们带入对孩子的细致观察的情境中,不仅使得父母对孩子能够“看见”,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知晓自己究竟“看见了什么”,这样的“看见”意味着什么,意义重大。也因为这样的尝试,书中得以呈现了大量具体生动的案例,对于家长们具有了更为可行的参照。

  我个人比较欣赏的是郭曼妮女士对于其中的两大原则——尊重、参与的阐释,为什么要尊重孩子以及怎样尊重,如何为孩子提供参与的机会,郭女士的分析与表达中体现了她对慢养育、“养中育”的理念的较为深入的思考与实践。她以及她带领的团队所做的接触数量多、持续时间久的对婴幼儿的观察记录与分析,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她对这个问题长期的用心用力,因此,她的所思所得,不仅对于父母,而且对于国内的婴幼儿早期教养研究也有着珍贵的价值。

  当然,对于家有0—2岁宝宝的父母,大家更为关心的则是——我们在吃喝拉撒睡中要完成什么样的伟大任务,以及,我们怎样才能够完成这样的伟大任务,对此,还是需要从书中找寻答案了。

  我想,需要我们谨记的是,教育永远在生活中、在真实中发生。任何与生活相悖的,不是少了根基,就是欠了人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