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我们在二三十岁就死去》读后感精选10篇
《别让我们在二三十岁就死去》是一本由周伟航著作,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7.00,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别让我们在二三十岁就死去》读后感(一):对抗正在“死去”的自我。
罗曼·罗兰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看这本书也算对抗正在“死去”的自我的体现吧。那些还在挣扎的人,那些想真正的活的人,其实给上一根结实的稻草也是极好的。
书里有浓浓的台湾腔调,从语言到意识都挺潮,挺先进的。有热血的召唤,也有对一些人生选择的具体的建议(比如要不要继续读学位、面试的问题,生活方式的问题等等),倒真是适合年轻人和自认为还不老的人。
那么,尽量不那么早死啦。
《别让我们在二三十岁就死去》读后感(二):如果大学读到这本书······
书早就读了,感想也早写了,到豆瓣来添加读书的时候,却面临一个问题,评分。
这本书写的不深,但浅显,真实又正能量,为什么不能高点分呢,于是我给4星。
这本书内容和名字不是太符,大部分章节讲台湾大学生的现状,以及作者对正常大学生的想象,受众范围太小,若刚进大学读这本书还是不错的,对其他人群来说,还是稍显不合适。
作者以诙谐的口吻描述了台大学生的群像,也触类旁通的提及了部分教师和领导的作风。我从里面看见了大学课堂和小学课堂惊人的相似性,这是从教师角度看见的东西,当我读大学的时候我看不见。
人生像把一场短戏重复演了几十场。
同样的场景和感受,在不同的年龄段,在不同的身份里重复上演,心理机制和反应如同新瓶装旧酒,从未改变。
医生关注提成,警察收取上贡,记者不见真相,老而不尊,妇不丛德,这世上守本分的能有几个人?
我们只是仗着社会阶级的辈分,和经验的优越,便道貌岸然地教训着他们。学生将来也要长大,进入社会,成为前辈,这场欺负人的游戏就这样代代相存。
最近中国南海上了国际新闻,几个国家开了个仲裁法庭来讨论南海岛屿的属性问题,中国则称这只是他们的臆想,不具备法律效应。
这场闹剧就像小孩子玩过家家,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编着各种理由。不同的是,小孩子拿着糖来玩过家家,成年人握着枪来玩过家家。在小孩子眼里,你抢了我一颗糖,和成年人眼中你抢了我一座岛是同样严重的问题。
场面或许更热闹,影响或许更深远,但内心的情感机制和强度却是相同的。
:读这本书是很偶然的。我漫步于图书馆,不关心书架类别,不关心图书好坏,随手拿了一本,名字一看还不坏,翻开一页,恰好读到了湘北高中打陵南这句话,仅此一句话,便足够让我取下这本书来翻阅了。
读完后,觉得,书也不坏,只是读的时间晚了点。
《别让我们在二三十岁就死去》读后感(三):碌碌无为的人生,我死也不要
碌碌无为的人生,我死也不要-评《别让我们在二三十岁就死去》
文/信实的精灵
多少人走着 却困在原地,
多少人活着 却如同死去,
多少人爱着 却好似分离,
多少人笑着 却满含泪滴。
谁知道我们 该去向何处,
是否找个借口 继续苟活,
或是展翅高飞 保持愤怒。
我该如何存在。
多少次幸福 却心如刀绞,
谁知道我们 该梦归何处,
谁明白尊严 已沦为何物,
是否找个理由 随波逐流,
我该如何存在。
——汪峰词、曲、演唱《存在》
“很多人在二三十岁就死了,只不过八十岁才埋葬。”
“如果年轻人没有了可能性,那只不过又是一个在二三十岁就死去的人。”
时光如果倒退到九年前的时光,我还是一名大一的新生,端坐在宽敞明亮的大阶梯教室里面,恰若周伟航老师正在专心致志给我们授课。在授课之余,他喜欢分享他自己的人生经验。而这些人生经验刚好给不到20岁的我们在人生刚刚结束高中生活的时候来了一剂猛药,那个时候的我该是多么的幸运。
周老师作为台湾辅仁大学的哲学博士,2013年因为他的一本书《大学生不要当的10种人》一文引起热烈讨论,后续曾出版有《大学生不要当的28种人——写给每个人的性格补强计划》。当然,他的这本书里面的大部分内容还是比较适合于大学生的,除了台湾和内地的教育区别之外。
人生已然走到现在,在快到30岁的年岁里,现在读起来这些周老师娓娓道来的人生经验分享,一点儿没有觉得矫情。他确实算得很认真的一位老师,一个作家,他愿意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帮助更多的人走出人生的盲区,走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阶段。
面对从高中紧张、压抑的学习环境到大学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再加上大学里面周围不像高中那样,很少有老师天天跟在学生的屁股后面进行耳提面命。所以,这种突变,反而让很多人不能适应。诚如一些学校宣传的那样,进入了象牙塔,就完全可以放松了,这可坑害了多少正值青春年少的学生啊。
周老师的这本书如同醍醐灌顶,给刚刚神经松懈下来的我们来了一针。如果可以充分利用好大学四年的时光,在学好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情商,对自己走到30岁的时候,那将是积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啊。
一旦你开始尝试人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许你会发现,这“采买备料”的经历,就是你人生最有价值的一部分。
娱乐圈里面那么多的青年才俊和富二代里面,在人生最辉煌灿烂的年华里面却选择吸毒或者嫖娼,这几乎葬送了他们的前程。然而,娱乐圈里面从来不缺新闻,还没过一周的时间里,总是会有更劲爆的新闻来替代曾经震撼我们视听的新闻。试问,他们是否在人生二三十岁就已经死去?
每每看到这种新闻,我总是忍不住扼腕叹息,他们优越的家庭条件,一出生就比别人多出来太多太多的机会,然而命运本来想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他们却亲手埋葬了一个个机会。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
我们是多么盼望着若干年后,我们中能够留下一大批虽死犹生的人啊?你说你有那么好的年纪,为什么不笑得更好看些?
愿你足够强大的那一天,不用被束缚,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你就是你,你是自由的。
汪峰的演唱虽然撕心裂肺,痛彻心扉,可是歌曲中的人生是否是他真实的人生,他生命的重量有谁来承载~
为了活下来,我们需要满足生理和安全的需求;为了获取幸福,我们需要别人的接纳和肯定。但遗憾的是,别人的接纳和肯定很不靠谱,你管得住自己的嘴,却管不住别人的口。
——《活着不是给别人看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爱和别人比较。和别人比工作、比能力、比钱财、比家庭、比背景,这种比较往往让我们生活得很不开心,感觉自己处处都不如别人。事实上,学会欣赏自己,才能让自己活得更加幸福。
——《和自己赛跑,不要和别人比较》
若是你还习惯于曾经,我们可以换个时间、地点,一起沉溺于过去。只需一个适当的原因。而现在,要做的则是让一起更开心。
——刘同《谁的青春不迷茫》
在我们周围,从来就不缺少为别人而活的人,为了迎合别人,我们忽略自己的需求,压抑自己的感受,冷落自己的情感。我们必须承认,不管是以自我为中心,还是为别人而活,这些都是人性的真实流露。
——《活着不是给别人看的》
最后,送给我们这些话。年轻的时候两样东西很重要,第一要折腾,第二脸皮厚。为什么有的人刚毕业offer就一大堆?为什么有的人毕业几年后年薪几十万,有的人却还在啃老?职场需要什么样的人?人际关系该如何处理?要不要去创业?——《趁年轻,折腾吧》
我怕过很多东西,怕吃苦、怕被拒绝、怕被人看不起,至今我都还有很多怕的东西。现在我唯一不怕的是挫折。因为很多东西只有经历之后,那些东西才会慢慢嵌入你的生命,让你越来越勇敢!
——九夜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每个人生存于这个世界都不容易,其实你也一直在努力适应这世界的寒冷,不管是温度还是人心,所以一直在给时间一点时间,让过去过去,让开始开始。
: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664591856@qq.com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
《别让我们在二三十岁就死去》读后感(四):对大学生们还是很指导性的
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我们都是有的人,所以读《别让我们在二三十岁就死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在想我是不是已经死了好多年。每天就这样重复着简单的日子,生活一潭死水,没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一下,也没有什么值得喧哗一下,好像宁静得不像那么回事。但是这本书呢,其实无关生死,书名只是好听而已,内容对当下的大学生们还是很有指导性的,是要提醒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多做些有意义的事了。
万万没有想到,读了一本哲学书。作者说《别让我们在二三十岁就死去》是一本哲学书,但一点也不刻板深奥,读起来还是很轻松愉快的,觉得很享受。作者的语言很简单干练,语气也非常的接近人,所以阅读无障碍哦。开篇讲到的三种血性,这个非常好,我很喜欢作者所写的三种血性,只是非常不喜欢他全部拿日本棒球队做例子。似乎作者是很喜欢棒球,也很喜欢日本文化么,举例全是日本的。
拥有“不会迷路””的能力。这一点真的很值得骄傲啊,我是整天的晕头转向的。要说儿时有没有发现自己身也有超出别人的过人之处,我仔细想了想,好像我身上也有那么 一星半点的。我小时候喜欢画女人大头像,各种发型,各种眼神,各种脸。起初拿铅笔画,后来拿各种笔画,在任何地方都画,见缝插针。但是后来,却没有继续发展。也许是农家孩子吧,这种偏门在当时不是主流,也不会被家长关注。
《别让我们在二三十岁就死去》值得推荐给所有的大学生群体,作者是大学老师,很了解这个群体。谁的青春不迷茫?力气无处放,梦想无处投,金色小船摇摇晃晃的感觉。看起来是天之骄子,前途无限。却又找不到前路真正在哪里,往往都不懂得坚持。老师解读起来,是比较透澈清楚的,所以这本书对大学生的心理认知,会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用哲学的思路,认识一下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未来发展,要不要读研读博,要不要选择这个选择那个,别人的意见都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本质的东西只有你自己心里最清楚,需要自己拿主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