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从新疆来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从新疆来的读后感10篇

2018-06-21 20: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从新疆来的读后感10篇

  《我从新疆来》是一本由库尔班江·赛买提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8.00,页数:37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从新疆来》读后感(一):你从哪里来?新疆 新疆啊?!

  标题的这句对话,我在新疆之外的六七年里,不知道进行过多少次了。

  每当我到一个新地方,结识新的朋友,有人问起,你来自哪里,我回答是新疆,随之都是感叹。这种感叹里面好像有一点非常遥远迷茫。对于新疆的概念,应该是非模糊,不知道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噢,不是西安,也不是广东,内蒙古也不是。 是新疆。

  这个地方,给很多人的概念,是很遥远。让我想起另外一本在大陆没有办法出的书。 是王力雄写的,《你的西域,我的东土》 大家感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那,怎么样才算是新疆人呢。新疆之大,不走不知道。在天山以北,在北疆的兵团,你要去了解维吾尔族的情况,恐怕不能得知。 在南疆,在和田,你恐怕不能知道哈萨克族,锡伯族,可能也不能知道。 新疆,是由许许多多的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组成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生态。 可能每个地方的人们,都对自己家乡充满感情,向他人讲起故乡,都是满满的自豪感。我想,新疆人在这方面也尤其不例外。但是我接触很多很多在内地的新疆人,也往往并不能一一述说。 这个地方有着丰富的地貌。从冰山,到沙漠,从湿地,到草原,。从荒漠,到盆地,到平原。从北欧风情到塞外江南,从雅丹地貌到最大内陆河流域。 我简直认为这里,有最齐全地理分布了。 可是由于地域宽广,我们大多数人甚至不能走近其十分之一。也因此向人说起,要么因为太多,一两句说不清楚,要么因为知之甚少无从谈起

  我有幸出生在南疆,对于南疆,我的儿时和少年时代,我也许没有见过许多的风景,没有走出茫茫戈壁,白杨树下,沙枣树下,桑葚树下,我见过的最平常,最深刻的风景,是维吾尔族人。

  小时候,我的身边汉族人非常少,出去任何地方都是维吾尔族人。从读书一年级起才到汉族人聚居区。在那之前,我每天的玩伴都是维吾尔族。那时候的上学、放学路上,我们一路要穿过县城繁华市场,在那儿各种摊贩,沙朗刀克、凉面馆、烤肉铺、卖帽子的、卖布的、卖葫芦的、卖陶器、卖玛仁糖的一应俱全。有固定摊位商人都会用闪烁的霓虹灯装饰自己的顶棚。在傍晚,闪烁着星光点点的摊位前永远人群集中的地方,有时候这里的黑白电视放着译制片,将外国翻译成维吾尔语,声音动静都很大,我和哥哥可以背着书包站着看一小时

  大一点了,我们开始交际圈,我记得巴楚有很多小酒馆。只是一个普通门面,卖基本的百货。屋里要放下三两张桌子,很多人在这里喝两瓶白酒可以坐一下午。就酒的就是嗑瓜子,剥花生。维吾尔族哥们三五个人,只用一个杯子。这一杯谁先喝了,倒满,下一个人喝,喝完再下一个。也没有什么所谓的卫生不卫生,自古以来大家在外畅快淋漓的就是这么喝。我也这么喝。这种酒馆也有妓女,哥几个喝累了,酒馆后面有一间小屋,可以在后面来一发。我那时候还小,还没有体验过。不过现在应该还有,也许涨价了。七八年前只需15元。

  刚好前几天我在微信上看到一个分享,我曾经满怀感情的这个地方,有世界最大烤骆驼,有最肥美的可以和罗布泊并驾齐驱传统湖畔烤鱼,有最好吃的菌类,只生长在胡杨树下,有美丽的胡杨林场,我想我在这里那么多年,这些都没有见识过,可我见识过这里的人,深入地了解过这里的人。 我最好的维吾尔哥们,爷爷是汉族,因此也算是混血吧。有一个汉族名字,有一个维族名字。他的姐姐,经商奇才,能开蛋糕店,能开混沌店,能开药店,也能开凉面店。而且人非常好,市场周边的人都很尊敬她,有什么纠纷也是她出面调停。他姐姐的儿子也是个奇人,学校不要,七八岁就混迹方圆十里无人感惹,被他舅舅拐卖到内地去偷窃,干了二年偷跑回来。第二年又被拐卖出去,受了很多罪。 这儿的年轻人不务正业的多,能务正业的,少。唯一能够面向全社会的就是去考教师。但是有几人愿意在贫苦的乡下当老师?我另一个哥们,跟我一起打工几年,后来决心考教师,考了喀什地区第一名,走狗屎运分配在一个乡镇小学当老师,狗屎运的是这个乡镇所在地在喀什市区内。因此,之后的几年,他工作勤恳,业余做广告,开纯净水厂,迎娶表妹,生三个娃娃。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可是这只是很少的例子年轻人的工作不好找。政府事业单位向汉族人倾斜,关键岗位均不会有维吾尔族人的身影。大城市里面的孩子拜金,坑爹。小城市里面的孩子宗教影响深。农村没有文化的男那女女女好吃懒做,不愿意干活,政府组织劳务输出,可谁愿意到千里之外的广东,去组装一个一个的玩具呢?就连本地的纺织厂,都不愿意干。

  这本书,用100个图文故事,告诉你奋斗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群新疆人。是不同的民族,但他们都曾经满怀着对新疆的感情,分散在各地。再如作者所说,可能我们看新疆的美景,很容易。我们曾经以为这些美好人物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新疆最美的印象,而忽略了,其实,无论在何地,最美的风景都是人。 人是有灵魂的。在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新疆包括内地发生的各种事件,让这一切都脆弱地崩塌了。人们谈起新疆不再是沙漠,喀纳斯,人们遇到新疆人,都急于想问问为什么要那样做,而你能说得清吗? 再如作者所说,这本书,并不是要树立榜样,其中也有很多失意者,是希望大家通过这些平凡而不普通的人的故事,重新认识新疆。重新思考人与人中间的关系。希望他们奋斗拼搏,能够不抱怨、不懈怠,我们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改变,越努力才会有幸运降临。

  我很不喜欢一些煽情的,言必谈你要爱新疆的、你不懂新疆的。新疆多么复杂的那些论述。这些内容,我们在书里,也看不到。

  到现在,我也不再试图去尝试说服别人你要改变对新疆的看法,但是,无论任何时候,当我面对这些看法。我要用书中洪启所说的一句话来相对:

  我们见不得任何维汉之间的成见,容不得任何一方偏激

  《我从新疆来》读后感(二):越努力越幸运

  书里记录了100多个人的100个故事,从91岁的阿依木·艾则孜到7岁的伊帆·吐送江。从翻译、主持人歌手自由职业者企业主、社会知名人士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维吾尔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乌兹别克族、锡伯族、等。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地点从北京、上海等,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性格各异,从新疆来的人们把自己的故事告诉库尔班江·赛买提,被他记录下来。

  作者认真的记述着这些故事,口述的被详细的书写,自己书写的被拍照,重新整理。每个讲述人都被认真的拍照,都洋溢着微笑。写这本书的时候,作者停止了一切工作,没有了收入,靠着存款家人支持坚持着。就想编辑写的“库尔班江•赛买提是一个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小伙儿,他不止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纪录片摄像,也是一个跳出地域、民族限制客观看待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思考者。《我从新疆来》的整个拍摄记录过程中有很多曲折,他仍然坚定,举起手中的相机,用微笑面对社会。他将真实存在的新疆和生活着的新疆人展现给所有人,帮助我们站在新疆的角度,看看另一个视野里的中国。”

  我更喜欢他自己的写的后记“越努力越幸运,越勇敢越能改变。”他说自己从这些人的故事里看到了很多的正能量,他记录这些故事,让自己得到很多东西。读这本书像是跟着他拜访了这些人,听到了这些故事。

  书里的一位战地记者的话“人终归只有这一生,为了梦想值得一拼。”作者为了做这个专题做了很多的努力,把这个专题做的这么好。希望每个读者都能从这本书里得到自己想要的正能量。

  《我从新疆来》读后感(三):不是新疆的错,是“不了解”的错

  第一次知道《我从新疆来》是2014年,午休期间我浏览网页,无意中浏览到了几幅新疆家庭照片以及几个故事,那似乎是《我从新疆来》这本书刚策划的时候,一年之后,我居然在书架上看到了这本书,心里还想着,出版的好快。

  这本书选取了100个在外拼搏的新疆人尤其是新疆少数民族的故事,我承认这些都是一些再平凡再普通不过的故事,但它却真实地刻画了一个个普通新疆人的日常生活和内心起伏。

  正如书中所说,每一个新疆人,包括我,在上学的时候都会被问道“你们是不是骑马上学?你们那里是不是都是沙漠?你们是不是都穿着民族服装?”等等让我们哭笑不得问题。当同学们无意中说起“新疆小偷”的时候,说实话,十八九岁的我心里真的会很愤怒,起初会跟大家解释,但是随着年龄渐长,心态平和了许多,因为我知道,一切偏见都源于不了解,而一切不了解,如果你在主观上有去了解它的愿望,你终会了解。这些年我越来越愿意出去走走,不过就是因为想多去一些地方,消除脑海中对各个地方的刻板印象,因为我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怎样,它不在书里,不在电视里,不在别人的言语里,而是在你自己的经历里。而你,如果来过新疆,你也一定会知道,新疆并不像宣传片中展现的那样,只有草原和牛羊,只有戈壁和荒漠,只有少数民族和维吾尔语,新疆也有高楼大厦,也有城市和街道,你可以看到满大街的汉族人,并且听到的都是普通话

  这本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的让我感动,虽然漂泊异乡的人很多,但是你可知道去一个与你有着不同信仰、不同语言、不同长相、不同饮食、甚至是对你有着偏见的地方去生活,是有着怎样的不便会面临怎样的困难,而正如书中所说,许多外出的少数民族,还要面临着邻居们的冷嘲热讽,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如果换做是我们,我们是不是能够像他们一样义无反顾向前走,然后有一天再风轻云淡地说起这一切?

  书中有几个故事的主人公说道,小时候上汉族学校,会受到学生们的歧视嘲讽。然后我仔细回顾了一下自己的小学时期是的,那时候年少无知,学校的汉族同学还编过过分的顺口溜,并且毫无顾忌地在教室里面喊。虽然我们小时候都不懂,只是觉着顺口溜好玩儿,可是仔细想想,比起成人世界,且无助童言无忌也许往往更伤人,因为你伤人却又不自知,更何况伤害的是一个个很小的孩子,他们是多么的无辜。对此,我已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且真的表示忏悔

  《我从新疆来》读后感(四):共同的平台,交互的声音

  人需要走进世界,这样才能知道自己在世界上的何处,人也需要与世界交谈,这样才能让世界知道自己是谁,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这个系列,做得非常好。

  民族与文化差异是地域分隔中会自然产生现象,以自然环境基础加上随机事件不断积累所产生的结果,有些关乎生产生活方式,而另外一些只是无关痛痒的装饰和幻觉,以及生物本能——尤其是在生物本能方面,族群认同并不比狗通过尿臊气划分地盘更加高级——当然,对于狗来说,在墙角撒尿是它们生涯至关重要大事,可人类能达到的领域远远不止于此。

  只要人类族群的行动范围扩大,发生彼此接触,民族与文化就会发生碰撞交流特别是当今天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浪潮如此明显之时,全人类被迫在同一个连接日益密切的世界里彼此竞争政治经济手段必然相互比较,生产生活方式的优胜劣汰几乎不可避免相比之下认知幻觉的持久性要高一些,而生物族群划分与冲突斗争的本能更是根深蒂固

  那正是为什么我们要坐下来,在同一个平台彼此交流,因为政治经济的一体化并不能简单消弭人们意识上的常见分歧与生物斗争的恶意本能。所以人们要习惯彼此共处,经常好好聊聊,寻找彼此的共性,习惯彼此的分歧,接受差异和变化的不可避免。只有人类才能对自己的进化之路产生意识,也只有人类才能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以避免自居文明人的同时,却又落回大规模撒尿划地盘狗咬狗水平的斗争。

  所以,让我们继续交谈,只要人们可以继续彼此交谈,事情就不会太糟。

  《我从新疆来》读后感(五):我不愿撕掉新疆人的标签

  我是一名新疆的汉族人。我上学时,学校还分汉族学校和少数民族学校。我虽然出生在汉人街,一个以维吾尔族在伊宁市的聚居区,但从小我就上汉族幼儿园、小学、中学,并没有太多的少数民族朋友,也不会说少数民族的语言。上幼儿园小学的时候还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是少数民族,越上到后来就越少了。申奥成功那年,我正好小学六年级,定下了目标——到北京当奥运会志愿者。来北京虽然这么多年了,但是新朋友在得知我从新疆人时都表示出惊讶,说你不像啊,我就会告诉他们,我是新疆的汉族,汉族同样是世代居住在新疆的民族,他们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新疆也是有和我们一样的汉族的。我一直觉得,在新疆时,作为新疆的汉族有一种自怜的情绪,有一种被自己家乡抛弃不被承认的感受,因为优惠政策更多地针对的是少数民族。而且极端分子闹事的时候,主要针对的又是居住在新疆的汉族同胞。来到内地之后又发现,在内地很少遇到像书里所举例的少数民族遇到的偏见和问题,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但同时,我也不愿在新疆之外的地方提及新疆问题,因为一说到这个问题,满满都是误解和歧视。我总想着逃避。但这根本没有解决我周围人对新疆人的偏见和误解。很多人也像我一样。这种自欺欺人的方法并没有改变其他人对新疆人的偏见和误解,只能使沟通更困难,问题更严重。少数民族同胞更敏感了,汉族同胞也更敏感了,简直就是恶性循环。这些都加剧了民汉矛盾。

  但是,不得不说虽然出生在那里,长在那里,现在想起来我好像一点也不了解那里。库尔班江说,昆明事件发生的时候,刚听到这个消息时,他先是祈祷,千万不要是新疆人做的。后来得知实情后,是痛心。我想说我跟他的心理活动完全一模一样,虽然这无关信仰。我想,这种情感应该是每个新疆人都会经历过的内心挣扎。但是,其他地域的人就没法理解我们这种感觉。这种事情发生的时候,地域和民族歧视就加深了一个层次。每到这个时候,我都想跟大家好好介绍一下新疆,介绍我出生和生活了18年的地方。但是,又觉得语塞,词穷。虽然我有少数民族的朋友,但是我不会说他们的语言,我更不了解他们的文化。生活了18年,我甚至不知道新疆的历史,不知道建设兵团是怎么一回事。我不了解伊斯兰教,不知道穆斯林他们的宗教生活是怎么样的。直到我离开了新疆,直到这些罪恶的事情发生了,我才发现我对新疆的了解是这么匮乏,对新疆少数民族们的生活的了解是这么无知。王蒙老师说,民族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双向认同的过程。在汉语义务教育已经普及了这么多年的今天,我想年轻的生活在城市里的少数民族对汉民族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但反过来说,汉族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又有多少呢?所以,我迫切的想弥补上我这方面的知识。二叔在大学教社会学,于是我向他请教是否有这方面的书籍可以看,但他说,目前没有一本认真又系统介绍新疆社会的书,也没有一本认真探讨新疆民族问题的书。他说的很失落,我听着也很失落。问这个问题没过几天,就知道了《我从新疆来》这本书出版了,是一个维吾尔族摄影师小伙写的,讲述了很多新疆人的故事。他说,近些年分裂新疆分裂民族团结的暴恐事件层出不穷,他突然觉得这件事很迫切,那就是尽快出一本书介绍新疆,让大家了解新疆人的故事。其实,新疆人的故事就是普通中国人的故事,我们跟你们没有什么不同。

  看这本书这的过程中都很感动,发现不论是什么民族都对自己的家乡出于本能的热爱,不论自己身处什么地方,不论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受了什么文化地域的影响,都特别愿意承认自己的民族,自己来自新疆,这点跟我不谋而合。我觉得这就是新疆人的一种小小的自尊心吧。总觉得要不愧对自己出生的地方,非得要做出点什么才好。我发现里面叙述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就是要代表好新疆人,要为新疆人跟内地人的沟通做贡献,要为新疆的发展做贡献,要为新疆解开民族矛盾做贡献,这也是我现在奋斗的目标和源泉。

  二叔说他要出一本关于新疆社会的书,他觉得这是作为一个来自新疆的社会学教授义不容辞的责任。人一辈子要有很多角色,我希望这一辈子不脱掉的角色是做一个好的新疆人。这是我的责任。我也觉得新疆人这个标签没什么不好,就表示你有归属,有根,其实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我从新疆来》读后感(六):真实而有力量

  之前看过无数次的微博论战,关于政治,关于国家,关于热点事件,关于明星绯闻,但是从来没有参与过,因为从一个盘观者的角度看到的是,真实的事件往往有很多面,太多狂热的人只看到一面就开始热血沸腾的拥护或者咬牙切齿的怒喷,其实这样的态度并不利于真实情况的传达,就像一张照片背后隐藏着的可能是撞人的老外和被误解的大娘,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也肯定有着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面貌。

  新疆无疑是美丽的,不论是风土还是人情,在很多去过新疆的人或者曾经在那里生活的人无疑都是这样认为的,这种美丽是悠远而巨大的,以至于这份坚信也是笃定而根深蒂固的,在孟非的书里,他用大量的语言赞美新疆,在这本书里看到的大多数的人也都心系家乡,我想这绝对是因为这片土地确实美丽而热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如刻在骨子里的骄傲与自豪感。

  这些年来发生在新疆与各地的事件,确实为新疆蒙上了一层阴影,多次的暴力事件,让人不自觉的对新疆人充满了戒备心理,这也给很多新疆人带来了痛苦。但是我想很多想法与误解都是在不了解中产生的,就像书中所说还有人会问新疆是一个省吗,很多人对新疆并不了解,之前我们看过一些对于新疆的高大上的风景片,加上暴恐事件的恐怖片,这些观感交织在一起并不会让我们了解全面的新疆,但是真实的人与事会。这100个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个体的故事,就像一块块的拼图,为我们拼出了一个新疆的样貌;书中让我很赞许的一点是100组人是按照年龄来排序的,一是因为年长为尊,二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段人们的思想变化以及境遇的不同。他们也像一条条涓涓细流,组成的是一条流动的河,在这条“河”中,也让我们看到新疆在时间变迁中的改变。

  很喜欢这样的一种方式,作者虽然是一位摄影师,这本书中却并不炫技,每个人都是普通的光影和样子,打动我们的是每个人真实奋斗的故事,就像书中一位主人公所说:用90%的人的故事来鼓励99%的人。看到这100个人的故事,真的让我非常感动,因为在其中,每个人都代表着不仅是新疆的未来,也是个人奋斗的未来。同时每一个人都没有回避问题或者粉饰太平,而是真诚的说出了新疆现在人情味的缺失,民族之间的歧见和差异以及内地受到了一些有偏见的对待,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问题,但是即使这样,所有的这些人还都是心存阳光的,因为他们很多人小时候享受到了丰饶新疆的抚育,长大了得到了民族政策的帮助,因为民族的维系和宗教的信仰滋养着坚定坚强的性格,靠着个人的努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就感与快乐,并且不忘初心,热爱自己的家乡,我想这样的人生就是成功的吧。同样在这些故事中,也让我了解了维吾尔族等众多的少数民族人群,他们聪明、果敢、真诚、坚强,还拥有着坚定的信仰,这是一群平时我们很少接触到的人,但是我会想遇到这样一群人和这样的一本书,因为他们都是真实而有力量的。

  《我从新疆来》读后感(七):不了解就没有发言权

  感谢库尔班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摄影书,更是一本让大家了解新疆,感受新疆得一本书,这本书在目前这个环境下是非常有意义的。

  说实在的,我从这本书中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的新疆人口述中感受到了新疆人的勇敢,热情,真诚,也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新疆人的不容易,他们想要走出来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本身的民族信仰问题,家庭的不解和压力,特别是现在社会上对新疆人的不公平眼光,真的很难。

  但是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我更希望更多的新疆人自己看到这本书,也不是说在本乡本土不好,但我更希望能有更多的新疆人能走出来,感受外面世界的广博,就像书中的很多人一样,你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我从新疆来》读后感(八):重新过起牧人的生活

  简单谈我的几位新疆朋友吧。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一位是来自昌吉州的哈萨克哥哥,最初我们相识的时候我独立用有限的哈萨克语和他交流,反而弄得他很不自在。后来我才察觉,我的这种刻意的表达反而让人无法获得相互尊重的感觉。当你真的从内心里表达出一种对他的民族和文化关心和尊重时,反而人的情感经验可以超越语言和宗教,他的梦想是再回到草原上重新过起牧人的生活,但是一定不是在中国。另一位新疆朋友是伊犁的汉族姑娘,她为我普及了新疆多个地区和州的基本信息,还教会了我基本的几句维吾尔语。她讲有一次在路边遇到个中年的维吾尔族汉子用握在手里的苹果手机晃了一下,问她要不要买手机,她用维吾尔语拒绝了并严厉地说你们这样做是犯法的,维吾尔族大叔立刻用维吾尔语说,原来你是新疆的娃子啊,这种手机千万不要买啊,都是骗人的,用现在流行的话讲,她要被那位大叔萌哭了。

  《我从新疆来》读后感(九):本书的诞生背景

  中国国家地理•图书从2014年3-4月开始,与来自新疆的自由摄影师库尔班江•赛买提接触,了解他拍摄“我从新疆来”这个专题的背景与经历,之后用了半年的时间,编辑部和库尔班江•赛买提两方分头行动:一方面继续完善人物故事的采访和拍摄;另一方面着手进行的图书的样章处理、编辑和整合资源的工作。历时半年多,完成了整个图书的编辑制作、营销推广计划,并且得到了诸多媒体和极具影响力的人物的关注。

  本书诞生的大背景是:近年来伴随着国际局势深刻变化——尤其是中东政治格局的重构,伊斯兰文明的迅速崛起,我国的安全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些年由于“三股势力”在我国西部地区和一些城市制造了暴力袭击案件,对于我国的普通民众来说,恐怖主义这个词语已经从在电视上看到的“概念”转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威胁。

  而长久以来,“新疆人”在不少人的心中,积累了一定的负面形象。近年来少数极端恐怖袭击事件发生,新闻报道的措辞不当使得负面新闻错误地被冠以“新疆”的名号,使得大众谈疆色变,对新疆人更是避之不及。新疆人扛起了太多莫须有的社会压力。更令人遗憾的是,新疆人被标签化,在内地进行旅游或商务活动以及长期生活、工作的新疆人的正常生活被打扰:酒店住宿被拒、路遇盘查、特殊安检等不平等的待遇令人心寒。新疆人的形象无形中被社会异化,而社会却没有给予一个正确的引导。

  而事实上,无论犯罪分子是什么目的,到底为什么发生恐怖袭击、如何解决这种危险,是全社会共同的话题,而不是一个特殊地域、群体、民族应该单独面对和负责的事情。除此之外,现在新疆的年轻人,工作难找,机会很少,特别是在新疆对于维吾尔族年轻人的空间更加狭窄,很多拜金、拼爹等消极思想以及宗教极端思想的侵蚀,使他们更多地处在一种精神空虚的状态。

  本书的作者库尔班江•赛买提觉得《我从新疆来》正好可以给人们一个答案,让大家重新对新疆人有一个新的认识。库尔班江•赛买提是一个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青年,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纪录片摄影师,也是一个跳出地域、民族的限制,能够客观看待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思考者。他看到了本民族同胞的困惑,也看到了造成困惑的原因。即使饱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不理解,他仍然没有极端的怨念,而是意志坚定地举起手中的相机,用微笑面对社会。他将真实存在的新疆和生活着的新疆人展现给所有人,帮助我们站在新疆的角度,看看另一个视野里的中国。

  少数人的错误做法可以改变一个群体的印象,那么多数人的正确理解和积极行动更应该可以改善一个群体的印象。而现在最能改变人们的看法的是新疆人自己,是还原并展现真实的新疆人的模样。这本书说的是新疆人的经历,讲的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故事。它记录了摄影师本人库尔班江•赛买提和100个在内地工作和生活的新疆人。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锡伯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东乡族、藏族;有着不同的年纪和性别;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于中国社会的各个区域和角落;工作在各行各业,有演员、主持人、企业主,有社会知名人士、企业高管、飞行员,还有创业青年、在校学生、地摊小贩……

  他们从新疆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快乐和悲伤、梦想和困惑、亲人和朋友,他们的经历不仅生动体现了新疆人这个群体的生活和思想,更真实反映了新疆乃至整个中国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这样一批新疆人,在新疆这个符号被异化的社会发展环境中,他们没有选择逃避或极端,而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奋斗,继续热爱生活,坚守着自己的专业和岗位,取得着一定意义的成功,有的更成为了领域的佼佼者。但无论离开新疆多少年,新疆都是他们无法割舍的元素,新疆精神在他们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新疆给了他们鲜明的性格,给了他们独特的经历,更给了他们非同寻常的选择。每一个新疆人都是新疆这幅画面上的一抹颜色,即使离开新疆,也仍对家乡有着割不断抹不掉的牵挂。

  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去除所有符号和想象之后的真实新疆。看完本书你会发现,一个被我们很多人“异化”的人群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真正了解新疆和新疆人后,才能消除偏见和误会,去掉恐惧和怀疑。你也会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视角需要重新关注这个地方和民众,用信任和爱心包容身边的一切。

  《我从新疆来》不是要树立少数的个别的偶像,除了希望大家能通过这些平凡而不普通的人的故事重新认识新疆人,重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更希望他们奋斗拼搏的精神所散发出的榜样的力量,能够鼓舞所有年轻人,特别是新疆的年轻一代,鼓励年轻人能够不抱怨、不懈怠、不极端,激励年轻人勇于拼搏,敢于吃苦。越努力才会越幸运,越勇敢才能有改变。

  《我从新疆来》读后感(十):真实的新疆人

  自从2009年新疆7•5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事件发生之后,有一陈子真的有点谈“疆”色变。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对新疆的关注也是越来越多了。这本书也可以说是这样背景下诞生的。

  这本书的首发式搞的还是轰轰烈烈,我从媒体的报道上了解了一些情况。据报道,第三季“中国好声音”学员帕尔哈提夫妇现场演唱的《塔里木》,著名作家王蒙为该书作序并出席首发式。王蒙先生的个人最美好的岁月就是在新疆读过的,从29岁到45岁。在王蒙先生看来,他的最灿烂的年华是在新疆度过,当地的人民给予他的友谊、关心,让他永远感谢。正是与新疆这番情缘让王蒙先生感恩在心,大力推介这本《我从新疆来》。这本书的确受到了媒体的较大关注,我个人在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中听过相关的谈话节目。

  在这本由中国国家地理•图书、中信出版社联合推出的《我从新疆来》中,介绍了一百个或者说一百组来自新疆的,现在生活在各个地方的新疆人的故事。这本书由摄影师库尔班江•赛买提编著。它是这位来自新疆的摄影师带着相机和录音笔,走南访北,多方联络,精心收集,汇编而成的故事集。这些故事不是编著者杜撰的,而是真实地记录了100个新疆人在内地工作和生活的真实情况。他们的民族成分不光光是汉族和维吾尔族,还有很多其他的少数民族,诸如锡伯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回族、蒙古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等等。这些不同民族的来自新疆人也有着不同的年纪和性别,不同的宗教信仰,他们也从事着不同的工作,这里面既有所谓的社会知名人士,所谓的成功人士,更多是普通的工作者。他们构成了真正的新时代的新疆人的生活百态。让我们读者看到真实的新疆的真实的生活。通过这些普通的来自新疆的人的故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尊重各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更好的认识别人和认识我们自己。

  摄影师库尔班江•赛买提透露,他将会把《我从新疆来》继续下去他将以跟踪拍摄的方式继续描述这一百人的生活。这是我们关注真实的新疆人的生活的读者所期望的。希望能读到这些来自新疆的新疆人更精彩的生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