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战斗的日子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战斗的日子读后感10篇

2022-04-06 03:04: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战斗的日子读后感10篇

  《战斗的日子》是一本由〔美〕里克·阿特金森(Rick Atkinson)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4.8元(全两册),页数:8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斗的日子》读后感(一):非战之罪

  每个男孩从小都有一个将军梦:驰骋在战场上威风凛凛,从枪林弹雨中身先士卒,率领千军万马夺取胜利的彼岸。一将功成万骨枯,我们都只遐想自己是那功成名就的将军,却忘了也有可能是尸横遍野的白骨。年纪越大,看的书越多,尤其是历史和战争书籍,越难简单的把战争仅仅看作是几张进攻路线图和一堆辉煌的数字。而这其中,要数美国军事历史学家里克•阿特金森的“二战”解放三部曲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不得不说,正是里克•阿特金森长期的战地报道生涯和与将士的亲密接触,使全书如同纪录片一般还原了波澜壮阔的二战战场。详细的军事史料,包括照片、地图、军备说明等,真实的再现了战斗的画面;生动的细节捕捉,包括将士们的言谈举止、日记信件、以及亲人们的访谈,真实的重构了战士的日常生活;流畅的文字叙述,将军事历史如散文诗般娓娓道来;细腻的人物描写,将将领的性格特征呈现的淋漓尽致;精心编排的素材,将复杂的军事场景分析的鞭辟入里;扣人心弦的历史事件,将萨勒诺战役、卡西诺战役等一次性酣畅淋漓的看个够。就是这样一本著作,让人读来大快朵颐,堪称超过任何二战电影的视觉享受。

  然而,由于作品充满了莎士比亚式戏剧的张力,在热血沸腾之余,因为文字的真实和细腻反而读来让我感到无比沉痛。我的眼前已不再是用数字堆积起来的死亡,而是一个个年轻小伙子的血肉身躯搭成的人墙。更重要的是,那些士兵们人生目标迷茫,大批美国少年带着热情远赴战场,犹如当年东征的十字军,军官们明知大量新兵会送死,仍不得不制定出粗糙的人海战术,无人能解释战争的意义,哪怕是最高指挥官。闭目遐想,死亡,全都是死亡,而且是那样轻易的死亡,没有杀敌的壮举,没有壮志与豪情,如蝼蚁般尚未登场则灰飞烟灭。在一个个抢滩登陆的海岸线上,在一阵阵密集轰炸的炮火面前,生命犹如沙砾般卑微,血肉之躯与枪林弹雨的搏斗,这究竟是光荣还是渺小?

  恰值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我们应该反思,反思那些看似和我们关系不大的战争,因为战争背后是人性中的权力欲望在作祟。如今的社会,对于权力的吹捧愈演愈烈,一旦此欲望建立在军事手段上,则新的炮声又将拉响。“二战”在近亿条生命的代价下得到解放,人类的欲望又何时能够得到解脱呢?

  文/卢育涛 2015.06.29

  《战斗的日子》读后感(二):一幅雄浑与悲壮的战争画卷

  这套《战斗的日子》是作者里克•阿特金森“二战”解放三部曲的第二部,承上启下。整套书主要梳理了盟军从登陆西西里,到最终攻下罗马城的过程。把整个恢弘壮烈的意大利战役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在这套书中,作者塑造了不少重要的历史人物,诸如不堪重负的艾森豪威尔,无畏却自负的马克•克拉克,天纵奇才的巴顿将军,偏执而富有激情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运筹帷幄的坎宁安,四面楚歌的墨索里尼等。书中也引述了大量士兵和军官的言论,增加了这部历史著作的现场感,可读性也得以增加。

  里克•阿特金森“二战”解放三部曲的第一部《破晓的军队》获得了2003 年普利策历史奖,在此基础上,作者在精心准备,用心写作的基础上于2007年推出英文版的《战斗的日子》,再次好评如潮,于2007 年11 月获得亚马逊月度最佳书籍。可谓是名至实归。作者用他丰富的历史观点、战术研究及冷静的一线观察来解读每一个战场,让我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魅力。

  《战斗的日子》读后感(三):鳄鱼没有软腹

  罗马,这是一座西方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地位的城市。“条条大路通罗马”,由是可见。罗马的文化在精神上哺育了整个西方的同时也给二战留下了印记。

  罗马那个带着小斧头木棒点缀了墨索里尼的独裁。法西斯一词由此溯源。墨索里尼的意大利成了第一个法西斯政权。恰经济危机,德日顺势跟随。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攻占罗马,解放意大利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对于罗马帝国来说,地中海只是他的内湖;对于第三帝国或轴心国来说,地中海同样是一个内湖。只有解放了意大利才算真正踏上了欧陆。因而从战略的角度来讲,罗马是非解放不可的。攻克罗马是攻克柏林的预演。

  “决定极具争议,决心未曾动摇。”雄浑与悲壮中夹杂着海腥味、柴油味、汗臭与血水扑面而来。大幕就此拉开。

  有道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年轻的国家来说尤其如此。这个一直局促在西半球的国度,他的那些新兵蛋子成长起来还需要相当的淬炼,他的军官尤其是称职的军官也同样的匮乏。按照汉森·鲍德温说法,“美军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领导”,普通士兵“只把部分心思放在打仗上”。所以你能够想见这样的一支队伍在战场上的处境。流血自不待言,牺牲不可避免。

  而对于“日不落帝国”,这个曾经的老大帝国,战争就像加速美国成长一般加速了他的衰落。虽然首相仍旧纵横捭阖,但是现实却是独臂难支,力不从心。二战几乎成了这个大帝国最后的一役。尽管如斯,他的子民了都是标榜为绅士的人,换句话说就是逆境之中仍不失风度,困厄中仍存希望。

  当新兵充斥着的美军与老大帝国的军队在一起并肩作战的时候,这本身就很有看头。乡巴佬与绅士,各种粗俗的俚语,彼此间的碰撞。阿特金森的笔触是如此的写实,书中的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所说解放罗马被喻为“鳄鱼的软腹”,但是只有浴血的战士才真正明白敌人有多顽强。从靴国的脚尖一直到靴子的腰部。西西里,萨莱诺,塔兰托,安齐奥,蒙特卡西诺,每前进一步都倒下无数战士,活着的人继续前行。目标只有一个,罗马。

  1944罗马解放,第三帝国时日弗多。

  《战斗的日子》读后感(四):战争即和平

  战争即和平

  评《战斗的日子》

  奥威尔的“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论断,初听起来有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但细细琢磨,却没有任何讨巧之处。人性的贪婪、资源的有限造成权力的争夺,使得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高度的今天,仍然还有战争在世界各地发生。有着众多国家特别是世界诸强参加的世界大战是人类战争的最高形式:投入人员、枪炮最多,死亡最常见,场景最惨烈,等等。《战斗的日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片段,从攻占西西里岛到完全侵占整个意大利(胜利者通常会用“解放”来粉饰他们侵略的野心,这一点路人皆知)。

  因为是国际性大型活动,因此场面的宽阔和壮丽可想而知;因为在二战中的重要作用,评论家们也把这次战争赋予了史诗般的色彩。好战者认为战争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景象,即使其中充斥着恐怖、肮脏和破坏;他们还鼓动着无知的人们为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卖命,并承诺战后会给大家带来和平,事实上战争之后的和平只是政治欺骗的粉墨登场,亦或是另一种战争的重新启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战争则是权力角逐者撕破脸皮的撕咬,生灵涂炭、饿殍遍野的原罪,每个人都向往自己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生活应该是没有战争、和睦相处的安宁。

  西方作家在场面描写和人物布置上总是有着宽大的思维,场面的跳动和人物的切换经常会令我应接不暇,从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书中摘抄的经典语句也会给故事增加一定的哲理和意义,好吧现在这些都已经可以接受了。我更喜欢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中间能透露出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反思与感悟。从三叉戟会谈确定进攻意大利开始,由艾克领导的盟军开始对墨索里尼发动进攻,意大利的抵抗令人发笑,德国人的认真令人敬佩,盟军之间也偶尔开起了火,但故事的结局是盟军取得了胜利。

  记得一个朋友说起,英美的雇佣军制度有其优劣:优势是他们的每一位军人都接受了必要的军事训练,能保证战斗力;且按劳取酬,符合市场规律。劣势是因为同一编制之下的军人相互之间沟通相对较少,整体作战能力和凝聚力较差;组织之间互相不熟悉,容易出现“友军之火”(即使在二战之后50多年的两伊战争,同样发生过);对于作战指挥官的人格魅力、组织能力要求较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较大的伤亡或者战争局势的扭转。在《战斗的日子》中,这种军队的管理方式更引起我兴趣。

  战争一经开打,军人们便进入了“常态化”的“战斗的日子”,他们每天不仅面临着死神的召唤,还承受着野外身体的摧残和心理的践踏,惊慌、混乱、沮丧代表着战争对他们的腐蚀,没有人能够在战争中保证一尘不染,有的人死于敌人的枪炮之下,有的人死于友军的错误判断之下,还有的人死于自己的自我折磨—这种折磨有时发生在战争之中,有时还发生在战后的和平时期,那些自我折磨到心理崩溃的军人,已经成为了和平时代的怪胎,最终自裁于他们追求的和平,因为他们已经无法面对“战斗的日子”。

  2015-8-20

  《战斗的日子》读后感(五):挽紧和平臂膀,反对“法西斯”

  挽紧和平臂膀,反对“法西斯”

  盟军占领了西西里岛,打开了登陆欧洲的大门。这次战役虽然没能消灭德军大量有生力量,但达到了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的政治目的。7月25日,墨索里尼下台,他的继任巴多格利奥上台后与盟国进行了秘密联系,试探投降的可能性。9月3日,意、美双方代表在西西里岛锡腊库扎附近的橄榄林中签订了停战协定,规定意军立即停止军事行动,海、空军撤往盟军指定地点,并立即撤回在国外各战场作战的军队,盟军有权使用意的各个机场和军事基地。墨索里尼垮台和巴多格里奥政府无条件投降并对德宣战,标志着德、意、日法西斯轴心的解体,这是反法西斯联盟的一大胜利。

  原创稿件,谢绝任何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公号等以任何形式转载,若转载或商用请致函致电商洽索取原创及润色后的完整版。但是,欢迎转发和分享至您的朋友圈。      

  新浪微博,欢迎互粉:http://weibo.com/1391089223/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