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02: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读后感10篇

  《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是一本由周国平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读后感(一):精华

  不过,如果你真的对哲学感兴趣,那你就最好把闲暇时看电视和玩游戏机的时间省出一些来,多到野外或至少是户外去,静静地看一会儿天,看一会儿云,看一会儿繁星闪烁的夜空。有一点我敢断言:对大自然的神秘无动于衷的人,是不可能真正领悟哲学的。

  当代宇宙学家提出了一个关于宇宙开端的令人震惊的假说,按照这个假说,发生在大约一百五十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是宇宙的开端。不过,对这一假说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去读一读当代最权威的宇宙学家霍金写的《时间简史》,他在这本书里清楚地告诉我们,之所以把“大爆炸”看作宇宙的开端,仅仅是因为“大爆炸”彻底消灭了在它之前可能发生过的一切事件的痕迹,使它们对我们而言永远失去了任何可观测的效果。所以,严格地说,即使发生过“大爆炸”,它也不是宇宙的开端,而只是我们可能观测到的这一段宇宙历史的开端。

  我在这里所说的正是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的看法。他不但否认因果之间有必然联系,而且否认任何因果关系的存在。他的观点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我们的感官只能感知个别的事实,并不能感知事实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仅仅由于某些事实经常集合在一起先后或同时被我们感知,我们便推断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所以,所谓因果关系只不过是我们的习惯性联想,至于实际上是否存在,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第二,所谓因果关系是一事实必然导致另一事实的关系,可是,观察和实验总是有限的,不管我们多少次看到两个事实同时或相继出现,我们也不能据此断定它们永远如此。即使你天天早晨看到太阳升起,你也不能据此断定明天早晨太阳也一定升起。经验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未来,从经验中不能得出永远有效的必然判断。

  其实,这两种解释之间的差异并不像看上去的那么大。因果论的解释从现状出发向过去追溯,把过去的事件当作原因来解释现状。目的论的解释从过去出发向现状推演,把现状当作目的来解释过去的事件。这两种解释推至极端,便会殊途同归,同样导致宿命论。说世上一切事情都是由因果关系的铁的必然性所决定的,或者说它们是由上帝按照一定的目的安排好的,我很难看出这两种说法有什么实质的区别。

  可是,在我看来,杞县人是不应该感到羞耻,反而应该感到光荣的。他们那位忧天的祖先哪里是什么庸人,恰恰相反,他是一位哲学家。试想,当所有的人都在心安理得地过日子的时候,他却把眼光超出了身边的日常生活,投向了天上,思考起了宇宙生灭的道理。诚然,按照常识,天是不会毁灭的。然而,常识就一定是真理么?哲学岂不就是要突破常识的范围,去探究常人所不敢想、未尝想的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道理吗?我们甚至可以说,哲学就是从忧天开始的。在古希腊,忧天的杞人倒是不乏知己。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赫拉克利特和恩培多克勒都认为天是会毁灭的。古希腊另一个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则根据陨石现象断言,天由石头构成,剧烈的旋转运动使这些石头聚在了一起,一旦运动停止,天就会塌下来。不管具体的解释多么牵强,关于天必将毁灭的推测却是得到了现代宇宙学理论的支持的。也许有人会说,即使天真的必将毁灭,那日子离杞人以及迄今为止的人类还无限遥远,所以忧天仍然是可笑而愚蠢的。说这话的意思是清楚的,就是人应当务实,更多地关心眼前的事情。人生不满百,亿万年后天塌不塌下来,人类毁不毁灭,与你何干?但是,用务实的眼光看,天下就没有不可笑不愚蠢的哲学了,因为哲学本来就是务虚,而之所以要务虚,则是因为人有一颗灵魂,使他在务实之外还要玄思,在关心眼前的事情之外还要追问所谓终极的存在。当然,起码的务实还是要有的,即使哲学家也不能不食人间烟火,所以,杞人因为忧天而“废寝食”倒是大可不必。按照《列子》的记载,经过一位同情者的开导,杞人“舍然大喜”,不再忧天了。唉,咱们总是这样,哪里出了一个哲学家,就会有同情者去用常识开导他,把他拉扯回庸人的队伍里。中国之缺少哲学家,这也是原因之一吧。

  鲁迅曾经谈到一种情况:呼唤革命的作家在革命到来时反而沉寂了。我们可以补充一种类似的情况:呼唤自由的作家在自由到来时也可能会沉寂。仅仅在政治层面上思考和写作的作家,其作品的动机和效果均系于那个高度政治化的环境,一旦政治淡化(自由正意味着政治淡化),他们的写作生命就结束了。他们的优势在于敢写不允许写的东西,既然什么都允许写,他们还有什么可写的呢?

  “存在之轻”就是人生缺乏实质,人生的实质太轻飘,所以使人不能承受。在《小说的艺术》中,昆德拉自己有一个说明:“如果上帝已经走了,人不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地球没有任何主人,在虚空中前进。这就是存在的不可承受之轻。”

  昆德拉之所以要重提小说的使命问题,是因为他看到了现代人的深刻的精神危机,这个危机可以用海德格尔的一句名言来概括,就是“存在的被遗忘”。存在是如何被遗忘的?昆德拉说:“人处在一个真正的缩减的旋涡中,胡塞尔所讲的‘生活的世界’在旋涡中宿命般地黯淡,存在堕入遗忘。”

  兽和神大约都不会无聊。兽活命而已,只有纯粹的生存。神充实自足,具备完满的存在。兽、人、神三界,唯有夹在中间的人才会无聊,才可能有活得没意思的感觉和叹息。

  一般来说,只要人类在求温饱之余还有精力,无聊的可能性就存在了。席勒用剩余精力解释美感的发生。其实,人类特有的一切好东西坏东西,其发生盖赖于此,无聊也不例外。

  所谓闲,是指没有非做不可的事,遂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闲的可贵就在于此。兴趣有雅俗宽窄之别,但大约人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麻将扑克是一种兴趣,琴棋诗画是一种兴趣,拥被夜读是一种兴趣,坐在桌前,点一支烟,沉思遐想,也是一种兴趣。闲了未必无聊,闲着没事干才会无聊。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却找不到兴趣所在,或者做不成感兴趣的事,剩余精力茫茫然无所寄托,这种滋味就叫无聊。

  愈浅薄的人,其无聊愈容易排遣,现成的法子有的是。“不有博弈者乎?”如今更好办,不有电视机乎?面对电视机一坐几个钟点,天天坐到头昏脑涨然后上床去,差不多是现代人最常见的消磨闲暇的方式——或者说,糟蹋闲暇的方式。

  也许关键在于,这里作为目的的活,与动物并不相同。人要求有意义地活,意义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上述命题应当这样展开:活着为了寻求意义,而寻求意义又是为了觉得自己是在有意义地活着。即使我们所寻求的一切高于生存的目标,到头来是虚幻的,寻求本身就使我们感到生存是有意义的,从而能够充满信心地活下去。凡真正的艺术家都视创作为生命,不创作就活不下去。超出这一点去问海明威为何要写作,毕加索为何要画画,他们肯定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人类迄今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如同美丽的云景,把人类生存的天空烘托得极其壮观。然而,若要追究云景背后有什么,便只能堕入无底的虚空了。人,永远走在从生存向存在的途中。他已经辞别兽界,却无望进入神界。他不甘于纯粹的生存,却达不到完美的存在。他有了超出生存的精力,却没有超出生存的目标。他寻求,却不知道寻求什么。人是注定要无聊的。

  人生最大的缺憾便是终有一死。生命太短暂了,太珍贵了,无论用它来做什么都有点可惜。总想做最有意义的事,足以使人不虚此生、死而无恨的事,却没有一件事堪当此重责。但是,人活着总得做点什么。于是,我们便做着种种微不足道的事。人生终究还是免不了无聊。

  追究人生的根底,这是人类本性中固有的形而上学冲动,而当这种冲动在某一个人身上异常强烈时,他便是一个有哲学家气质的人了。

  哲学的本义不是“爱智慧”吗?那么,第一,请不要把智慧与知识混同起来,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却关乎人生。第二,请不要忘记这个“爱”字,哲学不是智慧本身,而是对智慧的爱。一个好的哲学家并不向人提供人生问题的现成答案,这种答案是没有的,毋宁说他是一个伟大的提问者,他自己受着某些根本性问题的苦苦折磨,全身心投入其中,不倦地寻找着答案,也启发我们去思考和探索他的问题。他也许没有找到答案,也许找到了,但这并不重要,因为他的答案只属于他自己,而他的问题却属于我们大家,属于时代、民族乃至全人类。谁真正爱智慧,关心生命的意义超过关心生命本身,谁就不能无视或者回避他提出的问题,至于答案只能靠每个人自己去寻求。知识可以传授,智慧无法转让,然而,对智慧的爱却是能够被相同的爱激发起来的。

  诗人无保留地袒露自己心灵里的每一阵战栗、每一朵浪花,哲学家却隐瞒了促使他思考的动机和思考中的悲欢,只把结论拿给我们,连同事后追加的逻辑证明。

  柏拉图本人的遭遇也好不到哪里去。这位古代大哲一度想在叙拉古实现其哲学家王的理想,向那里的暴君灌输他的哲学,但暴君的一句话给哲学定了性,称之为“无聊老人对无知青年的谈话”。结果他只是幸免于死,被贱卖为奴,落荒逃回雅典。

  康德后来正确地指出:权力的享有不可避免地会腐蚀理性批判,哲学对于政治的最好期望不是享有权力,而是享有言论自由。

  我们可以把精神活动归结为三种基本的方式。一是宗教,依靠单纯的信仰亦即天启的权威来建立与世界整体的联系。一是哲学,试图通过理性的思考来建立这种联系。一是艺术,试图通过某种主观的情绪体验来建立这种联系。它们殊途而同归,体现了同一种永恒的追求。

  哲学的追问是宗教性的,它寻求解决的方法却是科学性的。

  在罗素看来,哲学面向宗教,敢思科学之不思,又立足科学,敢疑宗教之不疑,正是这一结合了两种对立因素的品格使之成为比科学和宗教更加伟大的东西。

  现代的显著特点是宗教信仰的普遍失落。针对这一情况,雅斯贝斯指出,对已经不相信宗教但仍然需要信仰的现代人来说,哲学是唯一的避难所,其意义在于鼓励人们寻找非宗教的信仰。

  小时候好奇心强,大部头的哲学书也拿来翻读,但读不懂,只觉得哲学高深莫测,玄妙晦涩。后来有一回,翻开一本北京大学哲学系等编译的《古希腊罗马哲学》,却一下子被里面载录的古希腊哲人的“著作残篇”吸引住了。我尤其喜欢赫拉克利特,“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我寻找过我自己”“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尽管刚读到这些格言时也似懂非懂,但朦胧地觉得它们意味不凡,仿佛一下子悟到哲学是什么了。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这些格言穿在一起,相信哲学就是教人智慧,智慧就在于寻找自己,心中暗自把那些博学而从不寻找自己的人讥为“美丽的猴子”。这种早年的读书印象竟然影响了我一辈子,从此铸成了我对哲学的基本看法。

  有两样东西,我写时是绝没有考虑发表的,即使永无发表的可能也是一定要写的,这就是诗和随感。前者是我的感情日记,后者是我的思想日记。如果我去流浪,只许带走最少的东西,我就带这两样。因为它们是我最真实的东西,有它们,我的生命线索就不致中断。

  很早的时候,哲学世界里是没有这些个办公重地的。古代哲人们的活动场所就在蓝天之下:赫拉克利特在破庙旁,苏格拉底在街头,亚里士多德在森林中,伊壁鸠鲁在花园里。最奇的是第欧根尼,他的“办公室”是一只木桶。亚历山大皇帝恭问可以为他效什么劳,他答只有一件事,就是:“请你走开,不要遮住我的阳光。”那是哲学家的黄金时代,哲学家个个穷得像乞丐,傲得赛帝王。他们实际上是富有的,拥有千金难买的悠闲和智慧。

  塞内加自己就有以《慰藉》为题的著作。作为罗马宫廷的重臣,此人以弄权和奢华著称,颇招时人及后世訾议。不过,他到底是一个智者,身在大富大贵之中,仍能清醒地视富贵为身外之物,用他的话来说便是:“我从来没有信任过命运女神……我把她赐予我的一切——金钱、官位、权势——都搁置在一个地方,可以让她随时拿回去而不干扰我。我同那些东西之间保持很宽的距离,这样,她只是把它们取走,而不是从我身上强行剥走。”不止于此,对于家庭、儿女、朋友乃至自己的身体都应做如是观。

  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叔本华有一个类似说法:倘若一个人着眼于整体而非一己的命运,他的行为就会更像是一个智者而非一个受难者了。

  哲人之为哲人,就在于看到了整个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因而能够站在整体的高度与一切个别灾难拉开距离,达成和解。

  感情之最高之满足,必求之文学、美术。知识之最高之满足,必求诸哲学。

  哲学常常被定义为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个定义基本上可以接受,但我要强调“观”这个词:世界观就是“观”世界,人生观就是“观”人生。我们平时所做之事、所过之生活总是一个局部,哲学就是要我们从这个局部中跳出来,“观”世界和人生的全局。通过“观”全局,我们才能获得一个正确的坐标,用以衡量自己所过的生活有无意义、怎样生活才有意义。

  哲学是“观”全局的活动,其最重要的特征,一是独立思考,二是思考根本问题。

  不管在哪一个领域,包括创造财富的领域,做成大事业的绝非只有一些小伎俩的“精明”之人,而必是对世界和人生有广阔思考和独特领悟的拥有大智慧的人。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 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

  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是广义的宗教精神。

  约翰·穆勒所说:一个人“自己规划其存在的方式总是最好的,不是因为这方式本身算最好,而是因为这是他自己的方式”。

  尼采也指出:人们躲藏在习俗和舆论背后,随大流地思考和行动,而不是快快乐乐地做自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怯懦,怕邻人指责,更是因为懒惰,怕真诚可能加重他们的负担。事实上,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确是沉重的责任,最需要毅力和勇气,而跟随习俗和时尚则最轻松,但前者的收获是拥有自己的灵魂,后者的代价是失去灵魂,究竟哪一种生活更值得一过,应该是清楚的。

  那么,关于我们的国民素质,当时中国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家,最早系统引进西方哲学的一个人,就是严复,他指出了中国国民素质有三大弱点。哪三个弱点呢?一个是民力,国民的体力、生命力太差,实际上就是生命素质太差。第二个是民智,国民的智力太差,智力素质太差。第三个是民德,国民的道德素质太差。

  那么怎么才算是尊重人的价值呢?人身上的什么东西是最值得尊重的呢?我认为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是最宝贵的、最有价值的、最应该得到尊重的。哪三样呢?就是生命、头脑和灵魂。所以,展开来说,人文精神就表现为三个尊重,就是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尊重灵魂的价值。你们可以看出,这三个方面与严复说的民力、民智、民德是一致的。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说法,尊重生命是人道主义精神,尊重头脑是科学精神,尊重灵魂是广义的宗教精神,人文精神展开来实际上是这三种精神。

  当然,我知道,作为一个医生,目睹了太多的病痛,太多的生命的残缺、生命的痛苦、生命的阴暗面,如果他多愁善感的话,那他是受不了的。一个有强烈同情心的医生,他会承受很大的痛苦。所以,做一个医生,神经必须很坚强,但是我想说,你的神经应该坚强,可是你的心肠万万不能变硬。

  实际上西方医学人文学对于现代医学是有很多反思的,集中到一点上,就是认为现代医学有一种非人性化倾向。这种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化,就是治病不治人,把病人看作病的载体、医疗技术施与的对象,而不是看作人。

  现代医学非人性化的另外一个表现是市场化。如果说技术化是治病不治人的话,那么市场化就是认钱不认人,把病人和治病仅仅看作消费的主体、赚钱的机会。

  现在中国的老百姓苦啊,苦在两个地方——教育和医疗,尤其是广大贫困农民,对他们来说,家里供一个孩子上大学,这个家基本上就垮了,家里出了个重病人,这个家也基本上就垮了,是这样一个情况。因此,在农村的一般人家,谁要得了重病,为了不拖垮这个家,本人基本上选择不治,除了等死没有别的出路,医疗权作为基本人权被剥夺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我反对技术化当然不是反对技术,技术总是要的,我反对的是只有技术,没有人文。

  作为一种生理行为,性的确是与道德无关的,我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但是,实际的性行为总是发生在具体的人之间,会带进人与人之间的其他关系,这就可能涉及道德的问题。譬如说,你并不爱一个女孩,但为了使她愿意与你发生性关系,就谎称爱她,这就是不道德。在这里,不道德的不是性行为本身,而是欺骗行为。

  在世人眼里,哲学家是一种可笑的人物,每因其所想的事无用、有用的事不想而加嘲笑。有趣的是,当历史上出现第一个哲学家时,这样的嘲笑即随之发生。柏拉图记载:据说泰勒斯仰起头来观看星象,却不慎跌落井内,一个美丽温顺的色雷斯侍女嘲笑说,他急于知道天上的东西,却忽视了身旁的一切。

  苏格拉底,这个被雅典美少年崇拜的偶像,自己长得像个丑陋的脚夫,秃顶,宽脸,扁阔的鼻子,整年光着脚,裹一条褴褛的长袍,在街头游说。走过市场,看了琳琅满目的货物,他吃惊地说:“这里有多少东西是我用不着的!”

  犬儒派哲学家偏把自足推至极端,把不待外物变成了拒斥外物,简朴变成了苦行。最著名的是第欧根尼,他不要居室食具,学动物睡在街面,从地上捡取食物,乃至在众目睽睽下排泄和做爱。自足失去向神看齐的本意,沦为与兽认同,哲学的智慧被勾画成了一幅漫画。当第欧根尼声称从蔑视快乐中所得到的乐趣比从快乐本身中所得到的还要多时,再粗糙的耳朵也该听得出一种造作的意味。难怪苏格拉底忍不住要挖苦他那位创立了犬儒学派的学生安提西尼说:“我从你外衣的破洞可以看穿你的虚荣心。”

  至于号称享乐学派的昔勒尼派,其首领亚里斯提卜同样承认智慧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带来快乐,而财富本身并不值得追求。有人把他带到豪宅里并警告他不得吐痰时,他把唾沫吐在那人脸上,轻蔑地说道,在铺满大理石的地板上实在找不到一个更适合于吐痰的地方。

  面对动物或动物般生活着的芸芸众生,觉醒的智慧感觉到一种神性的快乐。面对宇宙大全,他却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不得不承受由神性不足造成的痛苦。人失去了神,自己却并不能成为一个神,或者,用爱默生的话说,只是一个破败中的神。

  智慧的果实似乎是否定性的:理论上——“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实践上——“我需要我一无所需”。

  令人深思的是,希腊哲学家之受迫害,往往发生在民主派执政期间,通过投票做出判决,且罪名一律是不敬神。哲人之为哲人,就在于他们对形而上学问题有独立的思考,而他们思考的结果却要让从不思考这类问题的民众来表决,其命运就可想而知了。民主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哲学家却总是少数,确切地说,总是天地间独此一人,所需要的恰恰是不服从多数也无须多数来服从他的独立思考的权利,这是一种超越于民主和专制之政治范畴的精神自由。对哲学家来说,不存在最好的制度,只存在最好的机遇,即一种权力对他的哲学活动不加干预,至于这权力是王权还是民权好像并不重要。

  灵魂蒙昧的人如同行尸走肉,用一句谚语来说,便是“人虽在场却不在场”,在场的只是躯体,不在场的是灵魂。

  英国哲学家罗素仿佛从中吸取了教训,表明态度:“如果需要让人复述我的话,我宁愿选一个懂哲学的我的死敌,而不是一个不懂哲学的我的好友。”

  判决之后,苏格拉底做最后的发言。他说:我缺的不是言辞,而是厚颜无耻,哭哭啼啼,说你们爱听的话。你们习惯看到别人这样,但这种事不配我做。

  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时间甚至可以摧毁青铜,但永远不能摧毁你的光荣,因为只有你向凡人指明了最简单的自足生活之道。

  如此看来,哲学的追问是宗教性的,它寻求解决的方法却是科学性的。哲学家有一个宗教的灵魂,却长着一颗科学的脑袋。灵魂是一个疯子,它问的问题漫无边际,神秘莫测。头脑是一个呆子,偏要一丝不苟、有根有据地来解答。疯子提问,呆子回答,其结果可想而知。

  关注思想本身而非其实用性,能够从思想本身获得最大的快乐。古希腊哲学家都具有以思想为至乐的特点,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勾股定理,杀一百头牛庆祝,那心态何等天真、何等可爱。

  《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读后感(二):雪里面的孤独

  灵魂足够深刻,才会发现藏在审查的就是孤独。

  可以说这本书是哲学通识课,一开始周国平先生为我们讲述了哲学的起源,这无边无终无边无际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而这也便解释了哲学的核心问题,世界是什么样子,我是谁两个终端问题。之后的一系列讨论让我们了解哲学的认知思维,同时周先生认为哲学的无实用性恰恰是中国传统思维中所欠缺的。中国的文人墨客无不在讲究经世致用,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学者对于知识的认知。中国比较出名的杞人却被嘲笑为痴人,望天在考虑遥远的未来,他就是自己世界里面没有喝下疯泉水的国王。

  之后的周国平说明了哲学的学习要从小开始诱导,我们的小孩在一开始有着无与伦比的哲学思潮,但是之后我们的像屠夫,杀掉了他们的梦想,杀掉了他们对于哲学的思考。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周国平也无法免去经世致用的思想,他用这种思想去揭露中国现象。国家对于人民的启发共分为三个角度:民力——生命本质——人道主义精神;民智——智力——科学头脑;民德——道德素质——广义宗教。他也向我们阐述了为什么人会感到空虚,事实上缺乏灵魂生活的人也是有灵魂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感到空虚。

  周国平认为哲学最应该启发两类群体,一类是医生,另一类则是大学生。医生掌握人类的生死离别,学生影响着国家的未来。这两类群体最需要高尚的道德约束,这也便是哲学能提供给他们的。周国平对医生单独成章,也是自己深有体会,他的第一个女儿便是在素质不够格的医生手里离开了人世。这一切让周国平更加反思医生的道德问题,对于现在医生科技化,少了人性化,他表示更大的担忧。尼采一生曾重视两个东西,一个是健康的生命本能,另一个是高贵的精神追求。

  对待学生,周老对现在的大部分学生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这也不能全怪学生,大学的教育体制可能去培养一位高技能人才,精神上贫乏而狭隘,那么在他们走上社会后,人与人之间就只有低水平的竞争,有这样的人组成的当然不是一个好社会。急功近利是当下社会的风格,而在学校则是以升学、就业甚至实践为主要目的,这也就导致了,目标指向的不正确。

  很庆幸,我们的周老也给了我们一些答案,未经审视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那我们怎么做呢,就是来看看这本书,学学哲学。

  《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读后感(三):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犹记得高中时经语文老师推荐的周先生的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字里行间里洋溢着的都是父爱,看后眼睛就湿润了。

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

  如今,读起这部作品,从中收获颇丰。从周先生的讲述中,可以鲜明的感知到哲学的魅力:哲学的实用价值就应当是无实用价值,大道至简且相似:正如世间不变的只有变化。同时在周先生的讲述中,哲学似乎离我们不是那么遥远以及晦涩了,它兼具科学的理性以及神学的超验性,而独具【哲思】。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不过一如张爱玲所言,我们有幸能做到的不过是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 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 也在这里吗?”

  《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读后感(四):哲学是什么

  哲学一词的本意是爱智慧,通俗的说就是不愿稀里糊涂的活着,要活的明白。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哲学不是学问,而是一种思考的状态,世界观就是“观”世界,人生观就是“观”人生,第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第二所“观”的应该是世界和人生的全局。

  人是应该有进取心的,问题是朝什么方向进取。哲学让人综观世界和人生的全局,实际上就为人的进取方向提供了一个坐标。一个人活在世上只是追求世俗的成功,他的成功只是表面的。真正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即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一个精神上优秀的大写的人。这样的人即使在世俗的意义上不很成功,他的人生仍然是充满意义的。

  人应该既有外在生活也有内在生活。只有外在生活的人是庸人。真正的伟人必有伟大的心智,心智不伟大者不可能有伟大的事业。是否拥有心智生活,与职业无关!

  成为个睿智的人,不要随波逐流,时时告诫自己,独立思考,唯阅读、跑步、思考不可负!

  《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读后感(五):终于我还是没有读下去

  这书我有些看不下去 话很啰嗦 像经济法一样[偷笑]再说有无因果关系时 他说因果是宿命论 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如果按照哲学家的理论 那就必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用想试图用一个假设的因去推演出一个必然的果 如果会出面很多结果 那么因果就不是必然联系 他的意思是 哲学就必须一个因对应一个果 如果推演不出 那么因果就是不存在的 后面又说 哲学不能务实的去看 要务虚[惊恐]我有点乱了 他到底想说什么?这世界本就很奇妙 科学家已经承认世上有很多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 如果什么都能推演出来 怎么还会有我们这些愚痴混沌的人呢 如果我们知道了在世上唱的这出戏是什么结果 那我们还傻拼什么呢?我们的老祖宗告诉我们 要安分守己 脚踏实地 积极向上的做事 就因为不知道结果 所以我们才要去努力的活着 如果每个人每件事都已经走了唯一的结果了 那我们做这些还有何意义?我相信一切都具有不确定性 一个因未必会导致一个果 因为我们每天都在修正自己完善自己 这个过程中也许就已经产生了很多结果 谁又能确定哪一个是最终的结果呢?人只要还活着 你看到的就永远不是最后的结果 哪怕有一天死了 那也不是一个结果 永远没有一个结果 这世界什么都在变 只有无常是不变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