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光荣与梦想1: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1932-1941)》读后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光荣与梦想1: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1932-1941)》读后感

2018-06-10 21: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光荣与梦想1: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1932-1941)》读后感

  《光荣梦想1: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1932-1941)》是一本由[美]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光荣与梦想1: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1932-1941)》读后感(一):【180】初涉西方政史,图样图森破。

  前两天刚写过笔记表达自己对西方民主精神的敬佩,以及自己年幼无知惭愧

  这一套四册的第一本,我觉得用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美国在30年代时候,是如何如何的苦逼,如何如何的不行。甚至已经沦为世界三流。(其实在那之前也不一定是世界一流,那还没到属于它的时代。)等于从大萧条那样一个极低的起点,慢慢往上爬。

  最开始读的时候,我真的快看不下去了,真想好好的吐槽一下:完全人物事例的罗列,啰嗦这么多,不就那句话么,美国太苦逼了。不过读完了,态度转变过来了。于是就当是一本随笔来看吧!

  切身体会,不是书写得不好,确实是需要自己先做足功课,再来研习为最好!

  《光荣与梦想1: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1932-1941)》读后感(二):读《光荣与梦想》(1)

  作者文字有关观点句子很少,更多地是叙述。但文章又处处是观点,细节的详略与情节布置,作者的想法跃然纸上。作者利用新闻材料搜集写作素材,并用新闻特写手法写出,很能让人读得进去,而读进去了,读起来还是很快的,也读得很有意思。最有意思的是关于核武器的最初研制阶段和大家对它的态度以及美国不得不卷入二战过程,这让我这个世界史盲稍微懂了点二战的知识,前面罗斯福新政招阻拦因为我不是很懂经济学所以不懂,我觉得不是作者叙述不清楚问题

  读此书的启发主要分为点。

  一、一切不容易,包括罗斯福的上台、新政以及凯恩斯的遭重视,都是需要很长时间努力的不放弃

  二、觉得这本书写的比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还要好可能两者没法比,因为一个是纵向的大历史观,一个是横向的国际历史观,不过光从阅读乐趣来说,对于我这个对历史涉及不多而不那么理解因果关系的人来说可能《光》更加有趣,尤其是写一些文化商业事件或者它们中的名人成长过程。

  三、一切事出有因,一切都是一环扣一环。

  四、美国人很有趣,越是媒体政客抨击的,他们反而具有同情心,比如罗斯福。

  《光荣与梦想1: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1932-1941)》读后感(三):光辉孤立,梦起喧嚣

  英国脱欧,多少有点回到以前“光辉孤立”时代的影子,认为对欧洲大陆袖手旁观、居中调停,才符合英国的利益。同是作为盎格鲁-撒克逊一脉的美国人,二战前也是把孤立主义奉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圭臬。

  二战前的美国,孤立主义尤为明显,比之英国有过之而无不及。英国奉行的是离岸平衡式的孤立策略,对于欧洲大陆的局势是要暗中动手脚的。而美国的态度就保守多了,坚决不愿意参与国际事务,尤其是战争事务——消极而又骄傲

  其实美国的孤立主义从建国起就一直延续,华盛顿在其总统任满后发表的《告别词》中提出来的:“要将美国建成自由进步的伟大国家,最为重要的是应该排除对某些个别国家抱永久且根深蒂固反感,而对另一些国家则又有感情上的依附;不要与任何外国建立永久的联盟;美国独处一方,远离他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美国能推行一条独特外交路线,使好战国家不能从美国获得好处,也不敢轻易冒险向美国挑衅。”

  这是原汁原味的“光辉孤立”——你们搞事情我不管,我只有两个小小的要求,第一我不作,只想好好发展强大,这是光辉;第二有什么事你们都别叫我,反正我都不会参与,这叫孤立。要是美国一直这样,世界上也就没有“美帝”这个东西了,当然,估计也不会有“美帝,掌握核心科技”了。在现实中的故事是,随着美国的日益强大,对于“孤立”这个词的解释有点变味了。美国在1823年推出了拒绝欧洲列强干预美洲事务,从而将拉丁美洲划入自己势力范围的门罗主义,以及在1898年挑起美西战争,打败西班牙,占领波多黎各,吞并菲律宾。和我们相关的,就是提出了在中国的“利益均沾”,看似维护了我们中国的主权,其实只是他们策略的一部分而已,根本没有考虑过你的感受

  有了实力,就要出去搞事情,但是我出去搞事情是我自己一个人搞,和你们欧洲列强没关系,所以,我这还是孤立政策。没办法,强大了,怎么说都是对的。

  二战前,由于经济的萧条,美国致力于解决国内问题,所以整个外交政策不再具有进取性和扩张性,所以在1932年到1941年与日本宣战前,趋于保守的孤立主义在美国大行其道,美国参议院两度否决美国参加国际法庭,美国国会还在1935年8月通过一项全面反映孤立主义原则的中立法,禁止美国武器运往交战国,并禁止用美国船只运送此种货物。甚至在经济政策上,美国政府也拒绝通过参与国际经济金融合作来解决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坚持推行以邻为壑的单边主义,决不承担稳定世界经济的义务

  所以,由于经济大萧条,没有实力,二战前的美国光辉孤立,同样也是因为没有实力,今天我们熟知的美国梦,还在国内种种问题的喧嚣中艰难孕育。 这是一种怎样的喧嚣?书中有一段话这样写道:“千百万人只因像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

  失业,大量的失业——据1932年9月的《财富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儿童没有任何收入,此数接近人口总数的28%。而且这个研究报告一如其他报告,那正在另一种地狱里受难的1100万户农村人口是不包括在内的。

  流浪无助的流浪——约有200万美国人在全国各地流浪,其中有25万以上是在16—21岁之间;这些被当时媒体称为大萧条时期的“漂泊无依的人”中,有两手空空的佃农;有因为大旱三年、离乡背井农场主;有一大批刚从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青年,还有忽然失业的愁眉苦脸的中年汉子带着生病的婴儿——这些人天天奔波,居无定所

  苟且,麻木的苟且——宾夕法尼亚州的乡下人野草根、蒲公英;肯塔基州的人吃紫罗兰叶、野葱、勿忘我草、野莴苣以及一向专给牲口吃的野草。城里的孩子妈妈码头上徘徊等待,一有腐烂的水果蔬菜扔出来,就上去同野狗争夺。因为蛆虫多,芝加哥市有一个寡妇在捡东西吃时总是先把眼镜摘掉,眼不见为净......

  美国还有这么惨的时候?确实有过,以上还只是经济问题。经济问题让如何活下去变成了头等大事,所以掩盖住了恶劣种族歧视、孤立无助的一战退伍老兵、崩溃的信念以及婚姻等等等等。就是在这样一种喧嚣的环境下,美国梦仍然没有失去希望,因为有一个人站了出来,给国民信心带领他们前进。他就是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从1933年入主白宫,到1945年去世,罗斯福连任四届总统,打破了美国总统不得连任三届的先例。在13年的总统生涯中,罗斯福推行“新政”,使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打击中恢复过来,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他与孤立主义作斗争,引导美国走上反法西斯战争的征程,为战胜轴心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他翻开了美国新的一页。

  而罗斯福靠的,正是无比的信心与坚定的信念。他的炉边谈话,用通俗平和方式,传达给大家一种实现美好梦想的必胜决心,正如他所说:“实现明天理想的唯一障碍是今天的疑虑。”伟大的人引领伟大的时代,我想不过也就是这样了吧。

  最后,引用以为美国记者评价结束本文,以表达我对罗斯福的钦佩:“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烂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然而正是他最深切相信,美国这座建筑物从整个来说,是相当美好的。”

  《光荣与梦想1: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1932-1941)》读后感(四):光荣与梦想卷一读后感

  在申请和上课的间隙磨了大概一个多月,读完了一直心心念念想读的四卷本《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叙事史》的卷一《应运而起1932~1941》。我觉得这是一本很震撼的书,记录了从30年代大萧条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期间美国跌宕起伏的历史。威廉曼彻斯特巨细靡遗的笔法让这部书恢弘而妙趣横生,大到原子弹的缘起,再到日本外交人员给罗斯福取的代号("君子小姐",国务卿赫尔叫"梅子小姐"),小到女生发型广播广告的时间,甚至是性工作者的开价,你都可以在这本书里窥见一斑。而《光荣与梦想》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于美国历史的阴暗面毫不掩饰--政府对寻求补偿的一战老兵的残酷打击,资本家对劳工运动血腥到难以置信的镇压,针对政敌的刺杀,因为人为失误造成飓风预警失败导致的惨痛损失……而这正是可敬之处--这个年轻的国家从不避讳自己的错误与创痛,在予以正视的基础上不断修正着自己,这就是所谓的文化自信吧。虽然作者偶有失史家之公正,过于偏向民主党和罗斯福,但还是力荐这本书,"它既是长河巨浪,又涓滴可饮。"【今年的第三本书。对洋女神送我书的快递收件人耿耿于怀

  Finished reading Volume 1 of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the third book I read this year. It is a breathtaking book about ups and downs in the history of USA, from The Great Depression and New Deal in 1930s, to the Pearl Harbor attack. W Manchester added many details to this book, like girls' hair styles and price of sexual workers, which make it very interesting.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records many dark sides of the history of America, say, the unbelievably ruthless repression against labor movements and bloody assassination. But I think this symbolizes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USA. It is the process of facing and correcting errors made USA a great country. I think this set of books is "a huge river, and every drip in it can nurture your mind."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