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得过最重的病,是想你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得过最重的病,是想你读后感10篇

2018-06-19 21: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得过最重的病,是想你读后感10篇

  《我得过最重的病,是想你》是一本由咸泡饭著作,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得过最重的病,是想你》读后感(一):还算对得起死去的森林

  兄弟新书《我得过最重的病,是想你》上架,第一时间寄来,手头一大堆书,手机上的电子书还千娇百媚地等着宠幸,想想洒家的身子骨真不宽裕啊!可是今晚毫无疑问,我翻了这本书的牌。这是一本故事集,更准确地说是讲诉“爱在路上”的故事。总的说来,还算对得起死去的森林,以及多年以前死去的森林,本来嘛,国家资源没那么充裕,宅男们还等着用纸呢!

  他将自己经历、或听说、或想象的“爱”,融入自己的体验理解,幻化成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娓娓道来。爱本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我们一直在追寻却无法知道它在哪里,但我们似乎天生就有“爱”的需求,可以说爱永远“在路上”。 因为有过爱的遭逢,所以读来不自觉地被某些情节触动,仿佛从中看到了自己。

  诗人写给恋人的信上只有两句:爱。或者死。有位歌手偏不信,撕心裂肺的喊到:死了都要爱。杜拉斯深表赞同,说“爱是不死的欲望”,就连有藐视女性倾向的尼采也讲:“真正的勇士热爱两件事:危险运动。这就是他爱姑娘——一切运动中最危险的运动的原因。”姑娘很危险,爱情更危险,因为一旦触碰,往往意味着受伤一再受伤。可是姑娘美好,不得不爱,她们出席每个男人青春期,给他们懵懂悸动,梦遗的理由,也给他们永远不能愈合的伤口

  可是年轻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换个生活和换个裤头一样简单,于是就有了更多勇敢去爱,勇敢去受伤的权利电影《卡萨布兰卡》中有段著名台词一个男人,有没有钱、有没有地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没有生命力。青春期的男生最不缺的就是生命力,荷尔蒙爆棚体力槽全满,头脑简单,明明搬了一天砖,晚上回去还要吟风弄月,虽然看起来似乎在草菅人命,但并不妨碍自我感觉文艺甚至还有那么点忧郁

  生命力如此旺盛,谁不想去爱呢?除了偶尔挥动下勤劳左手或者右手,留给世界一个颤抖的孤单背影以外,剩下的精力活力要全部奉献可亲可敬可爱的姑娘,是的,趁着年轻,至少谈一场无所顾忌恋爱,带喜欢的姑娘远行,去想去的地方,在黄河边撒尿,在布达拉宫对满怀的忧伤说操,在大树上接吻,在陌生的小旅店做爱。把青春给理想,精血给姑娘,与世界和解,阑干拍遍。

  可是,也因为年轻,我们有很多还学不会。时时刻提醒自己要剑走偏锋,到最后却是“贱走偏疯”;最开始时候信誓旦旦,说好的不见不散,结果却是——不贱不散。我们在爱情的道路上走走停停,连老妈都说你***是不是腿脚不行?我们常常折腾自己的爱情,然后默默泪流,说是要做一朵凛冽男子,坐在轨道上,祭奠自己那呼啸而过的青春,或者在失恋的时候傻站在马路中央,像个集结号,集结了一大帮问候长辈祖宗司机

  我看到其中的一个故事忽然想起大学时的一桩小事。当时我站在阳台上,深秋的晚风又冷又烈,吹得眼角生疼,兄弟的女友电话来,说是两个人吵架了,哭诉他的躲避,不在宿舍,电话关机,她已经找遍了之前常去的地方,也找不到(仿佛电视剧里的桥段和情节,在我身边上演)……我一边骂我兄弟不是东西,一边安慰她别着急早点回宿舍休息,不会有事的,他明天想通了自然会见你。

  后来他们是怎么和好的我不知道,即使我们大学朝夕相处四年,时间并不算短,但都各自在完成自己的人生,我们都是我们的时间空间囚徒,每个人都是一个隐秘的世界,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光里,野蛮生长喜怒哀乐也只能看到微小的一部分。但我所知道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疯狂痴傻,都情深不寿,他们最终有了个丰盛完满结局

  如果曾经闷骚逗趣温软好少年,让岁月抽打成猥琐大叔脑子只有钱,开始每天对事业有很高的追求,开口乔布斯闭口福布斯,那么冬天来了,北回归线附近的风都已经开始凉起来了,还记不记得那个冬季一起取暖的人?如果说他的上一本书是在说无论如何要去热爱生活,那么这本书似乎是在说——去爱,不管多焦躁或者多笨拙可笑;去爱,不管多卑微或者多甜美;去爱,不管你暗恋的人和暗恋你的人多么沉得住气;即使你待对方是唯一对方待你只是众生,你也要真真切切地去爱,才不会在多年之后回望时深深遗憾,才可以大声地说:在年轻的时候,我善待了我真爱和真爱我的每一个人。

  《我得过最重的病,是想你》读后感(二):第二个娃

  这是我生的第二个娃,从构思到完稿,用去了差不多两年时间。因为不是所谓的“处女作”,所以它更随便、更畅快、更奔放,时见风骚。显然,这个娃遗传了我的闷骚气质,哈哈哈。

  我的上一个娃名叫《我知道没有人值得我羡慕》,如果非要概括的话,那么,它传达的是对待生活的从容豁达自信态度。这本书想要表达的则是:在爱的世界里,没有人能避免受伤,所以,干脆甩开膀子去折腾,去爱、爱、爱吧!

  就像岁月的杀猪刀总会毁掉漂亮姑娘一样,红男绿女无不向往爱情。然而,我们正在经历的爱情往往无疾而终,相爱的两个人最终“在一起”是个小概率事件,但是没有人能戒掉爱情。那些情伤累累的人,再度拥抱它的时候还是奋不顾身。在爱情的脚下,我们都贱贱的,像条狗。

  这本书的绝大部分故事与爱情有关。世界末日那年,我的一位小伙伴再度沦为“右手先生”,他离婚了;另一位红颜却迫不及待地宣布:“老子以后用不着光棍黯然神伤了!”她和她的“MR. right”闪婚了。每逢情人节,有朋友微博和朋友圈里大秀恩爱照,也有朋友坚持认为:独自过一个没有情人情人节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有人贪恋感情,爱别人爱到丢了自己;有人为情欲所惑,滑向道德深渊……这些故事不是你的,但一定与你相关,因为它们本质上是关于如何在爱的世界里互相成全,如何在坚硬现实强大内心,如何与生活、与真实的自己温情相拥,活出由衷的快乐

  写出满意的文章,总要急吼吼地贴出来和朋友分享,这大概是写作者通病,我也不能免俗。但我没想到,在空间贴出几篇文章之后,讨伐我的声音就没有中止过。女同事们纷纷表示对我失望,她们用鄙视的眼光上下扫视我,然后说:“真想不到,原来你是个花心萝卜!”因为我在文章里写了“我”和许多女人的情事。孩子她妈更是质问我:“在泡我之前,你究竟糟蹋过多少姑娘?”

  我是被冤枉的。虽然我在感情上不是什么好人,辜负过姑娘的真心,但实在没那么多艳福,更没勇气去消受那么多感情。这本书是“短故事”集,文中的“我”也是主人公,是写作的一个视角。之所以用了那么多“我”,一是因为给主人公起一个好听合适名字很费脑细胞,二是由于“我”这个视角更有代入感,易于亲近读者诸君,也能更痛快地让我表达情感体验。所以,关于“我”的情事自然不全是我的。

  《我得过最重的病,是想你》读后感(三):爱,请小心、轻放

  这是我第一次在晚上写书评,用半天加一个晚上的时间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然后延续心情一口气将它写完。

  一开始完全是被作者得文笔所吸引,文字丰富有趣,故事也够吸引,读到后面竟然鼻头酸楚眼眶有些模糊了,这些故事确实真的再普通不过,普通的就像我们自己的故事,它也确实如我们每天的生活一样,被我们自己或身边的人不断演绎着。跟人品好坏无关,跟爱有关。

  那些年少时的梦想,青春期的懵懂,学生时代的遗憾,再到而立之年的各种责任,充斥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道理上。正是这些发生过的,正在发生的,将要发生的事情,有足够力量支持我们,让我们不断成长

  爱很近也很远,并不是你付出的多就一定会得到的多。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爱就要有付出有回报,现实的爱也远比我们看到的更狗血,那些鸡汤里的精华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消化吸收,有营养的东西是很好,但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就我自己而言,最近也是感触很多,像不同国度的电影电视剧里演的一样,我的前男友也不是圣人,也犯了每一个男人都会犯的错误欺骗谎言出轨另结新欢,我知道生活一定要往前看,但是不是正因为这种错误的普遍性,我们就应该一笑而过,潇洒走过这一回呢,内心还并不强大的我,真是有些做不到,放不下又怎么了,我想正是因为自己曾经爱过,才不会轻易的说不爱就不再爱了吧,如果爱可以这么轻松运用,我们以后也未必再会如此珍惜它了。

  爱确实是奢侈品,能让我们肆意挥霍的不多,无福消受别人对你的爱,就不要试探招惹,请控制好自己的荷尔蒙。爱的滋味就是这么多,给了甜的就一定还会有苦的接踵而来,不让你尝尽百味,你就不算真正爱过。所以我的爱,请你小心、轻放。

  感谢书里面的每一个故事,真实并现实的让我们清楚自己爱过。

  《我得过最重的病,是想你》读后感(四):虚构的真实青春

  乍看到这个书名——“我得过最重的病,是想你”——以为是自我疗愈的励志情感散文,细看了简介发现短篇小说集。

  一个个故事读完,认可了封底的那段话:“《我得过最重的病,是想你》中的故事真实到你每天都可能耳闻目睹甚至亲身经历,它们或生猛无敌,或温暖明媚,或曲折离奇,或纯净忧伤。”

  对于情感故事,我偏爱隐忍、克制、虐心虐肺的那类,也许是为了弥补现实中自己经历的单薄苍白吧。咸泡饭写的这些个故事虽然不那么合我的味口,但有些依然让我暗暗心惊,因为这赤裸裸的真实,而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明明不够爱对方,却仍与对方在一起;与女友谈婚论嫁了,却又勾搭上别的妹子;曾经那么相爱的两个人,最后却走到互相伤害地步;失恋不久便开启“约炮模式”……

  这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群人的故事;不是一尊残像,而是一片青春的群像。在那些面目模糊的群像中,我们很轻易地就找到自己的影子。所以,读到这些不算新鲜的故事,心里仍有点堵。或者说自己玻璃心吧,无力承受那样生猛的而不堪的真实。

  而且,故事中的他们(现实中的我们)不只是为感情纠结挣扎,也为生活、为工作辗转奔波,为前途迷茫

  幸好,总还有另一些温暖的故事,另一些触动人的细节。比如豁然而自在的娜姐,比如怀揣着小梦想踽踽独行的阿雅,比如终于实现梦想的浩子和“我”,比如离婚后在南京重新建立新生活的夏阡。

  特别喜欢作者的这句话:“所有的梦想,只要存在心底,终将实现。”

  :我在想,短篇故事的末尾不加作者自己的议论结论,而是让故事自然结束,会不会好一些?故事的标题不走励志风格会不会好一些?@咸泡饭

  《我得过最重的病,是想你》读后感(五):“不害臊"的咸泡饭

  咸泡饭的书寄来以前,我读了好几本畅销书,读得又灰心得意。灰心的原因,当然不必讲。

  得意?哈,那更不必讲。

  总而言之,《我得过最重的病,就是想你》是个漂亮的意外。整本书读下来,深觉那种绵密的细节,有灵气张力的短句,不俗的修辞,控制节奏能力,均为写作中的上乘。这种作品对于读者而言,是一种福份。就像我们已经习惯了吞咽不咸不淡的泡饭,没想到,吃到了一桌料足味美的火锅——不是麻辣香锅,是海鲜清汤锅,香浓,汁多,燎烈,还不上火,不油腻

  这个文字煮夫,不红。是的,咸泡饭和许多写得好,态度又认真的作者一样,也处在名气尴尬状态。有人知道他,但不多。他的微博粉丝只有一千来人,豆瓣粉丝只有几百人。人生就是这么吊诡,咸泡饭和咸泡饭们,才华甩了郭敬明一个太平洋,但后者赚的钱,却能像太平洋一样淹了他。

  有名气的人写,可能为了更多东西。没名气的人写,那是真的热爱。为了这一点,我一直喜欢他,这个“不害臊”的中年人

  “不害臊的中年人”,这是咸泡饭在《我知道没有人值得我羡慕》中的自嘲。但我看过照片的,他有“不害臊”的资本。30出头,个高,长腿像高跷,目测至少180,脸也周正,不是那种作家式的奇形怪状满足70%腐女的审美需求外加性幻想绝对问题

  他说自己“不害臊”,我觉得理由应该是比较色。色的表现之一,就是多情。这家伙也多情,但是是内在的,邪火乱窜,肉身却像老僧入定,怎么办?写爱情。咸泡饭的爱情,篇篇湿漉漉,热烘烘,生机那个勃勃。读多了,难免就让人以为,咳咳,两性关系这东西,哥们儿,你也太热爱了点!

  但你挤兑完后,还是服啊,是那种无可奈何的服,因为你很少能见到一人,能将这破事儿推陈出新写出几十种花样儿来,还到位,还好看,还不重复,不说天赋异禀,说才华过人,丝毫不算过分。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话,我们都看过,甚至戳中过小泪点。你看,对爱情,我们大都这样如临大敌。要么天地鸿蒙,要么世界末日,要么你侬我侬大家侬,可当回事儿了。但咸泡饭不是一般人,他写爱情,像个不正经的人妖,又艳又骚,雌雄同体,性情又多变,拥有N种性别N种身份N种性格,令人瞬间裂开N个脑洞。

  有时,你在某一页,看到亲爱的咸泡饭还是一男儿身,玉树临风,随便打个喷嚏,都是密度极高的一蓬荷尔蒙。但再翻几页,你眼睛就瞪大了,就像穿过了整形医院的几道门,一看,哎呀,这鸟人咋变成一小娘们了,丰乳肥臀,扭扭捏捏,对着你猛擂小拳头,“哎哟,你坏死了!”。

  一个人,如果能在男身与女身间自由切换,对两性心理了如指掌,他笔下的故事,定然饱满又湿润,同时又自由。咸泡饭像希望工程似地,让世界充满爱。只是,这些爱,有点怪。独角的、对角的、三角的、四角的、多角的、婚内的、婚外的、同性的、异性的、正在进行时的、过去完成时的、一般将来时的......

  你像来到一个爱情超级市场,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不过每一件,都很像那么回事,都值得反复把玩。

  印象最深的是两篇,一篇,讲他在大学和女神相恋,这小说,我有点相信大部分细节来源于他的直接经验,因为在场感和说服力,以及情绪都很强烈,也就是说,细节够真实。细节一真实,那种遍布其中的咬噬性的小惆怅,那种可望不可及的絮叨,一扑鲁就打动你。

  另外一个故事风流得很,总结起来,就是:三人行,必有我爱焉。讲一个编剧,和女友以及女友的闺蜜住在一起,两女的相亲相爱,编剧和女友相亲相爱,后来,编剧和闺蜜也相亲相爱,彻底满足了无数男人对3P的强烈渴望。但咸泡饭用洗洁精般的细节,洗白了其中的情色部分,看到后来,你只感觉到清澈的悲伤。

  咸泡饭的写作才华,在他的第一本书里,已经彰显无疑,那本书,你应该也听过,叫作《我知道没有人值得我羡慕》,要人命地文艺,要人命地挑逗。其中有个场景,大月光的夜里,中年男人咸泡饭抚摸着自己。因为没穿衣服,所以,他病了。

  于是,他在第二本书里说,我病了,我病了,但《我得过最重的病,是想你》。

  翻完这本书,我责编和我聊天。

  他说,唉,找不到写故事的好作者。

  我说,有啊,比如谁谁谁和谁谁谁,还有,咸泡饭。

  《我得过最重的病,是想你》读后感(六):青春序

  蔡依林的新歌“第三人称”讲述的就是用第三人称形容自己,假装事不关己,掩饰心痛。最后JOLIN唱到“渐渐她平静,渐渐我走远,那些疯狂也渐渐不见。某一天回头,看见她还站在原地,收留着那年打包好的眼泪,谢谢她曾歇斯底里,谢谢她一直在那里,第三人称的自己,我慢慢走近,抱着她忍不住哭泣”。书里的一个个故事碎片就是那一个个第三人称的自己。作为小说性质的故事集,它并未落入俗套。作者传递的除了对青春、生活、梦想的追求外,还有面对现实的勇气。看过的大多数小说都有主角和情节,或曲折或梦幻。而这里故事的主人公只有“我”,甚至连名字都没有;这里的大多情节平淡的就像我们的身边的现实世界,没有朋克男女的轰轰烈烈,也没有王子公主的“从今以后过上幸福的生活”。毕竟,谁的人生都总有裂缝,都难免有一段无法表述清楚的迷茫和颓丧时期,关键还是颓而不废嘛!所有故事都相当的接地气,身边的你我他,每个人都能在某个故事里找到共鸣并得到启发和勇气。有人的青春在蹉跎中虚度,有人的梦想之车踩了N次油门还停留在原地,有人的爱情卑微到了尘埃里却还是失去。来一段,大家感受一下吧。“那天我一个人走在平江路上,吃了我们一起吃过的小吃,走了那些熟悉的巷子,想起我们曾经彼此拥有的时光,还是忍不住很难过。我知道你其实不是狼心狗肺的人,你比我勇敢很多,轻易就敢坐过山车,敢去找那个你真正喜欢的人。但是对我来说,那个人已经错过了。”我想,爱或离开,忍耐或豁出去,活得迷糊或壮观,都是我们的选择,即使没得选,至少我们还有明天,只要有明天,那就一定有转机,难道不是吗。

  《我得过最重的病,是想你》读后感(七):典型的“标题党”

  老实说,真心不愿意给出这样的评价,因为觉得作者的文字真的不错,可我还是要说:这是一本典型的“标题党”之作。书名有点意思——“我得过的最重的病,是想你”——每个爱过、伤过、痛过的人身陷其中的时候,可不就是这副病入膏盲的德性吗?可是在全书之中我却几乎找不到这样的感情,哪怕只是一段也好!

  以作者文采的鲜活、感觉的细腻,如果围绕一个故事展开成一本小说,应该能够写透这样一个题目,可是这本众多短篇的合集,由于篇幅所限而没有一篇有此份量:牵涉到感情的众多故事中,好像没有一对有情人终成了眷属,反倒是所有的有情人都成了陌路;几乎所有有女友或者妻子的男主都劈腿,哪怕最终没扔掉原配,心里也是灰突突的一片茫然;单身男女可以很无原则的约炮而不谈感情……所有这些,都无法让我喜欢上这本书。而另外一些无关感情的故事,虽然写了青春的单纯与躁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除了十足的痞气之外,丝毫唤不起我对那段生活的怀念与共鸣。刻薄一点说,作者文字间的情怀不够大气。同样类型的主题和人物,石一峰可以把他们写得很有深度,有趣而不肤浅,幽默但却深情。

  全书最令人难忘的是苏美写的序。看完全书又看了遍序言,才发现其实序言里根本没提书里的任何内容,估计作序者本人也没看完全书吧,抑或看了却觉得乏善可陈,但又不好推辞作序的使命,只好凑了一篇交差,没想到成功地喧宾夺主,因为我打算找他的书来看看。

  《我得过最重的病,是想你》读后感(八):很多年以前我也爱过一个人

  暗恋或者初恋大多数都发生在还不太明白情爱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但那个时候你通常会觉得,你是比较懂得这份你认为的爱情的,于是你觉得爱这个人爱的很深,无法自拔,也无法离开……直到后来多年以后,我们都有个各自的家庭,各自的圈子,席地而坐的时候,喝着茶谈着过去,突然发现,当初的自己不过是因为孤单,学着大人的样子想找个人来作陪而已。当初我得过想一个人的病,但我们并没有在一起,记忆的时光里看电影的时候会哭,看情感小说的时候会哭,甚至看到和自己情感相像的人也会哭……就像活在水里,泪点低的吓人……现在我坐在电脑前看《匆匆那年》旁边的同事哭的稀里哗啦,而我仅仅是安静的坐着看一部似成相似的故事仅此而已……

  《我得过最重的病,是想你》读后感(九):为爱修炼

  就在昨天,我还在和几个朋友谈论着言情小说。似乎,这是一个摒弃言情的时代,除了某个90后嚷着喜欢总裁文以外,我们都已将爱情系列尘封在箱底。大家纷纷表示,爱情太奢侈,我们消受不起。

  初看《还珠格格》我还在小学四五年级,看《流星花园》是在初中的年纪。那时候,甚至每天做梦都幻想着自己能变成小燕子或者杉菜,不管自己多傻多蠢多么微不足道,身边总归会有一个五阿哥或者道明寺。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当一直心心念念的帅哥终于递来一封信却发现是让自己转交给班花的时候,那颗蠢蠢欲动的心就像是遇到海啸般冰得彻底。从此,我们便把所谓爱情撕得粉碎,然后物极必反地说,爱情都是扯淡,誓与爱情势不两立的坚定和倔强。

  对于爱情,我们由小时候的仰视,慢慢变成了目空一切般的俯视。于是,爱情在我们眼中始终扭曲着形状,它具体的模样,却不得而知。《我得过最重的病,是想你》,就像一台调整坐姿的机器,让我们的目光保持水平。好,现在让我们直视爱情,好好感受爱情。

  我们都曾在孤独彷徨的时候希望有一双温暖的眼睛安慰吧;我们都曾经拼命地追求某个心目中的男(女)神,在一起之后发现不过如此吧;我们都在青春的时候以无知为名肆意挥霍别人对你的好吧;我们都在分手之后的念念不忘中发现前任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吧……是的,书中的人物都是如此平凡,普通到没有任何特征。我们悄无声息地走进他们的生活,就像走进我们自己的,或者朋友们的。而此刻的我们,不再像儿时那么急着翻到最后一页享受圆满的结局,却更注重过程中的细腻。某一时刻,我们会停在不起眼的瞬间,颇为感慨地说着:男主你不要走,转身给女主一个拥抱,你们就会幸福;分手了就不要去找前任,即便相见也会觉得回不去了;不要放她走,不然你会后悔……一切都像是在翻阅过去的经历,又像是对着以往轻轻地说再见。是的,我们已经知道哪些是重要的瞬间,过去不可逆,我们只有在未来的岁月倍加珍惜。

  故事的结局,往往与我们所设想的一样——该分开的最终会分开,分道扬镳的不会有破镜重圆的戏码。这就是生活,残酷而真实。好在,咸泡饭并不借机打击所有人对爱情的憧憬和渴望。生活,当然不是建立在梦幻上的桃花源,却也不是万丈深渊刀山火海。正如我们自己感受到的一样,过去已逝,但我们,仍有未来。

  “我不知道爱情是什么,但是我知道,爱情来了就没有缓冲的余地;爱了就只好爱了,而且每个人都不得不从新手开始,除了拼命爱还能怎么样?在爱的道路上打怪升级,避免不了各种伤害和被伤害;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还不够优秀,没有成为秒杀敌手的大咖;当我们懂得了如何在爱的世界里宽容和妥协之后,就有资格奢谈爱了;再晚都不晚,哪怕已经是大叔。”

  这是书中对爱情的总结。于我,有醍醐灌顶的功效。其实我们并不是消受不起爱情,只是在快消时代不愿为之修炼罢了。爱,并不容易,等我修炼到顶级,再来想你。

  《我得过最重的病,是想你》读后感(十):爱情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记得综艺节目《非诚勿扰》上曾经有位女嘉宾,当时她提出一个观点叫做: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很多人骂她,但是也有不少人力挺她,骂她的那部分人自不必说,力挺她的那部分人,大概就是不相信这世上有爱情,觉得爱情是一种虚无缥缈,不如人民币可靠的感情。

  前几天北京供暖了,供暖之前,我和男朋友每天回家都立马关门开电脑烧水,好让屋里暖和一些。来暖气那天,我俩回家不约而同的做了一件事,就是放下包去摸暖气,感觉到暖气的温度之后两个人都超级兴奋激动,男朋友跑过来抱我说老婆快来抱下,终于来暖气啦!也许换做其他人,摸下暖气,热了,大脑闪现的只能是以后就不冷了,而我们那一刻却幸福到爆棚。其实那一刻还有点想哭,其实也不知道为什么,是因为来暖气吗?不是,是因为在外漂泊挨冻了吗?也不是,大概是因为,来暖气这件小事,因为有个人陪伴着,就变得激动兴奋,幸福起来。于我而言,爱情是必需品,可以让我在冬天没暖气之前,依然过得暖洋洋。而爱情对我来说从来不是奢侈品,我从不觉得它是虚无缥缈够不到的,我一直觉得,我怎么对对方,对方就会怎么回报我。

  咸泡饭的这本书收录了好多小故事,一个故事几页就可以看完,有些是遗憾,有些是幸福,但大多都有关于爱情。题目和书名有些矫情,但是故事一点都不矫情。那些事就好像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青涩的青春里,一幕幕的过去,爱情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但相信故事中的人,最终都会有自己好的归宿。

  最后我想吐槽下这本书的质量,无关乎内容,只关乎书本身的质量。毫不留情的评个年度最差。我不知道出版社在出书之前是如何定一本书该用什么样的纸的,这本书真的还不如盗版书的质量,纸张粗糙,立起来看居然还有空隙,翻页的时候总感觉手受虐了,然后心里也不舒服,于是匆匆翻看就压箱底了。我不知道其他人看书是怎样,我可能比较强迫症。闲书,散文小说一定得质量好,才有心情和欲望去翻看,倘若印刷纸的质量很差,书的内容放一边,看的时候就影响心情了,更别说日后闲来无事再拿出来翻看了。建议出版社也注意下细节问题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