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翻转式学习》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翻转式学习》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15 21: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翻转式学习》读后感精选10篇

  《翻转式学习》是一本由[美]拉塞尔•L•阿克夫 / [美]丹尼尔•格林伯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翻转式学习》读后感(一):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

  在读这本《翻转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一书之前,我听说过翻转课堂,听说过慕课,这些关于教育的新术语大意是当年的教育已经不再是由教师的教做主导,而是转变为学习者的自我学习为主导,《翻》一书也是这样的含义作者对于翻转式学习的阐述得要比其它同类书籍深刻透彻,是我们了解翻转式学习的非常好的教材

  作者拉塞尔·L·阿克夫和丹尼尔·格林伯格分别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他们著述众多,本书关于翻转式学习的阐述是以美国过往和当下的教育现状背景分析了美国当今的教育体制败在何处,构想了理想化的终身教育图景,所有这些,也完全适用于中国,我们发现,各国的教育发展现状以及正确的理想化的教育都是一致的。

  当工业时代车轮轰轰滚过,社会发展进程已经走出来工业化生活方式圈子,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局面,但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却仍然停留在工业化时代——给普通人孩子传授工业化时代所需要行为和基本技能,使他们能够像机器零件一样工作学校目的是把能在工厂工作的学生作为预期产品,并且使用恰当材料方法传播工业化的信息指令简言之,当今的学校是按照工厂的模式设计的,进来的学生被当作原材料,进入把他们转化为成品生产线。尽管所用材料大为不同,但对待他们的方式却毫无二致。

  然而,现实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高度具体独到成长方式。就连两个同胞兄弟甚至两个同卵双胞胎童年生活中都不会以完全一样的方式长大。这种多样性于出生之时,甚至始于母亲子宫里,而且直到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它才会消失。

  对于学校里的考试/测试,测试评估不出对孩子未来意义重大的任何方面,因为谁也不知道如何评估或衡量对于任何人——无论孩子还是成人——未来成功重要的那些因素标准化测试最具灾难性的后果,也许是造成那么多背离测试者标准概念的孩子的堕落。

  《翻转式学习》读后感(二):“翻转式教学”与“钱学森之问”

  “翻转式教学”与“钱学森之问”

  诗人叶芝曾经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拉塞尔•L•阿克夫和丹尼尔•格林伯格所著的《翻转式学习》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不但对所有教育界人士具有启发性,还为为人父母者提供可资借鉴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在我看来,教育是把学生灵魂中已经存在东西引导出来…..放进一些那儿本来没有的东西……我不称其为教育,我称之为侵扰。”一如苏格兰女作家缪丽尔•斯帕克所言,这才是教育的真谛事实上,教育是一个唤起每个人内在潜能的终身过程,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这一目标包含在我所认为的教育应有的根本目标之内,即:使学生能够发展自身,能够为他们身为其中一分子的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无论教得多么“出色”,无论学习机会多么“难得”,没有学习动力者学不到任何东西。有学习动力的年轻学生和成年人无师自通,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选择的方法做到这一点。所以,“翻转”的不是教室,而是翻转课堂的运作模式,“翻转”的是老师从讲坛上的圣贤人,变成陪伴学生之辅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上课时多跟老师讨论。老师讲课仅是最基础层次的学习活动,教学真正目的,是将学生从知识接收者的角色,转化为主动学习者的层次。

  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不是教。但是,传统教育强调教,而非学。其实,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的大部分内容课后都被学生抛到脑了,许多课堂所教的内容或记忆的东西又与现实生活、工作毫不相干。翻转式学习正是对这种错误教学法的革命。这种教学法不仅对普通学生来说十分新颖有趣,对于有多动症和诵读困难特殊学生也尤其适合。他们可以根据身体心理状况随时随地学习,不必再将学习局限在课堂之上,而家长也可有针对性的根据孩子自身情况进行更好的辅导。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注定会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史上一道艰深的命题。较之传统课堂,“翻转式学习”既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下,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知识,又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课上,以增进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即,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权威(Sage on the Stage),而是学生身边的指导者(Guide on the Side)。

  学生的学习是在实践交往活动基础上的“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如果说传统课堂中只有“课下”活动(如作业)是学生自主完成的,那么在翻转式学习中,无论是“课下”还是“课上”都是学生自主建构、协作学习的过程。这一课堂形式的新变化无异于传统课堂发生的一次深度裂变,为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方向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教育改革成败关键所在。较之传统课堂教学,翻转式学习使“学生回到了学习的中心,而不是学校教育的产品”。对课上时间的“松绑”使得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实现“课上”学习绩效的最大化。虽说翻转学习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原理,但至少对我国教学改革的深化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范式。

  《翻转式学习》读后感(三):翻转式学习究竟翻转了什么

  “翻转”这个词近来似乎非常时髦人们对于颠覆啊、重组啊、解构啊等等概念的热情高涨,在这样的浪潮席卷之下,我想,我是应该关心一下“翻转”了,说不定,就把自己来个180或者360的大回旋。

  《翻转式学习》的开篇比较震撼,引用了缪丽尔•斯帕克的说法,将“教育”称为“侵扰”,这个让我陷入一番思索。但事实上,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教育的确可以视作一种侵扰,的确是对原有结构和内容的打破。当然,如果视作贬义,那就是另一种解释了。

  语不惊人死不休,接下来,作者延续这样的路径,对“成长”与“发展”也做了另一种阐释,以及后来书中的“教授”“指导”“培训”“揭示”“智慧”等等概念莫不如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作者对于很多惯常的用语的确做了精心的认真思考,但我觉得,似有咬文嚼字之嫌,如此严格界定某些词语内涵,似乎也并不能让我们它们取得全然不同的认识,即使有了认识,似乎也并不能就此对它进行正名和重建,捣鼓一番,但在实践中的意义和影响没有那么大。

  倒是书中的两个观点,我颇为赞同。

  一是对于教育的理解。对于目下占据主流的三R技能(读写算),作者持有不同观点,他认为——教育具有赋予学生生活之意义的目标,要使学生意识到他们可为别人创造的价值以及自己如何才能对他人有用、受他人尊重。换言之,教育具有内外两种功能,外在的指向有用,而内在的则具有满足感。这样的观点使得我们的判断朝向了一个人内外合一的维度,即,我们不光要让孩子有用,也要让孩子从中获得发自内心愉悦。这一点想必会受到很多人的认同也就是说,我们对人的培养不能仅仅着眼于工具的价值,更要立足于人文的价值。对于个人一生幸福而言,后者可能更为重要。而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内心满足的公民也是社会稳定繁荣基石

  二是对教与学的重构。当然,传统教育最重视的是教。作者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学,而非教。所以,通过解释的这种做法可以使解释者自己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就是说,当老师的这个人需要让自己吸纳和学习的东西更多。当我们把学生转变为教师的角色的时候,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他们更主动的全面的学习。并且,“学校应该让人能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而不是去别人想让他们去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书中所举案例,人们去找贝聿铭,并不是为了去学建筑,而是为了去学习怎样设计建筑。到苏格拉底那里也不是为了学哲学,而是为了聆听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所以,提供好的环境,使学生获得将自己的内在动力发展成为爱好的机会,是十分重要的。

  在这个观点上,作者所举的例子很有说服力,让一群不识字的贫民区的孩子接触到一台没有鼠标和仅有msn首页电脑结果,“他们几乎瞬间就获得了几乎所有基本的电脑技能,甚至浏览互联网页。”而让一群不爱学习的孩子爱上识字的办法只不过是让他们看打着字幕的默片而已。

  随着时代的发展,拥有知识的数量以及单打独斗的学习早已不能满足后工业化的生活方式,而“创造性、革新力、审美满足感、美、理解力、洞察力、好奇心学者素养和智慧”则显得日益重要。拥有综合思维、获取最新知识的能力、会学习的能力并且有内在的动力可以一直学习下去的能力,才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源泉

  《翻转式学习》并不只是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如果仅仅这样理解,未免狭隘片面。我想,作者想要翻转的是我们对待教育和学习的整体认知。从根本上讲,也是我们看待一个人的未来和发展的前瞻性的眼光

  《翻转式学习》读后感(四):教与学的问题

  翻转式教学是从英语“Flipped Class Model”翻译过来的,全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翻转的主要内容便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先自学,然后老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以及检验,来了解学生还未解决的问题,之后进行针对性的教授,课堂便从传统的老师一味地教授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这样新的学习方式确实取得了优异成果,这也是这本《翻转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所要介绍的。

  教育是一个唤起每个人全部内在潜能的终身过程。所以教育显得格外地重要,开篇绪论便谈论“何为教育”以及第一部分讲述当今的教育体制败在何处的问题,引人深思,教育发展到现在有很长的历史了,但是我们还是在研究的路上,尤其中的便是“教育理念”,书中讲到了担忧便是后工业时代来临了,但是我们的教育模式依然停留在工业化时代,停滞不前,把学生当成是标准化、急待驯化的商品来对待。所以现在我们需要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那边是翻转式教学模式以及其他同样先进的教育模式。正如王尔德所说的:“值得学的东西是教不出来的。”有些东西确实是言语不能传授的,它要靠的是感悟以及体验。诗人叶芝也曾经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学生心中本来就有学习的灯,我们要做的便是点燃这一盏灯,而不是把他们现象的“油”给取走,使得他们无法点亮智慧之光。

  在这本书中,我读到最为重要的词语还是“自由”,真正的自由是最为大的教师之一,这个世界本来就需要五彩缤纷思想,决不是相同无味的生产,所以真正的教学都是把更多的自由给予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给予学生,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无辜地填埋心中的“好奇”。自由和好奇是我们最好的教师!

  y江焕明

  《翻转式学习》读后感(五):理想教育之见

  工作之后,和同事们聊天,我们这一帮需要每天和材料打交道的人当中他们大学的专业几乎都与写东西甚至和文科无关,有的竟然是物理化学之类的学科,但是没有学习文科的人在工作中写材料未必比有相关背景的人写得好,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大部分和我们的生活、工作不相关,正如作者在《翻转式学习》中所说,靠着诵记学到了很多知识,但很快被忘记。很多人或许和我有同样的感受,学了N多年的数学、英语,在生活中几无可用之处,而工作中的很多知识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

  有个同学当了大学老师之后,经常给我感慨学校新开了课程,她是一边学一边教给学生的,得重头认真学,不然就被学生问倒了,这个和《翻转式学习》作者的思想不谋而合,作者倡导学校教学模式应该是“学被视为主要是教的结果”,作者更是对教授、指导、培训、智慧、教育等概念做了详细阐释和解读,以期让我们读者更加明白“翻转式学习”。

  有了孩子之后,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很多父母会送孩子去各种早教机构,长大之后更是给孩子报了许多学习班,目的是让孩子学到更多知识,但是这与作者在书中所倡导的“激发学习动力”却背道而驰,很多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学习一些可以用来展示的知识,而忽视了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作者更是把人们学习的内容划分为五个级别数据、信息、知识、理解和智慧,而在当今的教育界,在激励智慧的开发方面所做的努力极少,而知识本身受到高度尊重,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智慧。

  作者在第一部分详细阐述“当今的教育体制败在何处”,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用了大量篇幅解析了“佐助教育之因素”,并“构想理想化的终身教育”。作者更是认同孩子天生具有学习的动力“在许多方面,社会试图扼制儿童的自主活动,而用成人控制的行为代替之”,而我们理想的大学教育应该是“继续开发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及拥有内在动力一直学习下去的能力”,诸如此类的作者的理想教育理论在很多篇章中都有所体现,我们也期待我们的孩子能够得到这样的理想教育,但反观现实,这样的理想学校之路还很远,我们家长能做的是让自己的孩子尽量学习学习的能力与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

  《翻转式学习》读后感(六):翻转式学习之我见

  翻转式学习,即让孩子先学,老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再将进行教授。这一学习方式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本书作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创办了瑟谷学校。在这本书中,两位作者为我们深入剖析了当今全世界教育面临的巨大问题:后工业化时代已来临,而我们的教育模式还停留在工业化时代的样子,把学生培养成为工业社会服务的、驯良的标准化的产品。他们用深邃的洞察力展示出,当今 “工厂式”学校的颠倒、错误与可笑之处。告诉我们,对个人教育有帮助的内在工具和外在环境是什么;构建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各个阶段理想教育的蓝图。 那么,翻转课堂到底是否适合我国的大教育环境呢?或者我们只能是东施效颦呢?再或者也有可借鉴之处呢?

  翻转学习的优越性其一是更充分的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其它时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判断,以促进形成学生能够终生学习的能力。这是很重要的环节,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学习与会学习是不同程度的概念,带来的结果也有着天壤之别。被动学习是无奈,是死记硬背,造成某种状态下情绪的逆反;主动学习是兴趣、是探索、是乐趣、是自己对要探索知识领域的挖掘与选择,带来的是如多米诺骨牌一样的连锁反应,当学习一个领域的时候发现了另一个知识领域,便在非教师的监控下自己多学习了很多知识,这是对学生的好处。那么翻转课堂的优越性其二便是对教师同样也益处良多。学生的非课堂时间的学习相当于深度的课前预习,当学生来到课堂上时与教师的主要交流便是有针对性的提出疑问与教师的答疑解惑,大大增加课堂互动交流,将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活泼生动,学生之间也可以交流与借鉴,学生思维进一步得到激发;通过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教师宏观掌控了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经过课堂的集中辅导与讨论,教师又在微观方面掌控了学生的学习进度与程度,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难题,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通过学生的发现与疑问,教师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思路,将精华留给学生。这样形成师生之间的促进与激发。

  中国文化中尊师重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在礼或伦理的指导下,中国学生不愿意当众发言提问挑战教师的权威,服从和学习是尊重教师的一种潜在意识。而这与美国的教育模式大不相同。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便已经在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课堂上提倡采用个性化教学、平等性教学、主体化教学,在巨大的教学与学习压力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清晰地知道自己如何安排业余时间的教学与学习,教授什么、学习什么,课堂上如何主动与学生或教师交流,这已经形成一种既定模式,而这种既定模式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充足的土壤环境。相比较而言,中国的课堂教育模式没有这样的基础,在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面对自己学习与探索知识的感觉很茫然,不知道从何入手,如何提出疑问。因此,改变需从小学教育开始便注重培养一种自主的学习思维。其次,学生要有较强的自我掌控能力。面对信息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往往忘记自己要学习什么,被其它信息所吸引而不能完成学习任务。面对高中以下的还没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学生来说,这就需要家长的良好配合。家长意识到学生的这种学习的重要性,在学生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约束,使学生及时回到独立的学习中来。最后在学校内良好的独立学习大环境的形成。每节课堂都采用这样的方法,每位学生都采用这样的方式,自然而然变成一种风气。翻转课堂实施也将水到渠成。

  《翻转式学习》读后感(七):翻转,是最佳选择吗?

  2014年,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是教育领域中比较热的词语。故而拿到这本书之前,怀着一种期待:希望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一些成功的国外的课例,不成想这本书其实是在讲“理念”的。

  两位作者从对美国的教育现状的分析入手,揭示他们认为美国现存的公立教育的种种弊病,如“工厂式”教育,扼杀学生的个性,反民主,分科太细等问题。并依据自己的设想提出了各种的设想,他们认为现在的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应该放弃学校那种记诵为主的学习方法,放弃传统(从他们角度上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放开束缚在学生身心上的桎梏,让孩子们可以自然而然地接触到整个社会,让他们能够自主地发展能力。

  他们的想法确实如他们所说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教育。然而,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理想呢?这个理想背后到底是什么呢?

  这恐怕要从美国的教育行为的出现说起了。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教师这个职业在美国出现比较晚,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大多是雇佣关系。也就是说,美国的教育是依附在经济关系上的。这样一来,教师所教的必然是雇主想要知道的知识,这也就会形成一种实用的倾向。在美国早期教育史中,大规模的学校并没有形成,而真正促进美国学校发展的是工业化时代的来临。工业化需要大量的知识工人,而且工业化的发展所聚集的财富,可以维持学校教育的正常发展,因此杜威才会强调,学生在学校应该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工作。在工业化的情况下,人们并没有觉得不对。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当美国人逐步发现,工业化的指标很容易达到,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并不能满足于日常生活后,人们开始重思考学习的意义和工业化生产给人们带来的弊端。所以,当看到美国人大喊摧毁公立学校时,大家不必感到意外,因为这是这片大陆上一直延续着的“彼此不信任”的传统。

  有时看TED演讲,来自美国的演讲者,大讲特讲,让孩子们自由学习,甚至举例某某学校,教师不教,孩子们也能自组织得挺好。而另一个来自贫困国家的人,却会讲,孩子们缺乏统一的入学设施和学习条件。如果用前者的理念,看后者的情况,未免会有些冲突之处——前者所追求的样式不正是后者所要逃离的吗?由此,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不同国家之间教学条件的差异性,而且也可以看到教学本身的复杂性。

  教学这一行为,本身是人类独有的互动性行为。如果没有这种互动,人类的知识与认识就无法传递给下一代。如何传递才是最恰当的呢?很不幸,这问题没有准确答案。只是有一个不断相对平衡的答案——寻找理想和现实的平衡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处在变动中的,这就意味着每一代人都要根据自己所处时代进行相应地调整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两位作者在书中以瑟谷中学为例,提出要构建“理想的学校”,这种说法未免让人觉得他们略有“基线转移”的问题,要知道能够满足瑟谷中学样式的学校,所要消耗的金钱无疑是十分巨大的。对于这种消耗,即便是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也无法在公立教育方面做到让学生”自由成长“,则更别提一般的国家了。所以,两位作者的目光集中在了私立学校上,而这种提供服务性质的私立学校,无疑可以满足两位作者所设想的各项内容。

  其实,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在进行各种形式教育的尝试,每一种尝试都会有一种理想模式,然而最大问题在于理想的模式很难在现实中生存下去。因为“理想状态”并不存在于现实当中。当人们开启大脑中的理想模式时,人们总是往好的结果上去想,而忽略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和不良方向。例如,在主张让学生自由学习时,人们总会想可以在好的方面实现学生的能力成长,而往往忽视自由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能学会一些恶习,而这些恶习无疑是不在”理想者“计划之内的。

  现实中的学习过程无疑是复杂,它既不以学校的教育内容为旨归,也不以每一个人的需要为旨归,因为人类要肩负这继往开来的重任,只凭着自上而下的代代相传,无疑是不够的,而仅凭着一代代学生自下而上的摸索也是不够的。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那个契合的点,人类依然在不停地探索着,或者说依然在“理想和现实”的跷跷板上徘徊着。

  《翻转式学习》读后感(八):如何学习《翻转式学习》

  如何学习《翻转式学习》

  这是一本关于学习的理论著作,作者是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拉塞尔教授。

  什么是翻转式学习呢?其实就是翻转老师教学生学的基本模式,让学生先自学,然后教师提问,答疑。看起来有点向中国非常有名的杜郎口中学的模式,先学后教。杜郎口是学生先自学,然后学生登台去讲。

  其实这种模式古已有之,在私塾和一对一的教学中,这是很常见的模式。其实每一位老师都知道预习和自学的重要,只是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工业化的授课方式里,教师无法做到去督促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有的学生能够做到预习和自学,可是更多的学生无法做到。所以教学只能够照顾大多数学生。

  不过这种学习方式的确很不错,首先学生在学习之前的预习,让他们知道了自己哪里不会,哪里有问题,也锻炼了自己的自学能力,也能够培养他们主动思考的能力。其实最好的学习就是自学,在学校中要培养的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学生的自学能力,一个学生只要形成了自学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那么他就可以说真正学会了学习。

  作者在书的后面列举了一个按照翻转式学习构建的理想中的学校,那就是本书作者创办的瑟谷学校,这所学校位于马萨诸塞州,是一所私立学校。学校招收四岁以上的孩子,不管多大的孩子,学校里每个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是一所民主学校。这不仅让我想起了夏山学校,夏山学校也是一所中小学一体的学校,学生可以决定自己去不去上课,可以决定学校的规章制度。这所瑟谷学校也差不多。在宽松的氛围中,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去学自己想要学的东西,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这才接近教育的本质。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学校不去学瑟谷,不去学夏山呢?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配备更多的教师,增加师生比例,这才能够做到一对一的辅导和培养,一个老师管理四十多个学生,甚至六十个学生,除了集权,没有别的办法可以去想。你想上课就来不想上课就不来,这对管理绝对是一个挑战。所以这种理想中的学校,投入是非常巨大的,对老师的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我们暂时还无法达到。但是我们相信未来的学校一定是这样的学校,这一天迟早会到来的。

  《翻转式学习》读后感(九):了解即是进步,没说现在就要你颠覆

  记得很久之前看到过一个争论,好像是柏拉图还是谁来着,争论我们的知识从哪里来?是别人教给我们的,还是我们自然而然自我发现的过程?其本质是,我们究竟是否自带系统降临到这个世界上个,而教育的本质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让我发现自我,亦或是我们完全是一张白纸,需要靠别人书写我们的人生呢?

  很显然,本书的答案是,我们自带系统,每个人应当有平等的机会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其实翻转式学习几乎不需要解释,很显然就是结果导向的。我对另外一个观点比较感兴趣,现代教育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这种分科教育为什么流行呢?书中给的观点非常具有说服力:

  工业革命之后,社会需要更多的人能够按照工业的分科成为专科人才,使人能够匹配机器,提高工作效率。于是我们才有了各种各样的科目,各种各样的专业。其实老一辈人非常讲究的专业对口就是这个意思。

  但,这毕竟已经是几百年前的东西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种教育制度显然跟不上社会发展。

  书中给出的几个观点我是非常赞赏的:

  1.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发现自我。机会平等的意思是让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尝试不同的事物,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现自身的天赋所在;

  2.对于个人来说,应该认识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人可以对你的教育负责,除了你自己。我认为这就是翻转式教育的核心理念吧。是啊,毕竟当你发现你没有办法主动决定自己学些什么的时候,既然决定权不在我,那么责任自然也就不在我喽。你让别人如何对自己负责?

  3.生活中没有独立的问题,任何一个问题都是作为另外一个更大的问题的一部分存在的。这句话应该是点破了目前教育的真正落后所在。为什么很多人会感觉这TM跟书上说的不一样啊!因为书中没有告诉你,你做的那些个题最终是要解决一个什么目的,他反正就让你做题就对了。这个观点也跟李笑来老师的从多维塑造自己的观点非常接近;

  4.生活中,如果你忘记了鲁迅生辰年月,你会怎么做?当然百度啊,那凭什么要求学生一定要记住呢?解决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事实上,越是要求严格的地方,越是体现了教育者能力的不足,所以只好死死限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因为别的他没法考了;

  比较理想的学校应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不分科,只分兴趣小组,学下就应该有很多的兴趣小组组成,并且也不分年龄段。人人都是自我教育者,没有典型的教师和学生;

  2.会有很多人说,那毕竟有很多基本的东西是需要学生一定要掌握的啊。书中给出的观点是,只有两个事基本的素质:讨论的能力,知道自己的需求并确保自己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的能力。我觉得这两个能力简直直中要害。以我个人经验来看,绝大部分思想的碰撞,思想的进步都是在讨论之中完成的,讨论几乎能指数级地加快我们构建自己思维体系的能力。而确保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的能力,不就是一个完整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吗?有了这两条,你还要啥自行车;

  3.教育券这个东西,我觉得挺有创造力的,有兴趣的自己买书来读吧~

  最后,你掌握的最好的东西,是老师教你的,还是你工作需要自学的?

  《翻转式学习》读后感(十):如何批判与时不俱进的教育体制

  1. 该书书名具有误导性。乍看之下以为是传授某种实用的学习方法,但其实是介绍了现代教育(尤其是美国的现代教育)中的困局、成因及应对。从本书的结构来看,它更像是以通俗语言撰写的学术著作,从 ① 提出问题(当今教育体制败在何处)→ ② 分析问题(理想教育的因素)→ ③ 重新建构(构建理想化的终身教育);

  2. 对于我而言,本书的精华在第一部分,特别是前93页。这三章主要从【教与学】、【课堂环境】以及【科目和学科】三个方面来分析现代教育体制的缺陷。作者在分析时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其中,教与学的错误定位、激发学习的动力、测试的功能、分科的利弊这些分论点我都非常感同身受,具体而言,如下:

  2.1 作者认为教是一种更好的学习方式,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我的亲身经历如下:我在某次读书会上计划介绍一本我已经读了两遍的书,可是当我真的要做准备时才发现仅凭当时阅读后模糊的记忆完全无法系统地向他人介绍这本书,最多只能说出几个有共鸣的观点。之后我不得不再以【教的视角】来重读这本书并做了完整的笔记。令人惊喜地是,下过这番苦工后(即《如何阅读这本书》中的【分析阅读】),效果非常显著,我不仅体悟了书中许多深层次信息,而且能更有理有据地评价这本书;

  2.2 作者认为学习效率最高的方式是学习者有内在动力,我也有一个可以印证这个观点的经历。读高中时,教会我地理的不是地理课本,而是一款名字叫《大航海时代4》的游戏。因为要玩好这个游戏,我就必须搞清楚每个航运发达城市的地理位置。同时,我还必须研究洋流的方向,以保证每一所船能以最小的成本到达某个港口,等等。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我完全没有感觉到任何学习压力,但却掌握了很多地理课本上非常枯燥的地理知识;

  2.3 以上两个观点对我的启发很大。结合而言,如果想要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尝试给学习设置一些输出性的任务,比如说在读书会上做分享或写书评,这样可以在增设一个【教得视角】的同时创造一些内在压力去运用学习成果,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3.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由于离我的关切比较远,所以我只是简单地【检视阅读】,并未深究。简而言之,作者认为目前盛行的教育体制是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意在“制造”标准化的教育产品,使其符合社会的期待。而新时代(即后工业时代)的教育应当回归教育制度的本源,重构符合人性的教育体系。我认为,作者重新建构的努力是必要的且是值得尊重的,但这种建构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我持有保留态度;

  4.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作者所推崇的教育方式的典范,瑟谷学校( Sudbury Valley School)获得了极高的出镜率。书中对该学校非常推崇,以至于我觉得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本书可以看做是推销这个学校的软文。我在外国网站上对瑟谷学校做了非常粗略的调查,报道中对这个学校的评价不错。虽然如此,这个学校在成立以来的50年间似乎没有培养出非常杰出的校友(也可能是我没有找到)。如果真如此,我觉得可辩驳的理由有两个:(1)瑟谷学校旨在使用符合学生天性的方式教学,对培养杰出人才没有兴趣;(2)瑟谷学校的教学模式是面向未来的(后工业时代),所以该模式下的学生没有办法适应现在的(工业时代)选拨体制——高考(SAT)。无论是出于哪个理由,倘若我是孩子的家长,在选择学校时我应该不会让孩子冒这个险;

  5. 这本书的翻译有些拗口。由于这本书的定位是面向普通读者而非学者,建议翻译老师去除一些学术表达,并将长句化简,以便普通读者更顺畅地阅读和理解;

  6. 总体而言,本书还是有非常独到的见解。推荐给对教育有关切的读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