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这才是心理学(第9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这才是心理学(第9版)读后感10篇

2018-06-14 20: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这才是心理学(第9版)读后感10篇

  《这才是心理学(第9版)》是一本由基思·斯坦诺维奇 (Keith E.Stanovich)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3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这才是心理学(第9版)》读后感(一):见证心理学的科学

  其实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中文名我是拒绝的,《这才是心理学》,以为只是大众伪心理学读本中的一个,在极力标榜自己与众不同,然而各种渠道都在推荐这本书,就抱着相信他们的态度买来读了读。与本书的原名《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相契合,这本书通篇着眼于消除当今大众对于心理学的各种误解,阐述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所应具有的科学态度,正如副标题所说的“批判思维”。具体来说,作者就心理学的主要特征--“有关行为的”“以数据基础的”“科学的研究”这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刻全面的阐释,以此使人们正确认识心理学这一充满科学的学科

  总的来说,当你读完这本书,会惊讶于心理学研究的科学与严谨,于我,在看到最后几章时,甚至颠覆了我对心理学的看法,为其严肃的科学观所惧怕,但事实却是如此,也因此解释了一些曾经困扰我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会经常会感觉曾经经历似曾相识场景。尽管贯穿全篇的批判性思维的渗透让人获益良多,然而由于初版在1983年,其中举的一些案例已经随着这几年的研究和心理学的发展有了更完善的新成果,比如文中提到的“盲人有非常敏锐听觉是一个错误观念”(P178),后续研究表明,盲人确实有更敏锐的听觉,但仅限于先天或早期失明的人(Neural reorganization following sensory loss:the opportunity of change),还有一些曾经由于直觉产生误解的举例,如在飞机上投掷炸弹,应在目标前、后还是正上方(P89),已经随着科学知识的渗透和普及变成了当今的常识而不存在任何误解了。

  为了日后能提醒自己,也为没读过本书的人能对其核心思想简单了解,下面我将列举出每章的关键词并对其进行简单的解释。

  一:

  科学的重要特征:

  1. 应用系统的实证主义:科学知识的产生基于系统性、结构化的观察和数据统计

  2. 产生公共知识:该知识可以经过重复实验,并进行同行评审(peer review)以验证其合理性

  3. 验证可解决的问题:科学研究致力于能通过现有经验技术获得答案的,可以进行实践检验理论(理论-预测-检验-修正)

  二:

  可证伪性:科学理论是可以通过具体的预测从而被检验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不被心理学家们所认可的主要原因除了其不进行控制实验、利用个案研究来得出结果外,该理论只使用一个复杂概念结构,在事后解释人类行为,但并不做事前的预测,使得它在科学上毫无用处

  三:

  操作主义:科学理论里的概念必须立足于可观时间,或与可观测事件关联,而这些可观测事件是可以被测量的,并且任何人进行测量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不因个人化的感觉和直觉产生不同的结果。

  信度:任何总能够产生相同结果的系统所具备的的一种属性,对同一概念进行多次测量,总能得到相同的结果

  效度:测量的内容是否是与实验对应的有效测量

  四:

  安慰效应:无论治疗是否有效,人们都会报告某种疗法曾经对他们有所帮助的倾向,就像人们常说的“只是心理作用

  鲜活性效应:对于更为生动、并因此在记忆中更已提取的证据,人们会赋予其过高的权重。如在买车时,在通过各种途径统计的数据结果和专家推荐后,A车为最好的选择,然而你的一个拥有A车朋友对你倾诉该车各种不好时,很难不受其影响继续购买A车,因为朋友的经验,具有更加的鲜活性

  五:

  第三变量: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存在直接因果路径,因为相关的产生可能是由于这两个变量都与未被测量的第三变量有关

  六:

  实验方法的核心就是操纵与控制(控制变量进行对照和总结

  七:

  在致力于把研究结果直接应用于特定情境的应用型研究中,需注重样本的随机化和条件代表性

  八:

  渐进整合模式:心理学或科学研究很少有像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那种突然的跃进,大部分都是由一系列构不成重大影响的停顿及前进之间的反复所组成的

  聚合性:没有一个实验是可以一锤定音的,但是每一个实验至少都能排除一些可能的解释,使得我们在接近真理道路上向前迈进

  九:

  某种行为的出现是由多重原因所决定的,有时多个因素联合在一起时会产生交互作用,即变量共同作用时的整体效应,会和其单独作用时获得的效应完全不同

  十:

  概率推理:心理学研究所得出的是概率式的结论,而不是100%准确的

  十一:

  偶然性:行为事件结果的变化中有一部分是偶然因素造成的,这就导致了心理学的预测结果是概率性的

  在解释人类行为的原因方面,统计预测(给予群体统计趋势的预测)远远优于临床预测

  十二:

  对当今人们对心理学误解的总结,表明心理学发展存在的不正之风,要进一步发展还面临着很多挑战

  无论是否对心理学或相关科学研究方法感兴趣,都极力推荐你阅读第十一章——“偶然性在心理学中扮演的角色”,相信这一章的理论和实例都会对你固有的一些观念造成一定的冲击,对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极大的作用

  《这才是心理学(第9版)》读后感(二):原来我一直在学习心理学啊?!

  一个月之前在公众号caoz的梦呓上看到了对这本书的推荐,下面的评论也是无一例外好评,就从图书馆借来,让它在书架上躺过了还书的期限,才在通识课上看完了。

  粗粗扫完整本书,发现几乎每一个论点都是我在公众号keso怎么看和歪理邪说中读到过的,或者是我自己也曾思考过的问题——原来我一直在学习心理学啊?

  以下罗列这些观点

不要相信那些看了点佛洛依德就出来装B的人

  就像一个刚学会了C语言语法的人在高谈阔论CS如今的发展;

可证伪性

  道理都懂,比如中国武术天下无双这件事是不可证伪的,因为即使被打败了也可以封杀之然后继续鼓吹;

操作主义而非本质主义

  更关心能用电子做什么而不是电子存不存在——这个例子可能不太正确,总之本质主义好的方向发展是哲学,坏的方向就成了一心想靠发明一个新概念出名的民科;

个案性

  看到这一点,立马联想到了之前看到的哪个国家反恐战争中一个小孩子图片——善良的人们啊,拒绝战争吧,不知道还有多少像他一样小孩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哟吼,这不是小学作文套路吗(当然,在下文笔太烂以至于初中高中一直到现在还是这个水平) 之后经过了反转,打了好多人和好多大媒体的脸厚,大家也就当这事过去,都慢慢忘掉了。

  只是,我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这件事因图片造假被曝光而轰动一时,但是,即使图片是真的,难道它所宣扬的思考方式就是正确的吗?此类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两点:1.图片与视频文字更有感染力,这是人的天性——但是也因此一张小孩的照片比几百名士兵的伤亡报告更有说服力?2.微博社交网络极易形成孤岛效应——意见态度相似的人们互相关注,看不到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在自己的圈子感动不行,然后却又会在看到下一条新闻后急速失忆;没错,这些都是人的本性——但是,如果让本性控制思想,人又何以为人

  又应该怎么做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那个事件后,无论看到什么新闻,我都提醒自己要理性,不要被感性的图片视频所左右,也就渐渐变得有些...麻木不仁?至少感觉比以前好了些。

相关性与因果性

  不多说了,没有逻辑分析的数据永远不可以相信。

控制变量法

  话说从初中物理开始学这个方法,大概高中生物实验中的使用达到了巅峰,但是好像多年的应试教育并没有带给我多少科学素养——多少人会在撕逼中药转基因等等问题时想起自己高中时候学过的这些呢?它们才是教育真正应该留下的啊。

  之后进行的基本就是对民科的批判了。

  在看完了这本名为“心理学”的逻辑读物后,才真的感受到了,人们需要的,或者说,许多人们想要的,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心理科学,而是冠以科学之名的玄学罢了。

  《这才是心理学(第9版)》读后感(三):简谈stanovich与《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ology》

  简谈stanovich与《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ology》

  tanovich最被人熟知的作品是《这才是心理学》,但他的理性三部曲才算是他的思想结晶。但不得不说,Stanovich 于我有很多特殊意义

  接触到的第一本stanovich的作品必然是《对伪心理学说不》,这本书让迷茫的我有了较好的科学品味,开始分辨我之前热衷的伪心理,也开始变得脚踏实地,对所有事件或者理论多了一层思考。无疑是stanovich开启了我的科学心理学之路。

  接着是《超越智商》,这本书超过了我的高中知识,再加上当时的年少轻狂,阅读起来实在是不太舒服。但这本书让我接触到阳志平,而后者改变了我的知识体系人生价值。第二次再读这本书,惊觉要是当时看懂那就不至于再走如此多弯路了。

  后来是《机器人叛乱》,meme的概念是在这里打通的,顿觉世界清澈。人类机器人的说法让我对演化论顿生兴趣(之前没有拜读过《自私基因》,然后当时的水平是真的很低),接着接触到Daniel Dennett,然后又接触到更多的真心理学大牛。可以说,这个时候,我才开始接触到心理学的大门

  至于《这才是心理学》,这无疑是一本杰作,我想它永不过时。虽然这本书过时是天大好事,但确实很难,人类的批判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

  这本书是心理学入门,更是所有科学的入门。其谈到最多的是研究方法和诊断真伪能力,这个是所有科学共用的,以社会科学突出

  说一句不中听的,多一个人读这本书,世界就会多少一个傻子

  这本书的力量就是这样巨大。作者给读者安装的心智程序受用一生

  当然,这本书也有一些不足,就如作者所言,他只是粗略的勾勒了心理学的面貌追寻真正的心理学路还很长。尽管粗略勾勒就足以帮助你理解评估心理学,但这远远不够。批判性思维只露出了关键一角,更多的精彩需要你自己探索

  另外,本书确实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但不足的是对心理学已经有所接触的读者来说,行文略有啰嗦,同一个东西翻来覆去讲述,但影响不大。

  同时,我所看到的第九版参考文献细致列出,对读者实在不友好

  《这才是心理学(第9版)》读后感(四):科学

  控制组:佛洛依德的研究是都没有控制组的,个案得出的结论。可靠可重复性。

  美国APM心理学会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会员支持佛洛依德的理论。

  APS美国心理协会不高于百分之五。

  以数据为基础,用科学方法研究人和动物所有心理的学科。

  科学的三个特征,只研究那些可以解决的问题;实证主义;公共知识,可重复发现。

  为什么伪心理学大行其道

  不可证明性;个案;不是公共知识。

  三、大众对科学心理学的两个误解

  1、实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2、统计概率来认识科学,来认识心理学。

  伪心理学的特点

  正面说也对,反面说也对,不可证。

  个例研究来证明自己的结论,这可能是安慰剂效应所导致的。

  不能成为公共知识,只藏在少数人手里。

  《这才是心理学(第9版)》读后感(五):心理學啊,妳到底什麼模樣?

  這本書說的根本就不是「心理學是什麼」,而是「心理學不是什麼」。

  第一章告訴我們,不可解的玄謎,不是心理學;

  第二章告訴我們,不可證偽的,不是心理學;

  第三章告訴我們,觀察不到(即不可驗證)的,不是心理學;

  第四章告訴我們,沒有進過同行評議的,不是心理學;

  第五章告訴我們,把相關當作因果的,不是心理學;

  第六章告訴我們,把看到的當作世界的全部,不去分離、控制變量的,不是心理學;

  第七章告訴我們,那些認為人性太複雜、不可能分離並控制單一變量的,不是心理學;

  第八章告訴我們,那些散發著「重大突破味道的,大都不是心理學;

  第九章告訴我們,習慣歸因到單一「銀彈」上的,不是心理學;

  第十章告訴我們,那些沒有「先驗概率」概念的,不是心理學;

  第十一章告訴我們,那些宣稱個人因素能左右偶然事件的,不是心理學;

  第十二章告訴我們,沒有驗證過的「菜譜式知識」,不是心理學

  ⋯⋯

  嗯,現在我大概知道心理學的身高、體型了,可我還是不知道妳長什麼樣啊!

  .S. 要我來翻譯的話,大概會把她譯為「女神氣質手冊」。並在序言裏寫,要是你讀完本書,還是不知道女神長什麼樣,那就對了,因為你遇到的都是渣男。

  《这才是心理学(第9版)》读后感(六):了解真正的心理学~

  这本书有过好多个名字,学校图书馆里有对伪心理学说不,这才是心理学,与众不同心理学三个版本,其实他们都是同一本书啦,不同的版本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别,但之前的版本也不影响阅读哦~。这本书是在搜心理学入门书籍的时候发现的,在图书馆看到就果断借回来了。书不厚,想看的朋友不必担内容太多而心看不完。

  书大致介绍了大众对心理学的误解,比如你猜我在想什么?之类的问题。作者解释到不一定一提到心理学就想到弗洛伊德,他的研究只不过是心理学领域内非常小的一个分支而已。与其说这本书是针对心理学的介绍不如说是对科学实验方法的介绍,学校开了一门课叫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这本书思路非常像。书中的内容包括可证伪性,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对实验对象的控制等内容,这些内容同样可以应用到其他社会学科的实验中。

  不过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稍微有点枯燥,作者会在每个概念后举例说明概念的仔细,比如在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一章中作者举了这样一个研究事例:一个研究表明少女婚前怀孕的概率和这个家庭电器的数量成正比,而这并不能说明家庭中的电器数量就是少女婚前怀孕的原因哦~,但这本书毕竟是学术类的图书而不是小说,趣味性稍低。但书中除了科学知识以外更多的是教会读者一种科学的思考方式和思维习惯,个人认为这个是本书最可贵的东西。最后,有能力的童鞋请读原版图书哦~

  《这才是心理学(第9版)》读后感(七):一本较好的科普书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整本书,那这句话就是,心理学是科学。

  本书从多个方面说出了大众的普遍认知,和科学研究之间的差异,辨析了很多的概念,这些方面有,可证伪性,操作主义和本质主义,见证和个案数据,相关和因果,爱因斯坦综合症,概率推理等等,下面具体来说一下。

  科学是什么?

  三原则,一、系统实证主义,要观察实实在在的东西,二、可公开验证。三、实证可解,你得有方法来验证他们,否则就是没有价值。

  虽然说科学的智慧是暂时的,理论得出的假设也可能是错的,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一切都要被拿出来重新检验一番,都已经被证明过无数次了,他们被称为公理,因为几乎不可能被未来的实验推翻,众所周知的事实,不是科学家们所关注的,他更侧重于事实的前沿,推进知识的边界。

  个案在科学验证中毫无价值,因为引起个案产生的原因非常多,不能强行指定一个原因说就是他导致了现象的产生,真正的原因要做实验。

  概念:

  安慰剂效应,绿野仙踪里,仙女并没有真的给别人一个心脏,没有给稻草人一个大脑,也没有给狮子勇气,但是他们都感觉更好了。

  一个事例的鲜活性,会极大的影响人们的决策,事实,在被媒体加工以后,才能被公众所看见,比如说今天早上你看见一家报纸上写着,非洲每年有上万人饿死,也会感叹一下,真惨,然后该干啥干啥,因为上万人,这三个这三个字对你来说只是一个统计学上的概念而已,对你产生不了任何影响,但是,如果媒体刊登出来的是一张小孩一个小孩快被饿死了照片,后者对你的影响要大得多,因为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具体的事例。由此得出,人们对于具象的感知远胜于抽象。【由此得到,从别人对自己,和自己对别人两个维度来说,一,对媒体刻意的渲染要警惕,最好是看数据而不是看危言耸听的报道。二、影响别人要用鲜活的事例。三、在自己描述事实的时候要善于具象化,善于让数据“说话”而且是声情并茂的那种,因为人始终都是感性动物。四、若想糊弄别人,用抽象的事实】

  巴纳姆效应,泛化的个性总结都是准确的,并且都是对自己独特的描述

  本文还区分了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因为事实很复杂,引起某一现象出现的原因非常多,分清这两点很重要,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并不能保证一个变量的变化,会导致另外一个变化

  大多数科学都不是突破式发展,而是一砖一砖垒加出来的,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发现,不仅能要解释新的科学数据,还必须能够解释已经有的数据,科学的发展不是对原有的颠覆,而是对边疆的拓展。

  阿喀琉斯之踵,自然界中的很多关系都是概率性的,较大的样本,总是能够更精确的估计出总体的真正数值。

  公平世界假设,世界中存在一种罪有应得的信念,人们会鄙视那些偶然不幸的受害者。

  交互作用,一个结果,存在多个原因,研究应该避免有意无意夸大单一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某些地方存在聚合效应,多个因素的合力比单一因素的影响要大得多

  读完本书最大的收获是,三点,第一点是认识到了自身对于概率,其实没有那么深刻认知,在应用上还是会被已有的常识糊弄,第二点是,大众所谓的直觉,和常识,与世界的本来面目相去甚远,这让我意识到了,认识真正的世界,是多么的难得。第三,既然大众有这么多的思维缺陷,认知缺陷,那么我就要弥补这些缺陷,防止被其他人利用,更暗黑的做法是利用这些缺陷牟利,果然还是那句话,对别人用人性,对自己反人性。

  《这才是心理学(第9版)》读后感(八):对话法谈“弗洛伊德问题”

  随着媒体对心理学的关注,大众对心理学也是越来越理解。但事实上,我们所了解到的往往是心理学输出的结果(并且很大一部分都进入了误区甚至是错误的),而对于心理学为什么这样做一无所知。我们总是认为心理学能够让你真正认识你自己,但事实上,认知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无可厚非的是 ,心理学能让你认识他人,理解社会,看穿世界,而这才会是心理学最有魅力的事情。

  那么今天以及接下来的两个星期,我们将一起品读斯坦诺维奇的《这才是心理学》(第九版),一起去探索心理学家思考、分析和解读人类的行为和心理的方法,借此,也希望我们能够像心理学家那样用批判性思维和概率性思维看穿世界 。

  180122 001号 第一章 心理学——在科学阵营左右逢源

  这个章节的作者从弗洛伊德问题(被夸大的重要性,被误解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引入,针对该问题的解决,引出两种方法说明了心理学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在回答科学性的时候,面对“心理学不是科学”的质疑,表述了两个原因,伪心理学产业和与常识的冲突。为区分伪心理学,作者对科学的原则(实证主义、公共知识、可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接着补充了常识存在的误区,以及心理学和世俗智慧的冲突。1

  整理如下:

  1. 心理学的多样性。说明了弗洛伊德在心理学中只是小小的一部分

  a) 心理学包含大量不同的内容和观点,有着令人惊叹的广泛性和多样的调查方法

  ) 心理学包含着解释行为有限方面的不同理论

  c) 理论的整合是极为困难的,而要求所有领域具备高度统一性是不合逻辑的,况且众多学科都缺乏这样的一个完备统一的概念体系。

  2. 心理学的普遍特性:用科学的方法寻求对行为的理解。批判了弗洛伊德的方法,导入了心理学研究真正的工作方式。

  a) 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一,心理学研究采用科学方法来探究人类及动物的所有行为;其二,从这一知识衍生出的实际应用是具备科学基础的。这也是心理学不同于其他研究领域的地方。

  ) 心理学的首要特征——它是有关行为的、以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

  3. 心理学不能成为一门科学:反驳

  a) 许多有关心理学的错误认识,都是由那些伪心理学的代理人处心积虑制造的。

  ) 一些人不愿看到科学进入到长期以来由不容置疑的权威或“常识”统治的领域里。

  即心理学处于两难境地。

  a) 一些人反对把心理学称为科学,否认心理学家可以建立关于行为的实证理论

  ) 另一些人则由于惧怕心理学在某些行为领域揭示的真相会威胁到他们的信仰,而反对心理学家在这些 领域进行研究。

  4. 什么是科学?

  a) 应用系统的实证主义;

  ) 产生公共知识;科学知识并不单独存在于特定个体的头脑之中。从某种重要意义上说,科学知识在没有提交给科学团体、接受他人批评和验证之前是根本不存在的。科学通过可重复性来实现其公共可检验性的理念。

  c) 验证可解决的问题。科学针对的是可解决的、明确具体的问题。

  5. 常识。心理学扮演着一种世俗智慧检验者的角色,常常难免和诸多根深蒂固的文化信念发生冲突。

  A:请问,您对心理学感兴趣吗?

  :非常感兴趣。

  A:哦?那你能试着说说你知道的我国的心理学家吗?

  :嗯……老师,我只能想到乐嘉、武志红、张德芬、张怡筠……还有拿破仑希尔、韦恩戴尔、卡耐基这些人。

  A:如果排除这些媒体心理学家呢?对心理学研究有贡献的心理学家,你能想起谁来呢?

  :弗洛伊德!

  A:那还有其他人吗?

  :嗯……

  A:其实啊,就现在来看,弗洛伊德在心理学的地位并不是非常重要,精神分析也只是心理学小小的一部分。但相对的,Herbert Simon有限理性;Daniel Kahneman认知偏差;David Hubei 、Torsten Wiesel感觉(视觉)信号处理;Roger Sperry脑裂研究;Richard Atkinson学习与记忆理论,他们的工作在现代心理学中要更受到关注。

  啊?我印象中,弗洛伊德可老伟大了啊。现在心理学应用不大都延续他的做法吗?

  确实,心理学界对他是有极高的评价,但反对的声音也非常大。同时呢,伟大归伟大,在心理学中,弗洛伊德也只是一小部分,心理学呢,有着十足的多样性。另外,弗洛伊德的做法在学界可不被认可哦,心理学讲究科学二字,而不是个案哦。

  啊?但我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很是着迷啊。

  这个我能理解,精神分析包罗万象,魅力十足。但心理学的其他理论也丝毫不逊色。心理学包含大量这样的不同的内容和观点,而且它们的调查方法也是广泛多样。

  嗯?真的吗?像诸子百家那样呢?

  是啊,更有趣的是,心理学的每一个理论都可能只能解释行为的某一个方面,也就是说它们都有缺陷,都需要我们去改正,这也要求我们需要选择恰当的理论去解释不同的行为。

  那这样说的话,心理学没有一套能够解释一切的完备统一的概念体系了?

  确实。但事实上,其他的学科也未必有一个完备统一的概念体系呢。甚至可以说,所有学科都是由其各个分支之间交流融合而成的。

  那如果这样的话,各个学科分支必然会有交叉吧,那心理学怎么去和其他学科区别呢?

  嗯,这个问题很好。可以说,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但同样,社会学,人类学,乃至文学也都对行为有研究。而心理学不同于其他行为研究领域的地方在于,它试图向公众保证两点:第一,心理学中有关行为的结论都有科学证据;第二,心理学的应用都源于科学方法,并经过了科学方法的检验。

  嗯?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分是科学?可我印象中心理学很胡扯啊?右脑开发,心灵能量,这些也有科学依据?我怎么总觉得心理学特别玄乎,和科学有着不可磨灭地冲突啊,话说,心理学重要的不是看自己的觉察能力吗?

  这个说来话长。会产生这样的误解有两个原因。其一,许多有关心理学的错误认识,都是由一些伪心理学的代理人处心积虑制造的。而这样的一个一个经营伪科学信念系统的巨大产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想让大众相信,无论什么都能纳入心理学的范畴,而且心理学的主张不能以理性标准来衡量。这样就能够保证一劳永逸的收取大众的智商税了。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一些人不愿看到科学进入到长期以来由不容置疑的权威或“常识”统治的领域里,就像是之前人们总是排斥科学,认为神学谕告就能解释世界那样。但心理学志在将所有关于人类的固有信念都放在科学检验之下。而人们的固有观念很多都是错误的,这样来看,可以说心理学是“传递坏消息的信使”,宣告原本为人们所接受的世俗观念再无立足之地。就好比达尔文告诉世界人是由猴子演变而来的,在当时必然受到质疑一样。所以大家都不信心理学也不足为奇了。

  后面这个我理解了,这和弗洛伊德宣扬婴儿性欲那时候一样。但前面的伪心理学产业还是太让人惊讶,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我怎么去辨别这些伪心理学呢?

  嗯……婴儿性欲的例子不太恰当。就如我刚刚所说到的。其实弗洛伊德的观点在现在也依然受到批判。不仅如此,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也不科学,特别是在理论和研究数据的联系上。甚至,可以说,弗洛伊德式的研究方法彻底误导了人们对心理学研究的印象,才使得现在伪心理学如此猖獗。

  啊?还有这种事?

  对,比如弗洛伊德认为个案足以说明问题。就好比你劝你父亲不要吸烟,吸烟有害健康而你父亲却认为隔壁老王天天吸烟,现在68了,还一点事也没有,来反驳你一样。

  这确实很让人无语,那这样说来,什么才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呢?

  它们有三个重要特征:(1)采用系统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2)它以可公开验证的知识为研究对象;(3)它研究实证可解的问题,并产生可检验的理论。(后续会深入解释)

  嗯,实证主义,这个我倒是理解,它的意思是指纯粹思考没什么用,还是得靠系统地观察才能证实一个理论吗?

  对,第二点则是指研究必须可重复,而且需要通过同行评审。可重复就是,这个东西只有你做可行,其他人做也要可行才科学。而同行评审强调研究的认可度,不是你随随便便弄一个东西出来就是科学的。可以说,任何一种理念、一个理论、一项主张或疗法如果不能在有同行评审的学科文献中获得适当的收录,那它存在的问题就很明显了,我们也应该去怀疑它的科学性。

  实证可解这也经常听到过。就是指科学解决通过现有的经验技术获得答案的问题吧,像那些“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的问题就不是可解的。那这样看来,这些原则就很科学嘛。

  对的。这三个原则就足以帮助我们判断伪心理学。

  有趣。那按照科学性来看,我对心理学的误解很深啊。我之前总是觉得心理学家无所不能,像是掌握了真理一样。看来,这之间的路还很长啊。

  可以说,这也只是刚刚开始。

  《这才是心理学(第9版)》读后感(九):心理学的正确打开方式

  如今社会上存在很多对心理学的误解,比如花钱去看心理咨询师,理应咨询师多说而自己少说,这是误解之一。再比如弗洛伊德在心理学上的造诣很高,然而在这个领域佛洛依德一直得不到多数人的认同,因为他的理念只能用来解释已经发生的现象,而无法对未来做出预测,无法预测的理论是无用的理论,这也是这本书带给我最为震撼的观念之一,它直接颠覆的是我对整个科学理论之理论的理解。

  除此之外,不仅是心理学领悟,本书所要阐述的,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科研人员需要具备的正确理念,以及一种看世界的正确眼光。

  《这才是心理学(第9版)》读后感(十):科学:心理学准则

  科学:心理学准则

  ——浅谈研究方法和批判思维

  自冯特以来,科学心理学就一直是心理学的代称。严谨的研究方法和自成体系的研究内容使得心理学脱离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可如今心理学真的科学吗?

  必然。

  但对大众来说,科学唯独不属于心理学。这是偏见,也是惩罚。心理学离大众太近,又离得太远。这是自作孽,也是心理特色。说白了,其实就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科学素养,而人们的直觉又往往不是科学的。

  心理学的科学依赖于三个基本特征。

  (1)采用系统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2)它以可公开验证的知识为研究对象;(3)它研究实证可解的问题,并产生可检验的理论。

  单凭这三个特征就足以判断满大街所谓的心理学是不是科学了。

  你会轻易发现总有理论想直指世界本质,告诉你终极答案;总有技术声称有多少见证,却对专业监测避而不谈;总有研究神乎其神,不容反驳,屡试不爽。

  这些都不可能是科学的。

  对上述非科学的判断,或许我们就只需要保持理性,多一些批判性思维就足够了。

  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可证伪性和关联原则区分科学。

  如果一个有一个理论不可能是错误的话,那就可以把他排除在科学之外。而且一个好理论,它往往会自己显示自己是可证伪的。

  如果一个理论它宣传它是新的,飞跃性质的,否定了一切理论,那它往往是假的。而且一个好理论,往往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展现自己所参考的文献,谦虚地表达它的新进展。

  同时,我们必须牢记上述三个特征:实证、公开、可检验

  实证针对研究方法。即系统地科学观察才能检验结构化的理论。

  除此之外,研究的进行需要保证随机分配、随机取样以及控制变量。它需要通过比较、控制、操纵完成。这样或许会带来问题,即这不是真实的生活,但这是区分变量所必须的,况且,大部分研究的目的是发展理论而不是预测具体环境下的事件,以及大部分研究的结果是通过理论间接应用的,而非在具体环境条件下直接应用。

  当然系统的观察有会带来各种问题。即相关性不代表因果,单一证据不能支持理论的正确。

  公开针对科学知识。即研究必须可重复,而且需要通过同行评审。

  一个好理论往往是经过同行检验的,不存在绝对的权威,更不存在什么绝对的信息不对称。所有的见证和个案都是不充分的,只在理论假设中发挥作用。

  可检验针对研究问题。即科学解决能够通过现有的经验技术获得答案的问题。

  科学不去回答虚无缥缈的问题,而是脚踏实地地解决可以操作的问题。如果有理论宣称自己发现了万物致理,我们就当观点看,而不能作为行动根据,毕竟这样的理论不是科学的。

  同时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枪即中,更谈不上对未来的绝对的预测。我们得考虑多重因素,也需要重视随机与偶然。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寻找意义,确定地看待事物,相反,概率性事物或许更有价值。

  我们需要正视我们的世俗智慧以及非理性判断。我们需要减少我们的菜谱式知识,多样的开待心理学内容。

  其实归根到底,就是科学素养和批判思维的问题。这是我们所欠缺的,也是造成心理学不招待见的原因。而这些能力需要时间喂养。

  这本书也只是简单的开始,但这也已经足够。

  愿你理智的思考,谨慎的判断,愿你享受科学的乐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