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4:35: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10篇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本由[美]斯蒂芬·金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一):《纳粹高徒》——老秃鹫与小麻雀

  正着的符号是万字不到头,斜过来的符号不只是纳粹的象征。人心的可憎犹如永不停歇的时针,嘀嗒嘀嗒,轻顿着,缓慢的,进行着。不像任何的进行曲的慷慨激昂,可是侵入人心不可磨灭。

  原生家庭的成长环境并没有塑造出一位对社会有用的正义人材,恰恰相反,温室里出了大丽花,初见芳香宜人,再见腐臭呛鼻。犹如月夜狼人的变身,肮脏的小屋子里承载了太多的秘密。互相猜忌,互相利用,树洞与字典相伴成长,但不是温馨的你伴我成长我陪你变老,而是腐臭滋养着蛆虫,死亡伴随着黑暗。托德在我的想象中好像很多的美国电影里面的帅气男生,金发、蓝眼、夏天的时候穿着简单的T恤,春秋两季里衬衫配毛衣,好像图片上常春藤学盟里面那个万人迷的学长一样。走过你的面前会引得情窦初开的你心里一阵悸动。但,谁又会深扒他的内心已经侵满蛆虫?

  一切的恶都会在轮回中消亡殆尽,但正是各种的恶才凸显出了善的可贵。那位索欲的小贱人就不是恶么?肉体欲望在腐坏的心灵前显得渺小的不值一提。以小恶而养大恶,无恶不做。托德第一次找到杜山德的时候,时针的转动还没有开启,又或者说,杜山德的时针暂时停摆,而托德的时针还未开始转动。就像每天的太阳都会升起,书中的这一老一少的必然相逢才能推动着这每翻一页都让人心惊胆颤的故事的推动。就像一块买回来的新鲜猪肉,五花三层连皮带毛,你切了一块,炒了道好菜,配一杯醇酒,自品各中香味。剩下的那块猪肉就那么被忘了,放在窗台之外,你关上玻璃窗,去继续过你的生活,只留那块猪肉自己再次生长。风吹、日晒、雨淋、鸟啄、虫爬、从可爱的粉红色慢慢变灰,弹牙的质感逐渐缩紧,渗出黄汤,冒出白色的虫芽,直至变为灰黄色的一滩臭水蓄满一窝白蛆。而你,每天在温暖的小家里,吃饭、睡觉、读书、会友,只是每天闻到一股似有似无的臭味,你怀疑邻家没有扔垃圾,你怀疑自己的臭袜子塞到了哪里忘了洗,你怀疑你某位有狐臭的朋友来做客前没有喷香水,却从未记起过自己买回的那块猪肉。

  一切周始轮回,初始的使心动念结出了一粒小小的种子,种在了五花三层的肥美猪肉上,长出了一朵虚不可见的腐蚀之花。以风动心,见风生长,一年胜似一年,从蹒跚学步成长成了一位手持利器全副武装的磐藤大树,任何走过见过的人都被荼蘼过。幻似真实,真实似幻,没人乐于享受这些除了那一对名师高徒。一次开花,未能结果,谎花的清香让所有人都以为少年的成长如温室里其它的盆中的花朵一样,虽弱不禁风倒也茁壮成长。孩子么,打一打,骂一骂,总是要经过这一步的。不过是荷尔蒙分泌的反叛期而已,谁家还没经历过这一段,再说,我掉下来的种,我还能不知道?能差到哪里去?殊不知你的种已穿越过去了那不可描述的岁月,与之神交已久,内心充满向往。子弹已上膛,不管是模仿抠板机或是空包弹都已在内心划过了无数次弹道痕迹。

  败露的契机在老秃鹫时就已经埋下,上天的公平是一种警示。没有完全的善与恶,只是一种制衡。一切归于平静,风平浪静的海面上时有时无的海风吹起阵阵涟漪,鸥鸟飞过,阳光透过云层撒向大海映射着美丽的云朵,你泛舟于上,闻到咸咸的海水味道,看着鱼跃之上,想着往日平静的生活,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祥和。往海底深100米,1000米,阳光无法射入的地方。小虾钻入泥沙,旁边鬼怪鱼的眼中映入珊瑚虫筑窝,贝类一张一合,群鱼交配产卵,一切都将重来。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二):只为《纳粹高徒》

  起初的确是为了看《肖申克的救赎》才买的这本书。看完肖申克之后发现这本书还剩下四分之三没有看,扔下可惜,就把剩下的故事也都看了。这四篇小说合集的名字为《Different Seasons》,翻译过来是《四季奇谭》。《肖申克的救赎》很多人看过也评价过,我就不献丑了。我想谈一谈的是《纳粹高徒》。我个人认为,斯蒂芬.金只用了两个星期写出来的《纳粹高徒》对我的吸引力远远大过《肖申克的救赎》。这篇小说对人性的内心的剖析真的很精彩!无论是两位主人公(托德、杜山德)的套路与反套路,还是后来出现的以色列情报员对案件的分析和嫌疑人的内心剖析。书中的这个以色列情报员叫威斯考福,他是结束托德和杜山德继续血腥人间的重要人物之一。他说过:“或许这个男孩(指托德)一开始只是单纯地对集中营的事情感兴趣,正如一些小孩喜欢集邮或集钱币。” 邪恶也许是每个孩子心底都会有的东西,托德也不例外。可悲的是,托德心底的恶魔被一个真正的大恶魔设计着一步一步的引导了出来。金发、白人、明星球员,原本璀璨的人生,因为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一步一步走向深渊沼泽。

  《Different Seasons》中对《纳粹高徒》的解读是夏日沉沦。也许,一切的起源,都在那个夏日,对这未知的沉沦……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三):有头无尾的应试作文乱写

  大概算是浅回刷了肖申克的救赎。 原来看电影的时候,更多的算是波澜不惊,感觉鸡汤化 (除却老布那段)。 但重看了小说,以雷德的第三者视角有趣平淡地描述这一过程,仿佛自己才更多地感受到整个越狱过程的际遇,虽然只是雷德的猜测,但整个过程,可能只是一个不经意,再引发的冒险探索。有些事情总是让人知道有各种坏的结局,可也总有些人,有冒险精神,说着试试又何妨。 拿上一些东西去赌赌,虽破玩世不恭,但能拼些东西,特别是为自己所喜爱的东西去拼着,谁又能说其不是呢? 以前跟讨厌赌,赌这种东西看天命却不由人定。多少赌徒为赌家徒四壁,他们原本只是为赌赢而赌,为获得更多的利益而赌。开始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然后是输,是大输小赢,变成一点点的大风大浪的些许侥幸扁舟。最后沉迷于此,已无利益之求,更多的变成的赌欲,为赌而赌,沉溺赌海汪洋。 可后来发现不过自己过于狭隘地解释赌的含义,以上算是赌钱,和真正的赌有着一定的区别。真正的赌,有谋有略,是战国七雄各家谋士的纵横捭阖,是公瑾伯言子明以天以地以人的军事谋术,是毛泽东在危急下选择的九万里的磅礴长征。 但以上都算是个听起来很好听的例子,赌输了,也许也就没那么好听了。 赌算是选择,更也算态度。赌决定你身处逆境,决定你全力以赴。想赌,或是何时而赌,倒也牵扯过多人生哲理,由于作者今天有点脑子短途故障,(也许长途)。不展开叙述。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四):改变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春~再大的困难与痛苦只要勇往直前的坚持就一定有希望的曙光。故事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一纸文凭不一定能够造就一个人,正如同铁窗生涯也不一定能够打挎每一个人。改变命运的权利掌握在每个人手中! 夏~纳粹高徒,人性心路历程的扭曲和转变。中产阶级家庭出身年轻的少年对二战期间纳粹集中营的事情充满了好奇与兴趣,在偶然间纯靠运气发现了通缉犯老纳粹,没有报警没有告诉老师和家长,相反去找老纳粹让他讲述在集中营里发生的惨无人道的杀戮罪行,从他口中得到第一手资料。与此同时,少年在不知不觉中被老纳粹以及在集中营中发生的种种事情所影响而改变。。。。。。 秋~四个小伙伴在偶然间得知镇上失踪小孩儿尸体的踪迹,四个孩子踏上了寻找尸体的探险道路。这一路上的经历使每人的性格特征暴露无疑,团结,友谊,坚韧,自私等精神在故事中酣畅展现。 冬~面对困难的不屈,以及对待生命的渴望,母爱的伟大力量表现的淋漓尽致。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五):不同的季节

  现在的翻译真是神了,硬是将斯蒂芬·金原作《Different Seasons》的译名取其最经典的一篇《肖申克的救赎》来代替了。明显不尊重原作者的整体构思。但是没办法,谁让同名改编电影太有名,也是想靠这个名字大卖一下了。台湾版译名叫《四季奇谭》,虽然我不太理解为什么要用这个“谭”字,但起码人家还尊重了作者吧。 本书由四篇中篇小说组成,最有名的当然是《肖申克的救赎》。总的说来这本书并没有斯蒂芬·金擅长的血腥的恐怖元素,而是以打动人心为主。当属作者的转型之作。 1、春天的希望《肖申克的救赎》。“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东西,好东西永远不会消逝的。本书其实没有改编电影那么悬疑刺激,但本书给人的感觉比电影要真实很多。比如书里特别强调安迪是个很瘦小的人,才能在窄小的排污水道中逃出。甚至发现了他所挖的越狱的洞的时候都很难找到合适的狱警钻过去看个究竟。而电影中选角的原因找了一个高个子来扮演安迪,使得这个越狱的难度的感觉降低了。电影中19年监狱长都是同一个人,没升也没调动,而书中的安迪则经历了几任不同的监狱长。电影中安迪入狱之后再没有提过他的亲人朋友,他的财产等。很显然,这并不完全合理。从艺术的角度看,这些改编对电影来说都是益处,这部片子不愧为佳片中的第一名,比原著更加强调了希望的意义。这部电影是我觉得极极极少有的影视超过了原作的,也就是画面的征服感超过了文字的感染力。如果电影打十分的话,书可以打八分。 2、夏日沉沦《纳粹高徒》。在炎热的夏季能让你瞬间冰冷。这是最不像恐怖小说的最恐怖的小说。绝对是一部上佳之作。发现前纳粹军官就住在自己不远处,一般人当然会报警,但如果本性不一般的人呢?一个貌似优等的男生用一把双刃剑打开了两个潘多拉魔盒——他和老人双双发掘出了被压抑的邪恶。最初老人是被胁迫的,他被迫讲述那些他已经打算忘记的回忆,那些血腥的杀人如麻的故事。最初孩子是好奇而恐惧的,他好奇那一段历史,想知道真相和他在书上看到的有什么差别。他们都开始失常,做噩梦。但姜还是老的辣,老人终于借着孩子成绩下滑的机会扳回一局,两人形成僵局:孩子不敢告发老人,老人也不敢揭发孩子。老人回忆起曾经穿党卫军制服时候的作为,孩子也适应了那些令人作呕的故事。他们都开始不满足,开始嗜好血腥,于是他们成了城市里的连环杀手……被激发出来的恶,还能不能被压抑回去?阅读过程足以让你脊背发凉。 3、不再纯真的秋天《尸体》。秋天是成熟的季节,这个故事也是关于成熟。然而这种成熟伴随着的不是渐渐散发出的自然的醇香,而是伴随着一具尸体所散发的臭味。四个男孩,都是在家不被关注的类型,无聊且生活没有目标。听说有一具意外死亡的男孩的尸体,他们决定前去寻找。尸体找到了,他们的本性也找到了。曾经的朋友终会渐行渐远,连原因都没有。他们并没有经历神秘事件,却神秘的长大了。这篇文章被看做是斯蒂芬·金的青春自传。也写尽了很多人的迷茫青春。 4、暮冬重生《呼_吸_呼_吸》。冬日的严寒,却孕育着春的希望。这是四篇当中最接近恐怖小说的一篇,却最有人情味。一个未婚先孕的准妈妈,执意想生下自己的孩子。在前往医院的途中遭遇车祸身首分离。却还是靠着惊人的本能诞下了孩子。当然,这只是小说而已,但这样的母亲,也许并不算稀奇。这个故事其实很简单,但前面的铺垫着实不算短,也与故事无关。乍看之下仿佛要评价作者凑字数骗稿费了。(当然,没人敢这么评价斯蒂芬·金就是了。)但读完细想,仿佛这样的铺垫勾引我们继续读下去。一个莫名其妙的邀请;让一个人进入一个莫名其妙的团体;一个莫名其妙的尸体产子的故事;最后莫名其妙的发现俱乐部里所有的东西都是虚幻的。这样一个神秘的故事,又有何寓意呢? 只给了六分,不是不好看,而是不好消化。《纳粹高徒》看的我反胃了好几天,今天看完了《呼吸》还不知道会不会做噩梦。所以不做推荐。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六):肖申克的救赎书评——千万别和银行家作对

  这段时间集中看了许多书。

  自高考结束之后就计划着写书评,一是为了提升逻辑思维和文字书写的能力,二是为了给自己曾经走过的路留下些许痕迹,无奈我是个得了重度拖延症的完美主义者,虽然每次读完一本书之后有很多想法,但是迟迟不愿动笔直面自己混乱的逻辑。现在眼看已经快研究生毕业,我知道再不开始写就真的来不及了。time is a bitch,it charges a brutal interest rate.正好,这是一部关于时间和压力的中篇小说,就以它开始我的书评吧。

  这本书其实是斯蒂芬金四部中篇小说的合集,作者将肖申克的救赎冠之以“春天的希望”,值得一提的是,主人公安迪成功越狱的那天就是在春天,三月十二号;故事讲述者雷德被监狱批准假释的时间也是在春天。这是一部关于希望的故事,犯人们离开监狱,重新回到日新月异的社会,是生命新一轮的开始。

  为什么是“救赎”呢?我始终没有想明白,安迪是完全无罪的,肖申克中关押的绝大多数都是罪有应得的坏人,包括雷德,在二十岁的时候犯下了故意杀人罪----为了保险金杀死了自己的妻子。而在中文里,“救赎”往往联想到的是“自我救赎”,表示的是之前犯下了错误,事后进行补偿,强调的是主观上的一种偿还心态。英文原版的名字是“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而Redemption既可表示主动的补偿某物,也能表示被动接受某物的补偿。

  于是,云开见日,是丽塔·海华丝救赎了安迪,丽塔·海华丝指故事中的海报,而海报后藏着通往墙外世界的救赎之路。中文翻译“肖申克的救赎”简洁而意味深长,但相对的容易使读者造成一些先入为主的误解。(为什么写到这我脑中反复出现的是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我想谈谈安迪的“兴趣”。安迪喜欢研究石头,喜欢用磨石布打磨石头。用安迪的话说,所有的地质学都是在研究压力以及时间。这一设定正是作者史蒂芬的高明之处,懂得地质学、了解石头的银行家身份是安迪成功越狱的客观条件之一,而这句话中所提到的“压力”和“时间”更是安迪需要克服的两大看似不可能战胜的困难。从开始受到来自“三姐妹”的性威胁,狱警的粗暴对待,到后来新室友的发现越狱危机,典狱长的恶意不作为,以及对监狱外所藏钥匙的担心,这些压力都藏在安迪每天平静的面孔之下;而从时间上来看,从进入肖申克到成功越狱,整整花了27年,面对石头整整27年(或者26年,除去关禁闭的时间)。27年的平静,27年的坚持,27年的孤注一掷,最终成就了安迪的传奇。

  我其实是怀疑一个银行家会喜欢石头的。安迪在大学碰巧学了地质学,来到了肖申克,在监狱中除了墙壁和石头没有其他东西,于是开始做他唯一能做的事----玩石头。来到肖申克的第二天,安迪就受到了“三姐妹”的性侵,接下来的三年都是如此,于是痛苦的安迪向雷德买了一把小锤子,他绝望的想逃离这里,他或许还不知道如何逃离肖申克,但是锤子就是希望,锤子是一丝绝望中的安全感。后来安迪又向雷德买了磨石布,此时的他虽然有锤子但是还没有想到挖洞越狱,晚上用磨石布打磨石头,偶然的一天,也许就像电影中呈现的那样,在一次刻字中发现了监狱墙壁的弱点,此刻才开始正式的挖洞越狱计划,在买磨石布的五个月之后,“面色通红的”向雷德买了电影明星丽塔·海华丝的海报。于是,无论安迪之前是否真的喜欢石头,从1949年的春天开始,安迪喜欢石头了。(文中写的是48年秋后5个月,斯蒂芬再次强调了春天,希望的开始)

  其次我想谈谈安迪的“性格”,小说中安迪的性格堪称“完美”。面对突如其来的牢狱之灾沉着冷静,并没有像其他新入狱的菜鸟一样崩溃大哭;在遭遇“三姐妹”侵犯时,虽然不敌但强烈反抗,不像菜鸟们渐渐放弃挣扎;在外派任务中发现机会时,勇敢向狱警表明自己的价值,从而获得单人牢房等特权;管理图书馆时锲而不舍写信讨要补助;乐心对待狱友,为狱友争取啤酒,教狱友读书等等。这一切仿佛都是一个完美的人才能做到的种种。

  其实不然,作者斯蒂芬至少通过两个事件给安迪赋予常人的属性。第一个是当安迪遭遇“三姐妹”尤其是博格斯的欺凌时,报复的火种在安迪心中埋下,小说中暗指博格斯被打成几乎植物人就是安迪的杰作,毕竟人家的屁股是藏过五百美元的,怎么能让你们免费享用。。。扯远了。。。第二件事是当安迪得知自己被误判的线索要求开庭重审时,典狱长恶意的阻止了这一切,安迪面对刚刚燃起的希望化成泡影时失声崩溃,奋起反抗。revenge和break down是两个凡人的属性,正是这些人性的弱点让安迪这一角色形象变得更加充实和传奇。

  再者我想谈谈安迪所面对的“困难”。

  从自身来看,安迪是唯一有希望顺利逃离肖申克的人,雷德缺少逃离肖申克的坚定信念;博格斯缺少逃离肖申克的智慧;汤米缺少逃离肖申克的。。。多了去了,后面会单独分析汤米这个人物。作为越狱的传奇,安迪拥有地质学知识,了解肖申克墙壁并非坚不可破;安迪拥有经济学知识,帮助狱警们钻法律空子减少纳税,得到狱警们的尊重,帮助典狱长洗黑钱,将黑色收入合法化,获得单独狱房和在图书馆工作的机会;安迪拥有坚定的逃跑信念,几十年如一日小心翼翼的挖逃生通道;安迪拥有冷静的性格,和狱友们处好关系避免无故的争端。

  从狱警方面来看,安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展现出自己的价值,让狱警们将自己看作高于普通犯人的“有价值的犯人”;其次不能惹随时会暴走的狱警生气,否则会被打死;最重要的是安迪购买的锤子和海报后面的洞不能让狱警发现,无论是在突击检查时还是在晚上挖洞时。其实运气还是站在安迪这边的,假如典狱长好心帮安迪进行重审成功,他的狱房会受到全面的清理,挖洞的事就会被发现了。

  从进入社会看,困难在于长时间生活在封闭环境下的犯人们重回社会会无法适应新的生活,这一现象在许多“出狱小说”中都会提及,小说中的波顿就是这类悲惨人物,直到老年丧失适应社会的能力时才被允许假释;另一个困难就是逃跑的困难,小说中提到肖申克史上认真策划的越狱行动大概有六十件,其中在“大逃亡事件”中的十四名逃犯,两个死于老百姓枪下,或被车撞死或被警察抓捕,没有一人成功逃脱。值得一提的是,雷德获得假释的时候是在58岁,狱方让他坐了38年的牢,而据雷德表示,假如安迪没有越狱的话,狱方可能会在他65岁的时候同意他的假释申请,安迪是57岁越狱成功的,在肖申克待了27年。

  从实际操作来看,要想越狱成功,必须要从墙上神不知鬼不觉的挖一条通道,这其中砂石的处理,声音的处理,工作时机的选择,最后钻进去逃跑时的窒息感和污水管的恶臭、大老鼠的攻击等等,咱没做过的光靠想就无比困难了。

  我想谈谈汤米。汤米是个很典型的犯人角色,虽然他的戏份不多,进入肖申克的时候,他有家庭,是个职业小偷,没有学历。从他进入肖申克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不在他自己手中了,正如千千万万其他的犯人,不仅仅是肖申克,其他监狱也一样。他们受着狱警们的折磨,作为廉价的劳动力被利用。汤米由于掌握了安迪被误判的证据,小说中他被典狱长转送至了另一个“待遇较好”的监狱,目的是为了封住他的嘴,让他永远不说安迪的事;在电影中汤米直接被典狱长杀死,目的也是为了封住汤米的嘴。相比之下,我认为电影是因为篇幅长度控制的原因让汤米“迅速死亡”,而小说中汤米的遭遇更加符合现实情况。在监狱中,典狱长们拥有皇帝般的权利,将犯人们视为畜生,监狱虐囚事件在世界屡见不鲜。同时也让我想到了心理学著名的“路西法实验”,人性是有弱点的,犯人是有罪的,但法律的作用是让犯人们不再犯罪,而不是对犯人们进行报复性惩罚,但是就现在的科技水平和道德发展来看,仍然是无法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当然,作为书评,还是分析下故事发展的几个关键点吧。

  首先是1948年的冬天,安迪被捕入狱,入狱后开始受到狱友们的折磨,经常被打的鼻青脸肿,两腿之间流着血;

  第二个关键点是1948至1949年,“我”也就是雷德提供锤子、磨石布以及海报,为安迪的越狱提供了前提条件,安迪有事做不至于崩溃;

  第三个关键点是1950年外派任务中,安迪勇敢的向狱警们表明自己的价值,开始替狱警报税,开始发挥银行家优势,一直到后来替各任典狱长洗黑钱;

  第四个关键点是1962年汤米的出现,安迪在1963年得知了自己被误判的证据,在典狱长的干扰下,安迪绝望。

  第五个关键点是1975年3月20日,安迪成功越狱。

  或者,还有第六个关键点,就是1977年雷德找到了安迪藏在黑色玻璃石下的信封。

  我猜他俩在最后的时光里一定会变得非常要好,不仅仅是雷德给安迪提供过锤子磨石布和女星海报,更重要的是他俩一起蹲过牢,人生四大铁么。

  得亏这事儿是在70年代,网络还不发达,建筑水平还不够高。。。

  最后,电影里的铁水管被高个子安迪拿小锤子砸破了。。。小说中小个子安迪用小锤子砸了瓷管。

  最后的最后,安迪运气真他妈好,但是,他的努力足以配得上他这份幸运,这是个很正面的故事!更何况,安迪是9月20号生人,是个 diao diao 的处女座~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七):不是书评,只是感受

  I find I’m so excited. I can barely sit still or hold a thought in my head. I think it's the excitement only a free man can feel, a free man at the start of a long journey whose conclusion is uncertain. I hope I can make it across the border, I hope to see my friend, and shake his hand. I hope the Pacific is as blue as it has been in my dreams.

  I hope.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突然看到这段熟悉的文字,心里却生出了不同的感慨,究竟怎么样的人才可以是free man呢,逃出Shawshank就可以了吗?

  每一天的每一步都可能陷入新的藩篱,更令人沮丧心塞的是,你以为终于打开了面前的石门,可身后却传来“咔哒”一声,那是笨重锁芯转动的声音,于是后路没有了;而石门的后面也并非想象中的出口~仍是铁板一座,所以前途又变得未知。你卡在这中间无处可去,连空气都变得稀薄、炽热,你似乎成了待制的泥胎,明明在半生的辗转腾挪之后已经身心俱疲、意志软弱,此刻却要受烈火炙烤,哪有什么涅槃重生,就算是渡劫成功,也依然只是瓷器一件——身心都更加脆弱。

  那么还能怎么做?放弃吗?就如蔡康永所说“至少还有自杀可以选”?私以为,绝路终究算不上是什么明路,死亡唯一的好处只是帮你抹除这世间的一切难题,除此之外什么忙也帮不上,再好的高岭土炼不成器至多也只有人说声“可惜”,伤心、难过或许会有,但也仅存在于你的想象而已,风化、粉碎之后的你永远都没办法得知事情接下来的发展了。强迫症患者是没法接受没有结局的故事的,哪怕剧透都比这个要强得多。

  那么就继续忍耐吧,对自己说tomorrow is another day,不是因为这句话多有道理,只是要提醒你,《Gone with the wind》就是没结局的故事,即便是再有力的笔触、再华彩的收尾,对于真的书迷而言,都不如一个现世安稳的烂俗结局,这样的道理总要经多一些事才能懂。

  佛经说众生皆苦、犹如火宅之猫。可知这样的焚心之苦,必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在受。圣经亦说人有原罪,活着便是赎罪。可知现世的考验,会平等的降临在每个人的身上。大家都可怜,人人都被种种缺憾包围,越是执着于自己的感受、奢求所谓的完美,反而只会得到猖狂肆虐的失落,唯有看淡一切的人,才是出世的智者,才有明净清扬的内心。所以清风来不来是他的事情,你盛不盛开是你的事情,不是让你不期待,而是这本就是两件事。

  回到《The Shawshank Redemption》,男主角逃出的其实不是有形的监狱,他逃离的是自己内心的困局,他坦然接受一切磨难,不诘责上天的不公,不抱怨跌入谷底的人生,甚至也不怀念被人艳羡的曾经,只冷静面对眼前的境遇、不放弃任何一点努力,不错过任何一点可能,一个希望被打破了,就寻找下一个,即使是用最笨、最渺茫的方法。所以他是自由的,没有笼子能关住这样的人。

  更年轻一点的时候,完全不能欣赏冰裂纹的瓷器,也不能理解他在宋瓷中独特尊崇的地位。现在竟是懂了,那时入窑的瓷器岂止千件万件,只有这一品在经历千般磨难后将自己开成了花,这是命运的残酷,亦是命运的玄奇。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八):《肖申克的救赎》——自制力的最后爆发

  神往的电影打开序幕的时候反而会成为缓慢的乐章。电影,有声书,书,三项集合成为一个立体的画面,爬过下水道,实际使用的是巧克力酱,铺柏油的下午,温热的啤酒,性感女星的海报,藏在圣经里的鹤嘴锄,杜弗尼的腼腆微笑带动着一切的发生。当自我的救赎成为了磨练,我在想,其实世间的一切都是你的菩萨,不论逆行菩萨或是顺行菩萨。长流的河流中,每个人都在慢慢的前行,撕裂般的通过产道,悲戚的哭泣换取温暖的微笑,蹒跚学步,跌倒又扶起,一次次的练习。第一次打领带,成熟的梦醒,婚姻或分开,遇到谁或者离开谁,为自己负责也为别人担起责任。

  人类发展的历程有如金字塔的建立,当你觉得一个金字塔已经完成,你可以选择再建造第二个金字塔或者把现有的金字塔扩大。

  在肖申克这个温暖的小家庭中,时间是停滞的,只有日历的撕去和白发记录着时间。相对的封闭让一切都被放大化,杜弗尼的出现为这一切撕裂了一条小缝,他用自己的内心为这个小家庭带来了不一样的花朵。好像午后操场上偶然飞来的蝴蝶,值班卫兵的枪械再强也不能保证完全打中。其实所有人生活的空间都是相对封闭的,一个圈子套着另一个圈子,从这里走了去另外的地方,见到了你又见到了他,在一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互相碰面,开启各种各样的故事,美丽或不美,都是开始和结束。

  在想,到底是杜弗尼的自我救赎,还是整个肖申克的救赎?耶稣的出现是自我的修炼还是告知世人应该如何自省自救。是谁在水上飞,滴水不沾衣襟?杜弗尼做了个大蛋糕,慢慢的分与众人食,吃到的尝到各种滋味,闻到的阵香萦绕心头,听说的成为心间传说。肖申克就在哪里,没有了肖申克还会有其他的监狱,还会有其他监狱里面的人、姐妹、狱警、各类人等。杜弗尼来了,杜弗尼走了,杜弗尼是个故事,杜弗尼是每一个人,杜弗尼就在这里或是那里,在每一刻每一间每一次自省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