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学之路 下册》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学之路 下册》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27 20: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学之路 下册》读后感精选10篇

  《大学之路 下册》是一本由吴军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学之路 下册》读后感(一):知识使人自由

  在很多古老文明中都存在过大学: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发现了当年用作课本的泥板,古埃及法老神庙里教授知识,研究学术,古希腊著名学者毕达哥拉斯就在此学习。回到希腊后,毕达哥拉斯招收门徒,学习生活在一起;同时代的孔子弟子三千,传道授业。于是有了大学的雏形。

  古希腊到了柏拉图时期,建立了雅典学院类似世纪的大学,老师学生们亦师亦友。公元前4世纪时崛起的马其顿占领了埃及,在亚历山大寄建立了亚历山大图书馆,这里已经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远在东方的汉帝国进入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个全盛期-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采纳著名思想家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兴办了太学。但是无论东西方,都是为了贵族富家子弟服务,并成为了他们进一步维持现有社会地位手段

  中国从隋代开始科举制度,太学改成国子监。科举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中国的教育考试开始紧密结合。今天,亚洲国家依然将考试,升学,获得社会地位强耦合地联系起来。教育倾向于求术,而不是求道。罗马帝国分崩离析后再也没有统一,欧洲进入封建时期,并延续长达千年的中世纪。

  University大学一词,起源于过去的拉丁语Universities,意思是一种包括老师和学生在内的团体,受到由领主认可契约保护,其管理独立所在地治辖权的。

  世界上最早的现代意义下的大学是于1088年成立的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1170年,巴黎大学成立,这所大学成为了欧洲最著名的大学之一,还成为了欧洲两所最著名的“大学之母”。

  公元12世纪,很多英国人穿过英吉利海峡去巴黎大学读书。1167年,英法关系恶化,巴黎驱逐英国人,巴黎大学也就把很多英国学者和学生赶回英国。后来这批人就跑到伦敦郊外一个小镇牛津继续办学,于是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牛津大学。不知何因,年轻的学生们爱打架,结果当地人发生冲突。1209年,大学被解散。想继续教书和求学的教授和学生们找到伦敦郊区另一块很荒凉土地,继续办学,就是今天的剑桥大学。1214年,在教皇代表的调停下,一部分学校搬回牛津,从此世界上有了两所超级学府:牛津和剑桥。

  早期的大学都和教会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坚持精英教育。当时学生们不仅要有学问,有教养,而且需要了解社会,了解历史,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而且他们需要具备管理社会和应付各种复杂情况本领。因此,过去的大学大多实行通才教育。

  一所好的大学应该扮演好四个角色。1 培养人才。 2 研究中心,引领世界科技发展。 3 是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推动社会的进步。 4 是年轻人的家,度过人生最好时光地方

  优秀的大学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英国牛津大主教和教育家约翰纽曼强调的大行之道的通才教育。认为学生们除了学习知识外,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彼此成为朋友,是必不可少的人生经历。第二类是普鲁士德国的外交家洪堡倡导的专才教育。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第一任校长吉尔曼结合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模式,建起了美国第一所研究生型大学。艾略特校长把哈佛大学从“以教为主”改为“以学为主”,试图将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两者为现代高等教育确立了一个样板:本科的通才教育加研究生教育。

  作者结合自己从清华本科研究生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中间断断续续18年的求学经历总结选择学校的标准。本科阶段应该去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大学,因为这里聚集了很多优秀的师生硕士生应该选择一个好的城市;博士生最重要的是教授和实验室

  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是英语世界里第二古老的大学。采取学院制,贯彻了纽曼总结的教育理念,建立起一个大家庭。采取导师制,一学年三学期。牛津大学和剑桥一样也实行学院制和导师制,相比剑桥更加传统,这里是政治家摇篮。然而,由于英国大学的资源不足,实行通才教育的剑桥和牛津反而落后于美国最好的大学。

  美国大学里的教授分为终身教职通道和非终身教职通道两种,采取教授治校。学校的经费主要来自学费,科研经费,对外培训费和捐赠。

  美国私立大学本科在录取时的确会有其不公正之处,比如照顾校友子女和教授们的子女,对少数族裔特别照顾,喜欢特招生。由于早期采取入学看考试成绩方法,犹太裔学生大幅增加,为限制犹太裔的比例,开始设计冠冕堂皇的素质教育的说法。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的兴起使得美国社会开始真正实行种族平等,向妇女和非洲裔倾斜了很多机会。于是为了避免种族冲突而必须招收非洲裔,而随着重视教育的亚裔家庭孩子名校中录取比例不断上升,甚至影响到其他族裔学生的录取时,迫于政治经济压力,亚裔的录取就开始被限制了。

  申请美国大学需要准备高中平均分GPA,参加标准考试SAT,ACT,有些私立学校也会提前开设AP课程。学生们根据需要递交申请材料。每年有大量成绩优秀的亚裔学生难以进入美国的一流大学,改变大学招生的不公平性需要全体亚裔的长期努力,除此之外还需要亚裔学生从单纯追求工程医学热门专业,转变成对各种专业都抱有兴趣;减少一些无谓的竞赛,把时间花在寻找自己和学校的“钩子”上;在学校和各种场合勇于表现自己;积极参与大学的各种活动,帮助大学与各地的工业界及政府进行合作,积极为大学捐款。

  提到美国的好大学,人们常常会说到常青藤联盟,简称藤校。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和布朗大学8所。最出名的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三所,被称作“大藤”,另外五所被称为“小藤”。还有一些虽然不在常青藤联盟里,但是质量与藤校相比毫不逊色的大学,比如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杜克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人们把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斯坦福首字母放在一起构成一个新词HYPMS,代表五所超一流的大学。接下来一一介绍

  普林斯顿在新泽西州的一个小镇,周围范围内有不少公司和研究中心,比如贝尔实验室,AT&T香农实验室,默克制药公司等等。普林斯顿大学采用住宿学院制,一共有6所住宿学院,分为四年制和两年制两种。普林斯顿的本科生不分专业,三年级开始确定自己关注领域,随时可以改变,学校会根据学生关注的领域授予文学学士(BA)或者理工学士(BSE)。学校强调头两年打好基本功,采取小班教学,大部分课程的学生修课人数不超过20人。普林斯顿给学生的平均成绩很低,很难混日子,但是会安排助教或者高年级学生对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大多是学生自己找的,是学生兴趣的体现。普林斯顿的图书馆规模,藏书量和便利性可以比肩任何大学。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可以享受全部或者部分费用的减免,但是没有外国学生的份儿。

  耶鲁大学地处康涅狄格州最大的城市纽黑文,这是个高危城市。耶鲁历史上以文理科著名,工科则比较薄弱。法学院和文科至今依然是全美最好的,商学院医学院在美国也属一流。耶鲁一直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的人。这里走出了一位越南战争逃避兵役的总统克林顿。92年美国总统大选,两党候选人都是耶鲁毕业生。老布什是越战英雄,以此质疑克林顿逃兵役是否爱国。克林顿巧妙回答:在那个年代,逃兵役就是爱国。耶鲁培养全才,强调的是人的综合能力,也采用住宿学院制,每个本科生必须在学院住四年。耶鲁本科生学科设置非常齐全,开了2000多门本科生课程,但是给成绩时却相对宽松。历史上,小布什在耶鲁成绩很差,而他的副总统切尼从耶鲁退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位于历史名城费城,18世纪时是美国最大的城市。国父本杰明富兰克林为了让年轻人有机会受教育开办了一所高等学校,后来更名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宾大的创立是为了服务社会,让平民家庭的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宾大是常青藤大学中规模最大的一所,一共有将近25000名学生。沃顿商学院闻名于世讲究实用性,毕业生88%直接工作了,且薪酬很高。

  哥伦比亚大学地处纽约曼哈顿。由于纽约寸土寸金,其校园面积只有32英亩。哥大实行通才教育,最大的特点核心课程组,大多是人文领域和一些基本素质相关的训练。哥大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兄弟会,协会体育特长俱乐部科学协会,表演协会等一应俱全,加上地处大都市纽约,学生们经常可以听取各国政要的演讲。不足的是,受到环境限制,难以开展户外活动,同时体育设施有所欠缺

  哈佛大学是标杆一样的大学。艾略特担任校长期间进行了多项重大改变:真正开始启动科学研究;将大学由“以教为主”改变成“以学为主”;将课程数量增加了好几倍;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逐步从中心校区迁移出来,建立起一个个在地理位置上和管理上都相对独立的园区;在世界范围内招生;帮助少数族裔(尤其是非洲裔)学生进入哈佛大学。哈佛大学专业齐全且各专业都十分突出。哈佛医学院最突出,唯一的短板是工学院。哈佛录取学生看中未来潜力,除了成绩出色,还要尽可能在某个方面展示自己的超凡能力。其录取学生之间有互补性。但是从哈佛毕业能不能取得成功,也要看如何定义成功了。

  麻省理工学院(MIT)本科教学突出,功课负担相比其他大学重得多,但给分却非常低。这里可以打好理工科的底子,训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学生们在这里可以参与真正的科研,本科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都很强。这里有非常独特的“书呆子Nerd文化”和“黑客文化”。

  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与MIT名气相当,是一所袖珍大学。最著名的是航空和航天专业,其次是化学工程和机械工程,在数学物理,化学和地球物理等几个理科专业中的学科地位也是数一数二的。Caltech的办学理念是出科学精英,培养大科学家,所以教授在讲课和培养学生上,明显会向个别尖子学生倾斜。4年毕业率只有82%,6年的毕业率也不过93%。教授和本科生比例为1:3,这是其他大学都没有的优势。它不强调全面发展,而强调学生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上良好的教育背景和超乎寻常天分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于1876年,他从银行家约翰斯霍普金斯那里获得700万美元的巨额捐款,所以建校之初就很富有作为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每年的科研经费全美第一。专业虽不齐全,但是不断地注重发展自己的的特色。学校地处巴尔的摩,房租便宜距离华盛顿也很近,然而城市也是出了名的乱。所以城市和学校的关系不大。在这里,学生们选课自由,享受高水平的教学水平,又有着最多的科研经费。

  斯坦福大学在专业设置上涵盖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合集,尤其在美国最热门的医学,法律,工程和商业方面,斯坦福都特别强。它地处硅谷,为硅谷的兴起提供了土地,办起了斯坦福科技园。斯坦福大学远离联邦政府,从政府得到的经费比东部名校少得多,这就逼着教授和学生们从工业界(和捐赠上)找出路。斯坦福德教授做事强调理论水平,但是要实际得多。学生们进入工业界相对更多。教授们积极地办公司,也鼓励了学生们,他们甚至开始退学办公司,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风气。斯坦福从硅谷获得巨大收益,同时也一直在主动地帮助硅谷的发展。为方便硅谷员工修课,斯坦福提供了很好的远程教育网络,也开设MBA和EMBA课程。斯坦福兼容了纽曼加洪堡的教育模式。它实施了大胆的科研改革,学校说服捐赠者把原本给教授的钱给到学生手上,使得近几年排名急速上升。斯坦福为创业开了了绿灯,扶持学生就业,营造了极好的创业氛围。可以说,斯坦福大学是21世纪科学精神的象征

  卫斯理学院位于波士顿西北部。直到二战结束,卫斯理学院的目标都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上流社会的专职太太。今天学校仍只是强调素质教育,但也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大胆去实践自己的想法。卫斯理采用小班上课,教授们平时乐于帮助学生。学生们大部分来自富裕的家庭,但是她们并非娇生惯养的孩子,而是好学上进。卫斯理收到的捐款相对学生人数还是足够多的,落到每一个人身上的机会就比较多。而且学校与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个5年的双学位项目

  杜克大学占地8000英亩,和斯坦福大学不相上下。杜克是一个大而全的大学,学生们有条件搞科研或者参加实习活动。杜克学生的课外活动相当多,体育是其亮点。杜克与当地社区结合得非常紧密,积极参与到改善社区环境的工作中。杜克和北卡罗来纳州的北卡大学和北卡州立大学一道打造了一个北卡研究金三角。

  华盛顿大学地处圣路易斯,位于美国中西部。其医学院非常出名,专门开设了一项本科加医学院8年连续计划。华盛顿大学源于神学院,逐步发展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靠着一些富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长期坚持学校自己的办学理念,最终办出自己的特色,在一流大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后记:

  这不是一本升学指南,而是讲述高等教育的理念。作者吴军拥有中西方顶级高校的教育背景,后来作为学校董事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如今是陪伴孩子选校的父亲,兼以游客的眼光带着读者们在各个大学边走边思考。

  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个很大的话题,中国的大学这些年在办学,打造世界一流高校的路上不断求索。无论是各个院校扩招,兴建高级的校舍,还是引进国外的客座教授,无一不在努力尝试中。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亚裔家长和学生以进名校为己任,为此做出的种种努力:在标准化考试(SAT)中考出极高的甚至满分的成绩,刷高GPA,参加社会活动,参加科技竞赛等等。诚然,书中向我们描述的大学各有各的精彩和闪光点,都是世界最最顶尖的大学。然而那些唯名校不可的虎爸虎妈们,在对学区竞赛GPA的比拼中,在模式化套路的准备中,不妨换个角度仔细思考一下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作者也提到,亚裔普遍对成功的定义很狭窄,在他们眼中热门的专业,名校的毕业证书,华尔街或者硅谷的高薪工作就是成功。所以当我们看到别人哈佛毕业后去非洲扶贫,从大有前途的专业毕业后去做了NGO会各种不解。我很欣赏作者在书中透露的几个关于教育的观点:第一,不断学习,终生学习。人生是场马拉松,起跑线的位置不重要,关键是一直跑,跑得更远。第二,大行之道的通才教育。第三,通过教育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一点无关名校与否。第四,知识使人自由。

  《大学之路 下册》读后感(二):笔记

  通才教育——历史素养、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科学基础,写作、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的方法 关于世界的知识,了解社会,拥有广博的知识面,见识

  优秀的品质——社会责任感, 有活力,有天分,对别人友好,

  在线课程——MIT,Coursera

  论文——诺奖论文

  三人行,必有我师,

  要变成一个更好的人——全球视野,社交能力,拼搏精神,自由意志, 获得良知,生活品味,勇于表现自己,良好的学习技能和学习习惯,懂得娱乐、运动,体验生命中不同的可能性,富有批判精神的理性,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

  要理解,要包容,要探索,要行动。

  好的大学经历应能让人受益终生。

  从学生成长为社会的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知识和本领,社会经验。

  像海绵吸水一般吸取各种知识,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培养全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年轻人需要学会应对各种问题,包括面对社会问题进行理性为符合逻辑的思考,不应该盲从权威、道听途说,同时必须善于从更广泛的渠道科学地吸收知识,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

  《大学之路 下册》读后感(三):差异化与坚持,兴趣与商业化

  差异化是特点,坚持路子才有特色。最后的最后,作者还是说,世上问题不是非错即对,而好的解决方法可能也是多个。

  这两册书,重点在于向人展示美国的教育观念,以及培养人才的价值观等,至于中国,则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自己的差异化特色。在美国,也是面临同样的问题,技术的前沿还是将技术转化为产品?而这,各有人去做,各有大学去负责,大学要培养的对象不同,人的兴趣不同,共同磨合,才有了后来的美国。

  最后再摘录作者那句“世界上的很多问题往往不存在正确和不正确的答案,只有好的和相对不好的答案,而好的答案也常常不止一种。既然多样性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本质之一,好的教育理念也不是唯一的,并非哈佛或者斯坦福的办学理念中国的大学就一定要效仿,也并非所有人都需要接受哈佛或者斯坦福那样的教育。”

  观念与看法未必是非错即对,但世界与现实总要求我们执行一种方案,这就是选择。

  看完那么多大学,发觉,校长的募集资金能力也好重要,或许这是魅力也是能力的体现吧。

  而本科生对于未来的迷茫,一是专业,二是个人发展道路。或许这就是中国的大学所最缺乏的。

  《大学之路 下册》读后感(四):我们不要培养世界的旁观者、生活的观众或对他人的劳动十分挑剔的批评家

  看完上册的第二天就读完了这本下册,读的很快,一是因为下册主要介绍美国几所名校的来由、发展和特点,可供启发的知识点不多;二是介绍的这些内容与我的生活越来越远,全书都是精英培养的内容,让我觉得遥不可及,让我产生读这些名校是与我完全不想干的生活的想法,所以权当了解而已。这也许是因我已过了梦想的时代,更无留学的可能,所以觉得这些生活并不与我相关。但是清清楚楚地想起《巨流河》中的齐邦媛,她就是在40几岁的年龄出去留学进修的,而且去的好像就是本书中介绍过的其中一所学校——卫斯理学院。但我反复想了半天,还是觉得自己没有这种可能,主要是觉得自己在研究学科上,并未找到有感兴趣的学科,也不可能现在培养吧,那就变成了好像是为了上这些学校而去培养兴趣而去努力,这可能只是看完这本书后一时受的刺激冲动吧,这种想法应该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因为自己本不是擅长学习的人。

  所以,从这本书中感悟很少,主要是不敢感悟,在我认识的人中,尚未见有上过这些名校的人,圈子决定眼界吧。因此,这本下册我觉得受众更小了,全中国每年有多少报考这些名校并被这些名校录取的学生呢?

  虽然对多数人来说没有机会就读这些名校,但书中有些思想和观点却是通用的,不只局限于要读这些名校的人可以借鉴,就像作者介绍的那些名校的本科教育大都是通识教育一样,这些观点也算是一些通识信息吧。

  详见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25155315080266&mod=zwenzhang

  撰文 刘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