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的读后感10篇

2018-06-04 21: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的读后感10篇

  《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是一本由[德] 赫尔曼·黑塞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41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读后感(一):最美的情感

  这不是我读过的黑塞的第一本书,因为女神推荐,所以对黑塞总是格外留意。但这本,知名度远远不如《悉达多》《荒原狼》《玻璃游戏》……的《纳与歌》却意外的让我有着发自内心喜欢深刻感触

  感触些什么呢?感情上的震撼很多时候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随意写几条吧。

  首先是纳与歌的情谊,一开始纳尔奇思对歌尔得蒙的引导启蒙让人艳羡,中间的鼓励和默默思念,后期的支持与纯爱还有亲情般的担忧都是那么美。如果说这是友情,那么我觉得它比伯牙子期高尚许多;如果说这是爱情,那么这种柏拉图式的爱情也让人羡慕;也可以说有师生情、亲情的成分

  其次是对两类人的思索,那就是思想者和艺术家,父性的人和母性的人。他们有不同特点,也有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

  然后是对于普世价值观思考文章大半的笔墨是落在歌尔得蒙身上的,写他的流浪经历。歌尔得蒙多情滥交还杀过人,但是黑塞笔下的他并不让人讨厌。是因为他所作所为都符合人物本性?还是这些事情都有道理可以解释?也可能是因为角度不同,毕竟我们没有从那些可怜女子的角度来分析。如果说这一切都可以原谅,那么我们对于朋友伴侣陌生人都应该是怎样的态度呢?

  《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读后感(二):如果你身边有青春年少充满梦想孩子请一定要送给他一本《纳尔奇思与歌尔德蒙》

  你就像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实现了我所向往却又不能去实现的一切梦想,我的目光永远注视着你,并忠心的为你所获得的荣耀自豪,为你所遭受的苦难悲伤....

  这是一个同性之间友谊与爱的故事,第一次感觉到有人能把这种禁忌之爱写的如此美妙圣洁!书中对主与信仰描写本人不是理解的很通透,或许是因为自己从未对某一宗教如此执迷,所以无法理解其中精髓,但当歌尔得蒙得到纳尔奇思点化后,冲破思想与道德社会家庭等一切束缚后开始自己寻找梦想的流浪旅途感觉触动了,突然想到,当自己年少时也曾有过梦想,最终却因种种理由胆怯、怕失去安逸生活)不能勇敢实现,如果那时能看到黑塞的这本书或身边有一位纳尔奇思这样的知己,我想自己也会像得蒙那样不遵父命,也不管允许不允许...就这样逃走,去追逐心中所向往的,即便会流浪、会孤独、会饥饿、会有很多很多不顺利,但只要开始了,就会冲破所有困境一路向前。

  整本书中无论是对人物内心、还是环境景色描写都是那么细腻优美,让人读着读着就无法自拔,好想身临其境感受一下得蒙的整个流浪生崖、想信识一下神一样的纳尔奇思、想陪他一起经历美好爱情、想抚摸那些美丽少妇秀发、想亲眼目睹一下”黑死病“给人类造成的灭顶之灾、想看一看丽迪娅圣母是怎样的振撼心灵、想体会那种实现梦想悻然赴死满足感,想.....想.....

  《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读后感(三):摘录与感想

  一、原文摘录 1. 你不知道吗,一个放荡者的生活,恰恰能够成为通往圣徒生活的捷径之一? 2.痛苦欢乐原来是相似的,好像一对同胞姐妹。 3.对女人的爱和两性的嬉戏,在他眼里是高于一切的。他常常喜欢悲观感伤根源就是他已经体验到了欢愉的须臾即逝。情欲一触即发,熊熊燃烧,但转瞬间却已烟消火灭——这对于他似乎是一切体验的核心内容,已成为生命的一切欢乐与一切痛苦的象征性阐明。他也能够像沉湎于爱情一样,沉湎于感伤与世事无常恐惧中;感伤似乎也是爱,也是欢愉。正如爱的欢愉在最紧张、最幸福高潮,已注定在下一个瞬间必然减弱和重新消失,内心的孤寂和愁闷也肯定会突然被欲望吞噬,重新转向生活的光明面。死亡和欢愉是一回事。你可以称生活之母为爱情和欢愉,也可以称她是坟墓腐朽。 4.有时从对毫无意义可怕世态绝望观察也会突然为他开出朵欢乐之花来,使他产生渴慕与渴慕与兴致,去唱一首美丽的歌,或者画一幅画,或者摘一朵鲜花来闻或者和一只小猫嬉戏一下。 5.因为世界充满了死亡和恐惧,我便不断摘取着地狱中的鲜花,以安慰我的心。我寻欢作乐以暂时忘记恐怖,但恐怖并不因此就减少一些。 6.歌尔德蒙,我从你这儿学到了许多。我开始懂得什么是艺术了。从前我觉得,与思想和科学比起来,它不是什么值得认真对待的事。我当时这样想:既然人是一个由精神物质形成混合体,精神能使他认识永恒,物质却把它往下拖,使他迷恋须臾即逝的东西,那么,为了延长他的生命,赋予它以价值,人就应该努力脱离感官进入到精神境界中去。虽然出于习惯,我也宣称要尊重艺术,实际上打心眼里确是藐视它的。如今我才看到,通向认识有许多道路,精神并非唯一的一条路,或许也不是最好的路。这是我的路,不错;而且我将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但是,我看见你走在一条相反的道路上,一条通往感官的道路上,也同样能深刻地认识存在奥秘,并且能比大多数思想家更加生动地把它表现出来。 7.我早已明白,我们的思维是一种不断的抽象,不断地脱离感性,努力建立一个纯精神的世界。你呢,恰好是把最无常的、最易逝的事物铭刻在心上,恰好要在无常中揭示出世界的意义来。你不是避而不看无常的事物,而是投身到它中间去;通过你的至诚,无常变成了可以与永恒相比拟的东西,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我们思想家力图接近上帝方法是使世界和他分离。你接近他的方法不同,你爱他所创造的世界,并且对它进行再创造。两者都是人的事业,难臻十全十美,但相比之下,艺术却更纯真。 8.你不该羡慕我,歌尔德蒙。事实上并不存在你所想象的那种宁静。不错,宁静也是有的,但并非一种在我们心中常驻的宁静;而只是一种必须用不间断的斗争去争取,每日每时用斗争去争取的宁静。你没见过我斗争,既不了解我在研究学问时的斗争情况,也不了解我在祈祷室中的斗争情况。你不知道到也好,你所能见到的只是我不像你那样易于激动,于是认为这就是宁静。然而这是斗争,是同任何真正的生活一样的斗争和牺牲,你的生活也是如此。 二、感想: 1.看书时脑子里不时闪现的 书: 黑塞的《荒原狼》《悉达多》《德米安》 加缪的《鼠疫》 歌德的《浮士德》 但丁《神曲》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埃柯《玫瑰名字》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电影: 伯格曼的《第七封印》 2.《德米安》和本书都是两个男主,不知道是不是和当年黑塞接受荣格的心理治疗有关,俩男主影射黑塞和荣格,两人在治疗过程中相互促进。 3.一点儿感想,可能不仅仅是本书想表达的。 人这辈子只有一个使命,就是找到自己的路并且走下去。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手段探索途径无关紧要,有人做修士,有人做"淫荡"之人;有人简朴,有人挥霍;有人自制,有人放浪等等,这些都无关紧要,紧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我,看清自己的路并走下去。

  上面一段话其实表达了《德米安》里的一段话:"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无论他的归宿诗人还是疯子,是先知还是罪犯——这些其实与他无关,毫不重要。他的职责只是找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他人的命运——然后在心中坚守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现实困难是社会有套伦理道德体系挥之不去,正如一位豆瓣友邻所说的,我找到了自我,可我这自我与社会不相容。如本书中,纳尔奇思的道路与世界隔绝,无所谓与社会是否相容,而歌尔德蒙的道路确是违背社会伦理与道德的。现实中的人如果找到了自我,并发现自我并不与当今社会相容,那就惨了,当因为主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像高更和梭罗那样去完成自我时,就只剩下极端解脱道路——去死。 自从有了社会,我们就忘却了自然,忘却了世界本是"好"的事物和"坏"的事物的混合;忘却了人曾经、现在、未来都是动物本质;忘却了每个人的命运都将是不同的,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向"好的""积极向上的""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要求的"道路上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命运,而完成自己的命运有不同的方式,这些方式没有优劣之分。世俗的伦理无法评判生命的完成方式,因为不在一个维度里。 对于每个个体来说,你所从事的、你所经历的即是你完成自己的,无所谓好坏,因为这些是完成生命维度所要做的事情。所谓的好坏是社会的赋予与建构,与你完成自我无关,因此,从完成生命维度来看,无论好坏,你都应该悦纳,正是因为这些"好坏"使你成为了你自己,缺少了"好"或者"坏",你都不再是你自己。 生命本没有什么本质,生命是一个自己的行动与所将要成为的样子之间的双向干涉与自反。

  《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读后感(四):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断断续续大概一个月,终于在今天读完赫尔曼的《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西西弗书店,它安静待在欧洲国家文学书架之中,被众多诸如《红与黑》的著作包围,丝毫不起眼。但在我没有目的地东摸摸西摸摸的时候,这个拗口的书名和浅棕色硬皮装帧,鬼使神差地让我对它伸出魔爪。然后草草翻了一下又塞了回去。 过了一阵子,我再次来到西西弗,再次鬼使神差地遇见它,再次情不自禁地拿了出来,读完了引言。原来说的是两个男人的故事啊,感觉颇有点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的味道。当即决定,就是它了。 其实它原本的译名是《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而这个纪念黑塞逝世50周年的修订本,将它的名字小小改变了一下,如同画龙点睛,使两个人物活了起来,人们再也不会将他们混淆。 纳尔奇思,一个博学多识的思想家、神学家,立志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伟大的事业。他睿智言谈常常流露出他深刻的思想与强大逻辑,让书本之外的我,都常常羡慕他从内而外的和谐统一。更别说他最好的学生、最好的朋友歌尔德蒙了。他与纳尔奇思恰恰相反,是一位有着极高天赋的艺术家。上天赐予了他美貌容颜,不同于常人的感受力和创造力。又赐予了他纳尔奇思,这位引领他走向自己内心深处高贵朋友。 于是他走出了修道院,走出了以往人生中的种种禁锢;走进大自然,走进与寒露、朝阳一起苏醒的早晨,走进与饥饿、危险相伴的黑夜,走进女人们的怀抱,走进生命的欢愉与死亡的窒息。在旅途或是逃亡中,他一次次地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世界,时刻对生活保持极高的敏感,竭力记住一条鱼在死亡前的挣扎,正如记住一个产妇在深夜临盆时的痛苦,正如记住与他共度良宵的女子快乐极致的颤抖。 他惊奇地发现,这一切竟是如此相似。生与死,快乐与痛苦,得到与失去,他们站在世界的两端,却长着同样的面孔循环往复,构成了人类的一生。这短暂转瞬即逝的人生。 而正因为人生短暂,正因为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思想与艺术有了存在的价值。它们是代替人类活下去的火种,生生不息,燃烧着人类的渴望——对永恒的渴望。 也许真正的艺术应该是这样有温度的。像歌尔德蒙为他的朋友雕刻的木像,里面凝聚了他对纳尔奇思全部的感情,也倾注了他整个人生中最童真、最纯洁部分。 我们需要这样的艺术,而不是各种展览中冰冷冷的、只有形式没有内在的画框。 当然,除了这些更偏向哲学性的感受,最震撼人的,还是这两个男人之间的友谊。真的高贵纯真到不可思议。如圣经之中所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没有掺杂一点污秽的欲念,就像读着潺潺清泉干净得像把身心都洗个通透。

  实在是很舒服

  《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读后感(五):艺术与思想

  乃是看过的黑塞的第二部阅读作品语言优美,富有诗意,犹如一条溪流在轻轻的诉说,很享受这样的阅读体验。

  歌尔德蒙 象征着感性,母亲,性与爱情,在他寻求感官的道路上,也同样深刻地认识存在的奥秘,并且能比大多数思想家以艺术(绘画雕塑、、)更加生动的表现出来。

  纳尔奇思 代表理性父亲,在驾驭人生、摒弃绝望方面,思想家似乎更接近成功,在修养性灵的道路上,会更接近安适、淡泊、宁静。

  歌尔德蒙这样的至诚,是在努力建立一个纯精神的世界,把最无常的,最易逝的事物铭刻在心上,通过作品刻画出来,一样的真实和生动,没有言语、说教、解释、规劝。

  相形之下,纳尔奇思代表的理性,用自己的知识、苦修、以及辩证学说又是显得多么平庸啊!

  在那样的一位艺术家的心中有着十分光明灿烂的东西,而且充满着神性,思想家弃绝人生的感官的幸福,远远地回避污秽,向哲学与信仰逃遁,难道就真比歌尔德蒙的生活富有意义吗?人生真该过一种循规蹈矩的生活吗?

  感官,欲望,血液,冲动犯罪和行乐的本能,产生绝望心理的能力,不也是上帝的创造吗?歌尔德蒙那样奋不顾身于流浪生涯,追逐女人与性爱的欢乐,把自己投身于残酷的生活洪流,所承担的可怕后果,恐怕更需要勇气和伟大的精神支撑。

  代表着理性的思想家力图接近上帝,方法是使世界和他分离,他们太过于相信理性的力量,讲了太多的废话,在教义课本中,在生活形式中。两者其实都是对世界进行着再创造,都是人的事业,难臻十全十美,然而,相比之下,艺术却更纯真。

  整个世界是富有神性的,是由一个无数循环构成的大而和谐的整体:

  我们有幸体验到的,那感性的东西也可以是富有灵性的,这样艺术便由此产生,它掌握了形象的世界。思想家力图通过逻辑去认识和表现世界的本质。

  思想家也好,艺术家也好,都以各自的方式,尽其天赋,实现自我,这样才是最崇高和有意义的。

  《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读后感(六):小说家药丸④:套路太深

  小说若只成为作者思想的传声筒,阅读便不再有生发的可能。读者的视野被限定于作者构想的特定路径上,因而欣赏不到沿途的岔路可能邂逅的另一些风景。这就是发生在赫尔曼•黑塞小说中的情形。在《悉达多》中,一种东方式(主要是印度)的思想路径贯穿了小说文本的始终,并将其穿透。悉达多不断地开始新生活的游历(爱情、名利等身外之物)无非是为了阐释一种脱离“我执”、从而进入自由状态的佛家思想。这种写法对于那些知悉这类生命真相的读者来说,只能是一种“套路过深”的软肋,而对另外一部分读者,能够从一本书中获得哪怕一丁点的“心灵鸡汤”(他们触摸到了,并未领悟文本背后思想的核心),便已足够满意。

  这就是赫尔曼•黑塞在普通读者中广受热爱的原因之一:黑塞的小说为他们借助一些富有哲理的情节和语词来应对现实生活提供了帮助。这丝毫不是在批评黑塞的小说创作,我们完全相信,创作这些小说的黑塞是完全真诚的。小说文本背后的思想是从他个人生命体验中真切获得的,黑塞想将其传达了更多的人。在此,只是想指出当小说艺术在尝试解决什么或想直接地传达什么之时,将会导致何种危险。但正如任何宗教在发展之初饱含着拯救众生的理想愿景,随着发展终将坠入教义的陷阱。黑塞的小说同样如此。

  《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并未有多大的阅读困难,相反它的用语平淡、情节简单,读起来富有浪漫主义的激情。但问题也在于此。但黑塞在文本背后设置入已经通过探讨获得的答案,小说就不再具有可读性或者说“小说性”,便成为一种思想论述。这种思想论述比较像传统的东方寓言式写作:“文以载道”——包括印度的佛家传说、中国的古典文学、波斯的玛斯纳维体……黑塞对东方文化的热爱完全可以证明他的创作受到了这些文体的影响,并转换为西方化的叙述。表现在小说中,是情节脱离了现实的考量,单调机械,人物如同符号承载一类性格特点。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因而成为两种不同的人,他们相遇想惜。

  这就使得《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整部小说读起来满是套路,它好像是由某种编码方式写成。比如“……春天,周围一片绿色,连修道院内的核桃树都已经长出淡红色的嫩叶,这颗栗子树却仍然光秃秃的;到夜晚最短的夏季,它才从一簇簇树叶中开出泛着淡青色微光的、形状与众不同的花朵,散发出一股股酸涩的闷香;十月里,水果和葡萄已经收完,秋风才从那渐渐变黄了的树冠中把那些带刺的果实摇落……”这一段景色描写,除了表示某种物候特征,不具有更多的意义。整本小说充斥的就是这类套语(当要描写人物时、描写景色时、叙述情节时)。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引用奥地利小说家赫尔曼•布洛赫提出的名言“发现惟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虽然我们并不清楚“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但可以肯定赫尔曼•黑塞的小说发现的并不是此。我们可以推测一下黑塞的创作方式:首先发现一个论点,然后用故事对其阐发,发生为一本小说。当小说成为小说家的传声筒,小说的存在理由恐怕也就失去了。因为这些声音完全可以以其他的方式传达出来。

  《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读后感(七):我的人格高度独立,而总有你的一半

  在抓着脑袋盯着书最后一页发了半个小时呆之后我现在感觉自己要炸了 一直对德意志民族的作品充满了发自内心的恐惧,可能是多少年前出于对书名的好奇而翻开浮士德被阴郁沉闷的理性和哲思吓得往后跳了几步之后,一直不再敢碰这个民族的作品。 这是我的第一本黑塞,真的初恋价值满分了 极端痛苦极端浪漫极端高贵极端孤独 我要还了这本书,然后我去买一本 作者哈真的无敌慢热,讲故事的方式有点像吟游诗人,总之跟夏天里酸涩闷香的高温空气很搭。有人在豆瓣里说这本书就是黑塞的思考逻辑描述,思考进行得太流利以至于都不像是在思考了。我大概在读到三分之一就猜到了故事的结局,但是没有一丁点弃读的念头,反而是乖巧地一页一页地一字一句看完几百页,每一个章节每一段文字都是在积累发酵,就像熬汤一样你知道最后汤的味道但是中间究竟是哪一种香料哪一种食材怎么样散发出自己的味道怎么样融合在一起的过程,才是最美妙的,每一秒钟汤的味道都不一样,每一页的歌尔德蒙都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思想不一样的情绪。这些就是歌尔德蒙痴迷于流浪漂泊的原因,他要在这个过程中沉淀然后刨根问底。而纳尔奇思注定是不同的,他不能像歌尔德蒙一样在外面的世界体验然后一步步净化升华,在修道院这个小小的空间里,他的精神宇宙是浩瀚的,可又是贫乏而充满着质疑的。纳尔奇思无时不刻不在挣扎,最后他跟歌尔德蒙说的话可能真的是这本书最戳我心的一段 原谅我,有件事我没能早一些告诉你。让我今天告诉你吧,我是多么地爱你。你是所有人中唯一我能够爱的人。你无法衡量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沙漠中的甘泉,荒原里的花树。我的心没有枯萎,我的灵魂中还留下了一个可以为圣恩所达到的地方,这完完全全得感谢你。 “枯萎”真的是很严重的词。如果没有歌尔德蒙,他会枯萎。 而对于歌尔德蒙来说他在流浪的每一个瞬间,每一次内心体验到的震撼,都与纳尔奇思有关,这也是他穷尽一生在外流浪而一直将回去与纳尔奇思进行一场聊天作为终点的原因吧。如果没有纳尔奇思,那么歌尔德蒙甚至不会绽放。 纳尔奇思和歌尔德蒙就是对立面,而又高度统一。我一开始是翻开这本书完全是因为一个朋友的歌单用了这本书的名字,他对歌单的描述是: “两人总是天各一方,拥有各自不同的人生,但是他们内心深处却总有一种默契--我的人格是高度独立的但我的人生中总有你的一半。” 可能这两个人就是政治课本哲学生活的,矛盾对立统一的最佳解释。 最最最可爱的是这两个人的友谊。他们两个初次在栗子树下见面的情景在读完书之后回头再想起来真滴要哭了。纳尔奇思应该在那个时候就知道他们之间必然不会是朝夕相处的朋友,但是互相的独立人生里一定会有所羁绊。毕竟“在身边”不过是一种形式,而正如纳尔奇思把歌尔德蒙“赶走”的时候所说的,“我们现在暂时不能再做朋友了因为我不能再给予你更多,而你也不再有更多的可以分享给我”,听起来功利而残忍冷酷,因为大众理解而言朋友应该是那种无论何时不离不弃的人,当然这种朋友也是珍贵的,对于纳尔奇思和歌尔德蒙而言,友谊最重要的是互补性,只有两个人还能互补还能有思维的碰撞,才会使友谊的持续存在意义。这就是纳尔奇思在认识了歌尔德蒙的天性后执意把他推出教堂,推向五光十色的外界的原因之一。 不知道是不是涉及宗教和哲思之类的东西使整本书都太纯粹了我压根没把纳尔奇思和歌尔德蒙的友谊往gay的方向去想哈, 真的神奇这本书充满了同性恋烧杀抢掠和小黄段,看完之后我甚至觉得无比纯净和高尚 真的是好书 而我也真的是不适合写读后感之类的东西现在是刚刚看完太想分享,也不打算进行太多整理了我太激动了我就要这样发出来。

  《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读后感(八):我们都在顾此失彼,在25岁就埋葬了自己!

  你想怎么活着?这是我们所有人当你有了价值观、世界观之后都要面临的选择。我们大部分人都选择盲从,放弃生活享受,仅仅沦为一件工具,虽然做着不朽的工作,自身却枯萎下来,失去自由、生命的充实和乐趣。歌尔徳蒙一直在寻找,寻找他的母亲,他经历的死亡,女人无一不把他带回母亲的怀里。那个女人,他用了一生去寻找她,我想那个女人是“爱”吧,不同于我们表达的爱情,而是一种生命之始,生命之终的“爱”。我们不能放弃我们拥有的,我们不能体会那种经历死亡,流浪,放弃与救赎的感情。而纳尔奇思呢?我们同样也做不到,因为我们太贪婪,纳尔奇思追求的思想,抛开了得到与失去,而是一种负有崇高使命的追求。不管是他还是歌,两个人都是得到自己最终成就的人,一个人富有思想,一个人富有灵魂,而我们就是夹杂在这中间挣扎的人。这本书里,没有谁对谁错,不是纳尔的精神胜利还是歌尔的灵魂永恒,他们都是失去了生命的延续,一个没有了死亡一个没有了过去。胜利的是我们,在这中间生活的普通人。

  《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读后感(九):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说是两生花,说是柏拉图之恋,都行。抽象的两生花,开落在现实里,便顶多是一段柏拉图之恋,因着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艺术这两极是相当冲突、难以和解的。

  正如纳尔齐斯所言,哲学与艺术借由不同的梯子探进灵性的居所,哲学像壁虎,艺术像天鹅,后边是木心说的。

  因着此故,也因着极端化的好处,黑塞把理智给了纳尔齐斯,初始便开天眼,作为哲学化身;把情感给了歌尔德蒙,点拨奔放热情,作为艺术化身。哲学与艺术,借着化身,展开一段柏拉图之恋。

  柏拉图之恋,以精神为主的恋爱形态,当不止止是千分之一的际遇了。纳尔齐斯坦言:他的梦中人是少女,自己的梦中人是少年男子。以我感觉,哲学性的人只爱男人,艺术性的人兼爱男女。只爱女人,不爱男人,反之,都是不够爱人的,木心说的,指的应是精神之爱。

  纳尔齐斯初为导师,将歌尔德蒙引向艺术之路,肯定人的天性中美的一部分,通过自由生长可达至蓬勃健康。很有意思的一个断言是:哲学与艺术之间是神秘学。纳尔齐斯割舍歌尔德蒙,是为了避免他误入神秘学的歧途。他的爱是相互成就。

  歌尔德蒙的艺术之路,亦是成长之路,黑塞在路上布下险象奇遇,一步步,一步步使他开悟成熟。

  很重要的一着是从情欲到爱情的升华,这里边很重要的一个东西:性。触及灵与肉的命题,避不开性的探讨。性就像一把梯子,使艺术通往灵性,像酒神酿的美酒。

  最开始是自然之美。有言:面对树木,人能不快乐吗?开花的树,枯枝的树,风雨中的树,秀挺的、多姿的树,哪一个不可爱?可爱,使人快乐。树本身也快乐。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为何非折不可?歌尔德蒙折了,虚伪。

  潮州窄巷里,看见鱼贩子在门外杀鱼,捉起滑在湿地板上的草鱼,使劲按在砧板面上,操起利刀重重砸击鱼头,砰砰砰声叫人发痛。书中有类似描写,可大多数人终究是吃荤的,指责鱼贩子是刽子手,多少有些虚伪,鱼肉上了桌,良心便不感觉痛了,不过是眼不见心净。

  人对自然的荼毒,加上人的愚蠢,使歌尔德蒙有心自绝于普罗大众,进而上升到天地不仁的层面,到最末还是不喜上帝,除了天地不仁,还怨他造那些丑物恶物。

  艺术的启蒙应是感于情欲的忽逝,专于永恒的追求,艺术的很大作用便是在变化无常中化瞬间为永恒。歌尔德蒙长年四处流浪,从山林到城市,从农宅到宫殿,从生老到病死,遇见各种各样的人,这珍贵的体验孕育着艺术的原型。原型的孕育,也是灵性的孕育。

  歌尔德蒙临终的一刻,终于看清母亲的模样,发觉不是他塑造母亲,而是母亲塑造他。而我感觉,他成了他追寻的母亲,他的模样至少一半是母亲。母亲是童年的缺失,禁锢的天性,更是艺术的灵性。

  他圆满了,火焰却直烧到纳尔齐斯的心上去了,那是爱的孤寂,哲学的灼痛。

  《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读后感(十):我和歌尔德蒙的寻找家园之旅

  这个周末,真冷。

  缩在家里,除了外出与人吃了两顿晚饭,剩下的全部时间就是读完了《纳尔奇思与歌尔德蒙》,过程中说不出来的痴迷,困难和起伏。

  灵魂伴侣,人生意义和死亡,抛开道德生活层面直写人性相惜,这种抽象和诗意让我着迷。直到歌尔德蒙离开修道院,开始自己流浪不羁的旅程,跟随情欲肆无忌惮毫无约束不知廉耻,我爱这个人物,却看得心惊肉跳不舒服,不知道等待此人的结局是什么。以我的想象,这种跟随激情纵欲的后来该是百无聊赖孤苦无依吧。自由,流浪,危险,随性,人物里有莫大的勇敢和魅力。可是,食不果腹,毫无责任和未来,这样的人生的意义何在?更核心的是歌尔德蒙自己也不快乐,活得像个原始人,跟随自己的欲念,毫不考虑后果,心中没有归属感,也是迷茫孤苦。

  我发现这是我最最怕的一种人生境况,是最最要不得的人性态度,一直致力避免并与之对立。看这个人的所为,看得我挣扎,看得断断续续,拿不起放不下。仔细看看自己怕什么?怕伤人与被伤害,怕激情不长久,怕念念不忘,怕今昔对比,怕漂荡无依……随性便等同于有危险,不受控制,不负责任,没有未来。我小心翼翼,控制着我的情感。也不理解这种转瞬一逝的享乐在现实中的意义。

  无家可归是对这种随性的惩罚与唤醒。感性世界里的细腻丰饶并不等于精神家园的富足恬静。越是没有家园的小孩子就越是慌张痛苦。歌尔德蒙便是这样极致的孩子。无家可归在何种境地都是不可忍受的,像歌尔德蒙,他的生命里也有个像星星一样遥远而恒常的坐标,来自他的母亲或者说是母性,或者说是人/神性,使他安宁。虽然他开始也不自知,兜兜转转追寻一生才得以找到这一价值。歌尔德蒙身上那么大的能量,痛苦和希望,是源自对母亲对家园的渴望啊。他没见过她们,但他穷其一生寻找她们,最终幻化成对人间的爱和对人性的爱。

  想起印度电影《我的个神啊》,外星人PK为了"回家",拜了所有的神明和庙宇,还是找不到他的“钥匙”,夜晚的神庙外,满天星辰,仰天的哭啊。那是我们要的“归宿”,不知在哪儿,却穷尽一切去寻找。有的转向了宗教,有的转向了科学探知,而这些敏感充沛的被选中的可怜人儿用一种似巫术式的连接,用身体,用灵魂,去感受召唤,发现联结。世人管这部分叫美。

  感性是人性里的一部分。那是天生的,天赐的,深植于人的深处,follow your heart 便能感到,那里有悲伤,绝望,同情,欣喜,欢愉,激动,数不尽的爱恨情仇。我曾怕陷入那样的漩涡无法出来。读到“陷入孤寂和沉思,重新开始独自游荡,以便考虑痛苦死亡和忙忙碌碌的人生意义究竟何在,以便正视那无底的深渊。有时,从对毫无意义的可怕世态的绝望观察,也会突然为他开出朵欢乐之花来,使他产生渴望和兴致,去唱一首美丽的歌,或者画一幅画,或者摘一朵鲜花来闻,或者和一只小猫嬉戏一下。” 情绪像感冒,像小孩子,像天气一样,也有自愈性吧。如果不去打压控制它的话。

  这是自然界的发明和恩赐,我开始明白我的那个象征性的梦里,自己那么恐慌设置了那么多的障碍阻止自己去一个方向,那个方向里除了有死亡的深渊,还有的就是这盖不住的情感部分吧,人活一世,没有这部分才叫做虚度吧,丢了天赐的根本。我奋力冲向又不得的就是那里吧。

  纳尔奇思,这个禁欲,守礼,勤勉,唯真的理性男子是我喜欢的另一端,理性的世界里,安全,有条例,有步骤,有量化的成长,有长久和传承。这很好,这没有什么不好,他们掌握话语权,他们掌握知识和礼教,掌握文明。然而他们的伟大之处是告诉我们歌尔蒙德同样值得尊敬,那些闪烁的情感和艺术像天空里的星星,与人间交相辉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