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古琴之道》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古琴之道》读后感10篇

2018-06-05 20: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古琴之道》读后感10篇

  《古琴之道》是一本由老桐著作,78.00出版图书,本书定价:九州出版社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古琴之道》读后感(一):草稿

  古琴文化历史,从伏羲而始。“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为琴”(《太古遗音》)。这是有关古琴最早的传说。在古琴形制中,“伏羲式”是最古老的琴形,相传即伏羲象凤形而制。在传世名琴中,盛唐的“九霄环珮”即是伏羲式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003年 11月 ,联 合 国 教 科 文 组 织 正 式 批 准 中 国 的 古 琴 艺 术 为“人 类 口 头 和 非 物 质 ... 唐代诗人刘长卿有一首《听弹琴》:“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历史上四大古琴的传说---之绿绮琴的传说(又名: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文/红枫林历史上齐桓公的“号钟琴”、楚庄王的“绕梁琴”、司马相如的“绿绮琴”和蔡邕的“焦尾琴”,被人们誉为历史上的“四大古琴”。而“绿绮琴”作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美好爱情的媒证,则充满了更多的浪漫传奇。" 对于古琴所演凑出的美妙音乐,可以使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林黛玉的琴道很平庸,没有什么过人的地方,宝玉因为在琴学上的无知,才拼命叫好,她在的琴学实践远远没有做到“琴者,禁也”。在第八十六、八十七回中,《红楼梦》通过自己独特方式,向我们阐明古琴学与现实生活、作为之间的鸿沟,二者很难兼容,显示出琴学的末路与低谷。 《白虎通》载“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可见,古琴从来就不是作为单纯乐器存在的,一般的乐器只是“行乐”的工具,而古琴被贴上了特殊的文化标签,有“正心”之用,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历来被推为文人雅器之首。琴事,从来都是文人的雅事。 东汉的《白虎通义》上说:“琴者,禁也。禁人邪恶,归于正道,故谓之琴。”这说得已经很妙了,到了明朝,有个叫李贽的说得更妙,曰:"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人知口之吟,不知手之吟;知口之有声,而不知手亦有声也。" 近些年来,品色优良的古琴在各大拍场渐渐被人追捧,成交价格惊喜不断,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人们对古琴文化的重视。古琴现存世稀少,20世纪90年代进行全国古琴普查时发现,存世的包括民国时期的古琴,数量约2000把,其中很大一部分收藏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中,留存于民间的数量极少。 古琴拍卖价格大幅攀升,和其数量稀少密不可分。唐琴、宋琴极其罕有,通常我们见到的都是明代以后的琴。据故宫博物院研究统计全世界收藏的‘唐琴’仅18把,中国藏17把(台湾和香港各藏1把)、美国藏1把。而且,这些琴多藏于博物馆,私人手中仅有5把。2010年,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铭的"松石间意"琴创下1.36亿元的成交纪录。 1947年,当时在故宫古物馆工作的王世襄,在故宫库房的墙角发现了一张“破琴”,居然是中唐珍品,并将其立即移藏于珍品库延禧宫,并为它配上青玉轸足。后征得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先生同意,于1949年请来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为之修理,重现了这张唐肃宗李亨御制琴的庐山真面。它就是"大圣遗音"古琴。 2011年,袁荃猷收藏的唐代“大圣遗音”古琴在嘉德春拍中以1.15亿元成交。

  《古琴之道》读后感(二):琴声悠扬传千年……

  一提到琴,你想到什么?我和很多人一样,第一个联想到的多是钢琴小提琴、手风琴,这些“外来“的琴,而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一些古琴却被遗忘逝去的时间洪流中……这不仅仅是这些古琴的悲哀,也是很多同样被我们遗忘的古人遗留下来的物件、文化和精神的悲哀,但是,与其说是这些古物的悲哀,不如说是我们没有保护好这些文化瑰宝,无缘得见才最悲哀。

  古人以琴涵养情性,导养神气,以明心见性,通身清明,所以,在品读古人一些诗词时候,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洒脱与淡然,或许便是来自这些潜移默化让人修身养性的古琴、古物。《古琴之道》一书中提到:“众乐之中琴德最优,圣人制礼作乐以教万民。”正因如此,元代散曲家徐琰才会在其所作的《青楼十咏 言盟》中以“琴瑟和鸣”来形容夫妻情深义重、和睦美好。

  在我浮浅的认知中,说到古琴的洒脱和淡然,或许与“抚”字有关,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钢琴和手风琴是手弹的,小提琴是拉奏的,而古琴的弹奏通常被称作:“抚琴”。抚,这个动作可以很轻柔,可以很豪迈,但一般情况下都是以轻柔为主的,就好比我们抚摸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古琴之道》中说到:“因为音量不大,故最宜一室之中、三两知己共品妙音,更可以一人独处操弄、藉琴养心,音量稍大就扰人烦己了,在古人看来,那是娱人的乐器之音,而非养心的“道器”之音,而古琴本来就不是大庭广众用于表演的娱人之器。”。相较于钢琴、小提琴、手风琴这些可以在小众也可以在大庭广众下演奏的乐器,古琴真的就仿佛一个安静的美女子一般,我们说静心养性,太过嘈杂自然是无法体会古琴的“古音”与“静美”,而当在古琴取华采媚俗之声,古琴的雅也便成了俗,也便失中国古琴和中国琴人的品格所在,这也是为什么古琴被称之为文人琴,因为真正的文人不会为了俗而失了古琴的美,即使在抚琴的瞬间,也有着关心别人、关心生命觉悟

  据谢孝苹先生考证,琴创制于虞舜时代的乐正夔,至今已有四千多年之历史。在这四千多年里,古琴也经历着从雅到俗的转变,只因“时势降而礼乐丧,人心趋于浮躁而好声色之娱”。过去是这样,现在亦是如此,浮躁的社会让人也变得浮躁,老祖宗留下来的好物件、好精神,如今想要学习想要传承,以慰藉先人,以流传后人,却变成了人人口中的装X之举,实在是对先人的大不敬,对古琴的不重视。

  说到传承,古琴在古时的传播多在文人之间,多在懂琴的人之间,在当下,想要知晓、通透先人的古琴之音实属不易。中国上下五千年,有很多的东西需要传承,这些年在复兴的汉服便是其中之一,汉服复兴的速度之所以如此之快,或许跟汉服本身有关,汉服是服饰,可以穿着,没有性别年龄身材之分,就和我们平日所穿着的服装一样,只是在汉服的配饰、材质、穿着方式等等方面讲究,而古琴不同高山流水遇知音,知音不再,古琴亦无意义,这个典故可以很清楚说明古琴的弹奏与理解的不易。

  不知在我的有生之年,是否有幸成为古琴的听众,是否能成为古琴的理解者之一,是否能成为某位弹琴者的知音,但愿,古琴可以一直流传下去,古琴犹在,琴音不散……

  《古琴之道》读后感(三):古琴天音,人间渐稀啊!

  曾经,在一个古学老师引导之下,济济一堂的成年家长们,闭目听了一首古琴曲《太极》。

  那种体验无法表达。只能说,表面之下的平静,掩盖着内心放松大哭。

  只可惜结尾不美,大师只是推销一种播放古琴曲的设备。后面来了大段大段的广告。旁边的家长们便在淘宝上搜过类似的播放设备,差价一千。

  最后没买。当时的打算时回头在网上买。

  只是当时没做的事,后来便也没做。压根就没有在网上查找过。

  只是多年后想起,那首曲子经过了大师们精心的引导,一般的情况下,我们是听不进去的,或者不容易进去的。现世时光里的喧嚣灵魂,不容易享受古琴世界里的幸福琴音。

  领略过古琴的魔力,便不易忘记。只是古琴世界的入口,自此也难以找到。

  我爱过你,而不是你爱过我。就是这种感觉吧。

  大抵如此而已。

  结局就是没有结局

  可是,《古琴之道》这样陌生高大上的书,又诱惑了我的麻木神经。第一感觉是好厚,第二感觉仍然是好厚。开篇的几个大师的推荐序,讲的好高深引经据典的大段大段古文……只是那些陌生的高贵的字,让我飘过了,我负累不了的逃着跳过,是因为常年不读书的缘故。我知道自己浮躁,不然怎么办呢?生活不易,借口说多了仍然是借口,知道多读书是好事随性情而来吧。还好,后面老桐的书就比较地气些,讲的很真诚很叙事很吸引人,很多语句会令人想起自己的过往。他说:“一生的经历和事业是由少年时期的梦想决定的。”这句话会让我们想起自己小时候根据自己的情况,觉得很有道理。因为这就是初心吧。

  过往只知古琴曲好听,而不知古琴的历史来历和时光中的踪迹。从《古琴之道》的书中,了解到真正的中国古琴,那些渐渐静隐的琴器和琴谱,我在想他们之所以从大众视野里慢慢走远,是不是因为那些传承大师们,都不喜欢都市繁杂,而喜欢山林田园。他们是不是都不喜欢争世,而是喜欢隐世,活在自己的古琴世界里。

  可是,有一个事实我必须要讲。估计大家都知道胎教的重要性,我们民间的普通人,在等待自己的美好幸福来临的时候,也很注重胎教,可是我们知道胎教是让腹中孩子听听音乐和故事;于是,大多数人都在听一些流行曲子,钢琴古争一类的。我不是说这些曲子不好,只是世人有多少知道那些真正的古琴曲哦。不笑他人,我自己也是活了几十年,才第一次听《太极》《广陵散》,而且不敢保证,所听曲目是不是真的古琴演奏的。

  从《古琴之道》书中可知,留世古琴非常难得。会弹的人,一座小城市里,不知道会有几人。反正我们的社区,我们的学校,我们所能经过的地方,没有古琴音。

  作者老桐最后说:“让我们涤去尘虑、万事离心,做一个真正的琴道知音,一起走进那超越古今的七弦琴的美妙世界吧!”

  我想叹息一声,好难!

  古琴天音,人间渐稀啊!我们看不到,听不到,也找不到呢。曾经在开封游清明上河园的时候,现场听了一下古琴演奏。有编钟及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古琴器,现代人穿上古人的服装,安静的在台上演奏,场下还配有古代舞者。只是这种表演,除了在景区平凡的生活中很难接触到了。

  《古琴之道》读后感(四):古琴的精华在于“古”字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丝弦乐器,琴乐最能体现中华文明的精华,在世界音乐史上,很少有一种乐器,从过去弹奏到今天,又将从今天弹奏到未来。当未来已来时,我们更多地被现代化的乐器所迷离,忘记了音乐的传统的道术。 关于音乐的词语,我想应当是“高山流水”,把个人的小宇宙与外在的世界联系起来,让你的青春音符飞翔,你觉得有了音乐你就有了根,就有了向上的动力。第二个可能联想的词语是“对牛弹琴”,嘲笑的不是牛,而是弹奏者,当然音乐的好坏固然评判者是人,不可能是某种生物;第三个必然反映脑海里的词语就是“琴瑟友之”,这说是音乐,特别是古琴,需要的不是独处心境,而是交往符号,你通过音乐表达你的人品道德,让更多有志人向你看齐,向你靠拢! 古琴,体现的不仅仅是术,更多的是道,是君子所持的修身立德之本,所谓的“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说的就是这种既深奥浅显的道理,中华文明的特质在于儒、释、道的统一,无论是明心见性的禅,还是成风化人的道,都推崇人际关系简单直白,这与现代社会我们因为科技的进步和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疏远从表面上具有相似特征,但从内在看则是南辕北辙。 近世以来,我们不难发现以筝声琶音取代琴音,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为什么呢,仅仅是因为国门之洞开、人心之不古吗,其实也不尽然关键是传承的流失,一批艺术家过于守护自己的门户之见,就像少林武当一样,固步自封画地为牢,必然没有创新、没有生机同时也是因为古琴是艺与道的整合,这需要文化的积淀与内心的体验,而不仅仅陷于会弹就可,而是通过琴艺去了解“太古之音”,成古今之道。 《陋室铭》中提及了一句很有韵味的诗,无丝竹之乱耳,足见即使在士大夫阶层,丝竹也不是受欢迎的,毕竟它与古琴相比更类似于流行音乐,没有深层次的体验,我有幸参加的几次古琴专场音乐会,让我明白时代无论如何进步,都需要给每个人保持“自留地”,人心的现实就是在红尘浊浪中有一份宁静,这完全是对狭隘的古琴观的肯定(传统古琴观认为心、手、音的高度修练可以实现大音希声、大象希形的效果),暗合了人琴合一就是物我两忘的最佳境地。 此外,本书让我们了解古琴的来龙去脉之余,还奉献了一批精美绘画,从画的规格、形制上可以感受到古琴之美、之静、之雅,可见艺术是相通的,只是我们缺乏发现!

  《古琴之道》读后感(五):博古通今厚德重道 见心明性技胜一筹

  《古琴之道》是一本介绍古琴以及文化发展历史,社会价值的精髓佳品。本书的作者是老桐,老桐这个名字一听就是笔名,那么作者的本名是什么哪,其实老桐不是一个人,而是吕建福、崔益华著书共用笔名。作者崔益华是江苏常州人,南京大学“古琴与中国文化”公选课教师、南京大学古琴社指导老师、金陵吴门琴禅馆琴禅导师,作者对于古琴有着深厚的情感。吕建福江苏苏州人, “吴门琴禅•古琴课程”创办人,作者对于古琴有着独特的见解,并且和触类旁通,融合了其他的元素,其抚琴风格乃传统山林派琴风、清和大雅、古意盎然,崇尚中正平和、清微澹远的传统理念,这些完全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之道义,对于古琴文化的传承发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是一本厚重的书,不仅是因为这本书的厚度和质量,更是因为这是一本介绍我国文化底蕴,乐器乐理知识的重要书籍,这本书的封面就透露出厚重稳健,深红色的背景,古琴桐树,相得益彰。作者在书中不仅有精彩的文字讲述,一些插图照片更是形象客观真实的再现了情境。让我们沉醉于古琴之中。作者在文中讲述了古琴的来龙去脉,让我们对于这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乐器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作者还讲述了古琴对于人们的精神文化影响,而且对于国家的道义,德礼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亘古至今的旷世之宝来形容古琴也不为过,它的历史文化价值也确实举足轻重。关于造琴的传说就有众多的版本,能够追溯到的古籍记载中,就有伏羲作琴、黄帝造琴、等传说,再到后来的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这就成就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古琴,也就是七弦琴,也被称为瑶琴。又有圣人斫桐为琴,练丝为弦,所以古琴也称为丝桐。总之古琴这种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了。

  作者在书中着重讲述了古琴与文化之间的关联,琴道不仅是乐器的一种文化,也是关乎国家社稷的大事。并且对于儒释道等大家也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且处于琴棋书画中的首要位置,更是看出了,古琴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作者还对于琴理也做了详细的讲解,让我们对于琴谱,指法,丝弦之美有了更加直接的感触。作者同时还介绍了一些著名的琴人大家,这些琴人都是有着相当的造诣,有着自己的成名曲目,被人们津津乐道,广为流传。传习是古琴能够流传发扬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认真的学习,思考,感悟是掌握不了古琴精髓的,所以学习考级也成为品评优劣的关键。作者还对于如何选琴,以及提高自身的修养,提高气质,素质等做了简要的讲述,仔细的阅读这些,对于了解认识古琴,提升气质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琴之道》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古琴入门以及提升的书籍,作者在古琴方面有着极高的建树,知识非常渊博,深入浅出的讲述,通俗易懂。作者把古琴的琴道和技艺介绍的非常通透,细致入微。让我们体会到古琴不仅有着名心见性之功,还有着博古通今之道。在这个大家都盼望孩子有一技之长的年代,能够沉淀下来,塌实的学习一下古琴,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喜欢古琴的读者,可以仔细的阅读本书,相信应该大有裨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