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池塘》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池塘》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01: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池塘》经典读后感10篇

  《池塘》是一本由[美] 哈金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1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池塘》读后感(一):水深水浅,踏足方知

  书名叫《池塘》,开始我还觉得无法很理解。越往后读,倒也越能明白了。书中两处将男主角邵彬呆的化肥厂比拟为池塘。池塘,在水体中几乎算是最小的了,可能浅到直见塘底,而书里的人把邵彬称之为“大鱼”,一个虽然只上过五年学,但是却自学了绘画、书法、篆刻、写诗,而且在不少报刊上发表过上百幅的艺术作品的青年才俊,化肥厂这个小池塘怎能养着邵彬这条大鱼呢?

  但是从我们这一代人的眼光去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还是蛮难理解那个年代社会建设中人们的思想。作者哈金与我们的父辈同龄,他去美国时,正好经历过中国改革开放前后那种强烈的社会对比,改革开放前,广大民众的生活条件还比较差,中国的现实带着一些忧伤;而在改革开放后,整个大社会热火朝天,人们带着满腔热血,投入到社会建设和个人家庭的完善中。在这本书里,我们会看到当时极具时代感的烙印,人民公社、国营单位、大字报、粮票……这些字眼,放在如今,都是稀奇的。但是哈金的笔触和思绪停留在那时候的国土带给他的印象。

  不知道是时代变迁的代沟,还是因为他身处异国文化的差异,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些字词的应用,多少还是让我有些难以理解。不知道正确与否。譬如:“恨铁”一词的使用,刘恕说邵彬已经把他们恨铁了。我始终觉得要么“恨铁不成钢”,分开来用,总觉得怪怪的。

  “分房”是故事的导火线。或许在那个吃大锅饭的年代,房也是靠分的,资质足够了的邵彬却没有得到单位分房,因而心有不满,接着一连串的各种行为,以及厂领导的作为,让彼此的矛盾升级,并连带了县里“环境报”被停刊,直到邵彬借朋友力量将诉状通过北京的报刊登出后,他们的命运发生了大转机。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局,至少让我们看到邪不能压正,于是,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信心。

  在书里也会看到很多亲切的描述。邵彬家自制的电炉就是在一块砖头上面嵌上钨丝制成的。让我有几分亲切感,因为小的时候,家里也有类似的电炉,应该是电阻丝缠绕在耐热砖上,插上电,就可以用了,加热挺快。从这里也可见,邵彬不仅仅是个只会动笔的文人,在他这样的群众群体里,还是有许多的智慧的。只要上正,不欺压百姓,百姓又怎会无端生事呢?安好一个家,定好一颗心,总还是能为社会做贡献的。

  一个小小的池塘,水亦可深可浅。深浅自知,如若将群众的利益置于高处,则水清;如若只为领导一己私利,则水亦会浑。

  哈金的小说,说道的是一个时代一个小角色的生活故事,却也反映了某些阶段社会的各种问题。我们,且读且思量。

  文/ashley

  书评原创,转载刊用请豆邮联系~

  《池塘》读后感(二):才华与观念的冲突

  文/华华 微信公号:Gerodiatango

  《池塘》的故事很简单:一位具有艺术才华的工人邵斌,因对分房待遇不满,通过各种路径申诉,希冀得到正义,一路上也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在被干部愈发严苛的欺压下,他越斗越勇,最后竟靠着自己的一支笔和一腔委屈让中央大报也刊登了他的悲鸣。最后干部们终于决定改剿为抚,赠他一个22级的干部,他便欢欢喜喜地忘记了一切的忧愁。

  读完后我依旧是一阵心颤。斗争途中邵斌参加了大学入学考试,虽然考试科目对他来说困难无比,但他凭借他的作品和才华得到了美院老师的赏识,被破格录用。但随后而来的调档案,厂里放不放他走,这些问题让他完全把自己的价值得到肯定一事忘到九霄云外,惦念着向干部们低头以求放行。“男人,说到底还是要忍啊。”这时他这么安慰自己。

  如果能够去上大学,就可以不再受欺负。这是邵斌的期待。

  然而,厂长和书记赠给他一个小干部的名衔后,他以为这可以使他扬眉吐气,一展身手,房子,权利都唾手可得。他的所有怒气烟消云散,甚至还恭敬地写信到报社,证明自己的正义得到了彰显。

  我一直关心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再也没出现过。

  仿佛邵斌根本不关心自己是否能在艺术山有所造诣一般。

  要知道,他是勤练多年书法,写得一手好字,石刻画画精通到学者也点头赞赏的好材料啊。

  他却完全像看不见,投身于一场轰轰烈烈的正义之战,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便似功成名就般退回到原位。

  在小说尾声,出现了这样一个情节:邵斌拿起笔来,多月不练,写出的字歪歪扭扭再无风骨,他不禁“真后悔为了这些流氓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然而又很快地想到人不能被挫折打倒,艺术是一生的事情。在斗争初期,书中曾提到邵斌格外看重书法,认为这是一个人的魂气所在。于是此时,我也就明白了:哪里是因为不够用功,而是人的风骨没了,字才会跟着人也变了。

  自始至终,他最恨的是权力,最想要的也是受到权力的接纳。权力打压了他,他反抗;权力轻抚他的脸庞,他将整个人都依附过去。

  他的才华,也就这么被他的权力至上的忠诚给吞没了。

  原本的铮铮小篆,也就这么被用来写资产阶级宣传画了。

  真是何其的悲哀。

  我总是视才华如至宝,羡慕有才华的人知道自己的方向与擅长。读到如此的浪费,浪费的又是如此愚蠢和理所当然,纵然邵斌是喜滋滋地画起了宣传画,我却只有无法抑制的惋惜。

  又想起廖一梅的话剧台词:为自己保留一份骄傲吧,可怜的人们!

  书的题目叫池塘,也许意思就是:我们再怎么横冲直撞,也逃不脱观念的池塘。

  《池塘》读后感(三):一人一鱼一池塘

  哈金的作品始终是平实,平实之间流露出作者对人事所见的喟叹,同时又用如此慨叹来让读者看到事情的本身也是一种悲哀的幽默。《池塘》无疑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小人物的人生,大环境的忧伤,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们,人生有时候是很好笑的,因为我们竟然像一条鱼,无法逃离污浊的池塘,即便想着逃离的时候,也没有足够的勇气,或者没有足够的能力。

  邵彬到处存在着,或许我们能够这么说。一个身怀才能,却在国家机器的安排下只能窝在化肥工厂的人,他因为没有获得分房而开始与厂里的领导展开一场又一场的斗争。所有的这些斗争在我们看来都是寻常的(如果对当年的情况有所了解的话),信手拈来的证据被邵彬画成漫画,而他咬了厂长的屁股的伤口则被厂长到处宣传。而邵彬即便高考上了大学,却因为得罪了厂长怕被报复而被阻拦。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一种底层百姓的生活,得罪上头,必然事事磕磕绊绊,哪怕自己的命运也都掌握在他人的手中。国家机器底下的这套运作,无疑是把人划分为多种,一种是掌控了他人命运的人,另一种则是被人掌控命运的人,而他们,不过都是池塘里的鱼,有的是大鱼,有的是小鱼。

  哈金并不想让邵彬在欺压之下过完这一生,他需要一种契机,然后改变自己的命运,即便未能成为大鱼,至少不会是最小的一条。哈金拿出了妙方依然是寻常的“贤君青天梦”。小人物习惯性认为只是底层的官员是腐败的,而上头的领导则是关心百姓,真的是为人民服务的。报社因为发表了邵彬的事而被解散,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到了北京,利用中央的报社发表自己的故事,而这一件事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底层的这些官员们吓得赶紧要拉拢他。鱼似乎所求的是一种生活的环境,人追求的似乎是耀眼的光环。书记给了他新的职位,独立的办公室,自此,邵彬忘却了自己原本想要逃离的想法,而他的老婆则一直惦记着更大的房子。

  一切都没有什么特殊的,哪怕是整个故事加上了“黑色幽默”的头衔也不会让它变得小清新,变得深刻。然而,就是这样的一篇小说,它用一个最小的人物,挖掘最广的社会的面貌,这无疑是哈金的能力所在。他不用中文写作,却把说中文的人写得如此精髓。

  《池塘》读后感(四):一场失败的无产阶级工人革命斗争

  读《池塘》中的邵彬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我不是潘金莲》中的李雪莲。从结局来看,他们的抗争都是失败的。就像水浒好汉一样起义的过程轰轰烈烈,却最终被朝廷招安了。

  李雪莲起初是因为与秦玉河想要生二胎而假离婚,谁知秦玉河离婚后移情别恋取了新老婆,成了真离婚。这是李雪莲走上告官之路的导火线,到后来她还希望为了洗刷秦玉河对于她是“潘金莲”的污蔑而抗争,为了为官者不倾听民意、破坏信访制度而抗争。上访了十年,这件事最终因秦玉河的去世而告终,李雪莲没有为流产的胎儿和被秦玉河欺骗的自己讨回公道。但故事最终张嘉译扮演的马文彬开始思考起为官者与群众的关系来,从这一点来看,李雪莲的抗争是起到了一定的社会推动意义的。

  讲回《池塘》来。

  邵彬因为没有在分房前给领导送礼而没有分到房,察觉到其中的腐败,开始画漫画用自己的笔“刺向邪恶势力”。他的终极任务是打击社会中的贪污受贿的不正之风,以求公平。

  但结果呢?邵彬最终在被调职到金县的人民公社干宣传工作,官列行政二十二级后就心满意足了。《环境报》的一干人为报纸副刊、环保局答应把报纸的预算增加百分之二十而欢欣鼓舞。

  破题,小说的名字《池塘》的内涵从书中P64可以找到:化肥厂这个小池塘里咋会养着邵彬这条大鱼呢?“池塘”也可以隐喻中国人情社会现实下,有志有才的人想要获得公平的机会是很难挣脱束缚的。

  但从邵彬和《环境报》的人反抗的结果看,他们仍旧处于池塘之中。翻腾之后,充其量不过是从原来的小池塘跳到了更大的池塘里,邵彬依旧没有摆脱杨书记、刘书记、马厂长等人,不过是“温水煮青蛙”罢了。这次革命并没有为社会的前进起到积极进步的意义。

  何故?这是由邵彬和任福生等人所处的社会阶级决定的。

  邵彬虽然有刚正不阿的灵魂、自由不羁的艺术追求,但仍是一个喝着玉米棒子粥,和妻女挤在转不开身的小宿舍里的化肥厂小工人,他需要钱来养活家庭,养活自己的艺术,也需要安稳的环境。在他和化肥厂领导斗争的时间里,“领导每天变着法地整人,根本没有艺术家生存的空间。只要让领导整治一次,邵彬就得难受好几天,啥事也干不成。”在他的几次“求上进”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邵彬的确是“一条大鱼”,具有特殊的才干。但最终还是为公社宣传一职而妥协了。而且期间可以看到他和妻子的几次后悔,几次被逼上梁山。他的革命是不彻底的。

  而《环境报》的三人作为局外人,原本的生活被邵彬的事情而打乱了,他们没有必要为了他人多管闲事而引火烧身,官复原职以及拿到了钱就偃旗息鼓也在情理之中。

  小说开头的引子引用尼古拉·果戈里的《死魂灵》:唉,说来说去,我仍然找不出一个有德行的君子做我小说的主角。我的解释是这样:有德之人已经变成所有作家胯下的坐骑,被主人的皮鞭和顺手抄起的物件抽打。我现在觉着应该利用一下流氓无赖。那好,我们就骑骑他,兜上几圈。

  无疑,此处刘书记和马厂长就是哈金想要“骑骑”的流氓无赖。梳理了一下邵彬几次“求上进”过程中刘、马二人的反应,可以看出这场矛盾的激化也在于刘、马二人出于面子不愿认错,而使得事情一发不可收拾。

  ①橄榄枝:金县文化馆宣传一职

  77 邵彬刚开始找工作就找到这么重要的单位,真有些令他们害怕。

  ②橄榄枝:大连铁路局下属的一家报纸、一本民间艺术杂志

  78 刘书记和马厂长没有料到厂里一下子来这么多贵客,心里不得不惊叹邵彬路子这么广。(……)事情明摆着,要是他邵彬成了国家干部,那就会把他俩搞得臭名远扬,臭遍千里方圆。(……)所以他们要不惜一切代价不能让他跑掉。

  ③橄榄枝:省师范学院美术系拟录取邵彬为特招生

  108 邵彬这条疯狗又得逞了!不管你叫他是神经病还是疯狗,你不得不承认这家伙才华出众、能量惊人,确实是块做学问的料。(……)谁能否认邵彬的脑袋瓜就是和别人不一样呢!两位厂领导,特别是马厂长,觉得他们当初应该让邵彬负责厂里的宣传工作,这样一个和解的姿态起码可以防止邵彬和他们之间的敌意日益升高。(……)“是啊,可是现在太晚了。“刘书记若有所思地说,”他已经把咱们恨铁了。从现在起,咱们对付他一定要多加小心,别让他翻了咱们的船。唉,谁能想到咱们这个池塘里还真养出这么一条大鱼来?”

  自此,由于革命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恶人采取恶人先告状和温水煮青蛙的战略而最终毫发无伤,此次无产阶级工人革命以失败告终。

  《池塘》读后感(五):“白描式”的中国小说

  奥斯卡•王尔德在那封举世闻名的写过波西的信中说:“艺术变革的种种方式或思想演进的种种状态、拉丁诗的华彩或元音化的希腊语那更丰富的抑扬顿挫、意大利托卡斯纳式的雕塑、伊丽莎白时代的歌调,对这些,一个人可以全然不知,但却仍然充满最美妙的智慧。真正的傻瓜,诸神用来取乐或取笑的傻瓜,是那些没有自知之明的人……恶大莫过于浮浅。无论什么,领悟了就是。”哈金是很懂得自知之明的作家。作为一位母语是中文却用英语写作、拿绿卡活在美国却撰写中国故事的小说家,“扬长避短”是尤其重要的关键字,用另一种方式说就是“自知之明”。正因如此,哈金的作品总离不开这些:用朴实生动的语言讲一个普通人的故事,至多再以贯穿全文的“象征”作为书名,《等待》、《池塘》尤为如此。

  和哈金其他长篇作品一样,《池塘》也是讲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化肥厂钳工邵彬是一个自学成才的知识分子,因不满单位分房不公,多次发表书画作品讽刺单位和地方领导贪污受贿,小说讲述的就是此间发生的一些啼笑皆非又引人思考的一系列黑色幽默故事。他的语言多为直白的叙述语言,至于人物刻画则得益于鲁迅式的“白描”,略为扁平化,对生活的表达无谓丑和美。

  哈金自知之明的地方在于绝不“耍花腔”,弄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去迎合读者,不管是美国读者还是中国读者。英国作家麦克有恩新作《甜牙》出版后,不少读者感叹这位小说家在书中引用书籍和文学典故的惊人量无人出其右。往回说,普鲁斯特优美、繁复的语言有自其无可复制的一面。这些都是小说家知道如何“耍花腔”来为自己加分,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哈金却相反,把故事、人物和语言 “去筋削肉”,留下可辨认的骨干,由此勾勒出一幅小人物生活的简化世态图。这就是聪明的地方,作为外来的移民,你在人家面前吹西方艺术、思想的东西那就是班门弄斧,你搬来诸子百家、四书五经或是官场文化更是糟糕,因为美国人看不懂!正如王尔德所说,你可以对这些全然不知或是全然不提,但你仍能以满腹的智慧去简单勾勒一个“白描”式的中国故事,至少这样,所有人都挑不出什么大错,还能轻松地给那些美国人抛一本富有异国情调的小说。但是(凡事都有“但是”这个转折),“筋”和“肉”都没了,光一个“骨干”,嚼来虽有味却是干巴巴的。

  要说还有点味道的,那就是贯彻全文的“池塘”这个象征。在中国的古老传统里,“池塘”具有种种不言自明的象征意义。“小池塘养不了大鱼”是一个象征,“鲤跳龙门”又是另一种象征,也都切合了本书的主题,但也单调了些。不过这毕竟是哈金的第一本长篇作品,到了《等待》,关于“等待”的意象层层环扣,比这丰富得多。

  芦苇先生给予哈金不遗余力的赞美之词,但他中规中矩的作品优秀之处也是有限的——老老实实叙事、结构亦步亦趋。我总是用写毛笔字来形容哈金写作,他写得工工整整,向读者传达了自己想传达的内容,但你要问这幅字帖有什么闪光处却是遍寻不着的,既无遒劲有力地笔锋,也无飘逸出彩的神韵。总的来说,哈金的小说可以拿来读,但经不住读。

  《池塘》读后感(六):养不了大鱼的小池塘

  旅美三十载,哈金已然享誉国际文坛。然而他的作品依然扎根熟悉的故土,叙述着中国的历史和现在。作家余华赞叹:“远离中国的哈金让我读到了切肤之痛的中国故事。”

  《池塘》堪称个中典型,其故事背景极具中国特色:因单位分房结果不公正,小人物邵彬利用自己的书画才能作画讽刺领导的腐败,还发表在报刊上。随着与领导的斗争层层升级,双方都越来越不好过。最后,邵彬被上一级领导收编,等待着遥遥无期的下次分房。

  特殊年代背景下小人物与官僚的斗争,时至今日仍以不同面貌上演着。然而哈金笔下的斗争没有血雨腥风,没有刁钻戾气,反而戏谑喧闹得像一出喜剧。事件并没有个理想的结局,主人公却欢欣快活,这喜剧竟令观者唏嘘怅然了。

  邵彬这样的人物在每个单位都有,人品性格都中庸,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他们就像一颗螺丝钉,默默无闻,没有太大的野心。可一旦触及利益问题,他们是绝不肯让步的。邵彬引以为傲的书画才能是他的武器,就像古代文人恃文章禀赋开战,再不济骂街才能、结党才能之类的也能当作武器。战争一旦开始,就别指望他们会轻易鸣金。邵彬讽刺领导的漫画和文字充满文人的责任感,在创作的过程中,邵彬本人也是这么以为的,沉浸在他伟大的道德情操下。但实质上,邵彬真的要追求社会公正、伸张正义吗?他只是要出一口恶气,为自己的利益讨要说法。领导的持续打压反倒让他自我膨胀,产生威武不能屈的错觉,益发咬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死磕到底。倘若领导换个做法,在一开始就拉拢邵彬,给他一点小甜头,是很容易把他摆平的。所以结尾,邵彬被领导几句迷魂汤灌得几乎忘记了当初为什么抗争,没有房子,他一样指天立誓要效忠,所谓的“知己者”只是他一厢情愿的幻想罢了。这么清高的人,当他赠友的字画被挂在对方办公室成为公共财产时,都恨不能割袍断义,怎会被领导的言不由衷哄住呢?因为他内心还是企盼和平收场,甚至有点嫉妒领导的权势,谋得个比原先好的处境便不枉费辛苦。

  腐败的制度固然为人不齿,可哈金犀利地看到,问题的症结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责任。掌权者的中饱私囊、任人唯亲只是一方面,软弱屈从的个体是造成这种局面另一方面。他们默认了现实,即便心血来潮抗争也总是不彻底。以邵彬为例,自诩文艺知识分子,不屑与凡夫俗子同流合污。不过身为企业员工,连本职工作都没有做好,上班吊儿郎当、自由散漫,凭什么指望得人赏识?若志存高远,另谋出路发挥所长也好,坚持公正抗争到底也罢,好过最后沦为掌权者的一枚棋子。

  文人风骨,绝不仅仅为了一己之私,甚或必要时牺牲小我的利益才是真正的志士。可惜这样的志士如今己不多见,笔墨文章本当是经世济国的利器,却仅作服务于权宦的花拳绣腿。制度的痼疾依旧存在,穷山恶水下,小小的池塘,终究养不出一条“大鱼”。

  ——乙未年读哈金《池塘》

  《池塘》读后感(七):谁能跳出池塘?

  在读者眼中,哈金是一位用英语写作、却描写地道中国社会的作家。但是在我看来,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池塘》就具有很大的野心。

  故事其实很简单,没有分到房子的钳工邵彬对于化肥厂的领导怒火中烧,于是他运用自己平时热爱的绘画书法反击,画漫画、投稿、告状,双方对立事态不断严重的过程中,发生了不少可笑亦可气的事情,待状告到北京之后,领导以及领导的领导终于怕了,而接下来的发展出乎意料,杨书记的一个简单的示好,换来的是邵彬的痛哭流涕、宣誓效忠,故事至此也就圆满落幕了。但是细看这个故事却又不简单,书中描写的整个社会环境都是经由邵彬眼中所描述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丑恶与交易,同时也有患难真情,这种丑恶与交易值得推敲,而这真情也充满了盲目性,记者们只需要一面之词即可写出报道,几个落难的朋友之间畅快地忙碌着,而上一次如此欢快还是“在‘文化大革命’时连夜赶写大字报和标语牌”,这个世界展现了人类盲目的特性与犹豫的本质,却又同时兼具喜剧化与悲剧性的色彩,这是一个由哈金塑造的气质独特的世界。

  同时书中对于人物的刻画也很有特点,每个人物的言行描写都极其言简意赅,却从中可以看出人物的细微变化。车间主任萧鹏因邵彬的漫画而鼓励他,不久又因为殃及了他们的利益而牢骚满腹,杨书记最初被无辜牵连的愤怒,以及情况变化之后的安抚也颇具看头。而尤其意味深刻的是邵彬这个角色,他热爱文艺,深受古代文化熏陶,在受到不公正对待之后,他深信文人之笔可以“劝善惩恶”,他一次次的抗争软弱却也执着,所以尽管他也屡有偏激之举,却格外使人心情激荡,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深具文人气息以及反抗精神的人物,让人大跌眼镜,他反抗现行制度、揭发黑暗的原因只是自己没有得到一点甜头与好处,在理想主义者的皮囊之下是现实主义的内心,原来最舒服的姿势不过是摇身一跃同流合污。之前的孤独与抗争都是表象,原来他从头至尾没有跳出过这个池塘,也不可能跳出池塘。这无疑是个兼具悲情与讽刺的人物。

  在余华看来,哈金的写作地道而又有力,叙述的是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根部,我倒觉得这部池塘反倒超越了国别,具有更加深刻的力量。人类对于自身的自视甚高,对于社会制度的短视妥协,对于自身行为的盲目无觉,都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体现,而池塘作为一种意象,可以指代的显然不只是社会制度,也包括人类自身的局限、盲目与短视,看来想跳出池塘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另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订阅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