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非暴力沟通实践篇》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22 20:4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经典读后感10篇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是一本由[美]马歇尔·卢森堡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一):恨不相逢初婚时

  文/张宏涛

  很早就知道《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甚至还加了两个非暴力沟通的QQ群,可是因为懒散,只在群里读到过一些片段,也从群友的探讨了解到一些基本思想。知道这是一本好书,也知道作者和《父母效能手册》的作者是师兄弟,都是心理学大师罗杰斯的弟子

  所以,当有缘看到刚出版的《非暴力沟通:实践篇》的时候,我就以相见恨晚姿态扑进书里。这本书不是闲书,而是一本非常实用婚姻家庭乃至为人处世参考书。我读的时候,是拿着一支笔,边读边画边思考的。读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这些年来,我和妻子常常吵架和闹矛盾原因:没有做到非暴力沟通。如果早些年读到,该减少多少不必要痛苦啊。

  “非暴力沟通”这个词往往会让不熟悉的人想到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会觉得这是一个政治术语,其实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其实,它是一种用于日常生活的充满善意语言,它能够让人用最容易对方接受方式表达自己需求同时能从对方的话语发现对方真正的需求。

  众多的夫妻关系,为什么会变淡甚至破裂?根本原因都在于沟通不畅。沟通绝非人们想像的那么简单,作者用无数例子告诉我们,很多夫妻在一起生活四五十年,都并不真正理解对方需要的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世间无数的争吵,都源于沟通不畅,双方都被情绪控制,只剩下互相攻击,而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或者因为担心表达自己的需求被对方拒绝后受伤,所以干脆不表达,让对方去猜;也根本不会顾忌对方的需求。

  作者认为只要做五个简单的步骤,世间几乎一切冲突都可以化解,包括部落战争。这种化解,绝非妥协,而是真正解决冲突,让每个人都满意。这五步分别是:

  1,表达我们自己的需要

  2,感知他人的需要,不论他人如何表达他们自己

  3,检查是否准确听取了需要

  4,感同身受地倾听他人的需要;

  5,将提出的解决方案方法转化为积极行动语言。

  从文字上看,这五步似乎很平淡枯燥,但如果你细心在生活中观察的话,会发现,所有的吵架都是因为违背了这五步的每一步。

  作者说:“我发现极少有人善于表达他们的需要,相反,他们对批评侮辱之类的沟通倒是很在行,而这些沟通方式让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结果原本可以轻易解决的冲突也变得无法解决了。对方本该表达各自的需要,并理解对方的需要,现在却玩起了谁对谁错的游戏。这种游戏更可能一语言、心理身体等各种形式的暴力告终,而不是得到和平解决。”这段话我感触太深了,相信每一个读过该书的人,都会不断发出共鸣

  争吵源于误解,误解源于沟通不畅。读这本书,能让你的沟通更通畅,即便只单方面使用该书的技巧,也能极大减少你与他人之间的沟通障碍大大提高你生活的和谐程度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二):御心骑士:我有特殊认知技巧

  读这本书最初几页的时候,我流下了泪水,因为它让我从理性意识到了我自己陷入的误区,我痛苦的来源,以及相应的解药,我以前看的书里面可从来没有哪本是能在几页当中做到这一点的。就为这一点,必须好好推荐一下这本书。

  这本书中有大智慧,它不仅仅是一本对外的沟通技巧,而且同时也是一种对内自我审视的方法,除非我们能够真切地找到自己的需要,否则我们又怎么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呢?

  它一针见血地指出,太多的人羞于表达自己真正的需要,而将这种需要包装合理化的理论当中,问题在于别人通常不会买你的理论,而久而久之,我们习惯于把自己的理论借口当成真相根据一种构建出的虚假采取不恰当策略,于是离自己真正的需要远走越远,结果就是越努力越痛苦。最常见的就是由挫折导致愤怒,由愤怒导致对抗,而当持久的暴力冲突结束之后,没有任何人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我们构建了一个义务责任世界,然而当你真实地面对许多人的时候,你会发现义务和责任往往约束不了大多数人,甚至包括你自己。没人能够愉快地被迫做什么事情,而规则之内到处都是偷懒与不合作的空间,无论是以权威身份施压,还是用暴力相威胁,都将使整个互动关系倒退回最原始效率状态,在这种局面之下,除了唤起别人心底最基本的共情,还有更好的合作方式吗?

  当然,这种技巧也有限制,对于完全依赖暴力之人,对于以折磨为乐之人,对于没有同情心之人,它未必能促使他们坐下来谈谈。但是它仍然有办法,让我们去发现这些人真正的目标和愿望,这可以创造出不一样机会

  况且,大多数时候,我们真正要面对的,并不是来自别人的暴力,而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因为羞怯而寻找借口,我们因为愤怒而迷失目标,我们因为恐惧而陷入错误本能。最常见的一个本能就是去评判他人——对别人的评判实际上成为了一种暴力行为,这是对现实失控者重新掌握“权柄”的一种尝试——“既然我在现实中左右不了你,我至少可以在我的观念中左右你”,就像狐狸定义它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一样,然而这种评判不仅构成了对别人的攻击,而且这种攻击也使我们自身的策略变得僵化——实际上再怎么评判他人又有何用,这种精神上的夺权行为不仅不能改善,反而会恶化你的现实处境——一旦错误都是别人的,你自然也就没必要改进了,而你和别人的这种敌对,会使自己离目标更远。诉诸暴力,诉诸对抗,诉诸仇恨——而你需要的本来是合作。

  所以,专注于寻找双方的目标和需求,不去做评判和指责,这是最大的智慧。佛家和基督教的智者们也是如此建议的。

  作者提供的实际是一把威力惊人神奇武器,又一次让我联想到了绝地武士。它首先帮助你防止成为自己的敌人,然后还能让别人在言语态度上的攻击行为完全免疫学会如何运用它,别人的语言和态度攻击将无法再伤害到你,当你认识到自己对别人的评价不过是幻觉,别人对你的评价自然也作如是观。你不再被困在语言的罗网中,那些言辞只成为你分析对方真实需求的工具

  持此剑者,在他的世界中将再无敌人。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文/伊莎贝尔不在

  在本书中,我看到最多的两个词是“需要”和“评判”。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无法正确的表达自己的需要,或是根本就不善于表达,从而导致其他人无法理解自己的需要,继而沟通的双方都不能理解彼此的需要,这样就产生了矛盾、冲突。

  作者通过自己和参与者分别扮演夫妻中的两个不同角色进行非暴力沟通,让他们在沟通中表达自己的需要,理解另一方的需要,而不是通过评判的方式表达出来,渐渐达到非暴力沟通。当然,每一个参与者的情况都不同,所以不是每一个参与者的问题都能通过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解决。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样的沟通方式恐怕很难奏效。在紧张的夫妻关系中,能够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的或许没有几个,通常情况下都是吵得面红耳赤,有暴力倾向的哪里会和你吵,直接出拳头了,而且旁人还不敢劝,这只会激化他们之间的矛盾,可能还会落得多管闲事罪名。我不得不说的是,这还和国人素质有关大街上夫妻吵架打架的还少见吗,完全不会理会别人怎么看,只要情绪一来,管它是家里还是在街上,照吵(打)不误。所以,中国人想要通过非暴力沟通来解决问题,是有很大的难度的,首先都不用考虑去我们会不会接受这种沟通方式,而是太不适合。反倒是我们自己有自己的沟通法则,比如书中说的“需要”,我们就可以通过《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警示自己,自己不喜欢或做不到的,也不要强加于别人,进行换位思考。

  让我记得很清楚的就是作者和他的孩子们玩的“船长游戏”,通过几次训练,他最小的那个孩子(三岁)懂得了和他的哥哥们(或姐姐们)分享糖果,这让我想到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分享本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但是却要通过训练而获得,我不禁想问,这样真的好吗?

  当然,我想以一种客观的方式去评价这本书,就是作者真的很用心,很努力地在帮助其他人解决问题,并且让很多家庭获益,让很多国家 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了矛盾,而不至于打仗。所以,非暴力沟通在很多方面都是成功的,并且做得很好。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四):我思故我在

  最近看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实践篇》感同身受。

  作者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强调对他人的行为不做评判,戴上同理心的耳朵感知他人的需要,思考+沟通技巧,心怀善意地与他人、与自己沟通。肯定自己,但不批判他人。非暴力沟通思维贯通全文应用在和敌对势力谈判,家庭成员之间,等等,告诉我们如何倾听对方的需要,表达自己,遇到矛盾和愤恨时如何化解和修复……

  这是一本实用的书,从书中实践练习中能修正我们的思维,防止我们成为自己的敌人。

  这让我想起了“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性格决定你处理事件的方式,在无法和别人和平友好沟通时,有人运用暴力,有人选择逃避,可最终落实到自己与自己对话时,你的行为和思想是否真的能够与自己和平共处呢?马歇尔博士说,“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痛苦时却不知道怎样清晰地表达这种痛苦。”“骂人是对未被满足需要的悲剧表达。”从这点来说引申,放射到我们周围的事件比比皆是

  从大的方面,杀人犯若知道控制自己,以非暴力沟通方式与自己对话,也许就不会为因为一时的冲动酿出悲剧;小的方面,如地铁里的拥挤,排队加塞等鸡毛蒜皮的争吵而导致的郁闷。结果无非是伤了别人而又郁闷了自己。

  “我选择怎样看待事情,将极大地影响我是有能力改变它还是会使事情变得更糟。”

  愤怒的起因并不是人们做了什么,而是内心的什么东西与他们做的事情相呼应。是我们自己思维里暗示对方有错或者不好的思维方式。

  作者告诉我们管理愤怒和宽容别人的几个步骤:

  一旦愤怒时需要自己慢下来,

  第一步,了解其背后的需要,不要做任何无趣的事情。

  首先努力搞清楚他们做了什么。不断问自己:“这些人做了什么让我这样评判他们呢?”

  第二步,努力弄明白我是怎样评判那些惹怒了自己的人的。

  第三步,“看我的评判背后,自己的什么特别需要在与这些人的关系中没有得到满足——对自己未被满足的需要,努力给予理解。

  第四步,问自己:“当人们做我不喜欢的事情时,他们是试图满足他们的什么个人需要呢?

  这四个步骤看起来抽象,其实只要稍加练习,就能避免更多的不愉快的发生

  现在,我经常练习用书中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处理问题:和亲人沟通不畅时,理解了并不是没有共鸣,而是当我需要理性的判断时,对方认为我需要的是理解和同情;当在地铁里别人排队加塞时我不想再以道德的角度评判,而是想对方也许今天有急事,况且我对这种行为产生的怨恨本身会干扰了自己的情绪;郁闷时,我经常分析,到底是什么导致呢,我的需要是什么呢?然后努力找一种折中的解决办法。能解决就去解决,解决不了干脆就冷却处理。人生的意义是选择做快乐的事情。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在我看来最可贵的是让我们找到一种力量,这是一种柔韧的力量,这和佛学是异路同归的。佛说,你心中有什么,所见即是什么。而心理学告诉我们,困扰我们的问题正是我们内在无法整合的部分,如果你想改善外在的一切,就必须从改变内在开始。非暴力沟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和自己对话和以及和周围人沟通的工具,这是一种科学的方法,是需要用书中的方法不断练习的,是不断修炼自己的过程,让我们即使不能像大师一样大彻大悟,但却可以运用一种科学的方法管理我们的内心。

  我思故我在。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自己对话,分析别人的诉求。相信不断加强这种力量就能抵抗住日常的琐碎事件对人意志的消磨,抵抗住周围的各种声音对行为的评判,理解别人,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诉求,进而能够和谐与他人共存,以达到和谐沟通,与社会共存的真正目的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五):稚嫩小读者一枚

  之前听到身边朋友谈起非暴力沟通若干次,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如此神奇,百度,亚马逊,终于将此书列进今年的读书清单中。过年的时候看完了,还让自己在书末页附上了读书笔记可惜的是,到现在已经对内容忘记的差不多了。刚刚读完的时候,我也会像其他伙伴一样去思考现实中对方说这句话的最终需求是什么,但是久而久之,我就放弃了,懈怠了,感觉麻烦。

  对于这样的读书结果不太满意,所以我转而想从豆瓣上看看大家的读书评论。结果发现都好有深度哦,其实非暴力沟通结合中国的文化,应该就叫换位思考吧。让更好的接纳自己,接纳他人。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六):实践出真知

  开篇的非暴力沟通简介,用图表的方式说明了人类的感受需求以及非暴力沟通的要素。概括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简单明了无废话,很值得写系列图书的学习,如何无废话的概括前一本书的核心思想。

  怎么说呢,看到非暴力,第一反应还是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脑洞顿开,很想研究下作者跟甘地的渊源了,跑题了。

  全书的各个章节就是不同场景下的非暴力沟通实践例子,指导性还是蛮强的。教你怎么沟通,如何操作非暴力合作。各种冲突下的解决方法,以及人际的关系修复,还有如何平复个人内心的愤怒情绪,还有孩子这一特殊群体的沟通。对于不听话就打的教育方法给出了一个非暴力的解决方案,还是很有借鉴性的。

  作者的远景创造一个非暴力的世界,讲了解决冲突的方法核心就是“我们就切不可要求人们做我们想做的,而是要专注于创造条件,让每个人的需要都得到满足。”,如治水一般,疏而不堵。完成水流向的需求又满足人们安定生活的愿望。

  具体怎么做,多看看书中的例子,不懂得先照猫画虎实践一下,其中如何感知他人的需要是最难把握的,要在沟通过程中慢慢体会,直到掌握就好了。我想此书的目的也在于此。努力从实践中改变态度,注意沟通方法就够了。

  类同工具书,查阅即可。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七):谢谢你停顿30秒,卸下身上的暴力

  近日,颇有些不平静。春雨春雷阵阵逼来,又一晚折回过冬天。于是,去狠读书,这才梳理清楚现状的由来,才知道自己原来武装着“暴力”。

  ·不是事实本身,而是我们对事实的解读,导致我们的愤怒。

  他迟到了半个小时,不是我们愤怒的原因,而是“他对这样重要的约会都不在意”,“他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他采纳了别人的意见,不是我们愤怒的原因,而是“他不信任我的能力”,“他不支持我的工作”。他下班就玩游戏,不是我们愤怒的原因,而是“他没有上进心”,“他对爱情淡漠了”……

  当我们的愤怒似乎马上就要爆发时,给自己30秒的时间,去平复自己的情绪,去克制自己采取任何惩罚性方式来指责对方。我们需要搞清楚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愤怒?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解读?可不可以换一种解读方式,或者只注意事实本身?

  ·评判是未被满足的需要的异化表达,甚至是悲剧性表达。

  父亲责怪女儿不孝顺,其实是在说他需要多几个电话。女友抱怨男友变心,其实她是需要他周末能陪陪她。员工气愤公司太苛刻,其实他是需要多几个晚上去朋友聚会……

  很多时候,我们羞于明确地表达我们未被满足的需要,而是直接对他人做负面性的评判。我们希望对方懂,可是,这种评判在别人看来往往是指责,是压力,是无情的控制或者不公正的待遇。如此一来,我们只会接收到更多的防备性或反抗性信息。两人之间竖起更厚的壁垒,预想的沟通和连接根本无从谈起。

  ·要想要得到他人的理解,最好的办法是先理解他人。

  一个好的倾听者,不会去分析他人的经历和故事。理性分析往往实现不了感情沟通。因为理性地评判,带着旁观者视角,是置身事外的,是冷静而没有温度的。

  要想理解他人,并让他人感觉温暖和治愈,必须全身心地关注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同时,无论他人的语言里包含着多少暴力因素,我们都要忽略他的评判,注意他的评判背后的本质需要。只有他没有意识到的被掩盖的需要得到解决,他才真正得以理解和释放。

  ·用积极的行动语言表达请求和感激。

  “你能不能不要……”,“我想请你告诉我你是否愿意……”,这些语言在对方看来要么是命令和要求,要么含糊不清。命令和要求往往会带来防御、反抗,如若对方接受和执行了,其原因往往也不是我们想要的。而含糊不清的语言,会模糊我们的需求,它促使对方去猜测,而猜测不仅会增加对方的烦恼,而且不论结果准不准确都会降低沟通的效率。

  在沟通中,积极的行动语言是具体的,清晰的,陈述的,是让人舒服和乐意接受的。它让他人明确感知到我们的需求,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威胁;它告诉他人我们想要的,而不是不想要的;它还对他人表示感激,告诉他人他的什么行动满足了我们的需求,让我们的人生得以更丰盈,而不让人觉得是虚伪或敷衍。

  当然,亲爱的,当“暴力”发生了,也不要苛责、惩罚、批判自己。借助“暴力”,你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你的需要,你的弱点和优长。借助对“暴力”的解决,你更好地表达自己,更专注地理解他人,更加知道如何爱己爱人。

  在暴力发生前,请让自己停顿30秒,来冷静理清自己。这样成长的过程或许有些难,或许会回环往复,但是,因为我们都存有爱和希望,所以必须力迫自己去实践,对吗?

  (来源:个人公众号【小拾】)·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八):同理心的慎用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书评

  沟通是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问题。差劲的沟通往往导致误解、仇恨甚至战争,但是好的沟通却能让人互相理解,获得友谊爱情。

  马歇尔教授的这本书《非暴力沟通实践篇》是其非暴力沟通理论的实践记录,记录了马歇尔教授如何利用他的理论来排解纷争,大到国际争端、部落战争,小到夫妻不和。我看到很多人说,这本书不适用于自己,所以对于中国也不实用。此言差矣!想我辈俗人自是很少机会去调解国际纷争,也很少机会去非洲排解部落战争,但是我们的居委会、法院调解室和派出所每天要面对多少这样需要调解的事情!生活其实最多的都是这些马勺碰锅沿的琐事,而不是原子弹爆炸之类的惊天大事,所以马歇尔教授的非暴力沟通理论如果能在中国得到理解和实践,必然能在中国减少很多内耗,从而对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浪费等等等等有着巨大的意义和利用空间!而且这个理论,越是基层的组织越是有用,为什么呢?因为矛盾如果已经闹到法院或者派出所,那已经是上火了,不好排解了;而如果只是在居委会或者街道办诉苦的阶段,则排解的余地还很大,如果此时教会每个家庭非暴力沟通的法门,则达到所谓齐家治国的效果,不亦快哉!《鬼谷子》有一个理论:事务的发展都有一个由小而大的过程,在还是嫌隙的时候就进行弥补,比到了大坑再去填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非暴力沟通,顾名思义就是不吵架,但是在马歇尔教授这里,非暴力的意义就深远很多。不吵架只是最初的功夫,接下来的事情还很多,很微妙。比如说,沟通时候,假如对方生气,你说话顶嘴固然是错误的反应,但是闭嘴不说话也是错误的反应。什么是正确的反应?闭嘴,倾听。

  在马歇尔教授的实践活动中“同理心”是一个需要被压制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同理心很容易引起对方反感,这是一种判断!而不是接受。在《我们都是散落的星骸》这本书中,谈到过一种“镜像神经元”,正是这种镜像神经元使我们对事物有了预感和猜测,同时赋予我们同理心,但是研究的科学家也告诫:同理心不同于同情心,虐待狂和被虐待狂的同理心也很强,但是那不是同情心!心理学家也对善恶之分极为谨慎。马歇尔教授在其对非暴力沟通的教导中,就对同理心极为谨慎,这与神经学和心理学大师的理论契合。在实际生活中,那种急于打断别人说话的话痨非常讨人厌,估计原因也就是这个,倾听不是让你急于说话,表达自己,而是让你安静倾听。为什么在有的童话里面,人们宁可对着地洞或者竹子说话,也不愿意跟话痨说话呢?可见话痨还不如地洞!

  当然马歇尔教授压制同理心,是将不好的同理心和同情心—同理心好的一面同时压制了,但是我觉得真有同情心,能理解对方的痛苦的话,应该是能够静下来倾听的,这是我最大的感受。只要能够倾听,就能够理解对方,就有解决问题的机会。

  马歇尔教授的另一招是说出自己的需求。这个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者,人们很难倾听;另一方面,很少有人好好说话。尤其是女人,她本来是要丈夫多花些时间陪陪她,但却说丈夫工作太累,需要放松。然后丈夫买了高尔夫球杆,她却更生气了。一个有话不好好说,一个不能听懂,这怎么办?马歇尔的培训班专门解决这个问题,抽丝剥茧直到表达者好好说话,听话者好好听话。这个技巧很厉害,读者应当多加学习。

  非暴力沟通对于我们的生活非常有用,这种有用不是生活必需品,但是如果你用了,会大大减少你的生活成本,提高你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相信我吧。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九):随便你吧,你要这么想我也没办法

  男:你听我解释

  女:我不听不听不听不听……

  之所以说沟通是门学问,是因为它有时会莫名其妙的陷入一个死循环,最终导致沟通根本就进行不下去。比如男生跟女生吵架,只要男生的声音一抬高,这个时候吵架的原因就不重要了,因为后面全程的过程基本变成了:“你居然敢吼我,你再吼我一句试试?”这时如果男生真的试试结果一定很惨,但如果不试也只能用“随便你吧,你要这么想我也没办法”结束对话,结果还是不如人意。

  当然,这本书不是讲恋爱或异性相处的,只是突然想到了这个。书中主要写的还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会通过相互沟通来表达彼此的诉求从而找到一个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和争端。但人毕竟是由动物进化过来的,因此刚开始也会像其他动物一样能动手就别BB。这就是作者想要让我们学会非暴力沟通的原因,避免两败俱伤的结果,在任何场合,面对任何人都能既理解对方,又充分表达自己,在和谐的环境中顺利达到沟通目的,从而解决问题。

  但有时候,沟通并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说沟通是有一个条件的,那就是双方实力的对等,谁都不能干掉对方。就拿最常见的校园暴力来说吧,面对他们被欺负者该用什么办法去解决?告诉老师?还是找学校领导?结果表明,凡是选择这两个方法的人最后都更惨。

  我之前也是一个被欺负的学生,当时也考虑过这两个办法不行,后来受电影《古惑仔》的启发,将另外一些被欺负的学生组织起来,成了一直庞大的反抗力量,就没有人敢欺负我们了,甚至都快取而代之成为学校一霸了。后来还好老师发现得及时,硬是将我们帮派变成了学习小组,才没有恶性发展。

  这就是我亲身经历的事实,如果你是弱者,怎么解决被强者欺压的问题?除了用神奇的爱去感化他们,想必也只有获得同等的实力,才能跟他们进行非暴力沟通了。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十):拒绝暴力,正视沟通

  一般人说到暴力,立刻就想到打人、杀人等行为暴力,但暴力不止这一种,亲情的冷漠、言语的刻薄等都是冷暴力,比之前说的行为暴力伤害只大不小。贵州这两年出的几次儿童伤害案,何常不是亲情冷暴力下的伤害。只是在中国大多数人没有重视到这一点,观念守旧、知识浅薄的缘故致使人们认为给孩子吃穿了就可以了,其它的不需要,所以才不断造成惨案发生,由此可见非暴力沟通是多么地重要,多么地需要被重视啊。

  卢森堡博士这本《非暴力沟通实践篇》很系统地用实例从多方面阐述非暴力沟通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有了非暴力沟通能使人们更好地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人与人之间能够得到真正地沟通和交流,人们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融洽和亲切。

  恋人、夫妻在一起久了,难免不起冲突,吵架正常,打架也有可能。想知道如何处理好两人之间的关系,卢森堡博士告诉你,用非暴力沟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使两人之间的关系能够紧密地稳固下来。面对伤害你的人,你是继续怨恨下去还是选择和解呢?卢森堡博士告诉你,你可以从四个阶段用非暴力沟通方式来达到治愈、和解的目的。每个人都有过愤怒的情绪,都知道因愤怒产生的后果一般都不太好,那么你想将愤怒的后果降至最小吗?卢森堡博士告诉你,只需要掌握非暴力沟通法的策略原则,那么因你的愤怒所产生的结果肯定是不差的。

  作为母亲,我为能和女儿作良好沟通很是煞费苦心,但女儿任性,总和我对抗,我气极时曾打骂过她,其实打完我自己心里也疼,也哭,但恨铁不成钢啊。还好孙女很乖,愿意和我沟通,只要好好地跟她说,即使她不认同,但也能暂时听进去。当然,说一次就听话的孩子那就不是小孩子了,非常听话的孩子有,但太少了。只要每次跟孙女讲清楚道理,大部分的情况下她都能认真做到。所以,沟通时也要看人的本性。所以,作为家长,我最关注《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这一章,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做到与孩子们进行非暴力沟通,向她们表达我对她们的爱和尊重,能与她们有个新的良好关系的开端。现在我正在向卢森堡博士学习这一点呢。

  纵观全书,我很赞同卢森堡博士的所有观点,但我有个个人认为,作为非暴力沟通双方在沟通时必须是双方都是明事理的人,都愿意为非暴力沟通做出自己相应的努力,否则非暴力沟通是不会成功的。就比方你想好好解释某事的原因,而对方固执己见,只强调自己的观点,看不到你释放出的善意,那么你再说得天花乱坠,对方都不会听你的解释,沟通当然成功不了了。所以我个人认为,非暴力沟通必须是有条件的,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