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托德日记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托德日记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13 20: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托德日记经典读后感10篇

  《托德日记》是一本由[美]马克·舒尔曼著作,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托德日记》读后感(一):倘若你认真地听过青春孩子心声

  倘若你认真地听过青春期孩子的心声

  这个故事以日记的形式开启了一个别具一格叙述视角,托德屡犯校规,受到校方的惩罚,被勒令在指导教师伍德罗夫人监督下,每天放学后写留校日记。而就是这期间的写作成就了这本书——《托德日记》

  每天的留校日记让托德的对抗心理渐渐平复了,他开始真实地、详细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所思所感。37篇日记完成后,一个同情弱者、重义守信聪颖能干热爱阅读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舒尔曼幽默独特语言风格,让读者渐渐爱上这个锋芒毕露角色

  他是老师眼中的“坏小孩”,屡犯校规,是老师眼中的废物,被同学孤立排斥,但是,他真的是这样吗?

  会帮助朋友衣服的他,很坏?

  会担心母亲孝顺母亲的他,会很坏?

  语言表达相当出色的他,拼词大赛几乎夺冠的他(由于某些暗箱操作未能如愿),这样的他很坏?

  为了帮朋友制作演出服装,翻垃圾桶,搜回收站,这些行为是一个所谓的“坏小孩”能办到的吗?

  随着一篇篇日记,看着托德从敷衍到真实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在了解事情真相后,我一点也不觉得他打破某人的眼镜有什么问题,就因为一个是老师眼中的坏孩子便如此的不公平吗?愤怒才是那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真实感受,也许它的宣泄口粗暴了点,但不能因为这样便给他贴上一个“坏孩子”的标签

  在上学期间,我们都遇见过这样被老师贴上标签的“坏孩子”,家长会叮嘱不能与他们走得太近,实际交往过后却会发现他们比起所谓好学生更重情义,他们也想努力,也在努力,只是被蔑视久了,青春期少年的叛逆心理让他们的表达方式过于偏激以及别扭

  在这不得不说,舒尔曼准确地抓住了一个八年级学生的视角,成功传递出了托德特有的早熟、犀利和幽默,故事背景被舒尔曼巧妙地编织进了每一篇日记的叙述中。

  舒尔曼机智和幽默的叙述让我们看到这个有魅力的、愤怒的年轻人内心。真实鲜活人物形象以及非常高明的故事设定,让我们简直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这本书的适读年龄层很广,但是它最有可能打动那些觉得功课无聊渴望找一本有意思的书来读一读的年轻读者的心。

  《托德日记》读后感(二):老师,请听我说——读《托德日记》

  老师喜欢乖孩子,这几乎是不可推翻的教育界的“常态”。然而,孩子总有叛逆期,老师总会碰到不听话的学生,或多几个或少几个。于是,如何对待叛逆学生,成了深处教育圈的老师及学校管理者们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对此,长篇小说《托德日记》或许给出了一个智慧答案

  《托德日记》是一本日记体形式的长篇小说,一经问世即受到美国文学界的高度关注,获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最佳青少图书奖。小说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14岁的托德屡犯校规,受到校方的惩罚,被勒令在指导教师伍德罗夫人的监督下,每天放学后写留校日记。托德开始真实地、详细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所思所感。看完日记,你会突然发现,托德并非一个十足的“小混混”,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身上拥有同情弱者、重义守信、聪颖能干、热爱阅读等闪闪发光的优点品质

  日记体是这本小说的最重要看点之一。一个叛逆少年,因何叛逆,为何乐于破坏,为何敢于挑战学校的权威?这本日记算是给出了一个分析的入口。托德之所以叛逆,至少有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原因。托德来自贫民窟,母亲和继父忙于生计日夜操劳,无暇顾及托德的情感需求贫穷父爱母爱缺失,使得家庭对托德缺乏温情脉脉。而在学校,刻板管理,老师的偏见,同学间竞争与猜疑,让托德等几个问题少年蜷缩在僵硬躯壳里,用沉默自暴自弃或破坏,进行进行自我保护,抵御冷冷目光,或者走向教育的反面,进行反抗

  小说智慧地设计出了一个人物——指导老师伍德罗夫人。她用独特的方式——让托德写日记代替处罚——挽救了托德。在伍德罗夫人身上,我感受到了美好人格感召之下的教育的力量,是她将小说升华,让小说非同一般。如果没有伍德罗夫人,托德或许将跌入黑暗,流落社会,走出一段悲惨人生轨迹。如果真是这样,教育界无疑要为此负责

  小说的结尾部分道出了伍德罗夫人之所以对托德网开一面的原因,集中反映了伍德罗夫人的教育思想。正是学校在文字上犯了错误,让托德抓了空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辩解。这让伍德罗夫人认定托德不同其他“混混”。

  毫无疑问,倾听与理解,是伍德罗夫人不同于其他老师的独特之处。对于教育,我们理所当然地交给了学校和老师,缺忽视了学生——学校真正的主体。社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学校是施教者,是绝对正确的管理者,而学生是被教育的。他们幼稚浅薄根本无权参与教育。于是,学校管理者、老师的很多错误被掩盖,偏见被忽视,虚伪被修饰(《托德日记》里英语老师哈蒙不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吗)。很少有人说,请学校、老师听听学生的意见,请听听学生们怎么说。这难道不奇怪吗?是因为他们没有发声的要求,还是没有给予这样的权力?《托德日记》则呼喊:学生有话要说。

  托德是幸运的。他遇到了善于倾听、认理认善认优的伍德罗夫人。在书中,我们看到,伍德罗夫人承认学校存在失误,而不像其他老师那样对此视而不见;她认为托德辩解有理于是给予他最好的机会,而不像其他老师那样早就认定托德是个“小混混”;她看到了托德的优点于是为他受冤受罚而奔波,而不像校长那样不分青红皂白问责。相比而言,小说中托德的“混混”朋友“霸王”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尽管“霸王”能够整段整段地背诵《圣经》,但由于缺少被倾听,最终和托德走上了不一样道路

  不能否认,学生有很多不健全之处,但他们绝不是没有生命橡皮泥,也绝不是没有思想的木偶。叛逆少年更不是“坏小孩”的代名字作为教育工作者,学校和老师应审视自身,回归真正的教育——理解和健全人,而不是改造成某种人。正如托德在日记里说:“我认为艺术课的重点是选出几个毕加索,然后让剩下的这些学生放松自己,把艺术课当作是重要课程的调剂就可以了。”

  对于教育,已有很多优秀文艺作品给予了关注,比如《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等。这些作品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和正能量。而《托德日记》又一次给了学校管理者、老师们一次审视自己的机会。

  《托德日记》读后感(三):我知道你是怎么想到

  我知道你是怎么想到。

  你觉得我是可以改造好的,是吧?

  你就是想改造坏孩子。

  你其实根本不了解我们。

  ---摘自《托德日记》马克.舒尔曼

  明显这本书中描述的不在是别人家的孩子,这是自己家的孩子,他打开脑洞,已第一人称“我”的姿态,拨弄着读者的神经。比起偷看青春期孩子的日记,反复盘问套话,直接看《托德的日记》更来的简单直接。仿佛你蹲下膝盖,平视着触动那个年龄段的叛逆敏感聪明的神经。

  既不需要过分的夸赞,也反感煽情的感化,只是等待,等待,等待,等待“我”的长大,忍耐,忍耐,忍耐,忍耐“我”渴望认可的挑衅。

  “狮身人面像死后重生了,它有神奇魔力,而我则是被诅咒了。”如此脑洞,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惊叹托德的二次元价值观,也联想到自己的孩子,怪不得总是自以为是的以自我为中心责备孩子叛逆自我的同时,也许该欣赏孩子们丰富的脑神经,与小自恋。其实谁小时候没有一段不是爹妈亲生的遐想桥段呢。如此,了解之后,也最好是已等待的心态,等待托德们长大,冲破二次元,Welcome Home,欢迎回家。

  “拜托,托德,做一次好人的。”这个卑鄙小人想求人的时候满脸绝望完全没了平视的骄傲。………..之后的描写不出所料托德完成了一次恶作剧,如同每一个被老师请过的家长经历的那样,就不再这里细说了。

  “托德,能请你帮我弄一下这个吗?”

  “那个电视压着录像带的连接线,她没法把连接线拿出来。老师需要个聪明的孩子…….能帮她把电视机抬起来。我猜卡森夫人不知道我还在留校察看期间,我可没心情帮她干这个!好吧,最后我还是帮她抬起了电视,…….。我居然觉得自己很有用。”

  托德每一段混沌状态,都被身边的老师恰到好处的往好的方向激发着没有给他在任何方面衡量,比较,贴上标识标签。

  这是一种 尊重,站在成人的视角看,很多人做不到,尊重一种认知一个生命成长体验

  这么说似乎有点过分了,连我自己都有了一点犯罪的感觉,因为我经常以爱的名义,破坏一个生命的成长体验。这是托德带给我们的感触,希望更多的渴望与托德们沟通长辈,渴望得到长辈关注关爱的托德们,都看到这本《托德的日记》。平行宇宙都有黑洞来完成时空交错,这些认知体验的相互理解又怎么会在诚意与尊重面前是无效路径呢。

  《论孩子》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遥远的射了出来。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 卡里尔•纪伯伦,《先知》第四章

  已卡里尔•纪伯伦《论孩子》来结束吧,这最贴切经典篇章提醒自己,也送给所有和我一样对《托德的日记》满怀感触的长辈和托德们。

  2015年.7月

  《托德日记》读后感(四):【书评俱乐部复习童年的机会

  虽然我的宝宝都还比较小,但是在和她们相处的时候,我常常惊讶于她们的行动力、好奇心,以及无穷尽的稀奇古怪想法。我们大人也是从小孩的状态慢慢长大的,可是,似乎这时光流逝,也让我们渐渐淡忘了我们的童年,忘记我们曾经做过的事情,曾经很认真很投入的一些思考和想法,我们曾经也很郁闷,大人为什么不理解我们吧,现在我们也成了曾经我们眼中的大人,孩子的世界也开始让我们不那么容易理解了。

  还好,我觉得,现在很多家长已经对此有意识,有行动。比如看书,就是很好的跨越代购的办法。这本《托德日记》,是一本很精彩演绎,孩子的学习、生活、所思所想,都生动地在书中展现出来。而且,这本小说以一个特殊表现方式:日记的方式来呈现,不止读起来有种轻松聊天的感觉,节奏也非常顺畅主角托德的魅力也深深吸引着读者。

  托德是个十四岁的中学生家境很一般,在学校中屡屡违反校规,而且有个小团伙,几个也不是大家眼中的好学生的玩伴。由于指导伍德罗夫人的独到眼光,把托德受惩罚的方式设定为每天放学后写留校日记。刚开始,托德在日记中发泄情绪,一贯如常的吊儿郎当的形象仍展现在日记中,慢慢地,当托德的对抗情绪平复之后,他开始使用这个他自己也很喜欢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所思所感,语言生动有趣,描绘的场景也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实我们都很容易用自己的想法和标准,来给其他人下定义评论。托德在学校中,在家庭里,都是一个普通,甚至是爱捣蛋、不听话的坏孩子。这样的坏学生,在一些老师眼里,是烂泥扶不上墙,是可以放弃对象,比如在 11月初的日记里,托德写了参加拼写选拔赛的故事,科奈尔夫人的生气,哈蒙先生的纠结,还是托德的完胜,非常精彩的一次逆袭,托德抓住一个机会,在众人轻视的眼光中,好好的表现了一番。其实,这就是孩子的心思,非常真实又生动。

  通过书中 37篇日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同情弱者、聪明能干又热爱阅读的孩子,即使在生活中没有遇到优越环境,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在生存。也许对于孩子,我们这些掌握很多权力和资源的大人,可以用更客观、更包容、更耐心的眼光和做法来对待,也许这样,孩子也更有机会让孩子像托德一样,发挥所长健康成长。

  《托德日记》读后感(五):·《托德日记》要怎么看?

  ·《托德日记》要怎么看?

  托德一共写了37篇日记,其中有三处地方值得注意。

  1)细心的读者看目录会发现 10月27日托德写了两篇日记,分别在第9页和第29页。开篇日记已经看晕过很多人,但是如果你翻到第29页,你会发现原来开篇日记是从这一天的日记中撕下来的。这一天,托德把自己欺负同学里卡多的描述撕掉,扔进了垃圾桶,结果伍德罗夫人发现,把它捡起来,铺平,订在整本日记的最前面。

  我们可以想想,托德为什么要撕掉前半段日记?羞愧?觉得给老师看不妥?觉得自己的笔背叛了自己的心?伍德罗夫人为什么要执意捡起来,订在最前面?提醒托德惩罚的约定规则?爱惜托德的写作才华?

  2)然后是本书第199页、203页、217页。如果不看内文,读者大概会以为日期搞混了。

  怎么日记到了这里,日期就乱了?12月6日的日记怎么放在了12月1日和12月2日的日记前面?留心看内文,你会发现,托德被学校赶回家等待处分的时候,他还在坚持不懈的记日记,但他离开了学校,无法在那本留校日记上写,只好找了个黄页本子,写在上面,而且为了省纸,他正反面都写得满满的,不曾浪费任何一点儿空间。伍德罗夫人家访时,让托德把日记订在留校日记本后。

  托德一开始非常抗拒写日记,因为写日记意味着袒露内心,他是怎么变成后来这样子心甘情愿地把私密日记交给伍德罗夫人阅览,并做到珍视自己写日记的机会和看重自己的日记的?伍德罗夫人做了什么,让托德对她如此信任?

  3)本书第57、62、68页的三篇日记,也就是11月3日、11月4日、11月5日的日记,交代了托德团伙受罚的原因。这是托德接受写日记这件事之后,自己提及的。

  在这种不公正的待遇里,托德为什么非要一路打破那些评审的期待,杀入决赛?为什么又在最后关头故意拼出“执照”一词和美式英语(LICENSE)不同的英式英语(LICENCE)拼法?你能理解吗?他利用成年人偷偷变动的无耻游戏规则狠狠地打了现场成年人一个耳光。你觉得他是不是干得漂亮?你能读懂他的骄傲和愤怒吗?他最后走出图书馆,把亚军的杯子递给莱恩特夫人时,你能体会到这个孩子有多么好吗?

  《托德日记》读后感(六):少年心事,每日一记---------评《托德日记》

  对于日记,我们实在是太熟悉不过的一种写作文体。而把一个人的日记汇总集结而成的小说作品,我们或许更可以发掘出意想不到的阅读新体会。

  《托德日记》---一部被称之为是触动人心的少年日记,着实出彩地创作出了一部精彩的阅读佳作。身为家长,我最初翻阅这本书册的目的在于启发自己的孩子可以学写日记。但是在不断地深入翻阅中,我才发现本书的价值定位早已经完全超越了寻常日记的阅读意义。事实上,《托德日记》更是一个关于教育领域的经典案例分享。

  本书的作者很是精彩地以孩子的视点出发,逐一创作出了一篇又一篇源自于名为托德的孩子日记。全部日记基本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但是却又对某些特定的日记时间进行了次序的更换。以此作为响应作品中托德和老师之间故事的发展需要调整。让原本波澜不惊的作品形式有了跳跃的新颖节奏感和生动性。走入日记的深处,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话题故事紧紧地围绕着托德的所思,所想,所感而编撰。紧扣着“坏孩子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好老师最精彩的为师之道”主题,书外的读者别出心裁地可以看到众多这个名叫托德的孩子心声。虽然被旁人称之为坏孩子的托德,其实有着太多我们并不为人所知的心事和故事。经由着老师循循善诱般的启发和引导,托德将自己的事情逐一以文字的形式展现于纸上。一个生动的,形象的,鲜活的,个性的托德就此跃然而出地在这些日记中展现。少年的心事有谁知?耐心而又懂孩子的老师认真来启发和引导。虽然托德本意并不乐意告知他人自己的事,但是通过日记的形式,所有的内容都是那样自然流畅地流泻于笔端,创作于文字之中。初时“坏小孩”的托德,实属同情弱者,钟情受益,聪明能干,极具写作天赋的好孩子----善意的引导,正确的启发,美好的感召让托德借助着日记的写作逐渐地“脱胎换骨”。很是佩服作者入木三分的描绘勾勒,更是佩服作者拿捏有道的日记创作,我们于这部作品之中看到的完全是一个青涩有才的少年书写的精彩日记篇章。

  在以往我也读过不少的青少年文学作品,但是这部以“日记”形式精彩诠释下的青少年形象着实深入我心。阅读者这部作品,我受益颇多。类似于我看到了强大的美好人格感召力量的强大能量。本书的孩子托德正是因为好老师的启发和引导更加地成熟,积极向上。类似于日记之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文字创作力。里面记录着孩子视野下的学习生活点滴;里面更记录下了孩子渴求大人理解他们的诸多细节;里面的内容更时刻展现着诙谐,风趣,调皮有个性的诸多元素展现。这里的托德是鲜活的,是生动的,是真实的。他其实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某些被错误定义的“坏孩子”。借助着日记的形式,我们的家长还是老师很是有必要时刻提醒和反省自我。究竟该如何走入孩子的世界,感知他们的心声,陪伴他们的成长,引导他们的成才------

  通过《托德日记》的阅读,我非常肯定地认识到了本书的出彩所在。身为一名家长,我更借助着这本书册的阅读找寻到了一个全新的教育孩子的方式:让日记陪伴孩子的成长,让尊重和信任首肯孩子的优点!毫无疑问,《托德日记》一书着实有着太多的看点等待着我们的发掘和领悟。

  《托德日记》读后感(七):一个叛逆少年的心声

  一个叛逆少年的心声

  读《托德日记》/by烟波浩渺1980

  这是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感人故事,整部书以一个少年的日记形式写成。作者用最真实的语言写出一个叛逆少年的心声,他内心的迷茫、恐慌、渴望一一通过这些文字展示出来。看完之后我内心非常触动,作者马克•舒尔曼的文字真的可以打动你,引人反思。一个少年为什么会说着言不由衷的话语,做出触犯校规的行为,而他内心又是渴望得到父母和老师们的关注及关爱。而这些是不是像极了年少时的我们自己。

  作者在访谈录中谈到创作托德这个少年时,这样说道:在我创作的时候,我让自己变成了他。自然而然地让一个四十岁的男人变成了一个愤怒的少年。所以作者的这部作品格外触动人心,尤其是对家长来说需要更深的反思。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一帆风顺的长大,每个人的青春期都是一场叛逆战争,作为家长、老师该如何更好的引导孩子们的成长,作者马克•舒尔曼给出了一个不错的方案。

  日记是交流平台

  本书中的日记是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工具,以少年托德的日记为主,指导老师伍德罗夫人的批语为辅。师生之间的文字互动串联起一个孩子的心路历程。

  托德从不知自己的行为对错到反省到自己出格的行为,都源于这37篇日记。更源于指导老师伍德罗夫人不放弃托德的坚持。

  伍德罗夫人从档案中发现托德是一个喜欢阅读、又善于表达的男孩子,当他们恶魔小团队屡次触犯校规后,伍德罗夫人没有放任自流,没有不近人情的惩罚,毅然承担起教育他的责任,只是每天罚托德在放学后写日记,也这是本书的由来。在托德写日记的时候伍德罗夫人一直坐在旁边陪伴着他。相信这种陪伴对托德来说也是一种心灵的抚慰,伍德罗夫人的不放弃也是托德从抵触写日记到爱上写日记最根本原因。伍德罗夫人的惩罚是最适合引导托德心灵的方法,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有个性

  指导老师伍德罗夫人在书中没有正面出现,而是用一条条简单的批语来表明教育态度和方法。但是伍德罗夫人的形象是积极阳光、有着个人魅力。她时而循循善诱,时而立场坚定,态度坚决,对待托德团队成员也有不同的处罚方法。伍德罗夫人是一个好老师的形象。作为家长我多么想,要是自己的孩子能遇到她该是多好。

  主角托德一个典型的问题少年:叛逆、不守校规,“托德团队”的头目被人称为“暴君”。虽然他的成绩不错,但是他另类的言行举止让其他老师都不喜欢,只有指导老师伍德罗夫人看出托德叛逆中隐藏的闪光点:嘴硬心软,擅于文字表达,虽然说是口是心非,但始终是一个不错好苗子。

  托德对待母亲看似不听话,事实上他非常在乎母亲的一举一动,心疼母亲做着劳累的工作。托德身形早已是大人,但是对待母亲的责骂也只能心里腹诽不敢明着对抗,他已经懂得努力维持着母亲和继父之间的平衡,慢慢开始体谅大人生活不易。

  他对待团队成员火鸟像大哥爱护小弟一样,张开翅膀到处保护他,不介意火鸟各种怪异行为,为他缝补大衣却不让人知道。

  对待文艺哥特女孩鲁兹,托德刚开始看不惯她的哥特式装扮,到后期为她的服装表演准备服装,费尽心思设计出有个性的另类改造服装。为此托德脚步遍布了旧衣服捐献区,甚至是垃圾箱中。这也是托德乐于助人的闪光点。

  托德有着福尔摩斯的探案技巧,用敏锐的头脑分析出英文老师为什么不给他英文拼写单词表,尽管托德的英文拼写能力名列前茅,因为他表现的不像个好孩子,所以老师们都不喜欢他,为此他遭受不少白眼。日记的最后,托德继续发挥探案能力,用火鸟的纸条分析出想破坏演出的霸王龙雷克斯,并阻止了破坏的发生。从那时起托德真正的开始面对积极地自己,令人可喜。

  霸王龙雷克斯则是一个灰暗的角色,他是托德的死对头。作者用霸王对比暴君托德,同样是外人眼中的坏孩子,但是这两个人还是有很大区别,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霸王这个人物的设定是非常必须的,就比如我们小时候总有玩到一起的死党,也总有那么几个看不惯的人。像是影子一样摆脱不掉。就算在看不惯也得整天见面相遇。其实长大后也一样,话不投机半句多,古今中外皆如此。

  整部书就是由一篇篇日记组成,写满了托德的心事和烦恼,写满了叛逆和反省,这本日记却有着其深意不由得读者不去思考,因为托德既像曾经的我们,又像是长大的孩子。这种叛逆是一个必经过程,不知道有没有幸运,可以遇见好老师和好朋友。

  2015年6月19日星期五

  如有转载经授权后方可,请豆邮联系笔者或2933702061@qq.com。

  《托德日记》读后感(八):一本代入感很强的青春期日记

  《托德日记》记录了主人公托德一个半月的校园经历,同时也承载了一个叛逆少年思想蜕变的心路历程。写日记原本是学校对托德违反校规的惩罚,而在指导教师伍德罗夫人的耐心引导下,托德逐渐在日记中展现出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从最开始敷衍了事的碎碎念,到后来的主动记录生活,与其说是老师用耐心博得了托德的信任,倒不如说是托德在写日记的过程中释放了自己。身为一个毫无根基的外来移民,托德很难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找到归属感。而母亲离异、继父蛮横的现实,对一个青春期男孩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新青年,托德放纵的行为背后,更多的是无奈。低微的出身使他无法得到“好学生”的青睐,而愿意接受他的只有那些对任何事情都不屑一顾的“社会青年”。记得我上学时,班里就有一个头脑聪明但性格顽劣的男生。尽管他本质非常善良纯洁,却不知什么原因时常和坏学生混在一起。后来我们做了同桌,在一次偶然的聊天中,他突然一本正经地对我说:“其实我根本不想和他们混在一起,他们出去经常打车,这样的生活习惯我根本消费不起。”他说这话的时候很平静,既没有表现出丝毫嫉妒和不满,也不为自己的出身感到羞耻。因为他思考的是远比玩乐更重要的事,对于他来说,打游戏去网吧不过是一种排解孤独的方式,而不是逃避空虚的消遣。

“我干坏事的时候一点儿也不兴奋,我被抓住肯定也不会感到解脱。”

  每当我读《托德日记》的时候,我都会想到原来的同桌。他们表面上越是玩世不恭,心里就越有某种细腻的东西在生长。托德无意间碰坏了同学鲁兹创作的雕塑,这本是校园霸凌的“份内”之事,但托德却为此心生愧疚。为了弥补鲁兹的损失,他“不得不”接下帮助鲁兹缝制演出服装的任务。在别人看来,这对于托德的母亲来说简直是小事一桩,但托德为了帮母亲争取一丝喘息的机会,只好自己包揽了全部任务。

  可以说,托德心里永远背负着超出他这个年龄的压力。他不仅需要担心破损的雕塑、鲁兹的演出服、继父迪克对他的不满、朋友火鸟妈妈的病情、同伙霸王和强盗的恶作剧,甚至连一日三餐都要自己解决。在一个连煎蛋都算得上是奢侈品的家庭里,托德选择以“打劫”的方式填饱肚子也就不足为奇了。对于这样一个贫民家庭的孩子,如果再以学校一贯奉行的标准去衡量品性的好坏,无疑是另一种形式的道德绑架。

  事实上,托德并没有像其他校园霸凌那样自暴自弃,反而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建立了一套自己的为人准则。比如“如果这一天还不错,你获得的就比失去的多。如果这一天不怎么样,那就尽量弥补失去的东西”,比如“我不会让任何人伤害我的自尊,除了我没有人能伤害我的自尊”,再比如“自己要有原则,不要去违背”……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好成绩和眼前的生活比起来,简直太微不足道了。或许正是由于生活的窘迫,才让托德觉得学习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然而,聪明的头脑并没有给托德带来任何好处,用他的话说:“考出好成绩在我家什么都不是。既不能让我得到自家做的饼干,也不能让我得到拥抱或是表扬或是让我感到温暖。”所以,他宁愿放弃光环去与坏孩子为伍,用这种形式上的堕落来逃避心灵的无助。再说下去,事实就显得有些残酷了。如果说中产阶级还可以试图通过考取名校来改变命运,托德这样的贫民阶级则根本连想都不去想。不是不敢,而是不能。狭窄的眼界和格局把他们禁锢在几平米大的破宅子里,也难怪穷人的眼中只有金钱,因为他们朝不保夕的收入,随时都可能让他们横尸街头。

  托德这样的孩子,注定是要被边缘化的。一个在家需要忍受母亲忽视和继父排挤的孩子,在学校又能得到多少关注呢?幸运的是,托德的班主任伍德罗夫人恰好是一个极其睿智的老师。她不仅看出了托德聪明善良的一面,也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他、感化他。在整本日记中,伍德罗夫人都是以“评语”的形式存在的。她的话不多,更算不上什么金句,无非是托德叙述了某件事情,她便问问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托德偷撕了几页日记,她便要求他把日记本粘好……但正是这些若隐若现的关心,使托德获得了做人的存在感和价值感,他开始愿意在日记中倾吐内心的秘密,从而找到情绪的另一个出口。

  某种意义上说,伍德罗夫人是在用一种含蓄的方式弥补托德母亲的缺席。其实,托德这样的初中男孩,并不需要多么过分的母爱,他渴望的仅仅是这个家庭对他的承认,承认他的存在,以及作为家庭一份子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这个“度”原本很难拿捏,但伍德罗夫人的态度则刚刚好。她既不会在托德叛逆的时候苦口婆心地谆谆教诲,也不会在他萌生依恋的时候加倍呵护。这种疏离的关怀足以使托德完全卸下心理防备,平等而真诚地与之交谈。

  在电影《死亡诗社》和《放牛班的春天》中,教师同样肩负着改造人性的重任。人们之所以喜爱这类作品,一方面是借此机会吐槽当下教育制度的缺陷,另一方面则是在隐晦地将教育责任的天平向教师一方倾斜。表面上看,如果刨除睡觉时间不计,孩子与老师的相处确实要多过父母。但如果父母本身都怠于教养自己的骨肉,又怎么能寄希望于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外人呢?

  托德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一个能给他带三明治,并替他向学校辩护申诉的老师,但这种幸运并不代表理所应当。更何况,这样的状态又能维持多久呢?教师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却很难改变他们的命运。等到托德毕业的那一天,他依然是那个住在贫民窟忍饥挨饿的孩子,是那个在学校走廊恃强凌弱的孩子,是那个表面玩世不恭内心多愁善感的孩子。唯一不同的是,伍德罗夫人教会了他如何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如何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也教会了他如何在一条崎岖的路上微笑前行。这大概才是园丁的价值所在,播撒愿望,静待花开。

  《托德日记》读后感(九):叛逆小孩的留校日记

  本书的主人公托德是一个十四岁的中学生,一个调皮捣蛋的叛逆小孩。因为托德屡犯校规,受到校方的惩罚,被勒令在指导教师伍德罗夫人的监督下,每天放学后写留校日记。为了凑字数,托德随意写了一些平时在校看到的时间,这些事情显然有点荒唐。但即便如此,也能从中看出他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实,伍德罗夫人早就用她独到的眼光发现了这一点,所以,采用了这种独特的处罚方式来挽救托德。

  读了他的两篇日记,发现叛逆小孩的内心,原来他也很孤单。明明欺负同学,在他眼里却变成了好玩的事情。想想他的同学里卡多该多委屈,好好的眼镜无缘无故被托德弄坏。他为了凑数第二篇居然写了学校的桌椅,感觉这孩子真的好难弄。但是看到第三天指导教师伍德罗夫人对他日记的评语,发现老师并没有批评他。居然还夸他的紧闭日记写的好,希望他继续坚持。感受到指导老师真的非常用心,看到托德日记里的那些奇怪的言语,并没有批评,反而看到很多闪光点。

  国外的教育确实很好,要是在国内遇到这样的顽劣小孩,或许已经被学校开除了;或许被送进少年管教中心,我们小时候就有类似的孩子被送去。怎么可能专门请老师看着他,用这样的好方法来管住这样的皮孩子。这就是国外教育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应该得到好的教育。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好的,只要耐心的教育,也许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这一点值得我们去深思,国外教育独特性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阅读了最后一篇,托德问了伍德罗夫人一个问题,为什么愿意试图改造一个像我这样的失败者?我们闯进学校的时候你没有开除我,我掰断里卡多的眼镜时你也没有。你没有让我去篮球场捡垃圾,而是花了大量的时间每天下午看着我,看我乱写乱画些毫无意义的废话。现在你又来到我家这温馨的家里,打算再救我一命。伍德罗夫人看了托德两年的档案。他的成绩很优秀,其他方面很差劲。按照惯例早就应该被开除,但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这说明老师真的非常有感染力,她拥有美好的人格感召之下的教育的力量。这一点值得我们来学习,对待叛逆的孩子不放弃,相信通过努力完全可以改变他。

  《托德日记》读后感(十):《托德日记》作者访谈

  您是如何塑造出这个主人公的?您怎么看待它?对故事里的其他角色,您有什么想说的?

  《托德日记》的主角托德·芒恩是一个做派强硬的孩子。他当时就像一道闪电一样来到我的脑海,我并不是一个小说家,对他来说,我可能没什么帮助。

  托德出现的那个下午,我的朋友作家艾莉森·詹姆斯还有我正在做故事创作训练。那是一种类似于集体催眠式的体验。一群作者躺在地板上,艾莉森轻声说着一些……啊,我记不太清了。当时我似乎不知不觉地快要睡着了。突然,艾莉森让我们每个人都想一个地方,一个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地方,随便是哪儿。

  后来,我似乎回到了高中母校。一样的大厅,一样的地板。一个孩子正被一群人殴打。嗯,这个场景也跟记忆中的一模一样。但是,等一下,有点儿不太一样。我居然是在上面殴打别人的那个。这不对,我想,那肯定不是我。

  我怎么打破了这个孩子的眼镜?我?我到底是谁?接下来,毫无预兆地,艾莉森告诉我们,睁开眼睛,开始写作。

  于是,五分钟内,我就有了故事地点:我以前的高中。也有了故事人物:他像是我在城中村的高中见过的几个混混和朋克的混合体。我大致写了几个段落,在这几段文字里,我虚构了一个校园恶霸在殴打别的孩子,把他举动写得像是一场行为艺术。

  这就是托德这个人物形象的由来。那之后,我收起了笔记本,回到自己做了多年的那些图画书、非虚构类小说、幽默漫画和学前儿童图书的创作当中。至于去试着继续了解他,我并没有打算做这个。他这样一个古怪的性格,当时的我并对此并不感兴趣。他这样一个形象又不适合我做图画书。

  几个月后,我和我后来的编辑RoaringBrook出版社的尼尔·波特见面会谈。他看过我所有的书以后,停顿了一会儿,问我什么是我真正想写的。

  “我们之中有谁不想写小说啊?”

  “那就写一个啊。”他说。

  “啊,著名的编辑先生,我不知道该怎么写小说。”

  “哦,”他说,“别担心这个。先给我看点儿东西吧。”

  那个下午,我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后,托德这个角色,再次在我面前用肘击动作向我展示了他的未来。先让这个托德消停下来吧,于是我把自己在那个让人大汗淋漓的小屋里写下来的几个段落敲下来,发了一封E-mail。后来,尼尔让我多些几章。再后来,再多些几章。不知怎么搞的,他连哄带骗地让我写出了一本书。我想这就是他为什么是大名鼎鼎的“尼尔·波特”的缘故。

  在本书最前面,在最开始的章节和人物描述中,我没有去剖析托德这个人物形象,我没有去解决他的家庭生活或者他的梦想愿景或者他身上那些致命的缺点。我根本就不打算理解他,我试着成为他,或者,准确地说,在我创作的时候,我让自己变成了他。

  我没法解释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但它自然而然地让一个四十岁的男人变成了一个愤怒的少年。我得先说明一下,我自己本身从不曾是一个暴脾气的愤怒少年。少年时代的我有点儿呆傻,也常常闯祸惹麻烦,但我一直有着良好的乐观心态。

  托德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口才也很了得。他有一种特别的幽默感。他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坏孩子,爱虚张声势,意见挺多,对每一样事物都有自己的答案。他喜欢放学后泡在学校图书馆里,因为他自己买不起书。他也会勒索同学,小偷小摸。可是人无完人。

  人们常说,一个作者应该追随他笔下的人物。我也是这么做的。这本书是一个日记的形式,情节点基本上都是一天里值得记下来的事情。

  脑子里有一个大概的提纲后,我就坐下来开始写。比如,要写托德和他的朋友霸王龙的场景。好,首先,他们偷了东西以后要在街上走,现在,街上出现了一个布道者。现在,霸王龙脸一沉,现在,他要失控了,突然,我在写他们的时候,霸王龙说的话,做的动作让我吓了一跳。托德吓得目瞪口呆往后倚的样子,就是当时目瞪口呆的我。

  在成长过程中,有一类孩子,他瘦骨伶仃,有着街头生存的智慧,他那双饿狼一样凶的眼睛周围肌肉会紧张地抽搐。他们看着很乡土,但他们在城市里顽强生存,茁壮成长。这就是霸王龙雷克斯。每次他一出现,故事总会变得灰暗。

  另一个我比较喜欢的角色是鲁兹。她是一个典型的抢眼的配角。我迅速给她找准了定位:一个拥有艺术气质、神秘莫测的哥特女孩,她的创作作品,一座雕塑,成了托德觉醒的试金石。我其实不需要这个女孩,我只需要这个雕塑作品。可是,当你在读到她,碰见她,你就会明白,这样一个大火球是如何在这个故事里脱颖而出,如何让自己从开头到结尾都不可或缺。她自己就是她艺术天赋的一个作品,观察她在故事里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在生活中从没见过像鲁兹这样的女孩。这这本书中,她在和托德的来往过招当中,碰撞出了一些简洁、生动、时髦、漂亮的精彩对话。

  最后,指导老师伍德罗夫人在本书中无所不在。她的出场时间真的非常短暂,但是她会在托德的日记里写批注,发出自己的声音。她的角色也贯穿了托德的整个写作。通过托德的眼睛,以第二人称创造出这样一个故事人物,让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变成伍德罗夫人,对我而言真是特别有趣的事。

  开始的时候,每个故事人物都有自己的模型,比现实中的人们更具典型性。在每个人物的性格塑造上,尼尔鼓励我让它们做一些违背人们预期的事。这也是为什么这些人物怎么从一个个看似典型的性格发展到最后拥有了连作者本人都无法掌控的生命力。在这本书的前三分之一部分,这些人物性格刻画所耗费的笔墨远胜情节设置所需。后面一旦情节到位,所有的人物发展立刻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些都留在了书里。

  最后,对于这些人物,我想说,可能这本书很容易被定位为给男孩看的书,的确,里面有对抗也有战斗,还有一些不好的过激行为。但是这本书里所讲的,并不仅仅局限于此。

  这是关于一个男孩的现实主义故事。托德和他的同伙也许在言行举止方面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但是说到这个故事的道德准则核心,荣誉要归于这组从不废话的女性人物:鲁兹、伍德罗夫人,有着钢铁般意志的托德的母亲。她们没让这个聪明,爱挖苦人,处境困难的男孩最终失去控制。她们是一道安全防护栏。并且,在试图回归正轨的时候,托德的所作所为表明,他并没浪费她们的苦心。

  作为一名当代小说作家,你如何在作品中处理迅速变化的科技的普及性?你有没有担心过用手写东西(指让托德写日记)会过时?如果你的故事不讲到这些元素,似乎会显得不太真实,你会担心这一点吗?如果担心,为什么?如果不担心,又为什么?

  整体说来,如果成年人在深入研究少年文化时不去构建很多桥梁,比如现代的电子科技,很潮的用语,或者我们国家年轻人所处的最流行的社会环境,我觉得这并不太妥当。要紧随那些酷毙了的词语,不断更新换代的电子产品等一些年轻人中很前卫的东西,并不太容易。因为它们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变化。

  我说过,《托德日记》有它反映的现实圈子。我想,有一部分来自于我刻意没有在书里呈现出确切的年代背景。或者说,我把故事背景设置在当下,却没有植根于当下。

  我并没有孩子在上高中(虽然我八岁的女儿以为她就是),我对少年们的观察仅局限于参观学校,乘坐地铁和街头交谈。我能借鉴的唯一的一群少年人,是我小时候熟悉的那些人,也就是我写的这群孩子。

  书里那些少年们面对的主要的情况和问题是不是一种普遍现象?

  当我写《托德日记》的时候,给故事的定位就是简单、写实、历久弥新。一个看似末路无望的男孩遇到了一些麻烦,在老师的帮助下,文学和艺术向他展示了另一种人生道路。跟任何其他作者一样,我的创作素材源于生活体验,这让我不得不对故事进行“更新”。在我的少年时代,更聪明更冷酷无情的校园恶霸经常偷偷地在校报或者校园广播上捉弄人,展示他们的恶趣味。现在,有了互联网,恶作剧的平台更大了,范围更广了,我不能不采用这个元素。当学生们能转发一些残忍的照片了,为什么还需要采用一些老式的恶搞漫画这种方式?现在的恶作剧中,有些电子产品给孩子带来的破坏和恐吓效果,远胜过去把他们的书包扔到树上。

  写完这个故事以后,我做了一个草稿,对应当下的生活查找书里每一个过时的物品,对它们的名称进行“更新”。膝上电脑成了“笔记本”,MP3播放器成了“音乐播放器”,DVD播放器成了“视频工具”,Xbox变成了“电子游戏”,摄录一体机成了“摄像机”,诸如此类。还涉及YouTube,Facebook,Google.(还记得书里的Prodigy吗?)如果说书里还有一些物品有着“过时”的暗示,恐怕是“冷柜”和“老爷车”之类的了。现在这本书已经印出来并且上架,我没办法做更多的修订了。真是糟糕,因为我发现“有线电视”和“CD光碟”我没能“更新”。

  还有,需要解释一下的是,之所以封面没有出现托德的形象,一个原因是我不希望未来的读者看他像我们现在看当时那群跳迪斯科的年轻人一样。

  我们怎么辨别有些东西能持续永恒有些则只是一阵风?我也说不好,但有些直觉。科尔·波特就有这种直觉。在他的1934年的名曲《你是最好的》当中,他就像有时光机一样挑选了很多永恒的东西。那个时代有无数的演艺明星,但是他选择了欧文·柏林、梅·韦斯特、葛丽泰·嘉宝、弗雷德·阿斯泰尔。米老鼠当时才七岁,可他也有所提及。白得速牙膏至今依然待在货架上。事实上,这首歌曲本身的时代特征远超它提及的那些参照物。可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你能保守秘密吗?我希望《托德日记》能继续被人读下去,尽可能持久。在第三个千年的第二个十年(即二十一世纪一零年代),对一本书来说,“尽可能持久”通常是指三个月,我懂这种规律,但是,我仍然把目光定得很长远:它应该是一本值得阅读、研究的书。为此,我在创作的时候不得不剔除一些流行的小元素。我希望这种做法有效。

  http://cynthialeitichsmith.blogspot.com/2011/02/new-voice-mark-shulman-on-scrawl.htmlwVo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