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言的宇宙》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无言的宇宙》读后感10篇

2018-06-08 21: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言的宇宙》读后感10篇

  《无言的宇宙》是一本由[美]达纳·麦肯齐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无言的宇宙》读后感(一):这是一本让人读了想跪下的书

  数学常常让我感到不可思议

  从小学时候学习π开始。一个圆规以1为半径画一个半圆,周长就是π,一个拖着无限不循环尾巴奇怪数字

  这个数字无穷无尽、无规律可言、无迹可寻,永远无法被完整表达。在以简洁漂亮为美的数学里,这个数字显得如此格格不入让,让我感到困惑、烦闷,甚至是不安

  无理数这样奇葩东西存在意义是什么,是打破人类对美的追求幻想吗?

  圆形这么一个随处可见的、普普通通的东西,为什么连周长都无法被精确描述

  圆形这样一种充满了对称感的,看上去如此和谐完美的东西,为什么会和无理数这样毫无美感可言的乱糟糟的东西捆绑在一起?

  π,是上帝造出来嘲讽人类的无知的吗?

  更莫名其妙的是,π作为一个几何概念,竟然还能和算术扯上关系。比如书里的那个公式图片显示不出来)……

  我定定地看着这个公式,足足有两分钟回不过神来。

  这个公式真的是太让人吃惊了。一个是代表几何的数字,一个是算术里的奇数序列和平方序列。几何和算术的这两大数学支流,竟然以无穷分析形式汇集在了一起。左边是无理数的平方,右边是有理数的无穷数列,数列的形式又是如此的优美,中间竟然能划上等号……

  《无言的宇宙》里是这样评论π的:

  “看到这样的公式,阿基米德会目瞪口呆、刘徽会无语凝眸……如果上帝创造了整数,而且他也创造了π,那或许上帝其实是一台计算机。”

  更有甚者。最让我无语的公式,是数学爱好者耳熟能详的——欧拉公式。

  古人感慨乐曲之美——“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同样的,欧拉公式之美,仿佛也不应存在于这个世间

  e:自然对数的底

  i:虚数单位,-1的平方根

  π:无理数

  1:乘法单元

  0:加法单元

  这五个至关重要的数学元素,通过加、乘、指数三种基本运算组合在了一起。形式上,极致的简洁;意义上,却细思极恐——

  π和i的相乘?这该是个怎样诡异的数字?然后这个数字再作为e的指数?结果竟然会是-1?……

  欧拉公式,被誉为上帝公式,又被成为“有史以来最优美的等式”。《无言的宇宙》里说:“这个公式是数学上最为矛盾命题之一。”在数学爱好者眼里,这个公式道尽了一切数学之美。

  数学的不可思议,还体现在几何和算术、时间空间的交错上。

  比如,回到i这个虚数单位。把-1拿来开平方,本来就好像“除以零”一样,只想回答“怎么可能”。可这个被科学家拿来作为算术的工具的数字,竟然还有几何的意义……

  代数运算“乘以i”,相当于几何运算:“逆时针方向转动90度”——这可是-1的平方根啊,怎么就相当于逆时针转90度了呢?

  再比如创造了四元数的汉密尔顿,在他的理论里,时间和空间合并成了单一时空”(至于怎么合并的,我也没看懂)。

  在汉密尔顿的四元数中(表达式为a+bi+cj+dk),其中表示空间三维的i、j、k,都是虚数,而时间(a)却是实数。这真是个绝妙的讽刺——

  空间是虚数,时间是实数,真实世界虚拟的世界,位置竟然刚好颠倒了过来。

  数学所展示的这些匪夷所思联系,宛如神迹,每一项都有让人五体投地顶礼膜拜的威压。我不敢想象,也想象不出来,这一切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

  数学是特殊的。实证科学类,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是为了描述这个世界、表达宇宙知识的一种语言。它们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解读这个世界。数学的特殊性在于,除了和实证科学一样的功用外,它自己还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知识体系。换言之,数学存在的目的,也可以是数学本身。

  数学又是严谨的。数学所描述的事实,不能通过经验道理统计测试方式证明,只能通过数学本身的方式来证明。这是区分数学和其它学科,包括实证科学的一大原则

  因此,《无言的宇宙》中提到,物理学是我们这个宇宙范围内的,因为物理理论最终都需要实验所检验。但数学是超越我们这个宇宙的,它的规则的普适性,或许可以描述一切可能存在的宇宙。

  从我所看到的数学所展示的神迹而言,或许真的只有数学,可以担得起“描述一切可能存在的宇宙”这等不可能的任务

  但是,掌握了数学工具的人类,还远远达不到全知全能的神的状态

  20世纪的人类,最最重要成就,在我看来,不是发现了相对论、量子力学,不是掌握了核能,也不是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而是——明确地认识到人类认知的局限性。

  一个局限,来自于量子力学。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从微观的角度划定了人类理解边界

  另一个局限,来自于数学。哥德尔的不完备定理,证明了:

  1)任何令人信服并足以包括数学一般规则的公理体系都必须包括同为正确与不可证明的叙述

  2)公理体系本身的一致性是无法证明的。

  换言之,人类永远无法证明一个公理体系。那只是一个出发点而已。可能在某一天,某个物种可以就1+1=3提出一项完全有理有据的证明,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套全新的公理体系。

  从这个角度而言,量子力学所属的科学,哥德尔定理背后的数学,以及加缪的荒诞理论代表的哲学,都指向同一个方向:

  人类永远无法完全地、精确地理解这个世界。

  在通往绝对真理道路上,哲学走不通,科学、数学同样走不通。

  《三体》里让我触动最深的一句话是:“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这也正是我推荐《无言的宇宙》的原因:让我们多一分对未知敬畏,少一分源自无知的傲慢。

  《无言的宇宙》读后感(二):行走于数字中的优美

  这是一本有关数学的科普读物,这个无言的宇宙优美、复杂、不确定,重新定义了我对数学的理解。作者开宗明义指出了数学的两重性,“首先,它是因其本身而存在的一个知识体系;其次,它是表达宇宙知识的一种语言。”也就是说,我们欣赏数学的同时也要看重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在作者随后对数学定理史的介绍中,我时时能感受到这一特点奇妙

  π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无理数,这串数字无穷无尽、永不重复,它究竟包含了多少信息?我们现在也不能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答案,但当刘徽发现这个数字并算到了四位小数时,当后来的数学家殚精竭虑地演算其后的数值时,就他们所处的时代而言显然不是为了实用性,对数学本身的好奇热爱让他们孜孜以求,力图窥得全貌。Adam Spencer在他的TED演讲富有激情讲述了他对质数的热爱,以及寻找大型质数的兴奋,为什么对质数搜索有这样的激情?他的回答是人的本质就是发现了一样事物可能存在后,会去尝试,再发现它。

  虚数的发现让现代物理有了前进的框架、开普勒的三大定律行星运动研究有着颠覆性的意义、微积分揭示出了连续变化的概念,从此两个关系的变量图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麦克斯韦方程引入电磁学,无线电波的发射正是得益于这个发现。数学大大丰富了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但可惜的是,数学家们往往对自己的发现采取隐而不发的态度,费马会把他的发现作为问题寄给其他数学家,且将问题隐藏起来,除非收信人有研究过类似问题,否则无法知道他的真实意图

  有时数学家遇到的难题有时远远走在实际应用的前面,所以他们更关注解决一个问题。然而数学并非总是处于理论的前沿,作者对混沌理论的介绍很有意思,数学家在混沌出现以前负责求解方程,而这些简化的假定只存在于线性系统中,也就是为了形成一个问题,数学家对混沌现象视而不见,但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不会忽视这个现实,于是他们发现了一个毫无规律可言的世界,而当数学家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后,我们似乎开始能抓到端倪,但如同天气预测的准确性只在于头两天,再复杂的数学模型及理论也无法预测金融市场风险,其结果往往包含着诸多漏洞

  于是作者在最后提出了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未来的数学能够降服老虎吗?也许在未来这个联系性更强的世界里,我们能解决现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也或许我们会有突破性的发现,从而颠覆了现在已知的内容,但无论如何,仅从这本书的角度而言,我们不仅能看到数学史的发展,更能感受到时代背景下与其他学科的互相联系和推动,抽丝剥茧出来自数学本源的优美。

  《无言的宇宙》读后感(三):数学能够降服老虎吗?

  作者于文末发问:“数学能够降服老虎吗?”

  我静默注视,竟无言以对

  即使能与本书中留名的科学家们已是天才中的天才(即便天才已使用泛滥,但我仍像这样称呼),即便伟大的科学家已如封面上的星星一样美丽耀眼,但未知与神秘的宇宙的魅力便在于你极难得知你的研究是对是错,就如我们无法否认亚里士多德伟大一样,也无法否认他的部分结论错误性。

  不过这并不是这篇评论的目的,我更想说:虽然我不知道未来的数学将何去何从,能走多远的路,但可以肯定万物起于混沌绝不会止于混沌,人类从自然中懵懂、开始行走、使用工具、拥有思维,于是一个人的生命绝不止步于死亡而是精神,而精神上的进步与高贵才是生而为人宝贵财富

  最后以《星际穿越》先行预告里的台词做结,向具有探索精神的人类致敬。

  We've always defined ourselves by the ability to overcome the impossible

  一直以来,我们通过战胜不可能来定义自我

  And we count these moments

  我们得算上这些时刻

  These moments when we dare to aim higher

  这些时刻我们敢于瞄准更高的目标

  to break barriers

  来打破屏障

  to reach for the stars

  以触碰星辰

  to make the unknown known

  让未知变成已知

  We count these moments as our proudest achievements

  我们把这些时刻看做最骄傲的成就

  ut we lost all that

  但我们失去了那一切

  And perhaps we've just forgotten

  也许我们只是忘记了

  that we are still pioneers

  我们依然是先驱者

  and we've barely begun

  我们几乎才刚刚起航

  and that our greatest accomplishments cannot be behind us

  我们最伟大的成就绝不会属于过去

  that our destiny lies above us

  我们的命运横亘于头顶的未来

  we've barely begun

  我们几乎才刚刚起航

  and that our greatest accomplishments cannot be behind us

  我们最伟大的成就绝不会属于过去

  that our destiny lies above us

  我们的命运横亘于头顶的未来

  《无言的宇宙》读后感(四):《无言的宇宙》:世界是个恒等式

  仔细想想,在我们的生命里,似乎还是有那样一段时间,我们是喜欢数学的。那段时间,可能起始于你用刚学会的算术,帮妈妈明白了白天买菜的账;或者是用新买的圆规,在多次尝试后终于画出了一个完美的圆。可是多年以后,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数学”的乐趣,似乎早已被课堂上反复而枯燥的推演,或是试卷上那一堆堆奇怪而不知所云符号搞得荡然无存了。

  事实上,数学在大多数人的世界里从“有趣”变得“可怕”,往往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身份,由一个主动的“使用者”,变成了被动的“解决者”。当我们以自己肤浅的数学知识和技巧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一旦解决,收获成就感自然非常美妙;可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中,我们“必须”用数学,来解决一些我们根本不懂得有怎样具体意义的抽象问题。这就让数学变成了一种虚无飘渺的奇怪东西——我们搞不懂它的意义,可却需要为了“数学”而“数学”——用数学来算账,欣赏几何图形的美妙对于普通人而言并不困难,但在不明就里的状态下去“实践数学”,实在是莫名其妙的事情。

  因而,作为一本面向大众的“数学书”, 《无言的宇宙》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是对于我们这些在这一领域并不具备突出天赋的普通人来说,“什么是数学”,以及它的实在意义。在作者达纳•麦肯齐看来,数学是一个由等式构成的世界——无数严谨而生动的逻辑结构与验算事实,造就了数学这样一个无与伦比的完美体系。尽管随着研究者的探索,“数学大厦”也面临着自身的不自洽性带来的危机,但由于它可以脱离这个世界而存在——物理、化学或是其他自然科学永远要依托“这个世界”而存在,因而只能望其项背——它显然具有更加卓越的意义。而这种卓越,使得它尽管越来越少地作为主体出现,但任何与“这个世界”有关的课题,都离不开它作为基础。这也就意味着数学研究,实际上可以作为智慧本身的一种表现形式,毕竟智慧,主宰了人类的认知程度——数学亦如此。

  以数学形式表达人类所认知的这个宇宙,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可以让人直观地接触“无穷远”之外的视野。这是人类为自己的认知能力作出的努力,更是对博尔赫斯所说,人类的“本源的恐惧”——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宇宙的无限性的悬殊对比——做出的最好回应。如果找到一个公式,可以演算出这个世界所有的可能,那么人类是不是真的就把一切都“尽在掌握”了呢?这是关于征服的本能,而数学,则是容纳这本能的所在。

  因而对这样一幢伟大而崇高的“数学大厦”的介绍,达纳•麦肯齐以自己优雅的文笔和睿智的选择,带来了最具代表性的24个“数学时刻”。这里容纳了人类智慧的闪光,更展现了作为一个具有野心的智慧体,人类的潜能与希望。

  毕竟这个世界,大概也是个恒等式——左边是想象力,右边是你的尝试与努力。

  你是否也能证明它呢?

  《无言的宇宙》读后感(五):采取隐而不发的态度

  虚数的发现让现代物理有了前进的框架、开普勒的三大定律对行星运动的研究有着颠覆性的意义、微积分揭示出了连续变化的概念,从此两个关系的变量图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麦克斯韦方程引入电磁学,无线电波的发射正是得益于这个发现。数学大大丰富了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但可惜的是,数学家们往往对自己的发现采取隐而不发的态度,费马会把他的发现作为问题寄给其他数学家,且将问题隐藏起来,除非收信人有研究过类似问题,否则无法知道他的真实意图。

  有时数学家遇到的难题有时远远走在实际应用的前面,所以他们更关注解决一个问题。然而数学并非总是处于理论的前沿,作者对混沌理论的介绍很有意思,数学家在混沌出现以前负责求解方程,而这些简化的假定只存在于线性系统中,也就是为了形成一个问题,数学家对混沌现象视而不见,但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不会忽视这个现实,于是他们发现了一个毫无规律可言的世界,而当数学家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后,我们似乎开始能抓到端倪,但如同天气预测的准确性只在于头两天,再复杂的数学模型及理论也无法预测金融市场的风险,其结果往往包含着诸多漏洞。

  《无言的宇宙》读后感(六):观测浩渺宇宙的时候 你会想到数学吗?

  明明是24个公式的故事,为什么作者要扯到宇宙的头上?

  从人类文明的发端,当工具被制作,早期先民在墙壁上画上公牛,人类尝试纪录自己的生活,与工具、艺术一起产生的,是朴素的数学。这本书基本以时间顺序,从最初静态、确定的数学,逐渐一路推演到不确定、不可测、动态的数学。一部数学发展的历史,也伴随着人类独立思考、冲破传统桎梏、寻找真理的过程。

  在现代人的观念中,数学家们可能是枯燥、乏味、沉浸于数字而缺乏艺术之美感的。但从这些“小故事”(其实是人类进程中的大事件)中,我们看到了数学家们的想象力,如星海闪烁的反省,那么遥远、那么美丽。

  这本书比较适合高中数学水平的读者观看,其中也有不少涉及到高中物理的知识。现在似乎已经取消了文理科分班,但对于喜爱文科,延误理科计算的学生们来说,知道这些 干练、简介而优雅公式的起源,可能会减轻他们对数字的恐惧。

  目前正在阅读,这是一本需要草稿纸写写算算的“文字书”,比较推荐。

  《无言的宇宙》读后感(七):知道他的真实意图

  π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无理数,这串数字无穷无尽、永不重复,它究竟包含了多少信息?我们现在也不能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但当刘徽发现这个数字并算到了四位小数时,当后来的数学家殚精竭虑地演算其后的数值时,就他们所处的时代而言显然不是为了实用性,对数学本身的好奇和热爱让他们孜孜以求,力图窥得全貌。Adam Spencer在他的TED演讲中富有激情地讲述了他对质数的热爱,以及寻找大型质数的兴奋,为什么对质数搜索有这样的激情?他的回答是人的本质就是发现了一样事物可能存在后,会去尝试,再发现它。

  虚数的发现让现代物理有了前进的框架、开普勒的三大定律对行星运动的研究有着颠覆性的意义、微积分揭示出了连续变化的概念,从此两个关系的变量图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麦克斯韦方程引入电磁学,无线电波的发射正是得益于这个发现。数学大大丰富了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但可惜的是,数学家们往往对自己的发现采取隐而不发的态度,费马会把他的发现作为问题寄给其他数学家,且将问题隐藏起来,除非收信人有研究过类似问题,否则无法知道他的真实意图。

  《无言的宇宙》读后感(八):只用看,不用说,用无言带你去探索宇宙

  文/李维安

  一个人最专注的时候是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而当你每每读到一本好书,也会吸引你的全部注意力。如果当你得到一本自己喜爱领域的好书的时候,我想你会对它爱不释手。

  最初看到《无言的宇宙》这本书的时候,是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作为一名数学专业的研究生,每天面对的是读不完的paper和做不完的课后习题。当我姐起初找我帮忙‘浏览’一下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漫不经心,以自己过于繁忙为由想推掉这个‘包袱’。但最后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在寒假里读一下这本书,权当给自己高度劳累的大脑放个假。

  当翻开那一堆堆的A4纸印好的初稿时,我并没有被里面的内容所打动,毕竟在数学这个领域也算待了好多年,书中的故事即使没详细听过,也在数学文化课上了解大概。当时这本还未完成的著作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24个公式选取的还是蛮有代表性的,涵盖了数学的各个领域。

  出于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还不算太差,我便真正地读起这本书来。《前言》中用一个小故事讲述了算盘生和诺贝尔奖得主的算数大战,开始屡屡获胜的算盘生随着数字的精确程度的提升,节节败退。小小的故事却明显的反映出了数学公式的强大,数学公式几乎渗透在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这样的小故事总能提起人们对书的兴趣,看完一个又一个,不知不觉中已经把整本书细细读完。全书的概览也尽收眼底,此时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已有很大改观,从开始的只具有代表性,现在看来这本书还具有系统性,阶段性,已经最重要-适合于各年龄段的读者。书中第一章讲述公元前的六个公式,而这个时期是我们最熟悉的数字发展的巅峰时期,可是说是数学的最基础,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去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数字的起源以及最初的发展。紧接着的六个小故事大都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这又是一个科学快速发展的时期。神一般的牛顿如何展现出自己在数学,物理学,天文学上的天赋也将在这章中详细介绍。而紧接着是从近代数学基础到现代数学的过度时期,这个时期充满了创造性,伽罗瓦的群论, 高斯的非欧几何等全诞生于这个时期。最后的第四章讲述了20世纪以来,现代数学物理领域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便属于这个时代。

  《无言的宇宙》这本书作为一本数学科普书籍,详细讲述了数学从古至今的发展,精心挑选的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公式,把数学公式和数学家用小故事的形式串联起来。读起这本书来,透过小故事,了解数学家,清楚数学公式,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我相信这本著作会培养越来越多读者对数学的兴趣,一起去探索数学之美。

  《无言的宇宙》读后感(九):The Universe in Zero Words

  一

  很长一段时间,当然这个时间也不可能终止在现在,我都沉醉在存在、意义和永恒这些虚无的话题之中。

  像托尔斯泰的忏悔录里面说的,我也一直相信,自然科学无法回答那个终极的问题,它只能告诉你细枝末节的东西。

  有个矛盾的问题不时会跳出来质疑我。

  “文字,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你觉得它能够承载比它自身深沉宽广太多的东西吗?”

  为什么不呢?

  我常常辩驳。

  只是那一瞬间的火花呀。

  这本书的题目,直接翻译,就是宇宙,从未讲过一句话。

  而渺小的人类,有些百无聊赖地在它的摇篮里,爬啊爬,几乎永远在绕圈子。只有那偶尔的灵光一闪,几个人瞥见了这静寂沉默的摇篮里的一束光。

  那光芒该多么耀眼啊。我真嫉妒他们。

  二

  God created math.

  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可以像数学一样,如此纯粹,如此简洁,同时又不可思议的美到让人震撼。

  像最开始时的那个0,怎样去描述不存在却又存在的事物呢,就是这个看上去那么自然又那么奥妙的0。

  数学的发展史就是这一次次对已知的颠覆。

  从有意义的数到0,再到无法表示的无理数,又到无穷,再到可以精确表示无穷的微积分,然后是眼花缭乱的时代,群论,非欧几何... 又回到了对无限的重新认识,有一点无限。

  还有个终极的有趣问题。

  数学究竟可以不可以画出这个宇宙?

  如果能,那是什么?

  如果不能,是因为这个世界太复杂,还是因为太简单?

  三

  如果上帝创造了数学,那谁又创造了物理呢?

  如果是人类自己,那他们真是自不量力。

  居然放弃了上帝给的理想主义温床,转过身去直面这个玲珑精致又苍老空洞的宇宙。

  我太喜欢书里讲量子物理的两句话,像诗句一样迷人的两句话。

  “如果一个粒子和它的反物质双胞胎相遇,两个粒子就会湮灭。”

  “这将是一个只有光而没有物质的世界,是一个在创世纪第一句便凝固不动了的宇宙。”

  世界有多大?时间有多长?我们是什么?

  当我们追问这样的问题时,总是如此高贵又可爱。

  而无论我们的答案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还是“在这个世界里,有一个和我们对应的唯一,也许越过时间这个概念,我们就能遇见它。”

  《无言的宇宙》读后感(十):数学——必修课

  作为一位数学文化方向的研究生,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推荐给我的学生们,这本书不同于一般的数学史著作,她更多的是以一种但凡能识字的人都能看的懂的形式撰成,即使不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数学出生的人,也能一清二楚的摸清书中贯穿人类文明的24四个数学公式背后的历史故事。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过去很多人都不敢碰触这个领域的书籍,像M·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这样的经典著作,70%以上的内容都是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做功底的,没有一定的数学功底很难看明白书中介绍的各个伟大数学家们的思想及工作,然而这本书打破了这种历史规律,以一种全新的叙述方式像童话故事一样讲述给读者,让读者没有负担的领略千年来数学在人类历史中的贯穿作用。

  很多人任然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很多人觉得学不学都一样,学了也是白学,因为生活中我们不需要学习二次函数,不需要学习微积分,三角函数等等等等,我们要学的只有一样那就是加减乘除!这才是最有用的,绝大多数人认为不学数学一样生活的很好,学了反而变糟糕了,你看英国首相卡梅伦8*9都不会,照样是英国一把手!撇开网上众多阴谋家的评论不说,最近BBC拍摄的《中国式学校》在网上流传甚广,从视频中很容易看出英国人并不像中国那样把数学作为第一位的学习科目,很多孩子上来高中还不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作为在导航,现代通讯,物理学等领域中运用相当广泛的三角函数在一群高中生中鲜为人知这是一件可悲的事,它把角与边紧密连系起来,为测量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都是学习它重要意义所在。然而及时是这样,课后愿意自主去找自己老师请教的就4位同学!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确实,不得不承认,数学对很多人而言很多都是在生活中用不上的,我们不会在开车的时候用积分去求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和最高时速,因为你怎么开最高也就120,根本不用计算。这样的认识是源于中国的古代数学思想而来,古代中国人的数学并不能严格的称为数学,而是一种算数,它只是数学的一部分,过去人们看到的都是数学实用的一部分,这也许就是现代中学生所称的数学无用论的思想源泉之一吧。但是翻开人类历史的长卷,可以看到,及时是文明还没正式形成之时,数学的一部分计数已经诞生了!你不可否认,每一个历史时代的重要更替都伴随着数学的发展。每次数学危机的缓解都将整个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世界,这是数学的魅力所在。

  最初数学和哲学是密不可分的,数学并不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出现,而是一种锻炼人所及思维的方式,毕达哥拉斯既是一位数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家,他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开创了数学的科学境界,让世界看到了数学的逻辑魅力,至今为止还有乐死不批的人去研究证明毕达哥拉斯定理的方式,就连美国总统林肯也不例外,这穿越前面永不溟灭的魅力不是所有学科都能拥有的。数学同样包含了像西帕索斯、希帕蒂亚、阿基米德等这样的不为强权,坚持真理的英雄故事,同样包含了群论、非欧几何、四元数这样超越肉眼世界的真理,同样包含了卡尔达若公式、方程这些开天辟地的工具,面对数学选择放弃,放弃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很多知识背后的神秘力量!

  同样推荐爱德华兹的《费马大定理》一书,书中同样让读者领略了数学背后的故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