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杀戮与文化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杀戮与文化读后感10篇

2018-05-28 20:2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杀戮与文化读后感10篇

  《杀戮与文化》是一本由[美]维克托·戴维斯·汉森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工作室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页数:2015-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杀戮与文化》读后感(一):梦回唐朝

  历史总是在军刀上面前进的,我们也有过辉煌时期。但现在除了阳光空气,其余物质·文化的东西多多少少都沾有西方的味道,而不是非洲,这就是现实。很多人可能看了以后嗤之以鼻,但何不想想大唐时别人来进贡,一样道理先进理念在它没过时时候就是先进的,落后的就是要去学,除非自己可以改变得比先进更先进,那种可能只有两种:一,先进的原地踏步,或者进步缓慢,被落后所追上。二,天降神威,落后的草鸡变凤凰。杀戮只是战争的一种方式,我们也有白起这样的“人屠”,任何进攻方式达到极致的时候,其实效果几乎一样的,最理想的战争状态永远都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把他们的国土财富,留给我们自己。要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就像是三十岁的成年男子和三岁的孩子斗,全方位的碾压,而相斗的目的,则是另一个层面的事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使自己成为三十岁的人。对于力量的崇拜,是人的天性,我们要走的路,任重而道远,但共同的目的就是保卫祖国保护家人,捍卫和平。总之,极力推荐这本书,让有上进的人找到方向,让迷迷瞪瞪的人能得到适当清醒

  《杀戮与文化》读后感(二):关于组织结构 效率

  关于组织结构 效率 比如 公民力 : 财产权和人权统一形成

  结论有点以偏概全

  因为古希腊人的无中心化,也造成了其各城邦的自由散漫,除子波希战争之外不曾一次真正团结过,长期处于内耗与纷争之中,斯巴达与雅典长期的争取,也使古腊城邦的眼界只能看到伯罗奔尼撒半岛及其周边狭小区域,对于区域外强权的分化与瓦解没有太多的抵抗力,当古罗马军团灭了古希腊大城市科思林,并对城中百姓进行大屠杀时,其他城邦都噤若寒蝉,无人敢反抗,反而表现出顺服与忠诚。我认为这就是去中心化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如何在无中心的组织中,协作关系的确立,矛盾协调利益分配……

  《杀戮与文化》读后感(三):不讲逻辑教授不是好学者——中评

  【欢迎不同思想交流微信:kk010305】

  上周读完罗胖推荐的《杀戮与文化》,当时对作者汉森教授提出的公民军队概念颇以为然。书中指出,源自希腊和罗马的自由公民精神在西方核心区传承,由此造就了西方在技术、组织、战斗意志方面优势,足以抵消其在人数方面的劣势,这是西方军队之所以强大根本原因

  罗辑思维在推荐这本书的时候,重点讲了书中关于公民军队的概念,认为这一制度对发挥军队的战斗力起到了非常关键作用。公民军队的这种组织结构对互联网时代企业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在互联网时代,如果能借用公民军队的思想、充分发挥每一个员工创造力,企业将会爆发出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罗胖的推荐下读完这本书,书中的战例分析的挺精彩,不过读过之后总觉得里面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在这本书里,公民军队这个因素只是西方军队强大杀戮能力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作战风格和作战方式、科技水平经济水平、舆论监督个人主义等多方面原因,而这些原因统统可以归结为文化。按照汉森教授的说法,西方军队的杀戮能力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们继承了希腊和罗马的文化传统,这种能力的背后是西方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自由民主制度,而这些都源于文化。

  如果仅仅只看世界500年以来的历史,汉森教授的说法好像很难挑出什么毛病可惜的是人类的历史远不止最近这几百年。仔细琢磨一下,汉森教授的论点仿佛只是一种改头换面的西方中心论,当然,他的进步之处在于不再强调宗教的力量,而是开始讨论组织模式

  罗胖在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取了个巧,他避而不谈作者的核心论点,只取了他认为站得住脚的要素来讲,想到这一层我心里不由得想,对书中其余部分的论点,罗胖是否也同样赞同呢?

  汉森教授认为,自希腊时代起,西方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军事上尤其如此。罗马帝国持续统治的能力能够与中华帝国的许多王朝相提并论并且更富有创造力,对人类的技术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当西方在探究自然、组建资本与推动言论自由等领域阔步前进时,近东、印度、中国以及美洲的人民依然被神权领袖、集权的骄奢王朝或落后的部落联盟所统治。

  汉森教授坚决否定了戴蒙德在《枪炮、病菌和钢铁》中所描述自然环境作为文明发展主要决定因素的观点,当然他也不认为西方的领先是源于基督教的宗教因素,他还否定了后发优势的观点——因为在他看来,西方自希腊时代起就从不曾落后。单就汉森教授所列举的战例来看,好像确实能说明西方军事实力的强大,但仔细分析,我觉得许多战例的分析都有疑点。

  【关于希波战争】

  经过壮烈的温泉战役之后,希腊联军在萨拉米斯海战中以弱胜强,以区区不足400艘战舰对抗1200艘波斯战舰,并且大获全胜。此战之后,希腊人又通过数年的努力,终于将波斯人逐出了希腊。在这以后希腊进入全盛发展时期,而波斯帝国元气大伤,最终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击败,波斯帝国的一个王朝结束了。在汉森教授的眼里,希腊联军的胜利代表了西方军事实力的强大,同时也代表了作为西方精神基石的自由公民观念的胜利。

  这个看法貌似无懈可击,但如果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我们会看到波斯帝国即使战败,依然是一个东起印度河流域、西至爱琴海的庞大帝国,当时希腊联军的实力,只能是将强敌逐出自己的家园,还远远没有挥师远征的实力。如果因为这样的战果就说希腊的军事实力强于波斯帝国,就好像在说朝鲜比隋唐帝国厉害、日本人比蒙古大军厉害一样。

  汉森教授说这一战代表了自由公民构成的雅典对独裁帝国的胜利,但我们知道,雅典只是希腊诸多城邦之一,而另一希腊城邦巨头斯巴达实行的是类似军国主义的寡头政治,远远构不成他所说的自由公民政治,并且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雅典败给了斯巴达。用萨拉米斯海战来证明自由公民构成的民主政治在军事上强于帝国政治,实在有些牵强。

  【亚历山大征服波斯】

  马其顿原本只是希腊北部的一个小小王国,但亚历山大雄才大略,先后统一希腊全境,进而横扫中亚,荡平波斯帝国,大军开到印度河流域,不费一兵一卒而占领埃及全境。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占据其三。

  在征服波斯帝国最终决定性的高加米拉战役中,亚历山大借助其源自希腊的马其顿方阵,以四万军队击败了拥有约百万大军的大流士三世(个人认为百万的数字一定有不小的水分)。在汉森教授看来,亚历山大继承了希腊直面冲击的方阵作战模式,一个军事天才仅仅用一部分的希腊遗产就征服了一个庞大的帝国,证明了西方军事“决战”思想的威力

  汉森教授明显对不死不休的方阵战术情有独钟,不过我猜他无法解释为何被称为“上帝之鞭”的蒙古骑兵可以在欧洲肆虐,所以他不得不很不情愿的指出欧洲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方阵战术的有效性。直面冲击、不玩阴谋当然可以算作西方的军事文化,但可惜的是,在亚历山大时代,汉森教授引以为傲的自由公民思想已经不见踪影

  尤其让人想不通的是,汉森教授在中途岛海战的论述中所阐述的作为西方文化重要组成的个人主义思想,与亚历山大不死不休的战法有着极大差异。在中途岛海战中,美国人实际上处处在玩阴谋,像破译日军密码牺牲鱼雷机当诱饵、不乘胜追击山本五十六等等。这种前后矛盾,我实在不知道应该如何解释。

  【普瓦捷会战】

  公元732年,查理·马特率领的法兰克人与阿拉伯人进行的一次会战,史称普瓦捷会战或图尔会战。在这次会战中,法兰克军队依靠重装步兵和重装骑兵,击败了以轻骑兵为主的阿拉伯军队。阿拉伯军队退回到比利牛斯山以南,伊斯兰教徒征服欧洲、把地中海变成阿拉伯帝国内湖的图谋终于化为泡影

  按照汉森教授的说法,法兰克军队继承了古罗马的文化衣钵,保持了与自由公民制度相似的自耕农制度,因此能够快速组建以自耕农为主体的强大步兵军团(重装骑兵只是骑在马上的重装步兵)。在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蛮族灭亡之后,法兰克地区成为西方的核心区,而这个西方核心区再也没有被外部势力所占领;即使是在阿拉伯帝国空前强大的中世纪,他们依然能够依靠以自耕农为基础的军事快速恢复能力发动十字军东征。西方军事实力强于阿拉伯世界,其文化也比伊斯兰文化先进。

  汉森教授针对这次战役的相关分析,有两点我觉得说不通的地方。第一,我们公认的历史事实是,中世纪的伊斯兰社会在技术上比欧洲要先进:它的识字率要比同时代的欧洲高的多,它吸收了古希腊文明的遗产,以至于许多古典的希腊书记只是通过阿拉伯文一本才为我们所知;它拥有风车、用潮水推动的碾磨、三角学和大三角帆,它在冶金、机械化学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它采用了中国的纸和火药,又把它们传播到欧洲。这些情况与汉森教授的描述恰恰相反。第二是因为西方核心区从未被征服过、从而证明西方军事实力强大的提法,这个结论我觉得实在过于单薄。因为按照这个逻辑,当代阿富汗应该是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它三次抗击了英国的入侵,又让苏联铩羽而归,而即使是如今的美国也无法将这个地区有效控制

  分析到这里我觉得对这本书基本上已经有自己的结论了。我不会去怀疑当今西方以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以自由公民社会的政治制度为保障的西方军队的战斗实力,但如果认为这个情况2500年来一直如此,则实在让人难以信服。说的再直接一点,我认为汉森教授的观点不过是一种改头换面的西方中心论,不仅逻辑上难以自圆其说,而且与公认的事实不符。如果说这本书哪里还有点价值,估计也就只剩公民军队这个概念了。这个概念差不多相当于告诉我们李云龙的部队凭什么敢亮剑。唉,罗胖这个搬运工做的也挺不容易的。

  《杀戮与文化》读后感(四):为啥有时会不灵?

  这本书的最大问题,或者说缺失之处在于,缺乏比对辩证,让人有一种为预设观点寻找支持性论据(战例)的感觉,要更有说服力,作者就应该分析一下那些西方惨败被杀戮的战例,比如对蒙古、对奥斯曼、太平洋战争中前期对日本,说说为什么还是那个西方的杀戮机器,文化都一样的时候,作者津津乐道的那些西方核心优势的因素,比如在中途岛大显神威的个人主义精神,为啥在菲律宾之战中就不灵了,最后麦克阿瑟还得坐鱼雷艇逃到澳洲?再比如用局部的萨拉米海战的胜利论证希腊民主政治强于波斯的帝国体系,仔细想方法论就很有问题。这种“以小见大”,用局部得失反推宏观政治体制优劣手段,大概是西方中心论者的保留节目,很遗憾牵强附会 -- 你能用萨拉米海战反推希腊民主政治优于波斯帝国体系,那我是不是可以用日耳曼人的条顿森林之战论证日耳曼蛮子的部落政治优于古罗马的民主体系呢?我是不是可以拿奥斯曼征服君士坦丁堡之战来论证中世纪的伊斯兰教比基督教更进步呢?... 这种cherry picking的方法乍一看很能唬人,但禁不起推敲,或者说要得出一般性结论,还要做更多论述,起码要找出“为啥有时候这些就不灵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呀。

  《杀戮与文化》读后感(五):怎么让一个组织有力

  关键词:中途岛、斯浦鲁恩斯、约克城号、个人主义。

  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争的战略转折点,美国人从此从战略防守进入战略攻势。

  一、开战前

  1、大势背景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损失惨重。

  1942年5月,珊瑚海海战,美日各损失一艘航母。

  这时的日本海军是一只世界海战史上唯一没有打过败仗的海军。

  2、开战准备

  1942年5月29日,日本海军联合战队倾巢而出,包括8艘航空母舰,11艘战列舰,23艘巡航舰,65艘驱逐舰,还有各种潜艇、补给舰,总共350艘战舰。一次出兵花费的油料相当于平时一年巡航训练时的有料。

  中途岛的位置在日本和美国的正中间,是个不足五万平米的弹丸之地。

  3、开战原因

  天皇面子。(1942年4月,美国空袭日本首都东京,惹怒天皇。)

  跳板。(拿下中途岛就可以进一步拿下夏威夷和澳大利亚。)

  赌徒性格。(舰队总长官山本五十六想一口气全部歼灭美国太平洋舰队。)

  4、日本战略漏洞

  战略目标太多。(日本又想拿下中途岛,又想全歼美国舰队。)

  漏算了实力对比。(日本觉得有八艘航母,美国只有两艘,而实际投入战场的日本只有四艘,美国却有三艘,而且航母上的飞机美国跟日本差不多。)

  当对方是傻子。(日本整个计划都已经被美国知晓,而日本却不知道。)

  二、大战中

  1942年6月5日,南云忠一部署了一半的挂高爆弹的战机去中途岛,一半的挂鱼雷的战机留在航母,还派出7架侦察机去侦查周围的海域,本以为完美无缺。在准备把剩下的在航母的战机也去支援中途岛的时候,侦察机发现海域里有美国的战舰。就在南云忠一犹豫不觉到底要不要继续打中途岛的时候,美国大黄蜂号航母的鱼雷战机已经飞来了。紧接着是美国的企业号航母的俯冲战机和修了68小时就重新投入战斗的约克城号航母上的战机。

  日本投入战斗的四艘航母在美机的狂轰来炸中被击沉,损失惨重。而后美国总指挥官斯浦鲁恩斯下令全军撤回夏威夷,保存了实力,所幸没有进入山本五十六部署的口袋阵中。战局此刻已经发生了反转。

  山本五十六回国封锁了消息,告诉国民日本赢了。对战败的海军伤员进行侮辱,对没有受伤的海军进行流放。

  三、美国能赢的根本原因

  1、国力优势

  日本中途岛海战之后只生产出一艘航母,美国却每个月就可以生产一艘航母。

  日本人没有什么人会开车,美国人却几乎人人都会开车,有机械学的基础知识。

  2、个人主义

  美国情报局氛围很宽松、自由,就是在这个环境下的两个中校破译了密码;而日本军纪严明,几乎不可能有这种脑洞大开的人。

  美国的约克城号在68小时被修复,1000多名工人逮着什么修什么,分头各自做出决策;而日本以自己的设想要起码半年才修好。

  美国士兵打仗很勇猛而且很灵活,大大超出了日本人的想象;而日本士兵打仗有一套很详细的战术规划,一切都按规矩来。

  日本山本五十六的死就是因为太规矩,太守时了。有次他视察部队的密码被美军破译了,就在指定的地点和指定的时间把山本五十六打死了。

  斯利姆如此评价日本军队:日本军队计划的得当和顺利,他们会像蚂蚁一样勇敢和残忍;如果他们的计划被打乱了,他们会变得像蚂蚁一样混乱。

  西方军队的力量,是自下而上组织起来的。每个人不是为了一个抽象的美利坚共和国而战斗,而是为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战斗,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而战斗。这种个人主义的战斗力发挥起来,是靠军国主义培养起来的战斗力没法比的。

  四、怎么让一个组织有力量

  个人主义!

  1、谷歌公司

  非常注重招聘,招进来每个人都是创意精英,无需管理,无须激励,自己会找活干。

  非常注意让员工之间形成非正式的交流,比如食堂办的好,又要排4分钟的队;比如福利特别好,但办公座位非常拥挤。

  2、罗辑思维公司

  永远跟员工谈条件,尤其把钱的问题谈透,这样才能焕发员工的创造力。

  永远不灌输价值观,没有正经开过一次全体会议。

  (只有钱到位了员工才在这干,然后再是工作环境是不是快乐,未来是不是有奔头。)

  互联网最重要的功劳就是把每一个人的才能和价值都充分的释放出来。现在的领导人是要集体主义日本式的战斗力呢,还是要个人主义美国式的战斗力呢?

  ——————————————————————————————

  本文为学习《罗辑思维:激战中途度》的视频整理而成的笔记。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e-atom(伊顿EATOM),同步更新。

  本期推荐书目:《战争与杀戮》【美】维克托·戴维斯·汉森

  《杀戮与文化》读后感(六):从译者注谈《杀戮与文化》

  译者注(部分有修改):

  一、单就选材而言,《杀戮与文化》并不显得标新立异——攫取经典的历史片段并加以分析,可说是历史类书籍的常态之一。(评:历史材料的堆砌,重在描述9场战争的历史发生过程。)

  然而,在讲述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的历史战役之后,作者所表达的观点,却显得新颖而发人深省。(评:虽有谈及组织、效率与文化相关内容,但似乎有先入为主的可能,相比同类书籍,且对自己的观点表述的不够确切与深入。)

  在译者看来,这并非一本有所定论的书;恰恰相反,正是这本书的出现,才引起了争论,启发了思考。(评:提供的仅仅是结果可能的结论,也并未具体,有可操作性的提及如何实施才能提高组织效率。)

  二、表面上,《杀戮与文化》似乎将文化与价值观视为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所在,但其背后的讨论,却着眼于文化的形成、价值观的构建,以及这些潜在因素在决定战争胜负的天平上究竟孰重孰轻。(评:有选择性地使用数据,虽有准确性,不涉及道德立场,但提供的观点材料相对偏颇,未能做出全面客观的解读。)

  因此,这本书并不能被简单地看做“文化决定论”,也不是“地缘决定论”。

  三、西方文明并非不可战胜,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但冷静下来,我们依然能够发现,西方文明数千年来看似危机四伏而总能化险为夷的不断演进,以及最近几百年内的独领风骚,也是不争的事实。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恰恰是西方文明自我怀疑的结果:西方文明的优越性,究竟还能持续多久?设若民族性和地理位置的划分并不能体现出西方文明的精髓,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素造就了西方的成功?在这里,笔者更愿意将本书的内核,视为一种“对西方核心价值观的再定义”。西方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西方国家又是怎样将其化为战场上的胜利的?本书将一切的关键,归结为对内部异议的容忍与归纳、对创新改造的推崇与利用,以及对公民理念的坚守与发扬。至于这是否恰当,则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

  除此之外,本书还为中国的读者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西方人的视角。在海外,该书的销量和评论量都显示出,西方读者对于这样的话题颇有兴趣。墨守成规终将一事无成,面对汹涌而来的全球一体化潮流,中国读者们同样需要兼收并蓄、换位思考,才能把握住整个地球的脉搏。

  四、本书在进行分析时,关于西方文化的优越性的言论流露颇多,对非西方文化也并未做出全面客观的解读,可能会引起部分读者的不适——故此希望读者能以中立、平和的心态,站在更为超脱的立场上进行阅读,在体验上或能有所改善。(评:如果不是有罗辑思维,罗胖的解读,对于二战之前的西方战争不熟悉,且容易记混国外人名和地名的非专业读者,很难提炼与总结出有关组织、文化和效率的学习心得,虽然罗胖推荐今后将会反复阅读,但实难抛弃固有观念,真正融入书中提及的思维模式中,且书中提及的结论敷于表面未提及具体应用,对于迫切渴求学以致用的读者虽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但帮助不大。因此本书的重要性并非所言。)

  《杀戮与文化》读后感(七):《杀戮与文化》

  

《杀戮与文化》|曲飞解读

汉尼拔:四大名将 纪律性(奖惩,荣誉感,训练)

  中途岛海战:美军扭转对日军的颓势——西方都胜利了,秘密是【自由】+【理性】的文化传统

  组织借鉴军队:理念,机制(利益),空间(研发),模式(可持续),纪律,主人翁精神(创造力)

  关于作者

  维克托·戴维斯·汉森,军事历史学家,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弗雷斯诺校区古典文化学教授,古典学者和战争史专家,曾获美国国家人文科学奖章,观点新锐,同时也富有争议性。

  关于本书

  《杀戮与文化》是汉森的代表作,曾被《纽约时报》列为畅销书,很多战争史学界的大腕都很看好这本书,比如写过《一战史》《二战史》的英国顶级军事史学家约翰·基根,就评价这是一本必将“名扬四海”的书。《杀戮与文化》曾于2015年由罗辑思维定制出版,罗胖推荐“所有正在为组织效率担心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而且应该反复读。”

  核心内容

  “西方军队胜利的秘密”是什么?本书作者认为,是西方的文化。并且他把西方文化的核心要点概括为自由、理性,作者列举的西方军队对非西方军队的胜利,背后的根源都在于这种文化。他用了9场战役的案例,来对这一观点加以说明。

  点击图片可以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 萨拉米斯海战

  时间:公元前480年

  地点:希腊萨拉米斯岛附近海域

  交战双方:波斯帝国VS希腊联军

  结果:希腊方胜

  分析:希腊人为自由而战,所以以弱胜强,对自由的追求与捍卫,是西方军人踏上战场的动力。

  二、 高加米拉战役

  时间:公元前331年

  地点:今伊拉克境内高加米拉

  交战双方:亚历山大率领的马其顿军VS波斯帝国

  结果:马其顿方胜

  分析:亚历山大采用正面对决“一战定乾坤”的战略,打败波斯大军,追求正面决战这一模式成为西方军队的典型战略。

  三、 坎尼战役

  时间:公元前216年

  地点:今意大利境内坎尼

  交战双方:汉尼拔统率的迦太基军团VS罗马

  结果:迦太基方胜

  分析:这是西方军队在战场上的失败,但随后在战略层面,罗马凭借其公民制度和联盟政策,保证兵源。汉尼拔在战场上的优势被耗尽,最终罗马反攻,在迦太基本土打败汉尼拔,赢得第二次迦太基战争胜利。

  四、 普瓦捷战役

  时间:732年

  地点:法国普瓦捷

  交战双方:查理·马特率领的法兰克军VS阿拉伯军队

  结果:法兰克方胜

  分析:这是欧洲文明抵抗阿拉伯军队入侵的重要一战,查理·马特重用步兵取得胜利,从古至今步兵一直是西方军队的核心单位。

  五、 特诺奇蒂特兰之战

  时间:1521年

  地点:特诺奇蒂特兰(今墨西哥城)

  交战双方:阿兹特克帝国VS科尔特斯率领的西班牙探险队

  结果:西班牙方胜

  分析:西班牙征服美洲的过程中,始终对美洲土著拥有军事技术上的绝对优势,这是因为西方文明自古重视理性思维,理性思维的氛围才能导致科学体系的诞生与发展,所以西方人拥有科技方面的巨大优势。

  六、 勒班陀海战

  时间:1571年

  地点:今希腊勒班陀海域

  交战双方:威尼斯、西班牙等国组成及基督教联军VS土耳其奥斯曼帝国

  结果:联军方胜

  分析:威尼斯作为一个城邦国家,以商业立国,主要财源来自贸易,这种发展模式保证了他们的财力几乎能与面积人口超过他们千百倍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匹敌,这就是自由贸易对国家实力的保障。

  七、 罗克渡口战役

  时间:1879年

  地点:今南非境内罗克渡口

  交战双方:英军VS祖鲁王国

  结果:英军胜

  分析:英军凭借武器优势和坚定的纪律,打退了50倍数量的敌军,西方军队的纪律,来自强调集体神圣性的文化传统和系统化的训练机制。

  八、 中途岛海战

  时间:1942年

  地点:美国中途岛附近海域

  交战双方:日本VS美国

  结果:美国胜

  分析:美军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帮助他们赢得胜利,从战前的情报、船只抢修环节,到开战后美军轰炸机编队的洞察力、随机应变和牺牲精神,美军的表现都优于日军。

  九、 越战春节攻势

  时间:1968年

  地点:越南

  交战双方: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VS美国、南越

  结果:美军战场获胜但战略上失败

  分析:西方军队的自我批评意识及时纠错能力的重要性。

  作者汉森的观点:西方文化,因为崇尚自由和个体权利,所以能重视理性,因为理性,所以能独立思考,能建立科学体系和自由贸易模式,也因为独立思考,个体能有主动性和创造力,而就是这些,能让人抓住机会,给人带来胜利。

  我们能够从中获得的启示: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构建一个高效的优秀团队,需要具备以下要点:

  要有能为团队都发自内心认同的理念。

  要有能切实保障团队成员利益,并且最大限度兼顾合作伙伴利益的机制。

  要给研发工作留出足够重要的位置和独立不受干扰的自由空间。

  要有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要有团队成员都能坚决执行的纪律。

  要注意培养团队成员的创造力和自主精神。

  金句

  1. 一支军队传承何种文化,决定了在战斗里,数以千计的年轻人是能够活下去面对新的一天,还是成为被遗留在战场上腐烂的尸体。在《杀戮与文化》一书中,维克托·汉森毫不避讳而自信满满地向读者们展示的,正是西方文明在战争文化方面的特性—作为一部杀戮机器的优越性。

  2.为何获胜的总是西方?西方军事体系的特殊性与传承性,并不因其军队的肤色、种族或者宗教而改变,而是深深烙印于西方文化之上;从希腊人到罗马人,乃至中世纪的“蛮族”后裔之间,并没有民族上的关联,其信仰也从多神教转为一神教,但两千年来,其高效杀戮的文化,本质却从未改变。

  3.为何罗马军团拥有如此强大的“造血机制”,以至于每次遭受重创之后都能“满血复活”呢?关键在于兵源:干劲十足、坚韧顽强的自耕农步兵。这些公民出身的军人,在乡镇和社区的公民大会上行使投票权后,便追随自己选出的执政官征战沙场,其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动机源于自身,至死也不会放弃战斗。

  4.纵观罗马崛起的历史,其领土扩张的过程,便是罗马公民体制在地中海及其周边地区扩散的过程。随着公民权授予范围的不断扩大,在授予公民、接纳并同化外人方面异常慷慨的罗马人,很快胜过了吝啬的希腊人,成为整个地中海的主人:他们从希腊人那里接纳了城邦概念,并开创性地将其改进为“国家”(natio)。

  5.自希腊人以来,西方人就已经开始利用某种抽象思维,在远离宗教干涉和保持政治自由的情况下讨论知识,并结合自由制度与资本运作,将理论突破性地运用到实际中,以这种方式来推动军事的发展。这些努力带来的成果,便是西方军队在杀戮他们对手时的技术能力保持了持续性的增长。

  6.西方军事理论并非建立在经验主义的基础上,而是得到了抽象化提升,其思想精华还藉由出版行业的兴盛而广为传播。从阿里安和韦格蒂乌斯的著作开始,一直到西班牙征服者们所处的十六世纪,从安营扎寨、行军布阵,一直到枪炮弹道与火药配比,西方人总能将第一手知识和抽象化理论研究融入实际操作当中。

  7. 商业化制度,充满活力而自由的市场环境,使威尼斯这个小小城邦获得了匹敌庞然大物奥斯曼土耳其的强大实力:竞争性招标带来最优方案;以利为先的思想,保证商业积极性;一体化的地中海货币化经济,使一个小城邦也能够依托整个基督教世界的资源;出版业和大学的普及,使得知识不再局限于少数人手中。

  8.在我们所审视的区区几个战争史片段中,西方与非西方的界限显得泾渭分明。生活在公元前480年的希腊水手们,在战争来临之际仍然坚持讨论并投票决定战略、选择领袖、进行监督,创造并运作着属于自己的舰队。这种行为模式,和两千年后勒颁多海战中的威尼斯人也颇为相似。

  9.西方在批判和监督的传统下,不仅建立起了欧洲式的信用体系,同时还保证了关于战争的作品多是出自欧洲;此外,这种舆论模式还提供了一条途径,使得那些战场之外的人们对于国家财富和人力该如何花销拥有了发言权,有时这样的做法,早在杀戮前便已屈人之兵,将干戈之争消弭于无形。

  撰稿:曲飞

  脑图:摩西

  讲述:于浩

  httAF�)�r

  《杀戮与文化》读后感(八):杀戮与文化

  “西方军队胜利的秘密”是什么?本书作者认为,是西方的文化。并且他把西方文化的核心要点概括为自由、理性,作者列举的西方军队对非西方军队的胜利,背后的根源都在于这种文化。他用了9场战役的案例,来对这一观点加以说明。

  构建一个高效的优秀团队,需要具备以下要点:

  要有能为团队都发自内心认同的理念。

  要有能切实保障团队成员利益,并且最大限度兼顾合作伙伴利益的机制。

  要给研发工作留出足够重要的位置和独立不受干扰的自由空间。

  要有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要有团队成员都能坚决执行的纪律。

  要注意培养团队成员的创造力和自主精神。

  金句

  1. 一支军队传承何种文化,决定了在战斗里,数以千计的年轻人是能够活下去面对新的一天,还是成为被遗留在战场上腐烂的尸体。在《杀戮与文化》一书中,维克托·汉森毫不避讳而自信满满地向读者们展示的,正是西方文明在战争文化方面的特性—作为一部杀戮机器的优越性。

  2.为何获胜的总是西方?西方军事体系的特殊性与传承性,并不因其军队的肤色、种族或者宗教而改变,而是深深烙印于西方文化之上;从希腊人到罗马人,乃至中世纪的“蛮族”后裔之间,并没有民族上的关联,其信仰也从多神教转为一神教,但两千年来,其高效杀戮的文化,本质却从未改变。

  3.为何罗马军团拥有如此强大的“造血机制”,以至于每次遭受重创之后都能“满血复活”呢?关键在于兵源:干劲十足、坚韧顽强的自耕农步兵。这些公民出身的军人,在乡镇和社区的公民大会上行使投票权后,便追随自己选出的执政官征战沙场,其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动机源于自身,至死也不会放弃战斗。

  4.纵观罗马崛起的历史,其领土扩张的过程,便是罗马公民体制在地中海及其周边地区扩散的过程。随着公民权授予范围的不断扩大,在授予公民、接纳并同化外人方面异常慷慨的罗马人,很快胜过了吝啬的希腊人,成为整个地中海的主人:他们从希腊人那里接纳了城邦概念,并开创性地将其改进为“国家”(natio)。

  5.自希腊人以来,西方人就已经开始利用某种抽象思维,在远离宗教干涉和保持政治自由的情况下讨论知识,并结合自由制度与资本运作,将理论突破性地运用到实际中,以这种方式来推动军事的发展。这些努力带来的成果,便是西方军队在杀戮他们对手时的技术能力保持了持续性的增长。

  6.西方军事理论并非建立在经验主义的基础上,而是得到了抽象化提升,其思想精华还藉由出版行业的兴盛而广为传播。从阿里安和韦格蒂乌斯的著作开始,一直到西班牙征服者们所处的十六世纪,从安营扎寨、行军布阵,一直到枪炮弹道与火药配比,西方人总能将第一手知识和抽象化理论研究融入实际操作当中。

  7. 商业化制度,充满活力而自由的市场环境,使威尼斯这个小小城邦获得了匹敌庞然大物奥斯曼土耳其的强大实力:竞争性招标带来最优方案;以利为先的思想,保证商业积极性;一体化的地中海货币化经济,使一个小城邦也能够依托整个基督教世界的资源;出版业和大学的普及,使得知识不再局限于少数人手中。

  8.在我们所审视的区区几个战争史片段中,西方与非西方的界限显得泾渭分明。生活在公元前480年的希腊水手们,在战争来临之际仍然坚持讨论并投票决定战略、选择领袖、进行监督,创造并运作着属于自己的舰队。这种行为模式,和两千年后勒颁多海战中的威尼斯人也颇为相似。

  9.西方在批判和监督的传统下,不仅建立起了欧洲式的信用体系,同时还保证了关于战争的作品多是出自欧洲;此外,这种舆论模式还提供了一条途径,使得那些战场之外的人们对于国家财富和人力该如何花销拥有了发言权,有时这样的做法,早在杀戮前便已屈人之兵,将干戈之争消弭于无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