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偕行读后感精选10篇
《与古偕行》是一本由王紫微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7.00,页数:31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古偕行》读后感(一):王紫微《与古谐行》读后
紫微的书终于出版了。认识紫微,是她刚入北大读硕士的时候,我正在读博士,我们成了同门,从此聆听一起恩师傅刚教授的教诲,同窗共读,朝夕相处。而那时,就早已听闻她是南大的才女,以优异的成绩保送进入北大。每次见到她,都是纤细的身躯,平静的眼神,优雅的服饰,清新与文艺十足。从举手投足,也知道她的生活非常精致,也非常小资。紫微会写诗,会作画,含蓄而内秀,清净寡欲,独善其身,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上,这非常可贵。待我毕业后,我们见面就少了,一次我偶尔回京,紫微与我相见,约去圆明园,她说那其实是最美的地方,我也因此而再次重新体会圆明园。晚上聚餐时,我也第一次见到了她的先生于志飞,二人默契相合,真为她找到了如意的伴侣而高兴。而她这几年,也经历了很多人生大事,从博士论文写作到结婚以及工作,一晃之间,我们都在成长。
《与古谐行》是紫微多年来文字的结集。前段时间,她告诉我她的书出版了,寄送我一册,淡雅的封面,优雅的书名,一看便是紫微的风格。通过文字,我仿佛跟着她穿梭于古代和现代之间,到达各个地方,也更知道这几年她的心路历程。大凡我们这些学习人文学科的同学,都有田野考察的冲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身临其境到达一个地方,才能跟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印证。从书中可见,紫微去了海内外很多地方,安阳、临淄、曲阜、泰山、大同、西安、泉州、莫斯科、彼得堡、柬埔寨、京都、奈良、首尔……不仅是“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览古凭吊,而且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幽迹探寻,无论是梦中的桃花源,还是眼前的颓壁垣,紫微都是在用文字传递一种信息,告诉大家这些地方古往今来的变迁,从古今的强烈对比中寻找远古的印迹。司马迁壮年时候曾游历天下,“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紫微又何尝不是呢,在交通发达的今天,很多地方,只要心中有梦想,想要到达,就一定能实现。而紫微有梦想,一直在寻访着古迹,很多僻远的地方,她也会千里迢迢去寻访,所以,书中记录的都是文化之旅,字里行间,念天地之悠悠,发思古之幽情,带有厚重的历史感。孔子说,读《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而紫微的文字中也处处体现了这些,既有对书中知识的深刻省察,又有在实地考察的各种观感,既有在校园读书的激励启发,又有对古今成败的咏叹抒怀。比如描绘的帝颛顼,体现了对中华文明的探源;设想的曹操墓,印证了当代最新的考古发现;书写的贾谊与马王堆墓主,还原了两千年前长沙国的生活场景。可以说,这本书里的每一篇中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而这些都得益于紫微的学养与识见。而书中除了文字美,图片也美,每一幅图画都是精心绘制的,与文字真是相得益彰。这些图片有的幽远深邃,有的诙谐幽默,看似轻描淡写却个个传神写照,活灵活现,趣味丛生,让人赞叹贤伉俪的才情。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紫微还在前行,也期待几年后,她再将心得书之文字,再出新书,再为我们讲述她的见闻与思想,也期待她的生活更加美好和充实,是所愿焉。
《与古偕行》读后感(二):行 走 历 史
行 走 历 史
决定出发就已经意味着出发了一半。在一个安静的午后,结束了繁杂的工作,手里捧着的正是这本《与古偕行》,翻开书,顿时让人感觉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跟着作者游走在一个个场景,经历着一次次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不知不觉,已过去数小时,彼时,窗外夕阳西下,晚霞翻飞。
书里的文章都是作者的率意之作。率意而非率性,率性是由着性子,率意是由着意念,仿佛一种“被抛”的人生状态,能意会到常人之所未见,能于法相庄严中意会到众生平等。《烟雨泰山》中说,“在登泰山过程中下起大雨,忽然记起一位古文献老师的名言:‘不得不做时,才更了解做得意义。’于是弃伞而行,失去了保护,倒也没有了负担,脸上沾满雨水,心上却轻松好多。”意由心生,率意而行自然保护了内心,使得心境平和、意念坚定,这是一种生活态度。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自觉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穿梭,保持了“历史中间物”的客观清醒。用文学或美术的形式再现历史,赋予今人对古代文明的想象和认知。将反观历史看作是查看当下的镜子,不知道这种策略合理性到底有多大,但于历史间却能窥见现实的合理与不合理。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梭,古人的精致凸显了现代的粗鄙,现代的文明显示了古代的智慧,二者处于胶着状态。
其实,与其说是寻古,不如说是寻找当下存在的意义。如作者所说:“古代是想象,是同现实保持距离。活到不知所措时,回顾历史,常常会顿悟自己该去的方向。从历史中找寻自己存在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契机。”作者在虚构她的历史小说时,就是在这种不断穿梭中描写现实,《颛顼》描写了围绕颛顼复活展开的斗争,实际颛顼本人出现不过一瞬,即使通过改变现在来改变历史,历史也不会重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扯不断、理还乱,作者在谈到东京的繁华时说:“在日本,传统与现代并行不悖,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的发达这是得益于他的传统:以和为贵,以序为礼,以俭为德,以朴为美。”只有敬畏历史,才能传承历史,也才能更好地活在当下。
此外,让人称赞的还有书中显示出的作者描画风物的能力。如,书中关于行走国外的叙述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对于涅瓦河的白浪、成田的夜雨、小吴哥的精致、奈良的草木,都描画得很可爱,使得这些历史风物有了人的气息。
文章还显示出作者驾驭多种文体的能力。有散文、诗歌、还有历史小说。与多种文体相匹配的是作者良好的文学素养,作者不愧为科班出身,古典诗词、文学典故、人物故事等在文章中无不应用得恰到好处。
与文章相映成趣的是书中的插图,多是铅笔素描,或风景、或建筑,偶尔也有主人公的画像,惟妙惟肖,很是生动。还有的类似漫画,形态有趣,刚好配合文字内容。
我和紫微是研究生同学,她学古代文学,我学文艺理论,我们一帮研究生,在读书期间都是意气风发,怀抱大志。自我投身国企,先后从事宣传、文秘、党务工作以来,显得心浮气躁,终日活在考量思虑之中。捧起这本书,一下子很平静,就如同作者在访古中找寻一样,我也是在读书中找寻自己,找寻一颗平常心,找寻正确看待自己的方式。遇到此书,是我的幸运。
《与古偕行》读后感(三):与古偕行
时间从过去来,流到未来去,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隐藏着古人的痕迹。在某一个雨后的傍晚,我们会不经意间与他们相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一瞬间虚无显现成真,虚实交错,恍若隔世。这是与“古”相遇带给我们的惊喜。
“古”有着极大的魔力,吸引着我们去探寻去发现。紫微在书里记下了她的许多次访古,这些古有著名的泰山、曲阜们,但更多的是不著名的楼桑村、田义墓们。混迹帝都十余年,自认为去过不少名不见经传的古迹。看到书里的这些记述,我还是暗暗吃了一惊。田义墓位于石景山模式口的村子里,要辗转倒上好几路车。景泰陵在玉泉山北麓的围墙内,怕是要多方打听才找得到。唐祖陵所在的隆尧,从北京要坐五六个小时的长途车。然而那些地方就是在远处召唤着我们,那些诞生了乱世英雄的小村庄、那些埋葬了一代帝王的小土丘,千载之下,我们一定要与它们相遇。这是“古”的诱惑,也是紫微不舍的愿力。
然而,当我们走近时却发现,这些“古”在当下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抛弃之物,它们被掩埋,被拆卸,被遗散或是被消费。尘土飞扬、垃圾成山,污染遍地或是游人密布。这是它们尴尬的命运。紫微的文字里也记录着这些痛惜与无奈。
异域之游带给人的总是别样的体验,但将这些体验一一付之文字,却并非易事。紫微的外国闻见记几乎篇篇都好。那些文字不是单纯的白描与叙说,而是立体的,彩色的,丰瞻饱满的。在紫微絮絮地述说中,我们仿佛跟随她一道在吴哥注视一座又一座的佛龕,感受奈良城外油绿稻田的清香,聆听圣母升天大教堂外深厚的钟声。又经由她的笔触,引领我们走进另一个不一样的时空,想像湿婆与毗湿奴从印度神话中走来,看到叶卡捷琳娜坐在花园里,金阁寺僧隐没在幽暗的回廊尽头。
读紫微的文章好像看到一幅书法的形成,那仿佛不经义的起顿,流水般一笔一笔转折下去。轻盈的提按,微微的逆转,偶尔的侧锋,笔起笔落,倏然而成,余味不绝。紫微的文章是儒者之文,不是恣肆无涯,也不是飘荡流逸,而是灵厚雅正,进退有礼,主文而谲谏,涵蕴而妥贴,一如她的人,清雅中正,温润内秀。
在我看来,在这本小书里最好的还是游记之文,它们叙记见闻,直面内心。论说短札随事而议,文字虽好,不免稍逊一筹;诗歌韵脚追摹古意,藻琢文辞,别有意趣;小说演义亦真亦虚,时空交错中,保存着年轻的驰骋幻想。
历史从来没有走远,无论置身于都市还是游历于乡野,在心灵沉静的时刻,我们总会与古物、古人相遇,迷失于时间与空间所幻化出的瑰丽中。个人的生命也是一种历史,正如紫微在扉页中所言,“谨以此书问候十年的自己”,以这样的文字记录下行走的足迹、心灵的成长,对偏爱与古为伴的书生来说,无疑是最好的纪念了。
《与古偕行》读后感(四):情之所钟,正在于此
这是一本很私人的书,你能从书中看到真实的作者、作者眼中真实的世界和作者脑中真实的虚构。
十年的文字选于一册,版面字数也仅仅20万,多乎哉?不多矣。然作者情之所钟,正在于此。不论抚今追昔、坐而论道,还是赋诗言志、钩沉故事,篇幅长短不一,都是兴之所至,行于其所当行,止于其不可不止。这样的文字,往往能直达人心,让人感受到作者独特的品味,和不一样的深刻。
“与古偕行”作为书名难免太过素淡,加之其素净的封面,可以想见此书绝不会畅销。但这样的书名和封面,也正表现出作者的姿态,一如书中的文字。这就是作者的一个交代,不为取悦大众,只为诉诸同好,所谓“君子之交淡若水”是也。懂的人自然懂,欢喜的人自然欢喜,珍重的人自然珍重。
《与古偕行》读后感(五):冬日里围炉阅读、静享时光的一本好书
四部分:闻见——一些历史上的都市、如今的“荒郊野岭”的旅行见闻,在今昔对比的繁华与衰败之间寻找历史的真迹;
省思——故纸堆里,也能翻出关于司马迁、曹操、周瑜、红楼梦人物等鲜活的印迹;
歌诗——访古探奇时写的诗歌,班张辞老诗家尽,汉巍风回啸影孤,很有老杜的风味;
演义——如同鲁迅的“故事新编”,古人物变成了小说主角,饶有趣味,改编成电视剧绝对能火一把?哈哈。
作者真的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临睡前读一读,仿佛与她一起走进了古代的社会,去探奇,去思考,浮躁的一天也能沉静下来,获得心灵上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