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镜头背后假装大师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在镜头背后假装大师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16 20: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镜头背后假装大师经典读后感10篇

  《在镜头背后假装大师》是一本由张滇著作海峡出版发行集团/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在镜头背后假装大师》读后感(一):这是个力气活儿

  说起摄影,一定是会有人先谈构图,然后是光、镜头、灯……再然后就是摸摸兜里的荷包够不够鼓。《在镜头背后假装大师》这活并不如意人人都能按快门,但未必人人都懂相机

  自己也有相机,也偶尔赶去按那么下,听咔嚓声,不过朋友说我的k5声音不够响亮,发闷、低调。没有长枪、长炮,光圈不够大,怎么好意思多亮相呢!翻了些书,看了些片后,勇于藏拙,倒是手机啪的一下,畅快许多。有一次,一个朋友偏要让我在室内无灯的情况下,用一个狗头拍出虚化效果,只能一通搪塞,从此相机越发落灰了。

  人腼腆,相机也跟着扭捏许多,这几年我还是看过些摄影书的,说来说去也无非是2.8、3.2……100、200、……800的数数。其实相机并不神秘,无非就是光圈、感光度、快门速度、焦距的结合。说起来极简单,可毛病不少犯,在机械数字驱使下,很难找到拍摄乐趣

  《在镜头后假装大师》这本书开篇明义,“在这个选择如此丰富时代,多难得有这样一件事儿能为这么多的人带来皆大欢喜快乐。”先已皆大欢喜,再承快乐,我不把这看作病句,只当作者对快乐的珍视。有一句话说“不看相机的好坏,看镜头后那只眼睛”这确实是一本体验快乐的心得,它不专注技巧,只想聊一聊镜头背后的东西:摄影时的心理活动,镜头拍什么?拍下来做什么?可能无论如何,都阻挡不了热爱的人在镜头后装作大师。

  一般来说,摄影书籍片多字少,色彩炫目文字枯燥,又因了照片多,再也舍不得看字了。注意力全部被吸走了。欣赏美之后,真正的技术所得甚少。这本书可就不一样,满满的文字,8个章节也就基本把业余摄影的那些事儿说全了。

  第一个章节是好照片的标准,本来视觉艺术,人之蜜糖,我之毒药,也很正常事情,以前就有一个同事对着背景虚化的照片表现强烈不满,后面你都没照实,其实他忘了突出前景。大光圈求还求不来呢?这就是一个标准问题。作者总结了好照片的三大铁律:1.鲜明主题,表现一个故事情节;2.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3.画面简洁。因为有过这种感受不同,所以特意提一提这个章节,看后对标准还有点模糊,倒是作者这句话可以让人增加些许自信。“能打动你的,就是你的好片儿;能打动俺的,就是俺的好片儿。”

  作者讲“N大恶俗”这节也有趣:虚化、艳丽人文靠黑白、风尘美女……这些拍摄体会,应该都是一个摄影人内心的体会,不去车展,其实你是不理解对美女的厌倦的。因为越发的千篇一律。终究摄影是一种创作,他应该观察特异,见别人所不见。一窝蜂的追必定不是好照片。然后越来越下作,薄、透、露,没了底线,长枪短铳对着这么个主角,那是审丑,已经违背了摄影的初衷

  这本书应该有个更正统的名字:摄影手记,写的非常亲民,就像是在拉家常。当然拉的是关于摄影的种种。顺着摄影又说了下生活方式,比如旅游有几种,轻快同时,其实是告诉摄友们该往哪里跑。终究玩摄影是一种生活。

  无论你技术多好,被摄的对象是活的(景物其实也活,需要捕捉)。我买相机时,有一个初衷,就是培养下观察能力,我觉得镜头后的观察,时间静止,很多景象永恒的定格在脑海里,这种定格最后只变成蜗居冥想,对片沉思。《在镜头背后假装大师》告诉大家:“即使你已经有了一双毒眼,也需要一双勤快的腿,迈开步子去到拍摄的位置。”

  看着身边背包客们吃尽辛苦,我只矫情地说:“这真是一个力气活儿!”

  2014年1月13日

  《在镜头背后假装大师》读后感(二):拍照这件事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寻找活着的意义呀。而拍照,也算是人生旅途中不可缺少的事情吧。

  拍照这件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有人把摄影当职业,有人把拍照当爱好朋友圈里有专业摄影师,有摄影记者,有土豪器材党,有自己成立工作室专拍写真的小清新,当然也少不了和我一样的普通“摄影爱好者”。

  而拍照之于我,大概是这么多年来唯一没变的一个习惯高中卡片机,大学手机,工作之后微单+手机。算算看这几年下来,零零散散也是拍了几万张照片了吧。曾经有请教过一位靠拍照生活的可以算是“职业摄影人”的朋友,如何拍出好照片,是否有相关的摄影书籍推荐。朋友缓缓答道:你呀,还是不要看摄影书籍好了,按照自己的想法拍就好,不要被那些所谓的规则、技巧框住自己的思维。 然后我就一本正经的遵照了。一年下来胡乱拍了不少,也还真有被朋友讲说有进步。

  不过还是看了这本书,一本并不是讲解摄影技巧却说厚不厚说薄不薄的书。作者很幽默,也有那么一点点啰嗦,不过讲的却都是大实话。什么叫做好照片?好照片的评判?所谓摄影人分几种?都是什么概念?现在社会有关于摄影的怪现象?纪实摄影是指什么?当代流行的业余摄影玩法?恶俗的摄影追求都指些什么?摄影器材要怎样评判好坏?

  一本书读下来,不知道有没有人中枪。不过我的膝盖还好没有受伤。很同意作者的某些观点,例如,照片拍的必须自己感兴趣的事儿;照片要看到创意,要与众不同地“有意思”。 书中有一句:“你的照片四平八稳,构图都跟教科书上的一样,看着都跟明信片是的。只是好看,缺乏趣味,也还谈不上个人风格。”大概就和我那位朋友的观点一样。

  说白了拍照就是为了记录。而我觉得拍照片儿是为了开心,也为了方便以后回忆。对于我这种业余的“摄影爱好者”,这便是我拍照片的初衷。可是开心并不是胡乱拍,回忆也不是随随便便按个快门就好。于是便开始默默研究怎样拍出“好照片”或是自己喜欢的照片。这大概就需要所谓的摄影技术吧。多看,多想,多拍,多练。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坚持下去,得到一定提升之后再继续创新,进步…… 继续记录自己的生活……

  书中有一段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做一个旅游拍摄项目,通过自己的拍摄,系统深刻地呈现某地的特质。最终的那些照片,就是这个项目的产品”。跟所有的产品一样,既然有了目标,就得有达到目标的执行策划感觉这一段硬生生的把“爱好”变成了某种项目,可细想起来,这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儿呢。作者给出了几个步骤

  1.拟定最终作品的“中心思想

  2.由你的“中心思想”出发,确定你的拍摄对象,由此确定你的行程计划。——真的要做一个计划。把你的目的地都列下来,然后排定一个合理日程路线,给每个拍摄地都留出恰当的、相对宽裕一些的时间,宽裕到足够让你把想要拍摄的那个事儿给横来直去地捋个遍,足够你从中找到一些让你自己产生某种强烈感触表达欲望的观察结果。要事先尽量多地了解目的地的各种跟你的拍摄将要有关的事儿。

  3.准备好你的家伙:足够用的、可信赖的摄影器材。

  唔,说大不大却又说小不小的项目呢。不过下次出游,倒真的很想试一下。

  《在镜头背后假装大师》读后感(三):摄影的正、反、合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觉得真是巧啊,正在学摄影,这书就来了,不知道谁这么雷锋,后来有人在微博私信我,才知道是出版社寄来的,高兴之下倒忘了问是怎么知道我地址的,难道以前就收过他们的书?

  因为是适时的书,所以也不管那么多了,看了再说。

  看完以后,醍醐灌顶

  @朱翊 在微博上向我推荐@摄你妹 ,说从其点评中能学到不少东西。这本《在镜头背后假装大师》其实略有类似,都主要是从摄影的反而来说,指出一些常见的问题,尤其是误区,这样,新手就可以在开始避免这些问题,否则,就有可能走不少弯路才能摸索出来。

  我自己在没看书之前,其实也有书中所说的错误,比如对于花朵的拍摄和虚化的追求,虽然在看完书以后依然故我,但是也明白不能局限在这样的题材,所以会把眼光放远一些,有次还专门趁到东北看电影之际拍了些街拍,这就是对书的应用

  全书口语化,不是那种专家式的口吻,非常家常平易,说的也都是实在理儿,这样的书,不是那么高大上,但是接地气,这样的书可能不适合装腔的人,但适合想要好好在摄影水平上提升一下的人。

  虽然书名是假装大师,但是真正的高人是这样的人,透着真诚,也不虚伪,所以书是特别有营养的书。

  《在镜头背后假装大师》读后感(四):摄影这潭水到底有多深

  说来也巧,前几天刚看了一本《植田正治•小传记》的书,也是关于摄影的。植田正治是日本著名的摄影艺术家,他的文字虽然平时,没有华丽的辞藻,画面也是选取的平凡人,但骨子里却透出一种艺术的气质

  其实,对于摄影,我是门外汉,植田正治的书也只能是欣赏优美的画面,那些技术参数什么的,我一点也不懂。所以,相对来说,这本《在镜头背后假装大师》就亲民多了,以至我都无法板起面孔书评

  我这么说,绝对没有没有小瞧摄影,小瞧作者的意思,正相反,不论是植田先生这种专家级别的,还是作者自谦业余的这种,看得越多越觉得摄影这潭水真是深不见底啊。相对于我这种只会摁快门的菜鸟中的菜鸟,就只有学习的份儿了。

  也正因为如此,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没有任何负担。书中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如,好照片的标准是什么?结论是没标准;摄影人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征,林林总总,还真的是那么回事到此一游风景照怎样才能拍出“哇”的效果,把握运气,勤快善观察;矫情的肖像照背后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和如今肖像照的新模式;照片中其实是没有真相的纪实。最后作者还总结了一下如今摄影界几种流行的业余摄影玩法,几大恶俗业余摄影追求和关于摄影器材的一些问题。

  一直知道要想照出一张好照片是很不容易的事,这里面也有很多道道。但作者在这本书中尽量用生动幽默而又深入浅出语言讲述严肃的问题,尽量让艺术变得生活化。我在看书的时候常常会忘了这是一本讲摄影的书,有时候都怀疑,这作者平时除了爱玩摄影外,肯定经常听郭德纲的相声,带着一种草根崛起后的幽默和抨击现实犀利。尤其在罗列当代摄影界的畸形现象(如,拍“那样”的婚纱照不好意思,我也拍过;如拍美女背后的龌龊现实,发展到最后,摄影已然不是摄影而是打着摄影幌子的“嫖娼”。)你看起来会觉得很刺激或者很有共鸣,心里会说,这潭水还挺浑。所以,尽管书的内容涉及很多专业问题,看起来却不枯燥乏味,却很有意思。

  这么说,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本书并不是纯正的技术书(最后一章的摄影器材里还是涉及了一部分的),也就是说,并没有像一般的摄影书那样给你讲一张照片怎样构图,拍风景照应该遵循什么原则,拍婚纱照应该遵循什么原则,怎样修图,怎样让照片看起来更像艺术大片。没有,统统没有。相反,作者在书中最反对的就是这样那样的规则,也讲到了这些方面的问题,但他认为就无论拍什么都应该从心里的感觉出发,拍出自己独特的东西来,比如,肖像就要拍出模特特殊的美。没有规则就是他的规则,这颇有点像武林中所说的“心中有刀,手中无刀”“无刀胜有刀”的境界

  作者虽然一再说自己是业余的摄影爱好者,但你读起来就会发现,书中其实已经越过了菜鸟们最初需要了解的那些技术和能力,而是从更深的层次来探讨摄影这门艺术,单纯地摁快门已然不在讨论范围内。当然了,如果为了高兴,那您随意

  应该说,任何一门技术要想达到好,都很不容易,都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摄影也是如此。尤其在相机、手机如此普及的情况下,如果真想深入下去,那还真有必要看看这本书,先趟趟水,然后才能知道摄影这潭水的深浅

  对于技术盲的我来说,我只能站在岸边,看着别人在潭中起伏跌宕,然后拿一傻瓜相机,说:“来,我给你拍张照。”只要人在框里,那就万事OK了。

  《在镜头背后假装大师》读后感(五):艺术与生活,本来就浑然一体

  《艺术与生活,本来就浑然一体

  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并非孤立存在的,只有与生活结合,才能衍生出价值。《在镜头背后假装大师》这本书对于摄影所持的更多的是一种生活观,而不是将其看作纯粹的艺术。

  因此,这并不是一本“摄影艺术”,既不“高深”,也不“专业”,而是写给摄影爱好者、有一定基础的人看的“关于摄影”的书,向我们介绍了常见生活照、旅游照等拍摄技巧,以及什么是好照片、如何拍摄自己心目中的好照片等,并通过一些实例讲述了照片与生活的关系,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摄影的实质——摄影是每个人兴趣、个性立场体现,即使最客观的新闻摄影,也不是完全的“客观”的,要服从于新闻表达的需要。因此,作者更为主张摄影是一种个人的行为,“趣味”的流露往往比“专业”的表达来得重要。

  基于这一理念,这本书也就没有循着摄影教材的章法写,而是“蜻蜓点水”谈谈摄影相关的小故事、说说公众对于摄影的追求、例举些比较容易上手的技法,告诉人们摄影是一种公众化、却又充满个人趣味的行为,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玩摄影,搞摄影”。按照书中的对摄影的理解,我们必须记住的一条信念是:我们不是在严肃地创造艺术——我们是在借助摄影传达自己的快乐而已。这在书中已经言明:“作为一项业余爱好,大多数人只是希望能尽快享受到拍摄的乐趣、时时感到自己已经达到或实现了点什么。把画面拍得漂亮总是相对容易;用照片实现漂亮的表达则不那么容易,甚至会很难很累很费心。”这种对于“漂亮”的追求,是一种十分大众化的审美需求,早操作层面很容易实现。这也是大众摄影很快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作为摄影论坛红人的“史亿刀”,有着丰富的“业余摄影”经验,能够把握住大众对于摄影的需求——既实用,又好玩——对“人像”和“到此一游”的拍摄进行了大篇幅的介绍。

  同时,作者也是摄影领域的“资深达人”,对摄影有着自己的理解,认为摄影与生活紧密联系,摄影器材昂贵与否、拍摄者是否足够专业等均不是摄影的决定性因素。他强调将个人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摄影中,并建议取材于生活,认为“到此一游”的摄影是最真实、最靠谱、最具回忆价值的。他对当下的几种恶俗的摄影取向——背景必须虚化、艳丽如油漆、人文靠黑白、性感似风尘、集体拍美女、拍到即意义、味精式标题——表示质疑,并例举出一些事实,来澄清对摄影的“误会”。作者其实是把摄影这种行为降到一个“很低”的层次,让人们看清楚它,重新认识它。作为普通的摄影爱好者,欣赏一幅朋友拍摄的照片和过去某个时期流行的呼朋引伴喝下午茶没有多大的不同,都是一种日常行为。将摄影拉进了生活,即改变了生活原有的趣味,也为摄影提供了一个新的姿态。既然这个时代,摄影已经揭下了自己神秘的面纱,走出依附于胶卷的过去,我们何尝不更新观念,来重新定义摄影这一行为呢? 艺术与生活,本来就浑然一体。

  附:读书笔记

  ------------------------------------

  1.“照片作为一种艺术品,它就是这样一种没法儿用什么标准来衡量的东西。”(P5)

  2.“作为一项业余爱好,大多数人只是希望能尽快享受到拍摄的乐趣、时时感到自己已经达到或实现了点什么。把画面拍得漂亮总是相对容易;用照片实现漂亮的表达则不那么容易,甚至会很难很累很费心。”(P11)

  3.“内容与画面形式的结合,才是摄影的核心……一幅好的照片,必须首先有打动你的内容,然后内容借助恰当的画面形式得到了最恰当的渲染……每个人有每个人心目中的好照片;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内容兴趣,同时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P16-17)

  4.“拍摄技巧”,如果只管到“操作照相机”的这一截子,那大概应该包括如下两个方面:一、在同一拍摄目标的前提下,摄影师使用相机完成拍摄的技能。因为更善于利用相机,所以照片的效果更好。二、在同一个大的拍摄场景的前提下,摄影师从场景中撷取一个画面的技能。因为善于观察和发现,所以照片的效果更好。(P77)

  5.旅游照片的意义在于引导和确认你对那一趟旅程的记忆。“到此一游”照,对唤起你内心的印象来得最有效。就因为,画面里有你自己。相比那些个有没有两可、看不看两可的纯风景记录,哪怕是最普通的“到此一游”片儿,对于自己来说都绝对更有意义,更值得分享,也更值得留住……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人性。(P81)

  《在镜头背后假装大师》读后感(六):收集梦与成就梦

  这书本身很实在,站在摄影者的角度上把该说的都说到了,很值得一看,就是中间有一截当面吐槽人家想拍写真的女青年吐槽得很没有必要,说人家想要写真照片的话,直接PS脑袋最快干嘛还要自己去拍。

  这就像对摄影师说,你想要好照片,直接抄别人的署名自己不就行了干嘛还要自己去拍。大家追求的本来就都是镜花水月,终究不过是幻觉收集,乐趣就在于自己亲手去参与收集和制作的这个过程,让自己投入到梦境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才能乐在其中。

  摄影师因为是人在景外,不管拍摄的时候 用了什么花招技巧,只要最后定格在画面里的效果好,也就没问题了,可写真者是要亲自成为画中人的,拍摄本身就是人家最重要的体验部分,正因为是只有一瞬的体验,才希望尽可能奢侈一点儿,怎是跳过这个阶段直接移植头部的PS能满足的。

  除此之外的部分都很棒,没啥可多说的。

  《在镜头背后假装大师》读后感(七):把艺术拉下水

  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听朋友聊天。三五好友,一边喝啤酒吃烤串,一边听大师讲圈子里的大实话。

  谈摄影,也不局限于摄影,偶尔也谈社会谈人生,但都离摄影不远,就算跑题也会再跑回来。语调是轻松的,态度是亲切的,内容是丰富的,见解是独到的,道理是深刻的,寻味是耐人的。

  谈摄影的书多,这样谈摄影的书少。谈摄影艺术(技术)的书多,像这样不把摄影当艺术谈的书少。可是,读过之后我们还是会发现,作者说的还真是那么回事。

  如果只是想学摄影技术,这本书恐怕会让读者失望了。不过若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肯定可以从书里找到晋级的良方。不要被作者嘻哈文字的外表迷惑了,道理也许就在字缝之间。

  谁规定谈摄影一定要板起面孔呢?在作者划定的九等摄影人当中,数以亿计七至九等的摄影群众正翘首企盼大师们语录的哺育,即使是六等摄影爱好者必然也要时不时地靠书本或网络更新自己的词汇数据,以免被同行嘲笑落伍。对待这么多饥不择食的摄影人,过于专业的术语显然是一种浪费,他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深入浅出的大实话。用最生活的语言表达出最根本的道理,把他们早日引上正确的摄影之路,这是一种公德。如果每个摄影人都早早读过这本书,不知道会节省多少器材、多少胶片、多少金钱、美景和美女。想想看,这是多么环保的一件事!

  什么?他们不需要看?不,他们会偷偷看的,相信我!

  《在镜头背后假装大师》读后感(八):乱弹中国摄影乱象

  如果你想看这本书学摄影。那么请合上书,左转,不送。

  因为,这本书是一本和摄影技巧完全无关的书。虽然书中所有的东西,都跟摄影有关,但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说它是本摄影书,倒不如说它是一本“十年中国全民拍照文化之我见”。

  作者开篇先将摄影圈内乱象以颇为戏谑而拉家常的话语一一展现:咱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便是按照社会地位来定义生活规则,不幸的是,这种文化在摄影圈内也根深蒂固。一张照片,能否被更多的人看见,被有关部门大力宣传。很多时候不是取决于照片是否有慑人人心的力量。而是取决于拍照的人是否有足够的社会地位,有权利让自己的照片在更广的层面被宣传。

  随后,作者用理工科爱用的思维,将摄影圈内人士分成以下等级:

  大腕级别的摄影艺术家:他们的存在就是引起争议的。他们的照片也许你压根看不懂,又或者他们拍的时候就没指望让你看懂。但是,他们的照片经常挂在各大艺术馆的墙上,偶尔也挂在土豪的客厅里。随便一幅价格都能吓死人。

  比如不断跑到重大新闻热点事件发生地,拍个自己光着屁股做俯卧撑的区志航;比如拍摄的时候甚至钻到模特大腿之间,亲自把模特生殖器扒拉开的荒木经惟,

  摄影家,俗称大师:他们的照片很好看得懂,而且大多有自己独特的韵味,会让你看到大呼,拍得真好。比如陈曼。听说她日薪10万!

  这一个阶层是大家最想成为的,也是有希望成为的。因为艺术家需要天赋。而摄影家更多的是靠努力。

  职业摄影师:报社记者、影楼摄影师等等。

  他们靠照片吃饭,他们的技术其实不一定比大师差。但是之所以和大师有区别,就是因为他们对摄影,只是当工作,而非一门事业来做。

  票友:混迹各大论坛,有小得,但不靠照片吃饭。技术也许和职业摄影师差不多,但是缺比职业摄影师缺乏了对主题的挖掘。

  摄影发烧友:拍得水平层次不齐,但是装备肯定都不错。

  摄影爱好者:喜欢照相的。吃饭前拍,逛街拍,旅游更要拍的。都属于这类,是现今中国最大的一群人。

  分好等次后,作者就现在摄影发烧友最爱干的旅游拍照、给美女拍照、私房照等活动进行了一一犀利的点评。

  总的来说,作者的观点,和我刚进大学的第一位摄影老师的理论非常相似。

  他们都认为,摄影靠的是相机后面的人,而非相机。因此鄙视那些烧器材的。(我的老师就要求我们拿卡片机拍东西,不要拿单反拍,练熟了卡片机机内,再玩单反)

  他们都认为,婚纱摄影无用又受罪,除了养活一批影楼,没有任何意义。

  他们都认为,爱拍美女模特的大叔,其实爱的不是摄影,不过是闲暇找

  个正经的理由缓缓自己的七年之痒罢了。

  他们都认为,那些什么背景必须虚化,PS一定要把照片P得艳丽无比。人文靠黑白,拍到即是意义等等。恰恰是中国人精神贫穷的表现。

  基本上,看完这本书后,曾经觉得摄影好高大上的你,会突然觉得玩摄影挺LOW的。如果本来爱摄影的你看了这本书,不爱了。那么恭喜你。你其实根本不爱摄影,你只不过爱作为时尚的摄影而已!也恭喜你的荷包,因为吸毒毁一生,单反穷三代。

  如果看完这本书, 你高傲抬起头说,他们玩他们的。我拍我的。那么,也许你是真爱摄影。拍下去吧,也许下一个摄影大师就是你!

  :个人认为虽然作者侃摄影的嘴功不错,但作者的摄影水平一般。

  《在镜头背后假装大师》读后感(九):真的是假装大师

  不得不承认,这个书名起得确实不错,让人很有一睹全书真容的兴趣。作者语言不失诙谐,读来轻松,然而掩卷再思,却感觉少了一点东西。全书前两部分主要关乎如何认定好照片以及摄影人的三六九等。却是在这个人人都会举起手中的拍照设备的今天,摄影已经由专业的技能转而成为一个娱乐项目,也正因此,相信绝大多数的摄影者正是出自娱乐的初衷而去拍摄,能够去研究作者所说的“纽摄”再去举起相机的可能只占极少的比例。所以书中用相当的篇幅探讨的好照片的标准及摄影人的分等就未免显得乏味。说到底咱普通人虽没上升到那个理论标准,可实实在在确实是遵循了打动自己内心的标准去欣赏的。相信对于大多数人对于记录自己的过往青春,记录点滴亲情,记录成长感悟的照片是最有感情的,能有多少技术控是讲究技巧大于内容就不得而知了。作者自谦的“唠叨”也就真成了唠叨,没有太多新鲜的观点给“假装大师”支持。

  所幸书中后半部关于几类照片的趣话中不乏一些照片背后的趣事,这些倒是对广大普通爱好者有不少的吸引力,毕竟在这娱乐的时代,大众更需要的是轻松的获取新鲜资讯。作为一本不以讲解摄影技巧为卖点的书籍,可能这样的定位更加适合吧。

  《在镜头背后假装大师》读后感(十):以大师的态度记录生活

  一直以来都觉得摄影是一个很正经严肃高大上的活动,平常微单自动模式、手机随便拍拍觉得完全是自娱自乐,谈不上任何技术与专业,后期美图秀秀效果一加,似乎普通的场景也变得颇有意境,自己也乐在其中。

  有朋友说理想是摄影拍片儿为生,又不想沦为影楼模式化一流,纯吃艺术饭似乎听上去也不大靠谱。“假装大师”普及了摄影圈的一些概念,却是涨姿势。比如就理想做摄影师这事,作者也很通俗易懂地把拍照片的人分了六等,分别是顶尖搞艺术的摄影艺术家、社会影响力大的摄影大师、工作靠拍模式化照片生存的职业摄影师、业余级别票友、摄影器材与技巧偏执发烧友、普通摄影爱好者。照我看来,越往上拍个片压力越大,出去旅游啥的也是为了拍好片,倒真觉得这样没什么意思,更侧重生活里的感受,随意拍拍想拍就拍不是更自然舒坦吗,做一个爱好者足够。

  书里也喷了一些大众存在的矫情拍照现象,毫无创意的景点照、做作拧巴的婚纱照艺术照、约拍人幻想山寨别人姿态、虚化背景、色彩艳丽、群拍美女……把拍照做成一个累人而没有独特创新点的事,跟风媚俗,也是无趣。

  技术很重要,器材也很重要,书里对一些常见器材也提出了专业性见解,对于小白很有实践指导意义。我觉得拍照还是态度最重要,本着不同的初衷去拍,照片所能表达出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家里有几本大影集,都是父亲年轻开始接触胶卷机时开始拍的照片,那时胶卷不如现在数码相机方便,每拍一张照片都会认认真真的,生怕浪费了有限的胶卷。用心对待摄影,发现生活平凡之处的别样之美和温情之处,在时间的长河里才能熠熠生辉。

  边感动,边记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